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和课程的教育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和课程的教育目标

适用专业: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会计电算化》主要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及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是高职高专类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操作原理;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技术,使成为高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人员。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该学习领域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能力以及敬业、责任、协作、创新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快速适应不同业态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企业顶岗实习。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深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知识

2.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

3.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4.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会计实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能够参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系统一般维护

(二)素质目标

1能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新知识、新技术

2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3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5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6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能力目标

1.能根据项目任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企业行业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软件及相应的模块

2.进行网络配置并安装会计软件,合理进行财务分工,完成会计信息化实施能建立中小型企业与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3.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账务处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管理。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的前导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的后续课程是《会计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教学形式总体说明: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为了充分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9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操作技术为核心,辅助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本课程建议为90课时。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模板二)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专业部: 专业: 负责人: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以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这一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的一门主要课程。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前导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初级会计实务》等。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定位是:培养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需要的后备力量。 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熟悉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程序和管理制度;掌握通用会计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总之,要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全面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员的要求,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该课程于1993年在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设置,后来又陆续在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开设。在这期间,我们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本课程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 课程特色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融合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本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岗位需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依托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并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 2、融合工学结合,实行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以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将课内单项实训、课内综合实训、课后学生自主实训、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任务驱动,采用“三结合,四阶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岗位工作任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 学生在具有会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毕业生从业范围及素养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会计行业的高级技能专业人才。如账务会计岗位:出纳、核算、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仓库核算、收银、仓库保管、经济信息收集、财经文秘、统计、工商管理等岗位 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基本素质的培养: 1、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思想、法律、道德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数学、英语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4、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开展会计业务,进行文献检索、资 料查询,具备成本计算、财务分析和预测等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5、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6、结合中国会计特点,熟悉和掌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新

知识和新方法,掌握国际会计的前沿理论与实务动态; 7、通过会计实训,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有 较强的会计手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 生的要求; 8、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解决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 四、学制要求 1、学制:三年。 2、本专业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专业毕业证书。 五、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表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研究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研究 摘要:本文在论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主要从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条件、教法说明、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来阐述。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教法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专业主干课。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每个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开设该课程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计算机和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从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全面讲述会计电算化、会计数据的综合运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等基本问题。通过一套典型行业的系统化会计实验数据,从建账和系统初始化开始,完成设账、凭证输入、审核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的主要会计业务计算机处理的全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以传授会计电算化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操作,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或者超过国家对会计电算初级人员培训的要求。 技能教学目标。1、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数据流程;3.学会用友财会教学软件的使用,如账务处理、往来账、工资、固定资产和报表等;4.了解会计软件维护的基本原理和内容;5.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过程。 三、教学条件 本课程每周6课时,以正常18个教学周计算,该课程总课时108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6课时,实操课时计划安排72课时,实操在机房有电脑教室完成,理论课时建议在多媒体完成,能起到更好的互动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会计电算化的意义。4.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教学要求:1. 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应当掌握5个方面的意义。4. 掌握单位会计电算化实现过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账务处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账务处理软件的概述.2. 账务处理软件的初始化功能。3.账务处理软件的凭证输入功能.4. 账务处理软件的登账、结账功能。5.账务处理软件的输出功能。教学要求: 1.熟悉并掌握账务处理软件的内容、特点和在整个会计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它会计软件的关系;2.了解账务处理软件与其它各软件之间数据传输的几种情况;3.熟悉账务处理业务的手工流程与电算化流程之间的区别与特点;熟悉建账前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初始设置(建账日期、凭证种类、系统人员权限、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增加修改、外币汇率及摘要等); 2. 录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练习;教学要求:1. 熟练地进行操作员增加,建立账套,修改账套,掌握设置基础档案,像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掌握期初余额的输入试算平衡.2. 掌握凭证输入,凭证审

