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全书译注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疹原麻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腑感而出,初发之状有类痘,形尖渐密不浆殊,始终调护须留意,较痘虽轻变化速。
注∶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
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
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之后大异于痘也。
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
麻疹轻重麻疹出时非一端,其中轻重要详参。
气血和平轻而易,表里交杂重则难。
注∶麻疹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
若气血和平,素无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
见点则透彻散没,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者也。
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
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麻疹主治大法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
注∶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
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瓦斯内攻,喘闷而毙至。
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
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麻疹未出证治欲出麻疹身微热,表里无邪毒瓦斯松。
若兼风寒食滞热,隐伏不出变丛生。
宣毒发表为主剂,随证加减莫乱从。
注∶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
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瓦斯松动则易出而易透。
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瓦斯郁闭则难出而难透。
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或有交杂之证,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壳(麸炒)荆芥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淡竹叶(即鲜竹叶)生甘草引加芫荽水煎服。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
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医宗金鉴』目录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
『医宗金鉴』目录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目录>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篇名>四诊总括属性: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愆,气血末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
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
[注]儿科一道,自古为难,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谬,气血末充者,气血尚未充盈也,难据脉者,脉无定准,不可只以脉为主也,神识未发者,茫然无知识也,不知言者,不能言其疾苦也,诊小儿之病,惟凭察面部形色,识其因何而生也,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当视脉纹形色以诊其属热属寒也,听声音,听其五声所主之病也,审病者,审其安烦苦欲饮食二便也,切脉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滑涩大小,有力无力也,医者诚能以四诊参合表里虚实寒热之病,则可保万全也。
%<目录>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篇名>察色属性:欲识小儿百病源,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藏,诚中形外理昭然,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青肝赤心黄脾色,自为肺色黑肾颜,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太阳青惊人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发赤肺热痰,承浆青惊黄呕吐,黑主抽搐病缠绵,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注]小儿之病,先从面部气色观之,详察五部之色,则五藏之病自昭然可见矣,五部者,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也,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包,黄为脾色,自为肺色,黑为肾色也,如面青主是惊风之证,面赤主火热,面黄主伤脾伤食,面白主虚寒,面黑主痛,多是恶候,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其证轻,浊晦为久病,其证重,部色相生为顺者,如脾病色黄,此正色也,若见红色,乃火能生土,故为顺也,若见青色,乃木来克土,故为逆也,余病仿此,若气血充实,又遇部色相生,纵有外邪助病,亦易为治疗,若久病气血虚弱,又遇部色相克,则正气不支,每难治疗,如天庭青暗主惊风,红主内热,黑则不治,太阳青主惊风,青色入耳者死,印堂青主惊泻,风池在眉下,气池在眼下,二处青主惊风,紫多吐逆,两眉青主吉,红色主多烦热,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唇赤主脾热,白主脾寒,左腮发赤主肝经有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承浆青主惊,黄主吐,黑主抽搐,此皆察色之大要,再以脉证参之,庶治得其要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光伏古文怎么说?问题二:太阳出来的时候用文言文怎么说?平旦píngdàn1.清晨。
孟子告子上:「日夜之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似也是几希。
」汉·《新序杂事四》刘向:「君昧爽而排冠,平旦而听朝。
」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鸡鸣洛城,禁门平旦开。
」唐·白居易《郡亭》诗:「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凡诊病脉,以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四诊心法要诀翻译。
2.平日,平时。
《唤醒婚姻缘传》:「平旦良心难道没有绝义相持吗?」三、古十二时之一。
相当于后来的寅时。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原文。
问题三:用古文怎么说?医宗金鉴白话全译。
最近看到**悬在天上,很大。
我想问一下自学中医的书顺序是什么医宗金鉴白话解书。
2.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习,还要背书。
这是古今医生成才的共同经验。
没有一点书是没有功夫的。
背诵这些经典是中医学者必备的基本功,是中医知识的必备基础。
3.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习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丁甘仁医案在线阅读。
更多关于自学中医阅读的书籍顺序,输入:查看更多内容中医儿科望诊极为重要由于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儿科诊断尤为重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说:「自古以来,儿科最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不充难据脉,神知不发不知言,只凭面色识因病,再到三关诊寒热……」儿童发育不成熟,气血不充盈,医生经常哭,影响呼吸和脉搏图像,难以闻到和脉搏诊断;由于精神意识发育不完善,无法表达疾病,主要依靠医生观察面色了解疾病的转移。
