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四等人制度的起源考2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传五世十一帝。
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了四等人制度。
一、蒙古人
蒙古人是指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人,他们是元朝的主体民族。
在元朝时期,蒙古人被划分为纯正的蒙古人和混合的蒙古人。
纯正的蒙古人是指那些没有与其他民族混血的蒙古族人,而混合的蒙古人则是指那些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的蒙古族人。
二、色目人
色目人是指西域各族以及西夏、回回等族。
在元朝时期,色目人被视为第二等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西北地区,后来逐渐迁徙到中原地区。
色目人在元朝时期的社会地位较高,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如马匹、骆驼和珠宝等,这些资源是蒙古族统治者所需要的。
三、汉人
汉人是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
在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被视为第三等民族。
虽然汉人在元朝时期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受到了蒙古族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
四、南人
南人是指居住在南方地区的汉族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在元朝时期,南人的地位最低,他们被视为第四等民族。
南人在元朝时期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他们受到了蒙古族统治者和色目人的歧视和压迫。
总的来说,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实行的一种不公平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蒙古族人被视为最高等级的民族,而其他民族则依次降低等级。
这种制度严重侵犯了其他民族的权益和尊严,是元朝历史上的一个黑暗面。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
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由此可知()A.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C.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2.观察下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带有神徽,而殷墟和三星堆(前3000年—前1200年)出土的玉琮,没有神徽。
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点B.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C.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衰退D.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3.如下图《分封宗法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正确的是()A.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分封等级B.贵族地位的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C.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绝对的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4.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
这反映当时()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5.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
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
该现象()A.重塑了宗法伦理B.促进了华夏认同C.强化了分封秩序D.催生了郡县制度6.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
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A.夏商时期B.春秋时期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7.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元朝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四等人制度

元朝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四等人制度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实现“大一统”,对于我国疆域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元代“四等人”制,是元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元代影响深远。
这四等人在政治上的待遇,法律上的地位和经济负担等等,都有不同的规定。
这就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四等人制度的一些知识,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学过历史课本之后都对四等人制度深信不疑,那么元朝到底有没有四等人制度?如果没有,为什么后世会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有,那么有没有成文的法律或者真实可信的记载呢?据考证,四等人制最早是由屠寄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虽然还没有发现有史料记载元代明确实行四等人制的法令,但是元朝时期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以及存在民族压迫是学术界公认的。
《蒙兀儿史记》卷六《忽必烈可汗》(1934):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
曰蒙兀人。
曰色目人。
曰汉人。
曰南人。
>。
该说法缺少史料证据。
《元史》《明太祖实录》均未提及元朝“四等人制”。
朱元璋等反元势力也从未提及元朝“四等人制”。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法令,那么我想反元势力肯定会用这个来做文章,而不是处心积虑的策划出一个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史学界认为“迄今所知,元朝政府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
