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合集下载

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供需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农业供需平衡预测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供需平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农业供需平衡的重要性农业供需平衡是指农产品的产量与消费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达到市场平衡和稳定发展的状态。

农业供需平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将下降,农民的收入将受到影响;如果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将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受到压制。

二、现阶段农业供需情况目前,我国农业供需状况总体保持平衡,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市场需求无法完全满足。

这一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等原因所致。

三、农业供需平衡预测方法为了预测农业供需平衡,可以采用一些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法、回归分析法等,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有情况的分析,得出未来的供需情况。

定性方法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虑,综合考虑农业政策、市场需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供需预测。

四、农业供需平衡的挑战农业供需平衡预测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气候、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

其次,市场需求复杂多变,个体差异大,即使预测供求平衡也可能存在误差。

此外,政策调整和农产品竞争等因素也会影响预测结果。

五、解决农业供需平衡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农业供需平衡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六、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是农业供需平衡的关键。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和透明度。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为进一步加快焦博修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将使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

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河南省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分析国民经济发展与用地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的土地资源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县土地利用现状概述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处北纬35°02'-35°22',东径112°56'-113°12'。

东与焦作、修武、武陟接壤;西与沁阳相连;南隔沁河与温县相望;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全县境域呈南部较宽,北部较窄的狭长状,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11-19公里,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全县行政区划为7镇3乡234个村,总面积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人口43万人。

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共有一级类8个、二级类24个,分别为耕地公顷,其中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园地公顷,其中果园公顷;林地公顷,其中有林地公顷,灌木林地公顷,其他林地公顷;草地公顷,其中其他草地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公顷,其中建制镇公顷,村庄公顷,采矿用地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公顷,铁路用地公顷,公路用地公顷,农村道路公顷,管道运输用地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公顷,水库水面公顷,坑塘水面公顷,内陆滩涂公顷,沟渠公顷,水工建筑用地公顷;其它土地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公顷,田坎公顷,裸地公顷。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由于县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复杂,低山、平原、滩涂兼有。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和建议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海宁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特点和供给潜力,面对未来用地需求预测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土地资源供需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供需平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已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在严把土地“闸门”的大环境下,土地供需问题尤为突出,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是典型的“地狭人稠”地区,国土面积9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44.8平方公里,钱塘江水域166.0平方公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用地却日益紧张。

海宁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8.4%,但在2005年却占39.5%,呈减少趋势。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大,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产出量较低。

林地所占比例仅为 1.2%,生态效益并不高,交通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因此,科学协调土地关系,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海宁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土地利用特点(一)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我市近几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供地总面积2209公顷,年均增长29.9%,可以看出,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

(二)供地率显著提高该市积极筹划存量建设挖潜,尽可能将项目引导到已经转用的地块上来,供地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全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0.34%、80.62%、66.41%,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情况,工业用地闲置明显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三、未来土地需求预测(一)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长1、人口将随城镇化率提高而稳定增长2009年末,海宁市总人口为65.5万人。

农村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与相关问题

农村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与相关问题

红桥村土地利用问题浅析摘要:红桥村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与相关对应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引言:红桥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与整改策略,未来该如何发展。

地址:湖北省潜江市王场镇红桥村(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本村位于江汉平原的腹地,河流纵横交错,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8月份平均气温一般为25℃-35℃左右,年降水量一般在800至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属于湿润区。

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土地肥沃经济作物有花生、红薯、大豆、高粱、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产量也相当可观。

我的家乡以盛产白菜在广州等南方地区而小有名气。

本村大小应该属于中等偏上,接近200户,600多人口,有独立的小学,也是我村唯一的教育机构。

8%55%7%5%23%2%土地利用类型图居住地旱地未利用地林地水田特殊用地1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度建设薄弱环节1.1土地用途管制与增加农民收入相冲突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民想通过牧、渔、林等方式提高生活条件,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则想通过流转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来提高收入,而这一措施的实施,直接导致部分农民为经济利益而违法占地。

现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收入。

我村(湖北省潜江市王村镇红桥村)的农民违法占地主要是用作养殖,以提高收入,而现行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农民增收渠道,影响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当前发展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问题之一。

1.2农村建设用地管制与节约利用土地相冲突耕地保护、规划指标控制、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方面的土地管理工作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也抑制了农民多渠道发展,与当前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相冲突,尤其表现在农民宅基地使用上。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基本概念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供需平衡。

一、土地资源供给情况分析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扩张: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扩张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供给量。

2. 土地整理和开发: 针对土地利用的不规范和低效问题,政府会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开发。

