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简体版)

合集下载

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

感谢观看
(2)理想化移情: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或在他人理想化的、强有力的存在中维护自尊。
原发自恋平衡受到扰乱,个体保留了原始的自恋部分,将其认定为古老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父母形象。当 个体与之分离时,会引发深深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他需要维持与这个自体客体持续的溶合。
(3)另我移情:个体会模仿一个理想化的个人,以此来变得像他或理想化的他人融为一体。
自体心理学理论聚焦于自体的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 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这一视觉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病例与其自体连贯感的发展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因而个体的自尊会变的高度脆弱,个体还会发展出自体客体功能或人际策略,以诱发他人的反应来纠正自己的低 自尊。
自体心理学强调发展性的不足而非冲突性,由于缺乏共情能力,而且孩子从没有被看作有价值的、值得珍爱 的个体,因而孩子的一生都缺乏自体的感觉,因而逐渐发展出了所谓的“自体障碍”。这些自体障碍的创伤来自 于儿童早期没有从照顾者那里得到作为一个客体应有的重视、肯定和关怀,甚至是遭到虐待,儿童的自体经验很 少,也没有自我价值。
自体心理学理论
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理论
01 起源
目录
02 理论观点
自体心理学理论(self psychology theory):是在19世纪科胡特提出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聚焦于自体的 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
起源
1970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 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 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 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的自恋 健康的自恋:具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 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需要 病理性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 大来变得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就会 导致抑郁。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 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 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 求的能力。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 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 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情心、对他人 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后面这 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
原始移情
在这种移情关系里,病人缺乏对治疗师与早期客体( 在这种移情关系里,病人缺乏对治疗师与早期客体(例如 母亲) 母亲)不同之处的觉察,并将治疗师体验为自体的延伸。 典型的病人要求来自治疗师的即时反应( 典型的病人要求来自治疗师的即时反应(例如,治疗师必 须承认病人的特殊性) 须承认病人的特殊性) ,这就给治疗师制造了一种两难的 困境:如果治疗师保持沉默不作回答,病人就会变得粗鲁 和暴怒;但是,另一方面,治疗师所给的任何答案都会被 病人认为是错误的,并且将会使病人释放非理性的否认或 暴怒。原始移情关系将前俄底浦斯期客体表象和自体表象 予以分裂,这在边缘型病人和退行到婴儿期的病人身上是 很常见的。
客体的爱 :客体之爱的特征是一种施与受 的相互性 。
Selfobject(亦即Self—object):自体客体 Selfobject(亦即Self—object):自体客体 Kohut后来将中间的横线拿掉,变为一个词,于是这词更 Kohut后来将中间的横线拿掉,变为一个词,于是这词更 明显的成为精神内在的表象。在自体心理学中的概念中, 自体客体指的是他人(或无生命的客体,或抽象概念) 自体客体指的是他人(或无生命的客体,或抽象概念)在精 神内部的表象,这个他人不被体验为一个分离而实际存在 的个体,而是被体验为自体需要的扩展。自体客体提供关 键的功能援助,之后被内化和转化(由婴孩到儿童期均持 续的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成 续的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成 为发展中的自体的结构 。整合的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共情 的父母或照顾者做为自体客体的一部分,父母扮演这一角 色的无力或失败,是婴儿内心冲突和后来生病的原因。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青年治疗研讨会文集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青年治疗研讨会文集

“治疗师应该尊重患者的感受和想法,并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自我形 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如 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可能出现问题。”
“自体心理学也强调了自我和他人的互动。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不仅受到自身的影响,还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青年治疗 研讨会文集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自体
读者
文集
个体
重要性
治疗
一部分
青年
研讨会
心理学 理论
自我调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疗
部分
认知
青年
强调
应用
探讨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自体心理学:科胡特青年治疗研讨会文集》是一本由科胡特(Kohut)所著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本书主要围绕自体心理学这一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自体心理学是一种个体内在体验和自 我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体心理学的总体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 展历程。科胡特强调自体心理学是一种个体内在世界和主观体验的心理学,其目的是帮助个体实 现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实现。在这一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 概念,如自体、自体客体、自恋和自我理想等。 第二部分是关于青年治疗的专题讨论。在这一部分,科胡特详细介绍了青年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强调了青年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提出,青年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个体建立 自我同一性,增强自我功能,并促进个体向成熟和稳定的自体状态发展。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

