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一、概述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旨在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下进行审视。

它突破了传统翻译学的局限,将翻译视为一种跨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互过程,而非单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翻译的生态平衡和译者的主体性,倡导翻译活动应尊重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追求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所探讨的“跨整合”是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跨整合”,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跨越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将各种翻译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翻译的生态平衡和最佳效果。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灵活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整合”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

1. 生态翻译学的定义与背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科,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翻译现象。

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生态平衡和多元共生,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系统中的交互行为,既涉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转换,也涵盖文化、社会、心理等多层面的互动。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实践的新挑战和回应。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政治对话的重要桥梁。

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翻译理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时显得捉襟见肘。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中的生态平衡,即翻译行为应该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保持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动态平衡。

同时,生态翻译学也倡导多元共生,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尊重不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

从传统的理论视角来看,翻译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工作,译者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

在现代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并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翻译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风格。

翻译主体性的存在意味着译者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操作工具,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选择和判断。

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强调翻译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规范化的语法和词汇的培训,并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引入翻译主体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表达。

翻译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学生需要提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还涉及到跨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学生需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学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保证翻译品质的高水准。

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从翻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需要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文本,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对于改进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翻译主体性,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使翻译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_王华树

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_王华树

宏观视角下的翻译嬗变及其对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启示○王华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本文从宏观视角分析了现代翻译服务的鲜明特征,包括翻译需求、翻译流程、翻译分工、翻译技术、翻译标准等,指出当今翻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翻译研究与行业发展现状严重脱节,改革翻译教学和拓展翻译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翻译服务;翻译教学;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37-04黄友义指出:“翻译行业发展到现在,其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咨询、翻译培训和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因此我们的应用翻译研究也应该紧贴行业发展,相应的拓展领域,例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应用、多语术语与语料库建设等领域的研究”[1]1。

然而,根据《中国翻译学研究30年》[2]77-87的数据统计,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行业特征的文章寥寥无几,涉及翻译行业和管理的论文在30年中只占到0.6%;《中国应用翻译研究30年》[3]22-27的数据统计表明,传统的翻译研究内容仍占压倒性优势,对于语言服务行业的宏观分析并不多见,应用翻译研究滞后于实际需求,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和翻译工作,翻译服务在多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翻译需求与日俱增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之下,信息和知识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将翻译活动从满足交际需求的语用层面,提升到增强客户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跨国企业为了尽快占领国际市场,急需进行产品本地化翻译,要求产品同步发布(Simultaneous Ship-ment),激发了更多的语言服务。

[4]76-79翻译业务量每年均在2000万字以上的国际化大公司(如Microsoft、Oracle、SAP、华为等)不断增多。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汇报人: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 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 新研究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
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创新 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 教学体系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翻译数字化教学 体系的前沿动态与趋势
结论与建议
添加章节标题
数字化教学体系的 设计
教学目标:提高学 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培养数字化时代所 需的翻译人才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 中心,注重实践与应 用,充分利用数字化 资源和技术手段
教学内容:英 语翻译理论、 技巧与实践的 结合
教学资源:数 字化教材、在 线课程、多媒 体素材等
教学方法:案 例分析、互动 讨论、在线测 试等
教学评价:过 程评价、结果 评价、学生反 馈等
01
02
03
04
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效果。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 中,应注重教师角色的转 变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数
字化教学能力和素质。
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 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 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以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推广。
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提 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 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建立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和反馈
添加 标题
特色: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数字化教学体系 的设计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的 实践与效果
数字化教学资源 库的建设与应用
创新研究的成果 与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的路向作了展望。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

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求真”与“务实”——周领顺教授访谈录

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求真”与“务实”——周领顺教授访谈录

翻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求真”与“务实”—周领顺教授访谈录®徐铫伟1周领顺2(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江苏扬州)摘要:周领顺教授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原创者,他在翻译教学上坚持“译”“评”两条线,形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译一评一研”体系。

就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翻译专业及其面临的挑战等主题,周教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周教授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翻译教学和外语专业的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念;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2020)03-0002-06周领顺教授既做语言学研究(如专著《汉语移 动域框架语义分析》),也做翻译理论研究[如构建 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并著有代表作《译者行为批 评:理论框架》(周领顺,2014)],还进行翻译实践 并编写翻译教材(如《散文翻译过程》《翻译认识 与提升》《散文自译与自评》)》其理论研究获得 过省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两个国家社 科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获得过教育部“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省政府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二等 奖、三等奖,教学研究成果获得过省“优秀教学成 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他曾以“从我的 理论到我的试验田”为题应邀在上海外国语大学 作了讲座,其学术路线规划之清晰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周教授兼顾理论构建、研究、实践 和教材编写,甚至还创作了不菲的文学作品,探 寻并分享其体验,相信对青年学子大有助益。