历代儿科医生都注重看病。
特别注意看神、看形态、看脸五色、看苗窍、看指纹。
面部是十二经汇总的地方,五脏的变化可以从面部相应的五部、五色中表现出来。
比如钱乙的《儿童药证直诀》创立了五脏证治法则,重视面部诊断,即面部上证和目内证。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医宗金鉴》概述
2.《妇科心法要诀》的内容简介
3.《医宗金鉴》对妇科疾病的治疗
4.《妇科心法要诀》的白话解
5.《医宗金鉴》和《妇科心法要诀》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医宗金鉴》是清代一部具有很高权威性的医学丛书,由太医吴谦等人编修。
全书共 90 卷,收录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包括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等各科。
其中,《妇科心法要诀》是针对妇科疾病的专篇,详细论述了中医妇科四大证:胎、产、经、带,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妇科心法要诀》指出,妇科疾病与男子疾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妇科疾病有其特殊性。
例如,妇女在受孕、胎前、产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疾病,以及癥瘕、月经病、崩漏、带下病等,都是男子所没有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治疗妇科疾病,需要专门探讨和学习。
《医宗金鉴》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月经病,《医宗金鉴》强调要调理气血,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方法;对于癥瘕,《医宗金鉴》主张采用软坚散结、理气活血等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都为后世医学家所继承和发扬。
《妇科心法要诀》的白话解对原文进行了逐句语译,并对难解的名词术语进行了注释。
同时,对每条歌诀进行了病机分析、医理阐述和临床意义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总之,《医宗金鉴》和《妇科心法要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由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十二卷,系统地总结了唐、宋、元以来的医学成就,包括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内容。
这部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医宗金鉴》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其原文采用了古代汉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关于《医宗金鉴》的译文,不同的翻译者和版本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些现代出版的版本可能会配有现代汉语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医宗金鉴》感兴趣,可以通过图书馆或在线书店找到相关的中英文对照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寻求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深入研究其中的医学知识和智慧。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家吴昆所著的医学巨著,其中的“四诊心法要诀”和“四言脉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内容。
“四诊心法要诀”是指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获取病情信息,其中“切”即是指脉诊。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四言脉诀”则是脉诊的口诀,是历代医家在脉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是中医脉诊的精华所在。
其中包括以下四句:
1.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皆可辨病之虚实寒热;
2.浮大数滑为表热,沉细数涩为里热;
3.浮大虚数为表虚,沉小实滑为里实;
4.浮大虚滑为表虚里实,沉小实滑为里虚表实。
这四句口诀涵盖了脉诊中的基本脉象及其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痘疹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痘疹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痘原上古无痘性淳朴,中古有痘情欲恣,痘禀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浅重轻识,天疮之名因天禀,疮形如豆痘名居,塞北不出寒胜热,毒发必自待天时。
[注]上古之人无出痘者,天性淳朴也,中古之人有出痘者,情欲渐炽也,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惟禀于胎元,故一出不再出也,毒有浅深,故出有轻重也,名为天疮者,因毒禀于先天也,名为痘疮者,因疮形如豆也,其毒伏于形中而塞化不出者,以其气多寒凉,鲜邪阳火旺之气以触发其毒,故伏藏于内而不出也,中土之人必出者,以其气多温热,一触邪阳火旺之气,毒随内发而即出也,此皆医所当识者也。
出痘形证欲识小儿出痘形,类是伤寒发热惊,气粗眼目廷中指冷,耳尻不热耳筋红。
[注]痘证初起,见证大扺与伤寒相似,其候身体发热,不时惊悸,口鼻气粗,两眼发□,惟中指独冷,耳尻不热,耳后有红筋,皆为出痘之形证也。
痘出五藏形证痘出五藏主证形,呵欠顿嗽是肝经,肺证欬凉痰嚏涕,心证惊颊面赤红,脾证喜睡肢热利,耳尻俱凉是肾征,肝泡肺脓心赤小,脾大黄浅肾黑形。
[注]痘疮之毒伏于五藏,故内出何藏,外即应之,如呵欠顿闷,此痘出肝经证也,欬嗽有痰,喷嚏泣涕,此痘出肺经证也,惊悸烦燥,面色红赤,此痘出心经证也,喜睡自利,四肢发热,此痘出脾经证也,惟肾经但见耳尻发凉者,是火不能胜水也,肝痘之形为水泡,其包青而小,肺痘之形为脓泡,其色白而大,心痘之形色赤而小,脾痘之形其色黄浅而大,至于肾经不宜有证,若水不胜火,痘色黑者,非吉兆也。
痘主部位额心颏肾鼻脾部,左颊肝位右肺方,周身分主面属胃,头背膀胱腰肾疆,心肺胸膈肝胆胁,腹肢属脾大小肠,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小儿出痘,自头面以及周身,各有藏府所属部位,治者须详察部位以定吉凶,如额先见点者,是毒发于心也,颏先见点者,毒发于肾也,左颊先见点者,毒发于肝也,右颊先见点者,毒发于肺也,鼻先见点者,毒发于脾也,面属胃经部位也,头背属膀胱经部位也,腰属肾经部位也,胸膈属心肺二经部位也,胁旁属肝胆二经部位也,肚腹四肢属脾大小肠三经部位也,至于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三焦为周身水精之气,充满躯壳藏府者也,凡周身发痘,俱从此出,无故一定部位也。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9页
脾病色症2
• 依据脾脏生理病理情况来说, • 黄是脾色泽,所以脾病面见黄色。 • 按内脏与精神活动关系讲,忧思是脾情志改变,
所以脾病时,通常有忧思神情表现。 • 脾部位在身体 中部,所以脾病时,当着脐部
有“动气”。 • 脾主味,是因为脾病机主要关系于饮食和消化,
所以脾病不但饮食降低,而且要出现腹满、肠 鸣、下痢等病症。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6页
心病色症2
• 依据心脏生理病理情况和内脏与精神活动关系来说, • 喜是心情志改变,所以心病时,可有自喜自笑神情表现。 • 赤是心色泽,所以心病面见红色。 • 心开窍于舌,心主热,《内经》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所
以心病就出现口干、心烦、舌红等内热症状; • 心部位在身体上部,故心病时脐以上有“动气”。 • 心是生命活动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主掌精神活动。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15页
肾病色症
•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肢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病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 逆。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16页
