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7 A Letter from Jenny|教科版(EEC) (29页ppt)
Work Together
A. Work in pairs. “The Parts of a Letter”
1. Complete the parts of a letter with your partner.
2. Number the sentences in the right order.
Do we have any cheese? Yes, we have ______.
Sounds and Letters
Thanksgiving Day
write
Lesson 3
Read and Think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letter to Xiaoxiao and Qiaoqiao? a. Jenny. b. Jenny's family. c. Their mom. 2. What is inside the envelope? There is a ____ of ____. 3. What did Jenny have on Thanksgiving Day? a. Turkey. b. Pizza. c. Hamburgers.
A. number the pictures.
B. draw a line.
C. choose the correct picture.
D. Read and fill in th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anks.
1. The letter is from _______. 2. David wrote a letter to _______. 3. There is a _______ of David in the envelope.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7课 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与反思
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73~7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提问: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提取液。
)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5.演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6.讲解: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
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
7.演示: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2.布置任务:指导生分组活动,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研讨交流。
4.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探索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
)有些化学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未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和工具。
[教师]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本课教材上各种生物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预设:喜鹊、蝗虫、蚊子、麻雀、蜻蜓、蝴蝶、狗尾草、瓢虫、蟋蟀、蚯蚓、苍蝇、燕子、蚜虫、蚂蚁、梧桐树。
)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预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2.谈话:生物种类繁多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对它的研究有何意义?本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3.过渡: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而我们所处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校园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预设:不知道。
)想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做一些观察和记录来统计生物种类。
)4.揭题:为了更详尽地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今天就要进行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板书: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或田野)中常见的不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兴趣,同时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顺势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7课 保护生物多样性
聚焦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话题。
生物多样性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呢?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每一个生物 类别下又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他们因 为遗传和变异出现了多样性。
活动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物种,进行就 地保护、迁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 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 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 护和管理的区域。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3.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
1.商定宣传海报主题。 2.制定宣传海报内容。 3.设计海报封面。 4.展示海报。
拓展
调查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研讨
1.地球上生物种类那么多,人类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保 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上各种 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量、种类齐全的药材和 充足的工业原料等。同时,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 源。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 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 不可推卸的责任。
2.交流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 园等,对比较珍贵的、 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进 行人工辅助保护;
2.交流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了基因库,贮 藏植物的种子、花粉和 动物的精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优质教案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语言运用: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汤姆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
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价值:本篇属于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旁的星号提示本篇属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承担了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项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正体现了第二项学习重点内容。
关注创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据作者在小说之前的序中介绍,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如“哈克”,有的是集众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主人公“汤姆”。
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教堂、法院等社会形态一应俱全。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在这篇(节选中)重点体现后者,这也正是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这部小说的原因所在。
关注人物关系:一部外国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且名字复杂,对于中国青少年读者来说,理清人物关系,对了解故事大意有很大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7课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大量的铁制品,如铁门、铁板、铁锁、 铁钉等。一般条件下,铁特别容易生锈,从而造成了大量损失。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慢铁生锈的速度?有没有办法防止铁生锈?
实验主题:铁生锈的快慢 实验器材:铁钉、试管、盐水、糖水、菜油、水、试管塞等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实验步骤: 1.五根试管里面分别是盛满空气、盐水、糖 水、菜油、水。 2.各放入相同的铁钉一根,用试管塞密封。 3.每天观察、记录铁钉的变化。
2.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的铁窗容易生锈?( B )
A干燥的沙漠 B潮湿的热带海边 C干燥的高原 3.以下方法中,能有效减慢铁生锈的速度或防止铁生锈
的有( A、B、F )
A涂上油漆 B放在干燥处 C用湿布包起来 D放在地窖里 E放入水中 F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下列剪刀自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D )。
A沼泽地里
B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壤里
C河流附近酸性土壤里 D透气性差的干燥土壤里
7.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铁器生锈的是( C )。
A涂上油漆 B放在干燥处 C放入水中 D完全放入食用油中Βιβλιοθήκη 选择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目的是( C )。
A、增大硬度防止撞坏
B、增大厚度防止磨损
C、防止铁生锈且美观
D、美观和杀菌杀毒
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放置位置 生锈速度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慢 较快 较慢
盐水里和 空气中
快
我们的结论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特别快。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从这份实验记录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从而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
2.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3.学会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措施。
2.难点: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准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材料。
3.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提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2.呈现(10分钟)展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如栖息地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和点评。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学生可以参与的环保活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威胁,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威胁和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例较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威胁,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观察、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图片、案例、视频等。
2.实验材料:生物标本、植物标本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威胁。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4.巩固(10分钟)总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 1 课校园生物大搜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5.调查方法(1)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2)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6.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1)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
