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024秋)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对室外观察活动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不足,需要老师进行观察引导,讲解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
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
*不采摘、不伤害植物,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认识校园中的常见植物,能观察、描述外部特征。
教学重难点难点画出观察到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调研,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放大镜、观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1.出示图片: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
提问:你一、聚焦(5分钟)认识这种植物吗?你在哪些地方见过?2.学生发言。
3.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提问:这棵植物是什么样子的?仔细观察,你发现这棵植物有哪些特点?4.学生观察描述。
5.聚焦课题: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
揭示,板书课题:校园里的植物。
引导学生观察熟悉的植物,并试着描述这棵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地兴趣。
二、探索(25分钟)1.思考:到校园中认识了解的植物,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2.学生思考回答。
3.提问:出去后,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借助放大镜观察。
科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案-校园里的植物
幫助學生回憶,除了仔細觀察懸鈴木的莖和葉等特徵外,我們還發現懸鈴木周圍有很多小草和灌木。看到了樹幹上睡覺的蝸牛和忙碌的螞蟻,還有吃葉子的毛蟲。
4.我們是怎樣記錄的呢?
我們先用畫簡圖的方法記錄了懸鈴木整體的樣子,記錄了葉的特徵,我們還分別用鉛筆和超輕黏土拓印的方法再次記錄懸鈴木葉的特徵和樹皮的花紋。
學習新課
1.播放視頻:教師示範觀察、記錄校園裏的懸鈴木。
學生觀看。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教師示範並補充在室外觀察、記錄植物的方法。
2.請你回憶一下,我們在校園內觀察懸鈴木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觀察的?
啟發學生思考觀察的順序。是不是由遠及近,先觀察懸鈴木的整體,樹幹和樹冠的形狀,又走近仔細觀察懸鈴木的莖和葉等部分。
7.在觀察完植物後,你又遇到了哪些新問題呢?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下麵兩位同學還想知道什麼。
(1)我想知道大樹都會結果嗎?
(2)我想知道小草到了冬天是不是就死了?
無論大樹是不是都會結果,還是小草到了冬天是不是就死了,都建議你選定觀察的植物,堅持長時間觀察記錄它的變化,然後你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了。
課堂小結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請同學們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準備3—5個不同的物體,比如各種恐龍模型,毛絨玩具等。好,同學們再見!
這位同學在觀察欒樹時,看到樹下有鳥屎,聽到樹上有鳥叫,看到樹上有鳥窩,她發現大樹還是小鳥的家。看看接下來這位同學還有什麼新發現。
(2)我在社區裏觀察植物時,看到牽牛花爬到黃楊上,把黃楊都纏住了,我還看到早晨牽牛花開,到了中午就合上了。
這位同學在社區內觀察植物時,發現牽牛花的莖爬到黃楊上,把黃楊都纏住了,另外她還發現牽牛花在早晨開花。你是不是也經常和爸爸媽媽在社區內散步,請你仔細觀察社區內的植物,看看你會有什麼新發現。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植物,养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和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2. 保护植物、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校园植物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植物的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
2. 观察与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让学生用词语描述植物的特征,如高矮、叶子形状、花色等。
3. 植物分类: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4. 植物的特征:教师为学生讲解植物的特征,如种子繁殖、光合作用等,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5. 保护植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种校园里的植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观察与描述分类与特征保护植物环保意识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植物的知识,以及如何在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分享,评价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校园植物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
2. 邀请校园绿化工作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绿化工作的意义和植物养护知识。
3. 开展校园植物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校园里的美丽植物。
七、教学实践:1. 让学生参与校园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如浇水、除草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植物标识制作,让学生了解每种植物的特点和名称。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知识与能力: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
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交流展示: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
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植物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观察其外形特征。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校园美景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校园植物的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你们在校园里见过哪些植物呢?2.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植物,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部位,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3.观察植物的特征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如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中遇到的问题。
