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运算的基本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和3×2,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和3×2的结果都是6,即乘法运算中因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4和2×(3×4),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4和2×(3×4)的结果都是24,即乘法运算中,先计算任意两个因数的积,再与第三个因数相乘,结果不变。
四、练习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3. 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巩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巩固。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四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四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四课时,主要介绍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乘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来进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乘法运算,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
2.新课导入: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会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表达式以及实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785×0=0×785
也得出了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结论。
乘法交换律
a×b=b×a
学生观察,对比,交流
预设1:提不出
预设2: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预设1:25×5×2=250(桶)
2.25×(5×2)=250(桶)
预设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计算,而且得数相等。
3.都求的是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4.计算的顺序不同,一个是先算前两个数,另一个是先算后两个数。
5.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因为5×2正好得10
学生自主验证。
我要验证
我的方法
我的结论
我的问题
同桌交流
预设1:学生根据表格进行汇报交流:
我要验证其他三个数相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我的方法是写出三个数相乘的算式,先算前两个数,再先算后两个数,看两次的得数是否不变。
结合律都是先算前两个数或先算后两个数,得数不变;只是一个加法,一个乘法。
2:每个定律的式子中,运算符号相同
预设1:乘法验算就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2:二年级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3:口算时如28×5×2这样的题目时,根据数字特点,先算5×2
学生举例,如一只青蛙一天能吃25只害虫,3只青蛙4天能吃多少只?
体验到举例要尽可能全面,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通过形象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本质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并初步体验可以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目的明确的学习,经历属于自己的探究发现过程,把学习的方法落到实处。
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本质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形成知识体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口诀。
2. 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乘法的哪些性质?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观察例题,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四、练习运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
2.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导入、探究、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反思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六、运用游戏深化理解(10分钟)教学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如“乘法接力”,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比如,假设有一个水果店,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又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问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和香蕉?2. 例题讲解: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比如,25×32=(25×4)×8=100×8=800,这里我们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又如,36×24=(4×9)×(6×4)=36×4×9×4=144×9=1296,这里我们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 随堂练习: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来解答。
比如,45×27=?56×81=?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包括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以及一些典型的例题和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72×35=?(2)48×64=?2. 答案:(1)72×35=2520(2)48×64=307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们应该让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
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5×47=47×(2×5)
=10×47=47×10
=470=470
思考:不同的算法,第一步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对
于这两种写法,你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
1.引导思考:今天探索乘法运算律和前面探索加法
运算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还可以
去研究哪些规律
课例研究综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的基础
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
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一、经验唤醒
1.用简便方法计算。
36+(51+64)362+504
(1)独立练习,将简便的主要步骤写出来。
(2)思考:在计算过程中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回顾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列式、举例、用字
展”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
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
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策略选 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
择与设计 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
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
先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
流各自的体会。
3.练习“想想做做”中的第 3 题。
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快速地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汇报交流:请速度快的介绍自己的经验。
4.练习“想想做做”中的第 4 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2)汇报交流。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详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2×3=3×2。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
例如,2×3×4=(2×3)×4=2×(3×4)。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两个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讲解乘法交换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3×2,解释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 讲解乘法结合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4=(2×3)×4=2×(3×4),解释乘法结合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如5×6×7,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如8×4×3,并互相交流解题过程。
6. 板书设计: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公式和例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业题,如8×5×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四下数学第 4 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
第 4 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3×5=5×3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板书)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3. 教学准备(1)课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动画演示。
(2)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并交流解题心得。
5. 课后作业设计一些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导入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不足之处:在讲解乘法结合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3. 改进措施:针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难点,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提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在课堂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2. 教师评价: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能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但在乘法结合律的理解上,仍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4. 改进方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乘法结合律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乘法交换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乘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冀教版
第四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经验用已有学问自主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和已有的学问解决简洁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学问、技能,还包括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看法等方面的发展。
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慢慢关切身边的数学,擅长用数学的眼光来谛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课时教案
特性化教案
一、情境的创设: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标: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六、课堂小结。
七、练习:
采纳书中的练习题。
反思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练习:采纳书中的练习题。
反思
第五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计算、视察、沟通、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探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在探究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设计意图
三、自学与沟通研讨
1.出示书中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填上适当的符号。
2.视察这几个算式,你发觉了什么?
