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儿多见。
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脑组织受损时升高,正常值<10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T扫描(首选)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与治疗PPT

脑炎:通 过脑脊液 检查,观 察是否有 炎症细胞
脑肿瘤: 通过CT或 MRI检查, 观察是否 有肿瘤灶
癫痫:通 过脑电图 检查,观 察是否有 癫痫波
代谢性疾 病:通过 血液检查, 观察是否 有代谢异 常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扫描:观察脑部结构变化,判断脑损伤程度 脑部MRI扫描:观察脑部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判断脑损伤程度 脑部DSA检查:观察脑部血管情况,判断脑部供血情况 脑部PET扫描:观察脑部代谢情况,判断脑损伤程度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 感染
定期翻身,避免压疮
提供营养支持,保证 营养均衡
心理支持,减轻患者 焦虑和恐惧
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功能训练: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增强其康复信心 家庭护理:家属应学习康复知识,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 病
避免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如高原、 潜水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等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虑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效 果与预后
章节副标题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恢 复程度:包 括运动、感 觉、认知等 功能的恢复 情况
治疗效果:根 据病情严重程 度和治疗方法 不同,治疗效
果存在差异
预后因素:年 龄、病情严重 程度、治疗方 法、并发症等 因素影响预后
预后评估方法: 临床观察、影 像学检查、神 经功能评估等
预后结果:部 分患者可完全 恢复,部分患 者可能出现后 遗症,如认知 功能障碍、运 动功能障碍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缺血缺氧性脑病你了解吗?

文/金 玲 北京博爱医院缺血缺氧性脑病你了解吗?3年前小刘因骑电动车被前方的钢丝绳割伤喉部,致喉部严重损伤,气管喉部软骨塌陷,导致心脏骤停,到医院后进行气管切开、电除颤、胸外按压、喉气管成形术等抢救治疗。
3个月后,小刘长距离步行时出现双下肢僵硬,行走费力,休息后缓解,症状进行性加重;短距离步行后双下肢僵硬,长时间持手机后右上肢发僵,最终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
经过治疗和康复,现在的小刘无法正常说话,声音极度嘶哑,行走艰难。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什么?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耗氧量增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分娩过程中出现宫内窘迫、产程窒息的新生儿,严重心肺疾病的成年人也可见,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
患者脑部代谢双侧减低,以双侧基底节和丘脑最常见;大脑皮质也可出现代谢减低,额叶最多见,其次枕叶、顶叶和颞叶。
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什么临床表现?根据缺血缺氧的时间、程度不同,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昏迷、肢体抽搐,四肢肌张力下降性瘫痪。
若患者昏迷时间较长,昏迷转入植物状态的时间在1个月之内,会出现短暂性植物状态;超过1个月但在3个月内醒转,会出现持续性植物状态;超过3个月仍不能醒转,会出现持续性植物状态。
恢复期主要以各种障碍为主:运动障碍:缺血缺氧性脑病可能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肢体无力、僵硬或肌肉萎缩,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偏瘫或截瘫。
文章提到的小刘为椎体外系损伤,引起肌肉僵硬,行走不协调。
感觉障碍:患者可能会感到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位置觉、振动觉等深感觉障碍。
认知障碍:表现为计算力、理解能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痴呆。
语言障碍:语言中枢受损,表现为发音困难、语言表达不清或理解困难等。
情绪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能出现精神错乱、躁狂等症状。
发声障碍:心肺复苏时进行气管插管,后期气管切开,声带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发声困难等表现。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课件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 业治疗等。同时注意纠正脑积水等并发症。
04
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诊断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准确判断病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需 要基于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由于新生儿不能准确表达症状, 因此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表
现以做出准确判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与 其他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炎等 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重视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超声、MRI等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生需 要重视这些检查结果,结合临床
