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佳境界

合集下载

境界的四个层面:视野、格局、胸怀、勇气—谈企业员工如何提升境界

境界的四个层面:视野、格局、胸怀、勇气—谈企业员工如何提升境界

境界的四个层面:视野、格局、胸怀、勇气—谈企业员工如何提升境界境界的四个层面:视野、格局、胸怀、勇气—谈企业员工如何提升境界刘伟华浪潮集团近几年来,提升境界成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提起频率最高的几个词之一,也成了企业最常对员工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

但对于什么是境界,境界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提升境界,提升境界是否有法可依等,大部分企业都是一种模糊的意会,看似容易理解但又不容易摸着思路,有的企业干脆直接将其当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去理解,而很难去具体推广执行。

笔者从事企业经营多年,在这里,谈一下中国企业如何提升境界。

一、如何理解境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吞天地之志者也”,在笔者看来,是对境界一个很好的诠释。

所谓境界:视野、格局、胸怀和勇气也。

1、视野。

所谓视野,体现的是一种阅历。

阅历的提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体现的是一种井底之蛙,无知无畏的思想,这是最可怕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知道我们不知道”,体现是的面对万千气象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这是最关键的过渡阶段,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要么成为鸵鸟苟安一隅自欺欺人,要么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成就一番事业;第三阶段,“知道我们应该知道”,是一种腹有良策沉着应对的雍容大气,这是最高阶段。

视野的拓展,就是这样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视野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视野拓展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当下最需要提高的就是全局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视野,站在全局而不是局部的视角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追求立足于国际化的舞台与大象一起跳舞。

2、格局。

体现的是一种志向和对未来的远景规划。

有这样一种说法,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充分体现了格局对未来发展激励和指向意义的重要性。

有大格局不一定成就伟大,但没有大格局成就伟大的可能性则是微乎其微。

原因很简单,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掉馅饼也砸不到我们。

无论对于个人、团队还是企业来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成就的大小。

管理修炼的几个境界:握剑、练 剑、佩剑、挂剑、悬剑

管理修炼的几个境界:握剑、练 剑、佩剑、挂剑、悬剑

管理修炼的几个境界:握剑、练剑、佩剑、挂剑、悬剑曾仕强曾将管理者的修炼比成三个阶段:练剑、佩剑、挂剑,听来痛快,先我又收集整理如下,与君共享:在武侠小说里,练剑的第一层境界是“心中有剑,手中有剑,目中有剑”,此时的剑手追求的是剑本身,剑是有形的,剑是剑手致胜的筹码;练剑的第二层境界是“心中有剑,手中无剑,目中有剑”,此时的剑手追求的是剑法,剑法比剑重要,剑法才是剑手致胜的利器;练剑的第三层境界是“手中无剑,目中无剑,心中有剑”,此时,剑就是剑手,剑手就是剑,克敌致胜既不是剑,也不是剑法,而是剑势,谋势而后动,一发千钧,置敌于绝境。

管理与剑的境界是相通的,“剑在手”指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剑在目”指的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剑在心”是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剑手练剑的三种境界也正是团队走向成熟的三个必经阶段。

最一阶段:握剑(事必躬亲 VS “这样行吗?”)这是团队的初创期(变革期或重建期)的必经阶段,团队的者是以培育团队战斗力为目标,采取握剑行为,要事必躬亲,下属则是以“这样行吗?”来请示,这是中国企业最典型的“家长制”管理模式。

在这一阶段团队的管理者要做到“心中有剑,手中有剑,目中有剑”,事必躬亲,管得宽,抓得细。

“心中有剑”即团队的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实施细则,能够对团队成员进行较为有效的目标引导,能够对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教练”的角色出现在团队中。

“手中有剑”,对于团队而言,没有“规矩”则容易形成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

团队管理者手中的“剑”指的是量化的、可操作的团队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和行为准则是确保团队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的重要工具,使团队行为在成长期就趋于“理性”,从而有效规避团队的成长风险,降低团队的成长成本。

