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
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
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
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
随后,先后在美
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
尽管林
语堂是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
林语堂
是中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
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
堂《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
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
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
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
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
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
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
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仇,并在其中安了袁世凯篡、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全民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的规模之宏大堪与《红楼梦》遥遥相望,并有很多模仿《红楼梦》的痕迹。
在形式,《京华烟云》采用了古典章回小说的体式;在内容,讲述了三大家族数十年的悲欢离合,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一些故事细节,又与《红楼梦》有着必然联系,比如阿非和红玉的以及红玉之死。
然而这些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与《红楼梦》相关,在内在精神《京华烟云》吸取了《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因此很多人读完本书会产生“浮生若梦”的感觉。
在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
红玉虽非故事的主角,却是本书最让人揪心的人物。
她与阿非的同宝黛之恋极为相似,她的肺痨以及同阿非的怄,还有临死前的焚稿痴都与
林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
而阿非对红玉的既怜又,以及多引起的不安分又
同贾宝玉甚为相近。
这不能说不是林语堂的刻意安排,目的无非是为了加深本书的悲剧意识,
林语堂在该书的《著者序》中提到写作内容:“本书对现代中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
……只是叙述当代中女如何长,如何生活,如何,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某
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
尽管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中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他,正是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偏,他才会通过《京华烟云》的写作向西方介绍中。
其间必然饱含了林氏对民族的挚,无怪乎他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被自己的文字
所感动——感动他的不是文字本,而是文字背后代表的民族和文化。
三、《京华烟云》的英文写作和中文译本
假如当林语堂用汉语写作《京华烟云》,结果会如何?尽管这样的假
设毫无意义,然而如果林氏真的用中文写作这部小说,那么《京华烟云》在海外一定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响,小说向西方介绍中文化的写作目的也就大打折扣。
然而英文写作却为后来的翻译和中读者的接受带来不便,在翻译过程中原著的艺术必然会有所缺失。
实际,无论用英文写作进而翻译汉语,还是用中文写作进而翻译英语,都会在某些地方丢失原著的特。
对这部小说来说,这是必然的遗憾,只不过林语堂把遗憾留给了中。
林语堂对于《京华烟云》最理想的翻译者是老友郁达夫,早在该书完
后一个月,也就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他就写信给正在新加坡《星洲报》担任
副刊编辑的郁达夫,约请他翻译《京华烟云》,并寄去相关资料和五千美元定金。
郁达夫对老友的请求慨然应允,并于一九四零年动手翻译,然而后来因为编务繁
忙以及太平洋战争未能如愿。
不久,郁达夫惨遭本人杀害,这一版本在无的
战争中夭折。
郁达夫的译本题名为《瞬息京华》,这一译名也是林语堂最为满意的一个题目。
一九七七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翻译的版本,这一版本将该书译为《京华烟云》,从此这一译名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然而这一版本对原著颇多改动,很多地方并未尊重原著,并非理想版本。
张译本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断句太多,使得译文生硬且失去语言魅力。
(本文所评论为张振玉版《京华烟云》)最为理想的译本是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瞬息京华》,可惜的是,在
郁飞经十年之功完先父遗愿后,林语堂已经看不到这一最好的版本。
四、《京华烟云》的故事节和人物形象
如前所述,《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恨仇,规模之宏大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故事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全书分为《道家女儿》、《庭园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作者的写作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有特定年代的社会动,有人们复杂的恨仇,也有人所不能改变的沉痛命运。