肾病色症1
• [译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 髓……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 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在窍为耳, 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22页
五脏病色生克论2
• [译注]这节是以五色合五脏病依据五行生克规律来推诊 顺逆吉凶望诊方法。
普通说来,各脏正病,应见各脏正色,这么多是顺证 • 若是病色交织,则是逆证为多。 • 但其中依据五脏生克规律,相生就顺,相克就逆。 • 所谓相生顺,这里面又包含子乘母小逆和母乘子大顺; • 所谓相克为逆,这里面也包含色克病大凶和病克色小顺。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上1.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3.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4.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5.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长夏四季6.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胜则生。
7.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8.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9.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10.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血不}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11.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2.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13.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14.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1/9页骨胳明显;寿享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1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16.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7.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搏聚难攻。
《医宗金鉴》2
《医宗金鉴》2
原文:
四診心法要訣目錄一
001. 識病之要道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
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註〕:此明望、聞、問、切為識病之要道也,經曰:望而知之為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聞而知之謂之聖,是以耳識五音也;問而知之謂之工,是以言審五病也;切而知之謂之巧,是以指別五脈也。
神、聖、工、巧四者,乃診病要道,醫者明斯,更能互相參合,則可識萬病根源,以之療治,自萬舉而萬當矣!
简体:
四诊心法要诀目录一
001.识病之要道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要道也,经曰:
望而知之为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
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
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
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医者明斯,更能相互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以之疗治,自万举万当矣!。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1、内伤总括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
2、内伤外感辨似内伤脉大见气口,外感脉大见人迎,头疼时痛与常痛,恶寒温解烈火仍,热在肌肉从内泛,热在皮肤扪内轻,自汗气乏声怯弱,虽汗气壮语高声,手心热兮手背热,鼻息气短鼻促鸣,不食恶食内外辨,初渴后渴少多明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清,热伤气陷大虚洪,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困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术补脾经,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阴火肾躁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4、调中益气汤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痠疼,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5、升阳益胃汤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6、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升阳泻阴火,火多湿少困脾阳,虽同升阳益胃证,然无泻数肺阳伤。
补脾胃气参芪草,升阳柴胡升与羌,石膏芩连泻阴火,长夏湿令故加苍。
7、内伤补中、调中、益胃等汤加减法冬加姜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缩槟榔,夏月气冲芩连柏,春加风药鼓清阳,长夏沉困精神少,人参麦味泽苓苍。
肺热咳嗽减参去,春加金沸款冬芳,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冬连根节麻黄。
头痛蔓荆甚芎入,巅脑藁本苦细尝。
沉重懒倦或呕逆,痰厥头疼半夏姜。
口干嗌干或表热,加葛生津清胃阳。
大便燥涩元明粉,血燥归桃熟大黄,痞胀香砂连枳朴,寒减黄连加炒姜。
胃痛草蔻寒益智,气滞青皮白蔻香。
腹痛芍草芩桂审,脐下痛桂熟地黄。
内外烦疼归和血,胁下痛急草柴良。
身重脚软己苍柏,身疼发热藁防羌。
8、清暑益气汤清燥汤长夏湿暑交相病,暑多清暑益气功,汗热烦渴倦少气,恶食尿涩便溏行,补中去柴加柏泽,麦味苍曲甘葛青,湿多痿厥清燥地,猪茯柴连减葛青。
9、升阳散火汤火郁汤血虚胃弱过食凉,阳郁于脾散火汤,肌肤筋骨肢困热,扪之烙手热非常,羌独芍防升柴葛,人参二草枣生姜,火郁加葱减参独,恶寒沉数发之方。
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pdf
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pdf《四诊心法要诀》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主要介绍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
以下是对《四诊心法要诀》中四诊的白话解释: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病情的方法。
面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血虚或气虚;面色发红可能表示有热邪存在。
舌象包括舌色、舌质、舌苔等,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体态观察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肢体活动、肌肉丰满程度等,这些都能提供诊断线索。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声音以及体味来判断病情。
声音的高低、强弱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状况,如声音低弱可能表示气虚,声音高亢可能表示实热。
咳嗽的声音和性质可以帮助判断咳嗽的原因,如干咳可能是由燥邪引起,湿咳可能与痰湿有关。
体味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信息,如口臭可能与胃热有关。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病程、疼痛的性质和位置、症状的变化、饮食睡眠情况、排便排尿情况等。