《会计电算化》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方案

《会计电算化》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方案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1、从制定的角度来看:从《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的角度入手,在大课程观的理念下,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统一,教师成为课程计划和实施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主宰者。 2、从指导思想来看:关注学生的培养,从单纯关注《会计电算化》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强调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3、从行为主体的转移和行为陈述的可操作性来看: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陈述的角度必须从学生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定位下,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学生适应中小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业岗位群。包括: 1、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内部审计及相关经济管理岗位; 2、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代理记账、税务代理等岗位;

3、各类会计软件公司的专业 ERP 咨询服务岗位 4、财会信息化咨询服务岗位。 三、工学结合课程结构 其课程结构不同于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建立起来的并行课程结构。它是在分析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形成的串行结构。 四、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开发中,先通过会计工作分析获得会计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特殊),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一般)。而这些项目通常以会计核算、监督、决策服务为载体(特殊)。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以“会计实账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训教学。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模拟手工操作为主、企业实地现场操作为辅。为了加强学生模拟手工操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课程组与相关企业的财务专家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撰写实训大纲、实训任务书、设计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实训案例等,同时在组织、实施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过程也聘请上述企业的财务专家全程参与,对学生训练过程进行辅导,对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工学结合教学内容 具有高度综合性。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实施课程,都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综合”的载体就是会计工作“项目”或“任务”(行动化的学习内容)。每个项目、任务或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所有《会计电算化》内容的安排都要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 六、工学结合教学法 《会计电算化》的工学结合,重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注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特点: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主要方法:有实账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汇报法等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各科课程标准(共14门课)

目录 1.基础会计与实训课程课程标准2 2.成本会计课程课程标准8 3.Office2003课程课程标准14 4.VF课程课程标准19 5.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课程标准27 6.商务英语课程课程标准47 7.普通话课程课程标准49 8.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标准52 9.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标准56 10.会计电算化与实训课程课程标准60 11.财务会计课程课程标准66 12.财政与金融课程课程标准73 13.市场营销课程课程标准78 14.财务管理课程课程标准84

基础会计与实训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与实训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学时:100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地位: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也是基础专业课,它在会计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作用:本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任务是:讲授会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会计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总论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会计的含义与特征、会计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的方法; (2)教学要求:本章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通过讲授突出重点:会计的含义、内容、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利用教学辅助资料:配套练习题,本章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 作业布置第一章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为主,再抄写一边有助于强化对概念的记忆,填空、判断、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可直接在练习题上做,达到理解掌握目的即可。 2、能力培养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难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的内容与核算方法; (3)重点掌握: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内容;会计的方法。 (二)会计要素及会计恒等式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构成;会计恒等式的原理及应用; (2)教学要求:用口头讲解、比较、分析等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工作,可参考教学辅助资料即配套习题突出重点名词解释、理解简答题等难点。 作业布置第二章以名词解释、选择题为主,以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填空、判断、可直接在练习题上做,达到训练目的即可。 2、能力培养要求 (1)了解会计恒等式的原理; (2)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构成; (3)理解并掌握会计恒等式。 (三)帐户和复式记帐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帐的原理、借贷记帐法;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介绍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课程地位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 的简称,是计算机替代人脑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会计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从分的发挥了会计的预测、决策职能。对学生进行该系统专业的训练,将为学生将来进行实务性工作打下很好基础。 (二)课程类型及适用专业 1、课程类型:职业核心能力课 2、适用专业:财务会计及经济类专业 二、标准制定背景和论证情况 本课程属财会业务能力课,从教学实践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可以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制定本课程的标准,在教学中实施,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本课程以培养符合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课程体系设计按照知识、技能、实际应用等为主线,在理论教学中始终贯穿实践性教学。 一、标准构建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构建以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为指导,依据当前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所需从业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要求,同时结合学校能力以及中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而构建。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算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电算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术语,电算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和职能结构,电算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电算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以及我国电算会计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业务实际能力核算,增强专业意识和专业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为每一模块确定应知应会目标以及应知应会目标的鉴定标准和方式,本课程的应知、应会目标及综合鉴定和课程标准图设计如下: 1、应知目标 ★了解会计电算化及会计软件的基本概念 ★熟悉会计电算化几大基本业务操作流程 2、应知目标综合能力的鉴定:

