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上课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 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 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 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 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 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 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 势。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 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 “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 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劝学
《荀子》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 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 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 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 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 的意义1;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学 习 的
终日思不如 须臾之所学 能事半功倍 跂而望不如 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顺风呼 假舆马,假舟楫
作 用
能弥补不足
君 子 ຫໍສະໝຸດ Baidu 假 于 物
(3)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 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 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 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 错。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 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要持之 以恒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正面设喻 学习 要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反面设喻 (对比)
小 结
学 不 可 以 已 ( 中 心 论 点 ) 为什么 提高、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要积累 怎么样 要有恒心 要专心
比喻论证 道理明白 具体生动 深入浅出
本文设喻的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 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 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 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 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 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 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 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 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 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 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反面设喻 正面设喻
要积累
(对比)
学习方 法和态 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设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设喻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 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 “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 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 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 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 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 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 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 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进一步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