此外,还会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等。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
切诊:切诊也称为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脉象可以反映气血的运行状况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腕部动脉,感受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深浅等特点。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浮脉可能表示表证,沉脉可能表示里证,细脉可能表示虚证等。
以上是《四诊心法要诀》中四诊的白话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四诊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医诊断提供全面的信息。
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四诊的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一、引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妇科医学经典之作。
该书汇集了历代名医的经验心得,系统地总结了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掌握这部医学经典,我们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进行白话解,以便于现代读者阅读和理解。
二、妇科心法要诀的概述《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共分为十卷,内容包括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等方面。
书中采用歌诀的形式,概括了各种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治则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便于读者记忆和应用。
三、白话解的必要性虽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原文简练易懂,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隔阂。
通过白话解,我们可以消除这些隔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精髓。
同时,白话解还可以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提高书中的实用价值。
四、具体内容解析以下选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的一段内容进行白话解:原文:“血虚肝燥,月经不调,头晕眼花,四肢无力。
”白话解:“血虚肝燥”指的是肝肾阴虚,导致月经不调。
肝肾阴虚的表现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这类病症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贫血等因素有关。
治疗上,可以采用滋阴养血、舒肝解郁的方法,例如使用当归、熟地、枸杞等药材。
五、结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白话解》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实用性强的妇科医学经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心得体会,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为女性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本书既适合医学专业人士,也适合对妇科医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是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典名著,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医学家的医学著作,其中四诊心法是诊断病情的重要基础,相当于我们现代医学所使用的病理、影像学、检验与实验室等方法,是一种实践性的诊断方式。
四诊心法的总要诀是:“视诊、闻诊、问诊、切诊”。
视诊是以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及面容色泽等,即置身事物前观察,把病人体貌变化等仔细观察;
闻诊是利用医生的嗅觉,尤其是鼻腔的分泌物,可以观察病人的消化道疾病;
问诊是利用医生的耳朵来问询病人的病史、病情,帮助进行诊断;
切诊是根据病人的脓液、黄疸、出血等表现来观察,可以掌握疾病的种类、时间、病情等。
实践性诊断最终应依据全方位索取信息,融合多重检查手段考虑,把微观个体病人的全面病理地质考虑,以此了解整个自然界情况,对病因病机以及诊疗必要性有一定定量标准,把四诊心法作为实践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从而用传统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结果。
《医宗金鉴》目录三十九卷--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目录三十九卷--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中风总括属性:1.风从外中伤肢体, 痰火内发病心官, 体伤不仁与不用, 心病神昏不语言. 当分中络经腑脏, 更审虚实寒热痰, 脱证撒手为脾绝, 开口眼合是心肝, 遗尿肾绝鼾声肺, 闭证握固紧牙关, 初以通关先取嚏, 痰壅不下吐为先.【注】风, 谓虚邪, 贼风从外而中, 伤人四肢躯体, 故名曰中风. 痰火,谓痰火从内而发, 病人心主之官, 故名曰痰火. 体中风邪, 轻则顽麻不仁, 重则瘫痪不用. 心病痰火, 轻则舌强难语, 重则痰壅神昏.此证或内或外, 单病轻, 兼病重, 当细辨其中络, 中经, 中腑, 中脏,及中经络兼中腑脏. 并细审其兼虚, 兼实, 兼寒, 兼热, 兼痰与夫脱证, 闭证之浅深缓急而治之. 凡初中宜先用通关散取嚏, 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 用开关散, 擦牙软之. 痰涎壅盛, 用诸吐法涌之. 若口噤不开, 汤药不能下咽者, 则将应服之药, 随引调如面茶,含不病人口内, 用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 使气连药吹之, 其药自能入咽. 不可用金器撬之, 恐伤齿也.【按】中风一证, 分中血脉, 中腑, 中脏, 始自李东垣. 中血脉者,大秦艽汤; 中腑者, 小续命汤; 中脏者, 三化汤. 然从未见有三化汤中脏之证, 惟『金匮』书中分为四证: 曰络, 曰经, 曰腑, 曰脏, 其说最为得当, 可为后世法. 盖口眼喎斜, 肌肤不仁, 邪在络也; 左右不遂, 筋骨不用, 邪在经也; 昏不识人, 便溺阻隔, 邪在腑也; 神昏不语, 唇缓涎出, 邪在脏也. 学者细阅诸家之论, 自知不谬云尔.<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中风死候属性:2.寸口脉平卒中死, 生气独绝暴脱之, 五脏几息呼吸泯, 譬如堕溺岂能期. 脉来一息七八至, 不大不小尚能医, 大小浮昼沉夜死, 脉绝不至死何疑. 脱证并见皆死候, 摇头上窜气长嘘, 喘汗如油痰拽锯, 肉脱筋痛发枯直.【注】寸口脉平, 谓寸, 关, 尺脉俱平之人, 忽然卒中而死者, 皆因中邪太甚, 闭塞九窍天真之气, 不能与人之生气相通, 则独绝于内也.譬如堕跌溺水, 岂能预期其死耶! 脉来一息七, 八至者, 不大不小虽困可治. 若大而无伦, 小而如纤, 浮主昼死, 沈主夜死, 不可治也.五脏脱证, 若三脏, 四脏并见, 及摇头上窜等证, 皆死候也.通关散开关散熏鼻法解语法3.通关星皂细荷半, 开关乌梅冰片南, 巴油纸皂烟熏鼻, 龟尿舌下点难言.【注】通关散, 南星, 皂角, 细辛, 薄荷, 生半夏为末, 吹鼻有嚏可治.开关散乌梅肉, 冰片, 生南星为末, 擦牙, 其噤可开. 巴豆油纸卷皂角末, 烧烟熏入鼻内, 人事自省. 取龟尿点在舌下, 言语自易. 三圣散瓜蒂散金蝎散五元散巴矾丸4.无汗吐宜防藜蒂, 有汗瓜蒂入蝎全, 重剂藜豆矾皂胆, 痰壅吐以巴矾丸.【注】痰涎壅盛, 无汗表实, 用三圣散, 即防风, 藜芦, 瓜蒂吐之. 有汗里实, 用瓜蒂散, 即瓜蒂, 赤小豆; 或用全蝎散, 即瓜蒂散加全蝎吐之, 此皆吐之轻剂也. 甚则用五元散, 乃藜芦, 赤小豆, 白矾 , 皂角, 胆矾. 巴矾丸, 即巴豆, 枯白矾, 吐之.乌药顺气散5.乌药顺气实中络, 喎斜顽麻风注疼, 麻黄枳桔乌蚕共, 白芷干姜陈草芎. 【注】实中络, 谓风邪中络之人, 形气实者也. 喎斜, 口眼歪斜也. 顽麻, 肌肤麻木也. 风注疼, 风气攻注骨节疼也. 是方麻黄,枳壳, 桔梗, 乌药, 僵蚕, 白芷, 陈皮, 干姜, 甘草, 川芎也.