做出准确诊断。
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容剂,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促进脑细胞代谢
使用能量合剂和神经营养药物 ,促进脑细胞代谢和修复。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肺 炎、败血症等。
慢性期的诊疗指南
评估认知和行为功能
进行认知和行为功能的评估, 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
康复治疗
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等。
提高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改进现有的诊断方法,实 现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也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06
相关文献和资源推荐
相关文献推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药物包括镇静剂、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缺氧缺血造成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损。
该病常常由于缺氧缺血、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导致,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障碍、脑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诊断标准1. 根据分娩及新生儿状况分为预期HIE和突发HIE,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2. 采用SGA评分法确定HIE程度,分别为轻度(1-3级)、中度(4-6级)和重度(7-9级)。
二、治疗方法1. 改善氧供(1)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2)提高血氧饱和度(3)利用ECMO,透析连续肝替代治疗等措施促进并维持患儿全身氧供2. 血流动力学支持(1)补充血容量(2)控制血压(3)防治低血糖等3. 治疗惊厥(1)苯巴比妥钠:按3~5mg/kg给药,缓慢静脉注射;(2)丙泊酚: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按1-2.5mg/kg/d定量输注。
4. 防止颅内压升高(1)控制CO2水平(2)保证水盐平衡(3)使用低渗凝胶体5. 营养支持(1)高热量、低蛋白、低钠、低脂肪的膳食(2)控制水盐平衡6. 康复训练(1)康复评估(2)针对不同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装具调整、言语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HIE抢救的操作规范1. 诊断HIE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及相应科室人员,并启动抢救流程。
2. 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道畅通,并给予肺保护通气。
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4. 孕期出现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引产;产程监测、产前胎心监测等,及时诊断HIE。
5. 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气管内气体监测值、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数据,以制定治疗方案。
6.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等治疗。
7. 根据SGA评分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 对于严重HIE患儿,应用超声等治疗措施,大脑浆液引流,以减轻颅内压。
9. 营养方案应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需要输注的患儿,应注意水盐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治 疗 基 础 上早 期 介 人 康 复 治 疗 , 患 者 播 放 音 乐 , 助 患 者 给 协
进 行 体 操 或 身 体 活 动 , / ,0mi/ ; 时 治 疗 过 程 中 与 2次 d 2 n 次 同 家 属 配 合 , 加 对 患 者 的 抚 摸 、 语 交 流 等 。 观 察 2组 患 者 增 言 的治 疗 效 果 , 记 录 并 发 症 , 行 为 期 1a的 回访 , 解 患 者 并 进 了
( 稿 2 l 2 3 ) 收 0 11 -0
由 表 1可 看 出 , 2组 患 者 从 围 生 期 并 发 症 、 于 胎 龄 儿 小
新 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病 两种 治 疗 方 法 比较
郑 俊 霞
河 南 鄢 陵 县 妇 幼 保 健 院 儿科 鄢 陵 4 1 0 6 20
【 键 词 】 新 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病 ; 复 治疗 关 康 【 图分 类 号 1 R 2 . 中 721 【 献标识码】 B 文 【 文章 编 号】 1 7 — 1 0 2 1 ) 90 5 — 2 6 3 5 1 ( 0 2 ・ — 0 90 1
新 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病 早 期 治 疗 效 果 明 显 , 不 同 的治 但 疗 情 况 也 会 对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起 到 不 同 的 影 响 … 。本 研 究 使 用 早 期 介 入 康 复 治 疗 和 常规 治疗 , 察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 观
2 结 果
2组 患 者 围 产 结 局 情 况 比较 , 况 比较 ( )
4 参 考 文 献
[ ] 努 尔 古 丽 ・叶 留 拜 .妊 高 症 围产 保 健 期 的 观察 及 护 理 [ ] 1 J .医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害*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1、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以早产儿多见,胎龄愈小发生率愈高。
