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翻译的因素

影响翻译的因素

影响翻译的因素一、文本方面的因素1、语义理解障碍:阅读和分析原文阶段,原文的语义含糊性和句法复杂性是影响等值程度最主要的因素。

由于原文有意无意的语义含糊,译者很难确定原文的真实语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不同的译文。

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喜欢间接地或迂回地表达自己对一个男孩或女孩长相的看法,便说“她长得困难”——这就不能不给译者带来“别扭”的感觉。

如果直译为“She grows difficult.”老外读了可能费解;如果意译为“She looks ugly.”原文的风趣就丧失了。

要克服语义含糊,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就要求译者对原语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尽可能综合考虑与原文语义相关的所有因素,挖掘出原文真实内涵。

即便如此也难实现绝对的“等值”。

原文句法过于复杂也是译者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翻译前译者不得不将复杂的句法重新梳理一遍,即先进行语内翻译,然后再转换成译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等值程度。

2、表达方式相异:分析完原文后,在原文转换成译文阶段,译者同样遇到很多影响等值的因素,大都与表达方式、文体风格有关。

原文里同一个句法单位,译文通常都有几种等值程度不一的表达方式与之对应(固定用法除外),表达方式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等值程度的高低。

我们的取舍原则是选择最自然的对等物,即采用最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及惯用语搭配的表达方式。

例如:(1) Shoe the goose. (A)给鹅穿鞋。

(B)对牛弹琴。

[徒劳无益](2) Teach fish to swim. (A)教鱼游泳。

(B)圣人面前念《三字经》[多此一举](3)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A)凡是结果好的事就是好事(B)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英文词语的第二种[B]译法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汉语历史较长,其词语非常丰富多彩。

光一个“死”字至少有42钟说法[如,长眠、安息、登仙、圆寂、谢世、驾崩、见马克思去了……等等],英语或其它语种往往很难找到其“等值”的对应词。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

知识文库 第06期24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张烨炜 牟雅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与其他各国友好交流中起着难以替代的枢纽作用。

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以及表达习惯,所以如何有效掌握单词含义,进行英语翻译,就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有效跨越翻译障碍。

本文基于此背景下,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以及具体的转换策略。

1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 1.1 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影响着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特殊性,国家的历史沉淀也会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的地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有所创新,但是仍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是对人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与促进作用,传统习惯与地方名形成了地域差异,翻译者掌握国家的风俗与习惯,在翻译时也应当生动形象的展示出该国的特点性内涵。

环境因素使国家间的地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所以翻译者必须要站在国家角度去审视另一个国家的思维以及文化,根据地域以及自然环境文化进行差异化翻译,才能够确保英语翻译效果。

1.2 社会背景、历史有所差异 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特殊性,历史对于国家以及人民而言都是难以替代的,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不同的人们以及国家对于同一事件会有多元化态度。

由于国家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语言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历史发展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相比较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差距。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皇帝专制制度由于封建思想的压迫,人们的思维受到束缚,与西方国家相比思想较为禁锢,思考问题也较为迟钝拘束,对于问题的思考,通常是由整体到局部,所以也会影响翻译者的英语翻译。

而西方国家的思维较为开放,通常是重视分散性思维习惯,将某件事物分散成若干个小部分,进行细致化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国家的思维特点,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效进行英汉转换,才能够确保翻译作品能够被人民群众接受。

试卷文言文翻译问题分析

试卷文言文翻译问题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翻译能力是衡量学生文言文素养的关键指标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考试中,许多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言文翻译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 实词理解不准确。

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导致翻译不准确。

2. 虚词运用不熟练。

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繁多,用法复杂,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忽视虚词的作用,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

3. 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

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二、翻译方法不当1. 直译与意译不分。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拘泥于直译,忽视了意译的重要性,导致翻译生硬、晦涩。

