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巨亏事件

合集下载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中航油亏损的辛酸之路04年12季度04年12季度121日宣布破产121日宣布破产03年下半年03年下半年油价攀升延期交割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无力支付高涨的保证金亏损55亿美元04年10月04年10月中航油200万桶石油开始期权交易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资金周转失灵账面亏损18亿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108亿美元贷款不断遭遇逼仓实际亏损达38亿美元主要内容中航油事件回顾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治理机制松懈内部人控制作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虽然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外部治理滞后
❖ 政府监管不到位
内部治理的松懈是中航油的致命之伤,但是外部治理的滞后也促使了 其今天的状况。外部治理是指政府部门、证券市场、社会组织的相关部 门等对公司行为进行外部约束,以使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航 油事件反映出的政府监管及证券监管不到位。 中航油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交易,明显违反政府规定。1998年国 务院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 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 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禁止场外 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中航油既炒了期货,又进行了场外交易, 而且期货交易量远远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是明显的投机交易,而非套 期保值。中航油是国有境外上市企业,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理 应根据相关法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从~个侧面 说明,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
200万桶石油, 开始期权交易
主要内容
1
中航油事件回顾
2
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
3
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4
国有企业治理的相关对策
内部治理机制松懈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 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从中航油事件

从中航油事件
从中航油事件 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刘维
中航油事件
•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中航油 ) 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该公司自 1997 年以 来,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性垄断,净资 产由16.8万美元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6年增长 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 “亚洲经济新领袖”。 • 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公司, 2004 年11月29日突然向新 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原因是公司在此前的石油 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约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 事件披露后,新加坡投资者称其为自1995年巴林事 件后最大的金融丑闻。
二、有效实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
• 针对内部控制这一课题,理论界和实务 界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如: • ——科学制定内部控制体系; •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 ——加强内部审计 • ——提高企业负责人的风险意识等等
二、有效实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思考
1.信息沟通不畅,对子公司违规行为失察
• • • • •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有下列行为: ——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在风险极大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 ——交易总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 以上三方面均明显违背国家 2001年颁布实施的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 的规定,此项违规活动进行了一年多,中国航 油集团似乎毫不知情。 • 母公司对中航油监管的松散程度可见一斑。
1.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 中航油内部控制制度规定: • ——每名交易员损失 20万美元时要向公司风险 管理委员会汇报; • ——损失达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汇报,得到总 裁的同意才能继续; • ——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 平仓。 • 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如果严格执行该项风 险控制,损失的最大上限应是500万美元。但 中航油最终的亏损额高达5.5亿美元之巨,也 就是说,当中航油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断“失 血”的时候,该项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

中航油在期货交易中破产的案例2004年12月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空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Ltd.,以下简称中航油)表示该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护以免受债权人起诉。

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约合45亿人民币)的衍生工具交易亏损。

中航油巨亏以及总裁陈久霖停职接受审查的消息立即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焦点话题。

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并一度在交易中获利。

随后,中航油在一种被称为纸货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售出大量的看涨期权,执行价格位于30~40美元之间(也有报道认为是在40美元以上)。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头寸已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交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流动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还支付了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中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总公司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

中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超过1亿美元。

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在分析中航油事件的经验教训时,与巴林事件一样,内部控制和未经授权的交易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财务分析报告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财务分析报告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4.引发后果
12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出惊人消息: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在石油期货交易中,损失5.5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目前中航油已接到7家金融机构的偿付要求,总额超过2.475亿美元。其中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和三井有限公司(Mitsui Co)等。
其后,在2004年8月18日,中国航油宣布以每股4.12新元的价格,从印尼商人手中收购了8800万股SPC股份(相当于总发行股本的20.6%)。可是,当年11月24日,中国航油母公司在股东会上投了否决票,以致该项收购计划再次失败。中国航油还为此赔偿了印尼商人3000万美元。
若上述两次收购举动有一次成功的话,据当时公布的数据可推算出,中国航油所代表的国有资产至少可以节省19.56亿—101.24亿人民币。
财务分析报告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财管0801
任孟杰
200809101119
一、事件背景
1.公司介绍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的上市公司,是“依托中国,走向世界”的石油类跨国企业。
为满足集团公司进口航油业务的需要,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5月26日在世界第三大石油中心——新加坡应运而生。公司经营初期只是从事船务经纪业务。由于市场定位不当等原因,曾先后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时期。然而,新加坡公司在遭受挫折之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2001年12月6日,新加坡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
(2)再来看内部控制因素中的风险评估。事实上中航油公司是有风险管理制度的 但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和新加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却形同虚设。 新加坡公司成立有风险委员会,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手册 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但陈久霖从来不报,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2004年6月, 陈久霖还在新加坡公开表示,新加坡公司只负责帮助客户采购。佣金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低,不会受到油价高低的影响。在具体期货操作上,在新加坡公 司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总体控制下,不存在较大风险。而事实却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如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交易。期权交易本身的高风险性使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中航油暴露在市场风险极高的国际衍生交易市场中。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 不具备这种能力。场外衍生品交易与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场内交易大得多。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作为一家注册在境外的中资企业,此次中航油在国外从事境外衍生 品交易,相关主管部门监管的难度很大。朱国华教授说,“除了受合同法的制约,这种一对一的私下交易,几乎不受交易所成套规则体系的约束。并且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再说,中航油内部有一个由专职风险管理主任等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队伍,他们应该懂得游戏的底限在哪里。很明显,当中航油在市场上“流血”不止时,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全没有启动。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

