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学说脏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中的脏腑学说有哪些核心概念

中医内科学中的脏腑学说有哪些核心概念

中医内科学中的脏腑学说有哪些核心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脏腑学说则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

脏腑学说通过对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内科学中脏腑学说的核心概念。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中医将脏腑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此外,还有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被称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如果心气不足,就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

主神志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的气血充盈,人的神志就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如果心血不足,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方面的问题。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包括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等。

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情绪抑郁等症状。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脏又会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

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将食物消化吸收,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状。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够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呼吸运动,吸入清气,排出浊气;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

中医脏腑学说有哪些基本原理

中医脏腑学说有哪些基本原理

中医脏腑学说有哪些基本原理中医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医学智慧。

这一学说并非简单地对人体内脏器官的描述,而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阐释。

首先,我们要明白脏腑并非仅仅是解剖学上的实体器官。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包括了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被视为“君主之官”,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心主血脉,推动着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

同时,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与心密切相关。

如果心的功能失常,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肝有“将军之官”之称,主疏泄和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使其通畅无阻。

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等问题;而肝血不足,则可能引起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脾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

脾还能控制体内水液的代谢,如果脾失健运,就容易产生水肿、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可能会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肾被看作“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中所藏的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肾主水,调节着体内水液的平衡;肾主纳气,有助于维持呼吸的深度。

若肾精亏损,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六腑之中,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它将胃腐熟后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下传大肠。

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胃气不和,则会出现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大肠主传化糟粕,若传导失常,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则是人体气机和水液运行的通道。

中医的脏象学说

中医的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象学说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并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六腑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脏:
肝:对应木,主要负责疏泄、调节血量、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等功能。

心:对应火,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神志清明、调节情志等功能。

脾:对应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调节血脉等功能。

肺:对应金,主要负责呼吸、气血循环、调节水道等功能。

肾:对应水,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六腑:
胆:主要负责疏泄胆汁、辅助肝脏疏泄等功能。

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功能。

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排泄废物等功能。

三焦: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系统,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主要负责气血循环、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调节等。

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等功能。

脏象学说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脏腑受累的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失衡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 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脏腑的功能
五脏功能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具体来 说,心主血脉,维持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主 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肺主宣发,呼吸和排泄;肾主藏精, 调节水液代谢。
五腑功能
五腑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具体来 说,胆分泌胆汁,助消化;胃主受纳,消化食物;小肠主化 物,吸收营养;大肠主传导,排泄废物;膀胱主排泄,排泄 水液。
水液平衡和排除体内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焦
总结词
三焦是六腑之一,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等作用。
详细描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是中医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统称。三焦具有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三焦的功能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小肠位于腹腔中部,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小 肠通过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来分解食物,使其 易于吸收。同时,小肠还具有吸收营养成分 的功能,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供全身使用。
大肠Biblioteka 总结词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残渣。
详细描述
03
CHAPTER
六腑学说

总结词
胆为六腑之一,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 功能,对促进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VS
详细描述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主要贮藏胆汁,胆 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胆的排泄功 能对于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胆还与情志活动有关,对人体精神 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学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学中的脏腑学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久经考验和积淀的医学体系,其核心理论之一就是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一部分,它通过对人体器官的系统性分类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本质规律。

本文将从脏腑的分类、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医学中的脏腑学说。

一、脏腑的分类中医学中,脏腑被划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它们相互协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脏腑的功能在中医学中,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司血脉,肺主司呼吸,肝主司疏泄,脾主司运化,肾主司水液代谢等。

这些脏腑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其所对应的器官,还包括了更广泛的生理功能。

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五脏相互间寓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六腑则与五脏相互关联。

这种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体整体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心与肺、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肺相合,心肾相交。

这些相互关系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脏腑学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基础之一。

通过观察和分析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据此指导治疗。

例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质地,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和眼底,可以推断肝脏的功能状态。

这些诊断方法基于脏腑学说,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五、脏腑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根据脏腑学说,中医治疗侧重于调理脏腑功能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通过针灸、中药、按摩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脏腑、调整气血运行等方式,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促进病症的康复。

脏腑学说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

总结:脏腑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脏腑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医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提供了指导。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和起源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又称脏象学说,是研究和论述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关联的学说。

它是根据古籍《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脏腑学说的基本原理脏腑学说主要包括五脏与六腑、十二经脉和人体经络系统等方面内容。