“目中有剑”指的是团队的监督机制,团队的执行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管理者的督促力,尤其是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团队来说,必要的监督机制是促使团队走向成熟的加速器,对团队成员的任务、职责做有效的督促,确保团队行为不偏离预设的“轨道”。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五个层次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五个层次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五个层次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啊,这玩意儿就像我们的成长一样,从蹒跚学步到走路稳健,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咱们得明白,这个模型一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都不会,完全是靠别人喂养。

项目管理的第一步嘛,就是把那些稀里糊涂的事搞清楚。

你要知道,很多小团队在这个阶段,常常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跑,什么计划都没有。

老板喊一声,大家就赶紧行动,结果往往是忙得不可开交,啥事儿也没干成。

然后呀,咱们就来到了第二层次。

这时候,团队终于开始有点自我意识了,知道要制定计划,开始追求一些“看得见”的目标。

就像孩子慢慢学会了走路,虽然跌跌撞撞,但总算能稳稳当当地朝前走。

团队这时候开始意识到,项目需要框架和流程,虽然依旧有不少的混乱,但至少有了个方向。

要知道,很多项目在这个阶段也是波澜壮阔,计划赶不上变化,搞得项目经理心里头直打鼓。

接下来是第三层次。

嘿,这时候团队就像一颗小树苗,开始扎根了。

大家对流程的理解更深入了,项目管理的工具也开始上阵。

这一阶段就像是进入了青少年时期,叛逆又有理想,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团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开始主动寻找最佳实践。

可是别高兴得太早,偶尔还会因为小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毕竟青春期谁没个叛逆呢?然后就到了第四层次,哇哦!这是个成熟的阶段,团队已经能够自信满满地应对各种挑战。

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流程已经融入到团队的日常工作中,大家都心知肚明,任务分配得妥妥当当。

这个阶段最牛的就是,团队开始关注数据,运用分析来提升效率,像个老练的打工人,知道怎么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

不过,虽然看似一切都很完美,但这时候的团队也要时刻小心,别掉以轻心,毕竟风云变幻,总有意外。

终于来到了第五层次,哇,这就是项目管理的“终极”境界了,团队如同驾轻就熟的老司机,统筹全局,运筹帷幄。

项目管理不仅仅是工作了,更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企业管理中有一句名言:“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领导力!我们身处一个变化的时代。

变化产生机会,也带来风险与压力.在竞争加剧、速度变快、扑朔迷离的今天,无论是公司,或是我们自己都比以往更需要领导,需要一批优秀的高层管理者。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呢?我觉得应做到下面五点:一、高瞻远瞩管理企业和我们日常生活一样,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一个优秀的高层管理者要做到身在企业,心系天下。

1、胸怀博大、志存高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结合起来,感觉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工作起来才有更加强大的动力。

马云讲过:“西班牙是小国,葡萄牙是小国,荷兰是小国,英国也不大。

”什么是大?在他看来,眼光大、胸怀大才是真正的大:能包容各个国家的文化,把全球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全世界的资源当成自己的资源,把全世界的人才当成自己的人才。

如果天天想着为自己,就没戏了.他刚从达罗斯回来,谈的都是全世界的事。

在亚布力的区别,就是中国怎么样成为第一,这是区别,这是距离.在那边听的是大气变暖,人类应该做什么事情,全世界团结起来解决人类的问题.他坚信一点,未来的企业,如果希望成为一流的企业,你的国家希望成为一流的国家,必须把整个全人类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全地球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这是他对大国崛起的看法。

要做大,首先眼光要大,胸怀要大,而且气度要大。

有人说过,中国为什么不能拿到诺贝尔奖,因为中国人拿诺贝尔奖,永远想到的是为国家争光,而诺贝尔奖为全人类增光,为地球增光。

如果以自己的利益去寻求,一定不会拿到诺贝尔奖,也达不到诺贝尔奖的境界.我们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与振兴民族工业、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联系起来,一定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幼儿园管理的艺术---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幼儿园管理的艺术---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幼儿园管理的艺术---刚柔并济,双管齐下想做一个卓越的园长,往往都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通过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园长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我的感悟便是:“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刚柔并济的幼儿园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不失是一门艺术。