●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

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

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

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

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小字典

自体心理学小字典1️⃣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与核心概念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科胡特(Heinz Kohut)的开创性工作。

科胡特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这一理论,旨在深入探索个体自我(自体)的发展、结构及其与人际关系的互动。

自体,简而言之,是个体主观经验的总和,包括了个人的身份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在自体心理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是“自体客体”(Selfobject)。

自体客体并非指一个实际存在的外部对象,而是指那些能够满足个体自体需要的经验或关系。

例如,一个温暖、支持的父母形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自体客体,因为它帮助孩子建立起了安全感、自信以及自我价值感。

2️⃣ 自体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深化了对自体及其与人际关系之间复杂联系的理解。

早期,科胡特强调了自恋移情(Narcissistic Transference)的重要性,即个体在分析过程中将分析师视为满足其自体需要的客体。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内在冲突,也为治疗提供了契机。

随后,自体心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关于自体经验(SelfExperience)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系列自体经验,如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zation)和双生(Twinship),这些经验对于形成健康、成熟的自体至关重要。

3️⃣ 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自体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方式,帮助治疗师识别并处理那些阻碍个体自体发展的障碍。

例如,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获得足够自体客体经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低下、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通过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治疗师可以引导个体重新构建健康的自体经验,增强其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自我实现的能力。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师作为自体客体的一种形式,通过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理解与支持,为个体创造一个安全、接纳的治疗环境,从而促进其自体的发展与完善。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自体心理学是一门深入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并且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深入的研究。

下面我们将对自体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自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我是谁”,它试图探究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领域,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

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意识,在自体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觉察。

自我意识的出现使个体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帮助个体认知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观自我意识和客观自我意识。

主观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内心体验和现实感觉的觉察,而客观自我意识则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充当的角色和对他人的观察。

同时,自体心理学还研究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评价,而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认同。

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对于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通过意志力和决策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而自我调节则是个体通过认知和情绪调节来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进一步提高。

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多个方面。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导论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心理学主张人类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内在的答案,而不是只依靠外部的因素来解决问题。

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德国,是由人类学家克尔凯郭尔(Carl Gustav Jung)发展起来。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世界,每个人都有潜藏的智慧和能量。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类有一个内在的、自我调节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人们能够找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路径。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自体识别”,它指的是人们通过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想,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本质和需要。

自体识别是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也是探索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自体心理学也极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它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绪、生理和认知反应。

自体心理学主张通过了解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情感、信念和行为来优化这种互动过程,并取得更好的成果和经验。

自体心理学还特别关注人类心理和精神生命中的一些阴暗面,包括潜意识、压抑、冲突等。

它认为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许多隐藏的情感和思想,它们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因素。

自体心理学主张要认真面对这些阴暗面,通过自体识别和沟通的技巧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这些情感和思想,消除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自体心理学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和成长,不仅仅依赖于自我认识和思考,同时还需要关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

自体心理学主张人类要认真探索这些背景,寻找自己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平衡,通过自我调整和发展来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探索自我、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学科。

它认为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自身内在力量的产物,通过自我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独立而充满意义的人生之路。

心理学书籍推荐《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书籍推荐《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书籍推荐《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

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怀特、韦纳从自己的治疗经验中提供个案素材,向人们展示如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各类来访者身上,其结果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令人振奋,有时还充满着惊喜。

编辑推荐《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

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

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现出的多种精神分析观点与自体心理学观点的交错而迷惑,无法直接轻松理解和把握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操框架。

而《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则帮助初学者跨越了这一学习的鸿沟。

两位作者怀特、韦纳是跟随科胡特多年的嫡传弟子,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和案例督导经验,用清晰的条理有力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

名人推荐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

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

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本是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不能。

——吉莉。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源自Heinz Kohut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当『表现癖』被用来定义自恋家时,有时会被拿来使用):权力感。

