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f954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0.png)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fbc6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7.png)
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科学体系。
它探讨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是如何从生物、社会、文化和经验等多方面形成和发展的。
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交叉学科之一,也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人类语言习得的基础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是西方哲学思想家及语言学家们探讨人类语言习得发展历史的基础。
18世纪哲学思想家英格兰的约翰斯莱尔(John Locke)提出“空白心灵”(Tabula Rasa)理论,即人类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没有前提认识,只有在社会环境中通过かぎり,具体知识经验才会形成。
这一思想激发了19世纪乔治弗罗斯特(George F.Rost)“上帝之口”(The Mouth of God)理论,即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是上帝的恩赐。
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现代语言习得理论,以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最著名的“内在认知机制”(Inner Cognitive Mechanism)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认为任何人都有生来携带的语言习得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具有内在一致性、通用性和有限性。
后来,语言习得理论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范向的综合性理论,涉及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习得的过程、机制和规则。
它既强调了习得者本身的内在特征,又关注外部环境和语言文化环境中与语言习得有关的诸多因素,探讨了习得者如何从外界诸多信息中进行过滤,如何从复杂情境中抽象出相关的语言模式,如何利用自身的认知资源,在各种语言范式下实现有效的信息转换。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个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探索和实践的方式,使自身的语言技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它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是整个认知系统发展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对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知、反映和参与。
语言习得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不同年龄段的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行为有着其特殊的规律,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语言习得能力。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c38c0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f.png)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的整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了语言。
在这个理论中,模仿和强化是关键因素。
儿童会模仿成人的语言,而当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肯定、奖励或表扬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更有可能再次出现。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如何创造新的语言表达,以及在缺乏明确强化的情况下仍能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现象。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装置(LAD)”的概念。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有限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快速而有效地习得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即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则,而儿童能够凭借天生的语言能力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则。
先天论对于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复杂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它对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和经验的作用有所忽视。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主张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概念。
同时,语言环境也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
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这一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超出他们现有水平的任务,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还关注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814665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c.png)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3b7a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c.png)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语言习得是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便开始接触的一个概念。
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会通过母语学习来获得自己的语言技能。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指的就是一种试图解释语言习得的理论,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1.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
语言习得指的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下通过言语交流逐渐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
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指从一个习得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
这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间仍存许多差异。
2. 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正是因为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着差异,所以语言习得的研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其中,内在因素假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这个假说认为,人的脑部在出生时会自动拥有一种语言学习的机制,能够通过认知发展和语言输入来有效地学习母语。
这一假说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之中。
3. 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除了内在因素外,语言输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语言输入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其所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交场合等。
通过逐渐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输入,孩子们不断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并广泛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4. 语言习得与神经科学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视角。
对脑部结构与功能的深入了解,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习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到多个脑区的运作和交互,这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生理机理提供了帮助。
总之,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是如何通过基本的运作机制,依靠输入和认知发展等要素形成的。
而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提供重要帮助。
语言习得理论 ppt课件
![语言习得理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8fdf82be23482fb5da4c2a.png)
语言工具主动海地豚获杂得技社表会演的和个体的经验, 并产生比较持鸭久子的下行水为游变戏化。P145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学习重点
1.掌握语言学习和的区分 2.掌握几种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3.掌握几种第二语言习得假说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学习理论 1 . 本什能么行是为学习in行st为in的ct分iv类e behavior ① 广学义习:行指为人和le动ar物ne在d生be活h过av程io中r 获得经
3 把学生的失误
变成教学资源
● 偏误分析
❖ (1)什么是偏误分析? ❖ 分析偏误—研究来源—揭示体系—了解规律 ❖ (2)什么是偏误?[英]科德 ❖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产生的规律性错误。 ❖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 区别:看使用频率;看使用者能否自行纠正 ❖ (3)理论基础:认知论、普遍语法理论
❖ 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 不断变化。
(3)反复性:有规律的重现。 (4)顽固性:语言“石化”现象。
△为什么外国人说中文总是感觉“洋腔洋调”的? △为什么有些同学大学毕业后不经常使用外语,
感到自己的外语甚至退步了?