作为艺术,它包含着许多辨证而微妙的道理。

但是园长要正确处理日常管理中的刚柔关系,并非口头说说即能办得到的易事,必须深刻领会,并在实践中具体把握。

通过学习、研究和尝试,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1.有刚有柔,亦刚亦柔。

刚是以“严”为主体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总称。

它包括严格要求,约束控制,批评教育监督惩罚等。

它是教职工管理与教育的调剂措施和必备手段。

离开了刚,管理就缺乏力量,教育就难以奏效。

所以园长应拿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形成硬尺度和强制约,实现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一方面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及各级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确立相应的检查、落实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就拿幼儿园的工作要求而论,不仅在要求的提出上要态度严肃,在要求的执行中要步骤严密,而且在要求被违犯时要批评严厉,同时在采取措施时要干脆利落,迅速果断,在纠正错误时要坚决有效。

如果要求流于儿戏,朝令夕改,仅限于提出而不致力于执行,那么无论什么要求,最终都将失去效力。

所以,没有严也就无所谓刚。

柔是指以“宽”为宗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尊重信任,表扬鼓励,同情宽容,说服疏通,感化陶冶,启发诱导等都是其具体形式。

柔是管理方法的根本,它贯穿于幼儿园管理过程的始终并成为整个过程的主旋律。

所以,管理中切不可忽视教职工的情感、意志、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因为人们只有人格得到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园长要一贯地尊重、信任教职工并给予一定的关怀和宽容,在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创造自然宽松、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注重积极地引导、巧妙地疏导、有效地开导,并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去熏染、去塑造。

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

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

管理就是服务,以服务员的角色去管理,是做好管理的基本观念,是做好管理的最佳战略,是做好管理的最高境界,亦是五行管理学的精髓之一。

为什么是这样呢?人都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不禁会提出这样的疑虑:管理者就是服务员的观念是否行得通?如果我们能够从管理的本质和目的来认识管理,心头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

伟大领袖毛泽东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后来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无论是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农业管理还是其他各种管理,虽然管理的领域不同,但管理权都来自于人民,归根结底是为服务社会、为实现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管理,所以我国各种组织管理的本质都是服务。

虽然有人认为,企业是一种营利组织,尤其是民营企业归私人所有,好像与服务搭不上关系。

其实不然,企业管理者的劳动直接服务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使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

所以说企业服务社会,企业管理者直接为员工服务,间接为社会服务。

简而言之,只有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的企业和管理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势头。

杰克·韦尔奇之所以将通用电气集团带入了辉煌,甚至被誉为“全球第一CEO”,正是因为他能够坚持服务观念,把自己当作员工的“服务员”。

早在杰克·韦尔奇还只是通用电气集团旗下一个分公司的小经理时,他便始终奉行着这样的原则:员工与顾客都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应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员工应对产品质量高度负责。

杰克·韦尔奇曾明确表示,管理层就是服务层,管理者就是服务员。

管理者对员工的服务内容包括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工作的胜任能力,帮助树立正确观念和先进思想,引导员工积极健康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学习条件和帮助。

当时,杰克·韦尔奇所负责的分公司因为采购成本过高等问题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危机,这让韦尔奇几乎每天都吃不下睡不着,但是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呢?后来,韦尔奇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前言:《老子》书成于春秋时期,书的作者老子亲睹各国争城夺地,战争频繁,社会混乱,民生困苦,他认为如果没有那么多人为的体制法令,官吏,战争,也许天下回安静得多。

