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031178ea9e31433239689378.png)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引经药柴胡配伍大黄-丹参药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引经药柴胡配伍大黄-丹参药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1c697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3.png)
引经药柴胡配伍大黄-丹参药对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葛文静;王慧森;刘明;魏征;梁瑞峰;李更生【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10【摘要】目的:研究柴胡作为引经药与大黄-丹参药对配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给予CC14复制SD大鼠肝纤维化的模型,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大黄-丹参药对组(5.0 g·kg-1)、药对+柴胡低、中、高剂量组(5.0g·kg-1 +0.75 g·kg-、5.0g·kg-1 +1.5 g·kg-1、5.0 g·kg-1 +3.0g·kg-1).从第3周开始,各组大鼠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6周,观察大鼠肝组织形态的病理改变,检测血中ALP、ALT、AST的活性,ELISA法测定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的含量,酸水解法分析肝中羟脯胺酸(HY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肝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血清中ALP、ALT、AST活性和PCⅢ、HA、LN的含量及肝中TGF-β1的表达降低,药对+柴胡组降低更明显.结论:大黄-丹参药对能明显改善SD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柴胡作为引经药可增强其疗效.【总页数】4页(P1398-1401)【作者】葛文静;王慧森;刘明;魏征;梁瑞峰;李更生【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相关文献】1.柴胡配伍解毒化浊药对乳腺癌引经增效的实验研究 [J], 胡升芳;陈红风;谷焕鹏;屠珏;陆德铭2.柴胡与丹参配伍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胜春;胡咏武;赵辉萍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柴胡-丹参”药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J], 任思思;范妤;郭东艳;李倩;陈阳;翟秉涛;史晓燕;段丽芳4.大黄黄芩药对配伍在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J], 张艳;李红;李帆帆;王平;孟宪丽5.柴胡、黄芩及其配伍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研究 [J], 李敏;王斌;侯建平;杨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三基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药三基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d5cb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c.png)
中药三基试题及答案解析1. 中药学中“三基”指的是哪三个方面?答案:中药学中的“三基”指的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请列举三种常用的清热药。
答案:常用的清热药包括黄芩、黄连和金银花。
3. 何为“四气”?答案: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4. 请简述中药的“五味”。
答案:中药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5. 何为“归经”?答案:归经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经络的归属关系。
6. 根据中药的性能,下列哪项不属于“五味”?A. 酸B. 苦C. 甘D. 涩答案:D。
涩不属于“五味”,而是药味的一种。
7. 中药的“四气”中,具有温里作用的是哪一种?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C。
温具有温里作用。
8. 请解释“升降浮沉”在中药学中的含义。
答案: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在体内作用的趋势,升是指药性向上,降是指药性向下,浮是指药性向外,沉是指药性向内。
9. 何为“十八反”?答案:“十八反”是指中药配伍时的禁忌,即某些药物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10. 请列举三种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
答案: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和白术。
11. 何为“七情配伍”?答案:“七情配伍”是指中药配伍时的七种关系,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单行。
12. 请解释“君臣佐使”在中药方剂中的含义。
答案:“君臣佐使”是指中药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原则,其中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物,佐药是协助臣药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病所的药物。
13. 何为“引经药”?答案:“引经药”是指能够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特定经络的药物。
