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成果应用

合集下载

元认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珠海一中陈宏林
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核心。

元认知理论便是挖掘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指导。

元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元认知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学习优秀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元认知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善于总结归纳、注重知识方法的提炼。

更重要的是,元认知能力是学生主动性的动力因素之一。

近期,物理科进行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测试,我带的5个班中有两个班成绩较好,其它3个班的情况不理想,通过统计分析知道这3个班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两极分化。

所以,此次测验结果更多是反映学习的态度,与知识能力水平的相关性不高。

另外,我布置了做《课堂案》中的单元检测,并自己改正,然后把分数登记上来。

有两个班的物理科代表积极实施了,这两个班正是成绩较高的两个班。

情况分析如下:通过“登分”过程,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调动了他们的元认知:哪个知识点薄弱、要加强复习,这正是制胜的关键。

推而广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及时、积极、良性的反馈是激发学生元认知潜力的重要方式。

完成作业后要让学生及时了解答案,并进行纠错;对于作业不规范的同学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养成“先例题、后练习”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解释了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详细讨论了元认知策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实际效果。

同时还探讨了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元认知理论为高等数学教学带来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等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元认知理论、高等数学教学、应用方法、元认知策略、案例分析、教师角色转变、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数学是大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解困难、记忆困难、解题困难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元认知理论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

元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继承的认知状态及有关策略和规则的知识的认知。

它强调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控制和调节,通过认知任务的设置、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调整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表现。

研究如何运用元认知理论来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探讨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具体效果,可以为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用元认知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程,以及评估学习成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旧知、准备新知课前指导学生自我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好了吗?下节课内容预习了吗?新授课内涉及的一些已学知识都掌握了吗?新授课内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吗?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计划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时,及时反思知识的获得过程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加工,如问学生“为什么这样”、“你怎样考虑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向自己解释理由,促使学生注意自我监控和调节,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注意这个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提出问题、角色模拟、提供资料、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

1、设疑激趣,启发反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导入极地地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一口气能绕地球跑几圈,你相信吗?请看报道:1995年5月,我国北极科考队登上了北极点,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极点上。

队员们在极点上每跑一步,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根经线。

在此地,真正没有了时差,仿佛双脚下同时踩着东西两个半球,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们?巧妙设疑,使学生投入到了极地位置的思考中。

2、角色模拟,体验反思。

课堂中,经常采用角色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

元认知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基于元认知的情绪干预在孩子学习科学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并形成自身的认知评价体系,积极的认知评价导致愉快的情绪,从而促进知识学习的深化。

如果孩子能够从科学教育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对其产生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探究欲,将促进孩子接受科学、热爱科学,并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能自制、负责任、谦虚、认真、有追求、能吃苦、勤勉等良好的特质。

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陈述性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如带领孩子观赏大自然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花草树木,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变换。

程序性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如布置给孩子一个制作科学实验的任务,让孩子认识到科学实验运用到哪些科学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通过实验想学习到的知识点。

策略性知识即关于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比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运用图片记录卡、记日记等方式。

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人们在接受刺激并形成条件反射后,做出相应的行为。

这个过程中间包含了一个情绪体验的过程。

詹姆斯-兰格认为情绪变化也是生理变化,我们有时生理上的感受可能是情绪状态下的思维检索方式发生了变化。

对于考试焦虑的孩子,生理上的出汗、发抖、有尿感有可能是心理上过度紧张引发的。

同样,孩子在学习科学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情绪高涨,愿意多去尝试,可以使他的身体更加健康,变得更加聪明,能够更快地接受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提倡培养人格完善的孩子,如果孩子能在学习科学课上体验到更多积极愉快的情绪,他将形成崇拜老师、热爱老师的性格,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巧用元认知理论,提升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高中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目前普遍存在着“论点+讲道理+摆事实”的简单思维模式。