2. 翻译顺序不合理。

学生在翻译时,往往按照原文顺序进行,忽视了调整句子结构,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翻译时缺乏逻辑思维。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译,忽视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缺乏连贯性。

三、心理因素影响1. 恐惧心理。

面对文言文翻译,有些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过于紧张,影响了翻译质量。

2. 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自信心不足,影响翻译能力。

四、教学与评价方式的问题1. 教学方式单一。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翻译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2. 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评价文言文翻译时,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翻译结果,忽视了学生的翻译过程和思维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引导学生区分直译与意译,注重句子结构的调整和逻辑关系的梳理。

3. 调整心态,克服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汉翻译中词语误译现象分析——以皮特·纽马克翻译理论为基础

英汉翻译中词语误译现象分析——以皮特·纽马克翻译理论为基础

大。夏智姣在《 论 中西文化差异 而导致的误译》 中提到 , 两种
不 同的 民族 语言相 遇 , 实质上 是两种 不同的 民族 文化相 遇 。
因此 作 为 对 另 一 种 语 言 的 理 解 和 阐释 的 活 动— — 翻 译 , 以及

在 此活动 中产生 的误译 , 就必 然是一 种文化 现象 , 而不可 能 是 一种纯粹 的语 言现象 。由于受 到科学发 展地域 条件和历 史 条件 的制约 , 中西 方 自然 形成 了各 自独特 的文化和 习俗 。
第2 6 卷第 3 期 2 0 1 3 年3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这 三种 , 这也 是本论 文的局 限之处 , 但这 三个方 面在误译现
象 中具有其典 型性 , 对其进行分析有重大意义 。
( 一) 文化 差 异
于语言 的多产性 和任 意性 , 哪怕是有经验 的翻译 者也不能避
免误译现象 的发 生。以英译汉为例 , 翻译者应做 到在信达雅 的基础 上理解 源语言并 实现源语 言 向 目标语 的过渡 。在翻 译 的过 程 中, 皮特 ・ 纽 马克认 为翻译批 评作 为翻译理论 和 翻 译 实践 的桥梁 , 是 翻译研究 中必不 可缺 的一 部分 , 以读 者为
例 如在 “ g o t O l a w f o r a s h e e p , y o u l o s e a c o w” 这句话 中 ,

中英文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

中英文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

中英文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语言差异已成为一项挑战。

而中英文翻译则是在这种语言差异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英文之间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上的差异,还涉及到文化、习惯、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分析中英文翻译的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语言差异导致翻译困难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是中英文翻译难点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语言的语法结构、基本词汇以及用词方式就存在巨大的不同。

其次,中英两种语言一些词汇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翻译困难。

中英文翻译中的解决方法:1.深入理解目标语言和原始语言的语言差异。

语言是一种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法。

在中英文翻译中,语言的不同之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译者需要深入熟悉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言运用方式。

一旦了解了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异,译者就能更好地处理与源语言的语言障碍。

2.通过专业翻译工具提高翻译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质量。

借助语法检查、拼写检查和同义词检查等工具,译者可以更好的处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差异,从而提高翻译品质。

二.文化差异导致翻译难度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中英文翻译难点的重要因素。

文化渊源不同,习俗和惯例的差异,语言表述的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文化差异。

中英文翻译中的解决方法:1.充分了解本国和目标国的文化。

因为译者需要将一种文化转译成另一种文化,所以译者必须深入了解本国和目标国的文化。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即使是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词语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不了解文化,译者就难以准确的传达信息。

2.通过合理的解释方式缩小文化差异。

尽管文化差异难以避免,但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解释方式来简化它们的影响,从而缩小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类的文章时,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其他方式来解释一些区域性的概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探究