一般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出生前可能有提示宫内窘迫的病史,分娩时胎心可能增快或减慢,或第二产程延长,羊水被胎粪污染,出生时有窒息史,复苏后仍有意识、肌张力、呼吸节律、反向等方面改变,甚至出现惊厥。
根据病情可分为三度:1.1、轻度:表现为过度兴奋,易激惹,肢体可出现颤动,肌张力正常或增高,拥抱反应和吸吮反射稍活跃,一般无惊厥,呼吸规则,瞳孔无改变。
一天内症状好转,预后佳。
1.2、中度:患儿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常有惊厥,呼吸可能不规则,瞳孔可能缩小,症状在三天内已很明显,约一周内消失,存活者可能留有后遗症。
1.3、重症:患儿神志不清,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消失,反复发生惊厥,呼吸不规则,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消失,病死率高,多在一击内死亡,存活者症状可持续数周,留有后遗症。
2、什么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脑缺氧或缺血而形成的常见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及肌张力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中度表现为兴奋或迟钝,肌张力正常或减低。
重度可有昏迷、肌张力松软、惊厥频繁等。
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脑瘫、癫痫、学习困难等。
3、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病因围产期窒息是本症的主要病因。
凡是造成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障碍使血氧浓度降低者均可造成窒息。
由宫内窒息引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者占10%。
母亲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出血、心肺疾病、严重贫血或休克等。
胎盘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等。
胎儿因素: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过期产、先天畸形等。
脐带血液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医)

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 松,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所侵,引发本病。
产时损伤
难产、急产、产程过长等导致胎儿头 部受压,损伤脑络,或产时窒息,气 机逆乱,引发本病。
治则治法及方药选用
01
02
03
治则
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为主。
治法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可采 用中药汤剂、散剂、丸剂 等剂型进行治疗。
方药选用
如补肾地黄丸、益气聪明 汤、桃红四物汤等,具体 药物加减需根据患儿症状、 体征及病情变化而定。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通经 活络,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穴位 有百会、四神聪、风池、肾俞等。
推拿疗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 于患儿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以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等。
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性脑病认识 • 临床治疗与效果评价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 总结与展望
01
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产期窒息导致脑部缺氧缺血 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本病是新生儿期后的 严重疾病之一,重者可发生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视 听障碍等后遗症。
鉴别诊断
需要与新生儿颅内出血、低血糖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颅内出血 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低血糖脑病则有明确的低血糖病史,化脓性 脑膜炎则伴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02
中医对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病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
感受外邪
父母体质虚弱或孕期调养不当,导致 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S p m e 1,o. , o2 et br02V 10N . e 2 1 6
新生儿缺( 山东省蒙 阴县人 民医院儿科 ,山东 蒙阴 2 60 ) 7 2 0
【 要】 新 生 几缺血 缺 氧性 脑病 的进 展过 程 中继 发性 能量 衰竭 阶段 最 为 关键 ,一 旦 该阶段启 动 ,则会 引发一 系列的病 理反 应 ,最终 可导致 摘
原则主要在于治疗措施的早期 、按时、足疗程 及综合性实施 】 ,同时
还应时刻注意 患儿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及时对症处理。 1药物 治疗 基于HI的常见 发病机制 ,如围生期 缺血再 灌注损伤 、细胞能量 E
造成继 发性损害 。内源性 氧 自由基清 除系统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等 ,
可减少或避免氧 自由基对 脑组织的损伤 。氧 自由基清除剂方 面,临床 主要采用维生素C 、维生素E 以及辅酶A 等。 1 . 5纳洛酮 纳洛 酮是羟二氢吗啡 酮的衍 生物 ,可 自由透过血脑屏 障并与阿片
极 的 治疗 意 义。
【 键 词】 新生 儿;缺血 缺氧性 脑损 伤 ;治疗 方 法 ;研 究进展 关