从审题立意看,材料离散,论点单薄,深度不够;从谋篇布局看,盲目随意,程序机械,难有梯度;从论证方法看,随心所欲,取舍不当,端出一锅“大杂烩”。

写作之前无计划,写作之中无调节,写作之后无评价。

究其原因,教师没有从元认知的高度去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没有引导学生长期地自觉地通过自我计划、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运用元认知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的了解和控制”。

[1]8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进程”,“学会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2]45笔者认为,这可以理解为新课标把元认知能力的养成写进了评价建议。

关于“元认知”的早期研究是以一种内省或反省思维的方式来进行的。

如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指出反省思维包括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两个过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到了“元认知”。

他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认知活动、思维活动、学习活动”。

[3]1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元认知大体等同于自我意识,所以元认知是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条件。

当代中国对元认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董奇、张庆林等。

他们详细地讨论了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4]68,同时深化对元认知的实践性研究。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认知活动。

对此进行整合,可以给元认知下这样的定义: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在自我意识系统的有效监控下,自主地运用必备的知识,通过真切的体验,达成认知目标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也就是说,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在教育领域中,元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借鉴元认知理论的相关原理,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本文将讨论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将元认知理论运用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元认知理论概述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

元认知指的是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控和调整的认知活动。

具体来说,元认知包括对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结果的认知。

认知目标是指个体认知的目的和任务,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在认知任务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认知结果是指个体在认知任务中取得的成果和效果。

元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会对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结果进行监控和调控,以实现认知活动的高效进行。

元认知理论认为,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个体的学习成效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元认知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设定认知目标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来提高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识和监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习目标的讨论和设定,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认知目标的意识。

2.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认知策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认知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对于不同的数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罗列法、分析法、类比法等。

通过培养学生选择和灵活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认知策略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元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元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元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者:申向阳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元认知是元学习下面的一个概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监控,是关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理解和把握。

要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得以提高,就要通过元认知训练提高元认知技能,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侧重探讨元认知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学习者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自我监控语文教学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监控”。

[1]是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等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技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应用是在元认知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

”[2]要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得到提高,就要通过元认知训练,提高其元认知技能。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方面的目标,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控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控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还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把学业情况和进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从而增强信心。

另一方面把存在的问题和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学生,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制定可行的激励目标。

另外,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的加工过程、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重视结果的做法,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

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独立领会,对背景材料独特解读;通过观察、调整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

元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示 : 多数 学生对 数学概 念 、 理等 知识 的学 习不 大 定 够 重视 , 乏知识 学 习 中的元 认 知 知识 和元 认 知 缺 调节; 多数 学生重 视解题 策 略 , 但是 解题 过程 中 自
我 监 控 不 够 自觉 、 不 够 得 力 , 外 极 少 数 人 会 在 也 另 题 后 总 结 解 题 关 键 , 纳 解 题 思 想 、 法 ; 大 多 归 方 绝
以及 相关 信息 的知识 [ 。元认 知体 验是 认知 主 体 2 ]
随着认 知 活 动 而 产 生 的一 种认 知 体 验 或 情 感 体 验 。元 认 知监控 是认 知主 体为使认 知 活动达 到 预 定 目标 而对 认知 活动所 进行 的监测 和 调控 。这三
在数学 学 习活 动 中 , 生数 学 能 力 的 高低 是 学 以问题 解决 的水 平 来 衡 量 的 , 而数 学 问 题 的解 决
决 者监 控其解 题计 划 , 制定 切实可 行 的 目标 结构 , 通 过定 向 、 节 和 控 制表 现 出对 目标 的修 正 。② 调
元 认 知 能 够 激 活 和 改 组 数 学 问 题 解 决 的 策 略 。 数
是 产生 元认 知体 验 的基本 条 件 , 认 知 体 验是 形 元
第 2 4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01
高 等 函授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ih rCo r s o d n eEd c to Na u a ce c s o r a fH g e r e p n e c u ain( t r lS in e )
Vo . 4 No 4 12 .
2 O11

