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
(完整版)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
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清华大学张小斌(教授)一.OCL电路OCL(output capacitor less)的英文本意是说没有电容的输出级(这样可以使输出在低频时变得平滑),你一定认为这个称谓怪怪的,那是因为OCL不是最早的职业输出级电路而是最终的。
OTL(OCL从它发展而来)电路的标配有上一句所说的奇怪的电容。
OTL在后面谈论。
之所以说OCL是“最终的”是因为它是最迎合集成电路趋势的(集成电路中最容易制造的类型)。
OCL电路的基本形式如下图所示: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双电源,注意电源在集成电路中可不是什么难题。
正是这个双电源的结构特点让电容下岗了。
Ui作为输出信号,在正的时候T1管发生作用;在负的时候T2管发生作用。
于是能产生一个连续的输出,信号如右图所示。
但是,当信号的电压在-0.6V 到0.6V之间(以硅管为例),T1和T2管的导通就成了问题了,这种状况会造成信号输出的交越失真。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目的就是,在没有Ui时,T1和T2就已经微导通了,那么这个时候来一点点Ui就可以自由的让T1或T2导通。
这是个很有逻辑的想法。
见下面的电路:这个旨在消除交越失真的电路在从正电源+VCC经R1、D1、D2、R2到负电源——VCC 形成一个直流电流的旅行中,必然使T1和T2的两个基极之间产生电压,电压的大小等于两个二极管的压降之和。
这样T1和T2管就均处于微导通状态了。
这种结构稍显幼稚,我们在实际中喜欢采用(b)中的形式,学名Ube倍增电路(注意要是I2远大于Ib),意思是说,合理选择R3、R4的阻值,可以使Ub1、b2得到(1+R3/R4)Ube的直流电压。
为了增大T1和T2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减小前级的驱动电流,常采用复合管的架构,复合管前面已经由gemfield讨论过了。
现在就该讨论OTL的情况了,电路如下图:很明显的是,和OCL相比,它的特点是输出端多了个电容,而且是单电源供电。
功率放大电路
OCL和OTL是互补推挽功率放大器的两种常见的形式。
利用NPN晶体管和PNP 晶体管的互补作用组成的OCL和OTL电路,是目前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广泛采用的功率放大电路形式。
OCL和OTL电路的区别在于前者双电源供电,无输出电容。
后者用单电源供电,有输出电容。
由于OCL电路输出端不用电容耦合,低频特性好,电源对称性强,因而噪声和交流声都很小。
交越失真:电子学名词,是指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并非输入信号的完全、真实的放大,而是多多少少走了样,这种走样即是失真。
引起失真有多种,此为失真的一种形式。
我们在分析时,是把三极管的门限电压看作为零,但实际中,门限电压不能为零,且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输入电压较低时,输出电压存在着死区,此段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不存在线性关系,产生失真。
这种失真出现在通过零值处,因此它被称为交越失真。
由于晶体管的门限电压不为零,比如硅三极管,NPN型在0.7V以上才导通,这样在0~0.7就存在死区,不能完全模拟出输入信号波形,PNP型小于-0.7V 才导通,比如当输入的交流的正弦波时,在-0.7~0.7之间两个管子都不能导通,输出波形对输入波形来说这就存在失真,即为交越失真。
我们克服交越失真的措施是:避开死区电压区,使每一晶体管处于微导通状态,一旦加入输入信号,使其马上进入线性工作区可以给互补管一个静态偏置。
1.利用二极管和电阻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2.利用VBE扩大电路产生偏置电压3.利用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交越失真出现在乙类放大电路,甲类放大电路失真最小但是效率较低10%左右,乙类有交越失真但是其效率高,所以出现了甲乙类放大电路,比甲类效率高,比乙类失真小。
功率放大电路是一种以输出较大功率为目的的放大电路。
它一般直接驱动负载,带载能力要强。
目录功率放大电路通常作为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级。
在很多电子设备中,要求放大电路的输出级能够带动某种负载,例如驱动仪表,使指针偏转;驱动扬声器,使之发声;或驱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执行机构等。
甲类,乙类,甲乙类,D类功放比较
甲类、乙类、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甲类功率放大器,是指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在整个信号周期中,晶体管都工作于它的放大区,电流的导通角为 180度,适用于小信号低频功率放大,且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的中点。
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只能在半个周期内导通,导通角为90度。
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导通时间小于半个周期的放大状态,导通角小于90度,丙类工作状态的输出功率和效率是三种工作状态中最高的。
低频功率放,其负载是阻性,只能在甲类或甲乙类(丙类)推挽工作,高频谐振攻放,工作在丙类。
