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作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简洁而又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形象而富有哲理。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此文及《卜居》采用问答体,对接下来的汉赋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重难点:1.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2.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

思路方法

由于《渔父》难度不大,该教学设计着重强调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阅读和文章的翻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归纳总结,落实好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人物——屈原与渔父进行分析,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屈原伟大的精神。对《渔父》的探讨应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教学方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4.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从古到今,人类前进的旅途中不乏勇于赴死的勇士。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成为了我们民族形象的化身。今天我们学习《渔父》,走近屈原,瞻仰屈原。

故事导入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汶.汶(mén)歠.(chuò)醨.(lí)淈.其泥(ɡǔ)

鼓枻.(yì)濯.吾缨(zhuó)

(2)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古,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古,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4)一词多义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用来)

(5)文言句式

A.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B.被动句

①是以见放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C.定语后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信息筛选

熟读课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四段,分为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

第二部分:(第2、3段)文章的主体。引出渔父与屈原关于重大的人生哲学的论辩。

第三部分:(第4段)点出渔父的处世哲学。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这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形象,他是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文章的结尾,屈原有没有听从渔父的建议呢?

明确:没有。屈原不愿屈服,最后一死的抗争,实现了人格的尊严。梁启超说,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的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个性不能产生此文学,亦唯此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

方法点拨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试朗读以下句子: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明确: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明确: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绝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明确: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能力提升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翻译下列语句。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明确:见:被。译文: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新:刚。译文: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