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指出:“《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而
为大规模的小说。
”这一评价十分中肯,书中几乎没有十分明确的线索,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
然而《京华烟云》并非一部散的小说,故事的每
一部分很自然的连接在一起,用浑然天四字来描述本书再好不过。
本书着墨最多的人物有三个,可以看作小说的主角,分别是木兰和莫愁以及孔立夫。
木兰是书中众多女人中最出的两个,虽然生长于同样
的环境中,两个人却养了不同的个。
木兰是漫的,活泼而充满生,喜
欢游历山川名胜,追求诗画意的生活;莫愁是现实的,沉稳而聪明贤惠,在
生活中安分而现实。
当然,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点,她们一样的聪明一样的漂亮,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讨别人的欢喜。
木兰的名字来源于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她的也带着不让巾帼须眉的人,既会唱京戏也会吹哨,而且还会收集古董并鉴赏,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
她的字也像孩子写出的字,刚劲有力。
然而这些都是木兰表面的格,在她的灵魂深一直向往那种诗画意的生活。
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她与立夫的往看出来,也体现在她婚后的生活追求。
在木兰与立夫
次在香山相遇的时候,立夫曾说一路最美的是那些残基废址。
木兰心有所
悟,并且一直希望可以与立夫一同看圆明园遗址。
断壁残垣的美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明白,立夫显然懂得,木兰也是。
木兰婚后不久经常同荪亚外出
吃小馆或者游公园以及名胜古迹,还想象荪亚为一个船夫,她自己则是一个船娘,过那种闲云鹤般的生活。
荪亚戏称木兰为妙想夫人,实际他并没有理解木兰所追求的诗画意。
诗意的生活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也只有具备真的人才会懂得这种生活趣,值得欣喜的是木兰真的过了那种生活。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但是心中的却是立夫。
立夫穿着随意,却透
着一种特别的质,与众不同而宇不凡。
他天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这一点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表现突出。
愤世嫉俗是一种优秀品质,然而却容易为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
莫愁以她现实而安分的
格经常劝阻立夫写那种文章,她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夫后来的被捕证实了莫愁一直以来的担忧。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了无牵挂固然可以,然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毕竟有亲人。
这三个人的关系
给人很微妙的感觉,如果木兰因为而嫁给立夫,会是怎样一种结局?我们
可以从三个人的格分析,木兰的漫质一定会让立夫的生活过的更
加诗意,然而他愤世嫉俗的精神也会不受约束,固然他们也会幸福,但这种幸福却不一定能够持久。
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
紧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馨和平静,他们也是幸福的。
木兰虽然没有嫁给立夫,但她并无怨言,从父亲姚思安那里继承来的道家思想让她相信那是命运,她懂得顺其自然。
但并未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而改变,在木兰的心里立夫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甚至比荪亚更重要。
木兰和荪亚南方游历的时候,立夫恰巧从本归来,同返北京的途中一起登泰山。
面对秦始皇统一六后立下的无字碑,立夫从中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兴建长城的显赫荣耀以及历史的无演变。
木兰从立夫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些,他们是
相通的。
他们下山的时候走在前面,等待其他人的时候木兰的心中感觉是奇妙的,同立夫在一起让她无比的兴奋。
她问了立夫一句很奇怪的话:“人生很怪,是不
是?”面对这样的话立夫可以回答么?立夫应该明白木兰对她的感,他们和莫愁三个人相互之间都有浓厚的意,于是这一纯真的无形中被压抑,只
是偶尔表露出来,最明显的一次是木兰深入虎英勇救出被捕的立夫。
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木兰是完全冲动的,事后甚至有些后悔,毕竟这件事本应由莫愁来做。
真流露的时候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木兰没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能够救出自己的人这就已经足够了。
木兰和荪亚、莫愁和立夫两家虽然有这样一层关系,但两家人却一直和睦相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
木兰在对待家庭问题,在如何担任家庭主和
相夫教子方面也是非常出的。
南迁之后,荪亚因为木兰的改变而同学艺术的曹丽华纠缠在一起。
木兰并没有向一般人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同父亲姚思安一起将这一家庭危机消除于无形,并同曹丽华为好友,这不能说不是木兰的聪明。
战争让木兰失去了女儿阿满,儿子阿通则参加抗大军,他们也走向西逃难的人流之中。
历史总给人苍茫之感,一个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让每个人沸
腾,木兰也不例外。
也许,只有在木兰走逃难的道路,她才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自豪,作为一个中华民众的自豪。
姚思安和曾文璞是两大家族的主人,在他们体现了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方面,即儒道思想。
姚思安是道家的代表,曾文璞则是儒家的代表,在他们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以及时代急剧演进中的
不同应。