他深深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一切事物发展到了极度,就会转为相反形态。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老子》,三十八章)即法令控制严酷,盗贼不是仍然很多?因而提出“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二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二十二章)不必要的人为制作太多,往往产生和预期目的相反的效果。

与其“弄巧成拙”,不如所有法令规章力求简单明了,而且越少越好。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反对人为有为。

一方面,他从人性淳朴,人的本质是自然出发,欣赏天地万物自然之美,认为宇宙间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地创造直指完美,应让“万物作焉而不辞”。

“作”指发生,兴起;“辞”指治,即让宇宙万物顺乎自然,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不去干涉他们。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也,为天下浑心。

”(《老子》,四十九章)即在上位者之心与百姓之心要浑同,照百姓之意去办事就行了,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结论是“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老子》中谈论管理的地方很多,而且谈得相当全面:政治管理,军事管理,社会文化管理,一定程度上涉及经济管理。

既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目标,也论述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且对管理问题的全部论述是建立在集资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的,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考察有关管理的各种问题的。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一、《老子》的最高范畴是“道”,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道本身是一个无形,无声,不可感知的东西,它按自身的规律运动,并在运动中化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我国先贤共同追求的理想。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天子应该无为于上,以期贤相有为于下。

依孔子的观点,管理既为“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所需要努力的,即在“修身以正人”。

他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肯定“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

”管理者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归根复命的原理应用到管理上,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认为“贤明的管理者是不发号施令的;发好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贤明”,宣导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导。

因为贤明的管理,旨在净化同仁的心思,满足同仁的安饱,减损同仁的心志,增强同仁的体魄。

常使同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用这种“无为”的态度来管理,相信任何机构没有不上轨道的。

老子肯定“清静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语来形容清静的无为而治。

庄子“只听过世人希望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过要管制天下”。

他认为“管理者最好依据自得的德,来成全于自然。

就像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那般,出于无为,一切顺其自然”。

因为“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奖赏善举;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惩罚罪恶。

天下之大,既然不足以处理奖赏惩罚,而三代以后,却喧嚣着要以奖赏惩罚为能事,当然弄得没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

管理者如果“有为”,便不能为治;所以“莫若无为”,使大家安定性命的真情。

法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道家相似。

而所采取的途径,则颇不相同。

老子以清静致无为,申韩则以专制致无为。

法家的观点,是借重明法饬令,重刑壹教的手段,来达成“明君无为于上,羣巨竦惧乎下”的境界。

管理者有势,又善用术,依法行使刑赏,便可以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也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宣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班级管理三境界

班级管理三境界

统计交作业情况
课代表上岗 值日班长上岗 课代表布置作业
各人准备好要做的事
教室内静音 不喧哗、不哄闹
坐下、安静、自学
记录作业、排桌椅、 检查座位周边卫生 按值日生表要求做
关电源、关窗、锁门
特殊情况除外 值日班长 课代表上岗
值日班长值班 特殊情况除外
班级管理指标领先,效果显著
《班主任工作十讲》(2014)
7
讲台保洁
上午、中午
随时保持讲台整体的整洁
9
后排区域保洁
随时
随时保持后排整体的整洁
10
换垃圾袋
随时
满了就换,不得溢出
11
内前窗保洁
两周一次 内外擦拭,保持光亮(含窗台)
17 门保洁(三扇) 一月一次
内外擦拭,保持清洁
18
阳台保洁
一周一次
保持地面、窗台、窗户整洁
22
拖地
星期一
教室内全部地面
32
教室地面保洁
我的做法: 1、长期坚持大面积和学生谈心(按照学 号顺序不间断)(语言沟通) 2、通过周记和学生笔谈(文字沟通) 3、和家长保持常态的沟通(网络沟通)
26
班级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规则约束,人文关怀 2、好关系带来好教育 3,公平,公正,公开 4,尊重权利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决策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包括参与和不 参与的权利; 不使用各种手段强迫学生承认错误; 不用情感或关系“绑架“学生; 不为了统一划一而扼杀学生的个性。
第二道——工作负责人 (组织、督促、检查) 第三道——班级总负责人 (控制、评价、提供帮助)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不是替代基层学校的管理,而是在“促进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学校领导施政减负”这两个目标上多做文章。

