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巨亏的根本原因

合集下载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研究发现了什么

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研究发现了什么

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研究发现了什么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供求失衡是导致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航油作为石油进口商和交易商,其主要业务是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并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交易。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际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导致油价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求疲软,使得石油需求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

这种供求失衡导致了油价的持续下跌,使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中的空头头寸造成了巨额亏损。

其次,风险控制不严也是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中航油原油期货投资时未采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合理设置止损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等。

由于未能及时止损,使得亏损继续扩大。

此外,在交易过程中,中航油对参与交易的风险敞口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导致亏损的规模超过了其可承受的范围。

第三,交易策略不当也是导致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中航油在交易中过度依赖技术指标,而忽视了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

技术指标只能作为交易的辅助参考,而不应该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

由于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技术指标判断市场走势容易导致错误决策,进而造成巨额亏损。

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因素对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影响。

例如,市场操纵、政策干预、信息不对称等也可能导致亏损。

市场操纵指的是一些大型交易者通过集中力量进行操纵市场价格,使得中小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

政策干预可能影响原油价格的走势,从而使中航油的交易策略受到不利影响。

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中航油在交易中蒙受亏损,因为有些交易者可能拥有市场上未公开的信息,从而获得优势。

综上所述,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主要由市场供求失衡、风险控制不严、交易策略不当等因素所导致。

为了避免类似的巨额亏损发生,中航油以及其他交易者应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并加强对市场供求情况、政策变化等的分析和研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一、主要事件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

二、所用金融衍生品的详细分析期权是指它的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或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标的资产)的合约。

按期权购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看跌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期权的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也叫期权费,合约中的该产品称作标的资产。

到了期权到期日,期权的买方可以要求执行期权,即行权,也可以不执行期权。

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

买方的费用为期权费,其收益分布如当市价(S)大于执行价(X)与期权费(P)之和,即S-(X+P)时,买方的利润大于零,并且理论上来说没有上限。

卖方的收益为期权费,其支出为(X+P)-S。

由于买方的盈利即为卖方的亏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卖方的亏损也是没有上限的。

看涨期权的买方一般会在市场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执行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必须履行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陈久霖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执行价:38美元。

中航油折戟沉沙之路-金融工程案例

中航油折戟沉沙之路-金融工程案例

01
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 范决策流程,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和可行性。
决策支持
02
03
决策评估与反馈
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为决 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 据。
对已实施的决策进行跟踪评估, 及时发现和调整存在的问题,确 保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06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 应用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 重组与破产
中航油面临破产,最终重组,公司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事件结果
财务损失
中航油亏损了5.5亿美元。
法律后果
公司部分高层被追究刑事责任。
声誉影响
中航油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信任度降低。
教训总结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03
中航油折戟沉沙的原因分 析
金融衍生品的缺点
01
02
03
高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品通常具有高杠 杆效应,这意味着微小的 价格变动可能导致巨大的 损失。
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和条款 通常非常复杂,这使得评 估其真实价值和风险变得 困难。
市场操纵风险
高度复杂的衍生品结构可 能被用于市场操纵,例如 通过过度交易影响价格。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入或系统故障。
05
中航油案例的教训与启示
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及时 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防范。
风险评估
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明确 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为制定风 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控制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摘要:本文从认识中航油巨亏事件着手,分析了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失败,从而导致企业最终陷入破产保护困境的原因,纠正一些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误解,并对企业风险控制,我国建立的燃料油期货市场安全、有效性提出意见。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燃油期货国内专责供应航空燃料的中国航油集团(下称中航油集团),其下属的海外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因为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招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于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该事件很快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千夫所指”。

更有一些文章称,鉴于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特性,建议中国企业不要从事此类交易。

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到底是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答案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但不是风险的发源之地,反而是风险防范的最有力工具。

一.中航油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在中航油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失败而导致大面积亏损之初,外界一直风传企业亏在错判石油价格走势,在油价位于30-40美元间,持有大量做空的石油期货合约,在10月下旬油价突破50美元高位时,因无法补足5%的保证金,被交易所强行平仓。

更有甚者还将公司总裁陈久霖看作亏损的根本,认为是其个人自恃才高,冒险进入衍生品市场,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所致。

这其实上都是在未弄清事实之前的枉加推测和乱扣帽子。

事情的真正原因在于:其一,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风险极大。

据了解,根据《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只批准了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等。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具体操作,主要由注册在新加坡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负责实施。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WORD】