1、A类功放(又称甲类功放)A类功放输出级中两个(或两组)晶体管永远处于导电状态,也就是说不管有无讯号输入它们都保持传导电流,并使这两个电流等于交流电的峰值,这时交流在最大讯号情况下流入负载。
当无讯号时,两个晶体管各流通等量的电流,因此在输出中心点上没有不平衡的电流或电压,故无电流输入扬声器。
当讯号趋向正极,线路上方的输出晶体管容许流入较多的电流,下方的输出晶体管则相对减少电流,由于电流开始不平衡,于是流入扬声器而且推动扬声器发声。
A类功放的工作方式具有最佳的线性,每个输出晶体管均放大讯号全波,完全不存在交越失真(Switching Distortion),即使不施用负反馈,它的开环路失真仍十分低,因此被称为是声音最理想的放大线路设计。
但这种设计有利有弊,A类功放放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低,因为无讯号时仍有满电流流入,电能全部转为高热量。
当讯号电平增加时,有些功率可进入负载,但许多仍转变为热量。
A类功放是重播音乐的理想选择,它能提供非常平滑的音质,音色圆润温暖,高音透明开扬,这些优点足以补偿它的缺点。
A类功率功放发热量惊人,为了有效处理散热问题,A类功放必须采用大型散热器。
因为它的效率低,供电器一定要能提供充足的电流。
一部25W的A类功放供电器的能力至少够100瓦AB类功放使用。
所以A类机的体积和重量都比AB类大,这让制造成本增加,售价也较贵。
(完整版)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
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清华大学张小斌(教授)一.OCL电路OCL(output capacitor less)的英文本意是说没有电容的输出级(这样可以使输出在低频时变得平滑),你一定认为这个称谓怪怪的,那是因为OCL不是最早的职业输出级电路而是最终的。
OTL(OCL从它发展而来)电路的标配有上一句所说的奇怪的电容。
OTL在后面谈论。
之所以说OCL是“最终的”是因为它是最迎合集成电路趋势的(集成电路中最容易制造的类型)。
OCL电路的基本形式如下图所示: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双电源,注意电源在集成电路中可不是什么难题。
正是这个双电源的结构特点让电容下岗了。
Ui作为输出信号,在正的时候T1管发生作用;在负的时候T2管发生作用。
于是能产生一个连续的输出,信号如右图所示。
但是,当信号的电压在-0.6V 到0.6V之间(以硅管为例),T1和T2管的导通就成了问题了,这种状况会造成信号输出的交越失真。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目的就是,在没有Ui时,T1和T2就已经微导通了,那么这个时候来一点点Ui就可以自由的让T1或T2导通。
这是个很有逻辑的想法。
见下面的电路:这个旨在消除交越失真的电路在从正电源+VCC经R1、D1、D2、R2到负电源——VCC 形成一个直流电流的旅行中,必然使T1和T2的两个基极之间产生电压,电压的大小等于两个二极管的压降之和。
这样T1和T2管就均处于微导通状态了。
这种结构稍显幼稚,我们在实际中喜欢采用(b)中的形式,学名Ube倍增电路(注意要是I2远大于Ib),意思是说,合理选择R3、R4的阻值,可以使Ub1、b2得到(1+R3/R4)Ube的直流电压。
为了增大T1和T2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减小前级的驱动电流,常采用复合管的架构,复合管前面已经由gemfield讨论过了。
现在就该讨论OTL的情况了,电路如下图:很明显的是,和OCL相比,它的特点是输出端多了个电容,而且是单电源供电。
甲类,乙类,甲乙类,D类功放比较
甲类,乙类,甲乙类,D类功放比较.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
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
甲类、乙类、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甲类功率放大器,是指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在整个信号周期中,晶体管都工作于它的放大区,电流的导通角为 180度,适用于小信号低频功率放大,且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的中点。
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只能在半个周期内导通,导通角为90度。
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导通时间小于半个周期的放大状态,导通角小于90度,丙类工作状态的输出功率和效率是三种工作状态中最高的。
低频功率放,其负载是阻性,只能在甲类或甲乙类(丙类)推挽工作,高频谐振攻放,工作在丙类。
1、A类功放(又称甲类功放)A类功放输出级中两个(或两组)晶体管永远处于导电状态,也就是说不管有无讯号输入它们都保持传导电流,并使这两个电流等于交流电的峰值,这时交流在最大讯号情况下流入负载。
当无讯号时,两个晶体管各流通等量的电流,因此在输出中心点上没有不平衡的电流或电压,故无电流输入扬声器。
当讯号趋向正极,线路上方的输出晶体管容许流入较多的电流,下方的输出晶体管则相对减少电流,由于电流开始不平衡,于是流入扬声器而且推动扬声器发声。
A类功放的工作方式具有最佳的线性,每个输出晶体管均放大讯号全波,完全不存在交越失真(Switching Distortion),即使不施用负反馈,它的开环路失真仍十分低,因此被称为是声音最理想的放大线路设计。
但这种设计有利有弊,A类功放放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低,因为无讯号时仍有满电流流入,电能全部转为高热量。
当讯号电平增加时,有些功率可进入负载,但许多仍转变为热量。
A类功放是重播音乐的理想选择,它能提供非常平滑的音质,音色圆润温暖,高音透明开扬,这些优点足以补偿它的缺点。
甲类、乙类、甲乙类功放,功放竟有这么多分类?哪种好?
