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铁道与道路工程培养方案
铁道与道路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基础知识: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铁道与道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
2、工程技能:学生掌握铁道与道路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职业发展: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从事铁道与道路工程领域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方案(一)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1、专业设置:建设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铁道工程等相关专业。
2、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材料力学等。
(2)专业课程:铁路工程概论、道路工程概论、铁道线路工程、道路工程设计、铁道桥梁工程、铁道道岔工程、铁道站场工程等。
(3)实践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等。
(4)选修课程: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铁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等。
(5)综合设计与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研培养: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4、实训设施:建设工程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铁路工程实验室等,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教学管理与评价1、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与合作。
2、评价方式:采用考试、实验报告、毕业设计、综合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定期进行学业评估和学科评估。
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构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实践为落脚点的教学格局,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实践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一、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行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博士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博士人才;2. 培养具备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博士人才;4. 培养具备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博士人才。
三、培养内容1. 交通运输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交通运输经济学、道路交通工程学、铁路运输与城市轨道交通等。
2.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与控制、交通运输信息与智能化等。
3. 学术前沿课程:包括交通运输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科研实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发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四、培养方法1. 导师制度:为每位博士生配备一名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计划制定。
2. 学术沙龙:定期组织学术沙龙,邀请外部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3. 实践教学: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术评价:通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报告、学术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五、培养评价1. 学术成果评价: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发表等进行评价。
2. 学术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术报告内容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3. 学术竞赛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术竞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4. 导师评价:根据导师对学生培养情况的评价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国家交通运输水平做出贡献。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是一份系统的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在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中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涵盖了整个硕士学习课程的核心要素。
本文将对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进行详细探讨,包括该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1. 培养目标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中拥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道路、铁路及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和研究等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学习领域相关理论学生需要学习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相关的理论,包括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工程地质、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1.2 工程站位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在道路与铁道工程项目中站位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技术方案研究、工程预算、质量检查、进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工程收尾,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完成。
1.3 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在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中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不仅能独立完成项目,还能管理和协调团队。
2. 培养课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涵盖了道路工程、铁路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以下是主要课程列表:2.1 道路工程与技术主要包括道路设计、道路建设、路面养护、交通安全、道路绿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2 铁路工程与技术主要包括轨道建设、车站设计、铁路基础设施、铁路信号系统、高铁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3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交通管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4 土木工程主要包括土力学、岩土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5 工程地质主要包括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深入掌握所选专业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2.具备研究工作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具备扎实的实验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科学观点和理论;5.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二、课程设置1.学位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学术研究方法课程等。
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术研究方法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学术研究课程: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会议报告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写作能力。
3.科研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研实践,进行实验室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三、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在入学时将分配一名导师,导师需具备博士学位和一定的科研经验,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导师与学生需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讨论和指导。
四、学位论文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价值,能够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生需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学校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术资源供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六、培养方式1.学术研究导向的培养模式:学生需深入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工作,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
2.导师指导的培养模式:学生需与导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讨论,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七、学习周期通常情况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为3-4年。
学生需完成学位课程、学术研究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最终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总之,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培养方案(包括硕博连读培养方案)目录力学 (2)岩土工程 (7)环境岩土工程 (9)结构工程 (12)市政工程 (1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21)桥梁与隧道工程 (26)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31)地下工程 (36)道路与铁道工程 (40)城市轨道工程 (40)力学(专业代码:0801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制定,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二级学科的专业内容。