大秦艽汤6.大秦艽汤虚中络, 喎斜偏废减参珍, 秦艽生地石膏共, 羌独防芷细辛芩.【注】虚中络, 谓风邪中络之人, 形气虚者也. 偏废, 谓半身不遂也.灭参珍, 谓八珍汤减去人参, 加入秦艽, 生地, 石膏, 羌活, 独活,白芷, 防风, 细辛, 黄芩也. 偏废是中经之证, 而亦可治之者, 以此方能养血荣筋, 为久病风人调理之剂.换骨丹7.中经气实宜换骨, 喎斜瘫痪芷芎防, 冰麝朱香槐苦味, 仙人麻首蔓苍桑.【注】中经气实, 谓风邪中经之人, 形气实也. 瘫, 左不用也; 痪, 右不用也. 换骨丹, 白芷, 川芎, 防风, 冰片, 麝香, 朱砂, 木香,槐角, 苦参, 五味子, 威灵仙, 人参, 麻黄膏, 何首乌, 蔓荆子, 苍术,桑皮也. 麻黄膏者, 以麻黄熬成膏, 和前药为丸, 朱砂滚衣也. 8.小续命汤虚经络, 八风五痹总能全, 麻杏桂芍通营卫, 参草归芎气血宣, 风淫防风湿淫已, 黄芩热淫附子寒, 春夏石膏知母入, 秋冬桂附倍加添.【注】虚经络, 谓风邪中经, 中络之人, 形气虚也. 八风, 谓八方之邪风中人为病也. 五痹, 详见痹门要诀中.黄耆五物汤9.黄耆五物虚经络, 偏废虚风无力瘫, 心清语蹇因舌软, 舌强神浊是火痰, 补卫黄耆起不用, 益营芍桂枣姜煎, 左加当归下牛膝, 筋瓜骨虎附经添.【注】黄耆五物汤, 治因虚召风, 中人经络而病半身不遂者. 然审其人若舌强难言, 神气不清, 则是痰水为病, 不宜此方. 若心清语蹇, 舌软无力难言者, 乃是营卫不足之病, 宜用此方. 经曰: 卫虚则不用,营虚则不仁. 此方君黄耆而补卫, 以起不用; 臣桂枝, 白芍而益营,以治不仁; 佐生姜, 大枣以和营卫也. 不仁不用在右者属气, 宜倍加黄耆; 在左者属血, 则加当归. 在下两腿两膝软者, 则加牛膝. 骨软不能久立者, 则加虎骨. 筋软难于屈伸者, 则加木瓜. 周身或左或右经络不宣通者, 则加炮附子, 有寒者亦加之. 此方屡试屡效者, 其功力专于补外, 所以不用人参补内, 甘草补中也.三化汤搜风顺气丸10.三化气实风中腑, 昏冒闭满小承羌. 形气俱虚及风燥, 搜风顺气自然康.【注】气实风中腑, 谓风邪中腑之人, 形气实也. 昏冒, 谓神昏不知人也. 闭满, 谓二便阻隔腹满胀也. 小承羌, 谓小承气汤 --- 厚朴, 枳实, 大黄, 加羌活, 即三化汤也. 若其人形气俱虚, 则当以搜风顺气丸缓缓治之, 自然康也. 久病风之人, 大便多结燥, 谓之风燥. 或用续命汤汗过, 三化汤下过, 津液枯干, 以致结燥. 凡病不论中经络脏腑, 但有二便阻隔, 形气不足, 难堪攻下者, 均宜此法, 以搜六腑之风, 通肠胃中之气, 二便自利矣.牛黄清心丸11.牛黄清心实中脏, 痰壅神昏不语言, 口眼喎斜形气盛, 两手握固紧牙关.【注】牛黄清心丸, 治风邪中脏之人, 形气俱实, 其证痰涎壅寒, 神昏不能言语, 口眼喎斜, 形气满盛, 两手握固, 牙关紧急之闭证, 皆可服之.参附汤12.参附汤治虚中脏, 唇缓涎出不语言, 昏不知人身偏废, 五脱证见倍参煎.【注】参附汤, 即人参, 附子也. 治风邪中脏之人, 形气俱虚, 其证唇缓不收, 痰涎流出, 神昏不语, 身肢偏废, 或与五脏脱证并见, 宜大倍人参, 先固虚脱, 次治风邪可也.千金还魂汤13.经络闭证卒中恶, 气促神昏不识人, 无汗拘急身偏痛, 肉桂麻草杏还魂.【注】经络闭证, 谓风邪中经络之闭证也. 气促, 谓气粗盛也. 无汗四肢拘急, 身体偏痛, 乃表邪固闭, 宜用肉桂, 麻黄, 甘草 , 杏仁, 即还魂汤以开之.夺命汤14.脏腑闭证腹满闭, 昏噤痰结在喉间, 危急汤药不能下, 夺命巴芷半葶南.【注】脏腑闭证, 谓风邪中脏腑之闭证也. 腹满闭, 谓腹满二便闭也.兼以神昏口噤不开, 结痰喉间不下, 宜用四方吐下之, 巴豆, 白芷,半夏, 葶苈, 生南星也.三生饮15.三生饮治中风寒, 厥逆沉伏涌气痰, 星香乌附俱生用, 气虚加参脱倍添.【注】中风寒, 谓不论经络脏腑, 风邪中脏寒之人也. 厥逆, 谓四肢冷也. 沉伏, 谓六脉沉伏也. 是方生南星, 生川乌, 生附子, 木香也.惟寒盛气实者宜之, 若气虚者加人参, 虚极将脱者大倍人参, 始可用之而无倒戈之害也.袪风至宝汤16.袪风至宝中风热, 浮数面赤热而烦, 通圣加蝎天麻细, 白附羌独连柏蚕.【注】中风热, 谓不论经络脏腑, 风邪中腑热之人也. 浮数, 谓六脉浮数也. 热而烦, 谓身热心烦也. 通圣, 谓防风通圣散. 方中加全蝎,天麻, 细辛, 白附, 羌活, 独活, 黄柏, 黄连, 僵蚕也. 防风通圣散,详在伤寒门.青州白丸子17.青州白丸中风痰, 喎斜瘫痪涌痰涎, 小儿惊痰为妙药, 白附乌星半夏丸.【注】中风痰, 谓不论经络脏腑, 风邪中表, 有痰饮之人也. 涌痰涎,谓痰涎涌盛也. 是方生白附子, 生川乌, 生南星, 生半夏, 法制为丸也.羌活愈风汤18.羌活愈风治外中, 手足无力语出难, 肌肉微掣不仁用, 大秦艽汤参再添, 官桂黄耆杜防己, 知枳柴荷蔓菊前, 苍麻半朴杞地骨, 调理诸风症可安.【注】治外中, 谓风从外中之病也. 此病之来, 必有先兆, 如手足无力,语言蹇涩, 时有肌肉微动牵掣, 大指次指麻木不用, 皆风邪外中之先兆也, 宜用此汤. 大秦艽汤参再添, 谓大秦艽汤方中, 再添人参,官桂, 黄耆, 杜仲, 防已, 知母, 枳壳, 柴胡, 薄荷, 蔓荆子, 菊花,前胡, 苍术, 麻黄, 半夏, 厚朴, 枸杞, 地骨皮. 调理诸风症可安,谓凡中风内邪将除, 外邪渐尽, 更服此药调理以行导诸经, 久则大风悉去, 清浊自分, 荣卫自知矣.清热化痰汤19.清热化痰治内发, 神短忽忽语失常, 头眩脚软六君麦, 芩连菖枳竹星香.【注】治内发, 谓痰火内发之病也. 此病之来, 必有先兆, 如神短忽忽,言语失常, 上盛下虚, 头眩脚软, 皆痰火内发之先兆也. 宜用此汤. 即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橘红, 半夏, 麦冬, 黄芩, 黄连,石菖蒲, 枳实, 竹茹, 南星, 木香也.地黄饮子20.四肢不收无痛痱, 偏枯身偏不用疼, 其言不变志不乱, 邪在分腠五物能. 甚不能言为瘖痱, 夺厥入脏病多凶, 地黄桂附蓉巴远, 萸斛冬味薄菖苓.【注】风痱, 偏枯, 瘖痱三病, 皆属外中, 而有微甚浅深之别也. 风痱,谓四肢不收, 身无痛处. 偏枯, 谓半身不遂, 身有痛处, 其言不变志不乱, 乃邪微浅, 病在分腠荣卫之间, 以黄耆五物汤能补荣卫而散风邪也. 甚者不能言, 志乱神昏, 则为瘖痱, 乃肾虚内夺, 少阴不至而厥, 其邪巳入于脏, 故曰病多凶也. 地黄饮子是治肾虚内夺之方,是方熟地,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巴戟, 远志, 山萸, 石斛, 麦冬,五味子, 薄荷, 石菖薄, 茯苓也.涤痰汤21.涤痰内发迷心窍, 舌强难言参蒲星, 温胆热盛芩连入, 神昏便闭滚痰攻.【注】内发, 谓痰火内发, 迷人心窍, 令人精神恍惚, 舌强难言也. 涤痰汤, 即人参, 菖蒲, 南星, 合温胆汤也. 温胆汤, 橘红, 半夏,茯苓, 甘草, 竹菇, 枳实也. 热盛加黄芩, 黄连, 大小二便闭, 用礞石滚痰丸攻之可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类中风总括属性:1.类中类乎中风证, 尸厥中虚气食寒, 火湿暑恶皆昏厥, 辨在喎斜偏废间.【注】类中风证, 皆名尸厥, 谓形厥而气不厥也. 故口鼻无气, 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 中虚, 中气, 中食, 中寒, 中火, 中湿, 中暑, 中恶等证, 虽忽然昏倒, 人事不省, 类乎真中风病, 但不见口眼喎斜 , 偏废不仁不用等证, 自可辨也.独参汤参附汤星香汤三物备急丹夺命散2.尸厥无气而脉动, 或脉微细有无间. 缘于病后气血竭, 人参参附星香痰, 气闭腹满二便闭, 或腹急痛备急丹, 服后转鸣吐下验, 喉间痰结夺命先.【注】尸厥之证, 有虚, 有实. 虚者, 以独参汤. 虚兼寒者, 以参附汤.虚兼痰者, 以星香饮加人参汤. 实者气闭似死, 脉动有力, 腹满胀,二便闭或腹急痛, 气闭前后不通者, 以备急丹. 实兼痰者, 以夺命散.补中益气汤生脉补精汤3.补中益气疗虚中, 烦劳过度气不升, 虚冒有痰加苓半, 欲冒生麦地归茸.【注】补中益气汤 ( 黄耆, 人参, 甘草, 当归身, 橘皮, 升麻, 柴胡,白术 ) 治虚中之证, 即李杲所云: 内伤气虚之人, 烦劳过度,清气不升, 忽然昏冒也. 欲冒, 谓因房劳过度昏冒也. 生脉饮即人参,麦冬, 五味子合熟地, 当归, 鹿茸, 名曰生脉补精汤也.木香调气饮4.木香调气实气中, 暴怒气逆噤昏痰, 风浮肢温气沉冷, 木藿砂蔻草丁檀.【注】实气中, 谓形气俱实之人中气也. 因暴怒气逆, 忽然昏倒噤急也.风浮肢温气沉冷, 谓中风之人, 脉浮手足温; 中气之人, 脉沉手足冷, 可别也. 是方木香, 藿香, 砂仁, 白蔻, 甘草, 丁香, 檀香也.八味顺气散5.八味顺气虚气中, 标本兼施邪正安, 参苓术草扶元气, 乌芷青陈利气痰.【注】虚气中, 谓形气俱虚之人中气也. 宜用此标本兼施, 邪正相安之剂也.瓜蒂散姜盐汤6.食中过饱感寒风, 或因怒恼塞胸中, 忽然昏厥肢不举, 瓜蒂姜盐探吐平.【注】瓜蒂散, 挟痰者用之. 姜汤, 挟寒者用之. 盐汤, 过食者用之,探吐, 谓作此汤数钟, 令病者饮一钟, 随用指探吐, 不吐再饮再探,以吐通快为度, 可立愈也.附子理中汤7.附子理中疗寒中, 腹痛拘急噤牙关, 有汗身寒或吐泻, 附子参术草姜干, 无汗身寒加麻细, 阴毒川乌用生煎, 呕吐丁香吴萸入, 脉微欲绝倍参添.【注】寒中之证, 即腹痛诸证者是也, 宜用附子理中汤. 若无汗加麻黄细辛; 阴毒加生川乌; 呕吐加丁香, 吴茱萸; 脉微欲绝倍加人参.阴毒寒极也, 详在『伤寒心法』.凉膈散8.凉膈散中神昏冒, 栀翘芩薄草硝黄, 兼治一切胸膈热, 便燥谵妄与斑狂.【注】火中之证, 即刘完素所云: 七情过极, 五志之火内发, 则令人昏倒无知, 筋骨不用也.香薷饮藿香正气散辰砂益元散熨脐法苍术白虎汤人参白虎汤9.