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措施分析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到来往往造成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和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
一、1. 结构震动地震产生的震动是对建筑结构最直接以及最明显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至建筑物时,会引起结构的振动,当地震波强度较大时,结构振动会明显加剧。
这种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部件受到力的作用,可能引起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2. 波动效应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形成波动效应,即波浪在建筑物内部的反射、折射和干涉。
这种效应会产生增大的地震力,对建筑结构构件造成额外的负荷,增加结构的损坏风险。
3. 地基液化地震中,若建筑物所处的地基松散,且含水量较高,就有可能发生地基液化现象。
地基液化会导致地基土壤丧失了承载能力,建筑结构将失去稳定性,因而容易受到破坏。
4. 应力集中地震力在建筑结构中的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应力的集中。
在某些部位,应力值会远大于结构的设计强度,造成该处的破坏。
这种应力集中现象对结构的损伤特别明显,需要特别注意。
二、减轻地震影响的方法1. 设计合理的结构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法。
例如,采用抗震墙、框架结构等能够增强结构稳定性的设计方案。
此外,还应根据地震区特点,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2. 选择适宜的建材建筑结构使用的建材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例如,钢材、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承受力的作用,从而减轻结构受损程度。
3. 实施抗震加固对一些老旧建筑,或者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可以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加固墙体、增加结构承重能力、加强结构连接等。
这些加固措施能够提升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使建筑物更加安全可靠。
4. 定期维护检查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定期维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结构存在的隐患,加以修复和处理。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控制和减震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控制与减震技术的应用。
一、结构控制结构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构造布置来控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在结构控制中,建筑物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
首先,增加建筑物的刚度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控制方法。
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采用加强梁柱节点的方式来增加结构的刚度。
其次,提高建筑物的强度也是一种有效的结构控制方法。
增加结构的强度可以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减小破坏的可能性。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加强柱子和梁的截面尺寸,增加钢筋的使用量等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强度。
此外,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是结构控制的重要目标。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挑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设置剪力墙、抗侧移支撑等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减震技术主要包括主动减震和被动减震两种方式。
主动减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减震装置,主动地消耗地震能量。
常见的主动减震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被动减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震装置,被动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被动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减震橡胶等。
这些装置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减少地震力传递到建筑物上来减小地震的破坏。
除了主动减震和被动减震技术,还有一种常见的减震技术是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钢板隔震装置等。
建筑结构减震设计
建筑结构减震设计1500字引言: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旨在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意义、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减震设计方法。
一、减震设计的意义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而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建筑物的倒塌风险,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减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震感,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减震设计的原理减震设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采用一定的减震措施,将地震产生的能量转化成其他形式,并迅速传递、吸收或消散。
常见的减震设计原理包括质量调谐、加密砌体、模块化设计等。
通过这些原理,能够使得建筑物能够有效地分散地震的冲击力,减少结构的震动,从而降低破坏的可能性。
三、常见的减震设计方法1. 摩擦减震器摩擦减震器是一种利用材料之间的摩擦力来减震的装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减少结构受力,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2. 间隔层设计间隔层设计是利用建筑物内部设置隔层,将结构的震动能量分散到各个隔层中,有效减少上部结构的振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层建筑,可以显著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
3. 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剪力墙是一种常见的减震设计方法,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混凝土剪力墙,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产生的位移,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加固钢筋,能够将地震产生的能量迅速分散,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结论:建筑结构减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用摩擦减震器、间隔层设计、混凝土剪力墙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减震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继续研究和应用新的减震设计方法,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地震是极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增大就导致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防震效果。
地震来临时,大地的震动会沿着楼层高度自上而下递增,会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造成损害,进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建筑物的减震和抗震设计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针对建筑物结构抗震和减震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对策引言:随着目前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对于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在高层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所设计建筑本身的隔震与减震功能。
采取有效措施抵抗低强度地震也是目前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这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建筑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解决,并且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见解。
1、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1)目前所使用的隔震与减震设计稳定性差根据对我国建筑物目前所使用的抗震设计进行调查显示,我国国内目前所主要使用的为传统土木、混凝土机构的抗震设计。
