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_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Forum of Western p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分析
高亚军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两人齐名的现象颇为常见,像风格截然不同的李杜,风格相近或属于同一流派的“屈宋”、“王孟”、“元白”等等。但无论是风格还是流派,更接近的莫过于高适和岑参了。他们经历相似、风格相近、又同是创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所以文学史上称二人为“高岑”。
【关键词】边塞诗;艺术;风格
随着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往来,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幅员辽阔的唐王朝的边境经常受着少数民族侵略者所发动的战争的侵扰。当时唐王朝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保卫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丰富的物资资源,曾进行了多次的抵御外侵的正义战争,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大大提高了人民的自信心。边塞诗主要反映军旅生活,此外也有描写少数民族情况,形容边疆自然风光的。它的出现一扫齐梁以来的不良风气,给唐代诗歌带来了改革的春风。
高适曾称自己为“田野贱人”、“臣本野人”。《旧唐书本传》也载有:“适少镬落、不事生产,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乞取给。”贫困的生活,并不影响它具有“寄言燕雀莫相,自有云霄万里高”(《见薛大臂鹰作》)的政治抱负,他自以为“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然而事实教育了他。岑参自幼从文读书,“能自砥砺,通览史籍”(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他曾幻想以文求仕,然而他那“云霄坐致、青紫俯拾”(《感旧赋》)的愿望,很快也成为了泡影。“高岑”同是二十岁赴京求官,即而都对自己卑微的官职感到失望。“性拓落,不拘小节”的高适失望之余,辞去了“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封丘尉,走上了从军之路。岑参于天宝八年在失意郁悒的心情下,也辞掉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毅然投笔从戒。如果说高岑从军是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倒不如说是“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的“真情”促使他们到“金戈铁马”当中来追求庸俗的富贵功名。后来,高适入哥舒翰幕府,两度出塞,去辽阳,到河西。高岑有机会领略西北的山川大漠、风俗人情、文化艺术,以及边塞战争的情况,其诗具有了悲壮、苍凉的意境;实际生活的素材,又促使他们写出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边塞诗,于是同时登上边塞诗的顶峰。
诗人的诗歌创作总要受某一种思想指导,与诗人的世界观有密切联系。高适和岑参都是在官场求官不达的情况下,想在戎马间“忽展平生怀”的。尽管“高岑”当时的世界观中追求功名占主导地位,甚至一直希望“明主”赐“白璧”,但抵御
外患的正义战争,不能不使他们的思想起
到变化,所以他们的边塞诗中,表现诗人
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
义热情为其主旋律。
高适的诗在思想情绪方面,以入哥舒
翰幕府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幕前报国无
门不得志,写了很多的感怀诗,格调较后期
作品低沉。高适在封丘县尉任上,曾几次送
兵到蓟北,看见扎营蔽野的情景,写下“积
雪与天迥,屯兵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
觅封侯”(《送兵到蓟北》)。表明了对边
塞常年征战不休的不满,同时指出“谁知此
行迈,不为觅封侯”话虽这么说,可是在
《使青夷军入居庸》诗中,再一次表明了
展望前途时的怨愤之情。诗人“常怀感激
心,愿效纵横谟”,而在诗中却说“出塞
应无策”,其实不是诗人“无策”,而是
他的“纵横谟”不被采纳,末后写他将回
去结庐归隐,这全是诗人极度愤激的话。
《蓟中作》以诗人对政治的敏感,预示了
“安史之乱”的即将爆发。初入幕府时,高
适的诗气更加高昂,充满了爱国之情,如
《送白少送兵之陇西》、《金城北楼》、
《九曲词》等。特别在《金城北楼》诗
中,诗人这是的情绪是奋发乐观、踌躇满
志的。但不久,这种热情有所减退,在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
中,曲折的透露了朝廷排斥贤能、政治黑
暗的不满情绪。
高适“嘉言王霸大略”,他的诗能从
政治角度提出问题,思想感情浑沉雄厚。
由于高适年幼家贫,对下层人民有所了解,
因此他的诗多有揭露军中将帅昏淫、同情
士卒苦痛的,对错综复杂的战争有着明显
的政治倾向。《旧唐书》载:“有唐以来
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是,后来官
越做越大,就再也没有写出什么佳作来。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可分安史之乱前后
两部分。乱前,由于当时唐帝国国力还比较
充实,他从军远行,第二次奔赴西北任安西
度史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入北庭都
护,伊西节度史封常青幕府,这样的“终朝
风不休”的生活使诗人豪情满怀,作诗来歌
功颂德,描写塞外风光;如《初过陇山途中
呈宇文判官》写自己第一次出塞的感怀,
慷慨从戎,为国立功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呈
于字里行间。岑参这类诗很多,像《碛中
作》、《银山碛西馆》、《送李副使碛西
官军》等。尽管高适诗中有一部分是抒平
生不得志的胸怀的,但是高昂的以身许国
之情应是他的诗中的主旋律。如,高适就
有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的诗句:“长策需当
用,男儿莫顾身”(《送董判官》)。再
如《塞下曲》中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功
名”,则更表明了诗人有从政求官、为朝廷
出力的愿望。岑参也有这方面的诗篇:“功
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
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岑参
的以身许国、以国为重的思想更是溢于言
表,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
高适、岑参的诗中分别有一些歌颂哥
舒翰、封常封等著名边将及其士卒收复失
地、评定叛乱的篇章,赞扬了他们勇往直
前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拔的爱国精神,气
势壮阔,令人鼓舞。另外,他们有许多描
写下层士卒的痛苦生活、揭露边防军中的
黑暗的,更有深沉感人的力量。如高适的
《蓟门行》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反映连年战
争给戍边士卒带来的困苦,棉鞋了军中将
士苦乐悬殊的生活。高适的名句“战士军
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爱憎之情,更
是泾渭分明。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认识
到人民是战争的承担者,对人民有着深切的
同情。岑参的边塞诗虽缺少《燕歌行》中
那样对比强烈的名言,但也不乏这方面的
内容。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的“军中
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送
狄员外巡按西山军》等诗中,或对边将的
娇奢无度,贪婪腐朽,予以大胆暴露,或
对士卒的枵腹荷戈,忍饥作战,寄予深切
同情。
尽管高岑热衷于功名,且往往以政治
内容构成诗的主题,但是描绘祖国边塞的
山川名胜、自然风貌、民情习俗也是高岑边
塞诗不可缺少的内容。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
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就描写
了东北地区的风俗民情:痛饮美酒,纵马
行猎,辽阔的东北草原给当地的儿童少年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