但它却反映在有关他们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中<白翠琴《略论元朝法律文化特色》:元朝的法律虽然为蒙古、色目人规定了许多特权,但是真正利用法律到处横行不法的只是蒙古、色目贵族,而广大蒙古、色目劳动人民与汉族劳动人民一样,过着受压迫剥削的生活。
贫苦的蒙古人甚至有被贩卖到异乡和海外当奴隶的,这在《通制条格》和《元典章》中也屡见不鲜。
><王东平:元朝并没有把民族明确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是在诸多政策法令法规中,蒙古人色目人享有特权,这恐怕是人分四等这一说法的来源。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习题】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题组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在汉代,对于归顺的匈奴族部众,中央政府一般是设立属国来安置他们。
所谓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引《正义》云:“以降来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言‘属国’也。
”据此可知,属国的设置()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以匈奴为主要收纳对象C.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2.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
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
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3.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4.秦国蜀郡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
二者都得到了蜀地民众的推崇。
这些举措()A.促进了蜀地政治地位的上升B.推动了蜀地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D.稳定了蜀地的社会经济秩序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5.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
由此说明了()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6.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元朝“四等人”制研究

别。 陈垣先 生 的名 著《 元西 域 人华 化 考 》 中通 过 大量 的史 料证 明了西域 各族 同时 也 已拥 有较 高 的文 化水 平 。色 目
早为 蒙古征服 的云 南 、四J两 省人 , l I 高丽 也 属于 这 一等 。
第 四等南人 ( 又称 蛮子 、囊加 歹 、 附人 ) 指 最后为元 朝 新 , 征服 的原南宋 境 内( 元江 浙 、江 西 、湖 广三行 省 和 河南 行
斤 、 剌 只刺 、 扎 脱里 别歹 、 塔儿 、 塔 哈答吉 、商 工匠等 , 他们 成为 蒙古 人信 任 的对 象 。 人 汉
和南 人为第二类 。汉人 的主体 和南 人基 本上 都是 汉族 人 。 他们 同根 同源 ,只是国家 至唐末 以来一 直处于 大分裂 。因 地域 的不 同而分属不 同的政权之下 ,因此数百 年相 隔。 “ 忽必 烈在位 时 ,就将全 国居 民按种 族 、 域 分 为四 地
等 。 【 p 事 实上 , ”l J 元朝 “ 四等 人 ” 不 是 一 朝一 夕 而 形 制
成的, 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忽必烈即位之前, 大
量招 募汉族 士人 进 入他 的金 莲 J 幕 府 , 些 谋 士 协助 他 l I 这
受命 治理漠 南汉地 事务 , 而且卓 有成效 。忽必 烈本人 在汉 人 的辅助下 也是 踌躇 满 志 ,“ 大 有 为于 天 下 ” 思 ,即位 之 初, 这些 潜邸 旧侣 在政权 中不仅 不受歧 视 , 掌握 了主要 还
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分几等?元朝禁止异族通婚吗?

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分几等?元朝禁止异族通婚吗?本文导读:说到元朝时期的蒙古人其实大家也懂的,好吧,他们真正的掌握了政权,为了稳固他们的政权,所以就搞了个什么民族等级制度,把汉人和什么其他民族的人都分开了,这个就显得十分的有意思了,那么这个奇怪的民族等级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还有他们之间是否能通婚呢?也就是说汉人和蒙古人是不是能通婚了?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老哥别错过了!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幅员广大的国家。
在灭亡金朝后,在其境内出现了较大的民族间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别,灭亡南宋以后,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蒙古人作为统治阶级,治理下的民族众多,内部统治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其统治,蒙古统治阶级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护蒙古人的特殊利益,稳定政权。
元朝实行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由50万蒙古民族统治5800万人口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维护政权,加强统治,于是采取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社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等级制度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四种等级人的形成,成为了元朝社会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民国学者屠寄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这一制度体现出了元朝统治政策与其他朝代“与众不同”之处。
元代的四等人制,是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
即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削弱各族的反抗,采取了分化的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少数民族政权在面对人数众多的各族子民时,通常会建立类似的民族分化制度。
据《辽史》记载:“太宗兼制中国, 官分南、北, 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
现实的民族差别、区域差别正是四等人制产生的客观原因。
而且四等人制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规定,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成分。