这样抗震设计的原理就是利用建筑物结构之间的各个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吸收地震的能量。
这样的抗震结构在短期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抗震结构无法长期运行。
地震所带来的过大的加速度和空间范围的不断变形就容易使建筑物内部发生破坏,混凝土出现裂缝,使得建筑物原有减震抗震的效果受到影响,并且后期维修费用也很巨大。
并且对于这种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效果也甚微,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得建筑物上层建筑受到的水平力小于一般建筑,所以隔震层上部的建筑结构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传统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难以适应现今发展的需要。
(2)建筑物后期维护工作不足任何事物在建造结束后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功能的正常平稳运行。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震减震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研发了多种不同的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现实应用意义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减震方案能够让建筑结构的阻尼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物在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的位移,采取这种方式主要降低的是在地震过程中来自于水平和竖向地震带来的影响。
隔震体系的应用,主要原理就是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让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力得到有效的下降。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科学调查,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隔震措施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平地震出现的加速度反应,并且还能够降低结构性地震出现时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到了保障和维护。
因此可以看出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减震和隔震措施合理地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坚固。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这就需要在对减震和隔震的设计上做到尽量分散,若设置在建筑周围,地震时建筑的倾覆力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支座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受力较大的一面应当设置抗震减震支座,支座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过大,一般在2m左右就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设计案例:1. 摩天大楼的消能减震设计:摩天大楼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力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大楼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大楼的底部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大楼的破坏。
2. 桥梁的消能减震设计:桥梁是地震中易受损的结构之一,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消能减震措施。
例如,可以在桥梁的支座处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3. 地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地下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地下建筑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地下建筑的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下建筑的破坏。
4. 钢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地震力。
因此,钢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钢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安装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钢结构建筑的破坏。
5.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混凝土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一定的地震力。
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破坏。
6. 地震防护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地震防护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地震力的结构,它采用了多种消能减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地震防护结构的支撑系统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震防护结构的影响。
7. 防震设备的消能减震设计:防震设备是一种用于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物影响的设备,它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随着资源不断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各区域可能发生地震灾害,不仅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群众的安全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做好建筑物的各种隔震减震措施,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群众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建筑结构设计,并且提出相关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而隔震减震环节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也应该提高隔震减震的重视程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较高。
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还可以避免群众受到地震的危害。
因此只有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符合实际的建筑要求,才能逐渐地增强建筑物安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抗震性能较差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建筑设计各环节都受到较大关注,而建筑设计结果需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较高,才能够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避免建筑物产生安全事故。
在实际的设计阶段中,由于部分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很难融入先进的设计思想,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合理,无法有效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很难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抗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较差。
另外,设计人员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如果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了解不全面,很容易忽略抗震设计环节,更加偏重于建筑物的美观,虽然能够为群众提供美观的居住环境,但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实际要求,会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此外部分区域的地质较差,所以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很大。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取科学的隔震减震技术和措施,可以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的摇晃和破坏,提高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减少地震能量传递,降低建筑物振动响应,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的完整性。
隔震减震措施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能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隔震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隔震和减震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引起的振动的影响。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中加入隔震设备或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地分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动力联系,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的振动大大减小。