为此,我们就有关内容对其进行了访谈。

1.传道授业徐铫伟(以下简称“徐”):周老师,您能在百 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让我们深感荣幸,也深受鼓 舞。

您著作等身,学术成就光彩照人。

您不仅建构 翻译理论,也坚持翻译实践,您开创的译者行为批 评理论戛戛独造,自成一格;您多年来进行的翻译 实践,思想深刻、译笔拔萃。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不易” 彦宗 提出 的“ , 十例八 备 ” 严复 的“ ” “ ,雅 ” , 信 , 达” “ 。
他们所研究 的仅 限于翻译的性质 , 规律 , 标准 , 原则 , 方法 , 技
即翻译实践活动本身。 曹 明伦教授 以内涵定义为主 , 外延定义为辅 的方法将 翻
译 这 个 概 念 在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予 以 明 确 : 翻 译 是 把 一 种 语 言 “
态, 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 方法 。因此 , 在学术上有很
多 关 于 翻译 的概 念 与定 义 。 自检 教 授 曾 向我 们 指 出“ 杨 翻译 ”
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 因而 , 翻译理论在实践过程 中所起的作
用备受关注 , 从而让我们从翻译理论 的高度来审视翻译教学 。

除 了指翻译行为之外 , 还指 翻译 过程 , 翻译 结果 , 翻译事 业 , 翻译学科 和翻译者。 因而在使用 翻译这 个概念时 , 务必说 明
关 键 词 : 译 理论 ; 译 实践 ; 译 教 学 翻 翻 翻 中图 分 类 号 : 6 2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2 1 2 0 )8 0 3 — 2 17 — 9X(0 9 2 — 2 7 0
中国在翻译学方面取得 了很 多成就 , 人们开始将 翻译实践

回顾 翻译 学 的历史 以及简 述翻 译 学 的现状
其所指 的具体意义 , 不然 容易 引起混乱{。 现代汉语词典》 “ 在《 j
中, 它将 翻译 解释为 两种意义 , 种是 ,把一种语 言文字 的 一 “ 意义用另一种语 言文字表达 出来 ( 也指方 言与民族共 同语 , 方言与方 言 , 古代语 与现代语 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另一 ” 种指 : 把 代表 语 言文 字 的符 号 或数 码 用语 言文字 表 达 出 “ 来”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 中 , 翻译往往指 翻译 的行 为及 过程 ,

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

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

822020年36期总第528期ENGLISH ON CAMPUS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文/叶 莹中加入思政元素。

秦晓梅(2020)也发现,不少翻译专业人士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本国文化了解不足,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这表明,语言知识、职业素养、文化教育等都应成为翻译学习的有机组成,而这些方面也是与翻译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思政要素。

综上所述,翻译课程的思政元素应该由至少五个部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译者素养,即无论职业是否是专业翻译,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本国文化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文化敏感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言能力,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翻译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

三、 翻转课堂与翻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颠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喻旭东,2016:28),代表“先教再学”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再教”,能让学生自主选择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教学系统,真正贯彻和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刘健智等,2014:71)。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从2012年引入国内开始,翻转课堂的模式迅速引起众多教师的关注,已经在不少学科的教学中开始使用。

国内学界早有对采用翻转课堂进行翻译教学的研究。

喻旭东(2016)研究翻转课堂在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技巧教学中的运用。

卞凤莲、王义倩、李冬媛(2020)尝试在应用型翻译教学中使用混合式翻转课堂。

这些学者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对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的进行延伸和改进,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翻转课堂不仅可以促进翻译专业知识的有效教学,还能促进“课程思政”与翻译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思政内容的学习不只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以及内一、引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7)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

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1年第10期英语教师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薛海滨【摘要】介绍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定义,分析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概述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总结分析常见的三个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策略引言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很多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很强的能力,但英语翻译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改进英语翻译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对提升其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及价值。

翻译是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学好英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难以适应现有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翻译质量与水平不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文章重点研究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英语教学体系的完善作一些贡献。

一、翻译的定义与翻译教学(一)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是国内外学者共同讨论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翻译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指符号、文字等之间的转换。

从这里可以看出,翻译是动态的,却忽略了翻译结果与过程之间的联系。

牛津英语词典》中提到,翻译指的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变。

老舍认为,翻译不是逐字、逐句的转译过程,而是一种再造,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工作,不但要将字句翻译出来,还要传达其思想及精神(吴志平2019)。