如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而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
元代的四等人制度

元代的四等人制度
元代的四等人制度是元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根据人们的种族、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将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以下是关于元代四等人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等人是蒙古人,作为元朝的“国族”,他们被称为“自家骨肉”,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
这是因为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在元朝建立前已经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是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核心力量。
在元朝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蒙古人都享有非常高的特权和优待。
二、第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西夏人以及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一部分人。
由于他们归附较早,也最值得信任,因此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在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特别是在财政、贸易、手工业等方面,他们的贡献非常大。
三、第三等人是汉人,又称之为“汉儿”、“札忽歹”。
汉人在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处于中等地位,他们的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广泛。
虽然汉人在元朝的政治地位相对较高,但是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打压。
四、第四等人则是南人,他们是在元朝征服南方的过程中获得的百姓,地位最低。
南人在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和歧视。
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是在元朝社会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总的来说,元代的四等人制度是根据人们的种族、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划分的,这种制度使得不同等级的人们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经济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平等。
这种制度也成为了元朝政治和文化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
元朝时期,大蒙古国统治下的百姓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也被称为四等人制。
这四个等级分别是:
1. 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是元朝的主体民族,因此蒙古人自然成为第一等人。
他们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待。
2. 第二等色目人: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包括畏兀儿、回鹘、哈剌鲁、康里、钦察、唐古、阿速、护奥骨、刚果、帖木儿等族。
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然享有较高的地位。
3. 第三等汉人:汉人是元朝时期的汉族人,他们被划分为南人和北人两个群体。
南人是指原先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北人是指原先金朝统治下的汉族人。
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严格的限制,社会地位较低。
4. 第四等南人:南人是元朝时期南方地区的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最为严格的限制,社会地位最低。
这种四等人制的划分是根据地域和民族来划分的,而且每个等级的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
这种划分方式在元朝时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元四等人制度

元四等人制度一、背景介绍元四等人制度是元朝(1271年-1368年)建立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元朝将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子、男、弓、兵。
这个等级体系与其他朝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二、四等人的含义元朝将人民分为子、男、弓、兵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以下是对各个等级的详细说明:1. 子子是元朝社会等级体系中的最高等级。
子一般由皇帝和皇族担任,他们拥有特权和高额禄俸。
他们享受特殊待遇,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2. 男男是第二等级,一般是由官僚、贵族和富商担任。
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男享有较高的收入和优厚的待遇。
3. 弓弓是第三等级,一般是由普通百姓、农民和手工业者担任。
他们社会地位较低,收入相对较低,但仍享有一定的权益和福利。
4. 兵兵是第四等级,一般是由军人和奴隶担任。
他们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权益,但作为国家的守卫者,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待遇。
三、元四等人制度的意义元四等人制度在元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维护社会秩序元四等人制度建立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等级体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使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
通过明确的等级制度,人们知道自己的地位和权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2. 保障统治阶级的权益元四等人制度将统治阶级(子、男)与被统治阶级(弓、兵)分割开来,保障了统治阶级的权益。
