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赵氏家训选

赵氏家训选引言赵氏家训是中国古代赵氏家族传承下来的重要家训文化。
家训是家族长辈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对后代子孙的教诲和规范,旨在传承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以促进家族的团结、繁荣和传承。
赵氏家训选是对赵氏家训中的精华进行整理和选择,以便后代子孙学习和借鉴。
家训选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要求每个家族成员注重个人修养,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家族的人。
–齐家:强调家庭的和睦和谐,每个家庭成员要尽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治国:家族成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和和谐做出贡献。
–平天下:强调家族成员要具有公正和公平的品质,对待他人要宽容和包容,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老:家族成员要尊重和敬重老年人,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传承家族的尊老传统。
–爱幼:家族成员要关心和照顾年幼的家庭成员,给予他们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孝敬父母:家族成员要尽孝敬养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愿,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3.诚信守约,待人宽厚–诚信:家族成员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守信承诺,做到言行一致,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守约:家族成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尊重合约和协议,不轻易违背承诺。
–待人宽厚:家族成员要对待他人宽容和友善,不计较小事,以和善的态度面对他人,维护家族的和谐。
4.学习进取,追求卓越–学习:家族成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进取:家族成员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畏困难,永不放弃。
–卓越:家族成员要追求卓越,追求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为家族争光。
5.和衷共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家族成员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互帮助,共同实现家族的目标。
–团结:家族成员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族关系,共同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努力。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一一重德修身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
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
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
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
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
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
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
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
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
古代好家训好家风格言

古代好家训好家风格言篇一:家风家训格言警句精选新家风家训格言警句精选1、做老实人、做诚信人、做善良人。
2、诚实守信,开明勤俭,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3、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
4、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踏实做人。
5、学会放弃,懂得珍惜。
6、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7、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
8、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
9、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0、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1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创业致富,勤俭持家。
15、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16、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17、家庭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灾祸生。
18、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19、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1、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2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23、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24、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25、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26、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
27、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28、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贫。
29、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30、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和睦共处。
31、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32、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33、恩义并用,相处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终身。
34、上敬下睦,夫唱妇随,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3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6、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
37、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38、家和万事兴,齐力共断金。
39、为人父母要涵养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持恒贵在“素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颜氏家训修身总结

颜氏家训修身总结一、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颜氏家训中的核心内容。
修身的意义在于提升个人的品德和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通过修身,一个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提高自律和自控能力,同时也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修身的基本原则1. 忠诚正直在颜氏家训中,忠诚正直是修身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应该始终保持正直,不说谎、不偷窃,诚实待人。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在道德上立足。
2. 保持虚心学习修身还包括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了“温故而知新”,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自己的见识。
同时,也应该时常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以此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3. 勤奋努力勤奋努力也是修身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不以业业者忧”,即不要因为工作或事务而感到苦恼。
教导我们应该勤奋工作,尽心尽力,不懈努力。
通过努力工作,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4. 和谐相处修身还要求一个人能够和谐相处。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应该保持和睦的关系。
尊重他人的权益,理解别人的观点,包容他人的不足。
只有通过和谐相处,一个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修身的实践方法1. 坚持道德修养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坚持道德修养。
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了“修身在于宽以敬为本、严以律己”,强调了修身的宽严相济的原则。
我们应该宽容他人的缺点,但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2. 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修身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准时起床、健康饮食、克制欲望等。
只有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够塑造一个良好的品格。
3. 修炼内心的平和在颜氏家训中,强调了修炼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一个人应该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保持内心的平稳。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增强心理的抗压能力。
古人教子重德修身

古人教子重德修身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文/智真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的德性培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导,“重德修身”成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以下举些例子。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先师孔子行教像(唐?吴道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孔子家训十条

孔子家训十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家训被誉为中国家风的代表之一。
孔子非常注重家族的领导、家庭的教育以及家风的传承。
以下是孔子家训十条的内容,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指导和启示。
第一条:齐家治国,才能兴邦。
孔子极为重视家庭管理以及国家治理的互相关联。
他认为如果家庭得到良好的管理,那么国家也会随之得到治理。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
第二条:修身养德,做好自己。
孔子认为人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有资格管理家庭、治理国家。
家庭成员要注重修身养性,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引领家族和社会进步。
第三条: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孔子非常强调家庭内部的关系。
在他看来,孝顺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家庭美德的起点。
同时,还要尊重长辈、关心年幼、善待弱者,这些行为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第四条:和睦相处,讲究义理。
一个和睦的家庭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鼓励家庭成员彼此信任、友爱相处、公正待人,也要讲究义理,维护大义。
第五条:勤俭节约,不浪费。
勤俭节约、不浪费是家庭管理的重要原则。
孔子认为人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家庭财富的积累和保值。
第六条:忠诚守信,保持诚信。
孔子认为,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必须对别人说到做到,守信用。
只有人们保持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
第七条:不计较得失,宽容相处。
在家庭内部和社会中,争吵不可避免。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宽容相处,不计较得失,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搭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社会长远的和谐发展。
第八条:尊重才干,激发潜能。
孔子强调尊重人的才干,物尽其用。
同时,他鼓励家庭成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勇敢追求梦想。
第九条:治家有方,切实实现管理。
孔子认为家庭管理要有方向,需要有规划和实施。
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实现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第十条:博学多才,不断提升。
孔子认为,人要不断追求知识,增加自己的学识和技能。
家庭成员要以学习为核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干,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家庭的期望。
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

