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下语文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案

部编版三年下语文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案

部编版三年下语文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思维能力: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介绍了古代造纸的流程,让我们认识到造纸术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感受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关注结构:文章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首先点明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再次说明了发明造纸术的意义。

第2至4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历程。

全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表达准确、生动,结构严密。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掌握4个多音字,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对易写错的字,应加强指导,如“录”下半部分不是“水”,要注意“欧、洲”的正确笔顺。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可以从字的结构上进行区分,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左宽右窄和左右同宽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创、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切、便、鲜”,会写“伟、录”等11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跟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创造》课文原文造纸术的创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宏大奉献之一。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制造了文字。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便利。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由于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帛比竹片、木片轻巧,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觉,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考古学家发觉,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拟粗糙,不好书写。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汲取了人们长期积存的阅历,改良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千,就成了一种既轻巧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简单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廉价,能满意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进展,影响了全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由人民训练出版社小学语言室编写。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创造》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熟悉“携、蔡、”。

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留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

能正确读写“制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匀称、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良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4.学习蔡伦观看发觉和探究精神,培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第【1】篇〗《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过程: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3、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4、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二、了解发明意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3、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4、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

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携、蔡等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重要意义。

•认识纸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

•学会简单的纸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纸的制作过程。

•动手实践,体验纸的制作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蔡伦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纸张资源。

教学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学会制作纸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纸的制作技巧,体验纸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纸的发明过程、蔡伦的图片、纸的制作视频等。

2.纸的原材料(如树皮、麻等)、制作工具(如石臼、杵、网筛等)或替代品。

3.音乐设备,播放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讲述蔡伦发明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纸的发明过程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

二、新课讲解1.介绍纸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让学生认识纸的原料和制作工具。

2.观看纸的制作视频,了解纸的制作流程。

三、动手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纸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制作工具。

3.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纸,互相评价。

四、课堂延伸1.开展“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珍贵性。

2.设计一张关于“节约用纸”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谈谈对蔡伦发明纸的认识。

2.教师总结,强调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纸的发明》蔡伦→发明造纸术原材料:树皮、麻等工具:石臼、杵、网筛等制作过程:浸泡→捣碎→搅拌→晾晒意义: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了纸的制作过程。

课堂延伸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教案三篇

部编版⼩学三年级下册语⽂《纸的发明》教案三篇【导语】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刻在龟甲、兽⾻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把⽂字刻在⽵⽚和⽊⽚上,并⽤绳⼦穿起来,就成了⼀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汉时代,⽤⿇造纸。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学习⽬标 1.会认11个⽣字,会写12个⽣字。

2.熟读课⽂,了解课⽂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感知课⽂⼤意。

学前准备 1.预习课⽂,认读⽣字。

(学⽣)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谈话导⼊,揭⽰课⽂。

(⽤时:5分钟)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什么做的?2.⼩结,揭题。

这⼀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3.板书课题。

1.学⽣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纸做的。

2.⼩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齐读课题。

⼆、初读课⽂,认读⽣字。

(⽤时:15分钟)1.要求学⽣⾃读课⽂,按要求⾃学⽣字词。

2.课件出⽰本课词语,引导学⽣认读词语。

3.再读课⽂,了解⽂章⼤意。

1.学⽣⾃读课⽂,⾃学⽣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

2.掌握多⾳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4.再读课⽂,概括⽂章的主要内容。

1.读拼⾳写词语。

wěidàjìlù( ) ( )bǎocún ōuzhōu( ) ( )jīnɡyàn shèhuì( ) ( )三、⾃主探究2、3⾃然段。

(⽤时:15分钟)1.引导学⽣⾃读课⽂第2、3⾃然段,了解⼈类记录⽂字的⽅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然段,说说这些⽂字记录⽅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的纸张进⾏⽐较。

板书:⽵⽚、⽊头→笨重帛→价钱太贵⿇→粗糙 1.根据课⽂内容总结出⼈类记录⽂字的⽅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刻在龟甲、兽⾻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把⽂字刻在⽵⽚和⽊⽚上,并⽤绳⼦穿起来,就成了⼀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课文分析】《纸的发明》是一篇关于纸的说明性文章。

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发明的缘由、演变和发展,告诉我们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文章虽然是说明性的文章,但是不枯燥、乏味,作者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纸发明的过程。

【教学要点】1.生字识写课文18个生字,8个要求会读、13个要求会写,其中“欧”“洲”“社”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会读的字中,要注意“创”是后鼻音,“伦”“鲜”“洲”是前鼻音,其中“鲜”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iǎn,组词鲜为人知,朝鲜,另一个读音xiān,组词新鲜。

13个会写的字中,“术”“册”为独体字,“录”为上下结构的字,“存”为半包围结构的字,“伟”“保”“约”“验”“阿”“伯”“欧”“洲”“社”为左右结构的字,“伟”“保”“约”“验”“阿”“伯”“洲”“社”8个字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与避让,“欧”左右等宽,“伟”“保”“伯”都是单人旁。