大 学教 学 ・
元 认 知 理 论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的应 用

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引言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元认知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体育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控制,以及对认知策略的调节和管理,这一理论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并探讨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元认知理论概述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对认知策略的调节和管理,以及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评价。

元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成果。

元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和了解、对认知策略的调节和管理、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评价。

1. 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自身的运动过程和技能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对自身运动动作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表现。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建立对自身运动过程和技能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在进行体育操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身的动作是否符合规范,通过自我评价和反馈来提高自身对运动过程的认知和了解。

2. 对认知策略的调节和管理三、元认知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元认知理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和了解,对认知策略的调节和管理,以及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表现,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元认知理论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以及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表现,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元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元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的英语写作研究,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元认知的理论框架,并运用了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有关指导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英语写作教学;英语教师近年来,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而且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的英语写作研究也颇有成效。

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元认知知识是影响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有效的英语写作指导必须先了解写作者元认知知识。

为了使研究者重视元认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元认知理论指导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Flavell元认知理论和吴红云、刘润清(2004)在Flavell的理论框架中建立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的理论框架图”,然后根据其研究结果,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如何运用元认知理论指导学生写作。

一、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1976)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是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

Flavell将元认知知识分为三类,即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

Flavell后来又将元认知定义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认知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自身认知能力和两者的相互作用;认知自身心理状态、能力、目标、策略等;计划、监控和评价自身认知活动(Flavell,1985)。

因此,有意识、有方法地指导学生使用元认知理论对英语写作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选择注意、自我监控、评价与反馈、通过主观努力和借助外力帮助不断调节与完善,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理和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国内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的重要成果吴红云、刘润清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2004a),是我国第一项关于英语写作元认知的实证研究。

元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元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元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前言元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或掌握。

在教学领域中,元认知思维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本文将探讨元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或掌握。

元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l)在1976年提出,而后再由美国心理学家内尔斯·约翰·内利森(Nel Noddings)进一步完善。

元认知包括相关观念的认知即人们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正在思考什么;对学习的感知,如对任务难度和学习进度的感知;以及学习策略的控制,如时间管理等等。

元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元认知理论的提出对于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教学策略上。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元认知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来提高学生对元認知的认知范围。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表达和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维状态。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掌握元认知技能,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设计更好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技能元认知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技能。

学生需要通过元认知技能来规划和执行正确的学习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运用元认知技能,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识别和解决问题元认知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元认知学习技能来识别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并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

结论元认知理论对于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认知、记忆和思维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元认知技能,如帮助学生管理时间、规划和实施学习策略,以及识别和解决问题。

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种活 动 的计划 、监 控 、评价 和调 节。包 括元 认知 知 识(eaont e m tcgiv i ko l g)1 nwe e¥: d 1  ̄认知 策略( e cgiv rt i )J m t on i sa g sg个方 面 。 a tet e e i
元 认 知 知 识 包含 主体 知识 、任 务知 识 和 策 略知 识 。 主体 知 识
经济、文化各大专题 ,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 ,如政 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 、政策、阶级 、民族 、对外关系等 ; 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农业 、手工业 、商业等 ;文化 专 题 下 的 自然 科学 及 社 会 科 学 各 方 面 等 。 二是 掌握 历史 阶段 特 征 ,要从 政 治 、经 济 、文化 涉及 的诸 方 面进 行抽 象 的概 括和 掌握 。 学 生可 参 照相 关 辅导 材料 中对 知识 体 系 的 概括 ,结合 自己 学 习特 点 进一 步 加 工 改 良 ,用 “ 合 ” 的 方法 ,确 定层 次 和 隶 属 关 系 , 集 探 索 出系统 掌 握 历 史 学 科 知 识 的 最 佳方 法 。
元认 知 策 略 在提 高学 生 学 习能 力, 发 学生 智 力 方 面 的作 用 引 起 开 了教育 界 的 重视 。该理 论 在外 语 教学 中所 发 挥 的作用 及 其应 用 价 值 也 成 为 外语 教 师研 究 的课 题 。 元 认 知 与 元 认 知 策 略概 述 动 的 自我 意 识 与 自我 调 节 ,既包 括 认知 主 体对 自身 心理 状 态 、能 力 、任务 目标 、认 知 策略 等方 面 的知 识, 含认 知 主体 对 自身各 又包