4.记录观察结果教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或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展示一些学生的记录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察植物的方法和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校园里继续寻找其他植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植物的乐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植物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校园里的植物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为我们的校园提供了美丽的绿色环境。
了解校园里的植物是小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校园里的植物。
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2.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者黑板准备相关图片和图表。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观察结果的工具。
3. 带有植物的校园地图。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15分钟)本节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校园里的植物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引导:1. 在校园里,哪些地方有植物?2. 你经常看到哪些植物?3. 植物有什么作用?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引导他们思考植物在校园中的重要性。
Step 2: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30分钟)通过PowerPoint或黑板上的图片,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部、茎和叶子。
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并与校园里的实际植物进行对比。
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发放一些不同的植物样本或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样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 根部的作用是什么?2. 茎的作用是什么?3. 叶子的作用是什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在回答问题后,就观察到的结果展开讨论。
Step 3:校园植物的观察(30分钟)引导学生在校园里进行植物观察活动。
提前准备一些校园里常见的植物类别,例如花草、树木和藤蔓植物等。
要求学生在操场、花坛或者学校周围的公园中,选择一个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1. 植物的外观特征是什么?2. 植物的茎、叶子和花朵有什么形状和颜色?3.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所需条件是什么?学生可以绘制观察到的植物,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4:植物的重要性和作用(30分钟)回到教室后,与学生一起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植物在校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校园的植物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她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新发现和研讨遇到的新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重点:运用这单元的观察方法对校园其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
三、教学难点:四、交流观察新发现和研讨遇到的新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场地选择: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师视野之内、教师踩点、认识植物;教具:香樟树挂图;眼、耳、鼻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双面胶.五、教学过程:活动前指导:集体观察、记录方法:学生上台示范,其余学生纠错或补充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植物宝宝并且学会了如何做记录。
这节课老师将带小朋友们一起到校园里认识更多的植物朋友,大家想不想?不过老师要先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么观察一棵植物并学会记录了。
PPT呈现一张大的香樟树图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介绍:这是校园里的一棵香樟树,这是树干,这是树枝,这是大树的叶,还有埋在土壤里的根。
哪位小朋友来示范一下你会怎么观察这棵大树?可以边说变动作示范。
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前一个小朋友说完,可以纠错或上台示范补充。
预设:可以先远远地站着观察,然后把高度和形状画下来,再走近观察树干和树叶。
追问:怎么把这棵树的这些部分画下来呢?学生说明,老师适时出示PPT示范板画。
追问:怎么观察树干和树叶?预设:摸摸树干、比划树干大小;再看叶子的形状、摸摸叶子。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精选3篇)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精选3篇)《校园里的植物》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
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生长环境里的植物名称……(可以写也可以画)(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生长特点高矮排队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年级科学
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年级科学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校园里那些好玩的植物哟!
你们看,校园就像一个大大的植物乐园。
走在小路上,是不是能看到好多绿色呀?就好像是大地妈妈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绿衣裳。
比如说那棵高高的大树,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巨人,站在那里为我们遮风挡雨呢!夏天的时候,在它下面乘凉,可凉快啦,就像吃了一根凉凉的冰棍儿。
还有那些矮矮的小草,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可顽强啦!就算被我们不小心踩到,也会努力地再站起来,就像打不倒的小勇士。
再看看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哇,它们就像是一群穿着漂亮裙子的花仙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可好看啦!每次看到它们,心情就会变得特别好,就像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
还有那些藤蔓植物,它们就像是会爬树的小猴子,顺着墙壁或者杆子往上爬呀爬。
它们的叶子有时候还会随风摇摆,就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说:“小朋友们,快来和我一起玩呀!”
你们知道吗?植物们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哦!它们会喝水,会呼吸,还会晒太阳呢!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吃饭、睡觉、玩耍。
想象一下,如果校园里没有了这些植物,那该多无聊呀!没有了大树的阴凉,没有了花朵的美丽,没有了小草的生机。
哎呀,那可不行!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植物朋友哟!