中图分 类号 :R 2 . 72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 14 (0 2 6 0 3- 2 6 1 8 9 2 1)2- 46 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I)是指主要 由宫 内窘迫、新生儿缺氧 HE 等围生期 因素造成。新 生儿大脑缺氧、缺血进而导致脑损伤 的临床综合 征【 1 】 。根据其渐变的病理进展过程可大致划分 为三个 阶段 :原发性能量 衰竭期 、潜伏期以及继 发性能量衰竭期 。其 中继发性能量衰竭阶段在 】 整个疾病过程 中最为关键,一旦该阶段启动 ,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 应 ,最终可导致新生儿大脑 神经元 的损伤加重甚至死亡【 3 】 。因此该 阶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严重病例的存活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围生期窒息是HIE最主要的原因,缺氧是脑损伤发生的基础。
目前国内发病率约为3%,病死率约为2%,由此引起的智力、行为障碍约占1.3%,1岁以下脑瘫中由于HIE所致者占25%。
新生儿窒息对脑细胞的影响主要并不在缺血时,而是在缺血再灌注后,在缺氧、缺血的低灌注阶段中会出现脑细胞损伤,因此再灌注损伤在缺氧缺血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引起智力障碍、脑瘫,25%的病儿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出生后12小时内有以下表现:(1)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2)肢体张力改变,如张力减弱、松软。
(3)病情较重者有惊厥。
(4)重症者有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
(5)排除产伤性颅内出血、宫内感染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二)查体要点1.呼吸节律改变、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有眼球震颤。
2.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
4.囟门张力增高。
(三)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1)头颅B超:显示病变主要为缺血性脑水肿所引起的改变。
显示脑室变窄或消失,脑室周围尤以侧脑室外角后方有高回声区,此征象系白质软化、水肿所致。
(2)CT检查分度诊断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20HU,如≤18HU为低密度。
1)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于两个脑叶。
2)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与灰质的对比模糊。
3)重度:大脑半球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8例治疗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8例治疗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是引起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迄今,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
2005年1月~2006年8月我院NICU收治HIE患儿108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特殊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男75例,女33例;出生时Apgar评分0~3分62例,4~7分46例;按新生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中度48例,重度60例;有产科复苏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易激惹、反应差、囟门紧张或饱满、瞳孔改变、四肢颤抖、肌张力改变、惊厥、呼吸暂停、昏迷等,伴发疾病有:新生儿吸入性肺炎98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术后83例,颅内出血16例,代谢性酸中毒49例,电解质紊乱35例,新生儿高血糖46例,新生儿低血糖3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上消化道出血15例,败血症4例,脑膜炎2例。
1.2 症状和体征一般有宫内缺氧或产时窒息史,发病在生后3天之内,绝大部分在生后24 h之内,表现为拒乳、哭闹、烦躁不安,晚期为嗜睡、意识障碍、抽搐、尖叫、呕吐、面色苍白、呻吟、凝视、反应差、瞳孔不对称、前囟饱满紧张、呼吸不规则等为多见。
其中,惊厥73例,前囟隆起46例,面色苍白78例,烦躁不安57例,瞳孔不对称13例,反应差93例,易激惹47例,嗜睡33例,呕吐28例,意识障碍29例,肌张力异常38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所有的病例均常规做MRI检查(89例为发病后3天内检查,19例为10天内检查),23例有不同程度脑水肿,皮层的层状坏死及白质脱髓鞘和星形细胞增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诊断】1.病史:有围产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后开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2.症状和体征: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功能异常,临床可通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脑干功能及有无惊厥来进行判断。
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或频繁发作,因脑水肿出现囟门张力增高。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出现眼球震颤。