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以及学科授权,可在“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1.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弹性问题中具有物理特征的本构关系,塑性问题的合理推广;连续介质力学中物理量的新描述方法和不变性表示;大变形问题的余能原理,以及用基面力对其他能量原理的描述;适用于有限元计算的弹性大变形理论。
2.工程力学中的计算机方法国防、航天、铁路等重大工程的结构受力分析、数值模拟和可靠性设计,计算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及计算方法。
3.复杂介质和结构的波动力学及应用应力波传播理论及其应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结构的变形及其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过程的有效计算方法;多孔、多相非均匀介质动态变形破坏和流动耦合的运动规律,从细观层次出发的材料动力学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4.材料破坏细观机理及强度分析方法材料变形和破坏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损伤及实时观测方法和技术;宏微观材料破坏机理及强度分析。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交通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技术,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决策等工作能力,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培养方向1.道路工程2.桥梁与隧道工程3.交通规划与管理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7.交通经济与管理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政治理论(2)英语(3)数学(4)计算机技术及应用2.专业课程(1)道路工程(2)桥梁与隧道工程(3)交通规划与管理(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7)交通经济与管理四、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1)道路工程实验(2)桥梁与隧道工程实验(3)交通规划与管理实验(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实验(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实验(7)交通经济与管理实验2.实习环节(1)认识实习(2)生产实习(3)毕业实习五、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1.科研选题研究生应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本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选题。
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技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科研能力培养六、学位授予1.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条件(1)课程学习合格。
(2)通过英语、数学、政治理论等公共课程考试。
(3)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4)提交一篇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2.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条件(1)课程学习合格。
(2)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考试。
(3)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4)提交一篇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学术论文。
七、培养时间研究生培养时间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科研训练时间为两年。
本培养方案旨在为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希望广大研究生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学分要求: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课程类别2030440423 GIS及其工程应用 2 32 秋专业选修课2030241063 钢结构稳定设计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70110059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6 秋和春公共必修课2030241183 预应力结构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783 路面结构行为理论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120020013 矩阵与数值分析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020620033 数据结构与算法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030240863 岩土工程建模与分析 1.5 24 春专业选修课2100010173 硕士生第一外语:法语 3 48 秋公共必修课2030240543 道路工程设计优化 2 32 秋专业选修课2100010113 硕士生第一外语:日语 3 48 秋公共必修课2030240473 生命线地震工程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933 高等组合结构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123 土动力学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140010010 中国文化概况(留学生选课) 2 32 秋和春公共必修课2030240873 道路材料非连续计算理论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100010033 阅读与写作 I (基础读写技能) 2 32 秋和春公共必修课2030241133 路面结构健康监测 1 16 秋专业选修课2030240133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703 桥梁抗风 1.5 24 秋专业选修课2120020073 可靠性数学 2 32 秋大类基础课2040130069 弹塑性力学 2.5 48 春专业基础课2030230073 高等结构分析 2 32 秋专业基础课2020520013 随机过程 2 32 秋大类基础课2020420043 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030240313 地震工程 2.5 48 春专业选修课207015002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春公共选修课2120020053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030240453 高等钢结构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70350089 研究生人格发展和情绪管理0 24 秋和春公共选修课2030240693 大型结构分析CAE软件应用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40120013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 2.5 48 春大类基础课2030230173 结构可靠度 2 32 秋专业基础课2040420033 高等流体力学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100010021 口语交流 II (学术交流) 1 16 秋和春公共必修课2030240983 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1153 隧道工程 1.5 24 秋专业选修课2120020033 数理方程 2.5 48 秋大类基础课2140010020 汉语言基础(硕士留学生选) 3 48 秋公共必修课2030230103 高等土力学 2.5 48 秋专业基础课2030240353 岩石力学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70310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秋和春公共必修课2030240763 桥梁抗震 1.5 24 春专业选修课2030230343 随机振动 2 32 春专业基础课2040140121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 2 32 秋专业选修课2030240563 高等级路面管理系统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108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1.5 24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163 混凝土损伤与断裂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120020023 优化方法 2 32 秋大类基础课2030240083 边界元与差分法 2.5 48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1173 岩石破坏力学数值试验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193 大跨桥梁结构分析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30603 结构动力学 2.5 48 秋专业基础课2030240363 岩土工程实验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110020019 近代物理基础 2.5 48 春大类基础课2030240773 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 2 32 秋专业选修课2030240573 道路材料实验 2 32 春专业选修课2030240203 现代桥梁设计理论 2 32 春专业选修课 2100010043阅读与写作II (全球化研究,西方文学、哲学经典) 2 32 秋和春 公共必修课 2100010133 硕士生第一外语:俄语3 48 秋 公共必修课 2020520023 现代控制工程2.5 48 秋 大类基础课 2030240143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2 32 春 专业选修课 2120020043 数理统计 2 32 秋 大类基础课 2030240553 路面力学2 32 春 专业选修课 207035003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18 春 公共选修课 2030240533 高等路面结构设计2 32秋专业选修课 2100010011 口语交流 I (基础口语表达)1 16 秋和春 公共必修课 2100010153 硕士生第一外语:德语3 48 秋 公共必修课 2030241053超高层建筑结构2 32春专业选修课。
交通运输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0823)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 载运工具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主要研究高维载运工具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机理、载运工具与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探索载运工具的舒适性、操纵性、安全性规律。
2. 载运工具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针对载运工具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关键部件的振动特征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载运工具的运行状态给出准确判断;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和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受控载运工具的动力学和控制效果,为交通运输保驾护航。
3. 路基工程稳定性与变形控制主要研究路基动力学设计、路基变形控制理论、加筋土结构设计理论、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基工作状态评价与改造技术等。
4.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交通设施结构动力行为研究密切结合铁路发展和地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需求,综合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结构的动力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对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建设与维护具有指导意义。