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探究

2021年第09期97基础教育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探究吕玉明一、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不管是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中,还是在经济贸易往来中,英语翻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英语翻译工作者来说,只掌握英语语法难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特别是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英语翻译,对其翻译的准确性、逻辑性及完整性有更高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彰显出文化交际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内涵与体现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与英语国家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译者如果没有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就不会知道 hippy、cowboy 等词的真正含义,比如在“Thisfashion for long hair continued through the 1960sand 1970s, with Audrey Hepburn’s chic up-do givingway to the long, centre-parted hippy look.”这个句子中, “hippy”指的是“嬉皮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颓废派,他们摈弃传统的生活、着装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平与友爱,常蓄长发并吸毒)的代名词,译者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同样的,译者如果没有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也就难以准确地翻译出“凤求凰”“空城计”等词汇。

其次是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比如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风尚及礼仪等。

例如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会相互敬酒、劝菜,以此表示热情款待,还会使用“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等敬语。

但是在西方宴会上,宾客聚餐的食物通过单盘独碟的形式摆放,由客人自取,主人在点评食物时,会直接表示“喜欢”或“不喜欢”。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英汉民族在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新闻翻译中因应文化障碍的策略。

传统观念之别与新闻翻译障碍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词、动物词、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中国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英语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种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词,并没有以上的隐含意义。

汉语中的“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和短语也都是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类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与其有关的短语含有积极的意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职、胜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会新东西)”等,这些表达无不体现出英美人对狗的爱怜和喜爱。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娇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运、红娘。

因此,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爱情、喜悦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贵、幸运等概念隐喻。

然而,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与恐怖、血腥等联系在一起的,如《简·爱》(Jane Eyre)里的“红屋”象征着恐怖、死亡,而《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红”色则象征“通奸、罪恶”等。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技巧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技巧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技巧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对于专业翻译人员来说,除了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以及一些应对技巧。

一、常见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些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或短语。

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无法直接翻译的情况,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理解能力,通过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或短语来表达。

2. 文化差异翻译不仅仅是将词句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需考虑到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出现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和措辞,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读者的理解和习惯。

3. 歧义与多义词在翻译中,时常会遇到许多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词汇或短语。

这就需要翻译人员通过对上下文以及作者意图的理解,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来消除歧义,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4. 语法结构的转换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有所差异,这也是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法结构,并尽可能保持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

同时,也要注意目标语言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确保翻译结果通顺、自然。

二、翻译技巧1. 熟悉领域知识翻译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为了更准确地进行翻译,翻译人员需要提前了解和学习所涉及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

只有充分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为目标语言。

2. 保持逻辑连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文的逻辑连贯性,不仅仅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还包括段落和全文的结构。

适当运用连接词和过渡词等手段,使翻译结果在语言表达上更流畅自然。

3. 多角度思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体现原文的意义,翻译人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尽可能地捕捉和表达原文的内涵。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特点
翻译症的主要特点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不准确、不流畅,使得目标 语言的读者或听众难以理解或接受。这种不准确和不流畅可能表现在词汇、语 法、修辞、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翻译症的分类
语言型翻译症
语言型翻译症主要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障碍,如将英语翻 译成中文时出现的不准确和不流畅。这种翻译症通常是由于 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
总结词
风格失真、语义模糊、文化意象缺失
详细描述
文学翻译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风格、修辞、文化背 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出现。例如,将 源语言的修辞手法和独特风格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可 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或接受。
案例二:商务谈判中的翻译症
总结词
沟通障碍、误解、信任受损
详细描述
商务谈判中,翻译者可能因为对双方的文化、商业惯 例、语言表达等方面了解不足,而导致翻译出现偏差 ,进而影响双方的沟通和信任。
文化型翻译症
文化型翻译症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翻译障碍, 如将带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英语短语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不准 确和不流畅。这种翻译症通常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导致 。
翻译症的影响
01 02
沟通障碍
翻译症会导致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目标语言的读者 或听众难以理解或接受源语言的信息。这种沟通障碍可能导致误解、困 惑甚至冲突。
接受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
要点一
专业训练
参加翻译专业课程、工作坊或培训,接受专业的翻译 训练和指导,提高翻译技能和水平。
要点二
经验积累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逐渐提高翻译 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改 进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题及对策2023-11-08•茶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问题•茶文化外宣英译问题的原因分析•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对策与建议•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实践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茶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问题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定义茶文化外宣英译是指将有关茶文化的中文宣传资料翻译成英文,以向英语读者介绍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过程。

