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上课用

合集下载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对比重点、难点1、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1、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2、讨论、分析比较、诵读一、复习导入:检查课后学习情况。

1、齐读课文2、默写易错字:槁暴须臾舟楫跬步驽马蛇鳝蛟龙板演默写跂而望假與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輮以为轮二、研习新课。

(一)、研习一、二两段1、齐读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

要求: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

(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基础上,补充归纳1、2两个小(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木受绳则直。

受,经过;绳,名词用作动词,用线量(2)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见识。

2、自主学习结束后,(3)词类活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题,向其他同学求助。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弧度,曲度③輮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烤使之弯曲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绳,名词用作动词;直、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4)古今异义词① 劝学:古:劝勉,鼓励;今:说服劝解② 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变成;今:认为③ 金就砺则利。

古,泛指金属制的刀斧;今,指稀有金属黄金。

(5)特殊句式①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

状语后置句4、问题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章有和作用?交流、讨论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意在强调:① 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劝学(第二课时)(用)

劝学(第二课时)(用)

仲尼适①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②蜩(tiá o蝉), 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③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淄(zī ) 铢(zhū);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 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jué ④)株拘⑤ ;吾执臂 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 ,不以万物易⑥蜩之翼,何为而不 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⑦不分,乃凝于神’, 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登高而招
见者远 绝江河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至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 假 于 物 的 结 果
君 子 生 非 异
学 习 的 结 果
提高改变 自身
学 不 可 以 已
退
弥补不足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不 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朽木不折
可咬 以成 充几 饥句 ;有 用 书 ,
文章 结构
论点
论证 过程 论证 手法
退
练 习 指 导
课 文 分 析
文章 结构 为什么学
论点
论证 过程
怎么学
论证 手法
退


青 于 蓝
寒 于 水

冰 煣 虽槁暴
不 复 挺

就砺
青于蓝
寒于水
不复挺
就砺则利
外 物 加 工 结 果
君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博学
日参省乎己
君子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顺风而呼 闻者彰
至千里
日辍 有学 所如 亏磨 刀 之 石 , 不 陶 见 渊 其 明 损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2.1《劝学》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一、借鉴苟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屮、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糅(燦)、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木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儿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焜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咅词和双咅词等现象。

五、教学课时两课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儿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Z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己。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教学课件】劝学第二课时示范课件

【教学课件】劝学第二课时示范课件

輮(之)以(之)为轮
(定语后置句)
重点词句积累 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 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 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城于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用作连词) 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专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第四段论证思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学习 要积累(对照)
学习 要恒心(对照)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学习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要专一(对照)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第四段重点词句
词类活用

《劝学》课件第二课时实用

《劝学》课件第二课时实用

课 后 作业
背诵全文 收集古人的“劝学”诗,进行
交流。 仿写练习:运用对举设喻的手 法,写一段文字,阐述“学习 要谦虚或勤奋”。
《荀子》
1
复 习 检 测
重 点 实 词 释 义
劝学 木直中绳 善假于物 声非加疾也 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 功在不舍 而绝江河 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劝:勉励 中:合乎、符合 假:借助 疾:宏亮 兴:兴起 跬:半步 功:成功 绝:横渡 利:敏捷 金:金属刀剑 靠近 强:健壮 一:专一
其辍 损学 日如 有磨 所刀 亏之 石 陶 , 渊 不 明 见
其勤 增学 日如 有春 所起 长之 苗 , 不 见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 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公曰: “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 旷为瞽者,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弥补不足
第四段
积 累
4 喻
学习 的方 法和 态度
10喻
坚 持 4 喻 专 心 2 喻
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论 : 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对比 积 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 成 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设喻 , 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神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明 自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得 对比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圣 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 备 焉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内容。

二、研习课文中的比喻论证1.研习第一段(1)课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论述?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这个观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的重要作用,三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在论证时,作者在二、三、四段中都运用到什么论述方法?明确:比喻论证。

(3)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2.研习第二段(1)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比喻。

(2)作者用了哪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五个:“青”“冰” “轮”“木”“金”。

(3)作者以“青”“冰”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事物经过改变会有所提高,论证了学习也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4)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明确: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5)请同学们齐背第二自然段。