学 习效 果 的最 普遍 手 段 。另一 方 面 ,是 指 导 解 决现 实 问题 ,包 括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第一章引言认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还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和意义等方面。

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从认知学习理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探讨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针对其应用和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认知学习理论融入教育实践中。

第二章认知学习理论的概念2.1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学习理论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人的认知过程,即人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应用信息方面的活动。

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人的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处理和知识建构来实现的。

2.2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学习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但该领域的繁荣始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理查德·安德森和哈伯德·斯皮尔维奇等人的出版物《认知心理学》。

2.3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控制变量和操作因变量来研究认知学习的影响因素和结构;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来验证认知学习理论,探究认知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3.1 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原则:信息加工、学习建构、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和元认知技能。

这种教学设计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和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评价教学者的教学质量。

3.3 教育咨询中的应用教育咨询是通过个人或小组交流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能鼓励学生发展元认知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现代教育研究发现,只有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教学内容的主线,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讨论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认知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学习是通过对新的信息和既有知识的构建、组织和转化来实现的。

基于这一理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它通过提供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相矛盾的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设计一些引人思考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概念图的应用概念图是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通过图形的方式,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层次结构展示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将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强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元认知策略是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测和调节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等步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掌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果。

五、情境化教学法的应用情境化教学法是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它通过将学习活动和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的迁移和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并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论: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

