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地貌学课堂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一,地貌及地貌学1,概述固体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因此他可被分成多个规模不等,起伏各异,高低有别的形态单元。
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形态单元而言,是大陆与海洋的分异。
在大陆上叠加着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次一级的形态单元;而在海洋中又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和岛弧等,在大陆的山地中,地表起伏又可被分为冲沟,河谷等小级别的形态单元。
地球表面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形态单元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貌。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动态规律的科学。
2,地貌与地形的差异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如大陆和海洋,它们与整个地球内部物质构成和运动有关,确切的讲,与地壳组成和岩石圈运动相关联;而冲沟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又与气候控制的流水相联系。
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与分布,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所以说,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这就是地貌与地形的差异所在。
较科学地说,地貌学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发展和结构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但概括地讲,地貌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所谓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形成一系列地表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按外力性质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波浪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
这些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上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造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第一章 地貌学绪论
二、地貌学 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寻找矿产:冲积砂矿、三角洲地区找油 2.铁路、大型水工建筑、港口的 勘测:青藏铁路— 溶洞、冻土,港口泥沙淤积、侵蚀,水库修建后的 岸坡稳定。 3.农业生产:山区找水、karst地区地表水渗漏、地 下溶洞、水土流失 4.国防:
三、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的发展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成长 起来的。 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 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 “地貌是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 “侵蚀循环学说” 2.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
a.原始缓倾斜地面;b.幼年早期;c.幼年晚期; d.壮年早期;e.壮年晚期; f.老年期; g.侵蚀回春,进入下一阶段的幼年期
山坡上部平行后退,坡 麓地带形成十分平缓的 基坡。 两条河谷之间地形坡面 的演化。
3.我国地貌学的发展
2000多年前的“禹贡”;1000多年前的“水经注”;公元17 世纪 的徐霞客游记;近代的地方志等。 李四光先生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王竹泉先生对黄河河 谷发育的研究;杨钟健先生对我国地文期的研究等等; 地文期— 区域地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相当一定的地质时 期,以地貌发展阶段所代表的时期,称地文期。 此外,关于黄土及黄土地貌、中国海岸、中国喀斯特、中国山 地、华北平原、中国砂矿以及其它小区域地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 研究。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水利建设、铁路选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根治与开发黄河的任务中,黄土高原 水 土保持的地貌调查;
地貌学
教学参考书
1.地貌学教程 杨景春主编 1985年高教出版社 2.河床演变学 钱宁/张仁/周志德1987年科学出版社 3.岩溶学概论 任美锷/刘振中 1983年商务印书馆 4.河流地貌学概论 沈玉昌/龚国元 1986年 科学出版社 5.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 测绘出版社 1991年 6.地貌学原理 杨景春/李有利 北大出版社2001年8月 7.地貌学导论 吴正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8. 海岸环境和地貌过程导论 杨世伦主编2003年海洋出 版社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成因 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过程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每一形态都是由面、线、点所构成 的。 这些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叫做 地貌要素或形态要素,它们决定了地貌 形态的几何特征。
(3)丘陵(Hill)
丘陵是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 于200m。 一般采用单指标—高差来划分丘陵类型: 缓丘 <20m
低丘
中丘 高丘
20—50m
50—100m 100—200m
(4)山地(Mountain)
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 般大于500m、起伏高度大于200m。 一般采用双指标划分山地类型: 海拔 起伏高度
二、知识结构
内外营力
内外营力
地貌形成与演变
地貌形成与演变
构造岩性
构造岩性
时间
时间
绪论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三、学习目标
1、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了解地貌形态的多样性,掌握地貌基本形 态类型及其分类指标和方法; 3、深刻理解在内外营力、地质构造、岩性、 作用时间的影响下,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原理 和规律,培养地貌的综合分析能力; 4、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历史时 期人类对地貌的认识、地貌学研究成果、杰 出的地貌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著作,重点了解 地貌学最新发展成就; 5、了解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即各 种各样的地形。 地球表面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 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 面形状是指地壳表面由松散碎屑物或岩石构 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 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因而,地貌学 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 表起伏形态的总和。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1绪论
《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唯点内余: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幸内永: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H)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一一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 山地的阴坡、阳坡的气温差异 – 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焚风效应
? 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 山地垂直景观带:长白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高大山地常成为生物物种迁徙的屏障
地貌学
主讲教师:李鸿凯 lihk431@neΒιβλιοθήκη
13159563062 环科楼205
.
