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_以TheFirstSnow的翻译为例

合集下载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精选课件
5
▪ 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 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 直白易懂。
▪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
精选课件
6
▪ 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 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 同法” (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 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
精选课件
18
▪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 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 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 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 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 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 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 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
精选课件
4
▪ 早期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 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 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 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 合起来考察。
▪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 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 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 的开创者。
精选课件
21
▪ 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 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 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以表 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秦晓梅【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其提出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恰当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入手,以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雨山行》的文本为依托,选取实例,比较其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文,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雨山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秦晓梅【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雨山行》(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Scott Momaday)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巧妙将自己祖母的生平与族人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手法叙述了奇奥瓦人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衰败。

文中涉及大量有关吉奥瓦的知识,如太阳舞、太米等,对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有不少版本的译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判断哪种理解或是哪个译文更为合适。

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译文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原文,在哪些方面译文的翻译应近似于原文,都是翻译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来解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受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把“自然选择”引入翻译系统的研究。

2004年,胡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

2008年,胡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翻译学”。

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以The First Snow的翻译为例

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以The First Snow的翻译为例
在西方现象学家英伽磴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五个层次字音层即字音字形等的语义与审美意义意义单位即每一句法结构都有它的意义单元图式化方面即每一所写客体都是由诸多方面构成的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只能写出其某些方面被再现客体即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事等形而上性质层即揭示出的牛命和存在更深的意义如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戏剧性神圣性等
有关文学作品构成的种种划分 , 为解读与鉴赏具体的 文学作品带来了启示并提供了可以逐层深入的操作方法,
基金项 目: 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 引进 专项资助项 目(9 36一G 0 03 ) K 90 5 作者简介 : 张保红( 9 9) 男 , 16 一 , 湖北应城人 , 东外语外 贸大学教授 , 广 博士 , 从事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 中西诗歌研究。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了构成思想或文本的“ 、 象” 言” “ 、 “ 三要素, 意” 这三者之问的关系, 三国时的王弼在 《 周易
略例》 中阐发得颇为清晰:夫象者, “ 出意者也 。言者 , 明 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 , 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 , 寻言 故可 以观象 ; 于意, 象先 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 , 以言 象 著。 ”在王弼看来 ,言”“ 、意” “ 、象”“ 是构成表情达意逐层
美、 画美 、 绘 宁静 美、 境界 美等 9大 审 美要 素 为 内涵 , 析 了朗 费罗 的经 典散 文 名篇 T eFr n u 研 h it o , sS
翻译 中的理解过 程与表 达过程 , 旨在 为文 学翻译批 评 与 实践提供 一 个 可资借 鉴 的范例 。
关键词 : 本层 次 ;审美鉴 赏 ; 雪 ;翻译 文 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图分 类号 : 1 . H39 1
文 献标 识码 : A

丁玲小说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白露的丁玲英译选本为例

丁玲小说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白露的丁玲英译选本为例


Morning Herald,Jan. 19,2013,27.
Frances Wood,Tubes of poverty,Times Literary


Blind and Broken,
The Sun-Herald,Dec. 16,2012,
BR15.
Sam Geall,Review of Lenin’s Kisses,New Humanist,
纳尔(W.J.F. Jenner)翻译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其他
故事》
(Miss Sophie’s Diary and Other Stories);1989 年,
美国波士顿著名的灯塔出版社(Beacon Press)出版了
白露(Tani E. Barlow)和乔布什(Gary J. Bjorge)合译
文选集《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他小说集》
(When I was
in Sha Chuan and Other Stories);1953 年,著名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同
名 英 译 单 行 本(The Sun Shines Over The Sanggan
River);1985 年,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熊猫丛书出版了詹


John McCrystal,Review of Lenin’s Kisses,New


Nicola Smith,Hot Snow and Repression,The Dominion


(汪宝荣,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国家
Mar. 9,
2013,11.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社会学视阈下中国现当代小说
The Independent,Feb. 9,2013,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 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统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此前,法国文学家瓦莱里用“创造性误解”一词指出过这种想象,“允许对作品作千种解释”。

