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合集下载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摘要]本文通过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事件对中航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通过目标分析,因素分析,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中航油;内部控制;目标分析;因素分析一.事件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在新加坡。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由起初拥有的20万美元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石油贸易公司,并最终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前身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简称中航油总公司),它是我国国内航空公司油料的总供应商,得天独厚的政策背景使其垄断了高成长中的中国航空燃油大市场。

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

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

由于在新加坡的成就,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中航油总公司副总裁。

二.事件概述然而,而就是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在2004年11月30日发布了一条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消息:这家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亏损额已远远超过其净资产1.45亿美元。

由于其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曾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公司总裁陈久霖被停职。

在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了巨额亏损路程: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事件,又被称为中国航空油料公司事件,是指中国石油集团旗下公司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发生的一起巨额经济犯罪案件。

该事件发生在1993年,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25亿元,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犯罪案件之一、此案对中国金融体制的和监管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航油事件起源于对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内部审计,审计机构发现该公司存在资金流失的现象,并怀疑内部存在腐败问题。

随后,中国石油集团组织了一次全面的审计,结果表明该公司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违规行为,尤其是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存在利益输送和非法转移资金的行为。

调查发现,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勾结关系。

他们通过设立“空白合同”和虚构的交易来获取巨额资金。

同时,他们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企业员工销售石油制品,从而非法牟取暴利。

这些非法行为已经持续多年,直到内部审计机构的发现才被揭露。

在调查过程中,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纷纷被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或面临死刑。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其次,政府加强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对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的行为进行了打击。

中航油事件不仅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道德风险意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开放过程中面临的腐败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方面,许多人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表示了质疑,认为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控制。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将中航油事件视为中国进程中腐败问题的缩影,呼吁加强反腐败斗争和法治建设。

中航油事件对中国的金融体制和监管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从中航油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该事件还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思考,推动了相关的进行。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第一篇: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从“中航油”事件看公司内外部监管机制问题

从“中航油”事件看公司内外部监管机制问题

2
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 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 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8 1.8亿美 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8亿美 元的账面损失, 元的账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 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 万美元补仓资金, 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 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 2600万美元的 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 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 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 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 美元的应收贸易款, 美元的应收贸易款,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 股东及公众披露。 股东及公众披露。
风险管理委员会
内部审计委员会
财务部门
8
会计师事务所
公司外部的监管机构
证监会
国际金融监管
9
相关案例 ---巴林银行事件
◆ 巴林银行是一家具有成立于 1763年具有230多年历史、 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 心资本排名第489 位的英国 银行。 ◆ 但由于其错误指派交易员里 森到新加坡公司任职,让其 身兼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 并错误赋予其可以另设立一 个“错误帐户”,记录较小 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 理的权利,导致里森“大胆” 地利用“88888”账户隐藏 失败交易,之后为了弥补亏 损,在期权交易市场上大量 进行套期活动,由于判断失 误,终于在亏损达到86000 万英镑的高点后,世界上最 老牌的巴林银行的命运宣告 终结。
12
经过改组后的中航油(新加坡) 经过改组后的中航油(新加坡) 引入BP BP公司作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1、引入BP公司作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2、调整董事会结构
(/phoenix.zhtml?c=230481&p=irol-govboard) /phoenix.zhtml?c=230481&p=irol-govboard)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2、 缺乏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 根据我国对境外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 得进行投机交易,不得进行场外交易。且企业内部必须建 立期货交易的通报制度以便对期货交易进行监控。 但是中航油集团对于期货交易既没能从资金权限上控制, 也没有建立严格的通报制度, 使得期货风险无从防范和 控制。 ——确保遵循法令控制活动的缺失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2、缺乏和母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事件中,集团领导曾表示无人知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权投 机,反映了集团与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渠道与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从新加坡航油公司获取其经 营的相关信息。 中航油直到2004年10月10日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时才 就此类交易和潜在亏损向中航油集团作了首次报告,公司 与集团没能就该事件进行良好的沟通,未及时采取措施阻 止事态的恶化,最后导致巨额亏损 5.5亿美元。
(二)风险评估方面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虽然中航油内部已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 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进 行管理。但是由于相应风险评估机制的缺 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计量与通报,使 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方面
3、中航油集团缺乏风险处理机制 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斩仓,整个盘位 的实际亏损可能不超过 1亿美元;但是集团直到 16日才召 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这一事项,并且除了声称将出售所持 有股票获得资金转贷给中航油以弥补亏欠的保证金外,直 到公司申请破产之日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止损举措。中航 油集团在应对这一风险和危机时的反应迟钝和病急乱投医 暴露出中航油集团风险处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