统治者可以通过控制各个等级的人员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稳定。
3. 促进社会发展元四等人制度的建立为社会提供了积极的动力,激励人们积极奋斗,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保持稳定统治元四等人制度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分隔开来,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
四、元四等人制度的局限性元四等人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益,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1. 阶级固化元四等人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分为固定的等级,使得社会的阶级固化。
忽必烈四等人制度

忽必烈四等人制度
忽必烈在位时期,为了维护蒙古民族的绝对优越地位,防范其他民族的反抗,实施了“四等人制”。
这一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属于最高等级,他们享有许多特权,如做官、拥有财产和自由买卖等。
而汉人和南人则属于最低等级,他们受到限制,不能与蒙古人和色目人通婚,也不能担任高级官员。
此外,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经常被歧视和压迫。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蒙古民族的既得权利,削减被征服者的反抗力。
元朝的统治者认为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应该根据他们的民族和身份,分配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这一制度在元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中得到了体现,也是元朝统治秩序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民族分化政策在元朝时期已经基本形成,其后构成了元王朝统治秩序的一个很大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元朝四种人制度

元朝四种人制度
答案:
“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
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
并认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
“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民国学者屠寄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屠寄曾是清朝官员为清朝写史。
虽然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
汉人和南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
仅有如吕文焕、史天泽、贺惟一等个别汉人高官。
从元朝的一些政令和律令看,蒙古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而汉人和南人在法律上、科举上其实根本没有区别,汉人可能在选任、提拔某些地方官员时,获得信任相对较多,会比南人有一些微弱的优势。
【扩展资料】
清末史官屠寄提出的四等人划分方法: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
享有各种特权。
第二等为色目人。
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被划入色目人。
第三等汉人,概指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南人,概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蒙思明将等级大致分为两等:蒙古、色目人为一等,汉人、南人为第二等。
元朝四等人制度的研究

元朝四等人制度的研究〔作者单位〕摘要:元朝四等人制度是元代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元朝统治者将其统治下的居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对元代社会产生深渊影响。
本文从元朝四等人的根本划分、四等人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四等人制度造成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元朝四等人制度,以期对这一个问题的研究提供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四等人制度;原因;影响一、序言元代是中国多元文化开展时代,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广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大族群。
四等人制是是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即大德时逐渐形成的,是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施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制度,它至此一直实施到十五世纪中后期,给中国历史造成了深渊的影响.本人在学习民族史、元史过程中,对元代历史产生了兴趣,并且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四等人有了详细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元朝四等人制度概述在讨论四等人制的划分之前,为了更好的进行下面的论述,有必要对元代的族群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等人为蒙古人。
元朝是蒙古族缔造的,蒙古统治者称为“自家骨肉〞,所以蒙古性为元朝“国姓〞,当前记载蒙古族姓氏的文献不多,记载最早、最详细当推?南村辍耕录?,该书记载了蒙古族姓氏七十二种,其记载的蒙古氏族有别帖里歹、阿大里吉歹、歹列里养赛、兀罗歹、散术兀歹等,蒙古人由两局部组成,一是与成吉思汗皇室〔乞颜氏〕出于共同祖先的合塔斤、八邻、亦赤兀惕等二十部;另一部是弘吉剌、兀良哈、巴牙兀等十八部,一般被称为迭儿列勤的蒙古人〔一般的蒙古人〕,此外,斡亦剌、塔塔儿、八剌忽、蔑儿乞等部,在元代也被视为蒙古人,作为蒙古人的重要组成局部。
第二等人为色目人。
色目人是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藏、西域和中亚人的概称,“色目〞一词唐代已流行,也有人把“姓氏稀僻〞的人称为“色目人〞有“诸色名目〞等义,另外,还有一般姓氏以外的各类人的涵义,是元朝的统治者经常接触的、熟悉的人的称呼,色目人种类繁多,说法不一,有时也称为“西域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列举了色目人三十一种,苦鲁丁、秃鲁八歹、夯力、秃伯歹、撒里哥等都是色母人,这些色目人的姓氏重复错讹,如蒙古氏族一样.色目人在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绩,或作为军队的将领,或作为政府的官员,或作为商人,受到元朝的重视,大量进入汉族居住地区,待遇仅次於蒙古人,受到统治者的优待,终元一代蒙古色目人的由于特殊的地位开展迅速,被列为全国四等人中的第二等人,成为蒙古统治的忠实维护者。