甲类、乙类、甲乙类功放,功放竟有这么多分类?哪种好?康少经常谈功放的作用----功率放大,但好像很少详细讲讲功放的运作方式。
要说运作方式,那就少不了先了解一下功放的种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功放竟然也有甲乙丙丁这样的分类叫法!看到这张图,就知道这音响改装背后的知识可真是怎么都学不完。
今天咱们就先了解一下甲类、乙类、甲乙类功放,这也是比较好懂的概念。
一、纯甲类功放甲类功放,又叫A类功放,它是指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正弦波的正负两个半周),放大器的任何功率输出元件都不会出现电流截止(即停止输出)的一类放大器。
这个定义听着很难懂对吧?简单点说,就是这种放大器输出级中的两个或两组输出管永远处于导电的状态,无论有无信号输入都保持传导电流状态。
那么,这种导电方式会让甲类功放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和缺点呢?优点:1. 几乎不失真。
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因为其他种类的功放都会带来失真。
2. 音质好,入耳度很好,很耐听,音色醇厚,极具极高的解析度。
缺点:1. 体积很大。
2. 效率低。
3. 工作起来很烫,可以说热得烫手,所以需要很好的散热通风条件。
(真正的纯甲类功放,开机五分钟散热片就明显升温,半小时即达到50度以上的高温,功率消耗多)此外,甲类功放价格高,市面上也比较少国产的、真的、比较好的纯甲类功放。
不差钱的发烧友就算要买,也要擦亮眼睛哦。
二、乙类功放乙类功放,又叫做B类功放,指正弦信号的正负两个半周分别由推挽输出级的两“臂”轮流放大输出的一类放大器。
每一“臂”的导电时间为信号的半个周期。
也就是,当没有信号输入的时候,输出晶体管不导电,也就不消耗功率;而当有信号输入时,每对输出管放大一般波形一开一关轮流工作来完成一个全波放大的过程。
但是当两个输出管轮流工作的时候会发生交越失真形成非线性。
所以,也就知道,乙类功放的缺点就是在信号低的时候失真会很严重。
而优点就是效率比甲类高,体积、价格、散热方面都比甲类要好一些,但因为失真的问题,乙类现在也使用的比较少,已基本被淘汰。
甲类、偏甲类、甲乙类功放的原理及其对音质的影响
甲类、偏甲类、甲乙类功放的原理及其对音质的影响晶体管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可分为甲类(A类)、甲乙类(AB类)和乙类三大类。
首先说明,只有双管推挽式的功放才有这种状态之分,单端功率放大器(就是只用一个功率管的功放电路)都是工作在甲类状态的。
音频信号都是正弦波,推挽式功放的末级放大电路使用2个功率管,一个工作在正弦波的正半周,一个工作在负半周,然后合成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好似一个在推,一个在挽(挽就是拉的意思),所以叫推挽功放。
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晶体管功放几乎全部是推挽式功放。
推挽功放理想的最大效率状态应该工作在乙类状态,也就是一个管子在正半周工作时,另一个管子“休息”(截止),轮到负半周工作时,休息的那个工作,原来工作的则休息,轮流使劲。
在这种乙类工作状态下,每个功率管都处在导通--截止--导通的状态中,都只工作180度。
2个180度合成一个360度的完整波形。
它的优点是晶体管是从截止点开始向增大电流方向工作的,放大系数很高,因此也就省电,效率高,它的缺点是存在非线性失真和交越失真。
非线性失真是晶体管本身固有的,从零电流到电流饱和,晶体管的放大能力不是线性的,只有中间一段是线性状态优良的,晶体管从零电流开始工作,必定要有一段工作在非线性的区域内。
交越失真是由于2个功率管各管一个180度,在交接处又是互相的非线性工作区域,在交界处失真较大,互相接不住,产生波形失真。
所以,乙类放大器只能用在对音质要求不高,而对效率要求高的地方,比如手提式喊话器、工厂、学校等场合用的民用扩音器等。
放大器的甲类工作状态是指推挽功率管无论在正半周还是负半周,无论有否放大信号,都是导通在线性工作区域内的,这时给功率管设置了一个比较大的静态偏流,使它始终处在线性工作区域内。
甲类工作状态下,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和交越失真都很小,但缺点是:放大器功耗很大、效率很低、发热巨大。
甲类放大器的功耗和声音大小几乎没有关系,而乙类放大器的功耗和声音大小成正比关系。
模电“甲类”“乙类”“OCL”功率放大电路
模“甲类”“乙类”“OCL”功率放大电路
甲类功放电路很常见,电路有静态工作点,在不放大信号的时候,也在消耗电能,这是一个缺点,优点是信号不会失真;乙类功放电路在不放大信号的时候不会消耗电能,这是一个优点,缺点是信号在开始阶段有点失真;甲乙类功放电路结合了两边的优点;OCL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概述甲类乙类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全解ppt课件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2. 消除交越失真的OCL电路:工作原理
利用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可以消除交跃 失真。
静态: U B1、B2 U R2 U D1 U D2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工作原理:
uI正半周主要是 T1管发射极 驱动负载; uI负半周主要是 T2管发射极驱动负载 T1、T2导通时间 uI半个周期 T1、T2工作在甲乙类状态。
UomVCC2UCES
PomU Ro2Lm(VCC2R ULCE)S2
4
78.5%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4. 几种电路的比较
变压器耦合乙类推挽:单电源供电,笨重,效率 低,低频特性差。 OTL电路:单电源供电,低频特性差。 OCL电路:双电源供电,效率高,低频特性好。
因此,选择功率BJT时,其极限参数:
I CM i U CEO(BR)
C
max
u CE
V CC RL
max
2V CC
PCM
PT max
0.2
V
2 CC
2RL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是一种常用于音频放大器中的电路设计。
它具有高效率、低失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影院、音响系统等场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甲乙类功率放大器是由两个互补的晶体管组成,一个为NPN型晶体管(甲级),一个为PNP型晶体管(乙级)。
在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只有甲级工作;在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只有乙级工作。
这样就实现了信号的全波放大。
由于两个晶体管都能够进行导通和截止,因此能够充分利用晶体管的性能,达到高效率和低失真的效果。