8.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 2 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
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二歧分类法: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3)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4.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
这说明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5.校园中的动植物存在的关系: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
《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李大敏整理2011-2-19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P2)答: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P 3 )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202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3.形形色色的植物4.多种多样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7.保护生物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校园生物大搜索》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与本单元的第二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两个学段目标。
校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本课以调查校园中的生物为主体活动,学习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体会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
本课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科类和数量;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
并设计出调查记录表;最后按照小组数最划分校园的调查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重点调查,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能感悟到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
校园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学生通过调查校园的生物可以以小见大,从而感悟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 精品
能说会写的教材说明部分包括对本次教学内容的简单介绍。教学建议也是提示性的。
语文七色光的教学建议是对每一个练习题的内容、练习方式及练习目的加以说明,使教师明确题目的设计意图。
三、使用说明
1.“教材分析”
在对课文内容作具体细致分析说明的同时,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还提供了不少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对课文结构的分析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使用,而不必全盘教给学生。
语文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以课文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为重点,从课文中提炼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选词语”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词语,逐步养成自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良好学习习惯。
2.“快乐读书屋”中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
其次按单元逐课编写。
每单元开头都有一个总括性的说明文字,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以及教学要求。
单元内分阅读、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三大板块。阅读板块包括课文和快乐读书屋,都分别由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组成。能说会写板块由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组成。语文七色光板块包括教学建议。这三大板块中有些后面还附有参考教案(或教学片段),是多种设计中的一种,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三、“能说会写”板块的设计
“能说会写”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和习作。
1.口语交际的设计。
配合单元主题进行技能训练,本册教科书设计了7次口语交际活动。设计时遵循情境、互动、应用、生活化的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课件
研讨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 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主题: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沙子、豆子、烧杯、白纸、筷子、筛网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留样作对比。 2.将沙倒入黄豆中混合,用筷子充分搅拌。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 4.将混合后的沙、豆与混合前的沙、豆进行对比观察。
拓展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小结
上图:米饭遭遇碘酒 下图:淀粉遭遇碘酒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 化,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与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身世”大揭秘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 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 味纯正。淀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 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 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
1.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B )。
A.黑色 B.蓝色 C.棕色
2.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3.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导入
思考:空气、电、火、声音是物质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七节的内容。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是从汇报交流学生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的发现中展开的,学生热烈地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学生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中已经初步发现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快慢,于是我通过回顾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现象中铁钉生锈在空气中及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生锈速度,自然引出探究铁生锈的快慢是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在第五课之后,在教室里安排2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要求他们记录了第四天的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
师生讨论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防锈措施知道的很少,我事前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明确了铁这种物质是会发生变化产生铁锈这种新物质的。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们会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潮湿的环境相关。
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成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获得结论。
结合前面《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探究铁生锈成因,在课外学生也已经通过开展对比实验来观察记录。
基于这些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他们在本课“科学研讨会”这个活动中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铁生锈的原因。
但我发现就教材本身的设计来看学生是很难获得铁生锈的成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科学结论的。
(有两个变量)因此,要让学生找出对比实验中隐藏的对比条件(空气中有水,水中也有空气),就必须对教材这张实验记录单进行完善,设计“只有水而没有空气”和“只有空气没有水”的两个环境来进一步补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对实验观察记录的推理论证,得出铁生锈是由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后续变化猜测,预测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多少关系很大;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交流,掌握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通过“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影响铁生锈速度的条件。
【教学难点】
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师:试管、试管塞、水、铁钉、植物油、PPT
生:课前经历5课作业: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研究影响铁生锈速度原因的实验记录单
第小组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的速度与()有关
我们的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可图文并茂)
【理念体现】
本课承接第5课《铁生锈了》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方法,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知道了影响铁生锈速度的原因,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学生对铁生锈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有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生锈的原因学生们还保留一定的好奇心。
由此,教师可以从铁生锈造成的巨大危害入手,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好奇的求知心态开展本课的“科学讨论会”探讨生锈的成因。
对于空气和水这个共同作用的获得,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的环节中,要循序渐进地展现几组对比实验:1.空气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2.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3.空气、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经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分析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大多会想到空气、水都和铁生锈有关。
教师再请大家观察铁定生锈部分,交流交界处生锈明显的现象,探究到这里,学生们对“空气和水共同使铁生锈”这个结论的获得也将会水到渠成。
从本课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辅导作用不但表现在巧妙的引导、多方的质疑和不断的赞赏鼓励,更表现在适时地传授。
比如适宜地给出科学结论:铁生锈的原因是由空气和水共同作用引起的。
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人们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必须由孩子自己发现、探究。
事实上,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可以探究出来的,而是靠教师直接传授、学生自主阅读吸收获得的。
本课设计就是学生在已有旧知的作用下、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完成的,而学生的探究只是课堂中的某部分环节,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善思、动手的多方能力。
在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丰富的真理性知识作为盘中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以彼此的探讨与交流作为手段,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