中航油期权交易风险事故案例分析——关艳艳201011033019 余文丁201011033003中航油事件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国际金融大事件,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发生巨额亏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内外部风险防范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要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

下面本文将以公司和人物简介,中航油事件经过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三方面,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总结。

一、公司和人物简介(一)公司简介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旗下公司,公司于1993年成立,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

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主要供应喷射燃科给民航以及国际石油买卖。

当中全权拥有中国民航工业,能够提供喷射燃科。

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

新加坡公司以上市为契机制定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即立足石油行业建立核心专长,在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争取成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头羊”;以实业投资为龙头夯实盈利基础,步入低风险、高回报、永续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陈久霖个人简介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

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

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

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

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他们没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

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投机巨亏导致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

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

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

最后,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破产思考

中航油破产思考

中航油破产思考:海外上市的结构之限中航油的破产,完全是由于中航油的内控机制失灵,决策者一意孤行造成的结果,是由于追求利润的贪婪所致。

据了解,陈久霖报酬的87%与公司盈利挂钩。

因此竟然在没有获得董事会正式批准的情况下,于2003年3月擅自开始期权交易。

在他们眼里,盈利了是自己的;亏了,则由国家和投资者来埋单。

这是导致陈久霖把公司推向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航油事件凸显中国国有企业共有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缺陷,中国境外上市国企问题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非常典型。

政府无法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进行有效限制和监督,这已成为国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中航油本身就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对已有的风险管理政策置之不理。

中航油事件很有代表性,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

这家公司看上去和其他国家正常的上市公司差不多,但实质上,就公司治理而言,它更像一家国企。

在目前的国企中,存在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匹配、不融合的企业文化,导致公司即使形式上建立有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仍由不受制约的意志决策运作大事,或者是“一把手”说了算或者是其他形式,它令现代企业得以存续的国际公认与公用的游戏规则流于摆设。

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上市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往往设有专门委员会进行风险控制,表面上,中航油也设有类似机构,并对期货交易员规定有止损数额,如果真按照纸面规章执行,其损失总额将锁定在数百万美元。

但在个人意志说了算的企业文化之下,权力掌控者的赌博冲动根本不受制衡与遏制,令制度黯然失色。

中航油丑闻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方式,改善国企治理结构的改良设想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实现国企再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路径在于进行脱胎换骨式企业变革。

在国资控股公司囿于与现代公司规则不相容的另类文化干扰,无法治理达标之前,还是不要吵着嚷着到境外上市得好!。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高盛:杀死中航油的幕后元凶

高盛:杀死中航油的幕后元凶

⾼盛:杀死中航油的幕后元凶2019-09-13引⽂ 2008年,中信泰富、中国B航空公司和中国某海洋运输公司被⾼盛等跨国⾦融机构欺诈⽽遭受巨额亏损。

实际上,2004年中航油也是因为在衍⽣品交易上被欺诈⽽遭受巨额亏损。

更让⼈震惊的是,中航油破产的幕后⿊⼿不是别⼈,也是⾼盛!中航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下称:中航油)成⽴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

公司成⽴之初,经营⼗分困难,⼀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举扭亏为盈,从单⼀的进⼝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家利⽤海外⾃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中航油是从2001年开始参与⽯油衍⽣商品交易的。

2003年10⽉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跟⾼盛(⾼盛集团。

下称:⾼盛)签订的未平仓的衍⽣品仓位注⼊数额巨⼤的保证⾦。

由于⽆法为⼀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累计亏损了⼤约3.9亿美元,⽽直⾄停牌时还正在结束其他的仓位,可能还会导致⼤约1.6亿美元的亏损。

陷⼊财务危机后,中航油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应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要求,为其提供了⼤约1亿美元的贷款。