5. 交通应急保障研究内容包括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工程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抢修抢建技术及装备、流体力学水动力学及浮渡技术。
6. 交通系统全过程信息一体化主要研究交通规划设计全过程信息化三维虚拟环境和三维规划设计理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道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信息化及信息服务。
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1;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一、学科概况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学科涵盖铁道、公路、城市交通等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保障体系。
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建设需要大量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
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相邻学科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
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熟练掌握工程测试、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分析的先进技术。
具有独立分析能力,能主持和组织实施科研与生产所需的试验、监测、分析和研究,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具备本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的结构理论、部件和轨道状态控制技术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及结构及部件的新型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疲劳及可靠性理论,新型轨道结构及部件的设计研发与工程应用,现代轨道状态检测技术,轨道状态管理与控制技术。
2、铁道工程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轨道结构、工程结构动力学理论,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结构动力修改与优化设计技术,振动与噪声传播机理、结构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等3、路基、路面稳定性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主要研究:路基路面稳定向理论,可靠性与耐久性设计理论,新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振动传播理论,新型基床结构设计、特种路基处理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等。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一、引言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项目,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以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为主题,探讨其设计与实施。
二、培养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
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博士生应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此外,博士生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在国际交通运输领域中具有竞争力。
三、课程设置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原理、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经济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
2. 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流理论与模型、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在具体领域的研究能力。
3. 学术交流课程:博士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因此要设置相关的学术交流课程,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会、学术论坛等,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科研导师科研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应规定科研导师的选拔和管理制度,确保博士生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指导和学术支持。
科研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并在学术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指导。
五、学位论文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学术答辩。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六、学术交流与实践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培养方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Road and Railway Engineering一、适用范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0823),道路与铁道二级学科(082301),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085222)。
二、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
博士生需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系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085222):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掌握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研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关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博士研究生】通晓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本学科相关的问题。
能够综合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研究及科学研究问题;能够对大型工程系统和科学研究进行组织管理,且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
基础和创新能力,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高层次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旨在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博士。
二、培养模式:
1.导师制:每名博士研究生在入学时由学校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
导下进行科研工作。
2.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其中包括学校规定的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工程
实践等。
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包括相关学科的
专业课程、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等。
3.科研工作: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包括选题、文献调研、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分析、学术论文撰写等。
学
生需要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并参与学术交流与讨论。
4.学术活动:学校会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等,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怎么写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怎么写一、培养目标工程领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教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硕士研究生1. 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并进行技术交流;3.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 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5. 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工作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博士研究生1. 具有较强的工程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2. 具有扎实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能够开展创新型研究工作;3.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科研团队协作能力;4. 具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具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5. 具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三、培养方案(一)研究生入学:1. 研究生入学前,需要通过考核和面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确定入学资格;2. 对于博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本科生给予特殊考察。
(二)学位课程学习:1. 研究生阶段学习分为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分别设置学位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术研究方法、专业课程等;2. 要求学生在学位课程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活动,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三)导师指导和科研实践:1. 在学期间,学生需要选择适合的导师进行指导,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2. 学生要求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并开展科研实践。
(四)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1. 学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 鼓励学生从事国际合作项目,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林区道路与结构工程学科博士培养方案
林区道路与结构工程学科博士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29Z2 学科级别:二级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学科坚持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较为宽广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应用理论、计算或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某一领域或方向开展创新性的深入研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严谨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同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开发、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三、学制与学分1.学制与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不超过8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