14. 请列举三种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
答案: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中药包括石膏、知母和黄柏。
15. 何为“药性”?答案:“药性”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效能和作用。
16. 请解释“药味”在中药学中的含义。
答案:“药味”是指中药的味道,包括酸、苦、甘、辛、咸等,每种味道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
引经药和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https://img.taocdn.com/s3/m/601d1b976bec0975f465e267.png)
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五类: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
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常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是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十二经引经药改
![十二经引经药改](https://img.taocdn.com/s3/m/d3c17f11a300a6c30c229fb2.png)
十二经引经药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小肠经:热证:黄柏寒证:藁本膀胱经:寒证:羌活肾经:热证:知母寒证: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肺经:寒证:葱白、白芷寒热证:升麻、桔梗大肠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寒热证:升麻脾经:偏热证:白芍寒证:苍术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胃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肝经:寒证:吴萸、川芎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胆经: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
2、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3、足少阴肾经: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
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
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
歌诀:十二经药泻火煮,少阴心经黄连苦,肝胆连柴脾白芍,肺经桅芩肾知母,心包黄芩与黄连,胃经石膏膀柏补,小肠木通大肠芩,三焦柴芩病家舞。
(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中药歌诀速记版含注释
![中药歌诀速记版含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2dd072e453610661fd9f405.png)
紫珠血余茜草根,地榆藕节槐花米。
活血化瘀药
乳香没药川芎丹参莪术三棱红花桃仁郁金姜黄泽兰月季赤芍益母延胡索毛冬青苏木牛膝刘寄奴血竭土鳖虫五灵脂自然铜瓦楞水蛭穿山甲瓜络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凤仙花骨碎补儿茶斑蝥
活血乳没芎丹参,莪棱红花桃郁金,
姜黄泽兰月季芍,益母延胡毛冬青,
歌诀
注释
引经药歌
小肠柏藁心连辛,辛桂独知入肾经;
胃葛并肠升膏芷,脾经葛根芍苍升;
心包升柴膀胱羌,肝芎吴加胆柴青;
三焦柴翘骨青附,肺经桔梗升芷葱。
引经药
小肠经
黄柏藁本
心经
黄连细辛
肾经
细辛肉桂独活知母
胃经
葛根升麻石膏白芷
大肠经
升麻石膏白芷
脾经
葛根白芍苍术升麻
心包经
升麻柴胡
膀胱经
羌活
肝经
川芎吴茱萸柴胡青皮
中药炮制歌
炮制目的记心中,增强药效变性能;
消来毒性与烈性,除杂便于制藏用;
蜜炙甘缓能滋润,姜炒温散酒提升;
盐制软坚下走肾,醋炒收敛止疼痛;
麸炒矫味缓药性,米泔去燥兼和中;
童便降火补益好,土炒和胃去湿能;
哈粉滑石去粘腻,黑豆甘草解毒灵。
芫花利水须醋通,绿豆解毒壳无功;
蒲黄熟补生通血,地榆连梢不住红;
黑丑利水宜生使,草果生用使人蒙;
胆经
柴胡青皮
三焦经
柴胡连翘(注: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肺经
桔梗升麻白芷葱白
常用药物归经治证歌
心气不足五味浮,参芪苓甘桂圆肉;
心阳亏虚枣参补,肉桂桂枝薤姜附;
心血不足芍归熟,阿胶胎盘制首乌;
心阴亏虚枣麦地,玉竹合龟芍柏杞;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2b22a0549e314332396893f3.png)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90fd9d0a58da0116c17492f.png)
YU We h i n. a
( inx hlr ’ H si l a ca g3 00 , i g i C ia J g i i e S o t N nh n 3 0 6 J n x , hn ) a C d n pa a
文献标识 码 : பைடு நூலகம்A
文章编 号 :0 800 (07 l_59I 10 -85 20 )024 _ ) 2
Ex lr t n o h i i g Ch mia n t u n si eM e iia i d so a i o a po a o n t eGu d n e c lCo s t e t t d cn Gu e fTr dt n l i i nh l i
学成 分中筛选 出最具引导作 用的活性成分 , 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 引导作用的“ 亲和素” 靶 向子” 或“ 活性成分 , 为今后研制 专 门的“ 引经制剂” 提供物质基础 , 更为验证 中医药引经理论、 发展 中医药理论铺 平道路 。
关键词 : 引经药; 引经理论; 引经成分; 中药
中图分 类号 :2 5 1 R 8 .