江苏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精品教案: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一、适应对象: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投资与理财、计算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 二、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课。本大纲是根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编写,适用于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投资与理财、计算信息管理等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参照执行。本课程是依据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问题。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此前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的前序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本课程传授会计电算化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侧重学习财务软件功能的操作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能娴熟使用一种通用财务软件,达到国家对会计电算初级人员的要求,具备自主学习财务软件新增功能或同类其他财务软件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72--108学时 四、学分: 4学分 五、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金蝶财务软件中财务会计模块及供应链模块中各功能的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及后续知识自主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遵章操作,诚信做账。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一)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化组合。 (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两方面问题。 (三)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五)注重构建适合师生、学生之间交互、讨论的教学环境。 (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进行课程设计,要讲求经济,注重教学效果和效益。根据这一思想,在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时,应力求“少而精”,而避免“大而全”。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1)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包括账套建立、科目设置、期初余额录入等。 3)掌握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和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 4)了解财务软件的应用技巧,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3.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 2)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 3)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 2、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初始化设置; 3、总账系统的操作方法; 4、报表系统的操作方法; 5、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 6、财务软件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方法包括: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财务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研究和交流经验。 四、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考试评估和实践评估两部分。考试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实践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综

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将通过平时表现、作业评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Background。characteristics。and specific XXX; Ability to master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module in accounting electronic computing。and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of us accounting disciplines usly studied; Ability to pass the accounting electronic XXX are. XXX: XXX economic ns。accurately enter us economic ns into financial are using accounting methods; XXX; Ability to keep up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possess us electronic accounting abilities。XXX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ntent XXX: Module 1: System n 1) Project tasks: Ability to use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XXX: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新版)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04042405 计划学时: 72 计划学分: 4 适用专业:会计、会统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建议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组主要成员:黄嫦娇、张翔、姚美琴、 詹敏、曾丽萍 执笔者:黄嫦娇 编写日期: 2015.1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部)编制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 (二)课程的地位、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会计电算化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民营中小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际操作水平,能胜任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前导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 2.后续课程:会计电算化(二)、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等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在具备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会核算、能分析、强操作的复合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严谨性、规范性,培养爱岗敬业的优秀职业素质,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 爱岗敬业: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诚实守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客观公正: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坚持准则: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提高技能: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提高业务水平。 参与管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强化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知识目标: ①了解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 ②了解财务软件的基本程序结构及基本数据流程 ③掌握行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尤其是典型行业,如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 ④掌握用友、金碟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系统初始化、总账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报表编制;

《会计电算化》(财务链.供应链)课程标准[5页]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财务链.供应链) 适用专业:财务会计类 制定院校: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执笔人:沈清文 制定时间:2013.8

目录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目标 三、设计思路 四、课程内容与时间安排 五、教学条件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七、考核评价

