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引经药
常用的中药引经药有哪些?
![常用的中药引经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286ff0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2.png)
常用的中药引经药有哪些?审视引经药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
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
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
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
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
【引经药全集】
![【引经药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9e6c0d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c.png)
【引经药全集】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
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
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脏腑引经药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
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
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所谓引经报使,听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向导”即可。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825a1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9.png)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用药,犹如行军打仗,讲究策略与布局。
而引经药,便是这战局中的向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奏奇效。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一队士兵中的先锋,为后续的大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攻击敌人。
先来说说上肢常用的引经药。
桂枝,性温味辛甘,善通上肢经络,常用于上肢痹痛、风寒表证等病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尤为适宜。
姜黄,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是治疗上肢气滞血瘀疼痛的良药。
再看下肢的引经药。
牛膝,可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川牛膝则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多用于下肢瘀血阻滞之证。
独活,善祛下肢风寒湿邪,为治下肢痹痛之常用药。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对于湿痹拘挛、脚气肿痛等下肢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的引经药也各有千秋。
川芎,被称为“头痛之要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均可配伍使用。
藁本,善于治疗巅顶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所致者。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多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眼部的引经药中,菊花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良效。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耳部的引经药,磁石能聪耳明目,常用于肾虚耳鸣、耳聋。
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可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耳鸣、耳聋。
鼻部的引经药,苍耳子散风通窍,祛风湿,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咽喉部的引经药,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对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疗效显著。
在脏腑的引经药中,心经常用的有丹参,能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小肠经的引经药如木通,清热利水通淋,用于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引经药的种类
![引经药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f1b28d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48.png)
引经药的种类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
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
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
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
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89992ae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f.png)
十二经引经药(2018-09-05 17:22:32)中药的药引子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
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
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
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1、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
2、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3、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4、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
5、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6、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9、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10、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杷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萝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
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的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
附记中的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中医引经药种类,功效和运用注意事项
![中医引经药种类,功效和运用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63ff992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1.png)
中医引经药种类,功效和运用注意事项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d13413a189eb172ded63b780.png)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838585d3e87101f69f319591.png)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
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
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
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一.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二.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三.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四.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五.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六.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七.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八.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九.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十.足太阳膀胱经:羌活.十一.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十二.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芭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罗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在食疗中,海参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