◆ 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提高教师 专业素质
4
坚持有效的
1
语言输入
2
强化母语的 正迁移效应
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 内容介绍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ac11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f.png)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领域,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获取和发展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中,有多种语言习得理论,每一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语言。
例如,当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的单词或句子时,家长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增加孩子再次做出相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即他们能够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D),这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到有限的语言输入后,迅速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不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强化,而是利用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来发现和理解这些普遍语法规则。
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儿童为何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并且在缺乏充分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物体的分类和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交流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83f57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6.png)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掌握和理解语言的过程。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它强调语言与文化、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
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历程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过多个学派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而环境则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习得理论逐渐拓展到成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三、语言习得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1.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课外辅导中的应用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难点,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例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80887b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e.png)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b20ed27fd5360cba1adbb2.png)
3
?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 开。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 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加大。比较 理想的方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
4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 过程的理论解释
7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①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 体的行为 ,而不是意识。研究的目
的是为了预测和控制行为。
②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 解释人的行为。
③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
6
④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 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 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⑤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 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二)理论解释 ——语言习得理论
?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 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 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协助儿童语言的 发展,但并不能左右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这 就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刺激贫乏论” ,它强 调外界刺激对儿童语言的影响与儿童本身语言 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16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 得机制”( LAD )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一)
1
主要内容 ?语言习得的定义
第五讲 语言习得理论
![第五讲 语言习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18d30cba1aa8114431d9cb.png)
第五讲语言习得理论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这一章专门讨论语言学习,就是结合有关的语言学习理论,阐明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作为讨论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50年代末、6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乔姆斯基语言学习论的提出,逐渐改变了人们“以教为主”的传统观点。
60年代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打破了重“教”轻“学”、教师主宰一切的传统观念,强调“教”必须为“学”服务。
必须接受“学”的检验。
近几十年来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特别是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语言教育学科的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
语言学习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教学问题,还与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一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从6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系统地提出了学习与习得的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here are two independent ways of learning an SL: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Acquisition”refers to the subconscious process used by children developing their first language; “Learning”is a conscious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a separate system of simple grammar rules, or knowledge about the SL.(S.Krashen)“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2f7bf05ef7ba0d4a733bde.png)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对比分析理论受到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偏误 分析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 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科德(Corder)将错误分为两类:失误和偏误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 ,不反映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准。 偏误分析——就是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这一类语言错 误(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这种规律性的偏误也是中介语特征的反 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迁移(transfer):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
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 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干扰分为两类: 阻碍性干扰(preclusive interference) 介入性干扰 (intrusive interferenc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 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缺少的 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声调 汉字 量 词等)(第一语言中没有,第二语言中有) 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 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 介入。(第一语言中有,第二语言中没有) (复数变化 动词时态 个别语音等)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8c75f56b561252d380eb6e98.png)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外语教学界十分关注C homsky(乔姆斯基)学说和Krashen(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纵观外语教学发展进程,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有所长。
边缘科学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并用以指导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对当代外语教学起了积极影响。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输入,自然的学会语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Chomsky)提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应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他的这一理论为许多语言学家接受,并据此提出一些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如Bialystok Fillmore和Swain二语习得模式。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80年代以来颇为流行。
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5种假设是:1."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它认为,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daveloping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向儿童学母语一样,潜意识地自然吸收,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语言规则也同样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形成语感。
这样学会语言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的,称之为"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natural learning)。
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儿童才具备自然习得语言能力。
而Krashen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证明: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习得"能力。
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的第二途径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过程,这种称之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2."自然次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成年人掌握语法项目的顺序与儿童掌握这些项目的顺序大致相同,掌握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外语)的项目顺序也大致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
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
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
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该派只研究有机体外部行为的变化过程,而对有机体的内部思维活动则从不研究。
B认知学习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
⑴完形说(珂勒)(P148)➢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于20世纪初的“黑猩猩够香蕉”实验,认为顿悟是成功的关键。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决绝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整个问题的情境进行知觉,了解构成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也就是完形。
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
⑵认知——发现说(布鲁纳)(P149)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综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建立直接联结并由于强化的结果而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后在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时就会有自动的反应。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支配作用,把学习看做是渐进的过程,着重研究外显行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强调个体作用于环境,把学习看成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是突变,着重研究内部心理过程。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P159)➢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A信号学习,如人看到红灯就止步B刺激——反应学习,如老师的表扬C连锁学习,如体操动作的学习D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音节联合成复合音节、将单词组成句子E多重辨别学习,如近义词辨析F概念学习,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和定义概念(抽象的,通过定义学到的概念,如温度、质量等)。
G原理学习,对各种定理、定律或规则的学习H解决问题的学习,利用已学的知识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上八类学习,前五种属于行为主义,后三种属于认知学派。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B领会C获得D保持E回忆F概括G作业H反馈加涅还归纳了学习应达的五种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E态度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习得(acguisition):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learning):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一般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狭义的学习。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儿童或成人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儿童获得母语是以自然习得为主,同时伴随有意识的家长辅导;成人第二语言学习是以有意识的课堂学习为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会话、听广播等也常常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学习与习得不仅相互交叉,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西方语言学者认为,成人第二语言的获得是从有意识的学习逐渐发展为对语言的自然习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习得的成分越来越大,而学习的成分就相对地变小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习成分越来越大。
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
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则。
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苏俄学者关于这两种类型的学习的概念:A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直觉学习:单纯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B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自觉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途径是从直觉到自觉。
➢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中外学者不同的看法:A有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的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实际上难以区分B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生长发育时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随着发育完成一去不返,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能再重现。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p159)➢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由于用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的模式来解释语言习得过于简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中介说“: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的中介因素。
➢评价:A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B刺激——反映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C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化语进行强化,即使有也是对其内容而不是对其形式和结构。
D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的交际能力。
2、先天论(P161)➢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以其于80年代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
➢乔氏认为语言不是“习惯的总和”,而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人们习得语言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
乔氏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它不是指那些具体的语言规则或某种语言的语言,而是存在于人类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的语言中最本质的东西。
注意:核心部分、外围部分。
儿童先获得与核心部分有关的结构,而这些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参数值未定,处于开放状态。
LAD的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实际接触到的语言核心部分进行参数的定值。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假设——验证的过程。
➢争议:A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B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是指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找到普遍特征,但未必能为人类天生所有C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其他功能分开,与智力、认知无联系甚至先于他们而发展D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3、认知论(P164)➢认知论的基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皮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与环境学习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图式。
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
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图式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
认知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
●同化:儿童遇到新事物、新经验,总希望把它结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
●平衡:同化成功后,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平衡。
●顺应:如果不能纳入原有的图式,儿童就要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
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的。
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平衡总是动态的,由较低到较高水平。
➢评价: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也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不足:A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许多问题并未解决。
B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面不全面。
C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4、语言功能论(p166)➢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