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考点串讲-中医基础知识(一)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汇总中医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每一行代表一种能量状态和相应的脏腑、经络,用于描述和解释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
2. 中医气血理论:气与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气主动、血主静,二者互相依赖、相互转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3. 中医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的本质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也涉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4.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功能系统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行和经络相联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二、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言语、呼吸等声音,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通过脉搏、腹部等部位的体察,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2. 中医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状态,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3. 中医舌诊:中医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等特征,以及舌尖、舌边、舌根等不同部位的变化,诊断患者的疾病和体质状态。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中医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激活生命能量,以及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运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舒缓筋骨、消除疼痛,促进身体健康。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⑤治疗上的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基础知识(专家授课)
②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指阴邪侵犯人体,使机体的阴
绝对亢盛,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人体
的阳气。
阴阳偏衰: 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不足, 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① 阳虚则寒 :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 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 即 “阳虚则阴胜”。
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如: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3)问诊: 是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
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 问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病机全从 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 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 (1)精气学说:
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 功能、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关 系的理论。
(2)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
病机: 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的关键性概
括。即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 平衡以后,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的改变。
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 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 (1)望诊: 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 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
(2)闻诊: 是从患者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
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 声音宏亮——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
疾病轻浅,预后好
考点串讲中医基础知识一
考点串讲-中医基础知识(一)————————————————————————————————作者: ————————————————————————————————日期:ﻩ1.与呼吸有关的脏是B.心、肺A.肝、肺ﻫC.脾、肺D.肺、肾ﻫE.肾、肝【答案】:D【解析】:考察对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解运用。
肺主气即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与肾也有密切的联系。
认为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必须下行至肾,由肾摄纳之,其生理意义是保持呼吸的平稳、控制呼吸的频率,保证呼吸的深度,有利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维持人的新陈代谢。
所以与呼吸有关的脏是肺和肾。
2.下列不属于六腑的是A.胆B.胃D.脑C.三焦ﻫE.小肠【答案】:D【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六腑的定义,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3.六淫之中,易于生风动血的是A.风B.火(热)C.暑D.湿E.燥【答案】:B【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4.六淫之中,易于导致疮痈的是A.风B.火(热)E.燥D.湿ﻫC.暑ﻫ【答案】:B【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五行的基本概念是A.五种基本物质C.五种基本材料ﻫD.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B.五种基本元素ﻫﻫ E.以上均非【答案】:D【解析】:记忆性题目。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运行、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6.临床治疗血虚病时常使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E.血能载气C.气能摄血ﻫD.血能养气ﻫ【答案】:A【解析】:考察对气生理功能的运用。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一、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一)阴阳学说。
1. 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 原因:这种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如日月、昼夜、寒暑等,通过归纳这些现象的属性,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2.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
例如,就人体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它们都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属于同一范畴。
- 普遍性: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也都有阴阳之分。
- 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体病理状态下,寒证(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证(阳证)。
这是因为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属性的转化。
(二)五行学说。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与“五材”有关,即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五种基本物质。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的概念逐渐抽象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2.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所以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归属于土。
中医基础知识(全)
中医基础知识(全)
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基础知识,包括其起源、核心理
论和诊疗方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人们长期研究和总结的医疗经验密切
相关,早期的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核心理论
中医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因素构成,五行
学说则将事物分类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健康的状态是
阴阳平衡、五行协调。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认为
有脏腑、经络和精气三个层次。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特有的理论,强
调人体内经络的流通,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诊疗方法
中医的诊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如面色、舌苔等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辅助诊断。
结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了解中医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医学。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知识
(六)六腑
胆 小肠 膀胱
胃 大肠 三焦 确保代谢畅通, 排泄糟粕
(一)胆:贮存胆汁,帮助消化。 (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三)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形成粪便,传化糟粕。 (五)膀胱: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主持诸气,通行水道。
五、精气血津液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是指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 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 是人体生命的本原;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主脉:从脉搏测心力、心率、心律