本学期,教育局叶副局长与中教科领导做了三件大事,基本实现了以上两个管理目标。

这三件事:一是重视学校常规管理的过程监控。

教育局中教科在叶副局长的带领下,多次组织下校调研,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常规检查。

这些都是在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与管理制度的落实。

比如,进一步明确分管教学副校长的职、权、责,这实际上是在帮助学校理顺各部门间的内部管理关系。

这绝不是给副校长加压,而是让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工作起来更加理直气壮、更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不断提升。

中教科把学校开展教师基本功考核工作列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专门发文进行部署,这有助于学校领导把管理重点转移到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这个管理基本点上来。

各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特别重视教育局提供的这个契机,努力干他们原本想干又不好办的事。

三是重视学生学习基本习惯的养成。

进修校中研室开学初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六点建议》,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教科专门把它列为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

各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有的学校开了学习习惯的主题班会,有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问卷,长乐三中还让老师撰写“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专题文章。

各校正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根据叶副局长的要求,我室于本学期初提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学校的管理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学校的教学管理以课堂教学管理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与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想就常规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各位同行讨论,以便在即将召开的教务主任会议上作进一步研讨。

一、教案可否采用统一设计的教案簿各校可独立或联合设计统一的教案簿,这有利于引导教师规范地书写教案。

现代五大管理理论

现代五大管理理论

现代五大管理理论现代五大管理理论 (1)(一)走动管理 (1)(二)刺猬理论 (1)(三)简单管理 (3)(四)木桶理论 (4)(五)扁平化组织 (7)(一)走动管理麦当劳快外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

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走动管理上”,即到所有各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

麦当劳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把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

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的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

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但后来不久大家就体会到了他的一番“苦心”。

他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

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肯定会更沉迷其中。

比如说,如果在炎炎烈日与融融空调下,肯定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整天呆在办公室,不到外界走动,世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都不知道,如何把企业经营好?贪图舒适的工作环境,肯定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

与其躺在那里耗费时光,不如多出去走动走动,深入基层,了解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作为领导者,可不要滋长员工的惰性哟。

如果人们把安全和维持现状看得比机会、首创精神和士气更为重要,那就很容易产生萎缩和腐朽。

“走动管理”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术。

提倡知识分子“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科室人员到车间“沾一身油污”,这与西方的“走动管理”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椅子的靠背可以不动,但“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惰性非动不可。

实践证明,企业管理热源多到生产一线去看看、听听、问问。

这既有利于和一线的生产工人保持感情上的融洽和思想上的沟通,更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心力管理:人本管理的最佳境界

心力管理:人本管理的最佳境界

多有使 用 , 各有各 的用法 。 其 内 本 最 重 要 的概 念 。 而 对 于那 无 形 涵 也 不尽 一 致 。今 天 我们 讨 论 、 无迹 、 包 容天地 的道 , 惟 有 心 才
研 究 的《 心 力 管理 》 一书 , 其 内容 讲 的是 2 l世 纪 当 代 中 国 改革 开 放 时 期 一 家 生 机 勃 勃 的 民 营企
三是 关于 《 心力管 理》 这 本