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家训和家风是历史名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家训和家风不仅是家族成员的行为指南,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智慧和品格。
一、孔子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家训可以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的家风以孝道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重。
孔子教育子弟要有礼貌、尊敬长辈,注重孝道和忠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二、林则徐家训:敦俭立志,廉洁奉公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家训是“敦俭立志,廉洁奉公”。
林则徐注重家风的培养,教育子弟要勤俭节约,树立远大志向。
他强调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反对腐败和贪污现象。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三、田汉家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田汉是中国现代作家和词曲创作家,他的家训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
田汉注重家庭教育,教育子女要爱国心切,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追求卓越,不畏艰难困苦。
他的家训和家风为他的创作事业和社会贡献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敬佩。
以上是几位历史名人的家训和家风,它们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精神支柱。
这些家训和家风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家训和家风,为建设美好的家庭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品格指引我们的行为,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古代 家训

古代家训古代家训是一种以家庭教育为主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代家训,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道德、礼仪、家风、家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富有启迪性和价值观感染力。
以下是古代家训中的一些精选内容。
【家训之道】1. 天下的秘诀在于君子必先修身而后致治天下。
2. 子欲养而亲不在,何怪于天?3.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怨人以恶。
4. 君子居处而恭,天下之人必敬之。
5. 为人父母者,当以身作则,教育后嗣不越规矩。
6. 君子虽在屋上,不以俯视人;小人虽在地下,不以仰视人。
7. 君子尚气节,小人耻屈辱。
9. 读书虽然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之门,但必须以德为先。
10. 非义不行,非仁不成,非正不立,非诚不信。
1. 幼儿不学,长大不知道;长大不学,老死不成仁。
2. 人之所以为人,最曼妙,在于感情。
4. 须知仁义,方为人之根本;好学知识,方为世之大本。
5. 君子必须如水,能够感化一切。
6. 有人说事无大小,自有轻重缓急之分;审情度世,方显识人之明。
7. 君子之家,不为卑微之行,不患祸乱之灾。
8. 家有谦和之风,亲近之人自然多。
9. 人若能知足,则为慧德之人;人若不能知足,则是狂妄不可为。
10. 臣不当朝,子不当官,人不当赛,其道亦无异。
1. 以言行为名,以实践为表。
2. 放心做人,用心做事。
3. 天下没有不露胸膛的豪杰,只有懦夫。
4. 人之所以不如兽,因为没有利用自己的本能去生活。
5. 辜负了时间,就是对生命的不忠。
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 心静自然凉,情深自然重。
8. 学识虽然可以使人聪明,但品德却无法被取代。
9.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君子灾有时,小人或欢。
10. 大道至简,人无伪心,则其行践必然无比水萍。
古代家训家规100条