2.课文默读三年级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做这方面的训练。

检查默读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评估,看看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

3.概括段意《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的第一题,写出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要点,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感受纸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学习字词,认识蔡伦1.出示词串一:记录一册书携带经验保存(1)读准字音:注意“录”的声母是“l”,“册”“存”是平舌音。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精品教案

10纸的发明▶教学目标1.会认“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策略1.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词语可以分两步进行。

首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自主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良好习惯。

接着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理解融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提取关键信息,充分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纸的发明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2.关注积累表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是围绕着某一句话写的,找到这句话就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造纸术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录、册、保、存”6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你知道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2.互动交流。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3.板书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

你知道一些关于纸的知识吗?4.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自读要求。

: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紙的發明》知識點一、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是我們國家最偉大的文化成果。

包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

二、人物介紹蔡倫,字敬仲,桂陽郡宋陽(今湖南宋陽)人,生於東漢永平四年(西元61年),卒於建光元年(西元121年)。

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聰明伶俐,討人喜歡。

永樂十八年(西元75年)蔡倫被選入宮,時約15歲。

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西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

中國曆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他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有著巨大貢獻,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自盡而亡。

三、生字組詞術shù(算術、術語、武術)偉wěi(偉大、雄偉、偉人)錄lù(錄取、錄音、錄用)冊cè(上冊、史冊、紀念冊)保bǎo(保護、保存、保證)存cún(存心、存在、存錢)約yuē(約會、大約、節約)驗yàn(驗算、驗血、經驗)阿ā(阿姨、阿爸、阿婆)歐ōu(歐洲、姓歐、歐元)洲zhōu(亞洲、非洲、大洋洲)社shè(社會、報社、社團)四、破音字累:lèi(累壞)lěi(積累)léi(果實累累)鮮:xiān(鮮花)xiǎn(朝鮮)重:zhòng(重量)chóng(重複)五、近義詞笨重—沉重輕便—簡便粗糙—粗陋吸收—吸取改進—改善促進—推動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六、反義詞文明—野蠻貢獻—索取笨重—輕巧粗糙—光滑促進—阻止七、理解詞語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多,學問大。

普及:普遍推廣,使大眾化。

粗糙:不精細;不光滑。

傳承:傳授和繼承。

促進:促使前進;推動使發展。

八、詞語積累(形容知識淵博的詞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見多識廣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九、概括段落意思第1自然段:總說造紙術的意義;第2自然段:早在幾千年造紙方法發明以前人們將文字先是刻在龜甲獸骨上,後來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後來寫在帛上;第3自然段:西漢時代懂得用麻造紙;第4自然段:東漢時代,蔡倫改進造紙術;第5自然段:後來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的發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第1篇】纸的发明[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保存、欧洲”等词语,积累多音字“累”“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纸,我们的课本是用纸做成的,我们的书写也离不开纸。

你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学生自由发言)大家了解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纸的知识。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近义词辨析:发明(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第一次看到或知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生字。

(指名读,齐读。

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纸的发明”的。

(1)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那时候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竹片和木片上,后来就在帛上写字。

(3)西汉时代,人们用麻来造纸。

(板书:麻纸)(4)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纸。

(板书:纸蔡伦)(5)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4.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从这五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发明的过程以及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演变历史,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纸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演变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纸张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进而引入课文《纸的发明》。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a.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纸的发明过程的词语,并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蔡伦”、“树皮”、“破布”等词语的意思。

b. 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纸的演变历史,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展过程。

c. 学习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纸的重要性,并谈谈自己对纸的看法。

4. 回顾全文,总结要点: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出课文中描写纸的发明过程、演变历史和重要性,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纸的知识,如种类、制造方法、用途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演变历史,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赏析
《纸的发明》原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在古代,人们用竹简、木牍、丝帛等记录文字,但这些材料既重又贵,不便携带和保存。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

他将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打碎,浸泡在水中,然后取出晒干,制成了纸。

这种纸质地坚韧,书写流畅,成本低廉,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蔡伦的造纸术迅速传播开来,不仅在中国,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直到今天,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纸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

赏析:
这篇课文《纸的发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的历史事实,以及蔡伦对造纸术的重要贡献。

首先,课文通过对比古代人们使用的竹简、木牍、丝帛等记录材料的不便,突出了纸的轻便和廉价的优点,使读者能够理解纸的发明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课文详细描述了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过程,强调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蔡伦选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这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

最后,课文指出蔡伦的造纸术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这一事实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启示学生要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纸的发明》这篇课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环保理念的认识和尊重。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优秀教案

10纸的发明【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创、携”等11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板书设计】10 纸的发明伟大贡献之一发明过程影响了全世界【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本文首先“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

然后“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课时目标】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板书设计】10纸的发明竹片:笨重帛:轻便、太贵不能普及麻纸:粗糙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传承下来【课后反思】成功之处: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

