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是中学必学课文,整理和打磨教学的水平很有必要,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一篇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一、文本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

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

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吗?生:没有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

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

”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

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

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

(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苏轼)是中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按照王荣生先生的选文类型鉴别方法,这属于“定篇”范畴。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浸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

张新慧老师的这节课便是依据这样的认识高度来设计实施的。

和很多成功的课例一样,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简明清晰,也就这么三个教学环节:1.合作探究,读懂词意。

2.想象画面,读懂意境。

3.思考发现,读懂词心。

如果你对小学语文名师稍有了解,你肯定知道在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而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多么普遍的专业技能,小学如此,初中如此,高中也如此。

一个初中语文老师要是能稍微涉猎一下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那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读懂词意”,要让学生领悟词作的全部内涵,读懂词意是首要条件。

自己以前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不是一句一句地翻译给学生听,就是让他们自己看注释,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

张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呢?他给学生屏显了学习要求,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屏幕上是一目了然的。

屏显的内容是这样的“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大意。

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组内相互质疑,研究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书上作批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

这个方法以后一定要用到文言诗文的教学中。

第二个环节“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张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做得很好的地方是他既尊重学生们的想象,又给学生的想象划定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文本的内涵,使学生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坏毛病。

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透过_________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_________。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时候,认真细心的态度是印象最深刻的事。

例如,每次她写的句子有错误的时候,师傅都会在本子上写上几句例句供她学习参考,并详细解释错误的原因。

荀子谈到“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他认为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智慧上的区别,而在于人的努力程度。

所以几个进步最大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同样,八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没有进步,通过与他的师傅交谈得知,他师傅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对待作业也是马马虎虎。

但是这次的教学实验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八名学生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

这无形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皮格马林效应”,因此无论在学习的动力以及他们的态度上都会有一定的转变,这可能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师徒之间的互动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是两个年级,因此不能保证每天都会有一定时间的交流,因此,徒弟的口语提高并不是特别明显。

有的同学还存在胆怯的问题,有的师傅给予的指导还不够,因此在下学期,指导的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一点,徒弟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更要自己主动地去想如何更好的借助这个支架。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何更好的利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如何更好的发挥鹰架的作用也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1.Vygotsky,L.S.(1986).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Tungaraza,F.D.(1995)‘Classwide Peer Tutoring:Can It Make Differ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duc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10,No.2作者简介:赵晨音(1977-),女,江苏张家港人,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意义和主题;2.学习《水调歌头》中的重要词句;3.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丰富意境;2.领悟《水调歌头》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词,特别是宋词的特点和作用;2.学生回忆《诗经》中的那首词“关睢”,进行简单分享;3.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水调歌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课文(20分钟)1.教师首先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辛弃疾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教师将全文分段解读,让学生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一些重要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让学生明白这些词句的意境和主题。

三、理解课文(25分钟)1.教师出示诗词的词境,引导学生根据词境理解诗词的意境;2.教师让学生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抒发;3.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词的内涵进行探究,如“为什么要把酒问青天”等。

四、欣赏课文(25分钟)1.教师播放慢板《水调歌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词曲的结合;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词曲配对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词。

五、提升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水调歌头》中的主题不仅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其他的;2.教师让学生对比《水调歌头》和其他词的共同点和差异;3.教师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词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境,自己撰写一首简短的词,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优秀教师课堂实录一、齐读导入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清朝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完这段话,你想说什么呢?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

师:关于作者苏轼,同学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

师:是的,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那你能说一说,豪放派词的特点吗?生:豪放派就是气象恢宏,视野开阔,思想积极上进。

师:是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让“中秋词尽废”的这首豪放词《水调歌头》。

谁还记得我们前面是怎样学习《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首诗的?生:.借注释读懂诗意!生:借背景品读诗情!生:借词句读评诗魂!二、读准字音师:今天,我们就运用学习古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方法来学习《水调歌头》。

请同学们先试读全词,注意字音。

(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师:谁先来试着读一读呢师:其他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准备评价(生读)师:谁来说说你的听后感。