可入心经.肾经.肝经.脾经.胃经.在吃海参时如能加上海参肠,海参子(海参花).不仅美味,补益效果会很好!(原因:海参在遇到它的天敌和恶劣环境时,它会从肛门里排出它的肠子,迷惑敌人,以保护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一套完整的内脏又长了出来。
所以,海参的再生能力特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再生能力!)海参肠就是海参的参引子。
(1)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
录之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中医“引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中医“引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d10ea4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3.png)
中医“引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一、引经药引经报使是中药的性能之一,指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较强,并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从治疗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作为各经用药的向导,这类药物称为引经药对引经报使和引经药的认识,是建立在归经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归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归经只是针对某药本身而言,而引经报使则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木经”之药一、十二经引经药1.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等。
2.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等。
3.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等。
4.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5.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等。
6.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等。
7.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等。
8.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等。
9.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牡丹皮等。
10.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等。
11.足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等。
12.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等。
二、病证引经药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其针对性强,实用性大,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相似。
如《汤液本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随证治病药品”中有“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气刺痛,用壳。
看何部分,以引经导使之行则可”等论述,均为病证引经药。
《本草蒙荃·各经主治引使》所治寒、热、劳、擦、热、风、湿、燥的各经引使药物,多数是病证引经药。
三、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进一步发展,其引导范围又出现机体的某一局部,虽然与经络理论有一定联系,但实际已超出了经络理论的限制,而是以机体局部来定位。
这种情况在伤科用药上显得更为突出。
如江考卿在《伤科方书》“十三味总方”中论述了十二主穴的引经药。
四、引经药的临床应用引经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正如尤在泾《医学读书记》所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引药图解
![引药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19f1ac78f46527d3240ce02e.png)
引经药图解是学习中医中药开方必备: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常用引经药
![常用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781fea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1.png)
常用引经药03常用引经药(一)头面部额骨及眉弓:升麻、白芷、羌活、防风头两侧颞窝:柴胡、川芎顶骨;藁本,吴茱萸,细辛枕骨:川芎、当归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两侧颧骨:羌活,细辛胸锁乳头肌肉及颈浅深肌群:白芷、葛根咽喉:射干、银翘、板蓝根鼻伤: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眼伤:草决明、蔓荆子耳伤:磁石唇伤:秦艽颈部:葛根(二)四肢1、上肢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黄,威灵仙左肩:青皮右肩:升麻、禹余粮左右肩峰:菊花2、下肢左足:牛膝右足:葛根髋关节:蛇床子、槐花大腿:牛膝,五加皮小腿:怀牛膝、薏苡仁、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距小腿关节:木瓜足底:木瓜、牛膝3、关节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三)全身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四)五脏胃:半夏。
肺:桑白皮。
肝:柴胡、当归。
心:丹参、黄连、菖蒲脾:苍术、白术。
(五)腹部腰背部背部:姜黄、防风。
腰背部:杜仲、川断。
胸腹部:木香、砂仁。
小腹部:小茴香、艾叶。
(六)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04引经药作用(一)引药上行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15cd0ce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c.png)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一、引经药的功用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各部位引药,引经药
![各部位引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911d901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f.png)
各部位引药,引经药伤头:南星桔梗伤腰:杜仲故纸小茴背头手中姜葱引伤背:羌活灵仙桔梗伤脚:牛膝木瓜防己伤手:桂枝川羌活两肋:柴胡青皮木香,童便下,土鳖引损伤各处部位两肋:柴胡青皮白芥子两乳膀:柴胡灵仙伤无气:人中白木通车前童便闭关不知人事:皂壳灰防风人不知昏迷:人参茯神天花粉作寒:麻黄桂枝羌活口渴:乌梅甘葛大便不通:芒硝大黄巴戟小便不通:车前木通小茴出屎:大连子黄连出尿:滑石猪苓泽泻咳嗽:紫苏法夏黄芩桑白皮麻黄杏仁干葛柴胡黄芩黄柏作胀:槟榔伏毛桔梗发狂:远志肉朱砂灵砂伤腰:桃仁牛膝川杜仲故纸头上:藁本羌活川芎荆芥太阳:白芷细辛防风桔梗太阴:荆芥薄荷羌活人中:石脂赤芍寸香眼珠:菊花蝉蜕青葙子密蒙花伤背:羌活桂枝桔梗灵仙耳背:菖蒲细辛元寸牙齿:防风北细辛藁本脑后背:贝母香附枳壳南星防风喉咙:射干细辛桔梗杏仁头项下:夏枯草鬼眼:牛膝防己黄柏鞋带:牛膝灵仙归尾黄芪手:薄荷桂枝羌活牛膝灵仙心:朱砂辰砂山药茯神小肚:小茴乌药灵脂肚腹:泽泻赤芍大肚:大茴乌药灵脂膀胱:车前子木通吊肾:猪苓泽泻兰根大腿:虎骨牛膝然铜木瓜上部:羌活归头白芷藁本中部:柴胡归身茯神灵仙下部:牛膝木瓜厚朴苡仁归尾独活木香脱肛:柴胡升麻食饱胀:山楂神曲麦芽气喘:二皮苏子呕血:黑姜全归吐血:丹皮侧柏叶茅根藕节大便屙血:木通栀子浮肿:猪苓泽泻防己木瓜商陆木通诸痛:乳香没药强筋壮骨:虎骨然铜碎补羌活灵仙气绝沉重取药不便,剪调开口以尿灌之,又好生半夏末吹鼻即醒。
五味破血药:桃仁红花归尾苏木山羊血(血多则破,老年不可用)破血四味:三七,去瘀生新熟地,去死生新川芎,去青走血,肿青热肿去破气四味: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生新逐经气)止痛六味:川朴,去肚内淤血止痛碎补,大止痛乳没,走骨节止痛川羌活,走筋止痛广木香,去百痛根除损五味:二乌末根荆芥寻骨风脏腑引经药肝:柴胡、(当归);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黄连);小肠:(黄柏);脾:茯苓,(苍术);胃:石膏;肺:桔梗、(杏仁,五味子);大肠:(大黄);肾:蒺藜、鬼见羽(肉桂);膀胱:滑石(猪苓,泽泻);心包:钩藤。
中药里的”靶向药”,引经药应用汇总1、引...
![中药里的”靶向药”,引经药应用汇总1、引...](https://img.taocdn.com/s3/m/e654fe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2.png)
中药里的”靶向药”,引经药应用汇总1、引...