更甚的是早在1917年,文学史家朗松就在“在法国文学发展中的外国的影响作用”一文里提出“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外国文学及其思想,而只是汲取于我们有用之处。

至于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正确与否,这无关紧要”。

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于1992年撰写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2000年出版的《译介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明确提出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本文根据谢天振在《译介学》里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分析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从符号学,文化语言以及译者的主体性这三方面阐述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正确理解了创造性叛逆,译者就能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定义和过程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拟对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从符号学和文化差异这两方面分析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根据相关学者在这一命题上的研究,结合各种题材的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创造性叛逆四种类型的正反面作用。

通过对比忠实和主体性,论述译者要如何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

AbstractThe term “creative treason”was first coined by Robert Escarpit, the French sociologist, who st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lways a kind of creative treaso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ng is complicated and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eps: comprehending and expressing. These two processes are creative, which determine the unavoidability of creative treas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unavoidability from two angles: semiolog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reative treason is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Professor Xie Tianzhen: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translation editing.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includ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istranslation consists of un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and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iting,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omission. Faithfulness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consider; however, creative treason is a conscious conduct made by translato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either for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r for satisfying the target read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ethods to control the limit of creative treason.“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尔皮提出的。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文本类型及相关翻译策略摘要:文本类型是语言学、语用学里一项重要的内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影响到了翻译的方方面面。

文本的分类是翻译的参考性依据,近些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致力于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的研究。

其中,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方法和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如何精准翻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凯瑟琳莱斯一、文本类型理论长久以来,语言一直被分为功能性语言(functional language)和文学性语言(literary language),如果硬要通俗点说,可能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口头语和书面语是较为类似的。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所用的地点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再进一步细化,Karl Buhler将其分为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表达性文本(expressive),还有呼唤性文本(vocative),这三种类型也与人认知的三方面相切合:思考(thinking or perceiving),感觉(feeling)和意愿(willing)。

凯瑟琳娜莱斯 (Katharine Reiss)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认为翻译前必须先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根据之前的三种分类,莱斯进行了详尽的解释:1)信息功能文本 (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2)表达功能文本 (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3)呼唤功能文本(voc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重点在于感召。

这三种文本也与人际交流和沟通的三方面相对应:发送人(sender, speaker or writer),接受人(receiver, hearer or reader),话题(topic or information)。

散文翻译理论部分

散文翻译理论部分

散文的风格美
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所 谓的“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作者表达意思时表现出 来的个人特点。 马克 · 吐温幽默诙谐的笔调和漫画似的风格往往使读 者开怀大笑,拍案叫绝;海明威“电报”般的写作风 格,干净利索,简洁凝练,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朱 自清的散文文字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语言朴素 ,自然,平实;冰心“文笔细腻委婉,清新隽丽”, 语言质朴平实、深入浅出、简洁凝练。

散文的翻译
1. 努力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 翻译中两种互
译语言的文体必须保持一致 。任何一篇文章译的是 否畅达 ,都要涉及到两种语言的文体是否保持一致 。 作为一种文体 ,散文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 即“自由潇 洒” 。译作对原文的达意 , 不仅是对表面字意的忠 实 ,使原作的语言风格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而且也是 对散文翻译达到“信” 、 “顺”标准的要求之一 。 而风格是否可译呢 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 的问题 。对此人们的看法不同 。一种观点认为 , 风 格相对内容而言属于形式方面的东西 , 不可译 。而 另一种观点认为 , 语言的内容和风格是相互一致的 , 因而当语言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获得准确无误的翻译 的同时与之相应的风格也必须被译出 。译作若能对 原作的风格细腻刻画 , 浓淡适宜 , 则可全篇皆活 , 情 随文生 。正如肖伯纳所说 , “意之所到 , 风格随之.”