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试论元代“四等⼈”制2019-09-28[摘要]“四等⼈”制是元代提出的民族政策中⼀个重要制度,在史学研究中⼀直备受关注。
在研究中⼤多被⽤作是元代“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证据。
然⽽在元代,民族间交往、民族间通婚加剧,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财富增加,“四等⼈”制作为主要的民族政策之⼀,恐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还是占主要地位的。
[关键词]四等⼈;蒙古族;民族融合;民族歧视⼀、四等⼈制概述“四等⼈”制中的“四等⼈”具体指的是蒙古⼈、⾊⽬⼈、汉⼈和南⼈。
“第⼀等蒙古⼈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家⾻⾁’。
第⼆等为⾊⽬⼈,第三等为汉⼈(⼜称汉⼉),概指淮河以北原⾦朝境内的汉族、契丹、⼥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丽也属于这⼀等。
第四等南⼈(⼜称蛮⼦、囊加⽍、新附⼈),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三⾏省和河南⾏省南部)各族”。
(1)其中,蒙古⼈⾃不必赘述。
⾊⽬⼈早期被称为“回回⼈”,⼤约是从元成宗⼤德年间被⽤来专指⼀个民族等级的(2),其⾝份主要是军⼠、官吏、商⼈、⼯匠等。
“汉⼈”指较早归附元朝的汉族⼈;“南⼈”指包括最后被征服的南宋统治范围内的汉族以及少数民族。
⼆、“四等⼈”制提出原因分析从历史⾓度看,中国疆域辽阔,具有较深的历史⽂化传统,蒙古族在⼊主中原前主要从事游牧⽣产⽅式,对农耕⽂明不甚了解,⽽且⽂化程度往往不⾼,控制政权习惯依靠武⼒,治国技巧掌握不多,这就使得蒙古族统治者不得不要“沿袭旧制”以维护统治。
从多种史料分析来看,元时期的制度除了沿袭蒙古传统外,很多都是源⾃辽⾦时期的旧制,“四等⼈”制也是其中之⼀。
据辽史记载,“⾄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辽时,实⾏南北分治,对于不同民族采⽤不同的统治制度,权利掌握在北⾯主要由契丹皇族组成的官员⼿中。
⼥真族建⽴⾦后,将全国的民族分成四等,《三朝北盟汇编》提到⾦朝“先⼥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该设置有利于()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农耕文明的发展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D.政治中心的稳定2.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3.西夏反宋后,北宋“即诏……绝其互市,废保安军榷场”,导致西夏“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食贵,国内疲困”,后“元昊请臣,数遣使求复互市”。
这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A.维护民族关系稳定B.促进西夏经济发展C.北宋获得经济利益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
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
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B.推动汉人学习和使用女真文字C.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D.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5.“喜鹊报喜”是汉文化中的传统意象。
元杂剧《虎头牌》中,女真族将领中山寿马从六儿口中得知有客人来访后,开心地唱道:“疑怪这灵鹊儿在枝头上稳,畅好是有定准儿”。
这反映了A.女真统治者接纳汉文化B.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C.北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D.元杂剧深受社会上层欢迎6.下面为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B.C.D.7.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表明从宋到元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8.元代行省以下的路、府、州各级政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尹、知府外,还设达鲁花赤一名。
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四等人制度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元朝四等人制度篇一:蒙元帝国史期末答案20xx年12月24日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阿合马被杀之后由谁担任右丞相主持朝政?(1.0分)a、张易b、和礼霍孙c、真金d、卢世荣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2下列受蒙古文化影响最小的是:(1.0分)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元朝四等人制度):d3哪个人对元史贡献不那么卓越(1.0分)a、王国维b、钱大昕c、陈寅恪d、梁启超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4桑哥是哪个民族的(1.0分)a、回族b、满族c、吐蕃d、汉族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5行省内部没有实行:(1.0分)a、群管圆署b、种族分居c、朝廷管理d、吏部考核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6中止远征日本、安南的对外战争是()所做。
(1.0分)a、元成宗b、元英宗c、元文宗d、元仁宗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7隋朝定都:(1.0分)a、燕京b、洛阳c、临安d、长安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8关于文宗朝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a、权臣当道b、虚崇文儒c、“更化”政策d、云南和四川人发生了兵变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9元朝势力最大的宗教是:(1.0分)a、佛教b、道教c、景教d、伊斯兰教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10元代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不包括:(1.0分)a、广修汉文篇二:元朝民族政策元朝民族政策资料内容: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等级制度在民族政策上,全国实行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
