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合集下载

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

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

让琅琅书声响彻语文课堂忽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近几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

这是由于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朗读的功效和训练,只注重高考语文习题的训练,而造成高中语文哑声。

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

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每况愈下,师生都束手无策。

古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有独特的见解,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对“朗读”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朱自清老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是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浣之趣。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一节中就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口语交际”一节中又明确指出:“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

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节中再次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这一切都说明朗读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实,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离不开朗读,并且要求学生读到能够背诵下来为止。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听录音范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学生尝试配乐朗诵,小组分工合作朗诵,讲解诗歌每一节的内容情感后再朗读每一节,讲解完整首诗歌后再朗读全诗……到了最后,有的同学已经在反复的朗读中背诵下来了。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语文,这两个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情感。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语文课堂有时却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韵味。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重新充满语文的味道呢?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首先得有书声琅琅。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去感受文字的韵律和节奏,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学生们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仿佛能让人看到那如画的美景;一首激昂的诗歌,在响亮的诵读声中,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壮志豪情。

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堂还应该充满思考的氛围。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比如,在学习一篇小说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主人公的命运为何会如此?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深意?”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去。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场所。

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的味道,更体现在对文字的品味上。

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精妙之处。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为何不用“到”“过”等字?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人“炼字”的功夫,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表现力。

而且,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

通过对这些手法和技巧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还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等。

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校园内,最为动听的莫过于琅琅读书声,书声应是成为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特征。

这是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宝贵经验。

其实用性最强、收效最明显。

“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强调了读在理中的重要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告诉我们读,能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部编版教材,小学阶段有129首古诗文,适应语文大时代,要求学生多阅读,故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是我们语文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朗读是直接提高语文成绩,培养语文素养最简单,最容易的操作方法,单靠看.靠浏览,或要求学生默读,不大声地读,就达不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因此,课堂中的琅琅书声,尤为显得重要。

如何让乡村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结合个人教学经历,觉得以下做法,行之比较有效。

一、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长期坚持范读,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学生的朗读能力随之得到不断提高。

范读分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音频。

凡是音频上面有那一课的朗读内容的,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放给同学们听。

放第一遍时,让他们边听边用笔做不同的记号,哪儿需要停顿,哪儿读重音,哪儿读轻声,哪儿该扬上来,哪儿应降下去,哪儿速度快,哪儿速度读得稍微慢;放第二遍录音时,让他们小声和着读,跟上节奏,像《月是故乡明》、《匆匆》等就是这样开展教学的,让同学们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

二是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的,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在不知不觉模仿,老师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效仿,如在教《自相矛盾》等文言文时,我范读课文,学着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双手背在后面,在讲台前踱来踱去,嘴里念念有词,同学们觉得挺有趣,迫不及待地跟着读起来,他们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二、导读。

语文(心得)之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之本

语文(心得)之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之本

语文论文之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之本
语文,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

”又指“语言和文学。

”这语文课,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应该书声琅琅。

这不,《构建小语好课堂》的作者韩春梅老师的课堂,就是以读为主,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韩春梅老师的课堂,是“三读三段”模式下的小语课堂。

即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和设计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像,每一次“读”都要经历一个学展点练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学有路径。

力求用“读”的活动代替“教”的灌输,激发“学”的投入。

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既学了文本,又获得了高于文本的许多东西,既发挥了学生主体,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

下面我们以《赶海》为例,诠释琅琅书声的“三读三段”课堂吧!
自学导引环节,有识字、组词、读文概括和结合文本事例内容进行的写话。

这自学导引目标明确清晰,切合学情,且操作性极强。

教学选录环节分为:六个环节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形式可以多样,但要合理运用。

我个人认为,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的朗读能力与水平要先提高,所以,教师先要过朗读关。

我建议把普通话测试后面40篇文章拿出来让教师没事时读读,教师也有个比赛。

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能使学生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从中领会朗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读得好,学生自然地中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

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一段或几句话即可,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每一次读书都让学目的地去读,不要盲目读书。