1
参考书目
? 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修订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是根据作者1985年编写 的《地貌学教程》修订改编。
? 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基本研究方法。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 划分。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包括坡地地貌; 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 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为主形成的 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 貌;火山和熔岩地貌。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 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也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 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的特征、成因和种种变异都从 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方面进行评述和解 释,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 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国 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 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进行介绍。 全书各章还精选了一些典型地貌照片,使本教材更 为生动。
7
网站资源
? /gesc/kygz/dmx/ 西北师范大学地 貌学精品课程,地貌学习可参考相关章节的课件。
? http://162.105.149.18/Geomorphology北京大学地貌学精 品网站。授课教案包括许多国内外案例。
地貌学 第1章 绪论
风成地貌
冰川地貌(天山1号冰川)
冻土地貌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生物地貌
贝壳堤
2. 内力地貌(内生地貌)
•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 静态构造地貌 • 活动构造地貌 • 火山地貌等。
3. 人为地貌
• 包括露天采矿场、运河、渠道和梯田等。
采石场
大运河
红旗渠
•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 一种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
种地貌过程,例如在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加速 了区域的水土流失,通过人工种树种草,就可 以使侵蚀作用减弱。
• 另一种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 育方向。例如修建梯田,使平滑的山坡具有阶 梯状结构,修筑河坝,使河流改向,从而改变 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三)河道与港口整治
• 例如黄河下游为游荡性河道,对两岸的 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貌学为河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又 如,山门峡水库的冲淤与渭河下游纵剖 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截弯取直和分 汊河道的治理等。
• 大的港口的地貌研究,如拦门沙的形成、 淤泥质海滩的发育等。
(二)动态研究方法
• 野外观测实验 • 室内模拟实验 • 动力过程分析 • 过程反映模型 • 地貌演变与灾害预测、预警等
泥石流野外观测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 灾害所在云南东川设 立的泥石流观测站, 对泥石流进行动力学、 静力学、降水、泥石 流冲淤变化、堆积扇 波谱反射特征等项目 观测,装备有泥石流 自动化观测系统、泥 石流图像解析系统等。
• 70年代以后,地貌学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地 貌学与邻近学科相互渗透,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也日趋精密,逐步将河流动力、海洋动力和冰 川动力等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同时,由于古地 理、古气候、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新构造 运动、冰芯、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沉积等 研究的开展,地貌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领 域也更加广阔。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地貌学整理资料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 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 第一节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 岩屑、沙粒和粘土等。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三)形成崩塌的条件 1,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可能发生移动。 2,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 3,气候条件:如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易发生崩塌。 4,地震因素 5,人为因素 (四)崩塌堆积地貌和结构 1,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锥体,称倒石堆。 崩塌的物质结构:组成倒石堆的物质多为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碎石。一般来说较大岩块可以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 部位,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 从垂直剖面上看,较粗大的岩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如何判断崩塌不再继续? 