书 ,我 很 支 持 出 版 这 样 一 本 著 作 。作 为 一 位 忙 于 运 作 企 业 的 人 . 搞 出这样一本 书 . 沿 着 以 人 为 本 和文 化 管 理 的 路 子往 前 走 , 对 中国式 管 理 进 行探 索 。 值 得 敬 佩 啊!“ 心力 ” 一 词过 去 的 书上 就
能把握 , 所谓“ 道之为道 。 唯 心 可
教 同归于 心 。那 么 , 这 样说 来 , 是 不 是 就 是 把各 家 各 派关 于 “ 心”
的说 法 混 为一 谈 了 呢? 我 想 不 应 悟” , “ 以心 验 道 , 以心 修 道 , 师 心 发 生 这 样 的 误 解 。各 家 各 派 讲 从道” 。在 佛 学思 想 中也 是 讲 心 “ 心” , 是 从 各 家各 派 的思 想体 系 业 在 创 业 创 新 发 展 中 的 经 营 管 的 , 有“ 三界 唯心” 、 “ 万 法一心 ” 出发 的 , 是 同各 家各 派 的思 想 体 理 。 心力 管 理 同心本 管理 、 同 人 的说法 。佛教 中有 一 部很 重要 的 系 紧密 地联 系在 一 起 , 紧 密地 融 本 管理 是 否 相 矛 盾 呢 ? 我 看 不矛 经 典 , 叫《 心 经》 。 《 心经 》 只有 2 0 0 为一体的 , 而 各家 各 派 的思 想 体

管理的十个境界

管理的十个境界

管理的十个境界
具体来说,管理的十个境界可以进一步解释如下:
1. 定位境界:明确组织的定位和战略方向,确保组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2. 规划境界: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包括资源分配、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方面,确保组织能够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地实施。

3. 组织境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责,确保组织内部的协调和高效运作。

4. 激励境界:通过激励制度、奖惩机制、培训发展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动力和绩效。

5. 沟通境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流通畅,各个部门和员工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作。

6. 技能境界: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包括领导力、团队管理、决策能力等方面,能够应对各种管理挑战和问题。

7. 决策境界: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包括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制定方案等方面,确保组织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8. 协调境界:协调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冲突和矛盾,确保组织内外部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和协调。

9. 转变境界:具备适应变化和变革的能力,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引领组织进行创新和改进,保持竞争优势。

10. 影响境界:具备良好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能够激发员工的信任和尊重,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并影响外部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管理者为组织制订目标和利用组织的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处于中心和主流地位,因而这一思想也有可能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理念和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创造出来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给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之儒家管理思想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是人生观的至高境界,也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师法自然、顺应客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相应的整体素质。

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企业管理与经营的策略。

一、无为并非不为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是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在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有时候,人在许多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

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祥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

“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这是在个人为人处世和经营管理中可以运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大治和大发展。

“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如果事必躬亲,管理者自身就会陷入细末琐事,就有可能忽略了“大政方针”的筹划和把握,从而员工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受到抑制。

因此,“无为而治”的根本内容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能量。

索尼公司在这方面就堪称为一个典范。

索尼公司对全体职员的献计献策活动实行奖励制度。

现在的索尼,平均每个职员一年间提出的改革方案达13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使生产操作简单化、工程信誉高度化、生产流程效率化等方面的内容。

盛田昭夫经常劝告职员,对上司之言千万不可囫囵吞枣。

他对企业领导人的要求是:把发挥部下的能力和独创精神看得高于一切。

他经常告诉他的职员:“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就大胆地去干;即使失败,也一定要从中学到一点什么东西,使自己绝不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二、实现“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无为”是手段,是“末”;“有为”是目的,是“本”。

一味地放任,不讲原则、制度、纪律,这样的无为肯定会造成胡为、乱为、无所作为。

从放到收,实现“无为”向“有为”转化,才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管理之道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1. 非争之道:《道德经》强调非争之道,认为管理者不应过于争斗与竞争,而应以柔和的方式处理问题。

管理者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避免强行干涉和争斗,以保持和谐的局面。

2. 无为而治:《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应以柔和而无为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以德治人,通过榜样和自我修炼来影响员工,而不是通过指令和命令。

3. 强调智慧与谦虚:《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和谦虚的品质。

管理者应具备洞察问题本质和透彻的思考能力,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4. 重视平衡与和谐:《道德经》强调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注重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避免偏袒某一方。

同时,管理者应努力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5. 强调适度与自律:《道德经》认为管理者应保持适度和自律的原则。