三、说说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雨花区砂子塘小学熊畅我经常对自己说:不想变成井底之蛙,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听一堂好课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自己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是一堂不太成熟的课,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有所感悟。

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比武就给老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这段时间虽然事情很多,但我周二仍然挤出时间听了一天的课。

听了周美霞和罗菲菲两位老师的课,感觉两位青年老师在砂小成长得特别快。

她们的教学紧紧地围绕“重点语段的朗读教学”来展开。

周美霞老师通过回顾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然后读悟结合,通过读体会安利柯后悔的心情,再运用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理解感悟和外在的运用表达有力地结合起来。

教师适时地引导想象,既发散了学生思维,更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伙伴的珍贵、友谊的美好。

但是如果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怎么样?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效果会更好。

其次,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争吵后“我”的心情时,因为没有联系上下文启发想象,所以朗读的效果还没出来。

罗菲菲老师能够从整体入手,利用启发想象来指导朗读,将读和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朗读有激情。

如果老师的反馈语言在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所提升,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有所提高。

语文老师都知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谓百花齐放。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论文

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论文

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最近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说,在完成识字教育之后,哪怕所有的语文课都用来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的情况强……这话说的何等辛酸,又是何等中肯。

可见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读这一重要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但是,由于我们常常习惯了包办式的教学,不愿意放手,造成了学生与文本的隔膜。

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朗读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朗读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识记,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关于“读”的妙述:“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力。

也可能唤起他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百草原”的形象被描绘地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讲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需要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能使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朗读是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气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吕淑相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大量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音乐。

无论新课程如何改革,方法如何改变,手段如何多样,“读书”都将是阅读教学中最根本的手段,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

古人便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教学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朗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强朗读教学,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自己要常读。

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很难想象,一个从不开口读的老师能让学生爱读、读好。

教师的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

教师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爱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听范读时,学生时而在教师的换角色朗读中哄堂大笑,时而在老师的深情朗读中热泪盈眶。

每次听完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都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文章中,像教师一样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字中蕴藏着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语言真挚感人。

我在读到动情处时声言哽咽,再看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出神地望着我,有的眼眶已经湿润。

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带着这样的一份感动再去读课文,去理解作者所要表示的情感,许多阅读理解中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除了读给学生听,我还喜欢在学生齐读时和同学们一起读。

听着老师的读书声,他们便也读更加起劲了。

2、教师的范读是学生学习,模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范本。

模拟是小学生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提高朗读水平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而教师的范读则是学生模拟的范本。

老师读得好,学生模拟得像,就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记得在教学《寒号鸟》一课时,有一句话描写了寒号鸟因懒惰而受冻发出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我在读这句时,感觉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冷得受不了,冻得直发抖的寒号鸟,“哆啰啰、哆啰啰……”这颤抖的声音一出,全班同学都笑起来。

一趣二悟三技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趣二悟三技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趣二悟三技巧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发布时间:2021-09-14T07:56:57.608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7期作者:邱杨[导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

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已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地达到朗读训练的目标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朗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邱杨(广汉市第四小学四川德阳 6183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7-035-02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品味。

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已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地达到朗读训练的目标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朗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趣”字当头,入“境”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的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训练才能落到实处,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便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发条”所在。

1.言语激趣,以情入境在学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动情的话语往往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设计这样一段引人入胜的话,“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

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神州大地。

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作最后的沉痛告别。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上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上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上唐艳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情况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问问答答的形式多,有感情朗读的机会少。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书声琅琅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1.导语激趣导入,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快快乐乐地朗读课文。

2.范读引路小学生喜欢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

老师的一段示范朗读往往胜过百十句“该读什么语气”之类的枯燥话语。

3.群体竞争小学生特别希望受到群体的认可和重视,特别爱在群体中表现自己。

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沙龙”等活动,比一比、赛一赛、评一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4.体验成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朗读兴趣。

二、扎实进行朗读训练1.感悟句子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词句截然分开,分析课文之前朗读一遍,分析完之后再读一遍,朗读多流于形式。