如果倒石堆表面大多为细小岩屑,并有植物生长,甚至发育了土壤,而且山坡也比较平缓(小于30度),则说明倒 石堆不在发育,对道路、渠道无害。 第三节 滑坡 概念: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特点:一般情况下滑动速度缓慢;特殊情况如暴雨或地震,滑坡速度可以很快。 (一)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降低土壤细粒间的吸附力,使土体失去粘结力,减小摩擦系数。 2,地表水:河水等对河岸的侵蚀;浸润作用。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在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最易形成滑坡;页岩、泥灰岩易 发生滑坡。 4,地震。对滑坡起触发作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5,人为因素:人工挖土,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体发生滑动。
地貌学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 2、大陆裂谷带 位于非洲东部高原的大陆裂谷代表着陆壳拉张作 用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的边界构造活动带。
(二)板块内部相对构造活动带上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脉 陆地上许多巨大的山系常常属于褶皱构造地貌,如 天山、秦岭、祁连山、乌拉尔山、阿帕拉契亚山脉等。 这些山脉曾经是古生代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为板 块碰撞遭受到强烈的挤压褶皱运动;中生代后期,特别 是新生代后期又成为板块内部以断块运动为主的伴有褶 皱的强烈构造活动带,形成现代山脉。 由于这些山脉经历了古生代的以褶皱为主的板块碰 撞阶段,新生代的板块内部块断活动阶段,故称为褶皱 块断山脉。 2、断块山和断陷谷 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的块断运 动,形成有些以断块山为主,有些以断陷谷为主的块断 构造地貌。 断块山地:华北太行山、贺兰山、鲁西山地、江西 庐山等。 断陷谷地:汾渭盆地等。
2、背斜、向斜地貌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负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穹隆山地地貌 是指地下岩浆和塑性岩盐向上挤入盖层,以 及其他原因使得盖层拱起而成的穹隆构造与短轴 背斜构造上发育的地貌形态。 (三)火山熔岩地貌 1、火山口 2、火山锥 3、火山熔岩丘 熔岩垄岗 4、熔岩台地和高原
(二)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 在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着活动大陆边缘,它 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世界上地震震,还有中浅源地震。 太平洋型的大陆边缘又可以分为二类:一是 由海沟和陆源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的大陆边缘, 另一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 型的。
地貌学 第一章绪论
西欧: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美国:地质学范畴;
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 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学科分类
地貌学的现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地貌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它逐渐从
定性描述转入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更加强了。
野外研究方法 形态研究:包括形 态的特征,组合, 分布和测量。 组成物质研究: 包 括物质的颜色,形 态特征(例如:球 度,磨圆度等) 形成条件的研究: 包括新构造运动状 况,地质与构造特 征,各种外力特征。 地貌过程的观测 地貌成因分析
室内研究方法 地形图分析 遥感分析 沉积物分析 粒度分析 化学分析 矿物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模拟研究 年代分析 14C测年 K-Ar法 铀系法 释光(TL,OSL) 古地磁
地貌学 Geomorphology
地球上有哪些地貌类型?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东 北 平 原
长江三角洲平 原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1
我国划分标准:海拔 > 5000 m:极高山 3500 ~ 5000 m:高山
1000 ~ 3500 m:中山
500 ~ 1000 m:低山 < 500 m:丘陵 (相对高度<300 m)
均变论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地球表面现代进行的过程可以解释过去
的过程 在假设物理化学法则不随时间变化的前 提下以现代观察到的事实可以解释过去 地球的历史 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和现代进行的相同 地质事件 大致以不变的速率运作
地貌学绪论ppt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是地貌? 地貌 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动力相互作
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球 表层的形态 )
2 地貌学与地形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 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形学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 地形=地貌 地形学≠地貌学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 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 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
把其构造揭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C.人工地貌:
古运河、修大寨田、围海造田、红旗渠。
2)形态组合分类(多因素分类)
复杂,是一种多成因分类,关键是要找出形 态组合形成的主要原因,要考虑:
1995 ✓ 宋春青,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
为什么学? 学什么? 怎么学?