生:他读的很流畅,有感情,就是感情还不够充沛。

师:“充沛”这个词用的好。

他虽然读的不够饱满,但老师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还没完全理解这首词嘛。

等到我们充分理解了这首词后,再来读,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会读出饱满的情感的,许同学,对吗?生:他在读时,要注意低绮户的'绮"的读音,qi,,是三声,不是二声。

师:你听的很仔细呢,还有一个词:宫阙的què,也要注意。

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词一起读一遍,《水调歌头》起——(全班齐读)三、借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刚才读的字正腔圆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可是,这首词到底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并一边勾画重点注释,一边结合注释,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像,写一写《水调歌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6分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不?生:有的说谁不喜欢玩呢?有的说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学习不?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

师:说“喜欢”的,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出于真心。

但老师很欣赏说“不喜欢”的同学的坦诚。

但老师要说,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间,学习是你们的正事,你们必须要好好学习。

老师上活动课,今天想让你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家说好不好?生:(鼓掌)说好极了。

二、活动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活动一:“月亮的诗句知多少?”师:看哪个组写的多,写的快,且字写的漂亮。

优胜组得2分。

生:各组都选综合实力强的同学在自己组的位置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师:大家都记的挺多的,特别是第二、第三组,还写出了两没学的诗句。

第二组同学字写的工整,规范。

第二组加分。

老师这里再问一下,这些月亮的意象,往往表达怎样的情感?生:思乡,思念亲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老师讲的诗词中的意象,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轼的有月亮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活动二:你是小记者,我是苏轼师:每组同学查注释,资料,了解苏轼。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一、闲话中秋,引出课题(课前播放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渲染气氛)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吗生:中秋节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与中秋有关的礼物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作为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吗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这位同学的诗句出自哪里呢生:《水调歌头》(屏幕出示,引出课题)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苏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词的呢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在走进词之前,大家试着想想,此种可能会写些什么呢生1:仙宫生2:嫦娥生3:吴刚伐桂师:这是仙界啊生4:抒情生5:老酒师:不错,有酒会有什么呢生:人师:人在喝酒,意境不错词是抒情的,词中有人,读词眼前就会呈现一个画面(教师板书:画、人、情)师:大家觉得这三者中我们先从哪里讲起生:画师:好,那就从画入手下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画你从哪里发现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教师读题目、小序;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学生读,教师乘机在黑板上板书阙 )师:读完全词,大家请看黑板上这字读什么生:阙qu师:请组词生:宫阙师:还有一字也读qu ,板书阕可以组词为上阕下阕词可以分上下两阕,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说第一段第二段(随文落实生字难词,还有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师:苏轼当时又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背景资料(教师朗读)(出示并朗诵背景资料: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此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师:大家看哪里暗示了这个背景生:小序师:不错可见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生:交代了写本词的原因与背景三、想象画面,寻句印证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教师乘机落实学生读错的字绮qǐ,并引领学生对绮户的理解)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提示从小序去找生:从丙辰中秋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天上挂着满月的中秋夜四、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试着再纸上勾勒眼前的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生:琼楼玉宇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生:恐师:这是为什么呢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师:胜是什么意思呢生:承受、经受师:你能说出解释为承受的关于胜的其他短语吗生:美不胜收师:这里的胜应解释为尽生:不胜感激师:不错,或者不胜重负 ,意思是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再次朗读上阕,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生:皇宫、朝廷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五、诵读品味,触摸情感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教师结合上阕板书诗人的心理轨迹:怀矛盾(欲乘归去恐何似);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请学生相互推荐,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要求读出感情)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呢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 (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生:成全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不能理解为完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师:按照常规的思维,面对难以周全之事,情感势必低落然而诗人的情感又怎样呢你从哪里发现的生:积极乐观从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师:这两句表达的是什么呢生: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生:但愿师:你能从已学的文言中再举例一个类似的用法吗生: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但是只的意思; 愿驰千里足中的愿是希望师:很好《木兰诗》中类似的用法确实不少那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生:共婵娟; 婵娟这里指月亮师:婵娟在文言文中只有月亮的解释吗生:婵娟是美女,是貂蝉师:不是貂蝉,婵娟还有一个出处是屈原的丫鬟的名字这里却是指月亮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生1:蟾蜍生2:玉兔生3:素娥生4:玉轮生5:玉盘生6::嫦娥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师:此时诗人的情感是积极高亢,乐观向上的情感的基调此时已有先前的低落转为高扬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风格屏幕出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等人合称宋四家,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师:苏轼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首开豪放派先河这里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屏幕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大家回忆一下苏轼其他的有类似情感的诗句吗生1:《浣溪沙》中: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2:《记承天市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六、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屏幕出示:苏轼,我能理解一句中的情感,因为你(设计目的:当堂构思,口头作答,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七、诗词拓展,中秋赏月师:中秋赏月诗词很多,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首,大家一起来朗诵品味:念奴娇中秋对月明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八、课外延伸,合作探究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本词,感悟作者的乐观旷达。