管理者不应过于追求功利和权力,而应始终保持中庸之道。

同时,管理者应自律,不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强调以柔和、无为而治、智慧与谦虚、平衡与和谐以及适度与自律等原则。

这些原则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保持冷静、平衡和公正,处理问题和管理团队,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7.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7.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心本管理●魏作民郑义华《孙子兵法》云: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 攻人为下。

”即在战争谋略中, 最高水平是击溃并获取敌人的心, 次之是攻取敌人的城池, 再次是杀死敌人的身体获得胜利。

班级管理是以管理人来获取最大效率的, 人的神经系统、知识结构、大脑思维是最复杂、最多变、最细腻的;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完整、充满个性的思想。

教师要想有效地管理学生, 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学校教育理念、适应社会道德规范的群体, 只有“俘获”学生的心灵, 才能赢得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归顺”。

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一种诗意的诠释、艺术的演绎。

学生感受生命价值的方式, 就在于充分体验生命的欢乐, 为自己构筑丰富而美妙的人生。

如果学生享受到了尊重与理解的权利, 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奔放, 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身体体验, 从心底流动出来的愉悦会传遍全身。

这时是教育他们的最佳时刻。

教师要经常、主动地走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 去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 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信赖, 把老师当做自己中的一员, 老师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的心声, 细致观察学生的成长轨迹, 深入研究学生生命发展的真正需要, 从而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气息, 形成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班级精神。

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读懂学生的“心”。

很多时候, 老师眼中有学生但心中没有学生; 眼中有“坏”学生, 心中有“好”学生。

这时老师对学生是“粗阅读”, 读的只是学生这本书的“目录”, 并没有深入到每一页、每一句, 甚至每个字里去品味学生的烦恼与快乐、理想与追求、个性与尊严。

教师读懂学生的目的在于: 帮助学生,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家长。

在信任中建立友谊, 在坦诚中共同成长。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 你就必须用他整个的‘人’”; 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 你就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七情六欲、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

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人性化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完善各项制度相对容易,但要持续发挥教师积极作用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校管理人性化,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学校的管理者真正要花大力气去做的是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主人,要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发挥个性,在个性的发挥中成长,在个性的发挥中去开辟学校新的走向。

一、融洽关系,打造和谐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学校管理中最具人性化的精髓之处。

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人格。

学校管理者作为一个召集人和协调者,在管理工作中要把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的人格放在首位,平等地对待自己和每一个教职工;同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师生平等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其次,让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重大事项必须通过民主讨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教师在工作中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

再者,学校管理者应加强与广大教师的联系与沟通。

要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

根据老师的特长、能力分配恰当的工作,力求做到知人善任,体贴尊重,热情激励,帮助老师以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来弥补依据考核所决定的利益上的不满足。

学校管理者应富有关爱之心。

要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提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机会,引进合理而公平的竞争机制,合理选拔和使用中青年教师,使他们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老教师要体贴、关怀,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产生自我效能感、胜任感与自豪感。

二、尊重个性,自由发展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两大支柱与基石,在制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教育法规、学校各种岗位的职责规范、最新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

在人性化管理中,首先是给予自主。

在遵守共同的规则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人,教师的职业充满了创造力与挑战性,对自主发展的要求就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最佳境界:和
和造大事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该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武和他合称为“孙吴”。

吴起非常强调“和”对于治军的价值,他说道:“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吴子-图国》)吴起认为,当英明的君主准备发动民众去参战的时候,必须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能取得胜利。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些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和“合”文化。

作为一种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和”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

“先和而造大事”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原则,也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的不二法则。

和与同异
关于“和”与“同”的关系,很早就有人做出了深入的解释。

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就明确指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指的是“以他平他”(《国语-郑语》),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指的是“以同裨同”(《国语-郑语》),即相同的东西简单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在回答齐景公所提出的“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回答说:“和与同异”。