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和数量起到重要作用。

3. 城市更新: 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建设,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来增加土地供给。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土地资源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

但是,在供给的同时,土地资源面临一些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 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压力,可能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2. 自然资源受限: 土地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加之自然因素如地势、气候等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导致土地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

二、土地资源需求情况分析土地资源需求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需求。

需求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

2.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物流用地等方面,以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用地需求主要来自于农田、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地等方面,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需求。

4. 生态环境需求: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生态用地和公共绿地等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

是对木材的需求。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非农业用地需求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附: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
根据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7.88*105hm2.1990-199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5.5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 70.3%,扩展较快,1996-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增 长了2.34*105hm2,占90年代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 的29.7%,增长速度趋缓。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耕地减 非农建设 生态退

占用

46.22 57.04 84.17 155.60 89.33 202.74 288.09 114.59
19.23 17.62 20.53 16.33 16.37 19.65 22.91 14.51
(2亿吨)的1至2倍。因而中国不但不能养活自己,
而且将把世界粮食市场“买空”,乃至造成世界
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甚至引发全球政治和生态危
机。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研 究
我国2001年现有耕地19.14亿亩(其中优质 耕地仅占1/3),人均耕地1.51亩,不及世 界人均耕地的45%,全国有666个县(区)的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 亩的警戒线。
32.65 30.94 40.51 59.36 26.60 34.12 34.35 34.56
耕地净 减少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分析盛广恒 施国庆摘 要:供求关系作为影响土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对于供求关系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把握土地市场运行动向。

文章在分析影响土地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关因素基础上,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分析土地市场均衡问题以及供求与价格关系,认为土地市场只存在短期相对均衡。

关键词:土地需求 土地供给 市场均衡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5)05-020-02市场指商品交换中发生经济关系之总和,在这些经济关系中,供求关系是最基本市场关系,是市场赖以存在基础。

价格是需求和供给双方均衡的结果,其他经济变量只能通过调节供求关系间接影响价格。

从理论上说,城镇土地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应该是看地价是否在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因而,土地价格分析也必须从需求和供给分析开始。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制约,又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特殊供求形式。

供求关系是决定土地价格变动首要因素。

土地供给弹性较小,地价受需求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对土地需求程度与支付能力决定。

土地供需分析包括根据现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预测各类用地可供给量;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业发展规划对用地的需求,预测各类用地需求量;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和各类用地需求量,分析土地供需趋势。

一、土地供给分析土地经济供给包括由于各种用途土地利用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化,而发生相互转移数量,以及由于条件改变,使未被利用土地转化为可被利用土地数量。

其影响土地经济供给因素主要有:(1)自然供给:土地自然供给量越多,则经济供给量就相应增多;(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提高土地利用能力,可使原来不能利用或利用不经济土地投入使用,增加土地经济供给量;(3)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变化引起产品价格变化,导致用地价格支付能力变化,促使土地利用方向改变,影响各类土地经济供给数量;(4)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决定土地开发规模和利用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各类用地经济供给。

2008-2010年土地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8-2010年土地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8-2010年土地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央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如何既积极主动做好服务,确保投资计划的落地,又严格规范管理,保护耕地,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2008-2010年用地需求和供给平衡分析(一)用地需求分析基本思路是:根据“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用地需求系数*投资额”测算用地需求规模,分别选择2007年、2004-2007年以及1999-2007年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用地需求系数,按照“保守估计、一般估计、偏大估计”三种情况测算新增建设用地和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规模。

1.政府新增4万亿投资对土地的需求分析(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997-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应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增建设用地比例系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如下表所示。

分“保守估计、一般估计、偏大估计”三种情况选取适当的系数值,测算4万亿政府投资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如下:根据上表,2009-2010年每年需增加新增建设用地预计在5.5万公顷(82.5万亩)以上,考虑到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用地大多需要存量用地,扣除这部分0.55万亿投资带来的用地需求1.52万公顷(22.8万亩),每年需增加的新增建设用地大约在4万公顷(60万亩)左右。

(2)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预测1999-2007年以来,建设占用耕地固定资产投资比(建设占用耕地/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下表所示。

利用历年建设占用耕地固定资产投资比,分“保守估计、一般估计、偏大估计”三种情况选取适当的系数值,测算4万亿政府投资背景下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如下:根据上表,2009-2010年每年新增加建设占用耕地预计在2.74万公顷(41.1万亩)以上,考虑到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等用地大多需要存量用地,扣除这部分0.55万亿投资带来的建设占用耕地需求0.75万公顷(11.3万亩),每年需增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大约在2万公顷(30万亩)左右。