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

㊀㊀解题技巧与方法㊀㊀110㊀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Һ刘甲玉㊀(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㊀郑州㊀450000)㊀㊀ʌ摘要ɔ数学是高职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一些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解题能力相对弱一些,这归根到底是受到了元认知水平的局限,导致其在审题时思路不够清晰,未掌握解题方法.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就要重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将元认知理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核心素养.文章以元认知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价值的同时,重点探讨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明晰各个案例解题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ʌ关键词ɔ元认知理论;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元认知理论在高职数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弥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低的缺陷,还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在数学学科视角下,元认知理论的渗透是非常好的实践性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形成对知识的自我认知,由此,使发现㊁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本文基于元认知理论,重点针对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几点针对性建议,旨在为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一㊁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价值(一)有利于强化学生认知意识元认知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对自我认知行为的了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动态化调整,使其以最佳状态进行知识探索,在认真分析当前自我学习情况的同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㊁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元认知理论下的高职生会对自我认知意识更加关注,会在客观视角下分析自我学习中的问题,强化自我认知,纠正错误的学习目标及方法,会从数学学科的实践应用性着手,有效掌握抽象知识,并借助大脑中形成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元认知理论背景下,学生可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调整学习目标,挖掘自我学习潜能,明确规划认知过程,端正学习态度,采用适合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高职教育中,学生既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解题能力.而元认知理论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将教学活动与学习情况紧密相连,结合学生学情设计更加清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突出个体差异性特点,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学习过程,在不断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也随之提升.二㊁基于元认知理论提升高职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一)一题多解,丰富学生元认知知识基于元认知理念,在高职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分析㊁思考㊁探索数学难题,进而找到多种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对于一道数学题可以寻求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高职生自我认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更加活跃,不仅做到了举一反三,而且能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㊁对比找到最佳解题思路,从而使元认知知识更加丰富,解题灵活性也提高了.例如,在 函数与导数 这一课的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例1㊀如果函数f(x)=ex-ax在xɪ(0,+ɕ)上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a的值.这道数学题在解答的过程中会涉及5个思路.思路1:(单一函数)f(x)=ex-ax的图像在xɪ(0,+ɕ)中只有一个零点.思路2:(分离函数)将原来的问题进行转化,y=exx和y=a在xɪ(0,+ɕ)中只有一个公共点.思路3:(曲线和曲线)将原来的问题进行转化,y=ex和y=ax的图像在xɪ(0,+ɕ)中只有一个公共点.思路4:(指数化对数+分离参数)由ex-ax=0,进㊀㊀㊀解题技巧与方法111㊀㊀而得出ex=ax,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出x=lna+lnx,分离参数得出x-lnx=lna,所以将原来的问题转化成y=x-lnx和y=lna的图像在xɪ(0,+ɕ)中只有一个公共点.思路5:(换元+分离参数)由ex-ax=0,令t=ex(t>1),所以t-alnt=0,分离参数得出a=tlnt,所以将原来的问题转化为y=tlnt和y=a在tɪ(1,+ɕ)中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次选择的例题是高职生比较熟悉的函数,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思路 说 出来,进而完成函数问题解决及知识点巩固.此例题常采用单一函数㊁分离参数以及曲线和曲线交点三种方法.思路4和5中呈现的是两种比较新颖的解题方法,运用的是转化法,可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之上通过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相互串联与转化,进而更好地解决函数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换元思想,能使学生掌握转化法,无形之中增加元认知知识.(二)一题多变,提升学生的元认知体验一题多变强调的是题目条件㊁结论的改变,或借助条件的减少与增加等方法找到求解新方法.此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学生思维敏锐性㊁应变性㊁创造性等能力的提升,而且能使学生从中获取的元认知体验更加丰富,解题速度更快.依然以 函数与导数 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运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变式1:如果函数f(x)=eax-x在xɪ(0,+ɕ)中只有一个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变式1与例1相比,参数a由一次项系数调整为指数一次项系数,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例1解题中的换元思想进行巩固.此时重点在于对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解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加对问题转化方式的体验.