实际上,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他们是文章的血与肉。

朗读和理解词句是相辅相成的,朗读以理解词句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读”与“感悟理解词句”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养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朗读训练,比较下面的两段话:①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

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②母亲起来添桑叶。

我一觉醒来,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

A.分别读这两段话,你觉得哪段话写得好?B.好在哪儿?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为了孩子们念书付出辛劳的感激与敬爱。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语文学习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种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造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地训练,才能熟能生巧。

1.教师的范读。

范读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

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教《海浪里钻出来》这首儿歌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钻出来”“打滚”“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文章挺有趣,就非常想读。

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的一些动作也惟妙惟肖。

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了一些朗读技巧。

到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能力,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句段和学生难理解的部分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是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出来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狼和小羊》、《小马脚疼》、《狐狸和乌鸦》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

《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小角色,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采用这种方式朗读。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
读基调。 二 、 师 范 读 。 染学 生 教 感
情 。 这 一 设 计 主 要 是 给 学 生 提 供 一 个创 新 的 机 会 , 示 展
他 们 的 理 解 力 、 像 力 、 演 才 能 以及 协 作 能 力 , 发 学 想 表 开
生 的 潜 能 。 学 生边 演边 读 , 演 促 读 , 深 了体 验 。 以 加 朗 读 的形 式 纷 繁 多 样 , 师 应 把 握 好 时 机 , 理 设 教 合
悟 出来 了 。当 然 , 师范 读 时 要 让 学 生 边 听 边 想 , 看 边 教 边
计 教 学 中 的 每 一 次 朗 读 形 式 , 争 使 各 种 形 式 的 朗 读 都 力
发挥 出 实 效 。 五、 多元 评 价 。 进 乐读 促
卡 耐 基 曾 说 : 使 一 个 人 发 挥 最 大 能 力 的 方 法 是 赞 “ 美 和 鼓励 。 ” 童特 别 喜 欢 得 到 老 师 和 同学 的鼓 励 和 赞 儿 美 , 怕 是 一 个 微笑 , 个 眼 神 , 足 以使 他 们 体 验 到 成 哪 一 都 功 的喜 悦 。所 以 , 教 学 中 对 学 生 的 朗 读 评 价 十分 重要 。 在


创设 情境 。 发 兴 趣 激
心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趣 是 激 发 学 习 的 最 现 实 、 活 兴 最
跃 的 因 素 。 儿 童 有 了浓 厚 的兴 趣 , 会 积 极 地 投 入 到 学 才 习 之 中 。教 师 应 针 对 不 同 课 文 的 内 容 和 特 点 , 设 各 种 创 有 趣 的 朗读 情 境 , 发 学 生 自觉 地 地 参 与 朗读 。 激 近 年 来 , 着 科 技 的 不 断 发 展 , 媒 体 技 术 在 教 学 随 多 中 广 泛 运 用 , 对 培 养 和 丰 富 学 生 的想 象 力 起 着 重 要 的 这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默读是不能代替诵读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

”所以,诵读越来越受到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视。

但语文学科应达到怎样的效果,通过诵读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如何加强对学生诵读指导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读思结合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

缺少思考的朗读是有缺陷的。

怎么思考呢?例如,读朱自清先生《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再如“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园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是什么意思?“满园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簌簌”流泪是什么样子?“不禁’又说明什么呢?带着思考读,学生潜意识里便有了追寻的目标。

2 读品结合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如果你觉得“脚步近了”用笔巧妙,就要琢磨:妙在何处呢?读“小草偷偷的从土地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和“钻”用笔不凡,也得琢磨琢磨:怎么不凡呢?换个说法怎么样呢?又如,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阿长为什么把书名说错,买书容易吗?这就是品。

品的过程便是体验文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3 读出形象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

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述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红的像火,分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

”读到这几句,要在想象中让眼前展现出一片如火,如霞,如雪的春花,不仅美丽好看,仿佛还有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

接下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时,眼前又该换成一副“累累果实挂枝头”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心醉。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往往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成长的伴侣。