从中航油事件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资 成 来 到 影响 大 央 丑闻 件, 仅给 委 立以 遇 的 最 的 企 事 不 企 业自 造 巨 亏 而 损 了 央 业 形 使 身 成了 额 损, 且 害 中 企 的 象, 人
们对央企的 财务制度和监管制 度充满了 疑问。
二、 航 部控 失败分 中 油内 制 析
()制 境 效 失 一控 环
盖了 久, 至 事情的 毫 这么 以 于 发生 无征兆。
油新 坡这 一 被 为 “ 板” 海 国 内 之 (加 )家 度 认 是 样 的 外 企, 控 混
乱 堪、 事 不 其任、 结 之 如, 纸 中 不 主 人之 堪 治理 构 胭 跃然 上。
航 (加 ) 事 兼中 油 团 公 总 荚 斌, 航 油新 坡董 长 航 集 总 司 裁 长 中 油 团 驻中 油新 坡的 事 永 顾 飞,及 务 集 派 航 (加 )董 李 吉、炎 以 财 部 任 山 声 在2 4 0月 航 (加 ) 主 林中 均 称, 0 年1 份中 油新 坡总 0
材 ‘ l r ia 勿l 盯c lFi a ca u n n ilAc o n i cu t n
【 内 控制的实 是企业 理的薄 一 提要】 部 践 管 弱 环节, 是企业经营失 根本原因, 成为我国 败的 已
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中 航油新加坡公司
有 得以 张, 控 效而 扩 而内 失败必 业蒙受 损失, 使企 重大 美国
公司 还被评为20 年 0 新加坡最具透明 4 度的上市公司。 这么 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
“ 实 于 则 , 为了 国 油新 坡在 货 易 事 先 规 ” 成 中 航 (加 )期 交 上的
客 写 中国 监 某 人 向 体 露了 样 个 观 照。 证 会的 监管 士 媒 透 这 一

中航油内部控制分析

中航油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

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扩张,内控失败必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发现: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中航油为例,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启示一、中航油案例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因从事石油投机行为造成5。

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原总裁陈久霖也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5.5亿美元,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

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中航油事件”成为国资委成立以来遇到的影响最大的央企丑闻事件,不仅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额亏损,而且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使人们对央企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充满了疑问。

二、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分析(一)控制环境失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

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

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

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摘要】本文依托于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金融交易失败的基本事件,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做了深入剖析,重点针对其内部控制展开分析,从其内控的价值观与操守,组织结构框架,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投机交易内部控制一、事件背景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当时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了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去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在陈久霖本人曾经就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他所领导的中国航油被作为商业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为在新加坡的成功,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了中国航油总公司的副总裁。

陈久霖去年年收入高达490万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润分成。

虽然家财万贯,陈久霖却并不是一个喜欢奢华生活的人,他住在租来的公寓里,家里也没有聘请佣人,唯一能够显示其身价的就是一辆奔驰汽车。

他曾经多次表示自己的个人生活哲学是“一日三餐,衣食无亏足矣”。

新加坡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中国航油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短短六年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增幅高达761倍,陈久霖本人也成为了新加坡缴税个人所得税的冠军。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然而,“押大押小”的金融赌注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
中航油简介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案例反思与建议 结论
contents
目 录
01
中航油简介
01
02
公司背景
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商之一,负责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航油采购、供应、运输等一体化服务。
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
失效后果
04
案例反思与建议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中航油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导致巨额亏损。
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
高级管理层在重大决策上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内部审计职能失效
内部审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对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的反思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航空油料管理
业务范围
02
中航油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定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保障。
加强外部监管与惩罚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05
结论
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的总结
中航油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重大损失: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了巨额亏损和破产,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忽视。
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框架和最佳实践,以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中航油事件”引发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反思