在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从而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师在最后又设计了写话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把握,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对语文产生兴趣。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纸的发明》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纸的发明》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纸的发明》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纸的发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17课。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学习生字词,探究纸的发明过程及其意义;通过对古代造纸术的了解,认识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纸张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纸,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理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关键步骤和纸对文明的重要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纸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纸的环保使用”、“纸的回收再利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造纸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古代造纸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纸的发明》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古代造纸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于纸的发明过程,也对蔡伦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从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1.情境导入的重要性:通过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纸的使用情况,成功引起了他们对新课的兴趣。这说明情境导入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关键作用。
2.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评价的不足: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掌握方面,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全面评价学生,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优秀教案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纸的发明》是本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说明文。

主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新课标中对三年级的要求。

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做这方面的训练。

检查默读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评估,看看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

本课适于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初步体会“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方法;通过“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的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生字要求会认11个,会写12个,理解“贡献”、“普及”、“传承”、“促进”等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学生可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纸笔测试1.抄写下面的词语,把你认为书写有困难的字下面画“△”。

记录保存经验欧洲2.认读下面的词语,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除了这些词语,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是新课标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要求,通过自主预习,学生自主识字的水平如何,第一题便考察学生课前对于本课重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教学时有的放矢,提高生字教学效率。

第二题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重点词语的理解、积累程度。

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积累词语,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访谈1.谈谈你对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了解。

2.除了“造纸术”,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设计意图:这两道测试题,第一题考察学生对于我国“造纸术”的了解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二题题考察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与单元的人文素养主题相契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组合阅读、课外拓展等学习活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1、文体视角。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叙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达严密。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发明造纸术的几个阶段,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赞扬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2、语言特色。

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年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3、能力训练。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单元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延续和发展“提取关键词、整理信息,口头表达”。

[学情分析]到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独立识字能力。

初步学会默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作品大意。

[教学目标]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础上,默读课文。

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明白“围绕着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正确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明白“围绕一个意思”构段的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提供语言运用平台;利用图表的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方式,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构建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

[学法]以自主学习方法,填充表格,提取关键信息;以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梳理要素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A.同学们,大家一起来瞧瞧,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纸,假如我们生活没有了纸,那会怎么样呢?(不能写字,没有书看,不能打印东西)B.博物馆的馆长听说咱们正在学习《纸的发明》一课,特意邀请我们去做《纸的发明》讲解员。

《纸的发明》课文

《纸的发明》课文

《纸的发明》课文
《纸的发明》课文的内容如下: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

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

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善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
全世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纸的发明》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教师资格证面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说出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同的造纸术小组讨论,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流传了下来教师总结四、布置作业并结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逐字稿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一、课程导入提问: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引起兴趣:那有谁知道造纸术是怎么发展的?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纸的发明》。

二、学习生字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找出生字引导学生在老师范读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小组内互相学习生字。

小组比赛,分别从生字的读、组词和写法学习生字。

小组回答后给予肯定表扬。

三、分析课文,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概括全文,这篇文章讲了造纸术的发展过程。

接着提问:纸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4个阶段,分别是造纸术发明之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现代。

提问: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是在哪书写文字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这时候人们都在哪书写文字?指名回答: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蚕丝制成的帛。

通过PPT分别展示写在这些东西上的文字。

提问,用这些东西写字有什么问题呢?指名回答,得出:不方便、贵、难以运输。

引导想象如果大家穿越回战国时代大家是怎么上课的?如果还像现在一样一天要学习6节课程需要每天带多少书?怎么带,会发生什么。

时间来到了西汉时代。

这时候人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回答,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造纸。

提问,用麻造纸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粗糙、不好书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
远古的时候,人们没有纸,他们用兽皮、树叶等做书写材料。

这样很不方便,因为树叶或兽皮不太容易保存,还不如直接在地上写。

在古代,纸是一个非常值钱的东西。

刚开始也不是这样,中国的发明家蔡伦在东汉政府做事的时候,发明了造纸术。

他将桑树、麻和棉花的纤维加水混合,再压平晾干,就得到了一张薄薄的纸,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纸张,便于保存和书写。

从那以后,造纸术就传遍世界,变成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纸张的历史发展,了解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

2.学生能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3.让学生认识纸张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的使用,珍惜文化资源。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

2.相关图片和材料(如工艺图等)。

3.教师的讲解内容需要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引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询问他们对这些物品的使用和历史知识。

2. 学习
教师让学生跟随原文的讲解,了解纸张的历史发展和造纸术的发明过程,重点讲解蔡伦的发明过程。

3. 讨论
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讨论纸张的重要性以及珍惜文化资源的意义。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文化资源的认识。

4. 总结
教师让学生简单总结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纸张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5. 作业
让学生上网查找并了解其他文化资源的历史发展和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
1.教师通过学生的言行,了解他们对课文所学历史知识和文化资源的认识程度。

2.认真完成作业,了解更多文化资源的发展历史,便于学生更好地书写和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