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合集下载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WBC分类及形态检查一、检验目的1、对外周血各种白细胞进行分类,以明确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观察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幼稚白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二、检测原理: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及形态观察。

三、标本采集1.标本类型:EDTA-K2抗凝全血或新鲜末梢血。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的储存和运输:EDTA-K2抗凝全血要在2小时内制片。

四、试剂:台湾Baso的瑞氏染液和PBS缓冲液(PH6.4—6.8)。

四、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及清洁液。

五、操作步骤1、显微镜法(1)制片:血液要新鲜,血片通常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厚薄均匀。

(2)染色:染色要清晰。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观察白细胞分布及染色情况.(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器作好记录,一般共计100个白细胞。

2、仪器法见各血细胞分析仪SOP文件。

六、质量控制1、显微镜法:人员要求培训上岗,要有识别各种异常白细胞的能力,涂片染色要符合要求,白细胞在>15.0×109/L时要计数200个白细胞,白细胞<3.0×109/L时可计数50个或者计数2张血涂片。

2、仪器法:仅为过筛试验,对出现有异常驻机构白细胞提示要制片人工分类。

3、质量控制:有95%的可信限评价法和相对误差(RE)评价法。

七、计算方法:1、白细胞百分比:以分数值报告。

2、幼稚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以分数数值报告。

3、中毒颗粒: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的中性粒细胞数。

4、有核红细胞:计数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的个数(有核红细胞:XX个/100WBC)。

八、生物参考区间九、操作性能十、超出可报告范围的处理十一、危急值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十二、干扰因素:制片质量和染色效果十三、参考文献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3、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形态检查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16
3.Pelger-Huet anomaly(皮杰氏畸形)
成熟中性粒细胞先天性核分叶 功能减退,核畸形,通常出现 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缺陷者, 一般无临床症状,也可发生于 某些感染、白血病和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症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17
4.Chediak-Higashi anomaly(切-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19
5.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卫星核淋巴细胞
概述: 淋巴细胞主核旁有1个游离的卫星小核。 见于: 大剂量电离辐射、核辐射其他理化因素、 抗癌药物等造成的细胞损伤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20
5.3 淋巴细胞白血病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21
5.4 浆细胞
异常浆细胞
正常浆细胞
Mott细胞 火焰状浆细胞
无忧PRPuTs整se理l小发体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22
临床应用
• 1.诊断:白细胞形态必须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2.鉴别诊断:当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显示细胞
计数或分类异常时,白细胞形态检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5
大淋巴细胞:
胞体:较大,d:10-15um 胞浆:丰,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但大小
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胞核:较小LC疏松。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6
杆状核
三种粒细胞鉴别
医学全在线网站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7
三类细胞的鉴别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是指用于评估儿童白细胞形态
是否正常的一组参考范围。

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细胞器内含物等。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是通过对大量健康儿童进行
统计分析得出的。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针对儿童的参考范围。

这些参考值通常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常用的参考指标包括白细胞的数量、细胞核的形态、细胞质的颜色和红细胞/白细胞比例等。

通过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儿童是否存在白细胞形态异常。

白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的表现,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通过检查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形态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有时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变化。

总之,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和应用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判断儿童白细胞形态的正常与异常,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鉴别: (1)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于核 上,细胞少见。 (2)染色条件偏碱或时间过长,中性颗粒着色过深,误认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检查儿童血液中白细胞及噬菌体细胞的出现情况以及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检测的内容有: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比罗(比罗数)、单核细胞含量(单核细胞介导的免疫)及淋巴细胞含量。

白细胞的形态性状是检查结果的重要内容,从儿童的血液中检查石头(颗米核性细胞,也称为石头细胞)和狼类(狼状细胞)各自的正常百分比,也能反映出儿童免疫功能的好坏。

此检查非常直观,需要在高倍放大下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变化,系统评估细胞种类及形态情况,结果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判断,一般有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石头细胞、狼状细胞等六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必要比例。

如果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出现异常,说明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情况,也可能是某些素质性疾病的标志,因此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

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出白细胞高反应异常,这可能是细菌感染的征兆,或髌骨骨炎以及骨骺炎。

儿童的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大多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因此正确的检查和诊断对儿童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每两年都需要做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留意他们的血液细胞形态变化情况,从而保证其健康。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 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 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 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有无术后感染,与 心绞痛鉴别。
D、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
3)观察其他血细胞或成分:红细胞、血小板
[质量保证]
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
计数结果变化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
量控制。目前亦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 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 少误差。
[质量保证]
形态识别:
杆状核和分叶核标准的不同,
2)病理性:数量变化
核象变化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 和 ) 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则称为核右 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
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血液学一般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LE细胞检查
白细胞概述
白细胞概述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杆状核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概述
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
将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划分为

检验科异常白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异常白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异常白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检查外周循环中的异常白细胞,辅助鉴别感染的类型。

2.【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样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3.1样本类型: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标本应新鲜,注意避免污染,避免溶血,注意有无血凝块)。