中 航 油
2004年11月30日晚,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 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CNAO.SI)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 惊的消息:该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总计亏 损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 (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 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陨落之历程
中 航 油
2009年1月20日16时55分,东 航新加坡飞上海的MU568航班 准时关闭了舱门,就在关闭舱门 前5分钟,许久不见的陈久霖在 家属和前同事的陪同下步入机舱, 匆匆就座。 晚10点,经历了四年零三个月 的狱中生活后,他终于回到国内, 抵达上海浦东机场。 入狱前他曾自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不复还,人生本有终归路, 何须计较长与短”一诗表明 心态
简 介
中 航 油
1
2 3 4 5
背景一览
事件回顾 专业知识回顾
原因探析
经验启示
中 航 油
1 背景一览
公司背景: 1993年成立,其母公司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 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筹资6000 多万美元,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 企业。 1997年陈久霖开始接手到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净资 产由16.8万美元猛增至1.5亿美元,增幅达890倍。股价也是一 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超过11亿美元,是原始投资的5022 倍,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中航油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通过一系列 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
中 航 油
4 原因探析
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是根本原 因 财务报表失真不可忽视 错误判断油价走势是直接原因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

中航油案例分析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控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是: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

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中航油事件也是如此。

一、中航油事件的简单回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底获批在新加坡上市,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但在此期间,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从事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亏损5.54亿美元,不久就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5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在种种猜疑下提交了针对此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

报告中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

排除一些从事市场交易活动都难以避免的技术原因,我们从普华永道的报告可以得出一个不算离谱的结论:中航油从事期权交易业务的决策以及整个交易过程都无视制度的存在,公司最终的巨亏是不按制度行事的结果。

这次事件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内控的新思考(一)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对我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大大损害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形象。

透视中航油事件,我们得到的关于内控的启示就是:内控的重心要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

随着新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形成,COSO委员会为了应对来自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挑战,于2004年10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控,并且会全面取代内控,从而确立了内控向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性。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案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

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

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中航油事件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
• 中航油在血性追杀约11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同,以50美元/ 桶的强行平仓价格计算,这些合同相当于3000万吨燃油,而 中航油旗下91家机场全年仅有500万吨航油需求。中航油的 期货交易远超套期保值的需要,属于纯粹的博弈投机行为。 • 根据中航油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给公
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
美原油期货连续图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思考:中航油为何不买入看跌期权?
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
• 有不少人认为,中航油应该买入看跌期权,因为他不看 涨,就意味着看跌。卖出看涨期权与买入看跌期权的区 别之一在于:买入看跌期权一般认为未来价格会有较大 的下跌;而卖出看涨期权认为未来价格不会有大的上涨。 在本案中,即便买入5200万桶看跌期权,也一样亏损, 只不过作为买方风险不会进一步扩大。
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 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
损失的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
二、亏损真相
1
2 3
违规入市 判断失误 越陷越深
3
二、亏损真相
(一)违规入市
长期以来,中航油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 “背对背”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 家卖家的对应服务,从中赚取佣金。在此情况 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太大风险。但是 ,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的澳大利亚籍交易员 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对 此,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直到2004年3 月出现大亏损之前,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 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给管理层”。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

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

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经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该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金融赌博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卖出“看跌”期权,赌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

2004年10月以来,中航油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结果导致中航油现金流量枯竭,累计亏损达5.54亿美元,而该公司的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

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外部监控机制缺位国家明令规定,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交易;国有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而进行的期货交易总量,应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但中航油在以上三方面均无视国家禁令违规操作。