接受美学的诞生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掀起了巨大波澜, 在翻译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为翻译研究开辟新天地提 供了卓越指南。它对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始于20世纪60年 代,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 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纳入文学 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总是为 读者而创作,文本生命的延续离不开读者。 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作品 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 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精编张保红——文学翻译资料

精编张保红——文学翻译资料
--- tr. Sun Dayu
3 A Hermit Visited but not Encountered
--- tr. Wan Changsheng & Wang Jianzhong
4 Looking for a Recluse but Failing to Find Him
--- tr. Burton Watson
张驼提盒去探亲, 李驼遇见问原因, 赵驼拍手哈哈笑, 世上原来无直人。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标题的翻译
1 A Note Left for an Absent Recluse
--- tr. Witter Bynner
2 A Call on the Recluse Who Is Just Out
3)现象学家英伽登的“五分法”:
①字音层:字音、字形等语义与审美意义。
②意义单位:句法结构都有它的意义单元。
③图式化方面:每一所写客体都是由诸多 方面构成,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只能写 出其某些方面。
④被再现客体: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 物、情、事等。
⑤形而上性质层:揭示生命和存在更深的 意义,如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戏 剧等。
• 职业道德:“就是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他 人负责,对艺术负责。换言之,也就是要真实, 对自己真实,对他人真实,对艺术真实。”
• 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 和译入语的双语能力,具有较为出色的双语写 作技能,能正确理解原文,熟练运用双语。
• 广博的文化知识: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 等),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以及翻译理论与翻 译研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语言学、哲学、文 学、美学、心理学等)。

论对翻译四个层次的解读

论对翻译四个层次的解读

论对翻译四个层次的解读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译文达到上述的标准。

把层次应用到翻译之中,这样就会使翻译具体化,任务明确化,更有利于我们翻译工作。

按照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观点,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在四个层次上对原文和译文负责,即文本层次、所指层次、粘着层次和自然层次。

文本层次指原文的字面意义。

这是译者首先关注的层次,因为任何翻译的标准都不能离开原文。

就比如说最基本的外语配音,原文是翻译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

所谓泽者必须对原文负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原文的字面意义负责。

人们常说,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这里所说的“表达方法”指的就是字面意义。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原文作者之所以用这种而不是那种表达方法来表示某种意思,是有一定道理的。

换句话说,这两种表达方法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同一句话,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直接引话还是间接引语,有时候差别是很大的。

词汇的选择也是如此。

在英语和汉语中.大多数词汇都有同义词或近义词。

在一定的语境中,原文作者最后采纳的那个词和它的同义词也肯定是有区别的。

所指层次指译者对原文所指意义的把握。

原文说东,译文不能说西,这是翻译的标准起码要求。

但是,有时候原文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很清楚,译者必须透过这层文字的迷雾,看清楚真实的画而,并用译入语把它们准确地描绘出来。

这时,由于两种话言的差异,译入语的文字和原文就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

粘着指语篇中句子的衔接。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衔接方式,衔接方式实际反映了本族语说话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翻译社不能完全照搬原文的衔接方式,而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入语的衔接方式去组织译文。

因此粘着层次主要指在段落和语篇的层次上面对原文忠实。

自然层次是的译文行文的基本标准。

对所有类型的文本来说,译文都必须是流畅的,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只有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如原文作者或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目的,故意把原文或译文写的不通顺。

英译汉的层次(段落篇章翻译)

英译汉的层次(段落篇章翻译)


由于参加"美国大学华盛顿秋季学期见习计划",劳伦斯 大学四年级学生邓拉维正在华盛顿特区,为"第一夫人"日 常信函办公室工作.据她透露,克林顿夫人每周大约收到 5000多封来信.邓拉维与同事每天就要处理100多封请柬, 邀请夫人参加从生日宴会以至婴儿洗礼之类的庆典.
20
语篇意识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How to Grow Old”).