1、引药直达颈部:柴葛根
2、引药直达额头:杭白芷
3、引药直达头两侧:川芎
4、引药直达眼部:杭菊花
5、引药直达鼻部:苍耳子
6、引药直达巅顶:香藁本
7、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8、引药直达左上肢:桂枝
9、引药直达右上肢;桑枝
10、引药直达背部;姜黄
11、引药直达腰部:杜仲
12、引药直达胸部:广木香
13、引药直达少腹:小茴香
14、引药直达下肢:怀牛膝
15、引药直达督脉:狗脊
16、引药直达皮肤:蝉蜕
17、引药直达胃部:半夏
18、引药直达肺部:桑白皮
19、引药直入肝经:北柴胡
20、引药直入心经:丹参
21、引药直达脾脏: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14823d71f242336c1eb95ea9.png)
中药引经药顺口溜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最全的中药引经药55种引经药,收藏起来备用
![最全的中药引经药55种引经药,收藏起来备用](https://img.taocdn.com/s3/m/9b91419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2.png)
最全的中药引经药55种引经药,收藏起来备用中药引经药,如兵之向导,所谓兵无向导难达贼境,药无引使难达病所,1、桑枝——引药达右肢2、桂枝——引药达左肢3、牛膝——引药达下肢4、防己——引药达下肢5、白芷——引药达面部6、姜黄——引药达肩部7、防风——引药达表位8、杜仲——引药达腰部9、柴胡——引药达少阳10、藁本——引药达巅顶11、香附——引药达胸胁12、桂枝——引药入心经13、薤白——引药入心经14、桑皮——引药入肺经15、柴胡——引药入肝经16、葛根一一引药达颈项17、蝉衣一一引药达玄府18、桑皮一一引药达华盖19、桔梗一一引药达重楼20、白芷一一引药达额头21、川芎、柴胡一一引药达头侧22、藁本、吴萸一一引药达巅顶23、川断、杜仲一一引药达腰背24、木香、砂仁一一引药达胸腹25、狗脊、鹿角一一引药达督脉26、半夏、砂仁一一引药达谷仓27、桂枝、桑枝一一引药达双臂28、羌活、姜黄一一引药达肩背29、北柴胡、制香附一一司药达木宫30、北细辛、骨碎补一一引药达牙齿31、王不留行、甲珠一一引药达乳房32、石菖蒲、路路通一一引药达耳窍33、覆盆子、菟丝子一一引药达胞宫34、苍耳子、白辛夷一一引药达鼻窍35、小茴、艾叶、川楝子一一引药达少腹36、瓜蒌、薤白、石菖蒲一一引药达离宫37、灵仙根、台乌、油松节一一引药达关节38、牛膝、旋覆花、代赭石一一引药达下身39、北柴胡、制升麻、桔梗一一引药达上躯40、川芎、鲜薄荷、蔓荆子一一引药达头面41、防风、姜黄、干姜、细辛一一引药达肩背42、独活、木瓜、防己、鸡血藤一一引药达下肢43、薄荷、菊花、谷精草、密蒙花一一引药达双目44、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45、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0e79f8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a.png)
中药引经药
1、牛膝——引经下肢
2、桂枝——引经四肢
3、桂枝尖——引经指尖
4、辛夷——引经鼻部
5、藁本——引经颠顶
6、蔓荆子——引经头部
7、姜黄——引经背部
8、杜仲——引经腰部
9、干桑枝——引经上肢
10、川芎——引经头两侧
11、白芷——引经前额
12、菊花——引经双目
13、桂心——引经下部
14、牛膝——引经足部
15、威灵仙——引经在骨
16、葛根——引经颈部
17、桂枝——引经左上肢
18、桑枝——引经右上肢
19、木香——引经胸腹
20、艾叶——引经腹部
21、桔梗——引经胸部
22、苍术——引经在脾
30、蝉蜕——引经皮肤
24、狗脊——引经督脉
25、半夏——引经在胃
26、桑白皮——引经在肺
27、柴胡——引经在肝
28、丹参——引经在心
29、白芥子——引经胁部
30、龟板——引经任脉
31、吴茱萸、藁本——引经厥阴经
32、羌活、防风——引经太阳经
33、白芷、葛根——引经阳明经
34、柴胡——引经少阳经
35、苍术——引经太阴经
36、细辛——引经少阴经
37、牛膝、代赭石、旋覆花——引药下行
38、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
39、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引经药:某一药物本身对某一脏腑经络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同用的其他药物达于此经,以使药物直达病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
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
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
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
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
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
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
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
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
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
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
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