这种隔离和减震的效果可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传递,降低地震震级导致的破坏。
(2)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结合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其抗震能力。
即使发生地震,建筑物也能够承受住较大的地震作用而不发生崩塌或倒塌。
(3)隔震和减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本身带来破坏,还可能导致其他灾害,如火灾、水灾等。
采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
2隔震减震的方法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切断地震能量传递的直接途径,将建筑物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隔离开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通过采用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等,建筑结构能够在地震时自由摆动,分散和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
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防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包括抗震设计、增加刚度和强度、使用减震装置以及加固旧建筑等。
一、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一项基本的建筑地震防护措施,它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能以及抗震能力。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在设计初期,必须进行详尽的地震勘测,获得地震参数,确定设计地震力。
然后,根据地震力要求和结构特点,进行结构形式选择和结构计算,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二、增加刚度和强度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达到目的。
在结构刚度方面,可以采用加固墙体、增加框架支撑等措施来提高整体刚度。
此外,也可以增加屋面和地板的刚度,以减少地震荷载的变形和影响。
在结构强度方面,可以采用使用高强度材料或者增加材料的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等方式,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
三、使用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近年来建筑地震防护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
它通过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少结构的振动,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座、减震墩、减震隔震等。
它们可以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应变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减震装置也能改善建筑物的舒适性,降低地震对人的伤害。
四、加固旧建筑旧建筑的抗震性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为了提高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改善其结构。
加固旧建筑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钢筋箍束加固、钢板加固、加装钢骨架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旧建筑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对其造成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对旧建筑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修补和加固结构上的问题,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地震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抗震措施 -回复
结构抗震措施-回复
结构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针对地震力量的特点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和物质的损害。
常见的结构抗震措施包括:
1. 地基加固:地震时,建筑物受力主要集中于地基,因此地基加固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包括增加基础面积、加深基础、采用土钉等。
2. 结构加强:对建筑物的梁、柱、墙等构件进行加强,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3. 减震降能:是指通过使用施加在建筑物结构上的装置或材料,将部分地震能量转化或吸收为其它形式消耗掉,从而减小地震力的破坏作用。
包括加装钢筋橡胶减振器等。
4. 合理布置间距:建筑物中结构构件之间的间距应根据各种要素综合考虑布置,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承载和变形。
5. 求稳特性设计:在建筑物设计中,根据结构、使用和环境等要素,使用求稳特性设计原则,即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也要保持稳定,防止结构崩溃。
以上是常见的结构抗震措施,具体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地域及设计要求等综合考虑。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基于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振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振减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建筑结构开发了多种不同的隔振减振技术,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绝缘振动技术的不足,如应用规范不完善和难以普及等。
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必要好好控制和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使其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控制技术的核心在于地震能量的分辨力,类似于“太极推手”。
它起源于20世纪中叶,通过碎石层实现了移动绝缘。
此后,各国对绝缘控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铅基橡胶轴承,极大地促进了绝缘控制技术的发展。
隔震控制技术在我国的第一个应用是1993年安阳粮油综合体建成的。
到20世纪末,我国的主要研究重点是橡胶轴承绝缘结构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技术,为随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冲击阻尼技术的核心在于可以降低到建筑物可接受范围的地震能量消耗。
中国的阻尼控制技术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
2001年,中国《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明确规定了消能技术及其他相关内容。
2013年,中国制定了建筑能耗和阻尼技术规范(JGJ 297-2013)。
此后,中国能源耗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失稳:地震引起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失稳,使其无法承受振动力量而发生倒塌的风险。
2. 地基沉降:地震会引起土壤的液化现象,导致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加剧建筑物的振动。
3. 墙体开裂:地震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开裂现象,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4. 设备损坏:地震还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如电梯、管道等,增加人员逃生的难度。
二、防护措施1. 结构设计: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支撑结构、设置减震器等。
2. 地基处理:在选址阶段,要充分了解地基情况,选择稳定的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3. 抗震设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抗震设备,如减震支架、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损坏,增加人员逃生的安全性。
4. 检修维护: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损坏等问题,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5. 应急预案:建立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紧急救援等,提高人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抗震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以及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行业应积极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防震与减震措施