二、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类根据输出管的偏置方式不同,可以将甲乙类功率放大器分为固定偏置和动态偏置两种类型。
1.固定偏置:输出管的偏置电压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方式简单可靠,但是会产生较大的静态功耗,因此效率较低。
2.动态偏置:输出管的偏置电压随着输出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方式能够降低静态功耗,提高效率,但是需要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容易产生交趾失真。
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是一种特殊的甲乙类功率放大器。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效率:由于采用了互补对称结构,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晶体管的性能,因此效率较高。
2.低失真:由于两个晶体管都能够进行导通和截止,因此可以实现完美的信号全波放大,减小失真。
3.抗干扰:采用了差分输入电路和共模反馈电路等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信号。
4.稳定性好:采用了负反馈电路和保护电路等技术,能够保证稳定可靠地工作。
四、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应用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广泛应用于音频放大器中,特别是功率放大器。
它能够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满足家庭影院、音响系统等场合的需求。
同时,由于具有高效率、低失真等优点,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音响、舞台音响等领域。
五、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输入级:采用差分输入电路能够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共模抑制比。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解读
集成功放 LM384 外部电路典型接法:
输入信号 vi
调节音量
Vcc 电源滤波电容
6 - 14 8
2+
1
5
输出耦合大电容
500
2.7 8
0.1
外接旁路电容 低通滤波,去除高频噪声
例:电路如图所示,已知T1和T2的饱和管压降 │UCES│=2V,直流功耗可忽略不计。
回答下列问题: (1)R3、R4和T3的作用 是什么? (2)负载上可能获得的最 大输出功率Pom和电路的 转换效率η各为多少? (3)设最大输入电压的有 效值为1V。为了使电路 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 峰值达到16V,电阻R6 至少应取多少千欧?
R1 R2
IB
B2间便可得到 VBE 任意倍数的
电压。
-
B1 V
B2
功放电路的改进
电路中增加复合管
增加复合管的目的是:扩大电流的驱动能力c。
方式一: c ic
ic b ib
b ib T1 T2
e
e
ic1 1ib, ib2 ie1 (11)ib,
ic2 2ib2,
ic ic1ic2 12(11)ib
准互补
输出级中的T4、T6均为NPN
型晶体管,两者特性容易对称。
+VCC T1
T3
T4 T2
T5
RL
T6
-VCC
例题
功放如图所示。已知VCC=26V,RL=8Ω,T1,T2
的饱和压降|VCES|=2V,D1、D2导通压降为0.7V, T1,
T2的|VBE|=0.7V。
①试求静态时VA,VB1,VB2的值 ②若测得负载RL上的电压有效值
为15V,求PO,PT,PV及η。 ③求该电路不失真的最大输出功
功率放大电路甲类乙类甲乙类总结
功率放大电路甲类乙类甲乙类总结
功率放大电路通常分为甲类和乙类两种类型,它们在放大器的工作方式、效率和应用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是在整个信号周期内,电流都能流过输出管,因此它能够实现线性放大。
这意味着甲类功率放大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音频放大,适用于要求高保真度的音频放大场合,比如音响系统等。
然而,甲类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比较低,通常只有20%~30%,并且会产生较大的热量。
另外,由于需要在整个信号周期内都保持通电状态,因此它的功耗也比较高。
接下来是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是只在信号的一部分周期内才有电流流过输出管,这使得它的效率比甲类功率放大器高得多,通常能够达到70%~80%。
这意味着乙类功率放大器能够在更小的功率输入下实现相同的输出功率,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热量产生。
然而,乙类功率放大器在信号过渡的地方会产生交叉失真,因此在一些对音频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如音响放大器等,可能不太适用。
综上所述,甲类功率放大电路适合要求高保真度的音频放大场合,而乙类功率放大电路则适合对效率要求较高的场合。
在实际应
用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功率放大电路类型,并在设计中权衡好音质、效率和成本等因素。
晶体管放大知识(甲类、乙类、推挽式等)
放大器基础知识(甲类、乙类、甲乙类、推挽式放大器)经常会看到XX功放是采用推挽式结构,或者说XX采用甲类放大器,效果出色什么的描述,但各位可否知道这些类型功放工作代表的意义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1.甲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与饱和区的中分点的放大电路,叫做甲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小功率高保真放大。
甲类放大又称为A类放大,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正弦波的正负两个半周),放大器的任何功率输出元件都不会出现电流截止(即停止输出)。
正弦信号的正负两个半周由单一功率输出原件连续放大输出的一类放大器。
当输入信号较小时,在整个信号周期中,晶体管都工作于它的放大区,电流的导通角为180度,且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的中点。
甲类放大器工作时会产生高热,效率很低,适用于小信号低频功率放大,但固有的优点是不存在交越失真。
单端放大器都是甲类工作方式。