变式2:如果函数f(x)=xex-a(x+1)2在xɪ(-ɕ,0)中有两个零点,请对实数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由例1指数函数㊁一次函数运算进而获取相应函数,至变式2中类二次曲线y=xex和二次函数经过计算以后获得函数,其中隐含了题目构造形式,其重点在于鼓励学生站在函数模型视角对题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函数模型构造,使解题思维能力得到优化的同时元认知体验得到提升.变式3:如果方程lnxx=ax+a-2在xɪ(0,+ɕ)中有两个根,请对实数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变式4:如果函数f(x)=ax2+(a-2)x-lnx在xɪ(0,+ɕ)中有两个零点,请对实数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变式5:如果函数f(x)=ae2x+(a-2)ex-x在xɪR中有两个零点,请对实数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变式3重点强调的是类二次曲线y=lnxx和一次函数构成的方程,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函数模型构造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式4是将变式3的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目的是对学生方程等价转化意识的培养;变式5和变式4关系密切,是借助换元的形式将变式5转化为变式4;变式3㊁变式4㊁变式5构成一个整体,将复杂解题过程一一展示,由易到难,推进学生函数模型构成思维的形成,再一次深化元认知体验,培养解题素养.(三)多题归一,加强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多题归一主要运用于习题训练,教师通过此方法的应用可以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归纳总结做过的所有习题,通过划分类型㊁再对比找到题目互通点,整理问题解决的相同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用多题归一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总结㊁归纳解题方法,逐渐形成灵活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元认知监控习惯的养成.㊀图1例2㊀已知A,B分别是椭圆E:x2a2+y2=1(a>1)左㊁右顶点,G是E上顶点,AG㊃GB=8,P是直线x=6上动点,PA和E另一交点是C,PB和E另一交点是D,椭圆右焦点为F,R,Q为椭圆上两点,且满足kAR=7kQB,如图1所示.根据图1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求解:(1)求解椭圆E方程;(2)证明:直线CD过定点.此题目第(2)问的解答方法有很多,教师若仅重视对解法的讲解,学生很难进行知识迁移,即便这一次能够解答出来,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依然会出现设参选择困扰,或者进入大量计算过程中.这时候,教师可给予学生引导,鼓励他们对题目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到A点㊁B点与原点是对称关系这一重要条件,㊀㊀解题技巧与方法㊀㊀112㊀求解时试着运用转化的方法,将3kAP=kPB转化成kAP㊃kAD=-127,接着可以设直线CD的方程,进而转变成学生常见的题型.为了不断强化学生对此类型问题的元认知监控,教师可在讲解时提出相关题组.题1:已知椭圆C:x24+y2=1和点G(0,1),设直线l未经过点G,且和椭圆C交于A,B不同两点,如果直线GA和直线GB的斜率和为-1,对直线l过定点进行求证.题2:已知A,B分别是椭圆C:x24+y23=1的左㊁右顶点,过右焦点F的直线l和椭圆C交于不同两点C,D(C在D上方),设直线CA,BD的斜率分别是k1,k2,求k1k2的值.题3:已知A,B分别是椭圆x24+y2=1的左㊁右顶点,R,Q是椭圆中两点,且满足kAR=7kQB,对әRQB和әRQA面积差最大值进行求解.题1的设计重点在于学生对直线过点设参方法的巩固,同时强化计算训练;题2则强调如何将所求斜率进行转化;题3的侧重点在于对直线RQ过定点的深层次挖掘.教师通过设计这三个题组,呈现解题思路,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站在多个层面找到最佳解题途径,在题组练习中感受多题归一的思想,使求解速度逐渐加快,解题信心增强,解题兴趣被激发.高职数学解题中会涉及很多重难点知识,教师通过题组形式构建多题归一解题模式,可让学生通过解题训练监控元认知,反问解题关键节点,对相似问题的统一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习题训练的效率,而且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非常不错.(四)即时提问,培养学生解题反思㊁调节意识在高职数学解题教学环节设疑非常关键.教师通过适时提出合理的问题,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解题思维活动的反思,在自我意识形成中发现㊁分析㊁解决问题,找不足,找方法,找思路,进而提升其解题准确性.例3㊀将2本语文书㊁2本数学书㊁1本英语书随机放于同一层书架中,相同科目均不会相邻的概率为多少?此题目主要是对群体间不相邻问题的求解,解题过程难度较大.有些学生会在求解时运用以下方法:将语文书排列好,确保其不相邻,中间位置穿插1本书,划分成两种类别:(1)中间为英语书,其他4个位置放置数学书,进而形成A22ˑ1ˑA24=24(种)摆放的方法;(2)中间为1本数学书,另一本数学书放于2本语文书中间或者放2本语文书外面,进而形成A22ˑA12ˑ(A12+A12A15)=48(种)摆放的方法.所以求解概率是P=24+48A55=35.教师此时可以提出问题: 刚刚解题中的错误根源在哪里? 学生回答: 二级分类标准不明晰. 如何修正思路呢?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提出具体的方法:先将语文书进行排列,基于特殊元素物理分类标准:(1)英语书放在语文书中间位置,得出A22ˑA24=24(种)方法;(2)2本语文书外面放英语书,得出A22ˑA12ˑA23=24(种)方法.求解得出概率P=24+24A55=25.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重点在于分类㊁分步方法的运用,同时关注分类标准的选择,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提醒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漏是常见的,关键在于对思路进行反思,并及时修正与调节.结㊀语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技能,思维能力㊁学习能力㊁创新意识也要增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转变理念㊁方法,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欲.将元认知理论融入高职数学解题教学全过程,既有利于强化学生认知意识,又能实现教育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在数学学科中,学生对解题思路㊁方法的运用是关键,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其解题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一题多解㊁一题多变㊁多题归一㊁即时提问等多样化方法的运用,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知识,提升其解题灵活性㊁创造性以及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其解题能力.ʌ参考文献ɔ[1]李晖.元认知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22(30):52-54.[2]徐杰霞.分析利用元认知理论来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路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1):8-10.[3]马吉杉.高等数学学习困难及其化解的元认知视角[J].科教导刊,2021(26):46-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成果应用1.引言元认知(metacognitive)的概念是由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他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另一个是元认知控制(Flavell, 1976)。