11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 论之中;其才干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埃文·佐哈尔

埃文·佐哈尔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DESCRIP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描写学派
第三种情况,有点像北美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文化情 形,当传统的文学模式无法激发新一代的作家们时,他们便 诉诸于翻译作品来寻求新观念及新的艺术形式。
多元系统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论的观点, 主体文学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翻 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或边缘或中心的地位, 而翻译文学在多 元系统中或边缘或中心的地位又会决定译者翻译主题和翻译 策略的选择,或归化或异化,或直译或意译。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属强势文化,翻译文 学就处于弱势地位,这时译者多采用归化式的翻译方法,其结 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大;如果民族文化处于弱势 地位,属弱势文化,翻译文学则位于主要地位,这时译者多采 用异化式的翻译策略,在所不惜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但译 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 当民族文化的地 位发生变化,由弱渐强或由强渐弱的时候,其多元系统内的平 衡就会被打破,译者也会重新选择翻译策略。
以斯奈德翻译的寒山寺为例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英译本
I wanted a good place to settle: Cold Mountain would be safe. Light wind in a hidden pine--Listen close---the sounds gets better. Under it a gray haired man Mumbles along reading Huang and Lao. For ten years I haven't gone back home I've been forgotten the way by which I came.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

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

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

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

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
纽马克的翻译评价体系和他所提到的文本类型及翻译方法联系不是很紧密他的文本分类法与翻译分类法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而莱斯的翻译评价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她的文本类型说和翻译方法上的是一个非常科学完整的体系实质上莱斯的理论体系是以文本类型为基础以翻译批评为目的的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 类型翻译
翻译学
张莉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莱斯还通过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添加了一种“听觉媒介”文本。
我国对“听觉媒介”文本的翻译研究情况
“听觉媒介”指以给人说或唱为写作目的的文本;接受者只能通过听的方 法来获得信息,常需要伴随语言之外的音乐或画面等媒介才能得到很好的 理解。这类文本有:歌曲、戏剧、电视、有声(像)广告等。由于此类文 本的听觉效果非常重要,所以翻译时首先考虑听觉的效果。根据薛范先生, 我国歌曲翻译始于 20 世纪初,音乐学家钱仁康认为始于清朝末年,但对 于这类文本翻译的研究却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
参 考 文 献
[2]吴冰,王青伦.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6,(03):79-84. [3]袁毅. 莱斯与纽马克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之比较[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01):70-74.
[4]吴艾玲. 莱斯的翻译类型学与文本类型翻译在中国[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5):59-63.
莱斯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差异
莱斯 翻译方法 翻译步骤
面向译文(target text-oriented) 译者在分析了原文本,选择了翻译的方法之后,从以 下四个层面进行具体翻译。①原语文本层面②所指 层面③衔接层面④自然层面。
纽马克

the first snow 翻译赏析

the  first snow 翻译赏析
• 这会儿雪花越来越大,越下越密了,从窗前纷纷扬扬地飘 过,像神秘的飞瀑。偶尔,有一片雪花粘在窗玻璃上,似 乎是不甘心于命运,不愿就这么落到地上去,于是,它在 窗上慢慢地滑落,然后融化,它的美丽也倏地消失了
Para 7
• Within an hour, a white tablecloth was spread upon the lawn. And as gray streaks of dawn unraveled along the black seam of the distant hills, father and daughter watched the new day ripple across the neighborhood.
• 他还不大清楚是什么把他从睡梦中唤醒了,也许是孩 子在梦里弄出的小声响吧,可当他悄悄从被里探出头 来,吸引他目光的不是小女儿的摇篮,而是窗外。
Para 2
• lt was then that he realized what had sneaked through the shield of his slumbers. It was the sense of falling snow.
• 为了不吵醒孩子的母亲,他轻轻起来,一点点挪近 女儿的摇篮,俯身轻柔地将暖融融的襁褓抱起,蹑 手蹑脚地走出卧室。这时,他怀中的小宝宝睁开眼 睛,扬起头,像往常一样,冲爸爸一笑,这笑总让 爸爸心中有说不出的甜美。
Para 4
• He carried her downstairs, counting the creaks on the way. Together, they settled in at the kitchen table, and the adult in him slipped away. Two children now, they pressed their noses against the glass.