2.乙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点的放大电路,叫做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放大。
乙类放大又称为B类放大,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正弦波的正负两个半周),放大器的输出元件分成两组,轮流交替的出现电流截止(即停止输出)。
正弦信号的正负两个半周分别由推挽输出级的两“臂”轮流放大输出的一类放大器,每一“臂”的导电时间为信号的半个周期。
乙类功率放大其集电极电流只能在半个周期内导通,导通角为90度。
乙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会产生交越失真。
3.甲乙类放大: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与饱和区之间,靠近截止点的放大电路,叫做甲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高保真音频放大,推挽电路通常就是甲乙类放大电路。
甲乙类放大又称AB类放大,它界于甲类和乙类之间,推挽放大的每一个“臂”导通时间大于信号的半个周期而小于一个周期。
甲乙类放大有效解决了乙类放大器的交越失真问题,效率又比甲类放大器高,因此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4.丙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内的放大电路,叫做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射频放大。
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理想最大效率
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理想最大效率功率放大电路一. 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1.甲类工作状态导通角为360度,ICQ大,管耗大,效率低。
2.乙类工作状态ICQ≈0,导通角为180度,效率高,失真大。
3.甲乙类工作状态导通角为180o~360o,效率较高,失真较大。
二、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1. 工作状态任意状态:Uom≈Uim尽限状态:Uom=VCC-UCES理想状态:Uom≈VCC2. 输出功率3. 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4. 管耗Pc1m=0.2Pom5.效率理想时为78.5%三、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问题的提出在两管交替时出现波形失真——交越失真(本质上是截止失真)。
2. 解决办法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CL----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和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OTL----电容C2 上静态电压为VCC/2,并且取代了OCL功放中的负电源-VCC。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只是用VCC/2代替。
四、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1. 前一个管子c-e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b-c极间。
2. 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
3. β=β1·β 2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一、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1.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
3.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
二、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1. 抑制零点漂移的过程----当T↑→ iC1、iC2↑→ iE1、iE2 ↑→ UE↑→ UBE1、UBE2↓→ iB1、iB2↓→ iC1、iC2↓。
Re对温度漂移及各种共模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被称为“共模反馈电阻”。
2.静态分析1) 计算差放电路IC设UB≈0,则UE=-0.7V,得2) 计算差放电路UCE• 双端输出时•• 单端输出时(设VT1集电极接RL)对于VT1:对于VT2:3. 动态分析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时从VT1单端输出:从VT2单端输出:2)差模输入电阻3)差模输出电阻• 双端输出:• 单端输出:三、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当uI在+Uim与-Uim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四、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1. 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od→∞;* 差模输入电阻Rid→∞;* 输出电阻Ro→0;* 共模抑制比KCMR→∞;2. 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1) 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电路特征——引入负反馈* 电路特点——“虚短”和“虚断”:“虚短” ---“虚断” ---2) 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电路特征——开环或引入正反馈* 电路特点——输出电压的两种饱和状态:当u+>u-时,uo=+Uom当u+两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i+=i-=0。
互补推挽式功率放大电路
互补推挽式功率放大电路甲类工作状态晶体管存在问题→ 乙类工作状态晶体管管耗小效率高(但存在非线性,即交越失真)→ 甲乙类工作状态晶体管(但存在功率管匹配异型困难)→ 准互补对称放大电路(OCL) → 单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OTL)→ 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1、互补对称式乙类功率放大电路1.结构图9.1(a)所示电路采用两个NPN和PNP管各一只,且特性对称,组成互补对称式射极输出器。
简称OCL电路,意为无输出耦合电容。
