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学生教材《平均数》课本;2. 准备好课堂展示所需的实物和图片。

2. 导入新知通过一段有趣生动的视频或故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1. 使用学生教材上的示例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计算平均数。

4. 练与巩固1.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解决关于平均数的计算题;2. 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5. 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2. 将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学生教材《平均数》;2. 课堂展示所需的实物和图片;3. 计算器。

五、评估方式通过学生在小组练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课堂反馈,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以上即为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最新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探究1.平均数的意义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第一组第二组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b.列式计算(7+8+6)3=7(个)(3+7+4+10)4=6(个)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1)估计平均数2)计算、交流、分析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思考:9月份5天的'平均数代表什么?是某一天入园的人数吗?你怎样理解这个数?10月份的呢?这两个39万人的意义相同吗?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平均数》一、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一组数据:1,2,3,4,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 = 总和÷ 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答案:42. 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答案: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需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平均分物品、平均成绩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解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呈现方式。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均数知识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玩具等,用于奖励学生。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练习纸和笔,用于练习和记录。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整数和小数的含义和运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一组数据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2024)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2024)
权重n)
例子
某次考试,作业占30%,测验占 70%,作业得分80,测验得分 90。则加权平均分 = (80 × 0.3 + 90 × 0.7) ÷ (0.3 + 0.7) = 87
2024/1/29
13
几何平均数计算方法
定义
几何平均数是n个数值的乘 积的n次方根。
2024/1/29
公式
几何平均数 = (数值1 × 数 值2 × ... × 数值n) ^ (1/n)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24/1/29
处理方法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 据,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方式,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6
02
平均数概念引入
2024/1/29
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
2024/1/29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四年级学生处于数学学习的关键期 ,平均数作为数学基础知识,对于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家校合作
通过公开课形式,让家长更深入了 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促进家 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 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公式
算术平均数 = (数值1 + 数值2 + ... + 数值n) ÷ n
例子
计算2, 4, 6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 = (2 + 4 + 6) ÷3=4
12
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
定义

2024年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2024年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2024/2/29
13
求得平均数并进行验证
求得平均数
将总和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验证平均数
通过其他方式或方法对求得的平 均数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
注意点
在求得平均数后,要注意检查计 算过程是否正确,避免出现错误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应
用在实际生活中。
2024/2/29
提高解题能力
要熟练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平均数问 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2/29
18
05
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
2024/2/29
19
完成课本习题,加强基础训练
习题选择
挑选与平均数相关的典型习题, 确保覆盖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
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2/29
23
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024/2/29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可以通过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个数来得到。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4
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 用到平均数,比如计算平均分 、平均工资等。
2024/2/29
在科学研究和统计分析中,平 均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
通过学习平均数,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数据,做 出更明智的决策。
2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公开课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开课时间:2017.04 开课班级:四(1)执教老师:邓晶晶指导老师:李淑萍、付玉琴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例1教材分析:教材把平均数与统计编排在一处,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怎么分,两人的钱一样多?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提问: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3)揭示课题。

(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方法一:移多补少求出小红等四位同学收集的平均个数课件演示并板书:移多补少同样多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1)“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2)平均数13表示每个人都收集13个吗?那它表示什么?(3)猜测:如果小明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4)猜测:如果小明收集了19个呢?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024版四年级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2024版四年级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计算及分析结果等。
2024/1/28
13
互动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分享解题思路
交流解题经验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 法,包括如何理解问题、如何收集和处理数 据、如何计算平均数等。
学生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 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的经验和 教训。
互相评价
教师总结
21
提醒学生关注下节课预习内容
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 知识点和技能方法。
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 学习用品和资料。
2024/1/28
了解下节课的学习重 点和难点。
2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3
7
平均数定义及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计算方法
平均数 = 数据总和 ÷ 数据个数。
2024/1/28
8
数据分组与整理技巧
01
02
03
数据分组
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 成若干组,便于观察数据 的分布情况。
2024/1/28
整理技巧
将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 小排列,有助于快速找到 最大值、最小值和计算平 均数。
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如计算平均分、平均速 度等。
2024/1/28
20
布置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 数。
练习题2
给出两组数据,让学生比较它们 的平均数大小。
练习题3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 数知识解决问题。
2024/1/28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四年级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公开课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教师:今天上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大家想参加吗?请一位同学读游戏规则。

课件1教师:下面请三位男生和三位女生。

一起玩夹糖果的游戏。

其他同学倒数十秒钟。

前面六位同学为他们计数。

比赛开始。

游戏结束了,把比赛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游戏结束了,到底是男生队赢了还是女生队赢了?学生计算汇报,说明理由。

