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册教案16—30课

合集下载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认识分数及其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3. 分数的乘除法运算;4.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5. 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3. 培养学生将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切水果、分糖果等,让学生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及其基本性质;3.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结合具体例题进行分析;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及时反馈并解答疑问;5. 知识拓展:讲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举例说明;6. 实践应用: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3.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第110题;(2)应用题:完成课后练习第1115题;(3)拓展题:完成课后练习第1620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培智数学16册全册教学设计

培智数学16册全册教学设计

培智数学16册全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五个单元:温度(气温、体温);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包括小数的读法、小数的写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减法;商品的价格比较,包括价格比较、价格计算、价格估算;认识账单,总复。

2、本册教学重点:1)认识体温和气温;(2)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3)能比较商品的价格;能估算商品的价格;(4)认识常见的账单。

3、教学难点:1)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比较气温的高低;2)认识小数的意义,能读写小数,并能进行计算;3)能比较两件商品的价格,判断贵与便宜;4)能对商品价格进行估算;5)能根据电费账单和燃气费账单正确支付费用,知道找零。

2、讲授要求1、了解温度的含义,结合实际认识体温和气温;知道摄氏度“ºC”是温度单位;能正确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正确读出电子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2、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在计算器上正确按出算式中的小数和运算符号,并进行计算。

3、能比较两件商品的代价,判断贵与便宜;能计算两件或三件商品的总价,会解决找零问题;能求出两件或三件商品个中一件商品的代价,能运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对商品代价进行估算。

第一单元温度1、讲授要求1、相识温度的含义,结合实际情形熟悉体温、气温;2、知道“ºC”是温度单位;3、能正确认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能根据气温的数值大小比较气温的高低;4、能精确读出电子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知道37ºC是一般体温。

第一课气温(共2课时)第1课时认识气温讲授要求:1、认识气温。

知道气温是表示室外冷热程度的一个名词,并通过数值的大小来表示冷热程度。

2、比较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气温,经由过程体温感知,知道气温高低在人体上出现的反应。

3、读儿歌,让学生体会四季的气温变化,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领。

培智数学第十册教案

培智数学第十册教案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学生合作练习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百以内的口算加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分数与小数: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的运算。

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平均数的计算。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与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基本的分数与小数运算。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计算平均数。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的运算,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几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平面图形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分数与小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20分钟)(1)讲解分数与小数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2)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以及平均数的计算。

(3)讲解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分数与小数的概念、运算公式。

2. 黑板右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 中间部分: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与小数的计算题。

(2)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的实践题。

(3)几何图形的性质填空题。

2. 答案:(1)分数与小数的计算题答案。

(2)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的实践题答案。

(3)几何图形的性质填空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分数与小数问题。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分数的乘除法(1620课时)6.1 分数的乘法6.2 分数的除法6.3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2. 第七章:平面几何(2125课时)7.1 平行四边形7.2 长方形和正方形7.3 三角形3. 第八章:数据与统计(2630课时)8.1 平均数8.2 中位数和众数8.3 数据的表示方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学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平面几何图形的识别和面积计算。

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

2.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

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熟练计算面积。

学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能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多媒体设备,展示分数乘除法、几何图形和数据统计的图片和动画。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涂卡器、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课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2. 分数乘除法(4课时)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反馈和解答疑问。

3. 平面几何(5课时)介绍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识别几何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精品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精品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精品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认识分数(第1619课时)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等分数的概念与运用分数的大小比较2. 分数的加减法(第2025课时)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应用3. 分数的乘除法(第2630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分数乘除法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加减乘除法运算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分数的概念与性质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卡片小黑板计算器2. 学具:练习题册彩色笔纸质分数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第16课时)通过分水果、切蛋糕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分数。

2. 例题讲解(第1630课时)分数的概念与性质:讲解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分数的加减法:讲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举例说明。

分数的乘除法:讲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法则,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第1630课时)让学生进行分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介绍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板书中间:详细讲解分数的相关概念、性质、运算方法。