2.工作原理静态时:u i =0 → I C2 = I C2 =0 (乙类工作状态)→ u o =0 。
动态时:u i >0 → VT2导通,VT3截止→ i o = i C2 ;u i <0 → VT3导通,VT2截止→ i o =? i C3 。
特点:(1) I BQ 、 I CQ 等于零。
(2)两管均工作半个周期。
3.分析计算(1)输出功率由电路可知,输出电压 U o 变化范围为: 2( U CC ? U ces )=2 ICM × R L若忽略管子饱和压降 U ces ,则:输出电流最大值 I CM = U CC R L输出电压最大值 U CM = U CC输出最大功率P OM = I CM 2 × U CM 2 = U CC 2 R L × U CC 2 = U CC 2 2 R L(2)直流电源供给的功率因为两管各导通半个周期(不考虑失真),每个电源只提供半个周期的电流,且每管电流平均值为I C = 1 2π ∫ 0 π i C2 d(ω?t) = 1 2π ∫ 0 π I CM sin?(ω?t)d(ω?t) = 1 2π U CC R L [ ?cos?ω??t ] 0 π = 1 2π U CC R L ×2= 1 π U CC R L所以,总功率为P V =2 I C U CC = 2 π U CC 2 R L(3)效率η= P OM P V = π 4 =78.5%(4)晶体管耗散功率2 P T = P V ? P OM = 2 π U CC I CM ? 1 2 U CC I CM = 2 U CC U CM π R L ? U CM 2 2 R L将上式对 U CM 求导并令其为零,得:d P T d U CM = 2 U CC π R L ? U CM R L =0即U CM = 2 π U CC ≈0.64 U CC代入上式,可求得最大管耗2 P T = 2 U CC π R L 2 U CC π ? 1 2 R L ( 2 U CC π ) 2 = 4 π 2 U CC 2 2 R L = 4 π 2 P OM ≈0.4 P OM4.缺点电路存在交越失真。
3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解读
本
甲乙类OCL的电路特点及作用
节
学
学习
甲乙类OCL的工作过程
习要
要点
点和
甲乙类OTL电路的特点及优缺点
要
求
自
举
电
路
的
作
用
返回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
单击此进入交越失真 原理演示
+VCC
T1 NPN 0
+
0
ui
RL
- T2 PNP
-VCC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由于静态时偏置为0 ( 即UBEQ =0) , 而三极管的导通放大有一个 门坎 电压, 如硅管是0.5V,锗管为0.1V 。这样输入信号小于门坎 一、乙类互补电对压称的功部率分放将大因电三路极管处于截止区而没有 输出 , 至使 + 的交越失真 在正负波形的交汇处 出现了失真,这种失真称为交越 动画演示和失原真理。叙述 uo -
本继页续完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
二、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放大电路(OCL)
三、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放大电路(OTL) 为保证C两端的电压不因充电或
1、基本电路
放电时变化太大,C的容量一定要足 够大。
uc1 2、工作原理
T2反偏 截止
单击此进入OTL原理
演
示
本继页续完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 二、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放大电路(OCL) 1、电路形式 2、消除交越失真原理 3、电路的改进 4、电路的分析计算
Re3
T3 +
R*1
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区别1
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区别------------------------------------------------------------------------------------------------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区别电子知识甲类(Class,A)放大器的输出晶体管(或电子管)的工作点在其线性部分中点,不论信号电平如何变化,它从电源取出的电流总是恒定不变,它是低效率的,用作声频放大时由于信号幅度不断变化,其实际效率不可能超过25,,可由单管或推挽工作。
甲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无交越失真和开关失真,而且谐波分量中主要是偶次谐波,在听感上低音厚实、中音柔顺温暖、高音清晰利落、层次感好,十分讨人喜欢。
但一直因为耗电多,效率低,容易发热和对散热要求高而未能在大功率的放大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器件长期工作于大电流高温下,容易引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的问题,而且整机成本高,所以制造甲类功率放大器出名的厂家,现在已大多停止生产晶体管甲类功率放大器。
乙类(Class,B)放大器的偏置使推挽工作的晶体管(或电子管)在无驱动信号时,处于低电流状态,当加上驱动信号时,一对管子中的一只在半周期内电流上升,而另一只管子则趋向截止,到另一个半周时,情况相反,由于两管轮流工作,必须采用推挽电路才能放大完整的信号波形。
乙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效率较高,理论上可达78,,缺点是失真较大。
甲乙类(Class,AB)放大器在低电平驱动时,放大器为甲类工作,当提高驱动电平时,转为乙类工作。
甲乙类放大器的长处在于它比甲——————————————————————————————————————------------------------------------------------------------------------------------------------类提高了小信号输入时的效率,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效率也增高,虽然失真比甲类大,然而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程式,趋向是越来越多的采用高偏流的甲乙类,以减少低电平信号的失真。
完整版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
OCL , OTL , BTL ,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清华大学张小斌(教授)一.OCL电路OCL (output capacitor less)的英文本意是说没有电容的输出级(这样可以使输出在低频时变得平滑),你一定认为这个称谓怪怪的,那是因为OCL不是最早的职业输出级电路而是最终的。
OTL (OCL从它发展而来)电路的标配有上一句所说的奇怪的电容。