3.研习第三段中的比喻论证(1)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哪几个比喻?明确:“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五个。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明确:这个比喻是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论述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了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自身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课题: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过程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初通文章大意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弥补不足假于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青出于蓝提高自己冰寒于水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輮木为轮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学主案(教学内容)教学辅案(教学方法、手段、活动)一、导人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一个总体印象,接着第二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发展人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本文怎样进一步展开论述呢,就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余下部分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研习第3段实词须臾之所学:片刻跂而望:提起脚后跟博见:广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虚词跂而望:表修饰而致千里:表转折词类活用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性古今异义(古/今)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假舆马者:借助、利用;不真绝江河:横渡;断绝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分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 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用课文原句回答)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 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分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 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弯度,弧度) 积善成德(善行) 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
文言知识——文言句式
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篇 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都能通过发愤学习,取 得进步,甚至超越自我。“木” 为“轮”,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 变事物的本性,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思考。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引 出结论,说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五个比喻句论 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 慧明达,不犯过错。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 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体质的改变,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相吻合,有力地 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10《劝学》教案(第2课时)

10《劝学》教案(第2课时)

课题《劝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

总结归纳“而”的用法。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强断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

教学难点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试背第3、4段。

二.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重点词语:(略)(设计意图: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2.文理分析。

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明确: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

④⑤是说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作用。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

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劝学 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李敏

劝学 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李敏

《劝学》教案授课教师:李敏授课班级:高一2004班【教学目标】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师旷曾这样说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意义,都能各放异彩,类似劝勉人学习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教师引导:孔子还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荀子曰:……(生齐答)“学不可以已”。

问:这句话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旨句。

并且这句话作者不是直接说的,而是引用君子的话,为什么要引用君子的话,君子是指什么人?明确: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补充解释: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重点品读,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二段思考一:生范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中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加工冷冻图示:蓝————青水————冰胜于寒于思考二:作者以蓝经过加工更青于蓝,水凝结成为冰更寒于水,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教学方案】劝学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劝学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词语:多义词——绝、假;通假字:“生”同“性”。

2.理解重点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教学难点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文本时,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师生合作,运用比较、联想和拓展补充等手段。

辅助手段:PPT插入。

教学过程▍流程一:琢磨关键字句关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问:现在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简称“青出于蓝”)就是源于此处。

但是意思与这里已经有了变化。

青出于蓝,我们现在常常用在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了前人。

大家可以造个句子试试。

那么这里荀子是想借此来说明什么呢?我们来看荀子论述的对象,是如何成为君子。

古代君子是与众人相对的一个概念,韩愈《师说》认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的圣人即是由君子修炼而成的人。

如何由一般人修炼而成君子,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心性气质。

然而这个道理比较抽象深奥,作者就借用比喻来阐明它。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可是却比蓝草更青。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经历了一个过程,都有积极的变化,都从一般变成了出众。

这样,把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阐明,就是比喻论证,这是荀子的智慧,也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

学生自主研读以下比喻,阐明其分别证明了什么道理。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荀子以制作轮子的过程来阐明君子修炼品行的艰苦过程,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木料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进行加工,用墨绳使之笔直,然后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并且用圆规来加以度量,符合圆的标准,即便经历风吹日晒也不变形。

荀子这是想表明,君子要为社会发挥作用,也必须经过磨炼,使自己的想法行为符合君子的要求,面对诱惑压力也不做出有违规范的事来。

《劝学》课件(二课时)

《劝学》课件(二课时)

重点突破: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青,取之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 无以至千里 輮以(之)为轮
判断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固定句式 省略句式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活动4 三读概大意(齐读、分组讨论)
中心论点:(提出问题) “学不可以已”(是什么?) 论证过程:(分析问题) 学习的意义。(为什么) 学习的作用。(为什么) 学习的方法。(怎么样)
活动5 四读入其境
表演式读(三人表演“文章第二段”)
活动6 五读释劝意
欣赏名家朗诵《劝学》
活动7 当堂检测
1、小组诗句接龙;
2、全班试着背诵 全文。
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00字左右)
结束语
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这节课就分享到 这里,对于荀子,有人说他是孔门嫡传,有 人说他是儒学异端,有人说他是法家,是黄 老思想家,也有人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 理论的祖师,„„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 成者,他写的文章到底精彩在何处呢?请大 家继续深入研读课文。下节课见。
学不可以已
分 论 点 比 喻 句
变化 提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改变自己。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变化
改变
木、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活动6 【作业】开阔视野,巩固所学
请以“成功”为话题,试用比 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写一段300字 左右的议论文。
结束语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2课时1.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提问:第1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2013劝学第二课时(上课用)