不要随便去摘花朵,它们会疼的呢!也不要去践踏小草,让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
我们可以给它们浇浇水,让它们喝得饱饱的。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植物乐园里快乐地玩耍、学习吧!让我们和这些植物一起茁壮成长,好不好呀?反正我觉得超级好呢!校园里的植物可真是太有趣啦,它们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呀!。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综合运用前五课学习的观察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和记录校园里的植物,这既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整体回顾,又是对学生良好记录习惯和交流汇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聚焦版块通过提问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探索版块是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记录校园里的植物。
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和主要外部特征。
研讨版块,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以及新发现、新问题。
拓展版块是引导学生课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到菜市场或者田野里去认识一些蔬菜、水果。
【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植物,知道了植物有的生长在泥土里,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是无土栽培,通过种植植物等活动知道了植物会生长变化,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到室外开展科学活动,一年级学生会很兴奋,难以自我约束。
因此,教师在活动前需要分好小组,明确任务,着重强调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须及时答疑、指导记录,帮助学生有序地、有效地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
2.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能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
3.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持续探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简单的示意图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植物标签,辅助学生观察。
学生:1.铅笔、橡皮、放大镜;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银杏和三叶草图片,讲述:校园里有很多植物,有的是高大的树木,有的是矮小的花草。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一年级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过程与方法:(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学乐师生”APP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块分小组进行了校园树木的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交流一下。
二、新授(一)交流观察的内容1.确定交流内容(1)观察了哪些树?(2)这些树是怎么样的?(3)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4)不同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3.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4.比一比,评一评,哪一个组观察的最好。
(二)整理观察记录1.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随机板书。
(播放课件:树的相同之处:都有树叶、树干、树皮、树根。
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
树的不同之处:有的能开花结果,有的不会,有的树根很多,有的树枝很多。
)三、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做课堂随堂练习。
四、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课题名
《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周围的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将在学生初步认知各种植物的特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植物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拓展环节,则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植物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他们虽然能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特点、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的特征,但对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不一定很清楚。有些同学虽然能说出一部分,但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具体观察、了解植物的变化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各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三、拓展应用
1.出示生活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的蔬菜和水果。
2.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爱护植物,不要随意破坏植物。
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有柳树、枫树、竹子、桂花树…
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
教学反思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植物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拓展环节,则让学生尝试从多方面比较植物的不同。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校园里的植物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校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4.课堂总结。
(1)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记录结果。
(2)教师总结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强调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小结:植物的种类很多。植物有叶、有的在开花、有果实、需要阳光和水......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小学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孩子们的自然观察力和关怀之心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自然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校园里的植物,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培养关怀之心,并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的特点、重要性和生命周期,以及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里的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认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并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4.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2.植物的生命周期。
三、教学准备:图片、种子、小瓶子、土壤、浇水器、手术刀、显微镜、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它们长什么样子?2.植物分类与特点(20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植物,描述它们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类和总结。
3.植物的重要性(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于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
教师解释植物是地球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提供氧气、食物和住所,维持环境平衡。
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深入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并展示对植物的关心和保护。
4.种植观察(25分钟)教师分发种子、小瓶子、土壤和浇水器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种植种子,然后学生负责整个种植过程的观察。
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长叶子、开花等。
学生们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节结构。
5.植物的生命周期(25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阶段的植物。
教师顺利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生命周期的特点和变化。
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使用手术刀进行植物剖析,观察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
6.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总结校园里的植物特点、重要性和生命周期的知识。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6.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6.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校园里的植物》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节课以校园里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校园里的各种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观察、比较、描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校园里的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对校园里植物的观察和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阳光和空气等条件才能生长。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并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
(2)能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对校园里的植物感兴趣,愿意观察和研究植物。
