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课时)
《劝学》第二课时
论证方式:
比喻论证、对比(类比)论证、
特殊句式:
蚓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课后小结:
特殊句式:
蚓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四、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分三层。
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
诵读法
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提问: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明确:分总关系。文本解读:
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辅备人
年级
高一
授课内容
《劝学》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类型
(请打√)
新授课√复习课□实训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总2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较好的解读文本,掌握字词的释义;能把握文本诵读是的节奏和语调;能了解文本的论证方式并能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
教学重点
字词的释义以及文本的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4劝学(2)
劝学(2)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高三语文复习《劝学》(第2课时)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劝学而绝江河(13)而神明自得(14)锲而舍之/锲而不舍(15)蟹六跪而二螯(二)、总结“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通“尔”,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通“如”:好像,如同。
4、“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輮以为轮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2题。
《劝学(第二课时)》课件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劝学》
是什么 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第1段)
分论点一: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 为什么
分论点二: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第3段)
怎么做 分论点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是积累、坚持、专心 (第4段)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跂:提起脚后跟 须臾:片刻 博见:看得广阔
文意梳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 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文意梳理
君子 博学、参省 知明而行无过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文意梳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结构助词,表偏正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第二课时)》
文意梳理
《劝 学》
劝:鼓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介词,把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文意梳理
《劝 学》
劝:鼓励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介词,把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
“凡人之性也,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 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
《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劝学》
教学设计
【课题】《劝学》高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
【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劝学》是学生进入职高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材简析】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本文在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的意义。
课文节选的三段,围绕“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着重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应持的态度。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文中多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平台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劝学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劝学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4年高中《劝学》教案2
2024年高中《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劝学》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能够分析并阐述《劝学》的主旨和思想;(3)能够运用《劝学》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演讲、写作等形式,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献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的品质;(3)培养自我反思、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劝学》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介绍《劝学》的成书背景和历史地位;(2)介绍荀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 第二章:《劝学》的主要观点(1)阐述“学不可以已”的理念;(2)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3)解释“性恶论”和“教化论”的关系。
3. 第三章:《劝学》中的学习方法(1)解读“闻见之知”与“知之者”的区别;(2)阐述“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的教训;(3)分析“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的含义。
4. 第四章:《劝学》中的道德修养(1)解读“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的观点;(2)阐述“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3)分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内涵。
5. 第五章:《劝学》的实际应用(1)探讨“劝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2)分析《劝学》中的智慧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中的应用;(3)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荀子·劝学》;2. 参考书籍:有关《荀子》及其时代的学术背景资料;3. 网络资源:有关荀子和《劝学》的在线文章和视频讲座;4.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白板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发言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劝学》的背景与作者简介;2. 第二周:阐述《劝学》的主要观点;3. 第三周:解读《劝学》中的学习方法;4. 第四周:阐述《劝学》中的道德修养;5. 第五周:探讨《劝学》的实际应用。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2课《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的论述;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难点:理解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出自哪里呢?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的文章《劝学》。
二、新课讲授1、作者介绍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称他旬卿,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倡性恶论。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荀子》介绍《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
3、字词读音(课件展示)三、赏析内容1、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全文讲解引导学生回答,老师疏通文意,讲明文章内容。
(1)第一段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学不可以已”。
(2)第二段提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明确: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规范自己,就可以“知明而行无过"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此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完整版)劝学教学设计
课题:劝学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一课时:第二课时(共2课时)提供者:张晶晶单位:高平一中实验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劝学》是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分为“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两个板块,《劝学》和《师说》共同组成“求学之道”。
《劝学》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探讨读书学习的作用、意义、方法和态度,勉励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新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运用大量的排比、形象生动的比喻、错落有致的论证技巧娓娓说理,体现了荀子铺陈扬厉、朴实浑厚、详尽严谨的文风,是先秦文学的代表。
通过有效的探讨学习,对学生从基本的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这一读书心态的转变颇有裨益。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讨,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感受荀子铺陈扬厉、简洁精炼、警句迭出的文风,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结合文中注释和利用古汉语字典来疏通课文大意,但对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把握仍存在一定困难。
能结合课后问题对文本进行探究,并在文本中找答案,却缺乏自主发现问题和归纳概括答案要点的能力。
对于文言文的文风及艺术魅力欣赏尚可,鉴赏能力不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在文本阅读中,结合课文注释,借助教材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讨论,同时结合课堂生成性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研讨。