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防震与减震措施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S)是当今建筑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新型建筑方式。
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绿色环保、高效快速以及减少资源浪费等众多优势。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防震与减震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采取的防震与减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和人员安全。
一、防震措施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合适的防震措施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1. 地基处理地基是支撑整个建筑物的基础,因此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提升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地基土壤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并排除不坚实或可能液化的土壤。
其次,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加固地基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2. 结构设计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连接方式是防震的关键。
例如,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钢结构或混凝土搭配钢筋等,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此外,在连接点处采用可靠的耐震连接技术,如紧固螺栓或焊接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易发生断裂。
3. 防震设备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加强抗震能力外,还需要考虑配置适当的防震设备。
这些设备主要包括防撞墙、减振器、液压缓冲器等。
防撞墙可以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引起的冲击力量来保护建筑物;减振器则通过改变其自身频率对地震进行减振处理;液压缓冲器则可以利用液体流动阻尼降低地震带来的影响。
二、减震措施装配式建筑中的减震措施主要是为了降低地震引起的水平加速度和建筑物振动频率,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1.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减震手段,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安装隔震垫、隔震支座等设备,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消耗。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产生的水平加速度,使得建筑物振动幅度减小,并保护建筑内部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
隔震技术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筑的高度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建筑抗震减震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本文从隔震减震支座、建筑设施的走向、高层建筑结构选择三个角度,阐述了当前高层建筑中存在的有关隔震减震性能的设计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保证建筑效率的前提下,全面提升高层建筑的隔震减震设计质量,从而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隔震减震;结构设计;策略分析多年来,我国地震带附近地区地震频繁,这给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
所以,如何有效进行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防震减震工作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八大类建筑应当充分应用减隔振技术,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提高,抗震隔震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以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达到提高建筑抗震减震工作质量的目的。
1.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隔震减震支座总体来看,防震支架的设计会受到防震墙的影响,在进行隔震减震墙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分散的设计原则,不能在建筑物的四周设置隔震减震墙,这样不仅会增加地震墙的倾倒力,还会对隔震支座的性能造成一定影响。
在荷载较大的部位,必须设置抗震缓冲支架,并与相应的支撑装置一起提高整体质量,使各项减震措施的效果最大化,确保其能够提高建筑的质量[1]。
1.2建筑设施的走向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自然现象。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对当地地质构造的分析,因为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影响到房屋和设备的正常使用,进一步导致房屋倒塌。
在地震发生时,必须正确地调整地震中建筑的振动方向,并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地质和水文情况,使建筑物的结构与震源方向保持垂直,而不能与震源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朝向与地震方向平行,会增加建筑物坍塌的危险,而维持竖直关系的建筑物则不太可能发生坍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蕉壹壅塑目圜
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措施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吕必祥, 田州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445000
城市建设 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2010,(6) 0次
参考文献(2条)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 2.武田寿一,纪晓惠,等译.建筑物隔震防振与控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面运动传 递不到主体质量,产生不了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它最具有代 表性的是巨型刚框架悬挂体系。其结构分为主框架和子结构:主框架 同一般框架结构;子结构采用索或吊杆悬挂.分布有主要质量。此体 系可以有效地隔离主框架和子结构,减少地震作用的传递,控制结构 的地震反应。因此,目前已经广泛被很多国家采用该方法在桥梁、火 电厂锅炉架中应用广泛。著名的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43层)即采用此 种方法隔震。 二,消能减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来减少结构的地震 反应。其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用于新建结构的减震设计,也可用于 现结构的抗震加固;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适合钢结构、高耸结 构;一般应用于上部结构,也町应用于基础隔震建筑中的隔震层。 消能减振技术是用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将地震动的能量加以吸 收耗散,以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这比传统的依靠结构本身及其节点
无粘结钢支撑体系是一种机敏的减震支撑体系。在内核钢支撑和 外包钢管之间不粘结,或者在内核钢支撑和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管混 凝土之问涂无粘结漆形成滑移界面。在支撑中段设置外包层,在支撑 两端适当部位露出内核钢支撑,再用高强度螺栓与框架结构连接,以 保证压力和拉力都只由内核钢支撑承受。滑移界面的材料和几何尺寸 需要精心设计和施工,以允许内核钢和外包层之间相对滑动,同时约 束内核钢支撑的横向变形,防止内核钢支撑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整体屈 曲和局部屈曲。 四、跷动振动控制减震设计
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相比显然是前进了一步。但是消能元件往往与主 体结构是不能分离的,而且常常是主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 完全避免主体结构出现弹塑性变形,因此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延性结构 的概念。从另一方面考虑,减振消能也可以看作是增加结构阻尼的方 法。
消能减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与所选用的消能装置关系较大.消 能装置的种类繁多,主要有摩擦阻尼器、塑性消能器、粘滞阻尼器、 磁流变阻尼器、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等。从阻尼器的T作原理方面可 分为滞回型和粘滞型两类,亦可称为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 三、机敏减震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张树忠.董福琳 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措施分析 -低温建筑技术2009,31(6)
主要从当前抗震设计中所涉及隔震,消能减震技术以及根据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建筑物走向与地震震向的关系来简述减少地震中建筑物破 坏的技术措施.