“中航油事件”引发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反思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6期 ( 总第 2 9期 ) 7 【 文章编号1 1 0 - 0 3 【06 - 1 5 0 0 9 6 4 2 0 )6 0 0 — 1
S商 业 经 I济 HANGⅦ JNGJ !
N .6 2 0 o , 06
T tl No 2 9 oa . 7
‘ ‘ 油事件”引发 的企业 中航 内部会计控制反思
裘 杰 雄
惠州 568) 106 ( 惠州市 惠东嘉华材料有 限公 司,广东
【 摘
要1 建立并严Biblioteka 执行 内部会 计控制制度 ,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 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和
控 制经营风 险具有重要 作用。 “ 中航油事件 ”暴露 出我国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薄弱及违规操作 等f  ̄ , " - l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防止和减少贪污盗窃行为和舞 弊 行为的发生 ,实现保护财产物资安全 和完整 的 目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是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 3 促进单位经 营管理水平 的提高。通过建立健 . 部分。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已有 8 多年的历史 : O 不断完善会计工作相关 的岗 13 年 , 94 美国的 《 汪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 “ 内部 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 会计控制”的概念,要求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 位责任制 ,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强化管理工作 ,防 套能为投资人提供合理保证 的会计 信息 内部会计 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 实现经营 目 标。 4 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内部会 . 控制系统。19 年, 92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计 控 制制度 ,加大对 会 计 信息 的 采集 、归类 、记 所 属 的 内部控 制 专 门研 究 委员 会 发起 机构 委 员会 (o o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 《 c s) 内部控 录 、汇总等过程 和相关 环节的监督 和管理力度 ,以 制—— 整体 架构》,也 称 C S O O报告 。后经 过 修改 便能及 时发 现并有效 纠正会 计工 作 中出现 的 问题 , 提出对外报告 的修改篇 ,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营管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亏,公司面临灭顶之灾,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当局扣留接受调查,其职务也已被解除。

这一重大事件于本月初暴露以后,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关注。

陈丽棠:个人权力压倒制度市场不要鲁莽英雄在近十年来由金融衍生工具引发的机构巨额亏损事件已有许多"前车之鉴",如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美国橘郡破产事件、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等,中航油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

陈久霖说过:"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

"这番话表明,事到如今,陈久霖还不明白自己及中航油栽倒的根源。

如此孤注一掷的人,就算再给他10个亿,也会统统赔光。

中航油的跟头,栽在投机上。

面对诡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面对动辄出动几十亿或上百亿的对冲基金这样老谋深算的对手,我们只能认为,陈久霖的道行太浅,技不如人。

大量报道批出,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的损失最多1亿美金左右,最致命的在于新加坡纸货市场的煤油限价保顶期权上的失误。

正所谓成也投机,败也投机。

中航油是新加坡纸货市场航空煤油期权产品交易的做市商。

所谓期权产品的做市商,就是在市场上自由报价,向投资者卖出看涨或看跌期权,以获得权力金。

期权买入方可在合同期内,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行权或放弃,所承担的风险,以权力金为限。

从合同上看,期权卖出方似乎背负着无限的风险。

因此,只有信誉最好,实力最强的机构才会卖出期权。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期权卖出者都有盈利,投资者行权的情况很少。

投机并不总是输钱,中航油此前在期权交易上曾盈利颇多。

中航油集团发言人边辉也不否认风险投资收益是中航油的重要盈利来源。

此次中航油的失策之处从技术上看,在原油期货上是投机过度,止损不及时;在期权交易上没有按照市场变化将看涨期权的权力金大幅调升,并降低看跌期权的权力金。

如果仅仅是交易技术上的失误,还是不至于输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葬送整个中航油的。