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羡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

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甚于人格的特定分型.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merger—hungry)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自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2.逃避接触(contact-shunning)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惊惧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mirror—hungry)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与赞美:常在忧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自体心理

自体心理

自体心理学简介自体心理学简介类型:流派介绍作者:中国心理咨询网海因兹.柯胡,1913年生于维也纳,1938年得到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

之后他来到美国并把他大部分活跃的专业生涯都耗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在那里他是一位训练分析师及教师。

1964到1965年他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

虽然他拥有这些正统的分析凭证,柯胡后期的著作却在精神分析学界挑起强烈的反应和批评,由于他的理论越过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驱力模式。

和费尔邦、温尼可及玛勒的工作有很多相似性,柯胡的工作和客体关系理论共同享有一种对关系的强调以及对弗洛依德驱力模式的一种撤离。

这项对驱力模式的撤离以及他对自体的看法挑起了许多来自传统(精神分析)作者们的抗议。

他关于自体的心理学标定出新的理论和临床基石,不同于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指出精神分析一个重大的新方向。

柯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出他关于自体的理念并继续不断修正他的理论。

到了1977年,他完全不再谈及力比多,只偶而提到自我和超我。

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意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柯胡并未彻底排斥该理论,而是赞同把它放在清晰界定的区域中来使用,诸如具完整人格的人的精神官能冲突上。

然而,由于家庭互动形式上的变迁,他觉得新的问题出来了而许多关于心理的领域并未被古典模式加以阐明(1977,pp.xviii,269)。

他的自体心理学解说了某些古典驱力模式未能加以解说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且对柯胡而言最是重要的是,自恋人格的领域。

他关于自恋人格的研究所做的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就像康伯格,柯胡把精神分析应用在比精神官能症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并且拓展了它的范围(cf.London,1985,p.96)。

然而,不只取代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柯胡还提出\"两种\"模式。

第一个提出的是广义的自体心理学,把自体放在中心地位。

他最根本的贡献即在此处。

较狭窄的是他所提的第二个取径,即保有基本的传统模式但稍微加以扩张,把自体含括在自我中而为其一结构(Kohut,1977,p.xv),类似于艾蒂.贾克生所发展的模式,也类似于当前美国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所接受的概念。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科赫特对力比多的重新分类以及对自恋的重新界定,使狭义的自身心 理学的自恋发展道路同弗洛伊德的有了本质的不同。
狭义自身心理学自恋理论
• 自恋的发展
对象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自恋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各种较高级的自恋形式

科赫特也认为自体性欲生而有之,不过它是指内聚自身形成之前,自
自恋发展
3、由于父母在总体上满足了个体的 反映性需要,个体的自身表象获 得更多的自恋力比多,使内聚自身得以形成。
• 创伤性挫折对夸大自身发展的影响
1、原始的夸大自身不能充分整合进人格结构,大量力比多固着于原 始的夸大自身,显示自我因此不能通过现实活动展示能力、获得自尊。
2、阻碍反映性自身对象及功能内化 缺乏维护和调节自尊的心理技能,从而通过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力图 成为人们的中心,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获得自信,够则就抑郁,自卑。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正常情况下,力比多既可以从自我灌注到对象上,又可以从对象回到 自我。但如果力比多对象关注遭到挫折,力比多就会退回自我,并且无法返 回对象,于是形成“次级自恋”,弗洛伊德称为“自恋神经症”。
由此可知,第一,弗洛伊德认为初级自恋是正常的,但次级自恋是病 态的,是力比多贯注对象后遭遇挫折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第二,自恋的发 展从属于性驱力的发展,自恋是在兴趣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自恋要么是 原始的,要么是病态的,只有对象爱才是成熟的、正常的。
自恋发展
个体一出生处于完美的初级自恋平衡状态,在这个阶段父母无微不至 的照料使儿童免受各种伤害,但是身心的成熟、母亲照料的疏忽甚至创伤性 延迟,必然会打破这种状态,婴儿感到痛苦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和紧 张,婴儿的心理组织就建立起新的系统——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以 维持原有的完美和全能的幻觉。于此相应,个体具有两种基本的自恋需要, 即反映性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满足个体自恋需要的自身对象也有两类,即反 映性自身对象和理想化自身对象;自恋的发展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路线,即理 想化的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它们最终发展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