第一章 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二、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 三、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四、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五、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六、地貌资源与环境
地貌面 根据其产状可以区分为平面(倾角<2度)和斜坡 (倾角大于2度) 地貌线 两地貌面相交形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地貌 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地貌点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
2 组成物质要素 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貌的要素中间,分析 地貌的要素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的描述和测量方法。
1) 面积
2) 高度和深度
高度和深度指标是描述地貌形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根据地 貌的高度和深度: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地貌学第1章 绪论
第三节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地貌学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的。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使它从地
理学、水文地质学、测量学和地质学中分化出来,形
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南依次为昆仑山(T)、唐古拉山(J)、冈底斯山(K2—E)、喜马
拉雅山(N—Q)。显然,这些山脉的分布特征和中生代末期以 来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并与欧亚板快碰撞有密切关系。
(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沿纬向呈水平分布的规律 和沿山地的垂直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和一定的气候条件 有关。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降水量。温度从赤道向 两极降低,亦随绝对高度而递减,前者称为气候的纬度(水 平)分带,后者叫做气候的高度(垂直)分带。 一般低纬山区较高纬山区的高度分带明显。实际上,山区 地貌的高度分带只大体上分出上部冰雪地貌和下部流水地貌。
析地貌的不同要素的特征。
2. 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存在。
通常将地貌形态当中较小、较简单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
本形态,例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另一类范围较大,是包
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地、
荒漠等。 地貌形态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 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一般较大的地 貌都是复杂的地貌形态组合体。
二、地貌的相对等级
地貌规模极其悬殊,按相对大小,并考虑地质构造基础、 塑造地貌的营力分为以下等级: 星体地貌: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形态、大小、海陆分 布等总体构成了星体地貌特征。 巨型地貌: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 异的两类地貌, 由内力作用形成。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形态
地貌成因
地貌演变过程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每一形态都是由面、线、点所构成 的。
这些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叫做 地貌要素或形态要素,它们决定了地貌 形态的几何特征。
四、重点难点
1、地貌基本形态及其分类; 2、内外营力、岩性、构造和时间等因 素对地貌形成、发育和演变的影响; 3、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五、预习提示
在预习绪论的基础上,带着以下问题去上课: 1、地貌形态由哪些要素组成?地貌基本形态 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何为内营力、何为外营力?内外营力的基 本表现形式有哪些? 3、怎样理解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4、地貌学有哪些方面的实践意义? 5、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貌学
主讲教师 徐刚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第一章 绪论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第一章 导学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一、内容提要
你知道地貌基本形态有哪些类型吗?你了解地 貌基本形态类型划分的指标和方法吗?你知道地貌 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吗?你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史 和现状吗?你了解地貌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吗?
本章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学习。将介绍地形、 地貌、地貌学、地貌形态类型、内外营力、地貌形 成和演变等基本概念;着重阐述地貌形成和演变理 论;介绍地貌学发展历程和地貌学现状,各个时期 主要的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思想和著作;认识地貌 学的实践意义,了解地貌学在农业、工业、交通、 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和生活中的重 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流圈
•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以河流地貌为 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 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地貌演变并不总是向一个方向发展
某一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常有升降变化,使地貌 发育的方向发生改变,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的交替出现
我国地貌分布规律
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环绕太平洋和横贯欧亚大陆 的高大山脉,数千公里长的河流,数百万 平方公里的平原和盆地,还有各种沟谷和 沙丘等;
海洋中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海沟。
大陆与海洋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 地,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均由山顶、山麓、 山坡组成 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 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 周围山地高差大于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 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4、旅游开发方面 5、理论意义 “将今论古”,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 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 程。
世界地貌分布规律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呈纬度水平分布和 沿山地垂直分布。这种分布与气候有联系。温度从 赤道向两极递减,随地势增高递减;降水则取决于 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
从地球两极向赤道方向可分为寒冷气候地貌带、温 湿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 地貌带。
地貌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河壶口
尼亚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
月牙泉(甘肃敦煌)
几个概念