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董奇, 1989)。

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而元认知监控则是人在认知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与调节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个体使用到的策略叫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控制的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察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

元认知的概念从Flavell于70年代提出后,就成为了国外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根据笔者在CNKI的搜索历史,搜索1979-1989年期间的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只出现了4个搜索结果;而在1989-1999年期间则出现了263条搜索结果。

往后进入21世纪更是呈现倍速式增长,十年间由三位数研究量增长到四位数,进而到今日的五位数研究量。

这表明有关元认知的内容的确引发了教育研究人员广泛的兴趣,元认知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下面笔者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概述。

2.研究成果对国内已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偏向实际运用方面,即元认知理论与元认知策略等对教学与学习的指导帮助等,而对于元认知本身的理论研究不多。

理论研究中较经典的如董奇(1989)年对元认知概念、历史演变、结构、作用以及培养的讨论;汪玲、方平和郭德俊(1999)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问题的分析,以及汪玲、郭德俊(2000)对元认知本质与包含要素的概述等等。

理论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说明了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外国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之上。

而综合有关元认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来看,国内元认知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学科的研究上,尤其是英语学科。

具体包括英语听力、写作、词汇学习和阅读理解等。

英语听力方面,罗燕媚(2004)提出听力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及其水平的差别非常显著,她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给出了几点指导建议,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会学生对听力过程做出评估和调节等。

邓巧玲(2015)利用问卷相关分析法,探讨25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元认知意识、听力焦虑和听力水平的关系,发现总体听力元认知意识水平与听力成绩呈显著相关,提高学习者的听力元认知意识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表明语言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水平提高对语言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写作方面,石玲(1998)对学生在写作课前讨论的陈述做了详细记录,并通过分析与讨论,证实了写作前的讨论中元认知知识、尤其是对他人思维的意识对写作的影响。

阅读方面,杨小虎(2002)通过元认知知识问卷和英语阅读测试发现:元认知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不但有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影响英语语言水平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词汇学习方面,中国学者(吴霞,王蔷,1997;王文宁,1998)发现中国学生运用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在内的多种策略学习词汇;策略的运用和词汇知识的质和量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好学生和差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存在较大差别。

由于元认知与英语学习结合的相关研究数量巨大,这里只是列举了部分较为经典的研究。

除了这些结合具体英语学习的研究,还有联系其他因素,如探讨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其他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的关系等研究。

同样国外也有大量关于语言学习与元认知的研究,较为经典的如O' malley和Chamot,他们将元认知的研究引入到语言学习领域,并且采用实证方法探讨元认知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如设计了CALLA(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O' malley & Chamot,1990;张晓东,殷燕,2005)。

Mahmoudi 等人发现,关于任务特征的明确的元认知知识以及为任务解决方案应用适当的策略是语言学习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Mahmoudi & Khonamri, 2010)。

同样也有关于侧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进行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等时所使用的策略类型、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使用这些策略。

这些研究都支持一个事实,即熟练的语言学习者会采取比不熟练的学习者更广泛的策略,以及有意识的步骤支持自己的工作(Rahimi & Katal,2012)。

对国内外这些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大多数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英语研究把元认知学习与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较大帮助,把元认知培训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起有重要作用。