茶文化外宣英译的特点茶文化外宣英译具有跨文化性、宣传性和艺术性。

它需要译者准确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具备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对目标受众的认知,以便将原文中的信息以符合英语读者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

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定义与特点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加强,茶文化外宣英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翻译机构、高校及研究人员都积极参与茶文化外宣英译的研究和实践。

茶文化外宣英译的发展尽管茶文化外宣英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如何保持原文的内涵和特色的同时又能让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茶文化外宣英译的挑战茶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翻译后的文本有时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差异茶文化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翻译时容易出现不准确或不规范的情况,影响英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翻译准确性问题目前茶文化外宣英译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翻译机构或个人的翻译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传播效果。

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茶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02茶文化外宣英译问题的原因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差异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而在英语国家,茶文化相对较为简单,这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传达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翻译方法的局限性直译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可能导致语义的偏差或歧义。

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对策分析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容乐观。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对策,期望对指导初中生提升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意义;现状;对策【作者简介】马美英,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五中学。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英语阅读对于初中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初中生对阅读理解作用的认识不足、英语词汇量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英语阅读理解成了不少初中生英语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明确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他们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意义首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不仅如此,英语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英语学科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交融。

阅读量取决于词汇量,而词汇量的多少又影响学生的英语语感。

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初中英语的学习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

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新的教育方向和理念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能力,帮助他们发现英语的魅力,提升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更愿意去阅读。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展开对英语的研究和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答题技巧以及提高他们答题的正确率。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进行英语学科的独立自主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下,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的更新也随之加快。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取得满意的成绩,也能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由马戏团》(16-20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自由马戏团》(16-20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自由马戏团》(16-20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自由马戏团》翻译实践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是对《自由马戏团》书籍第16至20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翻译过程中,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尽可能保持语言的流畅和地道。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翻译过程、重点难点分析、解决方法以及总结和反思。

二、翻译过程概述在翻译过程中,我首先对原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理解,确保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有清晰的把握。

然后,我进行了词汇的查找和准备,对生词和专业术语进行了查阅和记忆。

接下来,我开始了具体的翻译工作,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最后,我对翻译稿进行了多次校对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重点难点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原文中存在一些生词和专业术语,需要我进行查阅和记忆。

其次,原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原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汉语中可能无法直接对应,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

四、解决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1. 对于生词和专业术语,我通过查阅词典和资料,确保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在翻译中准确使用。

2. 对于复杂的句式结构,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采用分句、断句等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3. 对于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表达方式不对应问题,我结合中文表达习惯,进行了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五、总结和反思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的来说,本次《自由马戏团》第16至20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让我收获颇丰,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由马戏团》(16-20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二《自由马戏团》翻译实践报告(16-20章)一、引言本报告主要围绕《自由马戏团》的16-20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进行展开,旨在分析并总结翻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提高翻译水平与效率。

机器翻译中的错误分析方法研究

机器翻译中的错误分析方法研究

机器翻译中的错误分析方法研究机器翻译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在跨语言沟通和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翻译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机器翻译中的错误分析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机器翻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和原因,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改进机器翻译算法提供参考。

一、机器翻译中的错误类型在机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语法错误、词义歧义、文化差异等。

语法错误是指译文在语法结构上与原文不符,导致句子结构混乱或语义不清晰。

词义歧义是指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机器翻译系统难以准确地理解其语义,从而产生翻译错误。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的差异,机器翻译系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导致翻译不准确。