3.2患者准备:要求患者处于安静状态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3.3容器添加剂类型:EDTA-2K3.5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3.6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3.7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3.8实验材料:瑞氏血细胞染色液(本室自制)3.9实验仪器:显微镜4.【实验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5.【操作步骤】5.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5.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5.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6.【质控程序】每30份样本,抽两份样本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7.【结果判断与分析】7.1核象变化。

7.1.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7.1.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

血细胞分析报告

血细胞分析报告

血细胞分析报告引言血细胞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血液状态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并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和相关信息。

方法本次血液样本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试,该仪器能够快速、准确地统计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并分析其形态和功能。

下面是本次检测所采集到的结果和相关参考值。

分析结果血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4.5 x 10^9 / L (正常参考范围:4.0 - 11.0 x 10^9 / L)•红细胞计数:5.0 x 10^12 / L (正常参考范围:3.8 - 5.5 x 10^12 / L)•血小板计数:200 x 10^9 / L (正常参考范围:150 - 400 x 10^9 / L)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相关指标•血红蛋白:150 g/L (正常参考范围:120 - 160 g/L)•红细胞压积(HCT):0.45 (正常参考范围:0.37 - 0.4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0 pg (正常参考范围:27 - 34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 g/L (正常参考范围:320 - 36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0 fl (正常参考范围:80 - 100 f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PMN):50 % (正常参考范围:40 - 75 %)•淋巴细胞(LYM):40 % (正常参考范围:20 - 45 %)•单核细胞(MONO):6 % (正常参考范围:2 - 10 %)•嗜酸性粒细胞(EOS):3 % (正常参考范围:0 -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 1 % (正常参考范围:0 - 2 %)血小板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 fl (正常参考范围:7 - 13 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 % (正常参考范围:10 - 16 %)•大血小板比例(P-LCR):20 % (正常参考范围:15 - 35 %)结论根据以上血细胞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说明血细胞整体数量正常。

血液(WBC分类和形态3)

血液(WBC分类和形态3)

极重感染 减低
2. 嗜碱性粒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 10-12μm ;胞核 结构不清晰或分 叶不明显,核染 色质粗糙不均匀, 胞质嗜碱性颗粒 呈紫黑色,大小 不一,分布不均, 常掩盖在核上。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超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 体,当与IgE结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 时可引起颗粒释放反应。 临床意义
血细胞 分析仪 法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2.嗜碱性粒细胞 (BAS) 3.嗜酸性粒细胞(EOS) 4. 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N)
粒细胞的动力学
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均具有分 裂能力。
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粒细胞自晚幼粒开始失 去分裂能力,逐渐发育成熟。 贮备池:包括部分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可停留3-5d,其数 量约为外周血的5-20倍。贮备池中的粒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 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 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 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粒细胞粘附于血管壁构成边缘池。 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保持着动态平 衡。与循环池合称为总血液粒细胞池。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 10-15μm ;胞核 弯曲呈腊肠样或 杆状,两端钝圆, 粗细均匀,核染 色质粗糙呈块状, 染深紫红色;胞 质充满细小,分 布均匀的浅紫红 色颗粒。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如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 >7×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 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年龄 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妊娠与分娩 其他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异常白细胞形态是指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变化,通常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的指标之一来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鲁斯特血涂片法鲁斯特血涂片法是一种常用的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适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一块干净的玻片和一滴血液。

(2) 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涂开。

(3) 等待片子干燥后,用染色剂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细致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它通过光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动地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

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步骤如下:(1) 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

(2) 等待仪器自动完成检测过程。

(3) 查看仪器生成的报告,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范围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2.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质粗厚,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

3. 中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中等大小。

4. 单核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呈环状或半环状。

5. 淋巴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小而不明显,细胞内无颗粒。

根据以上特点,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5%之间。

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1%之间。

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40-75%之间。

4.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2-10%之间。

5. 淋巴细胞:百分比在20-40%之间。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揭示可能存在的疾病或炎症情况。

通过观察和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医生可以诊断和监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炎症和血液病。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负责抵御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和清除异常细胞。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多样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胞质和核的特征等。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白细胞的形态可以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往往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

白细胞形态检查通常通过显微镜下对染色的血液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完成。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1. 淋巴细胞:正常淋巴细胞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较小,核与胞质比例较大。

过大或过小的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症相关。

2.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具有多个细胞核,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异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可能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或骨髓异常有关。

3.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核分叶,胞质中含有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改变通常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有关。

4. 中性粒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通常具有分叶核,胞质中含有颗粒,形态规整。

变形、不规则或异常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与感染、炎症或骨髓异常有关。

5.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较大的细胞核和胞质,常呈豆状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感染、病毒感染或某些炎症性疾病有关。

6. 幼稚细胞:幼稚细胞是指尚未完全分化成熟的白细胞,其形态特征与正常成熟细胞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幼稚细胞的存在通常与骨髓异常、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有关。

通过对上述白细胞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病理情况,并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白细胞形态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它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抗各种疾病的入侵。