自体心理学(简版)(25页)

自体心理学(简版)(25页)

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
• 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 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形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共情能力、夸 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 久的注意与倾佩;权力欲。夸大、为我独尊和被赞赏的需要,是三 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 转变的内化作用是籍由恰好的挫折之后,所引起的婴儿内心动员曾经的自体客体记 忆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自恋,而慢慢发展出自体客体所具有的功能。
• 太多的爱和过度创伤都无法使转变的内化作用发生。 • 太多的爱导致调用记忆的过程没有机会发生,过度创伤导致个体根本没有能力去调
用记忆的经验。
在科胡特的分类学里,自恋障碍的分类:
• 1、自恋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忧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 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以性错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 为为特征。
Mirrioring 镜像
•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性反应,反射了自体的价值感,并逐渐 内化为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
• 这样镜像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 镜像需求被称为夸大表演欲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儿关于“我是完美且因
此你爱我”的意念。 • 镜像的自体客体回应并确认了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然意识。
• 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 自体的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的、而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自体心理学的分类和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分类和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分类和发展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
胡特(Kohut)创立。

自体心理学主张研究自体、自体客体和自体化三个核心概念,认为自体是一个整体,是由自体的结构和功能构成的。

自体客体是指自体所体验到的外部世界,是自体的延伸和扩展。

自体化则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来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过程。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需求中最基本的是自体的需求,即个体需要感到自己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个体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体客体环境,即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爱、关注和支持的环境。

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就会导致自体的不健康状态,如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自体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创立初期的关注自恋型人格障碍等边缘性心理问题,到后来逐渐关注更广泛的人群和更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人际关系问题等。

自体心理学也不再只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而是开始考虑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心理学分支,其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自体心理学》课件

《自体心理学》课件

发展历程:从精神分析学中分离出来, 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主要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 实现,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
应用领域: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多 个领域
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由科胡特提出, 关注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自体心理 学理论、自体心理学治疗理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 验和自我认知,而认知行为心 理学则关注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问题的根 源。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认 知行为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行为 和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内在体验和 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而发展心理学则 更注重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的影响的, 而发展心理学则更注重个体外在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增强自 我意识
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 系
体。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体原形是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具有自我认同感的自我形象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概念 自体原形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自体凝聚的过程:个体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 知和自我价值感
自体凝聚:指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和自我价值感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治疗的关 键。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第24讲:自体心理学曾氏语录: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期问题,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大家好,网络上已经推出了一些课程,从反馈来说,有那么一点点增加我的自恋。

我估计作出好的反馈的都是我们以前的好朋友,所以我在这里也恳请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课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一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加以调整和改进。

今天的内容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话题---自恋。

自恋这个词同样也是弗洛伊德弄出来的,这个词来自一个著名的古希腊的神话,在这个神话里面,自恋这个词还不具有我们后来赋予它的意义。

这个词在英语里面那个时候只有“水仙花”的意思。

自从弗洛伊德利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他发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这个部分以后,这个词就开始具有另外的意义,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自恋。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自恋这个词是我们完全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的意思所制造出来的一个新的词汇。

在这之前,古汉语里面没有自恋这个词,或者说中国的传统语汇里面没有这个词。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中国人非常在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词跟自恋对应的非常好,这个词就是“面子”。

同样的,有很多西方人说“面子”这个词也只有中国人才有。

如果我们把“自恋”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对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实际上包含了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当然,要把他们做非常充分的比较,这是网络课程之外的事情。

我先把这个想法说在这儿,以后我们可以找一个机会专门做相应的讨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所以他经常会引用他来自别的学科的知识补充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纳西斯的神话传说是这样子的: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回声。

她很喜欢聊天,但是不幸的是她受到了神的诅咒。

于是,回声聊天的时候只能够简单重复一句话的最后几个词;在这个山谷里还居住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纳西斯,他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每个看见他的少女都会在第一秒钟内爱上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第一章维也纳裔的芝加哥人恩斯特。