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二、原则
• (一)确保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下能减少,实现耕地 总量的动态平衡。 • (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稳中有增 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牧、渔业用地。 • (三)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 • (四)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眼 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 (五)坚持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统筹兼顾,合理安 排,确保重点建设用地项目的用地需要。 • (六)注意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其它专 题研究结果的协调。
• 1、制定预测工作计划,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的预测任 务要求,确定提交预测成果的时间; • 2、各部门分别进行用地需求量预测,并初步确定规划 期内可能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 • 3、部门提交预测成果。各部门用地需求量预测结果确 定后,经本部门审查同意,公章报规划办公室或土地 管理部门。提供的预测结果必须附具预测的依据、方 法等必要的说明材料。 • 4、校核部门预测成果。对部门提供的预测成果,规划 办公室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参照各部门 的及有关用地定额指标对其进行校核,如有不实之处, 应请纠正或调整、补充。 • 5、汇总形成综合材料。对经校核工业的部门用地需求 量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平衡后,汇总形成土地利用需求 量预测的综合材料。
?二目的重要性与任务?目的是为了协调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的需求量预测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关系到总体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实用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的任务就是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条件研究分析远景土地利用总的趋势对各类用地面积和分布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对总用地规模进行测算掌握规划年度各类用地需求量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
二、土地供给量的测算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7.耕地需求量的确定 根据近年来该市各类农产品自给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 到该地区的耕地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规划目 标年粮食自给率为60%,油料作物自给率为100%,蔬菜自给 率为150%,瓜果类自给率为120%,其他农作物不考虑自给 率。根据以上对各类作物需求预测及其自给率的确定,按下 式: 耕地需求量=∑(各类作物种植面积需求量×各类作物自 给率+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耕地复种指数 计算可以得出该市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粮食单产的预测直接决定着粮食作物用地需求量的多少, 所以粮食单产的预测在慎重的基础上力求准确。FAO有一种 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的理论方法。即利用辐射数据,计算某 种标准作物可能的潜在产量;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作物潜在产 量,是在理想条件仅受光温和作物品种影响的理论潜力,它是 裸露于自然气温下作物生产力的上限。该计算结果,即作物潜 在产量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不同时期作物单产水 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往的粮食作物单产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 (AEZ)计算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通过产潜比增长公式 法计算各年粮食单产。
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协调供需平衡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增加进而带来耕地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追求下建设用地的扩张应该保证不会威胁粮食安全及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受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制约
第二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一、总规模预测① 拉动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一个 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 发,可以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来分析。经济 发展、人口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目标驱动力。在该驱动力 作用下,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响应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建 设用地存量的基础上,使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展。

土地规划学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学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学》教学大纲编写人:韩冰编写时间:2005年10月3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地规划学Land Planning课程号:4011673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 学分: 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依据和编制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初步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实践。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测量学、地籍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课内教材学习与课外参考书籍自学及文献资料查阅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下划线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导论(3学时)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4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二、土地区位理论三、持续利用理论四、生态经济理论五、人地协调理论六、系统工程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综合效益原则四、逐级控制原则五、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6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一、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6学时)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一、预测和预测程序二、人口预测三、城市化水平预测四、作物产量预测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一、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二、农业用地的利用潜力三、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5学时)第一节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一、耕地需求量二、果园用地需求量三、副业用地需求量四、渔业用地需求量五、林地需求量第二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第三节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一、预测方法二、预测实例第四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学时)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三、方案编制方法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三节各类用地配置一、农业用地的配置二、建设用地的配置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5学时)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居民点的分类三、居民点用地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一、城镇化的概念二、世界城市化三、我国城镇化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节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第五节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4学时)第一节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用地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三、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第二节远景交通量的预测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实例第三节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和公路等级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第四节水运用地规划一、水运航道规划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第五节铁路用地规划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第六节航空运输用地规划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二、机场布局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第九章农业用地规划(6学时)第一节耕地规划一、耕地的组织形式二、耕作田块配置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四、田间道路配置五、农田防护林配置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第二节园地规划一、果园配置二、茶园配置第三节林地规划第四节牧草地规划第五节水产用地规划第十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规划程序三、技术要点四、划区定界五、主要成果第二节土地整理规划一、土地整理的概念二、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第三节土地复垦规划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二、废弃地类型三、废弃地复垦规划第四节土地整治规划一、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二、风沙地整治规划四、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五章

二、土地需求的决定因素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 利用土地的知识 土地质量
人们生活水平
第二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用地部门中 的用地大户,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用地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农副产品用地等。 一、耕地需求量 (一)耕地需求量的内容 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2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2、回归预测法
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已知值来
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 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条件:同时需要两组或多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
密切的时间序列。
ˆ = f (x1, x2,.......,xn) Y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地需求概念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