HIE临床分度标准(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新生儿学组制定)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肌张力正常减低松软或间歇性伸肌张力增高拥抱反射稍活跃减弱消失吸吮反射正常减弱消失惊厥无通常伴有多见或持续中枢性呼吸衰竭无无或轻度常有瞳孔改变无无或缩小不对称、扩大或光反应消失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饱满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兴奋症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渐消失,预后好多症状一周后消失,10天后仍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在一周内死亡,存活者症状持续数周,多有后遗症3.头颅B超(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脑水肿存在。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
(3)在脑动脉分布区见局限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冠状切面中见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头颅CT(1)CT扫描时要测定脑实质的CT值,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18Hu为低密度。
(2)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即在早产儿的额-枕区和足月儿的额区呈现低密度为正常表现。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它通过降低新生儿的体温,减缓脑细胞的代谢,降低脑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脑损伤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康复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一、亚低温治疗仪的原理及作用机制亚低温治疗是通过降低新生儿的体温到32~34摄氏度的范围,使得脑细胞的代谢率降低,减少脑损伤和细胞死亡。
低温还可以减轻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减少脑水肿和细胞凋亡,从而减少脑损伤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康复能力。
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控制和维持新生儿体温的医疗设备,它能够实时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并通过冷热水循环系统控制新生儿的体温在目标范围内。
1. 临床适应症亚低温治疗主要适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包括新生儿窘迫症、先天性心脏病、窒息、颅内出血等病因所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2. 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脑电图、脑影像学检查等,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治疗参数以维持目标体温。
3. 临床疗效评估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亚低温治疗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死亡率和神经系统残疾率。
许多临床试验也表明,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存质量,减少脑损伤面积、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率。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也发现,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在长期随访中表现出更好的认知和神经发育水平,相对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其智力发育水平更高,神经系统功能更正常。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儿科学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组织缺血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脑细胞水肿、坏死和凋亡。同 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机制也参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缺氧性脑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 高,是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可发生于 其他年龄段,但相对较少见。
危险因素
包括胎儿宫内窘迫、窒息、严重的心 肺疾病、休克、中毒等。
、凋亡等病理变化。
修复与重塑期
在脑损伤发生后,机体启动修复 机制,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 、突触的重塑等,以恢复脑功能 。但部分患儿可遗留不同程度的
神经系统后遗症。
临床表现与评估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缺氧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表现 为易激惹、肌张力正常或增加;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重度 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各种反射消失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根据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表 现为易激惹、肌张力正常或增加、原始 反射正常或活跃;中度表现为嗜睡、肌 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重度表现为 昏迷、肌张力松软、原始反射消失等。 此外,还可出现惊厥、瞳孔改变等。
VS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血缺氧性 脑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型。
04
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处理
癫痫发作时紧急处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避免