吴尔夫(EMEST.XOLF)精神分析是有关人的科学的旭日,将散发理解的温暖以及阐释的光明。

(KOHRT。

1973. P .684)我略带保留地开始这篇评传。

要撰写有关于汉斯。

柯赫的种种,是件既简单又极端困难的事情,这种感觉或许正如任何一个人要负责谈论自己的朋友时都会有的感受一般;将焦点集中在个人的经验以及第一手接触的了解上是比较容易的,但即使是在合理程度内的公允及严谨客观的企图的前题下,我也许可以试着给予他生动的描绘,但这仍然是非常有限,而且难免还是掺杂了个人的观点。

柯赫是一个喜欢和朋友及学生交谈并就各种事情发表意见的人:然而,他却又是个隐晦,甚至是神秘的人,他将他的过去隐藏在一阵平凡的烟雾中,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够出版一份关于他的学术性传记,而时机也没有成熟到足以重开旧创,或重燃那尘封已久的论争,因此,这篇短文的读友们必须对于这位与他太过接近而无法纵观全貌的朋友所提供的对这位二十世纪心理学的重要改革者的惊鸿一瞥感到满足,而且为了保有柯赫学派自体心理学式精神分析的神髓,我将避免使用绝对客观的判断,以便使不断开展的互动体验能够更加扩散。

我与柯赫的初次相遇是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会二楼等电梯的时候。

这学会一直都在这个老地方----北密西根大道644号,当时我仍在接受查理斯。

克林格门(Charles Kligerman)的分析,所以这学会必定是自1950年代晚期就在那里的,当时我们一群人----包括病人及受训人员----正等待着下楼的电梯准备离开。

一位还算年轻,削瘦,衣着考究,神情肃穆的男士询问我们是要前往下一个楼层还是要到地面楼。

他说:“乘会电梯到地面楼是可以的,但若仅仅只是要到下一楼,那应该走楼梯。

”当时我楞住了,我以前从末见过柯赫,但知道他是何许人物,而且久闻他是这学会最好的老师之一。

我自问:“这个人是谁?竟然告诉我们是不是应该搭电梯?”当时我并不喜欢这个看似禁欲而规律,充满了日耳曼式(命令式)踞傲的男士。

这段时间,我正深潜于第二次的精神分析,而且正由我的第一个分析师麦斯威尔。

吉特尔森(Max well Gitelson)的话语与沉默所带给我的痛苦屈辱里复原当中。

回想起来,我对于柯赫最初的反应,染上了我对于吉特尔森残余的转移作用(transference),以及身为纳粹德国迫害下的逃亡者对于有关德国的一切产生的厌恶焦虑,这也包括奥地利人在内。

当时的我尚末完全自希特勒德国的阴影下成长的犹太人经验中复原过来,而依然神经质地害怕有关德国的一切。

当时我并不知道柯赫的双亲都是犹太人。

日后我们成为好朋友,特别是在1960年代后期我成为仰慕自体心理学的学生之后,但我知道他的犹太血统是后来的事,在那些年当中,我们日淅熟识,但是我从不认为他是一个犹太人。

犹太文化,犹太食物甚至是犹太笑话对他而言都简直有如异国般的陌生。

由于一个已被完全同化的家庭中成长,他并不认为他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但是,纳粹德国并不如此认为,他们强迫他离开奥地利。

虽然我自己或者是其他人从末质疑过我的犹太认同,但它带给我许多严重的问题,以致于我能轻易的了解一个人为何一愿意他的犹太血统引起注意。

当柯赫抵达芝加哥时已经拥有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医院中,他受教于备受推崇的神经科主任理查。