2013劝学第二课时(上课用)

关于设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 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 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 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 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各自手上的资 料上的练习题; 2、预习《过秦论》,熟悉课文内 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分三层来论述
要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要坚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要专一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正反对照 反复设喻
回顾全文
学不可以已 (是什么) 提出问题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为什么) 分析问题
点滴积累
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
荀 子
劝 学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 法,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 之间的内在联系。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 “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研习第三段
自由读,合作学习
1、积累文言知识
❖ 文言实词:疾、假、能水、绝、生 ❖ 文言虚词:而、 ❖ 注意句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怎么办) 解决问题
探究讨论
你认为荀子在本文提出的观点是 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的观点没有过时, 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 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 如“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写作特点

劝学上课第二课时

劝学上课第二课时
检测学习效果
在学习新知识后,定期复习已学内容, 巩固记忆和理解。
通过做题、参加考试等方式检测自己 的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针对性 地进行强化复习。
多样化复习方式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如阅读笔记、 做练习题、参加学习小组讨论等,提 高复习效果。
04
学习动力
兴趣驱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
优先处理重要任务
根据学习任务的紧急程度 和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 优先完成重要和紧急的任 务。
笔记技巧
记录重点内容
在听课过程中,快速记录 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避 免遗忘。
整理笔记
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将课 堂上的零散信息整合成有 条理的知识体系,方便日 后复习。
符号和缩写
使用符号和缩写来简化笔 记,提高记录速度,同时 保证笔记的清晰度和可读 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生学习的动力。
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 学习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 和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评估目标进展
学生可以定期评估自己的学习目标 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保 持学习的动力。
习惯驱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01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规律的学习作息时间
网络资源
在线课程
许多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优质的学 习资源,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 程进行学习。
学术网站
学术网站上有很多专业、前沿的 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有助于深 入了解学习内容。
学习社群
学习小组
加入学习小组,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 起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在线论坛
参与在线论坛,与其他学习者、专家 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劝学》第二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劝学—荀子学习目标1. 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实词、虚词等基础文言常识。

2.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领会中心思想。

学习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论证手法及论证结构。

第三段全文讲解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尝:曾经②终日:整天③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④须臾:片刻⑤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⑥跂:踮起脚后跟⑦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⑧博:广博,宽广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全文讲解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①: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②: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

③:增加④: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⑤: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⑥:听⑦:明显,显著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全文讲解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积累重点实词“疾”:①n.病,疾病。

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v.生病,患病。

例:寒暑不能使之疾。

③v.厌恶,憎恶。

例:嫉恶如仇。

④v.妒忌。

例: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adj.快,急速。

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疾:指一般疾病。

病:病得很重。

疾病:①病重;②同现代汉语语意。

全文讲解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①:借助,利用②:yú,车③:形容词使动,使…快④: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⑤:达到,到达⑥:jí,船桨,代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 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 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 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 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 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 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 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 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 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 “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 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 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 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 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 错。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 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 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反面设喻 正面设喻
要积累
(对比)
学习方 法和态 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设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设喻
要持之 以恒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正面设喻 学习 要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反面设喻 (对比)
小 结
学 不 可 以 已 ( 中 心 论 点 ) 为什么 提高、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要积累 怎么样 要有恒心入浅出
本文设喻的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
劝学
《荀子》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 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 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 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 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 的意义1;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 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 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 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 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 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 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 势。
学 习 的
终日思不如 须臾之所学 能事半功倍 跂而望不如 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顺风呼 假舆马,假舟楫
作 用
能弥补不足
君 子 善 假 于 物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 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 “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 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 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 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 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 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 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 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进一步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