《第一场雪》与两个译文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第一场雪》与两个译文的及物性对比分析

2021年40期总第58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人类语言包含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世界表达各种经历的功能。

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分析了短文《第一场雪》的及物性,向读者展示该语篇的魅力所在,并对比分析了《第一场雪》的两个译本,认为当译文与原文的及物系统相似时,译文能够更忠实地反映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第一场雪》;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及物系统【作者简介】汤素芹(1985.10.0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 前言《第一场雪》(First Snow)是乔纳森·尼可拉斯(Johnathan Nicholas)写的一篇短文。

从为数不多的资料可知,这篇文章原载美国杂志《读者文摘》。

尽管知名度不高,但因言辞优美、文笔娴熟,这篇文章常常作为翻译课堂、阅读理解、文学赏析等的学习材料。

一篇名不见经传的文本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其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拟分析《第一场雪》描写雪的选段,让读者领略原文的美并通过两个译本的对比浅谈及物性分析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二、 系统功能语法和及物系统系统功能语法由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是通过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来表达意义的。

概念功能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经历;人际功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讲话者利用该功能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语篇功能指的是语言成分组成为语篇的功能。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

由于概念功能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所以进行及物性分析就会涉及行为的不同过程。

功能语法将这些过程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六种过程。

物质过程指具体动作的过程,参与者包括行事者和目标;心理过程表现心理活动的经过,主要包括感知者和现象;关系过程可以用来表达事物的属性、识别关系和占有关系;言语过程是说话者向接收者传达说话内容的过程;行为过程主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存在过程表示事物的存在。

First Snow翻译批评与鉴赏

First Snow翻译批评与鉴赏
街角路灯的光透过白桦树,洒在地上。
⑥ The flakes were falling thick and hard now, pouring past the window, a waterfall of
mystery.(Para 6)
• Flake[雪花]用词丰富 • Pouring [倾斜]雪花飘落用了pouring • Across the street, a family scurried into gear. • Scurried[急转] • Gear[齿轮]在此指:准备行动起来 • 很快开始了新的一天。 • 选词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笔者在进行创作时,词汇都是精挑细选,准确
cradle.
• Inched toward[inch 英寸]
形象地描写出男子走路时,轻手轻脚,唯恐吵到自己的妻子。
④ Reaching down, he gently lifted the warm bundle to his shoulder. Then, as he tiptoed from the
的场景,包括对冬日雪景的赞美、孩子们雪中嬉闹、 街道、邻居家场景,通篇都穿插地讲述了主人公对小 女儿疼爱有加的种种情愫。全文十三个小段,其中第 1、3、4、14段是对主人公和小女儿的描写;第2、6、 7段描写了冬日初雪景象;第5、8、9、11、12段描写 了初雪的街道、玩雪的孩子和热闹的邻家景象。作者 无论是对主人公和女人的直接描写,还是对雪景、街 道、邻家的间接描写,都是想表达主人公对女儿的浓 浓的情愫和绵绵的情谊。
译文评析
遣词造句 段落篇章 译文总览
遣词造句
• He wasn’t sure what had awakened him. Perhaps the child had made some small noise in her