新交所要求公司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交报告。

陈久霖最后被判刑。

中航油在⽯油衍⽣品和⾼盛进⾏的交易上,注定要失败。

赌场是通过出⽼千来赢钱,⾼盛是通过在产品上设陷阱来杀死中航油。

具体来说,⾼盛先以低价卖给中航油⼀个产品,让中航油肯定能赚到钱。

但是,利润有封顶。

换句话说,中航油能够得到的利润是有限的。

这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盛的风险也是有限的。

既然我⾼盛给了你中航油这么⼀个肯定赚钱的机会,那你中航油也要适当给我⾼盛⼀些回馈和帮助吧,好让⾼盛能在市场上对冲掉给中航油的这个机会。

因此,中航油同意从⾼盛⼿中购买另外⼀个产品。

财务分析报告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财务分析报告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4.引发后果
12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出惊人消息: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石油期货交易中,损失5.5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目前中航油已接到7家金融机构的偿付要求,总额超过2.475亿美元。其中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和三井有限公司(Mitsui Co)等。
其后,在2004年8月18日,中国航油宣布以每股4.12新元的价格,从印尼商人手中收购了8800万股SPC股份(相当于总发行股本的20.6%)。可是,当年11月24日,中国航油母公司在股东会上投了否决票,以致该项收购计划再次失败。中国航油还为此赔偿了印尼商人3000万美元。
若上述两次收购举动有一次成功的话,据当时公布的数据可推算出,中国航油所代表的国有资产至少可以节省19.56亿—101.24亿人民币。
财务分析报告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财管0801
任孟杰
200809101119
一、事件背景
1.公司介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的上市公司,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
为满足集团公司进口航油业务的需要,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公司经营初期只是从事船务经纪业务。由于市场定位不当等原因,曾先后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时期。然而,新加坡公司在遭受挫折之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
(2)再来看内部控制因素中的风险评估。事实上中航油公司是有风险管理制度的 但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却形同虚设。 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 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2004年6月, 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 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而事实却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如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交易。期权交易本身的高风险性使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中航油暴露在市场风险极高的国际衍生交易市场中。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 不具备这种能力。场外衍生品交易与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场内交易大得多。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作为一家注册在境外的中资企业,此次中航油在国外从事境外衍生 品交易,相关主管部门监管的难度很大。朱国华教授说,“除了受合同法的制约,这种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几乎不受交易所成套规则体系的约束。并且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再说,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他们应该懂得游戏的底限在哪里。很明显,当中航油在市场上“流血”不止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

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

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

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

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

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

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

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

“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

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

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

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浅谈商品的话语权(一)2006-11-22 09:18 作者:51不锈钢信息网信息来源:51不锈钢信息网对于商品的话语权,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多个侧面进行过精辟的阐述,笔者想从虚拟经济等角度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

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新加坡巨亏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新加坡)成立于1993 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与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 年的16 . 8 万美元猛增至2003 年的1 . 28 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 多倍,公司于2001 年12 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

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国航油(新加坡)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公司几乎100 %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与下游企业进行投资。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与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新加坡)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 0 03 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意在希望中国航油(新加坡)利用衍生工具的保值与锁定价格的功能,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石油交易的价格风险。

但事与愿违,在2003 至2004 期间中国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掩盖其交易事实,期间陈久霖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订了期货交易场外交易合约即OTC 。

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赌注每桶38 美元。

从2003 年下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就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 万桶石油,中国航油(新加坡)在交易中获利。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

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

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事件经过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月28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月10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中,刚谁从事的主要是场外期权交易,为了更清楚了解事件的始末,我们需要对期权的性质有所了解,并提及几个与期权相关的概念。

中航油事件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
• 中航油在血性追杀约11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同,以50美元/ 桶的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些合同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 中航油旗下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中航油的 期货交易远超套期保值的需要,属于纯粹的博弈投机行为。 •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给公
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
美原油期货连续图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思考:中航油为何不买入看跌期权?
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
• 有不少人认为,中航油应该买入看跌期权,因为他不看 涨,就意味着看跌。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的区 别之一在于:买入看跌期权一般认为未来价格会有较大 的下跌;而卖出看涨期权认为未来价格不会有大的上涨。 在本案中,即便买入5200万桶看跌期权,也一样亏损, 只不过作为买方风险不会进一步扩大。
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 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
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
二、亏损真相
1
2 3
违规入市 判断失误 越陷越深
3
二、亏损真相
(一)违规入市
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 “背对背”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 家卖家的对应服务,从中赚取佣金。在此情况 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太大风险。但是 ,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交易员 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对 此,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直到2004年3 月出现大亏损之前,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 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给管理层”。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