晏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问题。

他说,“和”就好比做羹汤一样,厨师将鱼肉放在盛满水的锅里,加上各式各样的调料,再用火烹煮,就能熬制出美味可口的羹汤;而如果只有一种东西,是烹调不出鲜美的羹汤的。

《说文解字》继承了“和与同异”的思想,对“和”字的具体解释是:“和,相应也”,指的是乐器演奏的协调,后引申为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默契。

而《说文解字》对“同”字的解释则是:“同,合会也”,意为口中说的都是一样的话,表达的是重复之意。

可见,“和”体现的是基于多种事物所形成的多元统一体,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叠加构成的简单同一体。

事物如果缺乏多样性,世界必然变得单调、乏味;而员工如果缺乏多样性,企业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

和实生物
管仲认识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解》),如果君臣上下不和睦,即使当前暂时安定,将来也会变得危险。

史伯以自然规律引申出为人、处事、治国之道,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认为只有“和”才能产生万事万物,“同”则无法使事物持久地保持下去。

孔子讲“和”,先从个人心性之“和”谈起,推己及人,渐次讲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

在谈到如何得天下时,孟子总结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
之中,他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

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王霸》)
“人和”是一切组织成功的基石。

阿根廷球星索林这样评价巴西足球与阿根廷足球的最大不同之处:“巴西人的技术是天生的,他们在场上擅长一对一过人射门。

阿根廷球员的组织纪律性更强,我们更多地通过配合寻找破门的机会。

”从纯粹观球的角度而言,巴西队球星云集,每位球员的个人英雄主义确实都有许多的看点,但在大赛中却屡屡失利;而阿根廷队却由于“人和”带来了协作的高效率,在大赛中屡创佳绩。

对于企业也一样,“和”是管理的最佳境界。

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高度团结,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和睦,员工之间关系融洽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很容易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相反,当一个企业管理层之间勾心斗角,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员工之间矛盾激化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很容易走下坡路。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以和为贵,能有效地避免各种过激行为的发生,减少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摩擦,起到充分团结员工、鼓舞士气的作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人和”思想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

从理论界来看,现代管理学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一般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曾经说过,全体人员的和谐、团结是企业伟大的力量。

正因为“人和”如此重要,团队工作法便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企业普遍认可并付诸实施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

所谓团队工作法,是指与以往每位员工分别负责承担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不同,由若干员工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

而团队之所以能提高效率,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标与协作的意愿,所有团队成员对其目标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坚信这一目标所包含的重大意义与价值,知道自己应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工作,并愿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可见,高效的工作团队必须以“和”为基本前提。

从企业界来看,许多企业家都深谙“人和”的价值。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人和……公司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往目标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而比尔。

盖茨则这样描述他的微软帝国:“我们微软是打群架的。

”对于工作团队对微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和而不流
“和”意味着与人为善,但并不意味着“和稀泥”,时时、处处充当“老好人”,彻底放弃原则性。

在回答子路的问题——什么是“强”时,孔子指出,“强”的标志之一就是:“和而不流”(《中庸》第十章),亦即君子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但决不随波逐流。

孔子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即如果凡事只强调和谐的一面,却不知道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行不通的。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即便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弃规章制度于不顾;或者,当周围的同事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时,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果不参与其中,就是与大家划清界限,因此,也自甘堕落。

但如果任此类现象持续下去,企业内必然正气日衰、邪气日长,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每一位管理者而言,“和而不流”应成为他们的修身准则。

“和”是管理者积累人脉、提高声誉的基础,而“不流”则是管理者避免道德沦丧、防止意志堕落的手段。

只有这样,他们的管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对于整个企业管理层而言,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既和谐相处又不失监督、既相互协作又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在内控机制完备的前提下,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密切合作,是包含能力、业绩公平竞争的融洽共处,而不是员工之间相互排挤、倾轧,也不是员工之间相互纵容、包庇。

这样的和谐既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又有助于造就人人力争上游的健康风气。

来源:慧聪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