我国古代家训家规100条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诸如曾国藩家训之类的家庭管理、教育、相处文化,对我国家庭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也促进了我国家庭的和谐、和睦。
现将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100条家训整理成册,相关家训如下。
1、夫妻相敬,举案齐眉,婆媳相让,一家和气。
2、少壮不努力,老大被人讥;少壮不立业,老大徒伤悲。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做了好事莫夸耀,做了错事敢担当。
5、子孝父严,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妇温夫爱,睦邻亲友,家道始兴。
6、以德服人者昌,以理服人者顺,以信服人者智,以威服人者亡。
7、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则问题守底线。
8、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9、须知男女终有别,坚守道德莫超越。
10、债不可轻举,语不可轻言,行不可冲动,学不可半废。
11、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12、以德交友,以友为邻,诚信为上,帮困扶贫。
13、做事要勤,做人要忠。
14、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15、为人讲诚信,不怕家不富。
16、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17、孝父母,友兄弟,爱儿女,友邻里。
18、不求万贯家财,但求健康平安。
19、耕种要勤,言语要真,买卖要公,做人要诚。
2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2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2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23、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24、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咎。
25、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
26、攒钱聚财,取之有道,男女老幼,处之有方。
27、干本份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
28、和睦友善,勤俭节约,科技致富,读书为先。
29、积谷防饥,积德防老,送子读书,儿行孝道。
30、读书明理,修身养性,薄财重义,为国为民。
31、肩担道义,胸怀天下,诚实劳动,四海为家。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有毒物莫吃,违法事莫做。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家训作为圣贤教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家教子中,不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无一不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与精髓。
其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达到了和谐的完美统一,因而可以成为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主旋律。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教子,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如何做一个事业有成的正人君子?如何做一个事业成功的正人君子呢?首先必须进行严格自身修养。
修身的道德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
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么在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上,就能做到温、良、恭、俭、让。
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何愁安身立命之难呢?进德修业的完美,才能真正达到和体现报国为民、达人达己、成人成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还可以用“内圣外王”来进行概括。
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呢?现在的说法是“内方外圆”。
所谓内圣,就是内在素质、自身修养“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外王,就是外在言行、处世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
优秀的传统家训,浓缩了古人的人生智慧,特别是体现了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但人生哲学、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是不会改变的。
目前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实乃是家庭教育的败笔。
东坡先生曾经诗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并非危言耸听。
针对目前状况,先要消灭已经飞进来的蚊蝇,并安上名牌纱窗,以绝后患。
而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杀虫剂和最好的纱窗,莫过于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周公远见,当代家长应思之《尚书》中,记载了周公为训诫侄子成王而发表的一篇诰辞,《无逸》诰辞。
文中为告诫成王,特意列举百姓之子的例子:“看看那些百姓们吧,做父母的辛勤耕种与收割,但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与艰难,于是就贪图安逸享乐,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遵守法度,甚至会轻慢无礼的呵斥父母。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全文)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全⽂)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夫的⽣活信条。
“⼈必有家,家必有训”,运⽤家训教诫家⼈、⼦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
⽐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迁》、诸葛亮的《诫⼦书》、颜之推的《颜⽒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范》、朱柏庐的《朱⼦家训》、李毓秀的《弟⼦规》等等,不胜枚举。
关于孝仁礼义在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分⼴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化知识的教育、谋⽣技能的传授、为⼈处世的告诫等,⼏乎涉及个⼈、家庭、社会⽣活的⽅⽅⾯⾯。
司马迁最终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的《史记》,离不开其⽗司马谈的家训和价值观,即对“孝之⼤者”的理解。
司马谈学富五车,他的才学也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专门为他量⾝定做了⼀个官职: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献。
司马谈认为,⾃孔⼦死后的400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
当今海内⼀统,若作为⼀名太史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必会惶惧不安。
为此,他⾮常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业。
于是,在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迁》。
司马谈希望⾃⼰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孝”。
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扬名于后世以显⽗母,此孝之⼤者。
”有了这样的家训,司马迁终不辱使命。
值得⼀提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部家训,被历代推崇,甚⾄被J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家训》,它反复被刊刻,虽历经千余年⽽不佚。
《颜⽒家训》中,今⼈最为熟悉的就是那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
实际上,该书共有七卷计⼆⼗篇⽂章,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泛,且意义深远。
如它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术;认为学习应以儒家经典为主,也要注意⼯农商贾等⽅⾯的知识;主张“学贵能⾏”,反对空谈⾼论,不务实际。
10条家训,说透古代家风家训,读懂者受用一生

10条家训,说透古代家风家训,读懂者受用一生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族训、族规中一类。
家训以重德向善为纲目,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
运用家政治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01、早教利功倍《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
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02、立志以成事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
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惰则弛缓”“勤则医惰”,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03、立德遗子孙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
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
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一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家规家训旨在塑造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家族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其寓意:1. 《朱子家训》: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等理念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尊师重道、知书达理、敬老慈幼、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提出了要求,还强调了家族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曾国藩家书》: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充满了对家族成员的教诲和期望。
他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勤俭持家、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诚实守信、待人以诚。
他还教导子孙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3. 《钱氏家训》:钱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其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家训教导子孙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诚信友善、重义轻利等,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家族荣誉感,鼓励子孙不断学习和进步。
4.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所著,旨在教导子孙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颜之推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与他人相处,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5. 《袁氏世范》:南宋时期袁采所著的家规家训,旨在教导家族成员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袁采强调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以达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这些家规家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旨在塑造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家族成员。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这些家规家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治家格言朱子家训