暑中须分阴与阳, 阴邪无汗似寒伤, 壮热心烦或呕泻, 香薷扁朴二香汤, 更兼昏愦蒸蒸汗, 面垢喘渴证为阳, 不省熨脐灌蒜水, 益元苍参白虎汤.【注】阴邪无汗似寒伤, 谓暑中阴邪, 似伤寒头痛身痛, 恶寒无汗, 而更壮热心烦, 或呕或泻也. 得之于受暑纳凉, 寒外暑内, 宜香薷饮.二香汤, 谓香薷饮合薷香正气饮, 详在霍乱门. 若有如上之证, 更兼精神昏愦, 蒸蒸自汗, 面垢喘渴, 则为暑中阳邪, 得之于赤日长途,中外皆热, 初中昏愦不省者, 急以热物熨脐, 蒜汁合水灌即省, 继以辰砂益元散. 气实者苍术白虎汤; 气虚者, 人参白虎汤, 选而用之可也.渗湿汤10.渗湿湿中内昏冒, 震亨湿热热生痰, 厚味醇酒生冷水, 胃苓香附抚砂连.【注】湿中内, 谓湿从内生之病, 即朱震亨所云: 湿热生痰, 昏冒之证,得之于伤厚味醇酒生冷水物过节也. 渗湿汤即胃苓汤加香附, 抚芎,砂仁, 黄连.除湿汤11. 除湿阴雨湿蒸雾, 卧湿涉水瘴山岚, 头身重痛便溏肿, 羌?? 升柴防术煎.【注】除湿汤, 即羌活,?? 本, 升麻, 柴胡, 防风, 苍术, 治湿因外中.得之于天阴淫雨, 晴后湿蒸, 早晨雾露, 及久卧湿地, 远行涉水,瘴气山岚. 其证头身重痛, 甚而昏冒大便溏泻, 皮肤浮肿也.调气平胃散12.调气平胃疗恶中, 庙冢忤恶卒然昏, 面黑错忘苏合主, 次以木香平胃匀.【注】苏合主, 谓中恶之病, 以苏合香丸为主也. 次以木香平胃匀, 谓以中气木香调气散之方, 合平胃散之药调理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伤风总括属性:1.伤风属肺咳声重, 鼻塞喷嚏涕流清, 鼻渊脑热不喷嚏, 浊涕秽久必鼻红.【注】伤风属肺, 故喷嚏也. 鼻渊属脑, 故不喷嚏也. 伤风寒邪, 故涕清也, 鼻渊热邪, 故涕浊也. 鼻渊病久或有秽气, 则热深, 故脑衄鼻血也.川芎茶调散2.参苏饮治虚伤风, 实者茶调及头疼, 芎芷薄草羌茶细, 荆防痰半热膏清.【注】参苏饮方, 在咳嗽门, 治气虚之人伤风之病. 若气实者, 用川芎茶调散, 即川芎, 白芷, 薄荷, 甘草, 羌活, 茶叶, 细辛, 荆芥,防风, 伤风头痛者, 亦可用也. 有痰者加半夏清痰, 有热者加石膏清热可也.苍耳散3.苍耳散治鼻渊病, 风热入脑瞑头疼, 涕流不止鼻塞热, 苍耳辛夷止薄葱.【注】鼻渊病属风热入脑, 故目瞑而头疼涕流不止, 较之伤风为甚焉.鼻塞, 气不利也. 热, 鼻孔中热也, 甚者孔热而痛及其脑也. 苍耳散, 即苍耳子炒去刺, 研破一两, 加辛夷三钱, 白芷, 薄荷各一钱,葱三茎也.黄连防风通圣散4.鼻渊初病施苍耳, 黄连防风久病方, 孔痛胆调冰硼散, 鼻血犀角地黄汤.【注】鼻渊, 风热伤脑之病, 初病则风邪盛, 故用苍耳散, 以散为主.久病则热郁深, 故用防风通圣散加黄连, 以清为主也. 热气涌涕伤其鼻孔成疮故痛也, 宜以猪胆汗调冰硼散敷之. 热蕴于脑, 伤及所过营血, 故衄也, 宜以犀角地黄汤凉之可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痉病总括属性:1.痉病项强背反张, 有汗为柔无汗刚, 生产血多过汗后, 溃疮犬咬破风伤.【注】痉病之证, 详在『伤寒心法』, 有汗为柔痉, 无汗为刚痉. 产后去血过多, 伤寒发汗过多, 则为内因. 溃疡破伤, 狗咬, 则为外因.皆风邪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病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痉病死证属性:2.痉证脉散多应死, 反张离席一掌亡, 眼小目瞪昏不语, 额汗如珠命必伤.【注】反张离席一掌, 调离席四, 五指许也. 眼小, 谓目睫紧小也.目瞪, 谓眼珠不转也.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小续命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补血汤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3.刚痉葛根汤发汗, 柔痉桂枝加葛良, 苦兼杂因小续命, 过汗桂枝加附汤, 伤血桂枝合补血, 里实瘀血承气方, 溃疡十全加风药, 破伤狗咬另参详.【注】刚痉用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柔痉用桂枝加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汗之. 杂因, 谓风寒湿杂揉为病, 用小续命汤, 随风寒湿轻重治之. 过汗表虚, 汗出不止, 因而成痉, 用桂枝加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也. 伤血, 谓产后金疮大伤血后, 用桂枝汤合补血汤,即当归黄耆也. 里实, 谓痉病腹满二便闭, 以大承气汤; 及产后恶露不尽, 少腹硬急, 以桃仁承气汤下之. 溃疡去脓血过多, 为风所袭者,用十全大补汤加袪风之药治之.<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破伤风属性:4.破伤亡血筋失养, 微伤风入火之端, 燥起白痂疮不肿, 湿流污水紧牙关.【注】破伤去血过多, 筋失所养, 经络空虚, 风邪乘之为病, 即经曰风邪乘虚而入也. 为风虚邪, 宜桂枝汤合当归补血汤治之. 夫伤重出血过多而病风者常也, 然时有微伤浅损, 去血甚少, 风邪乘之而病者,以其人素热, 因风而然, 即刘完素曰: 热甚风搏并于经络也, 为风火邪, 宜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凡此证不论虚实, 风毒内蕴不发于外,疮口周围燥起白痂, 疮不甚肿, 湿流污黑之水, 牙关微紧, 不似寻常活动, 皆破伤风之先兆也.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方全蝎散斑蝥大黄方5.火盛通圣加蝎尾, 风盛全蝎左龙丸, 外因烧酒火罐法, 犬风斑大酒同煎.【注】破伤火盛者, 多阳明证, 用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风盛者, 多太阳证, 用全蝎散, 即生蝎尾七枚研末, 热酒服之. 服后不解, 渐深入里, 用左龙丸, 即野鸽粪, 江鳔, 僵蚕, 雄黄, 蜈蚣, 天麻, 朱砂,巴豆霜为丸也, 方详在『丹溪心法』诸破伤风门内. 皆宜外用砂烧酒壶两个, 盛多半壶烧酒, 先以一壶上火令滚无声, 倾酒即按在破伤疮口, 拔出污黑血水, 满则自落. 再以次壶仍按疮口, 轮流提拔, 以尽为度, 其风立愈. 以咬风毒入腹成痉风者, 用斑蝥七枚, 以糯米拌炒米黄, 去米为末, 生大黄末一钱合匀, 黄酒一盏, 煎至半盏, 空心温服, 取下毒物, 弱者减半服之可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痹病总括属性:1.三痹之因风寒湿, 五痹筋骨脉肌皮, 风胜行痹寒痹痛, 湿胜着痹重难支. 皮麻肌木脉色变, 筋挛骨重遇邪时, 复感于邪入脏腑, 周同脉痹不相移.【注】三痹之因,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病也. 其风邪胜者, 其痛流走,故曰行痹. 寒邪胜者, 其痛甚苦, 故曰痛痹. 湿邪胜者, 其痛重着,故曰着痹. 此为病之因而得名, 曰三痹也. 又有曰五痹者, 谓皮,脉,肌, 筋, 骨之痹也. 以秋时遇此邪为皮痹, 则皮虽麻尚微觉痛痒也.以夏时遇此邪为脉痹, 则脉中血不流行, 而色变也. 以长夏时遇此邪为肌痹, 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以春时遇此邪为筋痹, 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 以冬时遇此邪为骨痹, 则骨重酸疼不能举也. 曰入脏腑者, 谓内舍五脏之痹也. 以皮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 成肺痹也. 脉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成心痹也. 肌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 成脾痹也. 筋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成肝痹也. 骨痹不巳,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 成肾痹也. 此皆以病遇邪之时,及受病之处而得名, 曰五痹也. 所谓邪者,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周痹亦在血脉之中, 随脉上下为病, 故同脉痹, 但患有定处, 不似脉痹左右相移也. 近世曰痛风, 曰流火, 曰历节风, 皆行痹之俗名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周痹属性:2.周痹患定无歇止, 左右不移上下行, 似风偏废只足手, 口眼无斜有痛疼.【注】周痹, 或痛, 或肿, 或手, 或足, 患有定处, 痛无歇止. 或从上病及于下, 或从下病及于上, 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 左右相移流走也. 周痹, 或两手, 或两足, 或只手足, 或偏废不仁不用, 似中风,但不口眼喎斜, 身有痛疼也.<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痹病生死证属性:3.痹在筋骨痛难巳, 留连皮脉易为功, 痹久入脏中虚死, 脏实不受复还生.【注】痹在筋骨则受邪深, 故痛久难巳. 痹在皮脉则受邪浅, 故易治也.凡痹病日久内传所合之脏, 则为五脏之痹. 