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功能和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

经脉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脏腑和经脉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三、脏腑学说的作用和意义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脏腑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脏腑的形态、听诊脏腑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从而辨证施治。

脏腑学说也为中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准则,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综合辨证论治。

四、脏腑学说的具体内容脏腑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脏腑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同时也有其相应的病理表现和相互关系。

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腑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现代医学重视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临床实证,但脏腑学说在中医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脏腑进行研究,与脏腑学说有所契合。

脏腑学说不仅为中医师提供了治疗方案,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一、五脏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调节和输送,同时,它们也是人体内各种气、血、精、液等物质的源泉。

1.心:心是主血脉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各部位,同时也支配人的精神活动。

心的状况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思维活动。

2.肝:肝是主疏泄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人的情绪和消化,同时也参与新陈代谢。

肝的状况对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3.脾:脾是主运化的,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同时,脾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肺:肺是主呼吸的,它的功能主要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功能。

同时,肺也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5.肾:肾是主排泄的,它的功能主要是过滤血液、排除毒素,同时也能调节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二、六腑六腑是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六个器官。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排泄和分泌。

1.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3.胃: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同时也能吸收部分营养物质。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5.膀胱: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道,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器官。

它们的功能和五脏六腑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到一些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物质储存。

1.脑:脑是主宰人的精神活动的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思维和意识器官。

2.髓:髓是指骨髓和脑髓,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储存和代谢场所。

3.骨:骨是人体的支架,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和维持人体姿势的作用。

4.脉:脉是指血管系统,具有输送血液和养分的作用。

5.胆:胆除了具有储存和分泌胆汁的功能外,还涉及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6.女子胞:女子胞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涉及到女性的生育和生殖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肺阴根于肾阴-促进肺滋润、宁静、内守,制约阳热 肺阴根于肾阳-促进肺温煦、运动、升散 肺阴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干咳少痰等 肺阳不足-畏寒肢冷,呼吸无力,咳痰清稀,自汗易感冒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39/55
(三)肺与体窍志液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概述
一、脏腑分类、生理功效及特征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
脏 腑
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
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效似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55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6/55
(三)脾与体窍志液关系
1.脾主四肢 脾升清散精 气血充盛 肌肉、四肢得养 四肢有力。
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 · 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 · 口齿舌》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索欠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崩漏等(称“脾不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4/55
4.脾气血阴阳含义和作用
(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效物质基础
脾运得健 脾气血旺盛 升清有力
统血正常
病理:
运化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脾气血亏虚 升清无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
统血渎职-慢性出血症
因为脾功效主要表达在气推进、上升、固摄等作用, 故普通强调脾气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作用。
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基础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一、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个脏腑,即心、肝、脾、肺、肾,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属性,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中医还认为人体内部有三个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排泄。

二、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器官的联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十二条主要的经络,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络在人体内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共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三、脏腑经络与疾病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和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脏腑功能和疏通经络气血,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四、针灸与穴位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或艾灸对人体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和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脏腑器官与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的门户。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中药与经络脏腑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脏腑来实现的。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归经,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例如,四物汤能够补血调经,六味地黄丸能够滋阴补肾,逍遥散能够疏肝解郁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中医对于人体器官系统的研究和描述的理论基础。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脏腑功能的了解,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脏腑学说的概述中医脏腑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共有五脏六腑,即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等,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二、脏腑的功能与特点1. 心脏: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掌管血液循环。

同时,心也与人的意识和情绪有关,中医常用心脏状况来判断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波动。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调节气血、储存血液、疏泄情绪的重要器官。

肝脏与情绪的关系密切,肝郁则情绪不畅。

3. 脾脏: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参与免疫调节。

脾虚常导致体虚、食欲不振等问题。

4. 肺脏: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和呼吸作用。

肺与皮毛有密切联系,肺气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易感冒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视为人体的“根基”,掌管生殖、生长和发育。

肾虚会引发腰膝酸软、遗精、早衰等问题。

6.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也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胆脏主要是储存和排泄胆汁,胃肠主要是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膀胱则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人体的器官间交流和协调。

三、中医脏腑学说的应用中医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观察脏腑功能的状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所在,并借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检查心脏的功能状态,中医可以判断心脏的活动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相关的疾病。