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铺垫(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

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

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

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生2:他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

生3:我借用林语堂的一段话吧:“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嗯,还有几句我记不起来了。

师:这是《苏东坡传》序里的一段话。

你是个有心的读书人!我想,对于读完《苏东坡传》的你们来说,了解得越多,越难用三言两语为苏轼定位。

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吧。

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组织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苏轼的孤独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丙辰(chén)宫阙(què) 不胜(shèng)寒绮(qǐ)户婵(ch án) 娟(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

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

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一般为一课时40~45分钟或者是连续两课时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篇1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

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生:齐声读学习目标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写作背景: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苏轼兄弟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

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课堂特色:诵读词矛盾法【导读语】本课由“飞花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然后以“问”切入,让学生找出作者问了哪些问题,进而探讨问的内容,由此感悟到作者的孤寂之情,紧接着又抓住“舞”字,来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在翩翩起舞之中作者那种失意矛盾之情跃然纸上,最后用一个“愿”字引领作者的思想境界。

“问月”“舞月”“愿月”,苏轼对月三问,自问自答,月亮虽美,却过于清寒,还不如人间(何似在人间):人月无常,自古皆然,这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唯有适应,唯有兄弟友爱来补偿,唯愿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存在。

第一部分导入学习“月”的飞花令师:我们玩个带“月”的诗词飞花令,好吧?生:好。

师:待月荷锄归。

生:月下飞天镜。

生:月是故乡明。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这个是古文啦!生:明月别枝惊鹊。

师:这么多带月的诗句,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部分青天有月一问之师:大家课下已经背诵这首词了,下面我们体悟这首词的内容。

我们先译读词的内容。

【投影展示】这首词作于丙辰年(1076)中秋节。

这时,苏轼近 40 岁,因为在变法上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发生分歧,政治上不得意,便自己申请下调地方,开始在杭州做官。

后来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苏辙离得近一点,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贫穷的山东密州做官。

虽然地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可由于种种原因,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上片写什么内容?生:问天上是什么年代,想回去,又担心冷,于是在月下起舞。

师:问青天,这是一个奇特的想法!生:问天,抒发奇想。

师:下片呢?生:睡不着觉,想念亲人。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们 把 自 己 不 懂 的 拿 到 小 组 内 相 互 天 上 ”。 因 为 注 释 介 绍 此 时 他 在 密 理 解 。
质 疑 , 研 究 看 是 否 能 找 到 答 案 ,取 州 ,从 词 中 的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四 、想 象 画 面 。读 懂 意 境
得 一 致 意 见 的 在 书 上 作 批 注 ,没 有 青 天 ”、“我 欲 乘 风 归 去 ” 可 以 看 出
语 — — “把 酒 问 天 ”概 括 呢 ?
生 1:老 师 添 加 了 词 人 的 衣 着 、 就 是 和 弟 弟 子 由 桂 树 间 嬉 戏 的 情
生 2:还 有 词 人 “起 舞 弄 清 影 ” 动 作 、神 态 的 描 写 。
景 , 而 且 交 代 清 楚 词 人 为 什 么 思
乐 )
生 1:“何 似 在 人 间 ”的 “似 ”怎
师 :同 学 们 很 善 于 学 习 ,善 于
师 :中 国 人 是 喜 爱 月 亮 的 ,特 别 么 理 解 ?
利 用 注 释 和 小 序 的 信 息 , 读 懂 词
是 十 五 的 圆 月 , 因 为 圆 月 常 与 团
师 :其 他 小 组 的 同 学 知 道 吗 ? 作 。但 老 师 对 “心 在 天 上 ”的 说 法 不
看 ,正 月 十 五 的 元 宵 是 圆 的 ,八 月 就 是 跟 天 上 一 样 。
生 8:从 刚 才 “起 舞 弄 清 影 ,何
十 五 的 月 饼 是 圆 的 ,连 我 们 吃 团 圆
生 3:我 觉 得 是 “比 ”的 意 思 , 似 在 人 间 ”这 句 话 的 理 解 中 ,我 们
生 2:他 想 象 了苏 轼 跳 舞 的样 款 款 而 来 ,照 射 在 美 丽 的 朱 阁 花 窗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1)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1)