维普资讯
LS IH NM DC EA DM T RAM DC EE R H20 O .8N .0 IHZ E E II N A E I E IAR SA C 7V L 1 O 1 N 0
时珍 国医国药 20 0 7年第 l 8卷第 l 0期
i a ie e me iia h r s S h t o ma e i moe s in i ft oy g d n ci s . t n l h n s d cn eb . O ta k r ce t c o e t e r “ ii g a t n ” M eh d n e t ai gt el - o C l t t i f h h u o t o s Byi v s g t i i n h t e au e , ea to d h n y i ,d r ain,n u t n a d d d cin o et e r f eg i i gc n t u n s r m te k o n r tr s t u rma et e a a s h h l s e vt i o i d ci n e u t n t h o o dn o s t e t fo h n w o o h y h t u i e p r n a e u t a d cii a o to s Re u t h o g ag u e h i r t r n e t a in ,n t e me i ia x ei me t r s l n l c uc me . l s n l s l T ru h a lr e n mb r o t e l e au iv si t s i h d cn s f t e g o l u d s s me c e c l n t u ns u h a ltc d sd s 3 g ie ,o h mia o si e t s c s P ay o o i e , H —l srzn d a o t s e cwee fu d t a e tero r s lc c t i t ie a r mai , t r n h v h i w l ee - u g a n c o o t i d t e a i t o a t ey e tr t e trea l sts i l rt h cie tr e — t p s f n t n rme ,p o tr i t a b l y t ci l n e h ag tb e i ,smi o te a t a g t r im u ci s o p v yn h i v e a v o o f i r r moe , t s t r e itr r s u tra d t n p r r t.Co c u in Un e h n t c in o M ii g te r , d p i g ma - r mi e ,m d ao ,ta d co r s o t ,ec n a t n n a e n l so d rt e i s u t f r o TC g d n o a o t d u h y n e ce c d tc n lg , s ac e s w u d e t ey e a l o s r e e b o cie c mp n n s p s e sn e b s ii g a - o r s in e a h oo y r e rh r o l n i l n e t c e n t ia t o o e t o s si g t e tg d n c n e e r b h v h u t n rm e k o n c e c o o n n so e m d cn i e .P r a ste o l ic v rs me b o c ie c mp n n sp s i sf o o t n w h mia c mp e t ft e ii a g d s e h p h y c u d d s o e o i a t o o e t - h l h lu v o s s i gt e p c l i ig a t n .u h a a n t ’ o t g tr e sn h e u i g d n ci s s c s“ f i n ’ r“ a ee ”.I i p s i l t p o i e te e s n i u sa c sfrp e a - r a u o i f i r t s o s e o rv d se t s b tn e rp b h l a o r i g te s e i “ i i ga e t”a d as o te te r t a v d n e fre a n n eT n p ca g dn g n s n o d h o eil e i e c x mii g t CM ii g t e r d p vn h li h l u l h c o h u g d n h o a a ig te pan yn w y frd v lp n C te r . a e eo i g T M h o o y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概述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28af1d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2.png)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俗称“处方”。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治法是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根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要点二常用治法中医学的治法极为丰富,目前一般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催吐,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因吐法易损胃气,故体虚气弱,孕妇或新产之后,均当忌用或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证。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838585d3e87101f69f319591.png)
神奇的十二经络‘中药引经药’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
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
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
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
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一.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二.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三.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四.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五.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六.手太阳小肠经:蒿本.黄柏.七.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八.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九.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十.足太阳膀胱经:羌活.十一.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十二.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军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
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芭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罗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
在食疗中,海参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
可入心经.肾经.肝经.脾经.胃经.在吃海参时如能加上海参肠,海参子(海参花).不仅美味,补益效果会很好!(原因:海参在遇到它的天敌和恶劣环境时,它会从肛门里排出它的肠子,迷惑敌人,以保护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一套完整的内脏又长了出来。
所以,海参的再生能力特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再生能力!)海参肠就是海参的参引子。
(1)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的“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的简表。
录之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名词解释
![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7aea18f5335a8102d220d1.png)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
如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等。