一、土地需求的概念
土地需求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的活
动以维持其生存。人们对土地需求属引申需求或次生 需求,因为土地能生产人类所需的粮食、衣物、原料 和房屋和拥有土地所获得的满足感。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 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 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五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二、土地供需平衡协调
土地现状态势 土地开发潜力
土地总供给量 土地总需求量
各产业、各部门发 展态势
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房地产土地投资测算中的供需平衡与价格

房地产土地投资测算中的供需平衡与价格

房地产土地投资测算中的供需平衡与价格房地产行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土地投资则是房地产开发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土地投资测算时,供需平衡与价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房地产土地投资测算中的供需平衡与价格问题,并分析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 供需平衡的意义供需平衡是指市场上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房地产土地投资测算中,供需平衡的实现至关重要。

当供大于求时,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房价下跌、库存增加等问题;而当需大于供时,市场可能出现需求过剩的情况,导致房价上涨、投资风险增加等。

因此,确保供需平衡是土地投资测算中的关键任务之一。

2. 影响供需平衡的因素(1)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是决定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对土地供需平衡产生影响。

(2)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对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有着直接的影响。

较高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会促使房地产需求增加,进而影响供需平衡。

(3)政策调控与市场规范:政府的政策调控和市场规范对供需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限购政策、限售政策等能够对供需关系进行调控,保持市场供需平衡的稳定。

3. 供需平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稳定市场价格:供需平衡能够保持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稳定。

当供需处于平衡状态时,市场上的房价较为合理,并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保障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2)投资风险控制:供需平衡能够降低房地产投资的风险。

当供需关系失衡时,市场波动性较大,投资者面临较高的风险。

而供需平衡保持市场的稳定,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投资环境。

(3)促进产业发展:供需平衡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刺激经济增长。

4. 价格对供需平衡的影响价格是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土地投资测算中,合理定价能够促进供需平衡的实现。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以偃师市为例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以偃师市为例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以偃师市为例郭艳;潘元庆【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08(014)003【摘要】土地供需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是根据人口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规划期内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投入水平,合理确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增加的有效面积.本文结合偃师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具体计算出偃师市的土地供给潜力; 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计算出一定时期全市各类土地需求总量,进而对偃师市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作出预测及分析.【总页数】7页(P17-23)【作者】郭艳;潘元庆【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3;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相关文献】1.浅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以偃师市为例 [J], 王素叶;王争艳;潘元庆2.论城镇化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太谷县为例 [J], 谭志荣;任国平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乡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量分解方法探讨——以湖南省望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 [J], 麻战洪;申志军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量分解方法探讨--以湖南省望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 [J], 麻战洪;申志军5.关于上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思考——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 [J], 廖兴勇;魏朝富;刘秀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供需平衡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供需平衡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定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使供给与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供需平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一、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是指城市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

供给过剩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而需求过剩则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混乱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因此,实现城市土地供需平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土地供需平衡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将土地资源用于最需要的领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其次,城市土地供需平衡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不同功能之间的冲突和交叉,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再次,城市土地供需平衡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影响因素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实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将对影响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供需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土地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土地需求量相对较小。

2.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地需求量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会影响土地需求的结构。

3.产业结构因素: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土地需求的结构和规模有着直接影响。

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需求的类型和用途有着不同的要求。

4.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一、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