而书声朗朗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的生动表现。

作为语文课堂上最直接的声音之一,书声朗朗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承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

通过书声朗朗,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内涵。

在老师朗读一篇文章时,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语调、语气、语速中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和意境,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在学生朗读时,通过他们的朗读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学生在理解文章、领悟意境等方面的水平,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书声朗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在书声朗朗的浸润下,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感受语文之美。

当学生们听到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朗读者用动听的声音将文章中的情感、意境传达出来时,学生们会慢慢地被文章所感染,渐渐地产生对语文的向往和热爱。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也会更加深入。

长此以往,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会随之增加,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更有动力。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模仿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吸收语文精髓。

通过朗读,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朗读也是一种对学生们的综合考查,通过学生的朗读,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而通过朗读,学生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中应该存在的声音。

书声朗朗既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语文学习的助手,它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语文功底的一种方式。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论文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论文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摘要】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学生读的重要性及一些自己多年教学中的读的教学心得发表一些自己的浅见,以期与其它大方之家一起交流学习。

【关键词】朗读方法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教师中大兴,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向传统教学方法挑战。

一时里,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甚至于唱歌,跳舞及至小品等表演均在语文课堂上出现。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异彩纷呈。

学生们表演得意犹未尽,不亦乐乎,教师在教室里指导得汗流浃背,晕头转向。

诚然,这样的课堂非常活跃,气氛热闹,但总让人觉得这好像不是一堂语文课。

笔者常常思考:在这些老师绞尽脑汁,究尽心思的各个课堂板块设计中,甚至于都加入了很多纯艺术化的项目,但为什么独独没有给课堂诵读留点时间呢?笔者留意这一现象已经很久。

现在,由于升学的压力和课改的误区,语文课堂诵读越来越被语文老师忽视,大多数教师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字句训练,阅读分析及作文指导上,语文课堂上的读一再被压强。

最近接了一个初一班,我发现全班五十几个学生中近一半的人几乎不会读课文,能完完整整的念完课文的一半同学中也是发音不准,吞吞吐吐,极不流畅,就更谈不上感情充沛,生动有感染力了。

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首先谈一下在语文课堂加强朗读的必要性。

一、重视朗读,是配合国家推广普通话,加快民族融合,促进共同繁荣的大形势所需。

国家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教育法》也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很明显,在学生中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读的训练,对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讲,也有必要重点抓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文本教材是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课本中的,我们通过诵读先把视觉形象一一文字转换成听觉刺激,然后再通过想像让学生走人作品,与文本的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激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共鸣,把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礼记·教学相长》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文章犹如“佳肴”、“至道”,要“食”要“学”,即好文章一定要朗读与背诵。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快乐而高效地诵读课文呢?一、激发兴趣怎样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呢?主要可以通过环境感染、榜样示范、体验成功三种方法。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诵读环境,利用早读、晚读、课堂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感受诵读的环境与气氛;其次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以及教师声情并茂地泛读,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愉悦境界,让学生产生心慕手追、跃跃欲试的冲动;再就是展开阅读竞赛、课前三分钟朗读或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二、指导方法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方法使人的工作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诵读若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好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做到“口读、耳听、手写、心记”。

又一种方法我称为“诵读三部曲”: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玩味词句,具体把握;想像画面,形象重建。

具体朗读方法有很多例如:1、齐读:宜选择文章中的关键性片段或者抒情性强的片段让学生齐读。

此法常用,但不要多用滥用,避免学生“滥竽充数”。

2、散读:学生各读各的,根据自己的实际又针对性地读、记、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3、个别读:指名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单个朗读,大家评议,以鼓励表扬为主,肯定优点,恰当地指出努力方向。

4、分组读: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轮流朗读,可以比赛,看那组读得好。

5、分角色朗读:适用于剧本或者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在学生中分配角色,要求读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时候,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既传统又有时代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赋予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不断的发扬。

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此有些误解或理解的偏差,使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本文就自己的教学体验讨论了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去努力实践,以便赋予更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培养还记得刚刚站上讲台不久,给学生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一段讲到孩子们读书的情景:“于是大家都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还有那位先生读到得意之处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