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防止受伤
在患者抽搐时,应使用压 舌板或开口器,避免舌咬 伤。同时,加床栏保护,
防止坠床和碰撞伤。
药物控制
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苯 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心脏骤停即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可为循环征象消失所证实),经历心脏骤停的幸存者,由于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
此即所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1972年Negovsky首先注意到心脏骤停后机体出现的某些明显异常现象,并称之为“复苏后疾病”。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PCAS 可以分为:①心脏骤停后脑损伤;②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不全;③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反应;④持续性病理状况(原已存在的)。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CPR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1.脑组织生理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重1200~1400克,占体重的2%左右,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是全身肌肉静止时耗氧的20倍。
由于脑组织的呼吸商(QR)近于1(糖的Q·R=1;脂肪Q·R=0.7;蛋白质Q·R=0.8),说明脑组织能量来源主要靠葡萄糖的氧化。
但是脑组织几乎无糖元和糖贮备,氧的贮备也只够十几秒使用。
因此,脑组织所需要的糖、氧气全部要靠血液源源不断地从脑外远来。
据测量人脑每分钟需要750~1000ml血液运来。
50~60ml氧气及75~100ml葡萄糖,若以24小时计算,人脑需血液1727L/24h、葡萄糖144g/24h、氧气72L/24h。
由于大脑对血液、氧气需要量很大,也说明大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极低。
试验证明脑供血一旦停止,脑内所贮存的氧8~12秒钟耗尽,脑组织贮存的能量(ATP、磷酸肌酸等)3分钟左右电量耗竭,5分钟左右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开始死亡。
大脑对单纯缺氧的耐受性要比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要强些。
试验证明人动脉血氧分压(PaO)降至85mmHg时暗适应能力延迟;降至70mmHg时复杂的学习能力减退;降至55mmHg时近记忆下降;降至45mmHg时判断力下降;降至30mmHg时意识丧失、昏迷。
2.脑血流量改变研究表明,CPR后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 flow,CBF)改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无灌流期:CPR后立即出现的多灶性无灌流。
(2)高灌流期:持续约15~30min。
由于循环停止期间的酸中毒,使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衰竭,脑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因此,在心肺复苏后有一个短暂的高灌流期,脑血流量高于正常2~3倍。
(3)低灌流期:低灌流期一般2~6小时或更长,迟发性全脑或多灶性持续低灌流。
由于脑内不同区域血流量不均匀,有些区域无血流灌注,故又称奢侈灌流,这种低灌流现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随心脏停博的时间延长而加重。
低灌流的原因:①血液粘滞性增强:血液内水分进入细胞内和组织间,引起血液浓缩;红细胞水肿,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凝聚性增加等;②细胞内水肿: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外面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肿胀,机械地压迫微血管,使管腔变窄,阻碍循环;③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缺氧和再灌流而产生泡疹,电镜下可见泡疹像肥皂泡一样,充满血管,大小不一,大的比红细胞还大,有的从内皮细胞上脱落下来阻塞通道;④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微血管痉挛;⑤脑小动脉平滑肌上钙的积聚,前列腺素、5-羟色胺、白三烯、血栓素等活性物质均引起小动脉痉挛。
低灌流期间脑不同区域损害不均衡,损伤严重区域由于自动调节麻痹或小血管对刺激不敏感,而正常或损伤轻的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动调节,血管尚可舒缩。
当组织CO量增加(PCO增高)时,损伤轻的部分血管对CO仍敏感而扩张,但损伤重的区域对CO无反应,血管未扩张。
因此血液流经正常或损伤轻的区域多,而流经损伤严重的区域较少,称这种现象为盗血现象。
而当PCO 下降(即当组织内CO含量低)时,损害轻或正常区域的血管因PCO下降而痉挛,而损害严重区域血管因麻痹未能收缩,故而,血液流经损害严重区域多,称这种现象为反盗血现象,在临床上治疗时要注意避免盗血现象,利用反盗血现象。
全脑血流量(gCBF)虽可达到CA前水平的50%,但局部脑血流量(rCBF)<10~20m l·100g·min的区域广泛存在,在海马、皮层等灰质区甚至可以观察到涓流(trickleflow,<10 m l·100g·min)现象,而此时全脑氧代谢率(gCMRO)已恢复或超过CA前水平。
进一步研究表明,CA后2~12h 间脑氧输送不足以满足氧需求,主要表现在脑氧利用率(O UC)>0.5,脑静脉血氧分压(PvO)<2.67kPa,说明在延迟性脑低灌流期脑氧供与摄取间失配,这可能是CA后脑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提示脑复苏方法可从提高脑氧输送、降低CMRO方面着手,同时监测脑氧代谢指标对指导脑复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4)正常灌流期或无灌流期:约20h后CBF或恢复正常或因脑血流停止而致脑死亡。
【病理生理】1.缺血、缺氧期间病生理改变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大脑能量贮备(ATP 等)在10分钟内耗竭,由于缺乏能量神经细胞内酶的活性下降,膜电位改变,神经的兴奋性、传导性减退,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