但非常明显的问题是这些研究的侧重点非常突出,大多数集中在英语综合学习、英语听力与阅读理解的研究方面,并且理论研究数量大于实证研究数量。

虽然也有涉及元认知与其他学科如生物、物理等的结合研究,但数量只占少数。

并且较致命的问题是,除去一些较经典的开创性研究外,存在有大量探讨方向重合、质量参差不齐的研究,近年缺少一些具有新意、创新性的结合研究。

且使用的研究方法较单一,绝大部分为问卷调查、相关分析。

这是在元认知与学科联系研究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除去占了元认知研究大部分的学科相关研究,另外占比较多的还有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相结合的研究。

如倪清泉(2010)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结合一对一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探讨大学英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学生的动机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呈高度正相关,而所有学习策略中,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远高于其他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业成绩高的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频率与恰当性程度都高于其他学生。

石进芳(2010)采用实证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队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是否能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元认知策略训练,被试大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显著高于没有经过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学生,且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显著提高.张立(2009)也通过准实验设计,对选取的大学新生实验班进行元认知意识培训,教师同时还引导这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制定学习计划,经过一年的教学与实验后发现,虽然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但经过元认知培训的实验班在自主学习和主动选择使用学习策略方面表现出了差异,有更明显的主动性。

而伍杏英和陈映萍(2007)关于元认知策略应用于外语合作学习的研究中,采用准实验设计,对实验组学生实行元认知策略培训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相结合运用的教学方式,结果发现元认知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结合运用帮助学生提高了元认知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外语的成效。

这些研究相比与学科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少,但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同时这类研究很明显相比学科结合研究,实证研究的占比有所增加,更多研究者会采用问卷与访谈法、实验法等相结合的定性定量研究,这一点相比学科结合研究有所进步。

但此类研究的问题也在于,创新性仍然不足,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可能“换汤不换药”。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探讨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与元认知相结合的研究。

如张宏如、沈烈敏(2005)探讨学习动机、元认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使用问卷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被试的学习动机和元认知总体相关,学习动机对元认知的影响较为明显。

胡志海、梁宁建(2002)通过问卷研究发现,动机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元认知的积极性,制约其发展水平,而学生的学习坚持性对元认知发展也有影响。

在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上,尤其是坚持性、学习动机这两个因素对个体元认知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

刘艳菊(2010)在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量化研究中发现,在学习观念中,动机与元认知策略呈最大正相关关系和明显的回归效应,说明学习者在高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会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

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运用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更频繁使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

国外也有学者探讨这方面的内容(Ramirez-Arellano, Acosta-Gonzaga, Bory-Reyes, & Hernández-Simón, 2018),他们基于理论框架提出了因果模型,模型描述了动机、情绪、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发现,动机的期望成分对元认知策略产生积极影响,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关系方面,元认知策略优先考虑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支持元认知过程比认知处于更高平面的理论假设。

总体而言,这类研究也逐步成为了元认知研究的热点。

同时这类研究都较多与英语学习相联系,很少专门针对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进行研究,并且通常会涉及其他的学习策略。

由于元认知是属于人认知的重要一环,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探讨相关的心理因素与元认知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缺少。

国内关于元认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上三种方向,此外还有涉及网络环境下的相关研究,但数量不多,且大多是与自主学习、学业成就等因素相结合,而计算机技术作为21世纪的研究热门,日后应该要有更多与之结合的研究。

国外有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分析此种方式的网络教学对学生元认知意识水平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不同周的不同水平和学习情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通过翻转课堂学习第4周开始,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的得分显著提高,并且相应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Yilmaz & Baydas, 2017)。

此类研究应该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空间。

总体国内研究的丰富性有所提高,但相比国外研究的广度,国内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这也可归因于国内关于元认知研究起步较晚。

除了上述研究,国外还会探讨教师可以采用具体怎样的策略与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例如Ellis、Denton和Bond(2014)综合有关教学与元认知的研究发现,教师通过提供吸引人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评估整合、坚持长久的练习、明确向学生指导策略的使用等,可以为学生有效的元认知训练提供必要条件。

Adnan和Bahri(2018)比较了传统教学下与使用引导式探究教学教导的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发现后者教导下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元认知能力,这种教导方式旨在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