对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再思考

对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再思考

控制 之上 , 内部控制 不 能发挥 作用 ; 其次 , 管 理 层 法治 观 念淡
薄, 擅 自扩 大 业 务 范 围从 事 场 外 交 易 , 严 重 违反 国家 规定 , 当 交 易 出现亏损 时 , 子 公 司 一直 隐瞒 不 报 , 也 未 向 其 他 利 益 相
月就 已经 了解 到事件 的严 重性 , 但 其并 没 有及 时 采 取应 对 措
持, 导 致子 公司 一再发 生亏 损直 至破 产 ; 中航 油事 件 之后 , 母
公 司也 没有 采取相 应 的补救措 施 把损 失 降到 最低 , 这 将 严 重 损害公 司 的声誉 和利益 。
3 .控 制 活 动 方 面 。 第 一 , 期 货交 易披 露不 真实 。 由于衍
生金 融工具 不 满 足 会 计 要 素确 认 的 条 件 , 只 能 对 其 表 外 披 露 。但是 , 新 加坡 公 司 故 意 隐 瞒不 报 自 2 0 0 4年 以来 遭 受 的
的交易 风险 。第二 , 缺 乏风 险评 估机 制 。尽 管 中航 油新 加 坡
公 司 拥 有 一 整 套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还 制 订 了《 风 险 管理 手 册 》 , 但 由于 在 期 货 交 易 之 前 风 险 管 理 委 员 会 并 没 有 进 行 风 险 评 估 , 未能 及时识 别 和分 析 风 险 , 使 得 风 险 管 理 系 统 并 无 用 武 之 地 。第三 , 风 险应对 不 及 时。中航 油 集 团公 司 自 2 0 0 4年 1 O
会 计 审计
对 中航 油 内部 控 制 的 再 思 考
张巧玲
( 山西 财经 大学会计 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三)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而不是董事会,这就意味着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一手控制着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容重复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使人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三、中航油事件对国有企业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暴露了海外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内部控制问题。

下面我们就内部控制如何失效,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合理的干部任命制度。

一直以来我们国有企业干部都是行政任命产生,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干部任命都是“走关系,靠门路”,但是这其中人际关系网确实很重要,人际关系网的重要就有可能导致官僚作风严重,进而忽略能力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周围人的愤愤不平。

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任命制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赋予国有企业干部相应的职权,不得行使超过其职位权力之外的权力。

建立国有企业干部的有效牵制制度,不能使国有企业变成某个人的天下。

虽然这与中国的
文化密不可分,但是我们要融入国际大市场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就要与国外的权力牵制机制必不可少。

(二)成立独立的专家小组。

从上述我们所说的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委员会不独立,它可能隶属于总经理受其控制,也可能疏于职守。

介于这两种情况我认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隶属于董事会。

像中航油这样的海外国有企业或许总经理的权力更大,董事会权力相对薄弱,这样就应该加强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联系,建立一个独立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由风险管理专家组成,基于成本效率因素考虑成员数量不能太多不超过10人,但也不能太少否则不足以对子公司起到监督和威慑作用。

这个小组隶属于母公司董事会,负责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小组有揭发披露子公司的违规现象的义务,小组不参与子公司的福利、分红等,母公司对小组成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处罚规定,使小组成员不履行义务的成本最大化及行使权利的收益最大化,这些都有助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内部审计外包。

对于海外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大部分形同虚设,而实际上内部审计应该是监管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关键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从属于财务部,而财务部又大部分对总经理负责,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很难独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就快速发展起来,随后关于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研究也盛行起来。

对于企业是否外包内部审计,理论界有一定争议,部分人支持外包,部分人反对外包,支持者认为外包的理由:使管理层集中关注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计划,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可能改善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公司与外部审计及管制者的关系等等。

反对者认为:承包人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管理层所需,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进而影响审计业绩、存在不同的忠诚度等。

对于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理论等。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分析利弊及成本考虑,国内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因其可以接受严密的监管,加上外包成本较高。

而进入海外的国有企业我认为应该是内部审计外包,理由是驻海外国有企业其被监管的可能性小,母公司不会频繁的收到其财务报表、证监会更不会到海外对其监控、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独立性差,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或许可以试点进行一下大型国有企业及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

(四)取人所长。

关于内部控制,除了上述的方法来实施外我们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下美国自安然事件后对内部控制做出的新的规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方面实施严刑峻法,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类似职务人士必须书面声明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负责,并且要求随定期报告一同对外披露管理当局对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这份内控报告还必须经过负责公司定期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审核。

虽然我国年终的财务会计报表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的,或许有的人会认为再同时对内部控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有重复劳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我们可以小规模的试验一下,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再出具一份内部控制报告成本不会有太大提高反而增强了其责任,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有了更高的约束,有利于使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明辉,何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5,(1).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