组织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发生如下改变。
(1)能量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线粒体所进行的、葡萄糖有氧氧化明显减弱或停止,无氧酵解增强(一分子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产生38个分子ATP,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一分子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则只能产生2个分子的ATP,最终产物是丙酮酸、乳酸等到有机酸),结果能量减少,酸性产物增多,造成细胞内和细胞外[H]增多,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当心脏停博2分钟,组织所产生的[Na]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所产生的量。
心脏停跳3分钟可使pH降至7.0以下。
(2)细胞内水肿:正常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Na]20倍。
在缺血、缺氧情况下:①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外液Na顺浓度梯度流向细胞内;②细胞内[H]增多与细胞Na交换(H Na交换)Na进入细胞内;③细胞膜上的Na泵因缺乏能量停止运转,不能及时将细胞内的Na转运出来。
因此细胞内Na及H O潴留,造成细胞水肿。
(3)钙的超负荷(钙超载、CaO):正常机体细胞Ca浓度是在我种能依赖泵(Energy-dependent pumps)的作用下维持1:1万的浓度差。
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由于以下原因细胞内Ca增多。
①由于能量缺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膜上钙的慢通道开放,细胞外Ca顺浓度梯度流向细胞内;②细胞内的Na与细胞外的Ca交换(Na Ca交换);③微粒体、内质网内的Ca也渗透到胞浆内;④肌浆网摄取Ca的能力下降;⑤细胞膜上的Ca泵因能量不足不能将细胞内的Ca 转运出来。
因此,细胞内Ca的浓度要比政正常情况下高出200倍。
称钙超负荷。
细胞内CaO的影响。
①加重细胞内水保;②Ca进入线粒体内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③血管平滑细胞内Ca增多,可造成血管痉挛;④细胞Ca可以激活磷脂酶A、A、C特别是磷脂酶A可以使细胞膜磷脂释出花生四烯酸(AA),AA 在胞浆内在Ca参与下经环氧和酶、脂氧合酶分解生成前列腺素G(PGG)、前列环素(PGI)、血栓素(TXA)、白三烯(LT)等活性(毒性)介质。
白三烯又称白细胞三烯(LT),由于结构的差异可以分成二大类、第一类(具有二烃基的)LTB4,第二类硫肽白三烯类LT、C4、D4、E4、F4。
LT的毒性:①具有强力的白细胞趋化作用和聚集作用、加重炎症反应;②加强血小板聚集性;③增加血管通透性;④收缩平滑肌,可使冠状动脉、脑动脉痉挛以及心肌收缩力减低;⑤其他:使痛阈降低:促使中性粒细胞释放、使细胞内c-AMP增多、抑制胰岛分泌等。
血栓素(TXA)可使小动脉平滑肌痉挛,血小板聚集、粘附。
前列环素(PGI)具有对抗TXA的作用,当PGI和TXA的平衡遭到破坏,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微循环障碍,甚至发生DIC。
2.再灌流损害机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脑梗塞病人闭塞的动脉再通后,部分病例的的脑损伤及症状反而加得,把这种现象称脑再灌流性损伤(CRI)。
同时也发现再灌流后原缺血区域虽然重建血流,但其神经元仍继续变性-坏死,称为延迟性神经元坏死(DND)。
也观察到,脑复苏病人在心肺复苏后才逐渐出现病理损伤。
(1)钙超载:缺血时细胞内发生的CaO当再灌流时,大量的Ca随血液涌入缺血的大脑,Ca进入神经细胞内增多,加重细胞内水肿。
(2)自由基增多:自由基是最外层电子轨道上存在不成对(单、奇数)电子的原子、离子、原子团或分子。
由于孤立(不配对)的电子存在,所以性质极不稳定,很容易失掉一个电子(本身被氧化、是还原剂)或从其他分子或原子夺取一个电子(本身被还原,是氧化剂),使其最外层电子呈双数(偶数)、使必须稳定。
因此,自由基性质活泼、寿命极短只有10~5秒。
人体内的自由基种类很多,从氧派生出来的自由基比较重要,属于此类自由基的有:①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1价O);②羟自由基(OH);③过氧化氢(H O)虽然不是自由基,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可以演变为自由基,故也把它列入氧自由基范围内;④单线态分子氧(单线态氧、1O)在关,属于激发态氧。
故也把1O列入氧自由基范畴内。
有的教科出把-1价O、OH,、H O、1O统称为活性氧。
【病理改变】首先累及大脑皮质,苍白球,纹状体,丘脑及小脑。
然后波及全脑,最后累及脑干。
早期可见脑血管充血,脑组织肿胀、水肿,散在点状出血和带状坏死,部分组织可表现缺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缺失,胶质细胞增生。
神经纤维髓鞘肿胀、断裂、脱失、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
严重者脑白质可出现出血、栓塞。
大脑、小脑、脑干肿胀,甚至出现脑疝。
病程拖延后可出现脑白质在大面积脱髓鞘(称白质脑病),以及灶状软化,脑灶性或隙性梗塞灶,晚期可出现脑萎缩。
【临床表现】CPAAHIE主要临床表现为昏迷、惊厥、肌阵挛、认知障碍、四肢肌张力下降性瘫痪、持续性植物状态与脑死亡以及根据大脑损伤层面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昏迷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各种临床表现中,昏迷是脑损伤较为常见的症状。
昏迷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脑)的觉醒区域受到严重抑制,对内、外部刺激均无反应。
昏迷较轻的病人经吸氧治疗,可迅速清醒而痊愈。
心肺骤停时间越长,复苏后昏迷越深。
部分病人可慢慢出现意识,但记忆力、定向力、理解力、计算力等都很差,呈痴呆表现,四肢开始活动,经进一步治疗,病人智力逐渐进步,慢慢下地活动,有些病人可以恢复正常,但有些病人因病损严重,终留下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如:①白质脑病,不同程度的痴呆(智能减退);②精神障碍,如幼觉等;③癔病;④震颤麻痹;⑤肢体运动障碍(瘫痪);⑥失明、失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