鲁文-兹瓦特论翻译转移的比较

鲁文-兹瓦特论翻译转移的比较

要] 在种种对翻译转移的研究模式中, 鲁文 ! 兹瓦特的模式普遍认为是最广泛和最详尽的
分析模式。本文讨论了在鲁文 ! 兹瓦特模式中起基础作用的比较模式部分, 详细介绍了比较模式对翻 译转移的分类及对语义、 句法、 语用和文体层面的翻译转移的比较和描述。文章认为, 鲁文 ! 兹瓦特的 比较模式强调对译文和原文进行客观、 全面和细致地比较与描写, 这恰恰是习惯于用朦胧式、 直觉式和 印象式标准来审视翻译作品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为之欠缺的, 因而值得我们借鉴。 翻译转移; 比较模式 [关键词] 鲁文 ! 兹瓦特; [%&’()*+(] !" #$% &’&()&*)% +,-%). ",/ .#0-1(23 #/&2.)&#(,2 .$("#.,4%0’%2 ! 56&/#’ . (. 3%2%/&))1 7,2.(-%/%#$% +,.# 7,+8/%$%2.(’% 9 :$(. 8&8%/ #0/2. (#. &##%2#(,2 #, & *&.(7 7,+8,2%2# ," #$(. +,-%),( 9 % 9 ,#$% 7,+8&/&#(’% +,-%),&2- -(.70..%. $,6 (# 7,0)- *% &88)(%- #, #$% 7)&..("(7&#(,2 ," #/&2.)&#(,2 .$("#. &2- #, & 7,+8&/(.,2 &+,23 #$% .$("#. #$&# ,770/ /%.8%7#(’%)1 ,2 #$% .%+&2#(7,#$% .12#&7#(7,#$% 8/&3+&#(7 &2- #$% .#1)(.#(7 )%’%) 9 :$% &0#$,/ +&(2#&(2. (2 7,27)0.(,2 #$&# 6(#$ (#. %+8$&.(. ,2 & -%#&()%- -%.7#$% #&/3%# #%;#,4%0’%2 ! 56&/#’ . 7,+8&/&#(’% +,-%) +&1 6%)) .%/’% &. & +07$ ! 2%%-%- 7,//%7#(’% ",/ #$% 7,2’%2#(,2&) <$(2%.% &88/,&7$%. #, #/&2.)&#(,2 .#0-(%. #$&# $&’% ),23 *%%2 -,+(2&#%- *1 &+*(30,0.,(2#0(#(’% &2- (+8/%..(,2(.#(7 7/(#%/(& 9 [,-. /0)1’] 4%0’%2 ! 56&/#;7,+8&/&#(’% +,-%);#/&2.)&#(,2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但他 这种方式来迂回表 达 ( D&E,*.,2,%$*$ + #& ) 主要论述的是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翻译转移并非 讨论的重 点。以 上 研 究 在 内 容 上 已 属 “翻 译 转 移” 的范围, 但 “翻译转移” 这个概念却直至 %$&# 年才由卡特福德 (<&#",/-) 在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和韩 一书中正式提出。卡特福德运用弗斯 ( G(/#$) 礼德的 语 言 学 理 论 模 式, 把翻译转移区分为两 种: 层次 转 移 ( .$("# ," )%’%) ) 和范畴转移 ( .$("# ,"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 捷克学者 7&#%3,/1) 利维 ( 4%’1,%$&’) 、 米科 ( ?(E,,%$’") 和波波维奇 (H,8,’(7,%$’" ) 亦对 “翻 译 转 移” 的类型作出研 究, 除此之外, 他们还述及了翻译转移对译文风 格上的影响。这些早期的对 “翻译转移” 的研究, 从总体上而言, 均可视为是一种语言学导向的、 基于原文与译文对照的描写翻译的模式。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对 “翻译转移” 的研究起 了些变化, 由原来单一的语言对比转向讨论翻译

第7章 翻译的篇章意识(2)

第7章 翻译的篇章意识(2)

第七章翻译的篇章意识(2)篇章翻译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具体就段落组合而言,英、汉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大差异。

例如,汉语段落以“气”(语气)为先,逐一展开,语句组合灵活,不拘形态,行文布局往往依“气”而行,“气”终则句止,段中各小句多呈竹节型平行铺开,“形”散而“神”聚。

而英语则是一种语法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语义逻辑关系外显的语言,它以“形”统“义”,行文布局“形”到则“意”到,“形”不全则“意”不明,段落展开必须逻辑层次分明、语法关系严谨,因而它必须具备一套远比汉语完整精细得多的语法手段和规则。

翻译时若不明这一点,一味照搬汉语的方式在英语中行文布局,将会使译文章法大乱,溃不成文!7.1 斤斤于字比句次,措辞生硬主要表现为摆不脱原文字面的束缚,跟着原文亦步亦趋,斤斤于分寸不失。