OTL在后面谈论。
之所以说OCL是最终的”是因为它是最迎合集成电路趋势的(集成电路中最容易制造的类型)。
OCL电路的基本形式如下图所示:互补输出级的基本电路及其交越失真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双电源,注意电源在集成电路中可不是什么难题。
正是这个双电源的结构特点让电容下岗了。
Ui作为输出信号,在正的时候T1管发生作用;在负的时候T2管发生作用。
于是能产生一个连续的输出,信号如右图所示。
但是,当信号的电压在-0.6V到0.6V之间(以硅管为例),T1和T2管的导通就成了问题了,这种状况会造成信号输出的交越失真。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目的就是,在没有Ui时,T1和T2就已经微导通了,那么这个时候来一点点Ui就可以自由的让T1或T2导通。
这是个很有逻辑的想法。
见下面的电路:消除交越失真的互补输出级这个旨在消除交越失真的电路在从正电源+VCC经R1、D1、D2、R2到负电源一一VCC形成一个直流电流的旅行中,必然使T1和T2的两个基极之间产生电压,电压的大小等于两个二极管的压降之和。
这样T1和T2管就均处于微导通状态了。
这种结构稍显幼稚,我们在实际中喜欢采用(b)中的形式,学名Ube倍增电路(注意要是12远大于lb),意思是说,合理选择R3、R4的阻值,可以使Ub1、b2得到(1+R3/R4)Ube的直流电压。
采用复合管的互补输出级为了增大T1和T2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减小前级的驱动电流,常采用复合管的架构,复合管前面已经由gemfield讨论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CL,OTL,BTL,甲类,乙类,甲乙类各种放大电路的原理详解,优缺点分析,以及应用说明清华大学张小斌(教授)一.OCL电路OCL(output capacitor less)的英文本意是说没有电容的输出级(这样可以使输出在低频时变得平滑),你一定认为这个称谓怪怪的,那是因为OCL不是最早的职业输出级电路而是最终的。
OTL(OCL从它发展而来)电路的标配有上一句所说的奇怪的电容。
OTL在后面谈论。
之所以说OCL是“最终的”是因为它是最迎合集成电路趋势的(集成电路中最容易制造的类型)。
OCL电路的基本形式如下图所示: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双电源,注意电源在集成电路中可不是什么难题。
正是这个双电源的结构特点让电容下岗了。
Ui作为输出信号,在正的时候T1管发生作用;在负的时候T2管发生作用。
于是能产生一个连续的输出,信号如右图所示。
但是,当信号的电压在-0.6V 到0.6V之间(以硅管为例),T1和T2管的导通就成了问题了,这种状况会造成信号输出的交越失真。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目的就是,在没有Ui时,T1和T2就已经微导通了,那么这个时候来一点点Ui就可以自由的让T1或T2导通。
这是个很有逻辑的想法。
见下面的电路:这个旨在消除交越失真的电路在从正电源+VCC经R1、D1、D2、R2到负电源——VCC 形成一个直流电流的旅行中,必然使T1和T2的两个基极之间产生电压,电压的大小等于两个二极管的压降之和。
这样T1和T2管就均处于微导通状态了。
这种结构稍显幼稚,我们在实际中喜欢采用(b)中的形式,学名Ube倍增电路(注意要是I2远大于Ib),意思是说,合理选择R3、R4的阻值,可以使Ub1、b2得到(1+R3/R4)Ube的直流电压。
为了增大T1和T2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减小前级的驱动电流,常采用复合管的架构,复合管前面已经由gemfield讨论过了。
现在就该讨论OTL的情况了,电路如下图:很明显的是,和OCL相比,它的特点是输出端多了个电容,而且是单电源供电。
图中,T1是一个前置放大级,T2和T3是互补的输出的核心。
事实上,在Vi负半周时,T1基极是正半周,电路借着T2导通,将信号输出至负载,注意这个输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容C2充电;而当Vi是正半轴时,T3导通,C2此刻一跃成为一个电源给T3供电,开始了新的交替轮回。
①OCL电路组成OCL电路称为无输出电容直接耦合的功放电路。
如图3-13所示。
图中VT1为NPN 型晶体管,VT2为PNP型晶体管,当输入正弦信号ui为正半周时,VT1的发射结为正向偏置,VT2的发射结为反向偏置,于是VT1管导通,VT2管截止。
此时的ic1≈ie1流过负载RL。
当输入信号ui为负半周时,VT1管为反向偏置,VT2为正向偏置,VT1管截止,VT2管导通,此时有电流ic2通过负载RL。
由此可见,VT1、、VT2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交替导通,使负载上得到随输入信号变化的电流。
此外电路连成射极输出器的形式,因而放大器的输入电阻高,而输出电阻很低,解决了负载电阻和放大电路输出电阻之间的配合问题。
②OCL电路分析计算图3-14表示OCL电路的工作情况。
ui正半周时,VT1导通,则在一周期内VT1导通时间约为半周期,VT2的工作情况和VT1相似,只是ui的负半周导通。
为了便于分析,将VT2的输出特性曲线倒置在VT1的输出特性曲线下方,并令二者在Q点,即uCE=UCC 处重合,形成VT1和VT2的所谓合成曲线。
这时负载线通过UCC点形成一条斜线,其斜率为-1/RL。
显然,允许的ic的最大变化范围为2Icm,uce的变化范围为2(UCC-UCES)=2Ucem=2IcmRL。
如果忽略管子的饱和压降UCES,则Ucem=IcmRL≈UCC。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求出OCL电路的输出功率、管耗、直流电源供给的功率和效率。
二.OTL电路OTL(output transformer less)它是一种没有输出变压器的功率放大电路。
过去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多采用变压器耦合方式(想着gemfield前文中的变压器耦合),以解决阻抗变换问题,使电路得到最佳负载值。
但是,这种电路有体积大、笨重、频率特性不好等缺点,目前已较少使用。
OTL电路不再用输出变压器,而采用输出电容与负载连接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使电路轻便、适于电路的集成化,只要输出电容的容量足够大,电路的频率特性也能保证,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功率放大电路。
而OTL的特点是:采用互补对称电路,有输出电容,单电源供电,电路轻便可靠。
它是一种没有输出变压器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电路轻便并适于电路的集成化。
OTL电路是输出通过电容C与负载RL相耦合的单电源功放电路。
图3-17为OTL 电路原理图,其中C为容量较大的输出耦合电容。
在无输入信号时,VT1、VT2中只有很小的穿透电流通过,若两管的特性对称,则C上将被充电至电压为UCC/2。
当输入信号ui(设为正弦电压)在正半周时,VT1的发射结为正向偏置,VT2的发射结为反向偏置。