红玉和阿非的前面已经提过,红玉之死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红玉在遗书中写道“依月下老人祠神签行事”,她是相信命运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无法给阿非带来幸福,于是选择了死亡。
“曲抱山山抱,闲人观伶伶观人”,红玉的命运让人很容易想起林黛玉。
体仁和银屏的也是书中着墨不少的地方,银屏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亲是完全合格的,只不过因为丫鬟的出造
了惨痛的悲剧。
银屏是值得同的,造这一悲剧的制度是应当摒弃的。
此外,
书中还写到牛怀瑜、牛素云和牛莺莺等人甘当汉的无耻行径,然而牛黛云、孔环儿、阿非、阿瑄、陈三、阿通和肖夫等人才是抗战爆发后的主角。
他们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家和民族的希望,也与本书“献予歼倭抗人”的献词有着
必然联系。
五、《京华烟云》的悲剧精神和思想艺术
《京华烟云》无法用悲剧或喜剧笼统的概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中
蕴含的悲剧精神。
实际,生活原本就是一种悲剧艺术。
悲剧的意思并非仅
仅代表死亡,它是一种解读生活的特殊视角。
《京华烟云》的悲剧精神与《红楼梦》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有区别。
一位名为韦忠的读者在其文章《若梦浮生中的彻悟——拜读〈京华烟云〉》中这样评价二者的关系:“如果说《红楼梦》让人感动,那么它是让人生悲,生怜,生愤,生出对旧世界的恨,以快快觉醒去砸
碎它;而《京华烟云》让人感动,是让人生,生喜,生,生出对新世界的,一起努力去开创它。
”这一评价一语道出了《京华烟云》的精神本质,它是催人奋进的,使人向善的,使人珍惜本民族文化的,让人心生对生活的和对家和民族自豪的。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京华烟云》:它是一个中人将中文化介绍给西方的一本书。
因此,书中涉及到中传统文化的地方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儒道精神。
姚思安和曾文璞是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姚道法自然的道家思
想是整部小说的思想核心,这一思想让小说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息。
道家
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姚思安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两个女儿,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影响下,木兰和莫愁才能在平静生活和时代混中游刃有余。
很多人
评价本书带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其实就体现在普普通通的生活哲学里,然而这种哲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
比如书中第十三章中说:“一切生命都是两种力量的结果。
那两种力量就是正与奇。
没有奇,便没有进步;没有正,就没有稳定。
人生就来自此两种相力量的中和,就如同产生了一年的四季。
”这一观点同老子的对立学说是相通的,简简单单几句话便象出人生的本义。
而儒家学说在新旧替中表现出明显的落后,原因应该从两种文化的特点中找。
书
中分析两种文化时说:“道家总是比儒家襟开阔。
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
认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
”
总之,道家思想在解释人生问题方面更能使人信服,《京华烟云》描绘的是人生,在数十年的沧海桑田中探讨人生的真谛,无怪乎作者会将之作为小说
的思想核心。
当然,这与作者本人的偏不无关系。
除此之外,书中还写到许多中文化的特,比如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为解除病痛而进行的冲喜、
五行学说、算命签、仙姑道婆等等。
虽然有些东西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但毕
竟是中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给予摒弃或者推崇的态度,而只是作为一个叙述者娓娓道来。
《京华烟云》在艺术方面深受古典小说的影响,采用了章回小说的
写作体式
六、结语
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最终没有获奖。
然而,这毕竟表示《京华烟云》具有了走向世界的潜质。
它不
是独独写给中人的杰作,同时也是写给整个人类的杰作,因为它所写的是普
通人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让人震撼。
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
沧海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
因此,这本书无疑是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
重道逍遥的姚思安,温存善良的姚母,知书达理的姚木兰,正气凛然的孔立夫,可爱妩媚的姚莫愁,新派自由的姚迪菲,活泼可爱的黛芬,多愁善感的红玉,心直口快的暗香丫头;文气软弱的曾文伯,要强的曾母,圆滑的桂姐,正义多病的曾平亚,温柔偏执的曼妮,窝囊老实的襟亚,浪荡不羁的荪亚,浪漫痴情的曹莉华;还有充满卡通意味的牛家:奸诈的牛似道,贪财的牛母,欺男霸女的牛同仪,单纯浪漫、后来沦为汉奸的牛怀玉,以及争强好胜、贪财泼辣到最后回心转意的牛素云。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花雕、亭台楼阁
这不仅包括姚、曾两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后来搬进的王府花园。
王府花园门口的石狮把门,里面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观众应接不暇。
还有那条充斥着冰糖葫芦、茶社、小吃、古书、兔爷、风筝、花草的商业街,阵阵吆喝声,很有味道。
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章书籍
莫愁嫁妆里精致的古董,在木兰的指挥下,一一展示给了观众;曾家的古董店里更是成了古玩的集中营;这还不够,从琉璃场的古董买卖到曾、姚家每间屋内,都少不了这陶瓷、古董的摆设。
在西山赏景的那场戏中,傅老先生、姚思安、立夫、莫愁就乾隆的字体各有各的评价。
在整部剧中,出现的对联、书信也全部是笔墨纸砚纷纷登场。
再去看每家书房里满满当当的书籍、古画,点滴中透露出书香门第的气息。
还记得深刻的是那本在木兰、立夫手中传来传去的《饮冰室文集》、《殷商甲骨文初探》吗?