3. 板书右侧: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认识分数:练习分数的表示、大小比较。

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分数的乘除法:计算分数的乘除运算。

2. 答案:答案详细,步骤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分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烹饪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作业设计的相关性与实用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注意分数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和衔接。

培智数学第十册教案

培智数学第十册教案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进一步提高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学生合作练习三、教师总结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能熟练地计算万以内不进位加法。

四、课后练习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特教学校课时计划月日课题: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十进制关系。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册教案16—30课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册教案16—30课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册教案16—30课20以内的加、减混合(16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0页3、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⑤。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XXX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研究能力;XXX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XXX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XXX、XXX、XXX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研究任务;漆维伊、XXX、XXX家、XXX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研究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先列式再用计算器按按次计算出成效。

2、巩固练。

让学生先列式再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练一练。

四、教室小结。

本日我们研究了20之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晓得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按次,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成效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成效。

五、课后作业。

课本20页练一练1—3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初步理解20之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之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按次,这为今后的研究、生活奠基了重要的基础。

水平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水平差点的学生配合水平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成效,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20以内的加、减混合(17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1页3、20之内的加、减混合运算⑥。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XXX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研究能力;XXX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XXX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XXX、XXX、XXX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研究任务;漆维伊、XXX、XXX家、XXX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研究任务。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教案: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16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2. 第17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3. 第18课时: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学习分数与整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4. 第19课时: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二)学习分数与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5. 第20课时: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三)学习分数的除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6. 第21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7. 第22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学习带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8. 第23课时: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学习小数与整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9. 第24课时: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二)学习小数与小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10. 第25课时: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三)学习小数的除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11. 第26课时: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习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12. 第27课时:百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学习百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13. 第28课时:比例的性质和应用(一)学习比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题解答。

14. 第29课时:比例的性质和应用(二)学习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的应用题解答。

15. 第30课时:综合练习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分数、小数、百分数和比例知识。

3. 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以及比例的应用题解答。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综合练习(二)(16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第八册18页综合练习(二)1—2题。

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学生10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5人。

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只能跟读单个数字;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陆开幸、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加深学生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观察图意和叙述计算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1、指导A类学生用“凑十法”进行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1、指导B类学生通过数指头的方法理解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启发法、操作法、总结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新授。

1、出示蝴蝶图。

(1)请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并理解题意。

(2)说说怎样列算式。

(3)请A类学生计算出结果,并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向日葵图。

(1)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2)请B类学生数数左边有只小狗?右边有几只小狗?(3)一共有几只小狗?怎样列算式?。

(4)请A类生回答,列出算式并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师指导学生看题说出题意,请学生说说怎么做。

教师巡视指导差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什么内容?(20的进位加法)对,同学们要记住:在计算加法时,我们要把大数记在心中,然后再接着加小数。

四、作业。

课本11—12页1—2题。

教学反思:通过对综合练习(二)的课堂练习,学生对看图列算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班上学生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等四位同学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看图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但是纯数字计算的题目对他们四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培智学校实用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十册全册教案集

培智学校实用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十册全册教案集

培智学校实用学校五年级第九册第十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

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

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

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

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培智实用数学七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七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七册教案(16—30课时) 11-20的认识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有关单数和双数的知识。

在开始讲解之前,让我们先进行一个找朋友的游戏,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同学和孤单的同学,这就是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单数是指1、3、5、7、9、11、13、15、17、19,而双数是指2、4、6、8、10、12、14、16、18、20.让学生们用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的数字下面,以区分单数和双数。

最后,我们进行一些巩固练,如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数字,或进行连线游戏等。

生:下面的小棒少。

师:所以16要比17小。

4、出示比较符号。

师:当我们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

这个符号是什么?生:大于、小于、等于。

师:对,这个符号就是大于、小于、等于。

大于的符号是什么?生。

师:小于的符号是什么?生:<。

师:等于的符号是什么?生:=。

三、练。

1、出示图片。

师:请你们用比较符号比较一下这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不同的图片,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比较大小。

)2、出示数字。

师:请你们用比较符号比较一下这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不同的数字,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比较大小。