一句一句看,似乎与原文相差无几,但就是读来别扭生硬,“翻译腔”十足,其结果往往是有字无篇,使作者的本义和原文意义大打折扣:例1. Solitude is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in which to observe the extent to which manners and habits are conditioned by others. My table manners are atrocious(丑恶)----in this respect I’ve slipped back hundreds of years in fact, I have no manners whatsoever. If I feel like it, I eat with my fingers, or out of a can, or standing up---in other words, whichever is easiest.(1)孤独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在其中观察礼貌和习惯受别人制约所达到的程度。

我的餐桌礼仪十分恶劣——这方面我已倒退了数百年;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礼仪,如果我觉得喜欢,我就用手指吃,或用罐头吃,或站着吃——换句话说,看那种吃法最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7期2010年7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Guangzhou U n i versity (Socia l Sc i ence Ed iti on)V o.l 9N o .7Ju.l 2010收稿日期:2010 04 02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助项目(396-GK 090035)作者简介:张保红(1969 ),男,湖北应城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诗歌研究。

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以The F irst Sno w 的翻译为例张保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摘 要:以童庆炳提出的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以声音美、节奏美、意象美、修辞美、错综美、感知美、绘画美、宁静美、境界美等9大审美要素为内涵,研析了朗费罗的经典散文名篇The F irst Sno w 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与表达过程,旨在为文学翻译批评与实践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文本层次;审美鉴赏;初雪;翻译中图分类号:H 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94X (2010)07 0092 06一、文本层次论简介我国古代哲人提出了构成思想或文本的 言!、 象!、 意!三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阐发得颇为清晰: 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先于意,故可寻象已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在王弼看来, 言!、 象!、 意!是构成表情达意逐层深入的层次结构。

在西方,现象学家英伽登(R .I ngar den)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五个层次:(1)字音层,即字音、字形等的语义与审美意义;(2)意义单位,即每一句法结构都有它的意义单元;(3)图式化方面,即每一所写客体都是由诸多方面构成的,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只能写出其某些方面;(4)被再现客体,即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事等;(5)形而上性质层,即揭示出的生命和存在更深的意义,如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戏剧性、神圣性等。

这五个层面逐层深入,彼此沟通,互为条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前人的研究积淀,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与探索文本构成的丰富内涵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今天国内不少学者结合中西相关研究,对文学作品的构成也做出了诸多探索性的划分。

[1 4]其中童庆炳的 三分法!因其简明扼要,层次分明,涵盖面广而颇具代表性,其基本要点可概括为:(1)文学话语层,即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这一话语系统除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外,还具有内指性(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心理蕴含性(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阻拒性(打破某些语言的常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层,即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即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这一层面又分为历史内容层(包含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层(对宇宙人生所作的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审美意蕴层。

[1]178-184有关文学作品构成的种种划分,为解读与鉴赏具体的文学作品带来了启示并提供了可以逐层深入的操作方法,这无疑大大丰富与细化了传统上 理解!的具体层次与内涵,为做好翻译与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拟以童庆炳 三分法!为理论参照点,选取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朗费罗(H.W.Longfello w ,1807-1882)的经典散文名篇The F irst Sno w 为例进行解析鉴赏与翻译研究,以求对文学翻译批评与实践有所裨益。

为了便于研析,兹录The F irst Sno w 全文如下:The first sno w ca m e .H o w bea u tif u l it w as ,falli ng so s i lently all day l ong ,all n i gh t long ,on the m oun tai ns ,on t he m eado w s ,o n t he r oofs of t he li ving ,on the graves of t hedead !A ll wh ite save the ri ver ,t hat m ar ked its course by a w i ndi ng black li ne acr oss t he l andscape ;and the leafl esstr ees ,that agai nst the l ea den sky no w revealed m ore fu lly the w onderful beauty and i 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 .W hat s i lence ,too ,ca m e w ith t he sno w,a nd w hat secl us i on !Ever y sound w as m uffled ,e very noise c hanged to so m ething soft and m usica.l N o m ore tra m p i ng hoofs ,no m ore r attli ng w heel s !On ly t he c h m i ing of slei gh bells ,beati ng as s w ift and m erril y as the hearts of ch il d r en .二、审美鉴赏参照上文童氏 三分法!的基本要点与内涵,结合The F irst Sno w 自身的语言审美特征,拟从声音美、节奏美、意象美、修辞美、错综美、感知美、绘画美、宁静美、境界美9个方面对Th e F irst Sno w 进行审美鉴赏分析。