老师板书算式。

教师:这个游戏游戏真有趣呀,老师也想参加,想让老师参加吗?那我就是女生队四号。

游戏结束,记录老师的个数。

教师:老师想请问大家,现在是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学生汇报。

教师:有的同学说男生,有的同学说女生,到底哪队赢,谁来说理由?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引出矛盾?男对男生队人少不公平,怎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呢?教师:我们可以取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教师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师:地球日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学校开展了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

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饮料瓶。

课件出示。

课件2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这个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课件3教师:我们该解决这个问题呢,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生汇报。

教师:平均分,什么叫做平均分?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些饮料瓶每份分得同样多呢?课件2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习,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法。

数据的总和除以份数的方法。

学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一一直观的看出平均数也可以求出平均数学生汇报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7~88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珠数个,学习卡。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聊你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来聊聊体育,喜欢吗?谁来跟我们说说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我喜欢打乒乓球,我喜欢打羽毛球,我喜欢打篮球......师:看来大家都是爱运动的孩子。

小明同学也喜欢打篮球,他即将参加学校的投篮比赛,正在加紧练习。

(课件出示)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表(1)下面是小明最近5次投篮训练的成绩统计表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投中个数7 9 10 6 8教师:看,这是小明最近5次投篮训练的结果。

仔细观察他每次投篮的成绩,想一想,可以用哪次的投篮成绩代表小明的投篮水平呢?预设1:生1:我觉得第三次10个可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这次投得最多。

师:你很有想法。

谁还有不同的看法?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那我们看小明5次投中的个数,有的是7,有的是6,你们觉得合不合理?预设:如果有的同学直接提到了平均数(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考虑到了每次投中的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代表小明的投篮水平呢?(课前预习)你真会学习,你有预习的好习惯,老师喜欢你这样会学习的孩子。

掌声送给他。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请大家齐读。

生:我觉得第四次6个可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因为这次投得最少。

师: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生:我觉得这样对小明不公平,其他4次投中的个数都比6多。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优秀教案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课题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经历平均数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咱们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哪个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总分、比较最高分、比较最低分等方法)老师这里有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第一小组:89 分、92 分、95 分、88 分、91 分第二小组:92 分、90 分、94 分、87 分那到底哪个小组的成绩更好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1. 初步感知平均数(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成绩,怎样才能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先把这组数据相加,再除以 5)(2)那我们就来算一算,(89 + 92 + 95 + 88 + 91)÷ 5 = 91(分),91 分就是第一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3)那平均数 91 分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深入理解平均数(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的成绩,(92 + 90 + 94 + 87)÷ 4 = 90.75(分),90.75 分就是第二小组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数。

(2)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小组的平均数,91 分>90.75 分,所以第一小组的数学成绩更好一些。

(3)那同学们想一想,平均数会比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数小吗?(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每个数据都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然后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3)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板书如下: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老师讲解练习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及计算方法的掌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概念理解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它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要强调“一组数据”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对整个数据集的概括和代表。

2. 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和的平均值,它受到数据集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四年级平均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的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以及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珠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篮球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这个比赛中每位球员的平均得分?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求出平均分。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求出平均数,并解释求解过程。

5.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如:某班级举行数学考试,小明得了90分,小华得了80分,全班平均分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平均数的意义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4,28,40,26,32答案:322. 小明、小华和小红三人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华身高15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答案:140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局限性,如: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要注意数据的筛选和处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统计家庭用电量、用水量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教材章节和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以及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2017.04 开课班级:四(1)
执教老师:邓晶晶指导老师:李淑萍、付玉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与统计编排在一处,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怎么分,两人的钱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提问: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揭示课题。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方法一:移多补少
求出小红等四位同学收集的平均个数
课件演示并板书:移多补少同样多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1)“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平均数13表示每个人都收集13个吗?那它表示什么?
(3)猜测:如果小明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4)猜测:如果小明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估算、计算,感受平均数的范围,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再通过一个数据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平均数随着数据的变化二变化一敏感性特点)
方法二:先合再分
(1)提问:你们谁能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试做,学生板演。

(3)小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先总后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板书:先合再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平均水深”问题:小男孩身高130cm,小河的平均水深120cm,他下水学游泳有没有危险。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4、介绍小知识。

【设计意图】一方面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存在很多平均数的信息,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使平均数的意义“具体化”、“生活化”。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虚拟数)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1.新课导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认识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

3.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计算“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的方法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

其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豆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20厘米,小豆身高13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不足之处:
在讲平均数的时候,并为概括“总数÷份数=平均数”,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