)四、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如何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学会了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作业。

书本12页1、2题。

老师引导学生将数字11—20按顺序填写到相应的格子里。

)6、比较大小。

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引导学生用比较符号将它们比较大小。

)三、练7—8题。

7、填空。

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引导学生填写相应的数字。

)8、写出比它小的数。

老师出示一个数字,引导学生写出比它小的数。

)四、巩固练。

1、出示课件。

老师出示数字图片,引导学生一个一个比出数字的大小。

)2、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老师引导学生把数字11—2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写到相应的格子里。

)五、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数字11—20的认识和比较大小,通过练,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巩固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的技能。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认识分数及其运算2. 小数及其运算3. 比例与百分数4. 量的变换5. 统计与概率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小数、比例及百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学会使用量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比例与百分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的概念及其运算,量的变换,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挂图、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第16课时)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分数、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

2. 例题讲解(第1722课时)讲解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结合实例,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第2326课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分数、小数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知识拓展(第2729课时)介绍比例、百分数、量的变换等知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应用。

5. 课堂小结(第30课时)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各课时知识点,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2. 板书右侧:展示典型例题、解题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各10道题;(2)比例、百分数应用题2道;(3)量的变换应用题2道。

2. 答案:(1)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答案;(2)比例、百分数应用题答案;(3)量的变换应用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解题能力;(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推荐相关数学读物,拓宽学生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材章节的对应关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细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

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要标准,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教学资源1.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教育网站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活动资源,如数学实验室、数学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教学安排1.教学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2.教学安排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卢湾培智语文第十册教案1

卢湾培智语文第十册教案1

培智《实用语文》第十册教案课题课时数第1课读一读认一认 3第2课胃的自述 4第3课从婴儿到青年 4第4课去公园玩 3第5课保护小树苗 3综合练习1 2第6课吃水果 3第7课买菜 4第8课看电影 4第9课“红领巾”心灵美 4第1课读一读认一认教材分析:本课重在字词、部首的认读,集中认识月字旁的人体内部器官,为第2课做准备。

此外,还有口字旁、绞丝旁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会读会写月、口、纟,会认会读会写肠、胃、肝、吸、呼、计6个生字,能组词,能说出部首和字的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逐步学会从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理解识记生字。

2.逐步学会归类,把同一部首的字放在一起。

教学重点:生字的学习。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小发现:按部首归类学习汉字。

观察课文,第一行字的部首都是月,第二行字的部首是口,第三行字的部首是纟。

二、人体内部器官。

(出示人体解剖图)解析人体各部分器官的位置和作用,理解字义。

1.肺,在胸腔两侧,呼吸器官。

2.脑,在颅腔内。

3.肠,在腹腔,吸收营养成分。

4.胃,形状像个葫芦,分管食物消化。

5.肝,暗红色,形状像个手枪。

6.胆,肝脏旁,黑色,个小。

人体消化系统:食物——食道——胃——肠——残渣排出体外(大便)三、学习生字肠:字音:cháng 部首:月组词:肠胃、大肠笔画:7结构:左右胃:字音:wèi 部首:月组词:肠胃、胃病笔画:9结构:上下肝:字音:gān 部首:月组词:心肝、猪肝笔画:7结构:左右四、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读课文,认读生字。

领读、个别读、分组读二、学习生字。

吸:字音:xī部首:口组词:呼吸、吸管笔画:6结构:左右呼:字音:hū部首:口组词:呼叫、呼吸笔画:8结构:左右计:字音:jì部首:讠组词:计划、计算笔画:4结构:左右三、作业。

抄写生字。

2024年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2024年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

2024年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6—30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十六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的乘法法则及应用分数的除法法则及应用2. 第十七章: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及分类四边形的性质及分类3. 第十八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处理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学会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处理2.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几何图形的性质及识别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图形模型数据收集表格2. 学具:练习题册画图工具数据收集表格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20分钟)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结合实例进行解答。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设计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分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 数据收集与处理(1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2. 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分类3.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数乘除法练习题几何图形性质判断题数据收集与处理题2. 答案:分数乘除法练习题答案几何图形性质判断题答案数据收集与处理题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策略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这是基础数学知识,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一册教案46—60课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一册教案46—60课