这种制度来源于金朝,元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民族分化政策。
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属奇颜氏)同出于尼伦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
第二等为色目人。
据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色目人中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图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31种(《辍耕录》卷1《氏族》,第130页)。
中国法制史问答题(整理好)

1.“十恶”。
答: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
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
是封建社会打击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
分别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2、元律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接的?答:1),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政。
2),设“干党”条。
3),严禁内外官交换。
4),严禁任用亲戚,结党营私, 3.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
“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制度。
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
禁止人民不得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等。
3)加强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
4简述“七去”答: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5简述清末立法指导思想。
答:反映在两道上谕里。
第一道上谕是光绪28年要求修订法律大臣“参照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
第二道是宣统二年又提出“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更”。
反映了立法既要考虑保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又要考虑保护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
6简述唐代法律形式。
答:共有律、令、格、式四种。
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7简述《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历史意义。
答:中国宪法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纲领。
它的推行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为以后政权建设和制宪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
它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文献。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答: (1)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2)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20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20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禅让制正确答案: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
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度。
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
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
摄行政务。
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
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
涉及知识点:史前时代2.【政事堂】正确答案:唐初三省长官办事机构。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枢机房、刑礼房。
此时的“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科差】正确答案: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
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
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
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
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钞四两;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做官吏的俸禄。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上海广方言馆】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清末洋务学堂之一。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设。
初名上海同文馆,1867年改名为上海广方言馆。
初仅设英文馆,后加设法文馆、算学馆。
招收14岁以下儿童,不限八旗子弟。
定额40人,最多时80人。
另收保送生10人。
学生学成后可应科举考试,也可充任翻译。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5.四等人制正确答案:元朝建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蒙古人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指蒙古各部落。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中亚、西夏、回回等。
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四等人制度
元朝实行了四等人制度,即世袭归附、世袭贵戚、世袭百户、普通人民,下面就逐一介绍这四等人的情况。
首先,世袭归附是指元朝统治者对曾经归附元朝的统治者或贵族给予的特殊待遇。