因此,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包括:1.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多形核或哑铃形核,但在某些病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环状核、分叶核、短杆状核等异常形态。

2. 嗜酸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叶片状,但在某些病症中,它的核可能呈现重叠核、肾脏形核、管状核等异常形态。

3. 嗜碱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马蹄形核、叶片状等,但在某些病症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不规则核、平板核等异常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的参考值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值的范围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值:1. 中性粒细胞(1)多形核:正常值为1%-5%。

(2)分叶核:正常成人值为35%-62%。

(3)环状核:正常值为0%-1%。

(4)短杆状核:正常值为0%-6%。

2. 嗜酸性粒细胞(1)叶片状核:正常值为1%-5%。

(2)重叠核:正常值为0%-1%。

(3)肾脏形核:正常值为0%-1%。

3. 嗜碱性粒细胞(1)马蹄形核:正常值为1%-3%。

(2)叶片状核:正常值为0%-2%。

(3)不规则核:正常值为0%-1%。

通过对上述参考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白细胞形态上的异常指标,如细胞核数量、形状、大小、染色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不一定是疾病的明确证据,有些疾病信息细胞形态的变化只是配合其它检验指标的综合判断。

患者在接受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其它的检查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对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血常规检验中的异常指标解读方法

了解血常规检验中的异常指标解读方法

了解血常规检验中的异常指标解读方法血常规检验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某些疾病的存在与否。

但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指标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异常指标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异常指标,并分享一些解读方法。

1. 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况。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10×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异常等问题。

如果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预示着免疫功能低下、骨髓功能障碍或系统性疾病等问题。

然而,仅凭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无法确定具体病因,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2. 红细胞计数异常: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验中用于评估贫血状况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约为4.5-5.5×10^12/L,女性约为3.8-4.8×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的存在,而贫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缺铁、出血、骨髓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

如果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某些疾病,如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或肺心病等。

3. 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验中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40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如易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骨髓功能异常、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表明存在某些疾病,如血液系统肿瘤或炎症等。

4.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血红蛋白浓度是用来评估贫血程度的指标之一。

正常范围因性别、年龄等因素而异,一般在110-160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可能是贫血的结果,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如营养不良、失血、缺铁、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通常包括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的
异常变化,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核右移和分叶过少。

核左移表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核右移表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分叶过少则可见于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核异常:包括环形或面包圈型核,主要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颗粒异常,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内涵物的存在,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3.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4.形态学异常:包括多形性细胞、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和核变形细胞。

多形性细胞常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可能由于某些骨髓移植、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核变形细胞可能表明存在染色体异常。

在解读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时,建议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的检查结果一同综合分析,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情况。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

血液一般检验04白细胞部分中

血液一般检验04白细胞部分中

白细胞形态检查(上)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采用显微镜法;现代自动图像分析仪和血液分析仪还未能取代显微镜;血液分析仪对异常结果作出报警后,仍需要采用显微镜法检查血涂片进行复查,以提供更加确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图2-23 正常5种白细胞形态
(一)正常形态白细胞
2022
中性粒细胞核形界定 凡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一丝(只有核膜而无染色质)相连者为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为分叶核粒细胞,大于1/3者为杆状核粒细胞;若两丝相连者则为杆状核粒细胞(图2-24、图2-25)。当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难以鉴别时,可将其归类于分叶核。 图2-2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图2-24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1
2
图2-26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图2-27 中毒颗粒 图2-28 空泡形成 图2-29 杜勒小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2-30 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较少。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图2-33)。
图2-35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图2-34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表2-61)。
图2-3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图2-34)。

白细胞形态分析的检查方法

白细胞形态分析的检查方法

白细胞形态分析的检查方法摘要】在病理情况下,除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发生变化外,有时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检查(morphology of leucocyte)具有重要意义。

血涂片经瑞氏或瑞-吉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是血细胞形态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显微镜检查结果正确与否,不仅与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操作人员识别各种血细胞的水平有关。

经染色后各种正常及异常白细胞的形态如下。

【关键词】白细胞分析临床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19-021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1.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根据细胞核的形状不同分为中性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种。

细胞体呈圆形,直径10~15μm,约为红细胞的2倍。

细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致密成块状,粗糙不均。

细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关于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划分,有作者主张,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仅一丝相连者为分叶核,否则为杆状核。

但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即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

杆状核粒细胞核型多样,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

分叶核粒细胞核分为2~5叶,甚至5叶以上,各叶之间或相连或完全分开,且大小形状和排列各不相同。

1.2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核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

胞质中含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盖于核上,致使核的轮廓与结构模糊不清。

1.3淋巴细胞光镜下可分为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直径6~10μm,占90%;大淋巴细胞直径10~15μm,占10%。

小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2 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化脓菌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下列形态改变,它们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
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
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
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通过血涂片检查、自动血细胞分析
仪和骨髓涂片检查等方法,可以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统计数据确定的,但具体范围可能会因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其他临床信息,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