上海卢湾区教材培智实用数学第十一册教案46—60课今天我们研究了写、读百以内的数。

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研究了这个知识点。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讲解、演示和练的方式来教授新知识。

首先,我们介绍了个位、十位和百位的顺序,并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写和读100以内的数。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巩固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们进行了课堂小结,总结了今天的研究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数的兴趣和合作能力,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练法和启发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写、读百以内数的方法。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们需要完成课本第17页的2、3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班上的少数学生已经能够读、写一百以内的数。

他们能够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整十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解10个十是一百,并且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顺序。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复百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将包括实用数学十一册第18页的写数、读数③。

我们将继续培养学生对数数的兴趣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今天我们研究了如何写百以内的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研究了。

接下来是课后作业,课本第18页的第1至3题。

在本课的研究过程中,班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一百以内的数。

他们能够理解计数单位“百”,知道整十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个位数组成的,也了解到10个十等于一百。

同时,他们还掌握了个位、十位和百位的顺序。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百以内数的复,共计48个课时。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是实用数学十一册第19页的第2题,主要是写数和读数的练。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班共有10名学生。

其中,___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基本上没有研究能力;___患有癫痫,虽然有简单的模仿能力和跟读能力,但写字方面有困难;___患有唐氏综合症,视力高度近视,能够跟读和写一些简单的数字;___、___和田___三位同学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研究任务;___、___、___家和___四位同学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研究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以内的加、减混合(16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0页3、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⑤。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先列式再用计算器按顺序计算出结果。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列式再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习,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结果。

五、课后作业。

课本20页练一练1—3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这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程度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程度差点的学生配合程度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结果,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以内的加、减混合(17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1页3、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⑥。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先列式再用计算器按顺序计算出结果。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列式再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习,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结果。

五、课后作业。

课本21页练一练1—3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这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程度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程度差点的学生配合程度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结果,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合练习一(18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2页综合练习(一)①。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按顺序计算出结果。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习,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结果。

四、课后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1、2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这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程度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程度差点的学生配合程度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结果,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合练习一(19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3页综合练习(一)②。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按顺序计算出结果。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习,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结果。

四、课后作业。

课本23页练一练3、4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这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程度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程度差点的学生配合程度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结果,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合练习一(20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4页综合练习(一)③。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下,正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听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先列式再用计算器按顺序计算出结果。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列式再依照上面讲解的方法按顺序用计算器单独练习,教师引导程度差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前两个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得出计算结果。

四、课后作业。

课本24页练一练5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这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程度好点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程度差点的学生配合程度好点的学生写出运算结果,这样互动性比较大,学生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算器的认识(21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5页计算器的认识①。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初步学会简单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

3、熟练掌握各个按键,知道其功能。

教学重点:1、正确听指令按键。

教学难点:1、认识各个按键及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图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知。

1、出示计算器,让学生观察有哪些键。

2、找到开关机按键,学习开关机找。

3、介绍计算器的各种键的功能。

开机键还有一项功能是修正功能,在输入错误的情况下,按开机键归0。

进一步认识加号键、减号键、等号键。

4、让学生试一试怎样开机、关机?二、巩固练习。

1、知道数字0到9排列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听口令,按出各个数字。

2、教会学生输入20以内的数字,教师重点辅导程度差一点的学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计算器的认识,认识了计算器上的每个功能键。

四、课后作业。

回家重新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功能键。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及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动作的演示,以及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计算器是生活中必备的小工具,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开机关机,知道各个按键的功能。

计算器的认识(22课时)教学内容:实用数学十册26页计算器的认识②。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10人,张快脑瘫、行动不便,基本没有学习能力;王好癫痫,有简单的模仿能力,跟读能力较强,写字较困难;余佳佳唐氏综合症,高度近视,能跟读、写简单的数字;韩韦婷、杜凌华、田浩然三人有多动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漆维伊、田香玲、唐正家、张佳佳四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