若其人中虚受邪, 则难治多死, 其人脏实而不受邪, 复还于外, 则易治多生. 假如久病皮痹,复感于邪, 当内传肺而为肺痹, 若无胸满而烦喘咳之证, 则是脏实不受邪. 余脏仿此.<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篇名>痹入脏腑证属性:4.肺痹烦满喘咳嗽, 肾胀尻踵脊代头, 脾呕痞硬肢懈堕, 心烦悸噫恐时休, 数饮卧惊肝太息, 饮秘胀泻在肠究, 胞秘沃痛鼻清涕, 三焦胃附胆无忧.【注】久病皮痹, 复感于邪, 见胸满而烦喘咳之证, 是邪内传于肺,则为肺痹也. 久病骨痹, 复感于邪, 而见腹胀, 尻以代踵, 足挛不伸,脊以代头, 伛偻不直之证, 是邪内传于肾, 则为肾痹也. 久病肌痹,复感于邪, 而见呕涎心下痞硬, 四肢懈堕之证, 是邪内传于脾, 则为脾痹也. 久病脉痹, 复感于邪, 而见心烦, 心悸, 嗌干, 噫气, 有时则恐之证, 是邪内传于心, 则为心痹也. 久病筋痹, 复感于邪, 而见喜饮小便数多, 夜卧则惊, 太息之证, 是邪内传于肝, 则为肝痹也.久痹不巳复感于邪, 脏实不受而传腑者, 凡见喜饮小便秘, 不胀则泻,不泻则胀之证, 是邪内传于大小肠, 则为肠痹也. 凡见少腹胞中,按如沃汤状而痛, 小便秘涩, 鼻流清涕之证, 是邪内传于膀胱, 则为胞痹也. 三焦之痹附于膀胱, 从水道也. 胃痹附于大, 小二肠, 从传化也. 胆为清净之腑, 不受痹邪, 故曰无忧也.小续命汤增味五痹汤5.痹虚加减小续命, 痹实增味五痹汤, 麻桂红花芷葛附, 虎羊耆草二防羌.【注】痹虚, 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 宜用加减小续命汤, 风胜行痹倍防风, 寒胜痛痹倍附子, 湿胜着痹倍防己, 皮痹加黄耆或桂枝, 皮脉痹加姜黄或加红花, 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 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续断, 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 有汗减麻黄, 便溏减防己, 寒胜减黄芩加干姜,热胜减附子加石膏, 加减治之. 痹实, 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 宜用增味五痹汤, 即麻黄, 桂枝, 红花, 白芷, 葛根, 附子, 虎骨, 羚羊角, 黄耆, 甘草, 防风, 防己, 羌活也. 行痹以羌活, 防风为主,痛痹以麻黄, 附子为主, 着痹以防己, 羌活为主, 皮痹以黄耆, 桂枝皮为主, 脉痹以红花, 桂枝为主, 肌痹以葛根, 白芷为主, 筋痹以羚羊角为主, 骨痹以虎骨为主, 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木通汤附子五苓散苍术五苓散6.三痹木通长流水, 湿加防己风羌防, 寒痹附麻分汗入, 胞肠五苓附子苍.【注】三痹; 谓行痹, 痛痹, 着痹也. 宜用木通一味, 不见水者二两,以长流水二碗, 煎一碗, 热服取微汗, 不愈再服, 以愈为度. 若其痛上下, 左右流走相移者, 加羌活, 防风以袪风邪. 其痛苦甚者, 有。
《御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学术特色浅探
《御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学术特色浅探
冯钰柔;于志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2(20)20
【摘要】清代吴谦领头编纂的《御纂医宗金鉴》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的理论研究精华与前人临床实践经验的集合,其中《四诊心法要诀》将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编为四言歌诀,内容全面,通俗易懂,能够达到“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的目的。
其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望诊遵循《黄帝内经》之旨,五行配五色,望色以察神,色脉相合断预后;闻诊以五音为主,听声音可辨病性,尤以儿科多用;问诊重在问寒热之喜恶和二便之情况;脉诊以浮沉滑涩迟数作为提纲以应八纲,尤重右关脾胃,并提出妊娠可见代脉。
《四诊心法要诀》对初学者不失为一本入门良书,如能“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冯钰柔;于志峰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评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主要特色
2.《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刺法特色探讨
3.试析《四言色脉要诀》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之蓝本
4.《医宗金
鉴·外科心法要诀》乳腺病治疗学术特点拾遗探幽5.《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原则及方药应用特色探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全书译注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译注]本节主要是说明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眼对病人显示的体态、神色、舌进行观察。
病人面部的异常色采,叫做病色;根据病色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病情变化。
如五色诊法,是按照五行的规律,用木,火,土,全,水来代表五色的属性,用以说明病症变化关系;“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黄,肺病色白,肾病色黑”。
闻诊,就是通过医生的耳未辨别病人声音的正岸与病变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音的相应与不相应,以辨别五脏的病变。
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zhi,读止)、羽。
以五音配合五脏,如肝木,在音为角;心火,在音为微;脾,在音为宫;肺金,在音为商;肾水,在音为羽。
五脏都有各自的正音,这是正常的现象。
如脾土在音为宫,正常的发音,自喉而出,声音长大而调和,有沉洪雄厚的尾声,这就是宫的正音;若是病人在发音里失却了这种正音,就是病态。
这种耳听五音的古代诊断方法,目前临床上已少有人应用,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与古典诊法来理解,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罢了。
问诊,就是通过医生和病人的谈话问答,以了解疾病的经过和病人自觉的病苦和感受。
自然界有风,暑,湿,燥,寒五气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人能很好地适应它,因此,反过来对人体五脏起一种资生作用。
但是超过了正常情况的五气,也会使人体五脏引起病害,就往往会反映出各种症状来,如反映心的噫气,反映肺的咳嗽,反映肾的欠伸等等。
这种由于五气所致的五脏病症,古人称它为五病。
同时根据古人的体会,人的五脏对环境和饮食中的五臭(办称五气,即臊、焦、香、腥、腐)和五昧(苦、酸、甘、辛、咸)都有“所主",也就是各自的分管,这往往从病人对某些气、味的独恃喜爱和不喜爱反映出来。
医生通过和病人的语言问答,以了解病人的五病,并推测五脏的偏胜情况,从而诊断所生的是什么疾病。
切诊,是医生以手指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身体其他部位(主要是切脉)来辨别脉象以诊察疾病。
五脏各有它的主要脉象,叫做五脉(即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医生根据脉搏的正常和变化,可以了解病人脏腑情况。
以上所谈是古代医生对望、闻、问、切四诊的大体内容。
自古到今由于医疗实践内容的不断丰富,现在进行四诊,比前人又有更多的方法。
在望诊方百,不仅望神色,还望形休,望动态;并且望舌,看舌质和舌苔;也对头、百、眼、目、鼻、耳、唇、目齿和四肢、皮肤的形态色泽和排泄物进行观察。
闻诊方面,不只是局限在古人的识别五音,而是在辨别正常的声音之外,还对病变的声音,从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呢逆、嗳气、呻吟、叹息、喷嚏等加以分辨。
另外,还利用医生的嗅觉,从病人的口气、汗气、鼻息、身气乃至于病室的气味中加以测察病情。
问诊方面,从病人或家属询问一般惰况:问生活习惯,问家属病史,既往病史;从起病到现在症状都要问清楚,特别是对现在症的探问,更应该仔细问明。
如问寒热,问汗,问头身感觉,问大小便,问饮食口味,问胸腹感觉,问耳眼,问睡眠。
对妇女还要问月经胎产情况。
对小儿还得问种痘出庶,断乳迟早以及是否受过惊恐等等。
切诊方百,诊脉除掌握二十八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车、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的主病及其相兼脉象的主病外,并从寸、关、尺三部来分辨脏府。