VT1导通,VT2截止,UCC通过VT1对电容器C充电,负载电阻RL中的电流方向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
当输入信号ui在负半周时,VT1的发射结为反向偏置,VT2的发射结为正向偏置。
VT1截止,VT2导通。
这时的电容器C起负电源的作用,通过VT2对负载电阻RL放电,负载中的电流方向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
这样就在负载中获得了一个随输入信号而变化的电流波形。
图3-18是一例常见的OTL电路。
图中R3是晶体管VT1的集电极负载电阻。
R4、VD1、VD2用来使三极管VT2、VT3建立一个偏置电压,以减小交越失真。
为了提高OTL电路的输出功率,一般要加前置放大级(即推动级)。
前置放大级由Rb1、Rb2、VT1和R3组成。
前置放大级的偏置电阻Rb1不接到电源UCC上,而是接到A点。
这是为了取得直流电压负反馈,以保证静态时A点电位稳定在UCC/2,而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例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由于VT1的集电极电流增大,引起R3、R4上的电压降增大,使B点对地电压UB降低。
因而A点电位UA=UB-UBE2-UR5也下降。
但由于Rb1接至A点,UA的降低使UB1也降低,这就导致了VT1的基极电流减小,从而牵制了IC1的上升,使UA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数值。
三极管VT2、VT3应为特性一致的互补管。
它们和R5、R6组成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级。
当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B点和C点电位升向,VT2导通,VT3截止,这时电源UCC 通过VT2对C充电,在RL上产生正方向电流。
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B点和C点的电位降低,VT2截止,VT3导通,这时C通过VT3对RL放电,产生反向电流。
图中VD1、VD2起温度补偿作用;R5、R6是一个小电阻,若负载短路,它对VT2、VT3有一定的限流保护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OTL电路中每个管子的工作电压不是UCC,而是UCC/2(输出电压最大值只能达到约UCC/2)所以前面导出的计算Po、PT和PU的公式必须加以修正。
由此可知,OTL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理想)三.BTL电路对于BTL(Balanced Transformer Less平衡时无变压器放大电路)来说,电路的特点是:双电源供电、不需输出电容、频率特性好、可以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
电路如下图:BTL功率放大器,其主要特点是在同样电源电压和负载电阻条件下,它可得到比OCL 或OTL电路大几倍的输出功率,其工作原理图如图所示。
静态时,电桥平衡,负载RL中无直流电流。
动态时,桥臂对管轮流导通。
在ui正半周,上正下负,V1、V4导通,V2、V3截止,流过负载RL的电流如图中实线所示;在ui负半周,上负下止,V1、V4截止,V2、V3导通,流过负载RL的电流如图中虚线所示。
忽略饱和压降,则两个半周合成,在负载上可得到幅度为UCC的输出信号电压。
平衡式放大器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它的直接好处是在相同的工作电压下,能够向负载提供2倍的输出电压,转换成输出功率为单路输出的4倍,这是理论上的计算值,实际输出能力受电源系统功率的影响和晶体管热损耗影响,一般能够达到2.5倍左右,并有助于消除偶次谐波失真,一般可以做到失真度小于0.01%。
第二个好处是输出电流能力比推挽电路要强,由于在相同的工作电压下,平衡式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是普通推挽的2~3倍,这意味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平衡式放大器的工作电压要低一些,换算到晶体管上的电流处理能力要大许多。
本文介绍的OCL、OTL、BTL放大电路因为在驱动扬声器负载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因而会频繁遇到。
四.甲类,乙类,甲乙类电路甲类(Class-A)放大器的输出晶体管(或电子管)的工作点在其线性部分中点,不论信号电平如何变化,它从电源取出的电流总是恒定不变,它是低效率的,用作声频放大时由于信号幅度不断变化,其实际效率不可能超过25%,可由单管或推挽工作。
甲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无交越失真和开关失真,而且谐波分量中主要是偶次谐波,在听感上低音厚实、中音柔顺温暖、高音清晰利落、层次感好,十分讨人喜欢。
但一直因为耗电多,效率低,容易发热和对散热要求高而未能在大功率的放大器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器件长期工作于大电流高温下,容易引起可靠性和寿命方面的问题,而且整机成本高,所以制造甲类功率放大器出名的厂家,现在已大多停止生产晶体管甲类功率放大器。
乙类(Class-B)放大器的偏置使推挽工作的晶体管(或电子管)在无驱动信号时,处于低电流状态,当加上驱动信号时,一对管子中的一只在半周期内电流上升,而另一只管子则趋向截止,到另一个半周时,情况相反,由于两管轮流工作,必须采用推挽电路才能放大完整的信号波形。
乙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效率较高,理论上可达78%,缺点是失真较大。
甲乙类(Class-AB)放大器在低电平驱动时,放大器为甲类工作,当提高驱动电平时,转为乙类工作。
甲乙类放大器的长处在于它比甲类提高了小信号输入时的效率,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效率也增高,虽然失真比甲类大,然而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程式,趋向是越来越多的采用高偏流的甲乙类,以减少低电平信号的失真。
五.TDA2030应用举例TDA2030是德律风根生产的音频功放电路,采用V型5 脚单列直插式塑料封装结构。
如图所示,按引脚的形状引可分为H型和V型。
该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汽车立体声收录音机、中功率音响设备,具有体积小、输出功率大、谐波失真和交越失真小等特点。
并设有短路和过热保护电路等,多用于高级收录机及高传真立体声扩音装置。
意大利SGS公司、美国RCA 公司、日本日立公司、NEC公司等均有同类产品生产,虽然其内部电路略有差异,但引出脚位置及功能均相同,可以互换。
电路特点:[1].外接元件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