二、机器翻译中错误分析方法针对机器翻译中的错误类型,研究者提出了多种错误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通过统计数据和指标来评估翻译系统的性能和偏差,发现翻译错误的规律和原因。

定性分析是通过专家评估和人工分析来深入挖掘翻译错误的深层原因,为改进翻译系统提供启示和建议。

三、常见错误类型的分析1. 语法错误分析语法错误是机器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差异性。

例如,中文和英文的语序和修饰方式不同,机器翻译系统往往难以准确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导致语法错误的产生。

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句子中的语法错误数量和类型,找出翻译系统在语法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语法错误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语言逻辑,探讨如何优化语法分析模型和算法,提高翻译质量。

2. 词义歧义分析词义歧义是机器翻译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个词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机器翻译系统难以准确地识别和理解。

例如,中文的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现象较为普遍,机器翻译系统难以分辨词语的具体含义,导致词义歧义的产生。

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知识文库 第17期193浅析学生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蒋 爽根据丹尼尔·吉尔所提出的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模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将听、记、分析、说这四个部分协调统一。

本篇将结合认知负荷模式理论,简要分析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

我国于2007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专业型高级翻译人才,在促进经贸发展,文化交流及外交政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除一些要求极高的会议使用同声传译外,多数会议采用交替传译。

这就肯定了交替传译在学生译员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学生在练习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不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时间与精力,加上口译训练过程艰苦难熬,并不能够立即看到效果,所以不少学生在漫长的训练中徘徊不前。

本文旨在从几个角度浅析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他们少走些弯路。

1 问题丹尼尔·吉尔在认知负荷模式中指出,交替传译中精力应该科学的分为以下四部分:听力、分析、记忆、产出。

要求译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发言人说话后,立刻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这四部分之间的科学协调。

因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结合学生交替传译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理解障碍即学生无法理解源语。

听力是交传中的第一步,一旦听力出现问题,那么译出的目的语必定也存在问题。

英语专业的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听力理解的内容多为标准的英音或美音,因此一旦发言人有口音,学生就会慌乱,无法适应,造成理解障碍。

即使在标准的英美音环境下,学生也会受到连读和吞音的干扰,造成信息的遗漏甚至错译。

这是理解过程中的第一个障碍。

不了解专业知识也会造成理解障碍。

翻译是杂家,各个领域的东西都要懂一些,才能做好翻译。

而口译又不同于笔译,笔译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填上知识空缺,但口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存在着边译边查这种现象。

因此,对于专业领域的了解就至关重要。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中文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
1.语言障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可能有不同,翻译人员可能会因为对目标语言不够熟悉而产生误译。

2.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如果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译。

3.内容理解不准确:翻译人员对原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或错误,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从而产生误译。

4.语义多义性: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个意思,如果翻译人员没有正确理解文本的语境,就容易产生误译。

5.语言表达不准确:有些语言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准确表达,翻译人员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可能会选择近似的表达,但这可能导致误传或误解。

6.时间和压力限制:翻译工作通常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压力可能影响翻译人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从而导致误译的发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误译原因,翻译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复杂因素,如个人经验、专业知识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以尽量避免误译的发生。

最新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精品

最新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精品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信息的外在形式是符号,或者称作载体或媒介。

语言是信息载体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1]翻译是一种语际传播活动,是采用译语媒介将原语载体所承载的原作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

语言符号这一传播媒介或载体所固有的本质特性和与其相关的各种动态的语用因素使翻译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对原文信息百分之百的传输。

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符分布不均衡对翻译的制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在《传播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只要存在差异,同时存在某种实际的或情感的需求,就必然发生传播现象。

”[1]这里强调的是差异、需求和由此而引发的传播。

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团体/民族)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世界和时代,不需要与他人交流的个人或完全封闭的社会也是极不正常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差异客观存在,传播无处不在。

翻译是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位差使得翻译这一交流媒介成为必要,借助翻译,不同的民族可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