这些归附者原本是其他国家或部落的首领,他们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封为伯爵、子爵、男爵等贵族。
他们的地位高于普通人,享有许多特权,例如有专门的封地、财产和奖赏等。
其次,世袭贵戚是指元朝贵族阶层的特殊身份。
这些贵族的地位和特权与世袭归附相似,但不需要归附元朝或曾经在外地归附元朝。
他们的地位和特权世代相传,不受世袭归附者的限制。
接下来,世袭百户是指元朝对一些中小官员或士兵给予的特殊待遇。
这些百户是统治者赐予的贵族称号,他们身份高于普通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上享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他们也享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和特权。
最后,普通人民则是指元朝的广大农民和工匠等社会大众。
他们是社会的基础,担负着生产和生活的重任,但与上述三等人相比,他们的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没有封地和贵族特权,过着较为朴素的生活。
总体而言,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在社会结构中体现了贵族的特权和优越性。
世袭制度使得特权地位得以稳定传承,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尽管有些贵族和百户可以通过世袭或荣誉地
位改变他们的地位,但大部分普通人仍然只能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
这种等级制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加深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四等人制度的起源考摘要: 元代将其境内的人民区分为四等, 即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这种区分究竟是何时形成的呢?它的形成, 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存在着民族差别和区域差异, 而人为的主观的因素, 也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的考虑, 也是不可忽略的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 元代; 四等人制;忽必烈;民族;区域一、四等人的划分元代有四等人制,这是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
即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1].其中第一等是蒙古人,拥有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地位最高;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西夏人以及中亚、东欧来到中国的一部分人,由于他们归附较早,也最值得信任,政治地位仅此于蒙古人;第三等是汉人,是指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契丹、女真、渤海、高丽等;第四等是南人,专指原来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民,社会地位最低[2](p.303).二、四等人制的起源时间四等人制度是最早出现于忽必烈至元二年。
有关这一制度的明文规定虽至今未被发现,但从元廷发布的一些诏令和文书中却可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的存在。
如世祖至元二年(1265);二月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就规定各路执掌实权的达鲁花赤必须是蒙古人,汉人只能充任总管,回回人可担任同知。
而在《选举志》:“[至元]六年以随路见任并各投下创差达鲁花赤内多女直、契丹、汉人;除回回、畏吾儿、乃蛮、唐兀同蒙古例。
”[3]等多处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叙述。
至此,四等人制经过不断的发展,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进一步完备。
再如成宗大德元年(1297)四月,中书省、御史台倡议,各道廉访司必须选择蒙古人为使,或:缺,则以出身高贵的色目人子孙担任,其次参以色目、汉人,得到成宗的允准,都是很好的证明,蒙思明认为这一制度的形成以及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名称的普遍应用,当在大德而·后【4】。
在元代的四等人制中,居第一等的当然是元朝“国族”蒙古人,蒙古统治者称之为。
自家骨肉”。
据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所撰《史集·部族志》记载,蒙古人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与成吉思污皇室出于共同祖先的尼鲁温蒙古人,有兀鲁、忙兀、泰赤乌、札只刺(札答阑)等二十余部;一是被称为迭列列斤的·蒙古人,有弘吉刺、亦乞烈思,兀良合等十余部。
此外、札剌亦几、塔塔几、蔑儿乞、斡亦刺、克烈等部,在元代也被视为蒙古—人。
陶宗仪《辍耕录》载有蒙古氏族七十二种,其中重复,误:入、漏列的多种,即包括上述三部分。
第二等为色目人,是元.朝最高统治者的得力助手,常为元廷经商、理财、充当重要官·吏等。
《辍耕剥载有色目人三十一种,如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乞失迷儿等。
然其中亦不免有!重出或异译并存的错误。
大德八年(1304)规定:“除汉儿、高丽、蛮子渚人外,俱系色目人。
”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
札忽歹\盖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统治下的各族及较早受蒙古、征伐的云南、四川两地居民。
据《辍耕录》载汉人有八种,即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
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廷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也就是元代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及河南行省南部范围内的居民。
汉人和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教人为地分为两等,目的在于利用汉人制南人,以便分而治之。
南人的地位最低,当他们与汉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遭殃麴总是南人。
元代四等人的地位和待遇很不平等,首先表现在官吏的根用上。
蒙古贵族为统治广大汉族人民,不得不利用汉族坞王阶级,但又要防止人数、文化水平和统治经验都超过蒙古人麴汉族官员占据重要职位,以保持自己的权力优势,乃用这种等级制度加以限制。
《元史严百官志》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宫署之长均以蒙古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丞相职位,通常必用蒙古勋臣,色目人仅个别亲信得以充任,世祖初年曾以汉人史天泽和蒙古化的契丹人耶律铸为丞相,以后即规定。
不以汉人为相”。
决于丞相的·平章政事一职也均由蒙古、色旨人担任,一般不授与汉人,虽德高望重的汉人亦是如此。