深入: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总结词
促进互动交流
详细描述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水调歌头》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总结:回顾全词,总结知识点
总结词
巩固学习成果
详细描述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词,总结知 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 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对《 水调歌头》的理解和记忆。
《水调歌头》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效果评价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水调歌头》的 创作背景和作者苏轼 的生平事迹。
了解词牌“水调歌头 ”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
理解《水调歌头》中 的意象和意境,以及 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
逐句析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水调歌头》的意境分析
意境分析
这首词的意境深远,既有对人生和社 会的感慨,又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通过明月这个意象,苏轼表达了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艺术手法
例如,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 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同时,他也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等手 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和形象。
详细描述: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发言和讨论的意 愿,课堂互动较少。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01
总结词:完全达成
02
详细描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能够 全面掌握知识点,教学目标完全实现。
03
总结词:部分达成
04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XXXXXX课前分析此课是我代表黑龙江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送培下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

我带着XXX老师的“语文味”到青冈、XXX和绥棱三地一路送课和交流。

《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一课就是参考XXX2011年在广东省的学术研讨会上讲授的代表课《锦瑟》而打造出来的。

1.以硕士论文为理论基础。

XXX基于对XXX老师语文教学思想与“语文味”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以《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论文答辩时,五位评委一致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并叮咛:“这篇文章是研究XXX语文教育思想的,18万字的硕士论文是要争取出版的。

XXX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界很有影响,所以你一定要继续研究并把它完善!”在“语文味”理论的基础上,我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握住任何一个可以求证语文味教学法的机会。

由最初的18万字到最后的28.5万字,终于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育教学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以实践经验为科研课题。

实践研究期间,我都在反复琢磨和推敲XXX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一概念。

与此同时我主持并研究了《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该科研成果曾经编写成三本校本教材在全国出版并刊行。

目前,学生完全可以单独闇练使用的阅读办法有四类:①“四问法”是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办法:写了什么?为何写?如何写的?写得如何?②“四美法”是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③“四知法”是用于诗词赏析的阅读方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内容+知主旨。

④“八步法”是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文化内涵、表达情感。

XXX老师提出的“一语三文”衍生出的课题研究中的“四美法”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教版任务教诲课程标准尝试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的授课环节主要实际根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

066I教学案例I《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关于诗词情感变化的教学分析◎向静【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情感;3.缘文探理:联系生活,学习苏轼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探究其用精神的豁达化解悲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拎词法”:反复诵读,勾画并理解关键词,分层次提炼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诗人导入打开中国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

其中写中秋的古典诗词,f”,勺等都给我们留下传诵古的名a今,我们学习苏轼写的中秋词月几时有),探究词中的情感化。

二、预热初读读诗的关键在于诵读,今天咱们用不同的读诗方法来学诗a:读清层次;中级挑战:读懂感情;高级挑战:读我a读诗,并以填空的形式给整首词划分层次望月——下_____:望月——下抒怀三、解读上片诗人望月,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读层次1.读上片,根据情感的变化将它划分层次(PPT)温馨提示:①有时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

②勾画理解情感的关键词,有助于快速捕捉文中情感拎词法”)2.下层次的语句,分别与对应的情感连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十口、担%夕何年。

白'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神任:学生不难判断“神往”“担心”,但对“自得”的把握不准。