还有立夫以“不平氏”为笔名写的那篇大快人心的《文妓说》。
大意说的是当时的文人大多都干些粉饰太平的活,其实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那时就体现出来了。
找来那时印刷密密匝匝的报刊,《民国时报》、《平民报》、《实话报》,《新青年》,也苦了《京华烟云》的导演了。
那报童那声声“号外、号外”,真是这个时代影视剧的标志了。
诗句、俗语、传说连篇
《京华烟云》毕竟不像《红楼梦》那样雅兴,时不时地对诗罚酒,但是却每个人的口中都出现过适合自己身份的俗语。
那句“开弓没有回头箭”出现过多次,但是每次都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
接下来《京华烟云》在外国陆续播出,这些内容翻译可得花功夫了。
独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京华烟云》独有的,是中国文化独有的。
当木兰被迫出嫁,姚思安将自己尽有的甲骨全部当嫁妆给了木兰。
姚思安声泪俱下的那句“我的大女儿是留着我救命用的”,唉,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至爱——甲骨文——哪有女儿珍贵啊。
最后那一幕,姚思安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悲壮!“甲骨就是化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气节!
京剧、二胡、笛、萧、鼓
《京华烟云》一开场,木兰便来了一出京戏。
接着在西山、姚家、王府花园、狱中,甚至到演员们说话的背景音乐,也都离不开字正腔圆的京剧。
直到最后那场醉人的“贵妃醉酒”,就着它木兰款款而来。
在木兰代妹妹出嫁的当晚,姚思安幽怨的二胡“夜深沉”,在空旷寂静的夜晚让人扼腕叹息。
当与木兰擦肩而过的遗憾之时、木兰新婚的那夜,立夫独自吹起了萧,声声叹息,多么凄惨。
此外,婚礼中的敲锣打鼓自然更是少不了。
佛教、道教
韩日、东南亚对中国的文化最懂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影视作品中对于佛、道二教却较少涉及。
林语堂老先生的《京华烟云》,本着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意图,将佛家、道家的文化渗透到点滴。
从尼姑庵中的抽签、冲喜到拜神求佛,佛教的文化印在了那个时代。
道教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个入世的世外高人体现出来。
每一场他和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临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着自己的道行。
婚丧礼仪
韩剧《新娘18岁》中,第一次领教了韩国的婚丧礼。
而从曾家风光整个北京城的三喜临门,到曾平亚、曾文伯、曼妮等的丧礼,《京华烟云》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仪。
喜庆、悲哀体现到每个道具的细节,过大礼、嫁妆、上头、正日出门、三朝回门,大红花轿、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应有尽有。
茶文化
西湖的龙井配上古朴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们的茶文化。
《京华烟云》里的茶文化体现在每一幕接待客人的场景中。
尤其是木兰给立夫沏茶的那一幕,那一倒来,二沏去,最后那一杯满满的龙井,透过立夫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一切的感慨、遗憾都尽在不言中了。
此外江苏的大炸蟹、致美斋的酸梅羔、天意斋的栗羊羹、天宝楼的烧羊腿、防膳的肉末烧饼、南京的板鸭、桂花鸭,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标本
曾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大家庭。
曾文伯、妻子曾母以及小妾桂姨,另外三房儿子、儿媳妇,成群的丫鬟伙计,各自成院,却又组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共生共息。
而每个儿媳妇又牵扯出另外两家大的家族:牛家和姚家,这就是强强联合的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
《京华烟云》不仅仅展示了这么一幕,因为剧中还有着五四带来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自由气息。
动荡不安的时局大背景、三大家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
不像鸳鸯蝴蝶剧做作地将战事当成自己谈情说爱的背景,《京华烟云》里,从五四思想解放、军阀混战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京华烟云》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展示了三大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
最能体现这一背景的就是牛家。
从牛家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遗臭万年,再到牛怀玉沦为汉奸、牛素云为日本贩卖毒品,这些都展示了这样一段沉重的中国历史。
唯美的景物、精致典雅的旗袍、大气的音乐
整部《京华烟云》中,不断出现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子、绚烂的日出日落、挂在枝头的一轮圆月、黄昏时的古楼、清晨云雾缭绕的白塔,唯美但不失大气。
尤其是西山赏景那一场戏,一座桥,一个石碑,一个飞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就这样一点一滴透漏出来了。
如此看来,旧版《京华烟云》精致狭窄的景物,在这方面就败下阵来了。
还有那一套一套做工精致的旗袍,穿在几个少奶奶身上,韵味无穷。
比如,木兰安排荪亚、曹莉华见面的一场戏,木兰那身黄色的旗袍简直就是绝美,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中国女人的风采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纷繁,而京华一梦则写尽了王府后花
园的盛衰。
银屏和体仁的悲剧,应该是执迷的悲剧吧。
姚老夫人的执着,
执着于门户之见:银屏的执着,执着于对名分的追逐。
而夹在中间
的体仁却又是一个犹豫,难以担当的富家子弟。
造成了博雅的出世
并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转机,该来的悲剧还是降临了。
银屏是无
法留住儿子才自缢的吗?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再也无法挡住宿命的
折磨吧,但又不甘趋于执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