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一、修身之道1. 勤学修德:治家之本在于修身,修身之本在于勤学。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诚信、正直、勤奋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 知足寡欲:我们应该懂得知足,不要贪得无厌,不要被欲望所控制。
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待人之道1. 仁爱宽厚:对待他人要以仁爱宽厚之心相待,以理解、包容、尊重的态度去接纳他人。
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要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三、处世之道1. 谦逊有礼:我们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要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同时要以礼待人,礼貌待人,让人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善意。
2. 慎言慎行:我们应该言行谨慎,不要轻率地说话和做事。
在言行之前要认真思考,做到言行一致,不要说谎话,不要做错事。
四、教育子女1. 教子重德:德为立身之本,子女教育应以德为先。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具备诚实、正直、勤奋的品质。
2. 培养习惯:子女教育应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等。
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
五、节俭持家1. 勤俭节约:我们应该勤俭节约,珍惜每一分钱财,不要浪费资源。
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让家庭更富裕,更和谐。
2. 量入为出:我们应该根据家庭的收入来安排支出,不要过度消费,不要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
只有量入为出,才能让家庭更稳定,更健康。
六、和睦家庭1. 夫妻和睦: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经营好家庭生活。
只有夫妻和睦,才能让家庭更稳定,更幸福。
2. 亲子和谐:我们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只有亲子和谐,才能让家庭更温馨,更美好。
七、勤学苦读1. 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古代的家训

古代的家训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敬的子孙们,这是我们家族传承已久的家训,希望你们能够铭记在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我们的追求,更是我们家族的精神支柱。
首先,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
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他的名片,也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根本。
要时刻保持谦虚、勤奋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亲人的基本原则,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其次,我们要以家庭为重。
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对待家人要有爱心、耐心和包容之心,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最后,我们要放眼国家和社会。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
让我们秉承家族精神,坚守家训,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亲爱的子孙们,这是我们家族传承已久的家训。
我们要铭记在心,遵守一生。
首先,我们要恪守孝道。
孝敬父母是我们为人之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他们尽心尽力。
对待长辈要有恭敬之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其次,我们要做到忠诚。
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朋友、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要始终保持诚实、正直的态度,不背离原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再次,我们要践行礼仪。
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以友善、宽容的心态与人相处。
对待他人的错误和不足,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共同成长。
最后,我们要坚守信义。
信义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石,也是我们家族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
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
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
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
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
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
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
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
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
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
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还不厌其烦的列举各项实践细节。
家训中一再训诫,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感谢,因为若没有祖先德泽庇荫,哪轮得到你有今天这份侥幸?同样道理,子孙努力奋发,为的不是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则是“积德以遗子孙”。
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
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
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怎么幸运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况落拓不羁的世家子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因此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
”这是《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
虽然强调“勤俭”,不过许多家训中可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
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因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司马光对此说道:“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
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
最戒慎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罪殃家门。
恭默的德性,还可以表现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众多家训中“修齐之道”谈得多,勉学读书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
这些自己有着赫赫功名的写训者,在家训中却常劝子孙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视“耕读传家”为理想目标。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
颜之推在“教子”篇里提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孩子讲鲜卑语和弹琵琶,还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无不宠爱”,颜之推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贪赃坏法,弄到家破身亡,遗累父祖,这可不是子孙不肖,而是父母当初教得差了。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
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应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颜之推提出以下一些家教原则:1、“固须早教”。
他主张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就应用优美的声音陶冶自己,用礼仪支配自己的言行。
孩子生下后,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就要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免得养成坏习惯再去纠正。
2、“威严有慈”。
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过于严厉,孩子不会敬孝,过于宠爱子女会不听话。
3、以身作则建立良好家风。
颜之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父兄言传身教很重要,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4、重视环境熏陶。
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小时,思想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选择良好的朋友交往。
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颜之推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1、勤学。
他认为古代的明王圣帝,都需要勤学,何况普通人,无论工、农、商、学都应勤学,以求进步。
2、自立。
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
他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专门的技能,才能自立于社会,他告诫后代说,“父兄不可长依,乡园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学有一技之长,才能随时随地自立于社会。
3、务实。
他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利行”,把握了学问,就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名人家教故事:善于对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
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有一天中午,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
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
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
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儿子想了一会儿说: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儿子回答:是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这回,儿子肯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
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教育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想”即让弦子想象希望的各种情况;“组”是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
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可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因此,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先让他说完,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对于孩子回答得不是很恰当的地方,父母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发问来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开拓思维的广度。
“孟母三迁”的启示《故事》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人际环境,连续搬家三次。
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
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
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
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
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点评: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
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
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
这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
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
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
当然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的所谓“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心理不是外界影响的消极产物,它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和调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