差异是翻译这一传播活动的前提,正如许均教授所言:“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

”[2]因此,差异既是翻译的促发动因,又是翻译的阻碍因素,这种翻译障碍首先源自于所涉语言符号分布的制约。

语言符号或语言媒介是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1]每个民族语言都必然反映其所对应的文化个性或承载其特有的文化意义,世界上不同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语言词汇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给译者的翻译造成了困难。

例如,爱斯基摩人成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因而,其表达“雪”的词语颇多,诸如“干雪”、“湿雪”、“飞雪”、“积雪”、“蓬松的雪”、“密实的雪”以及“落得很快的雪”和“慢慢落下的雪”等,而在英语中则仅有“snow”和“slush”两个单词,汉语中却只有一个“雪”字。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

传播学角度分析翻译障碍产生原因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信息的外在形式是符号,或者称作载体或媒介。

语言是信息载体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1翻译是一种语际传播活动,是采用译语媒介将原语载体所承载的原作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

语言符号这个传播媒介或载体所固有的本质特性和与其相关的各种动态的语用因素使翻译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对原文信息百分之百的传输。

对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实行探讨。

一、语符分布不均衡对翻译的制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在《传播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只要存有差异,同时存有某种实际的或情感的需求,就必然发生传播现象。

”1这里强调的是差异、需求和由此而引发的传播。

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团体/民族)是不存有的,在当今的世界和时代,不需要与他人交流的个人或完全封闭的社会也是极不正常或根本不可能存有的。

所以,差异客观存有,传播无处不在。

翻译是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位差使得翻译这个交流媒介成为必要,借助翻译,不同的民族能够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

差异是翻译这个传播活动的前提,正如许均教授所言:“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

”2所以,差异既是翻译的促发动因,又是翻译的防碍因素,这种翻译障碍首先源自于所涉语言符号分布的制约。

语言符号或语言媒介是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1每个民族语言都必然反映其所对应的文化个性或承载其特有的文化意义,世界上不同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语言词汇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给译者的翻译造成了困难。

例如,爱斯基摩人成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因而,其表达“雪”的词语颇多,诸如“干雪”、“湿雪”、“飞雪”、“积雪”、“蓬松的雪”、“密实的雪”以及“落得很快的雪”和“慢慢落下的雪”等,而在英语中则仅有“snow”和“slush”两个单词,汉语中却只有一个“雪”字。