石氏伤科引经药的临床应用
![石氏伤科引经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aaf0946bec0975f465e2ef.png)
石氏伤科引经药的临床应用Application of Meridian2guiding H erb in Shiπs T raum atology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Central H ospital of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上海 200002) 邱德华QIU De2hua 指导:石仰山Supervis or:SHI Y ang2shan 摘要: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重视引经药的应用,特介绍其脑震荡选用柴胡、川芎;颈椎病选用羌活;胸胁内伤选用柴胡、香附;腰部选用狗脊;四肢损伤,上肢选用桂枝,下肢选用牛膝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石氏伤科;引经药;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74;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00)11-0032-03 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基本形成了归经理论,后经李东垣、王好古及历代医家的发挥和运用,归经之说日趋完善。
所谓引经药即是引导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
正如《医医病书》所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经者用向导也。
” 毋须置疑,引经之药用于临床,实有效验。
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相当重视引经药的应用,无论外伤还是内伤,常常配合引经药,分经以引导之。
《医学源流论》言:“病之从内出者,必由脏腑,病之由外入者,必由经络……,同一寒热,而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所以石氏认为,引经药的佐使妙用能够协同方药直达病灶,药效发挥更好,更能直接起到治疗作用。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当中,石氏往往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而增强疗效。
兹介绍石氏临床常用方药予以分述。
一、头部———脑震荡 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引起脑震荡,重者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会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险急症状。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fb6f40b2f61fb7360b4c65ea.png)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0feeebd958f5f61fb7366627.png)
中药的性能中草药的性能包括性味和功能。
归纳起来,主要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
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故又称为四性、寒与凉,温与热性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此外,有一些药性比较平和,称为“平性”,但实际上仍略有偏凉、偏温的不同,故仍称“四气”而不是“五气”。
凡具有寒凉的药物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攻下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的病症。
如石膏、连翘、生地、大黄等;凡具有温热的药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寒的病症,如附子、肉桂、黄芪、当归等。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药物多数是由味觉来辨别的,味道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
辛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有调补、缓和的作用;酸有收敛、固摄的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降泄的作用;咸有软坚、润下的作用。
上述四气、五味是药物性能的一般规律,而每一种药物还有它的个性。
掌握了它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正确用药。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
升浮药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清热的作用。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由它们的气味、质地、炮制、配伍等因素决定。
归经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有特殊的疗效,这就是中药的“归经”,如苦寒的龙胆草、栀子都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龙胆草主清肝胆之热,故归肝、胆经;栀子主清心、肺、三焦之热,故归心、肺、三焦经。
还有一些中药,不但能入某经,并能作为它药的向导,引入某经,称为“引经药”。
如黄连、细辛为心经的引经药,白芷、石膏为胃经的引经药等。
用于促进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含引经药牛膝的中药组合物[发明专利]
![用于促进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含引经药牛膝的中药组合物[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997ee5a0e45c3b3567ec8bfe.png)
专利名称:用于促进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含引经药牛膝的中药组合物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林娜,陈卫衡,孔祥英,王荣田,田能
申请号:CN201110154257.9
申请日:20110609
公开号:CN102423351A
公开日:
201204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促进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含引经药牛膝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牛膝10~20、黄芪15~45、当归10~20、川芎10~20、赤芍6~18、桃仁10~20、红花10~20、地龙10~20、桂枝10~20、木瓜10~20、威灵仙10~20。
本发明提供的含引经药牛膝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促进自体骨髓干细胞归巢的作用,从而促进股骨头内骨修复与血管再生,对延缓股骨头坏死等骨关节疾病的病情发展具有显著效果,且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
申请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地址:100700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药的君臣佐使及配伍原则
![中药的君臣佐使及配伍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03ac3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8.png)
中药的君臣佐使及配伍原则
中药的君、臣、佐、使是中药处方的一种配伍原则,指不同的药物在处方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不一样。
具体来说:君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通常君药在处方中只有一味,且用量相对最大。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在中药配伍中,君臣佐使的原则是针对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方剂是由多味药味组成的,如何进行药味的配伍,君臣佐使则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可以达到药效的协同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同时,配伍原则也适用于中药处方的制作,通过君臣佐使的搭配,可以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就是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