而这些违规行为长期畅通无阻,足见外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国家建立的境外期货监管体系几成一纸空文。

内部治理漏洞百出第一,个人权力压倒制度。

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陈久霖的个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

按公司规章的规定,如全公司交易亏损额超过500万美元,应通知公司高级管理层并停止交易。

此事件中亏损额已等于公司净资产值的3倍以上,却未按规定及时上报和纠正。

第二,经营透明度不高。

良好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应密切相联。

但中航油违规操作并形成巨额亏损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投资人竟一无所知,严重地侵犯了投资人的知情权,也导致公司的命运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并被葬送。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巨亏事件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

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

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

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

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

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

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

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

“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

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

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

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浅谈商品的话语权(一)2006-11-22 09:18 作者:51不锈钢信息网信息来源:51不锈钢信息网对于商品的话语权,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多个侧面进行过精辟的阐述,笔者想从虚拟经济等角度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谈一下什么是"话语权"?所谓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利,即控制舆论的权利。

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且不说"怎么谈",单论"谈什么",就已经由话语权决定了。

一旦决定了谈什么,很多问题高搁一边,更别说怎么谈了!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手中,掌握在拥有经济权利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并且对自己有利。

知道了话语权的解释之后,就不难理解商品的话语权了。

也就是说商品的定价权往往掌握在一个或几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大财团的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或使某种商品狂涨或使某种商品暴跌,别人无权伸手或即使伸手要么被捉,要么无足轻重,只有被迫接受的份。

譬如说铁矿石吧,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CVRD公司达成了2005年度铁矿石"全球第一价",涨幅锁定为71.5%。

之后,韩国浦项公司接受了这一涨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2.75亿吨,同比增长32.3%,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43%。

而今年预计进口铁矿石增量2500万吨。

就是这样的情况,2005年也得"被迫"接受由日本与国际矿业巨头达成的"大幅涨价"要求。

一直以来,亚洲地区铁矿石进口主导价主要由日本钢厂与矿石巨头之间的谈判结果确定。

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国际市场铁矿石定价及谈判有了中国人的声音,尽管谈判悬念迭出,不尽人意,声音微弱,但能迈出这一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今年五月中下旬传出消息,精粉矿的块矿价格还是比上个年度上涨了19%。

)再说说已尘埃落定的中航油事件吧。

昔日的掌舵人陈久霖终因从事石油期货及期权交易巨亏5.5亿美元左右而于06年3月21日在新加坡被判处4年零3个月的监禁和33.5 万新元罚款。

现在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情的经过吧:中航油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的,新加坡的期货交易为场外交易(OTC),交易基础为双方的信用度。

中航油就是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卖出看涨期权,交易对手包括日本三井、富通、高盛集团、三井住友、澳洲Macquar-ie、英国标准银行等。

看看对手是如何运用"养"、"套"、"杀"的手法使中航油就范的吧。

首先说"养"。

就是让你赚点小便宜糊里糊涂地陷入对方预设的陷阱里。

到2003年低,中航油的空头部位就达200万桶,赚得200万美元权利金,算是初尝甜头。

而2004年开始原油价格脱离盘整区而出现明显上扬,三月,中航油的卖空期权出现580万美元亏损。

到4月份,亏损就上升到3580万美元。

从这一时期的原油K线图我们明显地看到(以文华财经美原油指数月线来看,下同):从83年3月到2004年3月这21年中,美原油价格达到35美元/桶以上有4次:第一次是90年8、9月间、而第二次是2000年10月、第三次是2003年2、3月间、第四次就是2004年3、4月间。

期货的基本交易技巧是四次冲顶很少有假突破或冲而不过的现象出现的,更何况现在又网住了一条大鱼,交易对手自然要使出"套"的本领来。

其次,说说国际炒家如何"套"住中航油的。

在21年之中前三次价位一碰到35美元/桶以上均作深幅回调,所以,陈久霖及其交易智囊团这次也心存侥幸,以为四重顶的图表就要形成了,于7月到9月,继续加大卖空头寸,到10月份,其持空部位已达到5200万桶。

这些合约分散在2005年和2006年的12个月份,其中2006年3412万桶,占总盘位的79%。

从2004年4月份开始,期价并没有如陈久霖及智囊团所希望的大幅下跌,而是井喷式地迭创新高。

至此,中航油彻底被套住了,10月10日中航油帐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公司现有的2600万美元流动资金、原准备用于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的1.2亿银团贷款,以及6800万美元应收帐款,全部垫付了保证金。