国外学者认为,翻译就是在文体及意义之间通过语言的形式实现相互关联,其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狭义的翻译指的是源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似转换;广义的翻译指的是译语文化应满足读者的需要。

对于翻译的理解见仁见智,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一种转换方式的行为,很多辅导书也是这样定义的。

这就导致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认知层面,对翻译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口译”或“笔译”。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

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

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

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作者:张艳斌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06期【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预期、能力等级、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因素,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和分享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的数理统计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翻译能力稳步提高。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一、引言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强调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模式上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上要求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综合技能培养转变,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多层次需求的新形势。

由于课时的缩减和电子翻译产品的普及,学生的翻译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和普遍降低的倾向。

2013年8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翻译题型做出重大调整,不但在题型、考试时间和分值比例上要求大幅提高,而且在考试内容上也广有涉猎。

此次调整适应了当前英语教学的时代需求,有助于真实地反映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为此,本研究旨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系统的翻译技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积极开展教学实验,经过数理统计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69)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并提出学习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健全人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随后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科德(Cord,1982)主张“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外语教学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翻译研究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的新理念

英语知识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素质是什么?这个题目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

作者在文中所形貌的社会各阶级强加给学术的悲痛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水?学术怎样突破世俗屏障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题目。

这些题目,在这次讲习班的历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自出机杼的解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向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提倡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前进宽大翻译事情者的素质”,重在“头脑模式的革新”,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老师的陈诉中得到印证。

许老师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文句是怎样剪裁未作任何叙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品评等题目举行了宏观的剖解。

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履历,说明确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怎样引导门生和学界进入高条理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换的种种途径。

许钧教授是重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这次与他的偕行刘清静教授一同出如今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部署自己就意味深长:作为构造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突破学科研究的界限,寻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表如今这次讲习班对西席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西席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好汉派别纷歧,看法精致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执法翻译、出现出多条理、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配置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要领,向学员们先容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组成,意在引导门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重要层面。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概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将翻译技术引入教学实践,培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教学实践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我们将分析翻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包括翻译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的培训等。

我们将讨论翻译技术教学面临的挑战,如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我们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翻译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 信息化时代背景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信息处理效率提升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行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翻译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翻译速度和准确性的高要求。

翻译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必然,而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不仅提升了翻译效率,还保证了翻译质量。

通过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术的应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翻译任务,同时减少人为错误。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也为翻译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翻译技术教学实践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翻译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翻译技术教学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现代翻译技能,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了解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翻译技术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贡献力量。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
的 翻 译 理 论 , 出 了 历 史 上 翻 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 究 常 见 的 经 验 层 面 , 现 了 其 跳 体
词 是 什 么 意 思 , 不 一 定 非 要 见 过 或 吃过 奶 酪 , 只要 知 道 赋 并 而
予奶 酪这个 词的意义就行 了。谁也 没见过神吃 的美食(m rs ) a boi a
雅各布森采用皮尔士4诗歌的不可译性f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
No. 1
堕 TI ME EDUC AT1 0N
Jan
翻 译 的语 言学 问题
为, 准确 的翻译 取决于信息 的对等 。在语 内翻译 中, 是用一 个语 符 单位替 代另一个语 符单位 , 一个词 的翻译 既可以选用 同义 对 词, 又可 以采用 迂 回表达法 。但是一般来讲 , 同义词是不可 能完
全 对 等 的 ,改 变 说 法 ” 会 对 原 意 有 增 加 或 减 少 。同 理 , 语 际 “ 也 在

翻译 中, 符号与符 号之 间一般也不存在完全的对等 。人们通常不 是用一种语言 中的语符去替代另一种语言 中的单个的语符 , 而是 去替代 “ 更大的单位 ”两种语言 的语言符号之间一般不存在完全 , 的对等关 系, 只有信息才可用来 充分解释外来的符号和信息” “ 。 其结论 即 : 对等关 系在 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之间的对等 。所以雅 各布森说 , 翻译所 涉及 的是两种不同语符的对 等信息 。 雅 各布森在语言学 和符 号学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信息对等
《 翻译 的语言学问题》 论 一开始 , 雅各布森 就直接论述 了语言 的符号学 问题 。他并不认 同英 国哲 学家罗素对语 言的看法 。罗

智慧教育背景下“体验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智慧教育背景下“体验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理论探索用,助推县、校的线上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工作室的带动下,学校各科组和个人纷纷主动开发优质资源并推送,线上教育期间学校收到教师们录制的微课一共60多个。