医学英语翻译中理解障碍的认知视角分析

医学英语翻译中理解障碍的认知视角分析

医学英语翻译中理解障碍的认知视角分析
桂念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从认知视角对医学英语翻译中理解障碍进行分析,指出要清除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要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修辞层面入手,这是医学英语成功翻译的先决条件。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桂念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试谈语法分析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2.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3.英语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例
4.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5.试论医学英语翻译和文学英语翻译的关系——从医学文献中莎剧引文及其名家译文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如此一来就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使译文读者误以为刘姥姥也是一个基督徒了。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之译为:“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用“Heav2en”(中国古代人民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 替代“God”,传达了原文中刘姥姥信佛教的宗教背景。
关键词 理解障碍 语境 文化差异
Abstract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is the perrequisite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Since there exist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happen quite ofte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 ①language context and choice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 ②differences in ways of modes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③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Chinese- English or English-Chinese are included and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with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can we expect our translation to be faithful and idiomatic.
例5 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红楼梦》第六回)
译文: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渗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导致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人们把“天”(Heaven) 视为自然界的主宰。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世上万物都是按上帝( God) 的旨意安排的。上则译文出自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之笔,他考虑到英美读者的宗教信仰,直接引用英语谚语。
3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它不仅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心理意识,还涉及到人文地理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会带来翻译中的理解障碍,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E. A. Nida 所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4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名利场》第3 章末尾有一句话说明了乔斯的性格: PoorJoe ,why will he be so shy ? (可怜的乔斯,他干吗那样怕羞呢?) 据此,就准确地理解了“mod2est”的确切涵义“怕羞”。[2 ]
2 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形式的异同
语言和思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还支配着语言,中西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理性根源。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特征的区分[3 ] 。汉民族的模糊思维使得汉语呈现出意合特征,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句子松散,句法功能呈隐性。汉语的主语在全句中作用不太严格,谓语不具备词形屈折变化,用词汇手段来表示时间。而西方民族的逻辑式思维使其语言呈现出形合特征,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句子组织严密,句法功能呈显性。全句有一个主语,围绕一个谓语动词展开,其他动词都必须变成非谓语形式,作相应的补充或起修饰作用,谓语具备词形曲折变化来表示时间,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之间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关系。
在词意的理解和确立过程中,语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词的意义是和其他意义组合在一起而存在的,它只有通过语境才能确立。否则会给正确的选词带来一定的难度,引起歧义的理解。
例1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r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 I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 .在翻译此句时, 学生们一看到“newspa2pers”,就直接译成“报纸”,对此译文读者感到纳闷:为什么政府和报纸对立起来了呢? 文中杰克逊将“报纸”和“政府”相提并论,实际上所指的是“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因此,在此处应突出“newspapers”的引申意义,将这句话译为:“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译文: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在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
这个句子不符合汉民族思维习惯。汉民族一般先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因而句式结构是重话题,多后重心,头大尾小。而英民族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来,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充,因而句式结构是重主语,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因此,在翻译中要根据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调整句子重心,将上句改译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impediment context cultural differe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例3 年轻时,他对学习漫不经心,加之,他一直也不愿考虑运动员以外的职业,到这时候,这一切终于给他带来了不幸。(J im Thor2pe ,College English ,Book 4) 。
译文:When he was young ,he was indifferent to his studies ,and he was unwilling to think of a non- sport s career. After that , all these caught up with him.
上图概括了翻译中的语际交流过程,可以看出,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的理解不仅涉及原文的写作目的、地点、篇章结构、上下文、修辞手段、写作风格,还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及社会、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同时由于英语和汉语各属不同语系,中西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
郑兰英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课程部 合肥市 230061)
摘 要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本文针对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引用一些英汉、汉英翻译实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11 语境与词义选择;21 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异同;31 文化差异与翻译。作者认为只有建立在此三个层面上的理解才能保证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1 语境与词义选择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中,即上下文中,同时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语境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1 ]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字面意义( denotation) 和引申意义( connota2tion) 。字面意义只是词汇意义的基础,翻译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僵化、孤立地去理解。
译文:到游乐场去的那一天,奥斯本中尉到了勒塞尔广场就对太太小姐们说:“塞特笠太太,我希望您这儿有个空位子。我请了我们的都宾来吃饭,然后一块儿上游乐场。他跟乔斯差不多一样怕羞”。
“modest”有多种意义, “客气”、“羞怯”、“谦虚”、“谨慎”、“端庄”等。但从这句话中很难确定“modest”的确切含义,这就需要从整个段落或其相邻段落、章节甚至整篇文章去获取其含义,选定符合原意的汉语对等词语。
受母语的影响,学生译出的这个句子多用简单句,句型单调,结构松散,频频使用动词,通常把能施加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是典型的“汉式英语”。若改译为:“After that ,hisyouthful indifference to studies and his unwillingness to think of a non- sport s career caught upwith him. ”,则符合英语形合的表达习惯,常用非生物词作主语,句式多为复合长句,以主谓宾为核心,用各种短语或从句进行修饰、扩展,连接词的使用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清晰。
例2 So that when lieutenant Osborne ,coming to Russel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Vauxhall party , said to the ladies ,“Mrs. Sedley. Ma’am , I hope you have room ; I’ve asked Dobbin ofours to come and dine here , and go with us toVaux hall. He is almost as modest as Joe.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