同时,还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式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学说还可以应用于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相应的脏腑功能也会有所差异。

脏和腑

脏和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

• 肾精不足 • •
髓海失养
小儿发育迟缓 成人腰膝酸软,牙齿早脱
• “齿为骨之余” •
“肾为先天之本”
• 肾虚精血不足 发
毛发早白、脱
• 4、开窍于耳及二阴 • 肾虚精气不足:耳鸣耳聋、遗精、 早泄、遗尿、尿频、尿少
• 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
五更泄泻
•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 “恐则气下”、“恐伤肾” • 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粘稠的称为 “唾”,中医认为属肾精所化生。
(3)对情志的影响: • 肝失疏泄 • • 肝气郁结 泄泻、呕吐、嗳气、 胃脘胀痛 情绪抑郁、急躁易怒
• (4)对生殖的影响: • • 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周期与肝疏 泄功能的正常密切相关 • 肝失疏泄 排精不畅、月经失调

•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调节 血液的功能。 •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 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血不足 头晕目眩、面色少华
•心:位于上焦,外有心包膜。主血 脉,主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与小肠相表里。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 管中循行,周流全身的作用。 • 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有光泽, 脉象和缓有力——心主血脉正常
• 面色暗,舌青紫,胸闷,脉细 涩或结代 • ——心血瘀阻 • 面色少华,脉细弱——心气虚 • 面赤舌红,舌尖芒刺红点—— • 心火上炎 • 2、主藏神:指主管人的精神意 • 识、思维活动。
• 6、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 “思伤脾”——脾失健运 • 思虑过度可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 出入,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 症状. • 唾液中较清稀者称为“涎”, 古人也称“口津”
肝: 位于下焦,在五行中属木, 主疏 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 • • •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朝百脉
A place for meeting of all vessels
全身血液通过血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 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再输布全身。
主宣发与肃降
Domination of dispersing and depurative descending
宣发,宣布、发散之意。 肃降,清肃下降之意。
藏象学说
归纳
概括、抽象、推理

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取整Leabharlann 说外象体






的 形

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古代解剖知识
HONG
中医藏象学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 系的学说。
The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CM. It consists of the study of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all the viscer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心heart
1主血脉
Dominating the blood vessels
2主神志
Dominating the mind
3主汗液
Dominating the sweat
4开窍于舌
Opening into the tongue
5其华在面
Manifestation in the face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 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五脏five zang-viscera
1 六腑six fu-viscera 奇恒之腑extraordinary organs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相互关系
精essence
2 气Qi 血blood 津液body fluids 神spirit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 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第二节 五脏 five zang-viscera
心heart
脾spleen
肾kidney
肺lung 肝liver
血汗同源
汗是津液所化生,津液在还流过程 中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液


开窍于舌
Opening into the tongue
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其华在面
Manifestation in the face
面 色


面部血脉丰富、皮肤

薄嫩,常作为推论心

脏气血盛衰的指标。
在志为喜 过喜伤心,过喜则气缓
extraordinary organs: brain, marrow, bone, vessels, gallbladder, uterus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 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The five zang-viscera store the essential qi but not discharge it, so they are full, but can not be filled up. The six fu-viscera transform and digest the matter but do not store it , thus, they are filled, yet are not full.”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既对立又统一。
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其与脏腑间的关系
脏与腑
five zang-viscera: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and kidney
six fu-viscera: gallbladder,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large intestine, urinary bladder, triple-jiao
心、血、脉三者互相关联, 共同完成血液的运行。起 主导作用的是心。
主神志
Dominating the mind
广义
神 狭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由心来主 宰。精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 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主汗液
Dominating the sweat
5外合皮毛
Correlating with the skin and hair
6开窍于鼻
Opening into the Nose
肺 为 华 盖
肺为五脏之天 ——明 ·绮石《理虚元鉴》
五脏

主气、司呼吸
Domination of Qi
主呼吸之气
肺 主 气
主一身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 交换的场所。
肺有主持、调节 全身各脏腑经络 之气的作用。
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 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区别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 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
肺lung
1主气、司呼吸
Domination of Qi
2肺朝百脉
A place for meeting of all vessels
3主宣发与肃降
Domination of dispersing and depurative descending
4通调水道
Regulation of water metabolism
中医脏腑学说脏
第 一 节


03:26
HONG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