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会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自己的自我反省和自律精神;(3)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学会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将文中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借鉴;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习问题;(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是针对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劝学》;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是针对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2课时1.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提问:第1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语文:6.23《劝学》教案(2)(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劝学第2课时(学生版)
劝学【课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2【课时】第2课时【使用日期】9月11日【学法指导】1.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2.在讨论中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定标自学1.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词义的差别,....而意义用法不同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
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练习:指出下面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劝学名诗及名言劝学(唐颜真卿)劝学(唐孟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明日歌(明文嘉)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合作探究1.请结合课文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3.马冬晗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得主,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
劝学两课时教案
《劝学》两课时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劝学》两课时教案《劝学》两课时教案《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着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着,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2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
3.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4.背诵《劝学》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掌握“劝、假、绝”等实词的含义,“于、而、焉”等虚词的用法,“暴、知、生”等通假字
2.比喻论证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隐含的道理以及连用多个比喻内容又各有侧重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高一新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段研习,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基本意思,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中心,对学习内容作整体探讨。
本文比喻论证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所隐含的意思。
荀子认为“学不可以已”,要“积善成德”,这是中国古代关于获取教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如果要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老师可稍作停顿)很多同学的回答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的回答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这就是惟一的答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放羊娃”故事的循环中,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不是票子、房子、车子之类,而是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已经向人们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名篇《劝学》。
二.作者简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
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因此被放在《荀子》第一卷的第一篇。
可不用补充: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这位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政治上的动乱造就了学术上的活跃,此时,诸子百家学说都已经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鉴和批判的条件和可能。
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我们说这里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另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学习,在他和他门徒共同编写的这部书籍里把这篇《劝学》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片篇,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第一篇,是我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
三.解题:
劝:勉励。
“劝学”就是勉励人们不停止地学习。
而不是“规劝”“劝说”的意思。
四.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3.齐读课文4.学生对照注释解读课文
五.研习第一段:
1.诵读指导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难点字词句(除注解外)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其曲中规
•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本段写了哪几件自然界的事物?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靛青颜料经过提取,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经过凝结,比水的温度更低。
木头经过墨绳的校正,可以被削得很直。
木材经过火烤的工艺,又会变圆。
金属的刀剑经过磨刀石打磨,会变得锋利。
君子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每天自我检验反省,会变得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道理学习的意义: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
4.那么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5个自然界的现象与君子学习的关系具有相似性。
比喻论证。
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齐读第一段
六.作业:
背诵《劝学》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学习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指导要处理好句中停顿
2.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本段
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并翻译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客观条件)啊。
4.从一般人到君子到圣人,为什么要借助外物?这样做有什么效果?
明确:借助外物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5.作者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论据来论证这个道理?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思考讨论: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这里的观点是不是孔子的观点矛盾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结合全文,荀子也是强调学与思关系。
比喻论证五个比喻论证的论据可以指导学生翻译。
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
跂而望借助外物登高博见(看得远)
登高而招借助外物登高见者远(让远处的人看到自己)
呼借助外物风闻者彰
行路借助外物舆马致千里
渡河借助外物舟楫绝江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假借,利用;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阐明借助外物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善假于物”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6.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学习的?)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的。
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7.朗读这一段。
三.研习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
停顿、正音
2.这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该怎么划分?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无以成江海”。
积累
第二层:“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坚持(持之以恒)
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利”到结尾专心
3.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分析,注重重要词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与之,从这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词类活用:上(下):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的?)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5.朗读
四.总结:
1.结构特点
文章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和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总分式,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为什么学习不可以停止呢?学习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它能提升自己,弥补不足。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学习应该具有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这是典型的三段论式论说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
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五.作业:
1.背诵《劝学》
2.预习《师说》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正面设喻)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反复设喻)
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正反对照设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