:上片情感变化为“神往——担心——自得(板书)3•男女生合作朗读上片,再次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读层次女:水男:月有?把酒问青女:知宫阙,今夕何年。

男:我欲乘风归去,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男:起舞弄影,合:何似人间(二)读懂情感1.作者的情感通过哪些关键词传达给我们的呢?我们需要模糊的感觉落脚具体文本。

教师范:我从(小序)字词“欢”二字,读出苏轼饮酒之乐和思亲之情显性的关键词@而读诗从跳跃的言中发作者的隐性情感。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近日,长春市某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开展了一场名为《水调歌头》的课程实录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宋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文将为您介绍此次教学实录的具体内容及收获。

首先,老师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随后,老师简要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及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唐诗宋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接下来,老师逐句逐字地为学生讲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含义及艺术特点。

同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出唐代诗词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风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词的艺术内涵和意蕴。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还带领学生欣赏了几首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名家词作,如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通过对词作形式、题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最后,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对唐诗宋词的深入学习和练习。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背诵名家作品,并进行互动表演和朗诵,将文学知识和个性展示在课堂中。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强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录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课程实录的学习,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更加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这次《水调歌头》课程实录教学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学的大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这次课程实录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水调歌头》这首唐诗的艺术内涵和背景,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文结合以及分组竞赛等,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风貌和审美特点,也更加珍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课堂实录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授课教师:
汪烨(北京市酒仙桥一中,一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学生范读,学生听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预习作业展示,找到与月亮有关的素材。

三、赏析诗词
板书:问月思人盼团圆。

4.词中是否只怀念自由?
5.赏析上阙
问天,内容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愿望是:“我欲乘风归去,”
担心:“又恐琼楼玉宇”
原因:“高处不胜寒”
板书:望月问天想宫阙。

重点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和旷达情怀。

7.小结
8.带着这节课的赏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全班再次诵读本首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教学过程实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教学过程实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教学过程实录一、导入崔颢登上黄鹤楼,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尽管李白再三想写得比这首更好的诗,最后还是觉得崔颢的《黄鹤楼》写得是真好。

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很多,但是范仲淹之后也没有人能够写出超越《岳阳楼记》这篇文章。

同样的,苏轼曾有一篇文章,被称为“千古第一中秋词”,南宋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这样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二、基础(1)题解:水调,是一种曲调。

传说隋朝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曾做水调歌,后发展为宫廷大曲。

后来人把水调歌的头部专门截下来填词,形成了词牌名——水调歌头。

(2)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同学们背诵,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回忆《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及情感:当时的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了,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复杂的,“解衣欲睡”的平静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喜到“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落寞,到“寻张怀民”的期待到“怀民亦未寝”的喜悦,再到庭中散步赏月的愉悦、沉醉,到最后的感慨、自嘲。

同学们,今天学《水调歌头》时也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

《卜算子》这首是作者刚刚被贬的时候,此时,还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而写《水调歌头》的时候,此时,作者还未经历乌台诗案,距离乌台诗案还有三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较早时期的苏轼,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同点。

同时,再穿插一点作者的介绍(苏轼学生相对熟悉,可快速过一下。

)三、讲解(一)朗读正音丙辰(chén)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zhuǎn)/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第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师:中秋时节,一家人围桌而坐,伴着窗外秋虫吟唱,慢品说笑,在微醺的醉意中看一轮明月升上天宇,这萦绕着秋的味道的中秋,成为人们舌尖上、心底里最醇厚的中秋味道。

苏轼也于一年中秋,欢饮达旦,让我们一起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去思考欢饮还有怎样的深意?一、探求新知1.整体感知――初读初感师:请同学们自由、出声地朗读这首词。

思考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并且用一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有悲哀。

师:词的小序中,有一个表现心情的词,你注意到了吗?生:欢。

师:这样一首千古流传下来的会让很多词黯然失色的的名词,苏轼怎么会把这个“欢”字用错呢?这节课中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种淡淡的伤感和隐隐的欢愉为什么能够融合在一起?(1)知人论世解“伤”师:我们来看词的上阕,老师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看老师读得是否准确。