元廷尤其严防汉人阅悉军机重务。
《元史·兵志》载,兵籍系军机重务,汉人不得阅其数,故掌握全国兵权的枢密院长官(知院),有元一代除少数色目人外,皆为蒙古大臣,无一汉人充任。
掌纠察百官善恶的御史台长宫(御史大夫),按元廷传统,叫卜国姓不以授”。
掌行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最大实权的达鲁棉赤一职,前已遗及规定要由蒙古人担任,如无蒙古人,则在出身高贵的色目人内选用,并三令五申禁止或革罢冒任此职的职人、南人,只有在南方边远地区因条件艰苦,遇蒙古人畏惮瘴疠多不敢赴任时,;才允许仅人充当,在入仕途径上,元朝政府也优待蒙古、色目而限制汉人、南人。
元朝以怯薛(;缸译作宿卫,即皇帝身边的亲兵卫.士)出身的人做官最为便当,;而充当怯薛的主要是蒙古、色目人,汉人则仅有少数世臣子弟跻身其间。
武宗时(1308—1311)分汰怯薛,只留有积功阅历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其余皆遭革职罢,严禁汉人、南人充当怯薛。
因而用民族等级制的限定来防止后者取得更多职位。
;…第二,反映在法律上的不平等。
至元九年(1272)世祖忽必烈听说常有汉人聚众与蒙古人发生殴斗,便下令对汉人严加禁约。
此后他又下令,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许向所在官府申诉,违者严行治罪。
元律规定:“杀人者死。
”但同时又规定: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权人的,只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无需偿命,可是一旦汉人殴死蒙古人,则不闷情由,二律要处死刑。
四等人犯同样的罪,所受的处罚却截然不同,如元律规定:凡盗窃犯(已得财者)均要刺字.但只是对汉人、南人而言,蒙古人则不在刺字之列,若审囚官擅自将蒙古人刺宇;蓬要受革职处分;色目人犯有此罪,也可免刺字。
此外元制又规定,蒙古人居官犯法,论罪既定,必择蒙占官拇抉,责打板子也要由蒙古人持杖。
这就为蒙古统治集团的官宵拥护大开方便之门。
第三,表现在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上。
元统一后,即以蒙古、探马赤军镇戍河洛、山东一带,占据全国腹心重地,与民杂耕。
以监视汉人;在江南地区,则遣中原汉军分戍诸城及要害之处,与新附军相间,以防范南人。
屡禁汉人、南人执把弓箭和其他兵器,违者办罪。
至元二十二年五月,元廷下令将汉地、江南所拘收的弓箭兵器分为三等,下等销毁,中等赐给近居蒙古人,上等的贮存于库,归当地行省、行院、行台执掌;无行省、行院、行台官署的地方,则归达鲁花赤或畏兀、田回任职的人掌管;而对汉人,南人虽居官的,不令掌管。
次年江西行省规定:新附军的兵器,平时皆存放库中,遇有事需用肘,临时视情况缓急而逐渐发放,一旦军事行动停止,仍旧归库存放,不得继续持有。
元朝政府甚至禁止汉人和南人畜鹰、犬打猎,违犯的人要没收家产。
后至元二年(1336),丞相伯颜为防止南人反抗,甚至对江南农家用于生产的工具铁禾叉亦加禁止。
对庙中供神用的兵器也加以禁止,责令以纸木做出代替。
另外,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南人迎神赛社、习学枪棒以至演唱戏文等活动,都横加禁止和干涉,为的是防止他们聚众闹事;而对蒙古、色目人则不在禁限之列。
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其目的在于利用民族分化来维护本身的特权统治,已如前述。
元代统治者通过身份等级制度来把各矛盾主体划归不同等级,以达到分化被统治者的目的,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元代四等人产生的原因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幅员广大的国家。
在灭亡金朝后, 在其境内出现了较大的民族间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别, 灭亡南宋以后, 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从四等人制形成的过程看, 现实的民族差别、区域差别正是四等人制产生的客观原因。
民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上。
经济上看, 忽必烈统治时代的蒙古族, 主要从事的是畜牧经济, 因为掠中原人为奴婢, 草原上也出现了一些小片耕地, 但畜牧生产依然是蒙古族的主要经济活动。
甚至进驻中原的蒙古王公、军将, 也广占民田以为牧场。
从中统到至元11 年间, 朝廷屡次下发禁令, 严禁军人及势要之家, 侵害桑稼。
表明侵民田现象十分严重。
《元典章》中忽必烈中统2 年( 1261 年) 7 月还有这样一条谕令: “河南管军官于近城地量存牧场,余听民耕。
”[5]而居住在中原、江南、川陕、辽东、云南等地的汉族和其他族人, 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 色目人多从事经商活动, 少数从事畜牧和农耕。
民族的差别在文化上的表现则更为鲜明、多样。
首先, 各民族语言、文字不同。
其次是风俗习惯不同。
比如婚俗, 蒙古族和一些北方民族, 有所谓的收继婚, 即“国俗父死则妻其从母, 兄弟死则收其妻”。
【6】而在汉人看来这是不合纲常的。
服饰、饮食习惯各族风格也是各异。
另外, 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 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着各族间的差异。
如价值观念, 汉族官僚士大夫一向重视人力, 而蒙古将领重物轻人。
窝阔台即位初, “中使别迭等佥言: 虽得汉人, 亦无所用, 不若尽去之, 使草木畅茂, 以为牧地”。
[ 7]区域差别体现在蒙古族聚居区和汉人居住区、西北诸民族居住区的不同, 也体现在汉人居住区南、北方的差异。
区域差别的形成有民族分布的因素, 也有历史发展的原因。
就全国来看, 元代各民族的分布已形成大杂居的局面。
但还有一定的区域性。
漠北、漠南集中聚居的是蒙古人, 中原、江南、辽东、川陕、云南等地大多数居民是汉人, 西北各族人主要居住于漠南、中原、江南等地的城邑。
由于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的聚居, 草原和农耕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已经呈现出来。
元灭亡南宋后, 由于新附人( 南人) 的经济发展程度、政治集团、文化特点与原旧金地区不同, 南、北方区域差异也显现出来。
这实际是历史发展造成的。
辽和北宋的对峙, 金和南宋的分衡, 致使300 年间南、北壁垒相对, 自为区域。
北方屡遭战乱破坏, 但在新的政权下, 却也恢复和发展起一种新的经济结构、政治集团和文化类型; 而南方则在相对缓和中平稳地沿着旧有的传统模式发展下来, 这样, 到元统一, 南、北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如同样是儒学之士, 南北竟不同。
余阙说: “南北之士, 亦自町畦, 以相訾甚, 若晋之与秦, 不可与同中国。
[ 8] 元统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南北的差别。
针对民族差别,忽必烈和其他蒙元统治者一样,主观上都是想极力保持蒙古民族的优势,以使他们能够长久地实现统治。
所以他们尽可能地优遇蒙古人,使蒙古人在经济上人、政治上、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教育上都优越于其他族人。
所愿意民族差别的存在,是四等人制产生的现实原因之一。
对于区域的差别,经济的不同是可以包容的,因为不同的经济的共存,有冲突也有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