一、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是研究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运行会计业务的科学,是本专业生要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与《计算机基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紧密相关。该课程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程和专项技能训练之后开设,为企业顶岗实习和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课程目标 通过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链.供应链)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明确会计法规和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定;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4.具有认真、严谨、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 5.具有与外单位、单位内容各部门、不同会计岗位人员之间沟通协调的能力; 6.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7.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8.了解会计电算化及发展过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和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组织; 9.了解会计软件的功能和运行环境,掌握会计软件的选用、安装与启动、卸载与退出的方法。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 10.能完成建账和基础信息设置,能够学会总账、UFO报表、薪资、固定资产、应付与采购、应收与销售、库存与存货管理模块的基本业务处理; 11.能独立查找错误并会进行正确处理。 三、设计思路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基本上还处于单机模式,应用范围绝大多数限于会计核算业务,其管理功能很弱,与国外会计电算化工作差距很大。目前大多数《会计电算化》教材都主要是财务内容,很少涉及供应链内容和其他管理内容。要使我国会计工作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尽快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要突破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核算和管理综合方向转变,因此,进行这种设计,旨在为将来真正实现财务与管理一体化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构成设计,充分考虑就业与考证两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将课证融合,以满足从业资格考试需要和未来工作所需;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与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对应关系,本着循序渐进、符合逻辑的原则,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突出适用性。 四、课程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课程按96学时进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学分见表1所示。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一、概括 (一)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初级会计职称人员从事会计核算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质着手能 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会计上岗证所必须的考试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定位为: 一个认知:经过本课程的教课,第一要培育的是学生关于系统初始设置、平常管理、系统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要点让学生拥有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术,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在随意一个通用软件环境里独立从事相 关专业工作的能力。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一方面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是会计上岗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课内容主体是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执行岗位技术; 具备察看、理解能力等四个教课目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整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 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资格为主要查核依照, 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系统。 2、本课程以“实现认可职业角色、夯实专业基础、执行岗位能力、掌握初 级会计岗位专业技术”等四个基本目标,完全打破按学科和理论系统设计课程的 模式,依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以会计电算化的各个模块设计学习单元,依照初级会计上岗证的详细要乞降各样财务软件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3、本课程重申学生实质着手能力的培育,因此用一半以上的学时让学生 练习所学知识点,课时安排为一堂理论课一堂练习。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会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剖析与设计的基来源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能娴熟操作该课程所供财会软件的运用方法,达到江苏省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上岗查核要求(初级)。 教课中注意浸透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观点。 (二)详细目标 1.素质培育目标 (1)初步拥有会计信息化的观点和思想方式。 (2)恪守财会法例和职业道德,拥有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3)拥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拥有必定的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 能力。 2.知识教课目的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学时数:12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 《初级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如何把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去,应用会计软件指挥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或者是手工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和工作效率,让广大会计人员可以更多的参与经营管理。学习本课程应先学习《会计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会计实现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熟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两种开发方法;了解我国财政主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的管理内容,以及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应进行的组织管理工作; 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熟练完成会计模拟实习资料的处理,提高手工核算模式与计算机核算模式之间区别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10学时) (一)课程内容 1、会计电算化的概念(3学时) 2、会计核算软件介绍及分类(3学时) 3、会计电算化的实施(4学时)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管理体制和实施步骤。 3、熟悉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模块划分。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管理体制和实施步骤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9学时) (一)课程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3学时) 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3学时) 3、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3学时)

课程标准--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与维护实训

《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与维护实训》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会计类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和维护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更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该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在学完《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之后开设。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电算化会计基本核算实施与维护的技能为目标,通过电算化会计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实训内容及其要求,设计多种活动方案,以落实课程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电算化会计基本核算实施与维护的技能,该课程是在学生在学完《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之后开设,学生已掌握基本的会计电算化实务的知识,应学会灵活变通,会扩展使用另一种财务软件,完整地对一套账务进行电算化处理,熟练的利用其他财务软件掌握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的一般环节,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利用财务软件中已生成的财务数据导出到常用的Excel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掌握使用计算机基本的维护方法。通过相应集中的实训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财务软件的运用,掌握财务数据加工处理的方法,掌握使用计算机一般的系统设置、维护方法。 因此本课程标准分成三个模块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阶段性训练,即扩展使用另一种财务软件、导出第一模块中生成的财务数据到Excel中进行加工处理、在计算机的使用中掌握一般的系统设置、维护方法。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日常核算实施、财务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维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各模块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模块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前序课程有《基础会计》和《初级会计实务》,与本课程相关的后续课程有《成本会计》、《ERP供应链管理》等,在学生具备手工会计各岗位核心能力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职业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会计电算化》课程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中,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为情境,在对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完成安装软件、会计软件初始化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同时以“必需够用”为度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在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驱动下,为学生搭建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框架,并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 (二)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深入分析会计电算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仿真企业会计环境中,以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为逻辑顺序,通过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创建账套、对会计软件进行初始设置、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并通过对一种软件的学习、操作形成对其他通用商品化软件使用的类化经验,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操作其他会计电算化软件,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知识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设备进行会计工作的一种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课程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 1. 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操作; 3. 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处理; 4. 掌握会计电算化中的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知识; 5. 能够分析和解决会计电算化中的常见问题。 三、课程内容 1. 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 -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 - 常用会计软件介绍及功能;