其中,团队开发的16个微课是围绕“让线上教育的自主真自主”主题开发的系列微课,分别有疫情思政教育、阅读指引、数学预习单的使用、英语口语训练妙招、体会居家别样美、居家选材体育锻炼技巧等“五育并举”的微课及视频。

这些具有特色的资源为学校的“自主”培育真正树帆领航。

四、建“三维九字”立评价体系——为“自主”护航1.建“三维九字”为确保线上教育的安全和质量,学校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维九字”评价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三维共同体”,为线上教育的自主保驾护航。

“三维”是指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九字”是指教师评价表、学生评价表、家长评价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线上教育效果自然提升,学生自我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还要让学生灵活地将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翻译活动中。

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丰富的翻译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应对翻译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在智慧教育背景下,体验式英语翻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 英语翻译 体验式传统模式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大多在课堂上讲述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翻译作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采用智慧教育有助于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局限。

从基本定义来看,智慧教育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教学依托,通过借助多种信息手段,为学生展开具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将智慧教育和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出学生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主导性。

一、英语翻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1.构建真实的环境翻译本身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活动。

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DíazCintas访谈

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DíazCintas访谈

上海翻译Shan gha i Journal o f Transl ato rs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Dfaz Cintas访谈董海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200083)[摘要]2012年6月,笔者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对视听翻译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欧洲视听翻译研究协会(ESIST) 前任主席J org e Dia z Cint as进行了学术访谈。

Dt az Cin tas博士对欧洲视听翻译研究中术语的演变、研究的新热点以及视听窬译教学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视听翻译;字幕翻译;无障碍传播;视听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2)04-0053-05Jorge Dtaz Cintas是当代西方视听翻译(audiovi.(2007)如今在欧洲一些院校广泛使用,是迄今为止sual translation简称AVT)研究界一位相当活跃且颇第一部配有DVD素材的字幕翻译英文教材。

具影响力的西班牙裔学者,长期在英国工作和生活,2012年6月,笔者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人在西班牙本土以及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系访学期间,有幸就西方视听翻译研究的发展以著。

他曾经连续四届担任欧洲视听翻译研究协会及教学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期望对我国有志于(European As so ci at io n for Stu die s in Screen Transla,从事视听翻译研究或教学的学者有一定的启迪和借tion,简称ESIST)的主席(2002-2010),现为该协会鉴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访谈是以面对面两位高级顾问之一,为推动视听翻译研究在西方的的方式进行的,笔者之后在对录音材料进行转写整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翻理时,对重复、不连贯以及互动性过强的地方做了处译研究中心的高级讲师,多年从事视听翻译教学与理,但保留了部分口语体特征。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易曾权编编辑说明一本《书目选编》主要供翻译研究人员、外语院校系师生、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使用。

二本《书目选编》收编翻译研究图书,选择性地收编翻译教学图书和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工具书,兼收一些涉及翻译家、翻译管理以及翻译经营等方面的图书。

三本《书目选编》正文条目按照图书作者/编者/译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拉丁字母顺序编排。