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

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看错方向未及时止损也是导致最终巨亏的重要原因
在衍生产品交易中,看错方向很正常,由于衍生产品的高杆杠性,在发现看错方向时,应该及时止损,这样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卖出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时,对有家的方向判断是下跌,实际上油价一路飙升,这表明中航油看错了石油价格运动的方向,如果初期及时止损出局,中航油的损失将很小。然而,中航油没有采取止损策略,反而采取了一种输了加码的赌徒策略,拒不认输,最终导致了中航油的巨亏。
另外,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在这方面有一定责任,在知晓新加坡公司已经放下大错时,不仅没有强令其进行止损,反而出售自身股权,给新加坡公司提供现金支持使其补仓,继续进行这场赌博游戏,使得中航油在衍生市场上的头寸越来越大,最终遭受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启示与展望
与株洲冶炼厂锌期事件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是在从事境外衍生产品交易中造成巨额损失,然而,两者在性质上却有着本质区别。株洲冶炼厂作为锌的生产商和出口商,在境外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的初衷是为企业产品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由于头寸过大而转变为投机,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交易的企业和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从中航油事件中吸取教训,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3.及时止损是投资衍生产品的第一要则
跟股票相比,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有两个最重要的不同:其一,衍生产品都有一定的合约期限;其二,衍生产品具有高杆杠性。正是有这两个特点,衍生产品投资的风险远较股票大得多,因此,在衍生产品交易中,看错方向后及时止损就显得尤为重要。
衍生产一根保险丝,当亏损额达到止损点时,及时平仓出局,可以有效保护剩余本金的安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之所以最终破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场外期权及时平仓止损,反而采取了输了加码的赌徒策略,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如果新加坡公司发现看错石油价格走势后及时止损,就不至于沦落到破产的境地。
在缺乏内部控制的同时,由于新加坡公司参与的是场外期权交易,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衍生品交易所,不管是期货交易所还是期权交易所,通常都有一个结算机构来保证交易及交割的顺利进行。结算机构的职责不仅是对交易进行结算,而且还负责监督结算成员的交易风险。如果他发现某个成员的潜在交易损失超过其结算资金,那么久结算机构有权强行结束他的部分交易头寸以补足其应缴的保险金。这种监督非常频繁,它能有效的防范结算成员的清算风险。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为从事的是场外交易,所以没有这样的一个外部机构监督它的头寸风险,其交易风险完全由其自己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潜在损失已经很大的情况下急需建立头寸,进而导致巨大损失。
另外,中航油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监控不力,也是缺乏有效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体现。陈久霖不顾我国政策法规对衍生品投机明确禁止的法令,在期货和期权市场上操作近一年的时间,中航油集团却丝毫没有发觉,这不能不说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对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是失败的直接原因
事实上,在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相关的风险对冲,衍生产品的交易变成了纯粹的赌方向。由于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效应,一旦方向看错,损失将成倍增加。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卖出大量的看涨期权,赌油价下跌,获得期权金。然而,事与愿违,油价的飙升使得新加坡公司最终无法支付巨额的保证金而被强行平仓,造成巨额损失。
2.投资境外衍生产品应以场内交易为主
在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为标准化合约,具有较好的流通性。在投资者打算开新仓或平仓的时候,比较容易找到交易对手,投资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低。而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则要复杂得多,相应的风险也较大。一方面,场外衍生产品合约通常并非标准化产品,合约的条款多种多样,产品结构可以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场外衍生产品合约流动性差,通常难以转让,绝大部分合约都是到期履约完成。此外,场内交易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较为健全,而场外交易大多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监管较为松懈,并且交易信息容易泄漏。因此,对于需要在境外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国内企业而言,应该尽量选择场内交易,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1.境外衍生产品投机风险极大
衍生产品具有高杆杠性,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可以有较少的资金规避风险,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看错方向,可能导致巨额损失,风险极大。国内企业参与境外衍生产品交易,目的是为了进行套期保值。而中航油事件中中航油从事的石油期权场外交易,则是纯粹的投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场外石油期权交易中,因为看跌石油价格而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期望在石油价格如期下跌后活的权利金。实际上,卖出看涨期权是期权交易中风险最大的一种,理论上,卖出看涨期权的一方最大收益有限(即齐全的权利金),而最大亏损可能是无限的(石油价格涨得越高,亏损越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风险,齐全的卖出方通常都会在现货市场或者其他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关的对冲操作,规避标的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而中航油显然没有这么做,最终导致破产的命运。实际上,在中航油卖出期权之后不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在其巨亏平仓之后,石油价格就大幅回落。可见在衍生品交易中,任何侥幸的赌徒心理斗是不可取的。
1.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是中航油巨亏的根本原因
前面提到,期权的卖方在出售期权之后,通常都会为期权空头头寸进行对冲,以避免较大的亏损,而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目的就是赌石油价格下跌,并未采取对冲策略。同时,中航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在中航油事件发生之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陈久霖曾声称,“中航油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Kiodex Risk Workbench系统”。的确,在风险控制政策,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该公司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然而,再好的风险管理系统,没有虎将牵制的监管体系,没有严格执行的纪律约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