3.总结乘法交换律以及字母表达式。
4.出示例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沟通计算的结果,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5.算一算,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6.总结乘法结合律以及字母表达式。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和分配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和分配律
乘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在数学中有三条基本的乘法定律,分别为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先后顺序不影响结果。
即 a ×
b = b × a。
例如,3 × 4 = 12,4 × 3 = 12,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一样的。
2. 乘法结合律:三个及以上数相乘,可以任意加括号,其积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
例如,(2 × 3) × 4 = 6 × 4 = 24,2 × (3 × 4) = 2 × 12 = 24,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3.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然后再把积相加。
即a × (b + c) = a × b + a × c。
例如,3 × (4 + 5) = 3 × 4 + 3 × 5 = 27,这个式子的左右两边都是27。
以上三种乘法定律在数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代数运算中更加常见和关键。
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掌握这三种乘法定律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场景需要使用到乘法定律,比如商业计算、科学研究、金融分析等各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原理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师准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学生准备:1. 学生回顾和复习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的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与讨论: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思路。
4. 应用与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进行巩固练习,并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四年级数学 第七单元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
第七单元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2.出示p61例1的插图。
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学生结合图解释。
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1)你是怎样列式的?(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4)你能有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5)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三、巩固规律,运用理解1、第62页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填写理由。
2、第62页第1题分组计算,引导比较:这两题哪道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另外一题你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使计算简便吗?怎样解决?学生发现只要将原本不简便的题目改成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再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先判断按照原来的计算情况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两题吗?(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下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下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就像是两位神奇的小伙伴,它们能让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更加轻松和快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两个有趣的数学规律吧!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
比如说,3×5 = 5×3,4×6 = 6×4。
这是不是很简单?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理解。
假设我们有 3 组每组 5 个苹果,那么苹果的总数就是 3×5 = 15 个。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把它看成 5 组每组 3 个苹果,总数依然是 15 个,也就是 5×3 = 15。
所以,无论我们先算 3×5 还是 5×3,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乘法交换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比如,我们去买糖果,每颗糖果 2 元,买 5 颗。
我们可以算 2×5 = 10 元,也可以算 5×2 =10 元,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能知道我们需要支付 10 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是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 a×(b×c)。
例如,计算 2×(3×5),我们先算括号里的 3×5 = 15,再算 2×15 =30。
而计算 2×3×5 时,先算 2×3 = 6,再算 6×5 = 30,结果是一样的。
乘法结合律同样有它的实际用途。
比如我们要计算 25×4×8,如果按照顺序从左往右算,可能会比较麻烦。
但如果我们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 25×4 = 100,再算 100×8 = 800,这样就简单多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PT课件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用度、分、秒表示: (1) 78.26 ° (2) 48.32 °
解:(1) 78.26°=78°15′36″ (2) 48.32°=48°19′12″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1. 角的两种定义; 2. 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3. 平角、周角; 4. 角的换算。
教学 过程
3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1、理解整除的意义; 2、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 4、培养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例1
将 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 °化为分, 0.32 °=60′×0.32 =19 .2′ 再把0.2′化为秒, 0.2′=60″× 0.2=12″ 所以 57.32°=57 °19′12″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书包45元 文具盒18元 日记本3元
彩笔3.50元
橡皮擦0.20 元 铅笔0.15元
像右边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 .” 叫做小数点。
教后 练习
4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练一练
写出下面各数。
零点三
五点零四
十一点六
七点五零
解答:0.3 5.04
9.7
7.50 8.42
九点七 八点四二
11.6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2.填一填,说一说。
数学书的定价是( 6.60
)
元, 6
6
0
是( )元( 7.2)角( )
分。7
2 66
语文书的定价是(
)
元,
是( )元(
)角( )
点击添加标题文字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及运用。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乘法运算,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
2. 新课讲解:(1)讲解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讲解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3. 举例说明:(1)运用乘法交换律举例:3 ×4 = 4 ×3(2)运用乘法结合律举例:(2 ×3) ×4 = 2 ×(3 ×4)4. 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6 ×22 ×3 ×4 ×5(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练习中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况。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制作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好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2 ×4 ×63 ×5 ×2 ×42. 选做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课件 数学四年级下册
来总结一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吧
乘法交换律: 1.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3.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1.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 数,积不变。字母表示为: (a×b)×c=a×(b×c) 2.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有时会同时 用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讲解源于《点拨》)
探究点 2 连减两数等于减两数之和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哪些条件?
2. 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5×5)×2
25×(5×2)
=125×2
=25×10
=250
=250
仔细观察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试着说说你的发现。
(25×5)×2 = 25×( 5 ×2 )
25×4 = 4×25
你能再举几个 这样的例子吗?
25×4 ○= 4×25 18×7 ○= 7×18 124×35 ○= 35×124
上面的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① 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因数,而且两个因数相同,
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 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因数的乘积相等。
(3)a+b=b+a
( 加法交换律 )
(4)8×(3×x)=x×(8×3)
乘法( 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5)42+38+62=42+(38+62) ( 加法结合律 )
3.判断。 (1)321+267=267+321
(√ )
(2)25×69×4=25×4×69,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 (3)(125×a)×8与125×8×a不一定相等。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
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
(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3×5=5×3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
=115×6
=690(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
=23×30
=690(人)
(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
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规律?
①18×5×2 18×(5×2)
②13×25×4 13×(25×4)
③24×(125×8)24×125×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c=a×(b×c)(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最后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指名板演。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