第五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一、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
返回
R
D
S
R0
E
A
O
Q
Q0
图9-19 经济租金(301)
返回
经济租金的大小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 曲线越陡,经济租金越大。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 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它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返回
返回
2、准租金 租金以及特殊的地租均与资源供给固定不变相联
系。这里的固定不变显然对(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和 长期都适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生产要素尽管 在长期中可变,但在短期中却是固定的。
返回
例如,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不能变动,其 固定生产要素对厂商来说就是固定供给:它不能从现有 的用途中退出而转到收益较高的其它用途中去,也不能 从其它相似的生产要素中得到补充。这些要素的服务价 格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租金,通常被称为“准租金”。 正式的定义为: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不变 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返回
2、源泉的供给(需求)和服务的供给(需求) 源泉的供求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的“载体”;服
务的供求则是指卖和买生产服务本身而非其“载体”。 有些生产要素的源泉及其服务都可以在市场中交易,例 如,土地和资本;有些生产要素则不能,例如劳动。劳 动服务可以被买卖,但劳动服务的源泉(即人类自身) 却不能被买卖——至少现在的文明社会是这样的。
返回
P
AC
MC
P0
C
D
E
AVC
G
B
O
Q
Q0
图9-18 准租金(301)
返回
3、经济租金 经济租金指支付给生产要素的超额报酬,以及报酬 中超过为得到要素的某种服务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部 分,称为经济租金。如图9-19,图中R0AE为经济租金。 因为,要素全部收入为OR0EQ0,要素所有者提供Q0量要 素所愿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是OAEQ0。因此,去掉R0AE部 分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所以,R0AE部分为经济租 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确保重点建设用地项目的用地需要。 • (六)注意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其它专
题研究结果的协调。
第二节 土地供给量分析
一、概述
• (一)土地供应控制指标: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的,为使国家规 划和管理土地的职能得以体现,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总量控制目标,上级政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 编制时,已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下一级人民政府 先行下达了土地供应的控制指标。主要有三类:1、控 制耕地减少量,要求各地在规划落实时,不得高于上 级下达的控制数;2、补充耕地量,要求不得低于上级 下达的控制数;3、耕地净增加量,同样要求不得低于 上级下达的控制数。
• 3、现行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采用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进行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内各级规划基本上同步进行,而且下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才能进行,使 得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能够自上而下层层得到落实,也 使得各类土地利用的需求能够在总供给量的控制下,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 急,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使用土地。其它用地的需求在土地供应总量 控制下,通过规划引导它们逐步走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道路。
• (二)规划编制的实质: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 制是在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作为一个地方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土 地供应总量已经基本上由上级政府确定,实际上只是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规划时加紧具体分析、落实。
二、土地供给量的测算
• 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下达后,就必须 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对本地规划期内的土地资源可 能供给量进行分析测算。
• 2、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在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实际 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各类建设用地 改造的能力。
• (二)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塌陷等以及其它人为活 动或自然灾害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根据资源状况和适 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其宜复垦利用的方向和数量。在进 行土地复垦潜力分析前,应首先调查清楚各类废弃地的 面积、分布、质地等,评价其适宜复垦利用方向 和规 模。
• 2、研究的必要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重要的专题研 究之一。在以往的各种规划文献和规划实践中,都是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需 求量预测,然后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综合平衡。这种规划编制方法,致使上 下级之间的规划联系不紧密,上级规划的目标任务很难得到落实,常常是各 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作用得不到体现, 建设用地规模居高不下。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充分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宏观控制作用,落实国家规划和管理土地的职能,按照土地资源供给量决 定土地利用需求量,理顺土地供需与土地利用关系,缓解人地矛盾,就显得 相当迫切。
• (二)三个环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包括三个环 节:一是土地资源可供给量的分析;二是土地利用需 求量的分析;三是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 (三)主要任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作为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最重要的专题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充分研 究土地资源可能供给量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各类用地 需求及布局,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挖掘土地 利用潜力,划定土地用途区提供科学依据。
• (一)土地整理的潜力分析
• 由于我国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所以,依靠开发未利用土地来增加土地供应量将 变得愈来愈困难,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走土地 整理的道路。从我国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理的实绩已经远远高 于土地开发的效果。
• 1、农地整理潜力分析:要在充分分析各类农用地实际 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和集约利 用增加有效农地利用面积的能力。我省通过农地整理, 格田成方,渠路配套,一般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0%左 右。
第5章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 1、研究背景: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用地需求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土地管理 治本之策的重大举措,是从我国特殊的土地国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必将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土地管理秩序和用地秩序。因此,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研究土地资源的可供给量,进而引导和控制各类用地 规模和布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总规划重要功能之一。
二、原则
• (一)确保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下能减少,实现耕地 总量的动态平衡。
• (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稳中有增 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牧、渔业用地。
• (三)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 • (四)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眼
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 (五)坚持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统筹兼顾,合理安
第一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 涵与原则
一、内涵
• (一)基本概念: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是在认真研究当 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以及上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土地资源 条件,充分分析规划期内的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量, 并据此对各类用地的需求量结果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 确保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需求不超过土地资源可供 给量的要求。
• (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 目前,我省仍有一定数量的未利用土地,按照“因地制 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逐步开发”的原则,采取必 要的技术、经济、工程或生物措施,使之逐渐变成可利 用状态,可以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的水平,发挥有限土地 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完 整、翔实、可靠、准确的土地资源基础资料,未利用土 地资源状况也已非常清楚,只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对其进 行适应性评价,因势利导地加以开发利用,可以使本地 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提高。通过以上的土地整理、土 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我们就能够知 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土地供给量的大小,这也是当地土 地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峰值,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理想 中的理论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