此外,还出现8000万美元保证金缺口需要填补。

10月中下旬甚至把出售股份而筹措的1.08亿美元也紧急挪用于补仓。

最后,看国际炒家如何使出最后一招:"杀"的本领来的。

到10月中下旬,中航油庞大的持空头寸(5200万桶)已发生巨额浮亏。

10月26日,中航油在期权交易中最大的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已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这就像一场牌局,你带的钱输光了,要么你狼狈出局,要么你回去再拿钱来继续玩。

此时的中航油就面临着这样的结果:要么斩仓出局,要么追加保证金继续玩下去,当然,越玩自然输得越惨。

在三井催缴保证金的两天后,也就是美原油指数(以文华财经月K线图为例)达到历史最高点54.45美元/桶(指到2004年10月为止)实行部分斩仓,浮动盈亏第一次转为实际亏损1.32亿美元。

至11月8日,公司再度被逼斩仓,又亏损1亿美元。

至11月25日,中航油的实际亏损已达到了3.81亿美元,相比1.45亿的净资产已经技术性破产。

11月29日,中航油申请停牌。

翌日,公司正式向市场公告已亏3.9亿,潜亏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伴随着中航油斩仓的同时,我们看到美原油指数也从历史高位54.45美元/桶下降到40.63美元/桶的低位。

价格下来以后,陈久霖还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再找到2.5亿美元资金护仓的话,他就可以扭转乾坤了。

其实这是他的一厢情愿,笔者当时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航油在油价55美元/桶的时候就止损了,按技术分析油价可上至62美元/桶的,但国际炒家马上就歇手了,并不向上。

"很明显,国际炒家就是冲着中航油来的,如果你继续往里添钱,他就会继续陪着你把价格往上炒,目前,国际原油已达到80美元/桶左右的天价,就是明证。

所以,国际炒家的"养"、"套"、"杀"功夫十分了得,值得在境外套保的机构深思。

除此之外,我们在有色金属(如铜、铝、镍等)、农产品、金融汇率等方面的定价也没有话语权,不但没有,定价权往往都是朝我们所希望的反方向发展。

在当今世界商品及金融等领域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在所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中,美国或用市场的手段或用行政的、施加压力的手段,使商品的价格、汇率、利率的走向都朝自己极其有利的方向发展。

尽管我们十分清楚:资本市场的博弈牵动着大国的博弈和兴衰。

但我们的专家学者目前对话语权的剖析似乎仅限于浅表的、狭隘的层面,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认为商品的定价权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或集团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是否具备应有地位的标志,正象弱国无外交一样,在经济舞台上,弱国也缺乏商品的话语权。

陈久霖吐心结:别因中航油事件束缚海外公司发展2006年03月22日09:01:59来源:新京报记者庭前电话连线陈久霖,陈久霖吐露心结知情人士认为,中航油事件的根源在于风险控制体系失控。

记者康亚风摄3月20日深夜,记者拨通了陈久霖电话,此时他已经在新加坡等待第二天的审判。

陈久霖电话中声音很平静,但嗓子有点哑,而且在不停地咳。

对于中航油事件和第二天的审讯,陈久霖称不便发表意见,但是他忍不住提起已故去的母亲以及给同行们留下的惨痛教训。

陈久霖称,在承认了6宗罪的时候心里就很清楚肯定要坐牢了。

《新京报》:您怎样评价您的个人性格?中航油亏损事件您个人有什么遗憾?陈久霖: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事情出来之后,目前的境地也不是没有预料到,但我没有跑也没有辞职,而是一直在奔忙解决,包括配股的目的也是为了拯救公司,我觉得我尽自己的能力去负责任了。

陈久霖:我另一个最深的感受是中国海外企业还没有形成合力,显得势单力薄。

资料图片2005年7月16日,我的母亲过世了,当时我还在新加坡。

2005年6月我在新加坡地方法院首次出庭聆讯前最后在医院见了我母亲一面,当时她已经病入膏肓,我心里知道这将是最后一面,但是为了配合案情的尽快审理,将中航油事件尽快解决,将这个责任负到底,我放弃了陪在她老人家身边最后的时间如期出庭,直到7月29日母亲去世十多天才回去。

这也留下了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新京报》:您能总结一下中航油事件的经验教训吗?陈久霖:我首先强调一点,中航油从事石油衍生品亏损并不是违规操作,是经过董事会以及相关部门批准的。

惨败的主要原因是风险管理措施和危机管理措施的失误,事实证明公司选择挪盘作为风险管理措施是错误的。

同时我认为相关部门不要放大了中航油事件的影响,从而束缚了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在海外发展的手脚,而是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