2.期刊论文 胡志民 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总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隔震减震技术已经从早期的系统 研究进入到了逐步应用的阶段。经过现实中实际地震的验证,这些方 法已经显示出优越的抗震性能,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 仍然要看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还需要我们设计和科研人 员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论证。
参考文献: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2001)2008. 【2】武田寿一。纪晓惠,等译.建筑物隔震防振与控振【M】.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7.
一,隔震 使用隔震技术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
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隔震建筑的结构体系一般 由下部结构、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组成。根据隔震层设置的位置不 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l地基隔震 地基隔震即隔震层设在基础以下的地基中。历史上曾采用糯米 垫层或砂垫层隔震,也能取得一定效果。还有的用一层软粘土一层砂 土,其间加入一层土工布。使地震波在地基中被多次反射吸收达到衰 减的效果。但由于土的性状较难由人工控制,它常随自然条件而变 更,因此效果不稳定。杭州市抗震办曾组织研制了一种改性沥青阻尼 隔震垫。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动往 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该种隔震方法适用于体形 规则的低层或多层建筑结构,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效果较差(隔震结 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滚轴(珠)滑移 隔震、摩擦摆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 垫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等,其减震效果可
本文根据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在地震力影响下合理计算模型的确定,并提出了相应构造措施.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ysywd20100614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9日
管理观察
CONSTRUCTloN
建筑结构设计中减少地震力影响的措施分析
吕必祥 田州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445000
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 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减少地震力影响力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力影响
达8%--60%。 3.层间隔震 层间隔震是结构隔震与抗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原结构
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地震时,耗能减震机 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该方法适用于旧房加 层、抗震加固。减震效果一般在10%---40%之间。虽然层间隔震的效 果不如基础隔震,但它可利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 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目的,简单易行。隔震装置采用橡胶支座。在上 海.几栋高层建筑用此方法控制结构的第二振型反应,收到很好的效 果。
跷动减震设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个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在竖 向不紧固;另一种是结构中地震力较大的柱、竖向连续墙、支撑等部 分构件与下部基础不紧固。前一种方法适用于高宽较大的建筑物在强 烈地震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竖向拔力的情形。 五、地震震向与建筑物走向
汶川地震导致的房屋倒塌无数,同时也有不少的房屋屹立不倒。 经过专家的现场勘察。房屋倒塌和震向密切相关。所谓的震向,即地 震发生以后,导致房屋震动的方向。此次汶川大地震,震向为东北. 西南走向,房子如果和它同向。随它一起摇晃,则受损严重,而房屋 走向和震向垂直的话,损伤明显小得多。以板式结构为例,板式方向 与断裂带走向垂直的话,其抗震能力至少可以提高3度。“我们虽然 不能精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震的强度.但是,知道了断裂带的 走向以后,一旦发生地震,地震波的传递方向所导致房屋晃动的方 向,还是有规律的。”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专家吴志强如是说。“今 后,在重建规划中,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房屋走向和震向交叉,其 抗震能力可提高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