(二)肺
◆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 调水道,助心行血。 ◆ 生理特性:肺为娇脏,喜润勿燥。 ◆ 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 悲,在液为涕。
(三)脾
◆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 生理特性:脾性主升,喜燥恶湿。 ◆ 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 思,在液为涎。
四、藏象学说
五 藏 象 学 说 六
脏
肝:将军之官 心:君主之官 脾:仓廪之官 肺:相辅之官 肾:作强之官
腑
(一)心
◆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明。 ◆ 生理特性:清静内守,心恶热。 ◆ 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主血: 血的运行 心主血脉
◆ 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构成胚胎的原 始物质,因其与生俱来,在出生之前已经 形成故名先天之精。出生之前,是生命的 构成本原;出生之后,则是人体生长发育 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 后天之精──指来源于水谷的经脾胃运化而 得的精微物质,又称“水谷之精”
中医基础知识之一
中医基础知识之一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互根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阳消长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阴阳转化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
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与喉咙、声音有关。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
中医基础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气、血、津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根本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两大对立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方面,也是评价事物质和运动的根本标准。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五行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即木、火、土、金、水。
4.气血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以气血为重要内容。
5.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是指全身经络为人体活动之所依,其中包括经脉、络脉、穴位等。
经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6.精神学说: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生理、病理有密切关系,与人体的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7.其他:中医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基本理论,如五脏六腑学说、形神医学、营卫学说等。
二、中医诊断学1.望诊:中医通过望诊患者的外貌、精神状态、呼吸、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2.闻诊: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汗气、口臭等判断患者的病情。
3.问诊: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家族史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切诊:中医医生会按照经络、腧穴、病变部位等切诊患者的病情。
5.辩证: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属于何种证候。
6.诊断法则:中医医生在望、闻、问、切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诊断的原则,系统论述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7.病机辩证:根据患者的病程、病因、病位、病机以及辅助检查等情况辨辩属于何种证候。
8.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相配方法施治。
三、中医基本理论知识1.阴阳五行:讲述阴阳五行对疾病的影响,病因病机与阴阳五行等的关系。
2.气血津液:讲述气血津液的代谢,气血津液的运输分布,气血津液与各器官的关系等内容。
3.经络:讲述经脉络脉穴位的分布,腧穴的属性及应用等。
4.五脏六腑:讲述五脏六腑的功能,与气血津液运行的关系等。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与中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基本理论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行。
中医强调平衡和和谐,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2.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相对性质和相互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调引起的。
3.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4. 气的观念: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流畅无阻,人体健康;而气的不畅则会导致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诊断疾病。
中医讲究“望色”,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气味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状态。
3. 问诊: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的经过、病症的特点以及患者的日常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切脉”,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的配方和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病情的疗法,它通过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整身体,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四、中医现代应用1. 中医药研究: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得到了科学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对中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还不够清晰。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总结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描述事物的两种对立面。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分类和功能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认识和描述。
二、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感觉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脉搏等进行诊断。
三、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配方的药学学科。
中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归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和应用。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人参、黄连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四、针灸学
针灸学是中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针刺和灸熨等手段
治疗疾病的学科。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平衡阴阳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上就是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讲解,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医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知识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梳理,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参考。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二)阴阳在人体的应用在人体中,阴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等都可以分阴阳。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气血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经络中也有阴阳之分,阴经行于四肢内侧,阳经行于四肢外侧。
(三)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偏盛表现为实热证或实寒证,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则表现为虚寒证或虚热证,如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阐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包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五行在人体的应用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六腑相配合。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诊断疾病时,常常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分析其五行属性的盛衰情况,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治疗疾病时,则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采用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五行的方法,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寒凉派、主火 派
为 后 世 温 病 学 说 的 创 立 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倡“邪非 人身所有,邪去则正 安”,善用汗、吐、 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张子和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号
东垣老人)倡“内伤脾 胃,百病由生”,治疗 以调理脾胃为主
中医学基础知识1
2020/11/2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v考试时间:2012 年11月17、18号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中药调剂员
v 根据医师处方要求和病家需要,按 照中医用药特点,从事中药饮片调配、 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非处方药销售 和用药指导的人员。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主要内容