(幻灯片:我欲乘风飞去……)生:老师有一个字读得不准。

你把“归”读成了“飞”。

师:同学们觉得我这样改好不好?(无人回答。

)师:我可不可以说说我的理由?我觉得,苏轼肯定没去过“天上”,怎么能说是“归”呢。

而且对于高高的天宇来说,飞多有诗意呀?生:老师,我觉得不对。

苏轼写作本词的时候应该有悲伤的心情,所以不应该是快乐、自由地飞。

师:那你从哪个字看出了悲伤?生:恐。

师:是什么让苏轼感到害怕?生:天上宫阙。

师:有一个词语特别能诠释他“恐”后的感受,是哪个词?生:寒。

师:请看这则资料。

思考“寒”,它其实暗指什么?(补充资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自请外调,在密州时做官时写作本诗。

)生:寒就是他在政治中被排挤后产生的一种孤独的感受,是一种政治中的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中学朱金才师: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点击“课堂探究”网页)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

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

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学生齐读全词)师: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生:中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点击解析小序网页)苏轼写的是中秋的月亮,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

大家能注意到小序,不错,下面请齐读小序。

(学生齐读小序)师: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

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生: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可见是怀念子由。

师: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

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师:(点击怀子由网页)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

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

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

这一点从他们诗文的往来可以看出。

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师: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生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师:好,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字回答问题。

生2:“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

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

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一段里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

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

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生:“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师:(点击知人论世网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同样,我们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

(点击苏轼的遭遇网页)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可见苏轼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告诉我们什么?生:政治失意。

师: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生:“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等都是写月亮。

师:把月亮代进去,依字面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简要翻译上阕的意思)师:其实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生:朝廷。

师:把朝廷代进去,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师: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生:因为苏轼虽然身处密州,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挂念朝廷的情况。

师:其实“今夕是何年”还有更深的含义。

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

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

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师:归去,就是回家,朝廷是苏轼的家吗?怎么理解这个家?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的忠诚,朝廷虽然不是苏轼现实中的家,却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很好,其实中国文人往往把朝廷当作精神家园,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生: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朝廷怎么会寒冷,这里的寒冷怎么解释?生:朝廷肯定不会寒冷,这里的寒冷应该是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苏轼感到害怕心寒。

师:所以即使回到朝廷做官又能怎样?生:起舞弄清影,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孤孤单单。

还不如在人间密州来得逍遥。

师: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

师:通过刚才的解读,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生: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师: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

(点击古词新唱网页)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

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

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探讨时注意,每小组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

(点开网页,展示选集的咏月诗词)(分发资料,选发言代表,老师当场查看指导,学生发言)(学生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

证据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这里“亲人”的含义包括爱人和家人,证据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借月亮表达对舍弟的思念。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

证据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借助月亮抒发了“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代表愁绪。

证据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些诗词无不通过月亮抒发了惆怅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物是人非。

证据是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李清照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这些诗词无不是借助月亮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着边塞生活。

因为以前老师提过唐代的边塞诗歌大多和月亮有关。

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王维的《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借助月亮来渲染边塞生活。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发现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了思念、愁绪还有边塞生活以及物是人非的情感等等。

在这里大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

(点击探究学习介绍网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就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

比如刚才我们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亮代表什么的时候,先提出假设,然后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

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也是这样,先提出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水调歌头》作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多角度来探究。

比如(点击课外探究网页)1.从苏东坡角度进行探究。

《手足情深:苏轼怀子由诗词探究》(点击苏轼诗词网页)《苏东坡与饮食文化》(点击苏轼饮食网页)2.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并非为了怀念苏辙》3.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的月意象探究》(点击月·诗词网页)4.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逆境与成才:文人迁客探究》(点击迁客汇集网页)《中秋节传说探究》(点击月·传说网页)师:这些是大家课外探究的题目,请大家根据今天学到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也可以参考我们今天上课的网页,完成后,把作业以帖子的形式上传到网页上(点击我的作业网页),到时我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你们的作业,大家也一样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

这节课先上到这里。

苏轼生平课件选录:【应试及第】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21岁的苏东坡和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

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后来苏轼及苏辙便拜欧阳修为师。

【出任凤翔】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王安石变法】熙宁元年,神宗即位,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被迫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

【乌台诗案】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