教到此处,我有一些说不出的冲动。

我的脑海中隐约浮现出一副画面:一张张稚气的脸摇头晃脑的读书,教室一片琅琅的读书声。

然而,这种画面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越来越少见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传统的朗读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该抛弃了?在新课改的理论学习中,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我渐渐认识到:朗读教学没有过时,也不能抛弃。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标,还是和整体感知、理解、品味、领会、体验等同的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

虽说如此,但我周围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许多老师虽然在他们的教学中运用了朗读的方法,但也只把他作为一种实现自己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甚至一些老师只是为了读而读,对朗读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

认为朗读只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和停顿、重音等,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很不错了。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够的,没有很全面的把握朗读的内涵和外延。

再加之现在的学生在“读图时代”多元化朗读的影响下,图画和视频强烈的冲击着他们的眼球,他们亲近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朗读的习惯和能力也越来越差。

许多学生让他们去读名著,根本读不进去,他们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影视文学。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图也有他的优点,它比较直观,形象,易于人们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也谈低段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江西省会昌县第三小学邹运香邮编:3426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本,把朗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让语文课堂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品、读中悟。

对那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的魅力。

可见,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从教低段语文教学多年,发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常常出现以下的现象:
1.唱读严重,不会停顿。

2.读不流利,结结巴巴。

3.有口无声,不会感悟。

存在这些弊端,主要原因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比较少,而现在的课文内容多,生字也多。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绞尽脑筋,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让课堂书声琅琅,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除了要多读多练外,最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学生无穷的潜能。

而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一、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十分短暂,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该如何支配我们的课堂?一堂课靠一张嘴拼命地讲,哪怕讲破我们的喉咙,也是无济于事。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课文,甚至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

这样,鲜艳的画面就令小朋友更有兴趣学习,对画面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上册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做好的课件(雄伟壮观的升旗仪式)。

利用课件,让他们充分地去观察,自由地表达: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鲜艳的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这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啊”起来,说:“我多想去看看!”,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一篇富有童趣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上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一幅幅白雪皑皑及雪后小朋友欢乐的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下雪的快乐,体会课文的轻快活泼。

当“小画家”出现时,小朋友和“小画家”一样兴奋,兴奋地跑向雪地……这样生动活泼的场面,小朋友在朗读时那欢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身临其境的配乐感受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

那停字断句,轻重急缓随着音乐自然的表现了出来。

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来。

再如教学《四季》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赏四季景色的时候,我陪上了优美的钢琴曲,让
学生在惊讶之中充分的享受。

还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

又如教学充满音乐感童真的《小小的船》时,课前我先让小朋友欣赏儿歌《小小的船》。

通过音乐的欣赏,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更充分的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如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

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

如此种种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朗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接受生动、形象的东西比较快,而且低年级的小朋友爱唱爱跳,在朗读课文时加上动作来朗读,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中较难区分的是“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一句,出示三只手指表示竹叶,梅花双手合十后做花开状,枫叶则打开五只手指,月牙则用手比划弯弯一弧。

如此表演一两次,学生就会边做动作边朗读,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 小小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我适时引导课文中的“我”爱护鸟儿——“捧”,“轻轻地”,“投向”的动作指导,
孩子们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和我们爱护鸟儿的情感,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四、活泼可爱的角色入境朗读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

如教学课文《借生日》一课,我让孩子们充当“小云”,我当“妈妈”进行对话角色表演,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扮演“小云”的同学读出了小云爱妈妈的语气,扮演“妈妈”的我则读出妈妈爱小云。

同学们被我们的表演感染着,当我问同学们“在家里,你会为你的妈妈做什么?”,小朋友都争抢着回答:“我会为妈妈洗脚,我会……”我利用时机及时教育:“希望你们能说到做到。

”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有了以上几种朗读方法,再加上平时整个班级的齐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个人读,同桌互读,老师范读等多样的朗读,以及老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评价,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
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的生命。

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是的,让我们重视朗读,让我们的低段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