- 会计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 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界面介绍; - 会计软件的数据输入和输出; - 会计软件的报表生成和分析。 3. 会计电算化案例分析 - 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会计处理; - 使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报表编制; - 使用会计软件进行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 - 使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 4. 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 数据安全与信息保护的基本概念; - 会计电算化中的数据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 会计电算化中的信息保护和权限管理。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全面的了解。 2. 实践操作:通过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技能。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64学时二、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基本处理流程,具备财务软件应用的能力。重点培养主流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使用能力,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 学生应在学完有关会计方面课程的前提下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学习。该课程的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处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后续课程包括计算机财务管理、ERP、计算机审计、三、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算化会计的基本会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流程及基本知识,熟悉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会计软件(如金蝶K/3Vl 2.2版ERP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进而可以完成会计软件的使用与简单维护工作。 四、教学内容 第一局部理论 (一)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 教学内容: 1. 了解会计电算化开展过程和商品化ERP软件; 2.理解ERP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 3.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层次、ERP财务会计与其他子系统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与ERP系统的关系。 2.理解ERP系统的开展历程; 3.了解ERP系统的功能结构; 教学重点: 感谢您的支持与使用

如果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供教学交流使用

1.理解ERP系统的开展历程 教学难点: 1.理解ERP系统的开展历程 (二)金蝶ERP-k/3及其安装 教学内容: 1. 了解金蝶ERP-K/3 WISE系统构成; 2.理解金蝶ERP-K/3 WISE安装环境和支持软件版本; 3.掌握金蝶ERP-K/3 WISE安装流程。 教学要求: 1.掌握金蝶K/3 V1 2.X版ERP软件的框架及安装流程 教学重点: 2.掌握金蝶K/3 V I2.X版ERP软件的框架及安装流程 教学难点: 3.掌握金蝶K/3 V 12.X版ERP软件的安装流程 (三)账套管理 教学内容: 1. ERP系统的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 2. ERP系统的账套管理功能 3.用户管理功能 4.配合实训内容,熟练掌握账套管理平台的建账、账套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等相关操作。 教学要求: 1. 了解账套管理平台的地位及作用 2.理解账套、机构等概念,知道金蝶K/3系统中企业的存在形式 3.熟练掌握金蝶K/3系统中企业账套的设立过程,包括企业账套的建立、账套备份及恢复等 4.熟练掌握金蝶K/3系统中用户管理功能的操作流程,包括系统用户及用户组设置及其权限设置等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金蝶K/3系统中企业账套的设立过程 2.熟练掌握金蝶K/3系统中用户管理功能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 1.熟练掌握企业账套的设立过程 2.熟练掌握用户管理功能的操作流程 (四)基础资料的设置 教学内容: 1.系统初始化功能概述 2.基础资料设置

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10年招生宣传资料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省内代码:4344 国标代码:11532 校训:正德厚生经世济用 2010年元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学校介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一所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33年创办的湖南私立厚生会计学校,历经合并、调整、更名,相继改为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元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760余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000万元,图书馆藏书94万余册,拥有会计实验中心、金融财税实验中心、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室以及相对稳定的61个校外实习基地;有省级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实践教学中心、省级企业财务信息与资本市场效应重点实验室、省级财政与会计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产权财务与会计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学校现有教师552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4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在现有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为68%。学校一直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工作,坚持“质量兴校,特色办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财经类优秀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31个,其中,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会计、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财政学》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市场营销》、《审计学》等7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有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和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两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财政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研室”。 学校2010年招生计划共3000人(本科1000人,专科2000人),本科专业面向本省招生,专科专业面向湖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20个省市、区招生。 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 1.会计学专业 本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的企业管理及会计实践规律,拥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熟悉国家财务、会计管理的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