v 一、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v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 v 三、中药理论部分 v 四、中药的调配及用药指导 v 五、电脑操作。
v 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架的建立
v
+
v 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针灸)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
v先秦、秦、秦汉时期:
代表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 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在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法、 方剂、中药等各个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理 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
辨
腑
证
精
论
气
治
血
津 液
诊
治
核
特
心
点
理
论
中医学基础知识1[1]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 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和哲学思想,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它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形成的机理。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询问病史和症状,以及手法检查和听诊等手段,中医师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作出诊断和辨证。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调理等。
中药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中草药的组合以及制剂的配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目的。
针灸则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5.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运动锻炼、起居调度、情志调节等。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6. 中医的重要经典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包含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7. 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中医学逐渐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同时,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完整word版)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3。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9。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12。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15。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2。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串讲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串讲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构架(一)中医学的特点(二)中医学的三大理论基石(精气,阴阳,五行)(三)中医学的核心——藏象学说(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四)中医学的生理——经络、体质、气血津液(五)中医学的病理——病因,病机,发病(六)预防、治则和养生五脏划分阴阳,脾为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阳E.阴中之阴『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阴阳之间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交感互藏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肝病影响到心属于A.五行相乘B.五行相侮C.母病及子D.子病及母E.五行制化『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火为木之子,所以属于母病及子。
下列哪项是属于肺的功能A.统摄血液B.助心行血C.运化水谷D.调畅气机E.主司水液『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血液的运行,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不属肝藏血的是:A.涵养肝气B.储藏血液C.调节血量D.化生和濡养魂E.促进男子排精『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肝藏血生理意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化生和濡养魂;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
多种情志交织,易伤A.肺脾肾B.心肝肾C.肝脾肾D.心肝脾E.心肺脾『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情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何脏功能失调,易导致水湿停聚A.脾肾B.心脾C.肝肾D.心肾E.肺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肾主水,所以肾是最佳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与呼吸有关的脏是
A.肝、肺
B.心、肺
C.脾、肺
D.肺、肾
E.肾、肝
【答案】:D
【解析】:考察对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理解运用。
肺主气即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与肾也有密切的联系。
认为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必须下行至肾,由肾摄纳之,其生理意义是保持呼吸的平稳、控制呼吸的频率,保证呼吸的深度,有利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维持人的新陈代谢。
所以与呼吸有关的脏是肺和肾。
2.下列不属于六腑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脑
E.小肠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六腑的定义,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3.六淫之中,易于生风动血的是
A.风
B.火(热)
C.暑
D.湿
E.燥
【答案】:B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4.六淫之中,易于导致疮痈的是
A.风
B.火(热)
C.暑
D.湿
E.燥
【答案】:B
【解析】:记忆性题目。
考察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五行的基本概念是
A.五种基本物质
B.五种基本元素
C.五种基本材料
D.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E.以上均非
【答案】:D
【解析】:记忆性题目。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运行、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6.临床治疗血虚病时常使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
【答案】:A
【解析】:考察对气生理功能的运用。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7.六淫邪气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燥
D.火
E.暑
【答案】:E
【解析】:考察六淫致病的季节性特点。
风为百病之张,可携其它邪气一起发病,因此不分季节性;寒邪,在一年四季都可感受,也无明显季节性;燥分温燥和凉燥,温燥在秋季多发,凉燥在冬初多发。
火邪分多种:肝火、肺火、胃火等,也无季节性。
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8.六淫邪气中能够耗气伤津的是
A.风、热
B.暑、热
C.燥、热
D.暑、湿
E.风、暑
【答案】:B
【解析】:考察对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亦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袭津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分析比较可知,能耗气伤津的是暑邪和热邪(火邪)。
9.六淫邪气中能够伤阳气的是
A.风、湿
B.暑、湿
C.寒、湿
D.暑、热
E.寒、燥
【答案】:C
【解析】:考察对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亦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袭津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延上。
(2)火易耗伤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分析比较可知,能伤阳气的是寒邪和湿邪。
10.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热邪
B.寒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答案】:C
【解析】:风邪常为外感病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11.被称为“水火既济”的脏腑关系是
A.脾与肺
B.肺与心
C.肝与心
D.肝与肺
E.心与肾
【答案】:E
【解析】: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中医将心与肾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
12.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是
A.火
B.土
C.水
D.木
E.金
【答案】:E
【解析】:考察金的特性,即是清肃、降敛,凡是引申为具有清洁、肃杀、收敛、下降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金。
13.下列各项,与精气学说中“精”的基本概念无关的是
A.又称精气
B.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
C.源于“水地说”
D.源于“五行说”
E.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答案】:D
【解析】:精气学说中“精”的基本概念比较深奥,通过本题可熟悉一下教材中“精”的基本概念,它与“五行学说”无直接关系。
14.下列各项,与精气学说中“气”的基本概念无关的是
A.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
B.气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C.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D.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E.气的概念源于“水地说”
【答案】:E
【解析】:
15.被称为气机的是
A.气的运动
B.气的变化
C.气的升降
D.气的出入
E.气的聚散
【答案】:A
【解析】:升、降、聚、散均属气的运动形式,而其本质是气的运动,中医学把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故应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