大体而言,1至6项可归为 文学话语层!,7至8项可归为 文学形象层!,9可归为 文学意蕴层!。

三大 层次!逐层推进,前8项的作用与目的最终共同服务于第9项。

下面逐一研习之。

(一)声音美语言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前者指向语言符号的音与形,后者指向语言符号的语义概念。

在日常交际中作为媒介的语言符号传递了信息意义后,交际便已告完成,言说者并不特别关注所用语言符号是否悦耳动听,是否节律鲜明等。

而文学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既注重语言符号语义的传达,又注重语言符号传意时音与形等所具有的美学意味的选择,其目的旨在使语言的交际更生动、更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

细读以上例文,可以看到长元音、双元音与流辅音的运用特点鲜明。

上列例文118个字,具有长元音或双元音的字词有53个,占到全文篇幅的45%,见表1。

表1 含长元音双元音的词语统计表:i The /trees/revea l ed /whee l s /beati ng :firstou snow (2次)/so /m eadows /no (2次)/on l y e ica m e(2次)/day /g raves/save /landscape /aga i nst/changed /sle i ghau how /m ounta i ns /now /sound o :fa lli ng /a ll(3次)/course /m ore(3次)a i silen tly /n i ght/w hite /by /w i ndi ng /li ne /sky /silence /ch i m i ngu :roo fs/too /sec l usi on /hoo fs a :m arked /branched /hearts j u :beau tif u l/beauty /musical例文中诸多长元音或双元音一再出现,回环应和,读来音韵谐和,铿锵有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词汇大大舒缓的情形。

就辅音或流辅音而言,占到全文篇幅的近一半,具体见表2。

表2 含辅音或流辅音的词语统计表i falli ng /li v i ng /w i nd i ng /tra m pi ng /rattli ng /chi m i ng /beat i ngssno w (2次)/sil entl y /save /silence /seclusi on /sound /sky /so m eth i ng /so ft sle i gh /s w iftl a ll/l ong /li v i ng /silentl y /children /merr il y /sl e i gh bells/on l y /wheels/rattli ng /musi ca l/muffled /sec l usion /sil ence /wonderful/f ull y /revealed /l eaden /landscape/li ne /l eafl ess w was /wh ite /w i nd i ng /whee l s /w ith /w onde rf u l ffirst/beautiful/hoofs /s w ift辅音或流辅音的一再出现也取得了类似长元音或双元音所具有的音韵谐和,舒缓节奏的美学功效,同时还启示出微风轻拂、雪花飘飞的意境。

综而观之,例文中词汇的形式与音响共同营构与彰显出作品徐缓的情调。

(二)节奏美节奏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要求,只不过有的文体(如诗歌)节奏更直观、突出。

文学作品中节奏的呈现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它往往与作品中所表现对象的特性、与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即节奏已内化于所描绘对象的特性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之中。

例文中的节奏若以句子的长短为单位,以 -!代表每句中的一个词,整段行∃93∃ 第7期张保红:文本层次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文可表示如下:1----。

2----,------,---,---,---,------,------!3-----,------------;----,-----------------。

4--,-,----,---!5----,--------。

6----,----!7-----,----------。

从图示中可以看到,全段可分为7大句,分别以句号、感叹号为标记。

依据各句相对字数的多少将其简要地标示为:短句-长句-长句-长句-长句-短句-长句,在这7大句中有6个句子又可分为若干小句,句子的长短相间、曲折变化,暗示着所写对象雪花飘落!与作者内心情绪运演的强弱急徐的具体状貌。

整体来看,例文中徐缓的节奏成为主导,除开前文所论及字词的声音的渲染因素之外,从图示中还可看到频频出现的逗号进一步强化了徐缓的文内节奏,这有助于揭示出作者平和与宁静的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