实行弹性学制,在校的最长年限为8年。
2.学分与毕业要求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不超过19学分。
其中课程学分为9-13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包括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各2学分)。
对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尚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2门及以上,具体补修的课程由导师视情况指定。
补修课计算学分,但不在应修满的规定学分之内。
3.培养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
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业务、生活与身体健康状况,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从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日期起到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不得少于2年。
在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和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相关条件。
4.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考试的博士生可免修。
备注:补修课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共同确定,不计入总学分。
五、实践环节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根据本学科特点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做出如下规定:1.实践环节可分为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若为教学实践,可参加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习题课、课程设计指导、实习指导等,一般要求完成30学时的教学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1;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学科涵盖铁道、公路、城市交通等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保障体系。
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建设需要大量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
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相邻学科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
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熟练掌握工程测试、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分析的先进技术。
具有独立分析能力,能主持和组织实施科研与生产所需的试验、监测、分析和研究,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具备本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的结构理论、部件和轨道状态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及结构及部件的新型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疲劳及可靠性理论,新型轨道结构及部件的设计研发与工程应用,现代
轨道状态检测技术,轨道状态管理与控制技术。
2、铁道工程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轨道结构、工程结构动力学理论,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结构动力修改与优化设计技术,振动与噪声传播机理、结构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等
3、路基、路面稳定性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主要研究:路基路面稳定向理论,可靠性与耐久性设计理论,新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振动传播理论,新型基床结构设计、特种路基处理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等。
4、工程爆破技术主要研究:爆破安全技术、控制爆破技术、爆破扰动分析,地下爆破与工程爆破应用等。
四、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在院学习的基本年限为三年。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即本人提交《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报告》、由导师签注意见、经培养单位(研究所或分院)人事部门审核、培养单位领导同意、报送研究生部批准并备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5 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9.0学分)
公共课
①第一外国语
2.0 学分
3.任选课(>
4.0学分)
含用外文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并用外语做一次学术报告 1.0学分
含参加导师指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及以上 1.0学分
②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0 学分
基础课 2.0 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4.0学分
2. 必选环节(2.0 学分)
中期考核、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 1.0 学分
博士论坛(以举办 2 次个人学术报告的形式完成) 1.0 学分
六、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
式。
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邀请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组成(指导小组3—
5 人,必要时可设副导师1—2 人)。
2、博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培养方案和博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并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经导师审定并签字确认后,报送研究生部备案。
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满课程学分,在第三学期完成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
3、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倡导研究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加强交流展开学术研讨,注意汲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力。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做两次个人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组织并评定,完成学术报告后记1.0学分(个人学术报告会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进行)。
5、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源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源上、或“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源上发表3 篇及以上本学科领域或与本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至少有1 篇论文被El、SCI 或ISTP 检索。
七、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在通过学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一)论文选题
1、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建议下,根据本人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科研课题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应面向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领域内选择。
选题应对铁路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社会评价,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要求博士生进行开题查新。
凡属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可免于开题查新。
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选题方向撰写10,000 字左右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编写格式、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详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
(二)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应不少于1.5 年。
2、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突出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能充分体现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翔实、文字简明流畅、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4、导师要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以确保论文的撰写进度和撰写质量。
(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做出是否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博士生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至两个月送交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后附《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总学分> 15.0分)
及各类别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自指
导
教
师
根
据
专
业
培
养
需要, 在
保
证
宀
完
成
总
学
分
主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任选课的课
程。
指导教师必须开设一门及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指导教师及时向院研究生部报备
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
所开设课程登录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目
录》
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做个人学术报告(博士论坛)2次。
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评定成成绩,个人学术报告完成后记 1.0学分。
四、非本专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要求补学由指导教师指定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