李希特(Richard Richter)的门下担任住院医师。

能够担任李希特的住院医师是一种成就以及前途远大的保证。

可以理解的是,当柯赫放弃他的职位转为精神分析学院的候选人时,他的一些朋友有多么震惊与不赞成。

柯赫似乎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他融合了疏离却温暖善感而体贴的特质。

但又显露贵族般的高雅,冷漠,以及几乎如清教徒般的禁欲。

他是一个相当注重隐私的人,而且对于如何让自己展露于大众之前显得非常小心。

我从末见过他衣着失宜,而且他会重复地校正并修订他的作品直到满意才公诸于世。

他合宜地注重身体健康,而且很少有朋友知道他在晚年苦于慢性白血病。

还在当今所流行的慢跑及运动盛行之前,柯赫就开始跑步----不是慢跑,而是每周跑好几趟他自己规定要跑的里数。

此外,为了保持形象,他吃得很谨慎。

但是汉斯和贝蒂(BETTY.柯赫之妻)在家中的晚餐却是美食的飨宴。

汉斯是美酒的鉴赏家,晚间的时光通常是在正餐前的闲聊伴着特制的白葡萄酒中展开,有时还有客厅的灯火相伴。

晚餐有应时的波尔多或勃根第葡萄美酒点缀其中,饭后点心则包括各式白葡萄酒。

贝蒂最拿手的,是根据她从末泄露的食谱所调制可口的烧烤,但是酒还是汉斯最关注的,他教导我倒酒到酒杯时要小心,不可以太多,半满即可,他骄傲地展示来自他的好友汉斯。

哈特曼(heinz hartmann)的一封信。

事实上这是哈特曼过世前不久写给他的,在信中,哈特曼向柯赫抱怨因为年老所带来的不舒服,但随即指出随着年龄渐长也得到一些令人愉悦的补偿,那就是:喝的酒愈来愈好。

柯赫对于美酒的强烈喜好使得我在拜访他们夫妇时更有家的感受。

生长于盛产葡萄的莱茵河谷地的我总会在家中有度典的时候喝一杯莱茵河白葡萄酒,或是法国摩泽尔(Moselle)白酒。

即使是在孩提时代,我们也被允许小啜几口,这让当时还小的我们感到融入整个家庭的温暖气氛中,即使当时的我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它的味道。

柯赫家中的晚餐就有一点那样的气氛。

聚集在他周围的年轻同事们定期与他见面讨论工作上的进展,有时则共进晚餐。

这种团体的组成有一部分源自于柯赫体会到以往同事及朋友对他的冷眼相看,特别是当他开始谈论并发表有关自恋及自体的理念时,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领导者对他采取冷落态度。

他曾向我提及一些原本熟识的同事如今在举办国际会议的旅馆大厅相遇时对他不理不睬。

老友们突然忽视他,或走在路上相遇时对的问候只是报以冷淡而草率的回应,他为此感到受伤害及愤怒。

他曾经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以及世界精神分析学会的副会长,他曾与安娜。

佛洛伊德(Anna Freud)以及汉斯。

哈特曼共事,并且一度有希望成为世界精神分析学会会长。

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众多候选人眼中,他因教授最佳的理论课程以及撰写最有趣的论文而备受推崇。

当我回想起自己还是一个候选人的时候,听到他与我们班级讨论他的近作(自恋的形式与转形)(Form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Narcissism,1966),这篇论文开启了我们对精神分析的新视野。

几乎所有的候选者都认为他是该学会中最好的老师之一,他在精神分析理论方面的课程都是在最诡辩的方式下进行的。

我们学生有指定的读物,他会在一开始询问我们一些关于阅读内容了解程度的问题。

随着他与班上同学的一问一答间,便产生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重点,之后我们便坐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为我们启示精神分析难懂而纠结的理论奥秘。

一旦开始了一个主题,他便能持续讲述半小时以上,而且不喜欢被打断。

我对于他渊博的学识既惊讶又仰慕。

简而言之,他被我们视为现代精神分析的知性领导者------“精神分析先生”(Mr Psychoanalysis).所有的尊崇和仰慕在自体心理学出现之后骤然生变。

举例而言,在一个学术会议中,柯赫强调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及安娜。

欧(Anna O)对于佛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的贡献时,他被与会同仁视为无法彰显佛洛伊德而遭到谴责,并且在数周内,他甚至经由同事投票而被芝加哥学院的精神分析教育审议会除名。