四本《书目选编》中有些图书,从书名上看不出而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图书。

这类图书一律收编。

五由于编辑客观条件有限,本《书目选编》还存在遗漏、差错和不足,欢迎读者指出,以便今后修订书目时增添、修改和弥补。

目录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1—30页)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0—36页)除英语外的外国语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三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6—37页)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四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7—45页)一)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三)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五我国翻译、引进出版国外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45—49页)六我国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工具书书目(49—51页)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安菊梅.英汉翻译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巴金等.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王寿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5页.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7页.包惠南.语法与翻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36页.包家仁.汉英句型比较与翻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6页.保清,符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43页.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43页.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全体同学集体编.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西语系,196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委会编.语言与翻译(论文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本社编.导游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121页.本书局编辑部编.英文翻译指南(2册).上海:文艺书局,1933.卞立强.卞立强:一个翻译家的轨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2页.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8页.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66页.蔡新乐.翻译的艺术哲学——文学翻译的含意本体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84页.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5页.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5页.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曹菡艾,赵兴民.联合国文件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曹雷.过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0页.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5页.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89页.曹顺发.走近可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58页.曹顺发.走近“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8页.曹汀.关于翻译标准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曹炜等.文言文今译方法和规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柴明颎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集,英文、中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柴秀娟. 翻译描述中的语域: 英汉虚构类翻译平行语篇的语域分析模式(英文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63页.常玉田.经贸英译汉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520页.车丽娟,贾秀梅主编.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陈艾莎主编.飞行翻译教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1页.陈达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成都:巴蜀书社,2003.232页.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陈德彰.翻译辨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80页.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40页.陈登,谭琼琳.英汉翻译实例评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998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定安.翻译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000.521页/527页.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37页.陈光火主编.电子翻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258页.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00.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6页.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陈洁等编.英语口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陈菁.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80页.陈茂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415页.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4页.陈蒲清.文言今译学.长沙:岳麓书社,1999/2000.陈清贵.翻译与翻译教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清贵,杨显宇.翻译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陈秋劲,Richard B. Baldauf, Jr.; David Gordon Etheridge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0页.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陈仕彬编.金融翻译技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89页.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英汉对照) .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陈树培编.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04页.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口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陈苏东,张新红,李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页.陈廷祐.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2001.陈廷祐.跟我学翻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目的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7页. 陈伟.翻译与词典间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27页.陈文伯.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37页.陈文伯.教你如何掌握汉译英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93页.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377页.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382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1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高级英语口译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陈小慰编.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陈小慰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2页.陈新主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9页.陈秀等编.浙江省译家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7页.陈胥华.英汉对译指导.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984/2000.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陈振东编.英汉汉英口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92页.陈中绳.英译汉病句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陈中绳,吴娟.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000.陈忠诚.汉英、英汉词语翻译趣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78页.陈忠诚.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95页.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陈忠诚.法苑译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04页.陈忠诚.汉英语对译正误辨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90页.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59页.陈忠诚,陈国权,陈新.译仁译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5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98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新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趣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4页.陈忠诚,吴幼娟.辞书与译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06页.陈忠华.科技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陈宗余等.现代英汉对译常见错误1000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成昭伟编.简明翻译教程(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2页.成昭伟.文学翻译概论(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18页.成昭伟主编.新英汉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02页.成昭伟主编.新汉英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96页.程尽能,吕和发主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5页.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445页.程永生编.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3页.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程镇球.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程镇球.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14页.褚东伟.商业翻译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8页.褚东伟,马云霞主编.新编经贸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4页.楚至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桑榆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1页.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4页.崔长青, 张碧竹编.翻译的要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崔永禄等.实用英语口译(英汉)新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20页.崔永禄等主编.新编英汉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06页.戴剑飚主编.专业翻译实战速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08.218页/240页.戴明瑜等主编.译苑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9页.戴延年等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1、2).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 465页(1),439页(2). 戴云主编.研究生英语译写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43页.但汉源.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丁菲菲主编.翻译入门——汉译英.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46页.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27页.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13页.丁小丽,程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0页.丁孝文.实用英语口译捷径手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276页.东万育.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董国忠.英译汉须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董乐山.译余废墨.北京:三联书店,1987.231页.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李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页.董乐山.西行的足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0页.董力争.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38页.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7页.杜碧玉主编.法律口译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16页.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杜建慧等.翻译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330页.杜瑞清,党金学主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第六卷)——翻译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苗 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翻译教学研究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当前,西方翻译理论开展了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翻译教学研究之中。

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成分构成,探讨了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的途径以及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论述了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教学的研究发展应建立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过程教学法Abstract :Could we op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has made efforts in un 2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results into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n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West ,the pre 2sent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mponent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pro 2cess Οoriented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t posits research on competence tha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ranslation instruction.K 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process Οoriented pedagogy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4-0047-04 1.关于翻译能力的分析翻译教学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正因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翻译与生态的关系,探讨翻译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了“四生”理念,即源生、生态生、生活生和生存生。

这些理念旨在引导翻译实践者在实践中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促进翻译工作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是源生。

源生是指翻译实践者应该关注文化传统和环境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当尊重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遵循原汁原味的原则,力求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递到译文中去。

在翻译活动中还应当尊重环境资源的保护,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和技术,保护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源生理念的提出,使翻译实践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关注和尊重原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资源,促进了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结合,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再次是生活生。

生活生是指翻译实践者应该关注和尊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当考虑到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还应当关注和尊重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共存。

生活生理念的提出,使翻译工作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交流。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的提出,使翻译实践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关注和尊重原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资源,促进了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结合,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也使翻译实践者更加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了翻译与生态保护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也使翻译实践者更加关注和尊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基本权利的保障,促进了翻译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结合,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基本权利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 of Academy”。

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

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

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

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

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

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

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

”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

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

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

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

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

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

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

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

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

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

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

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

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

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

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

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

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

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

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

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

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

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

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

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

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

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

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

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

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

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

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

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

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

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