(2)在观察和研究植物的过程中,能够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研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知道要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2)认识到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并用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能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美丽的植物,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校园里的植物吧!展示图片教师展示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
【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
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
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
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
一年级科学下册《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第14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校园里的植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第4课。
本课将学习焦点从对动物的观察转向了对植物的观察上。
活动从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什么植物开始,让学生对身边的植物进行观察,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观察、讨论和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植物,并通过细心的观察,认识这些植物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发现身边的植物”,主要是借助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简单观察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活动2“观察植物”是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活动,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对植物进行观察,并能简单描述观察到的植物某些外部的主要特征。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观察动物的方法和要点有所掌握。
但是,对于植物的关注度却没有像对动物那样强烈。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校园里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为我们研究植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虽然大家每天都面对这么多的植物,但许多学生并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它们,更加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大多是无意识的,而且学生对植物的印象也不像对动物那样丰富。
在观察动物之后再展开对植物的观察,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观察动物的基础上,更细致地观察植物,发现更多常见植物的外形特征,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知,并能够通过外形特征辨别常见的校园植物。
三、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的兴趣;②通过观察活动,并进行自主探索、讨论以及分组交流,让学生发现常见植物明显的外形特征。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活动,发现常见植物某些主要的外形特征。
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
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
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
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第三课“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的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学会用看、摸、闻等方法认识树叶。
3.学会制作树叶标本。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1.知道不同的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学会用看、摸、闻等方法认识树叶。
难点:制作树叶标本。
学习材料准备1.树叶标本、书签。
2.不同种类树叶若干。
(发给学生分组观察的叶子事先要分类装好。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实物激趣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出示树叶书签、标本),它们是什么?用什么来做的?2.呆会儿,老师将会教大家用树叶做标本。
板书:奇妙的树叶看实物,回答有植物书签、和树叶标本。
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不同的叶子。
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树叶,你认识它们吗?跟老师一起说说它们的名字。
(投影P17,说出叶子的名称)2.从图中的叶子里,你发现了什么?3.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板书:1.跟老师边读边认识书本上的树叶。
2.说出自己看到的发现。
3.用眼睛看到的。
1.感性认识多种树叶。
2.通过眼看直接观察树叶。
三、观察叶子。
1.老师这里都有几种不同的叶子,我们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认识它们呢?板书:、、比一比2.小结方法:(边做动作边记)我们可以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还可以把不同的叶子进行比较比较。
3.现在,我们分组观察老师给的树叶或自己带来的树叶。
请组长到老师处拿树叶。
1.思考回答用鼻闻、用手摸等方法。
2.配合动作,记住观察的方法。
3.组长取叶子后,分组观察叶子。
1.通过思考讨论,再由老师提练出观察的方法,对物体的观察有初步的认识。
2.配合动作,加深对观察方法的认识。
3.把观察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第二课“多彩的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漂亮的花》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身边的植物》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整体观察花草树木后,以及在观察叶子的基础上,从另一个侧面“花”去进一步观察认识身边的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简析】
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
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一一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那么不能。
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
考虑到“溶解” 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
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能用“溶解” 这个科学词汇来初步谁认识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用比拟的方法,结合现象能区别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O
[探究实践]在实验中学会借助放大镜和搅拌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水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认识到可以用比照的方法观察现象;并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食盐假设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
[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红糖、小石子、烧杯、水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L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方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2.聚焦问题: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和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一一它们去哪里了。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初步了解和考察,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比照观察做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3)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
①使学徒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比照。
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
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
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比照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2.观察和记录物质在水中的变化(1)老师再次提示观察物质在水中变化的步骤。
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
操作步骤:
①仔细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将它们的特点记录下来。
②用药匙分别在三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中放入三种物质,静静观察。
③观察后,再轻轻搅拌。
④搅拌后,再次观察,将物质在放入时和放入后的变化记录下来。
记录要求:
①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②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3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4.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三、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比照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 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
现象进行比照,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四、课堂小结、扩展延伸(预设5分钟)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油放入水中会溶解吗?
2.课堂伊始,大家说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提供。
[设计意图]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疑难解答】
1.学生在观察完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引导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
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
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
与盐和红糖相比,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区别。
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水仍然像原来那样。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比照,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