他开始感到学术上的孤立,于是心理上需要一种肯定的回应。

较早之前,在他开始撰写他第一本著作《自体的分析》之后,他开始与一些年轻而有兴趣的分析师逐章地研读这本新书。

我相信这团体最初的成员包含了米歇尔。

巴斯克(Micheal Basch),约翰。

吉多(John Gedo),亚诺。

高柏格,大卫。

马奎斯(David Marcus),保罗。

拓品恩以及来自辛辛纳提的保罗。

翁思坦恩(Paul Ornstein)。

之后,我被邀请加入,而玛利安。

拓品恩(Marian Tolpin)及安娜。

翁思坦恩(Anna Ornstein)也随后加入。

我对于能够恭逢一位富有奋发创造性的天才而感到既畏惧又兴奋。

我视柯赫为新的佛洛伊德,而把我们的聚会盾做是极具价值地传承了早期佛洛伊德家中每周三晚上维也纳学派的团体聚会。

在聚会中我环顾四周,幻想着我们之中有人是当代的亚伯拉罕(Karl Abraham),有人是费伦齐(S.Ferenczi)……。

约翰。

吉多是我们之中的精神领袖,而且他似乎与柯赫最为亲近。

当《自体的分析》于1971年出版之后,柯赫便不再从事公开讲学,我和约翰也在思考对他而言适合的讲学场所。

再过几年柯赫就要六十岁了,我天真的预期精神分析学界会希望能够在他的寿辰给予他荣耀和庆贺,但显然我是一厢情愿了。

当时我正好是芝加哥精神分析学会的节目委员会成员,当委员会召开时我提案在柯赫六十大寿时,由学会主办一个学术会议以表扬这位声望崇隆的同事。

我的提议并末获得热烈的回响,但委员会还是通过在大会的一般例行性会议中讨论我的建议。

然而同事们却一个个起身离开以表示对此动议的反对。

的确,以学会的名义为一人会员祝寿是史无前例的,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我的提议被否决是完全合理的。

即使现在回顾往昔,我依然不了解当时的我怎么会期待学会会员们去尊敬一位他们所嫉妒而且还提出威胁他们所一直确信的理念的人呢?然而,我并不打算放弃,而且学会同事们的短视引起我的义愤。

带着热切的仰慕,我决定组织我的朋友们召开一个学术会议以彰显柯赫的荣耀。

在保罗。

拓品恩以及当时担任学会理事的乔治。

波路克(George Pollock)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其中包含了内人依娜‘INA’的大力相助)以安排这场祝寿讨论会。

由于我们需要金钱来发动,我缠着大约一打的朋友,向他们每个人借了150元美金,并且承诺他们,如果可能的话,会在会议后还给他们。

我们预备了学术发表的会场以及举行宴会的饭店,并计划了一个由来自欧洲及北美学者演讲的高水准的学术会议议程。

柯赫在议程的安排中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

我没有办法回想起所有的受邀者以及议题,依稀记得来自普林斯顿的历史学家卡尔.夏洛斯基(Carl Schorske)发表了有关维也纳时期的佛洛伊德;来自瑞士的精神分析兼人类学家保罗.派林(Paul Parin)以及来自纽约的劳伦斯.佛芮德门(Lawrence Friedman)讲述精神分析的理论;玛利.吉多(Mary Gedo)讲解艺术与精神分析;来自法兰克福的亚历山大.密切理奇(Alexander Mitscherlich),他是战后德国精神分析后与运动的领导者;约翰.吉多在餐会上致词赞美柯赫。

这为了庆祝柯赫的寿辰而举办的讨论会小论在学术或个人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将近六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们,包括朋友及同事,齐聚一堂。

林内.史匹兹(Rene Spitz)自丹佛赶来,安娜.佛洛伊德虽无法与会,但自伦敦致送了一封温情洋溢的祝贺函,她是我们的荣誉赞助者之一,我们的赞助者还包括了芝加哥市长理查.达利(Richard Daley).最后,在付清借款后,这次讨论会还有盈余可以捐赠给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