除了切脉,对切按肌肤、手足、胸腹、额部等,也都是现在切诊中时常配合运用的方法。
明白了上述的诊断方法,临床时综合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内外环境和时问、条件等,就能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结论。
前代医生掌握疾病强调“四德"(即天时气候、人事环境、脏肪盛衰、神色脉象),也就足说诊断疾病,必须明确从整休出发。
因而必须审察内外,四诊合参;既注怠诊察脉息,又观奈神色形态,参合声息和病家主诉,辨别脏府表里的虚实强弱,结合时地情况,互相参照,加以分忻,然后对病惰的发展起势、顶后吉凶,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如果单凭一方百的了解,或是将望、闻、问、切四者割裂,孤立运用,都不能掌握全而,更难辨别病情的异同。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译注]这节是着重说明望诊中的色诊,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
望诊中五色诊的主要原则,就是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配合五色,从人体主要是颜面五色上的反映来辨析五脏的正常功能和异常病变。
五行就是木行,火行,土行,全行,水行。
五行学说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界事物变化的长期观察所概括出来的理论。
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就以常见的五种具体物质:木、火、土、全、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说理工具,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则用以认识和概括说明人体一切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人体与外在环境等复杂的关系。
按病人面部所出现的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可以测知内在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病变情况;以五肚配合五行、五色的关系,可以按五行的相生、相克末了解脏腑病变的相互关系。
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联系到五时、五脉等情况,进而探究其钳综复杂的变化(表l)。
变色大安,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译注]上节讲到人的五脏化生五色,是根据五行学说而来的。
如青属肝木化生之色,赤属心火化生之色,黄属脾土化生之色,白属肺金化生之色,黑属肾水化生之色,这都属于五行所化的正常之色,同时也是正病的正色。
五色的表现,以鲜明、浅润、光泽、内含(即不露)为好;以暗晦、沉滞、拈搞、外露为不好。
持别是色的润泽与枯稿,均说明胃气存衰情况,是辨别五色善恶的要点。
五脏虽有正色,但在患病时,病色与脏色还有相顺相逆的分别,这就是变色。
变色就是五色的生克顺逆,其中相生的变色叫顺色,相克的变色叫逆色。
五色的相兼合化,原是不计其数的,但变色大体纲要,可举出五项相生的顺色与五项相克的逆色如下表2:表2 相生变色(病属顺)相克变色 (病属逆)按上表来说,相生就是吉,相克就是凶。
但吉中亦有小逆大顺,凶中亦有顺逆,都要根据五行的制化乘侮规律来衡量,这是古时望诊中五色诊的诊法原理。
在临床诊断时,根据这种生克顺逆的变化,可以推知五脏主病和兼病,病的善恶吉凶变化也能够大致测抖出来。
例如:肝病见青色为相应,是疾病的正常现象,若见黑色或赤色(则肝的主病外,可能有肾或心的兼病),是不相应中的相生之色,属顺证,一般症情属吉。
若见黄色或白色(则肝的主病外,可能有脾或肺的兼病),是不相应中的相克之色,属逆证,一般症情属凶。
共余各脏也仿此类推。
但是这种主病兼病生克顺逆的推断方法,在实际临床运用时,仅仅不过是四诊合参中的一种参考,不能孤立的单纯依靠望色一法,否则就会得出片面的诊断。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①,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注]①颐:yi,音移。
口角后腮之下的部位。
[译注]这节足说五脏无病的人,应该具有正常的色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食,在这里是作五气对人体五脏起的资生作用解,也就是供养的意思)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意思就是说,天是供养人以五气的(如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地是供养人以五味的(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昧入肺,咸味入肾)。
天的五气是由鼻进入人体而藏于心肺,人受五气以后,由于心主血脉,因而上荣于而部而使五色明润;肺主声音,而使声音彰著。
地之五味,是由口进入人体而藏于胃肠,经过消化,输布体内以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得养,则气和而起相生的作用,津液得以生成,与脏气结合,神气也就发生了。
按照《素问》这种道理,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五脏之所以各主其色,是离不开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
正是由于五气藏于人的五脏,结合了饮食精气,才能酿成为五脏各自所主的色泽,向上反映在颜面上。
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都是根据自然五气的供养,结合饮食五味通过五脏的情蕴而显示于颜面的现象,因而是五脏的正常色泽。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译注]人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四时气候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四时面色,这称为客色(又叫时色)。
客色是随着四时变化出现的。
因为春气通肝,其色当青;夏气通心,其色当赤;秋气通肺,其色当白;冬气通肾,其色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脾,共色当黄,这是四时的常色。
至于主色,就是五脏原来的正色(又叫脏色),根据人的形质的不同(即所谓五形之人),各有它一定持征,如火形之人,面色一般是微红而鲜明;木形之人,面色一般微青而光润等。
但不论何形之人,都以黄为正色,按形的不同,仅是黄中微微带赤而鲜明,黄中微微带青而润泽等等而已。
由于主色是脏气所生,客色是岁气影响人体的变化,所以岁时不同,人的脏气应该随着时令发生一定的感应和变化。
如平时是黄润的面色,到春天就稍稍带青,到夏天就稍稍带红等。
这都说明人的脏气应随着四季时令感应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因此说“客胜主善",就是说明岁气胜人气是顺的。
否则,如果脏气并不随当令时气而转变,原来黄润的面色,到春天并不随时令而稍稍转青,却出现了白色;或者应当赤氏而黑,应当白反而赤,应当黑反而黄,应当黄反而青等,却是不正常的现象,因此说“主胜客恶飞就是说明人气胜岁气是逆的。
所以,凡是在诊断疾病时,要观察辨别病色,必先注意常色,主色、客色都属于正常的颜色,不是病色。
假如出现主客色变化规律以外的异常颜色,而又不像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所影响,那末就是病色了。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译注]本节说明望色和诊脉有相合相应和相反不相应的诊断方法。
这种色脉的相合和相反,往往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一般说来,色与脉应该相应,这是正常现象;不相应就是病态。
在不相应之中,又有生克顺逆之分。
这里就将色与脉的相合、相反、顺逆、吉凶的诊断方法,予以阐述。
古代诊断的望色,是以病人出现的青、黄、赤、白、黑五色,配合五脏,按五行生克关系,还要联系到五时、五脉,探究其错综复杂的变化。
恨据色脉相参,凡病人面色青,脉象弦;面色赤,脉象洪;面色黄,脉象缓;百色白,脉象浮;面色黑,脉象沉,在配合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都属色脉相合,是无病的常态。
但也有在患病的时候即不在配合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例如肝病面现青色,出现弦脉,则属病患中的正常现象。
即听谓有此症,现此脉,见此色,是合乎规律的。
然而也有色脉不相应的,例如病人已现青色,但脉象并不见弦,当出现这种色脉相反的情况,就是明显的病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