•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发 生的地壳物质运动,并产生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 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 营力作用导致的。 •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 力。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 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1
青藏高原上的冻土层
热喀斯特洼地
沙漠公路
沙 漠 公 路 被 流 沙 阻 断
沙漠公路的防护1
沙漠公路的防护2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滴灌绿化沙漠公路
滑坡治理
滑坡治理工程
顺层滑坡滑动面
多边形构造土
石环
Above: A ground-level view of a plain filled with rock debris sorted into myriad(无数的) stone circles 3-5 m in diameter. Left: Aerial(航空的)view of icewedge polygons(冰楔多边形) in the Canadian Arctic(北极)
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 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 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 坏一些地貌。
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地形有不同成因
• 地貌成因:造成地貌形态的过程
– 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球内营力作用 – 流水、波浪、冰川和风等地球外营力作用
• 大陆和海洋成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 山地和平原成因:大地构造运动,高大的 山地多位于新生代地壳强烈上升区,大平 原多位于地壳下降区; • 沟谷和沙丘成因:流水和风的作用
• 地表形态往往由多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
– 例如,构造运动上升形成的山地,同时又受流 水作用,形成一些高岭深谷;流水搬运的泥沙 在构造运动下沉地区堆积形成广阔的平原和盆 地。
• 所以,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 地表的结果
地貌成因:戴维斯三要素说
1. 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 2. 营力(外营力,内营力) 3. 发育阶段(时间)
“地形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
时间(过程)
relief
Lithosphere 80 km(地壳)
Mantle (地幔) 2,800 km
Metallic liquid Core(地核) 3,500 km Solid inner core 1,200 km Outer core 2,300 km
第一章 绪论
• 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
– geo代表地球 – morphe代表形态 – Logos代表学科
•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 学。
地貌:
地球表面形状或形态,具体指地壳表 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 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 等) 。
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1、农业生产方面 不同地貌类型对热量、光照、水分再 分配和土壤性状有不同影响,因此,地形 高低、地面坡度和坡向、地面的物质结构 等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 结合农业生产编制的地貌图是农业区划的 基础图。
2、工程建设方面 在进行道路工程、水库坝址选择、河 道港口整治、城市规划及厂址选择时,地 貌研究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 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 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 大陆及其边缘的地形,海底的形态,都属于地貌 学的研究范围
地貌等级:
• 第一级:大陆和洋盆 • 第二级:在大陆和洋盆内的山岳、高原、 平原等大规模的构造地形 • 第三级:由于外力作用对构造地形的改造 所形成的各种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如冲 积平原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嵩山
嵩山如卧
南岳湖南衡山,五岳的特征
清人魏源曰: 恒山如行 岱(泰)山如坐 华山如立 嵩山如卧 惟有南岳独如飞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外营力
内营力
• 内(营)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 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 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
觉察。
• 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 外(营)力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地表块 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 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 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大洋盆地的形成 A Rising magma upwarps(拱起) the crust, causing numerous cracks(裂纹) in the rigid(刚 性的) lithosphere
• B As the crust is pulled apart, large stabs of rock sink, generating a rift (裂隙)zone
•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明显的梯级下降,西南部最高 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 5000 m • 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 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 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 m 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 • 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 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 • 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 陆架
3、砂矿和油田的普查与勘探
• 砂金、砂锡、钨砂、独居石及金刚石等,是经各种外动
力和坡积、冲积、洪积或冰川堆积等作用才富集成矿的。 • 镍和铝土矿大多分布在古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中; • 可依据砂矿分布特点来追溯原生矿床。 • 在油田勘探和开发方面,利用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的特征和规律,研究油田沉积的环境,用岩相与古地理 方法对比含油层
在高山雪线以上,终年积雪,发育冰川,形成 各种冰川地貌。 在冰川外围的冰缘地区,常形成一些冻土地貌。 随着高度降低,温度升高,则由冻土地貌过渡 到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区
我国地貌学发展史
战国时期的《管子· 地员》已区分平原、坡地、丘 陵、山林和川泽,丘陵又细分为14种类型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 江等的河岸地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具有侵蚀、 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 形成的 明代徐霞客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 成因等有精辟的论述
C Further spreading generates a narrow sea
D Eventually, an expansive ocean basin(盆地) and ridge(脊) system are created
Himalayas formation
The collision of India and Asia about 45 million years ago produced the majestic Himalayas.
低丘与台地1
千岛湖
低丘与台地2
万绿湖
青藏高原
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 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
内蒙古高原
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
云贵高原
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
黄土高原
成都平原
东 北 平 原
长江三角 洲平原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