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的研究述评
“工作狂”男人
“工作狂”男人“工作狂”男人生活的概念要比工作大得多,生命的意义,也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上的成功来证明。
过分依赖职场竞争带来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忽视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必要的经营与维护,不但不能逃避寂寞空虚,结果往往是吞咽更深的失望和孤独。
作为男人,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脑子里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他们基本不会有上下班的界限,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地点,而办公室则随时可以成为加班时躺倒睡觉的“家”;偶尔陪家人朋友散心逛街,他们也多半是人在心不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对于工作,他们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状态,一旦离开了工作,就会精神不振,毫无生气,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就是“工作狂”。
观察身边的工作狂,大概有几种不同原因:其一,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激情不减。
其二,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或者因为客观原因两地分居,家人不在身边,或者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其三,把工作当作逃避手段。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
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对企业来说,雇用工作狂具有积极作用。
因为他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也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下属的工作。
因此,他们的工作推进速度会更快,成绩也可能比较明显。
而对他们的下属来说,受他们的影响,不得不在工作上花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大力气,业绩相对来说也就会更出色。
不过,作为男人,这些成果都是有代价的。
作为下属,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上工作狂上司的工作步伐,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这些下属可能“敢怒不敢言”,但是时间长了,必然会造成下属的满腹牢骚。
除非经济收入上有不可抵制的诱惑,否则很少有人能忍受在心理不愉悦的状况下长期超时工作,最后结果往往就是下属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
工作狂不一定是坏事
工作狂不一定是坏事与黑莓手机寸步不离?在晚上10点钟给别人留工作语音短信?那你可能就是个工作狂人,这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但是新的研究认为身为工作狂人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你陷入过工作狂的状态吗?你为工作感到兴奋吗?法国鲁昂商学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积极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管理学教授耶胡迪·巴鲁(Yehuda Baruch)认为,只要工作的欲望是自发产生的,它就可以引发出个人的成就感(我完成了那个项目!我解决了那个财务问题!),也能让公司受益(那个项目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完成了!我们的客户觉得我们很棒!)。
无可否认,许多人把工作狂看成一种有害的瘾,需要加以治疗,就像是酒瘾和毒瘾一样,因为工作狂偏离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方程。
但是许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还是感到了平衡,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比率与多数人不同。
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样。
巴鲁解释说:经常吃点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满足感。
工作对工作狂人也是一样,工作给了他们活力,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感觉良好。
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损坏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就应该让他们自在地吃或工作。
不过,工作狂常常会与工作过度相混淆。
巴鲁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时数的问题。
你需要加班费,或者你有个冷酷的老板(《恶老板》(Horrible Bosses),有人看过这部电影吗?),这些都强迫你必须加班。
如果你对工作表现得太过热情,你的老板可能会因为你工作自觉而占你的便宜,最终让你觉得工作过度。
这时候,压力──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就会转变为痛苦。
读者们,你什么时候陷入过工作狂的状态?你为工作感到兴奋吗?你认为那样健康吗?Study: Nothing Wrong With WorkaholicsCan't step away from the BlackBerry? Leaving a work voicemail at 10 p.m.? You might be a workaholic. No surprises there.But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ay not be a bad thing.A paper out of the Rouen Business School in France says workaholism defined by work involvement, feelings of being compelled to work and work enjoyment can actually be constructive.As long as the compulsion to work is self-driven, it can lead to personal 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 (I finished that project! I solved that accounting problem!) and benefit the organization (That project is finished ahead of schedule! Our clients think we're great!) according to Yehuda Baruch, the management professor behind the study.To be sure, many view workaholism as a destructive addiction that requires treatment, just like alcoholism and drug addiction, as the workaholic strays from the work-life balance equation accepted by most of society.But many workaholics still feel balance in their lives, they just have a different work-to-'life' ratio than most.In some ways, workaholism is like chocoholism, Baruch explains: Eating some chocolate on a regular basis can have health benefits and provides energy and satisfaction. Same with work for a workaholic they are energized by their work and feel good when succeeding at a task. Unless a chocoholic or workaholic is damaging their physical or mental health, Baruch says they should just be left to eat or work in peace.However, workaholism is often confused with being over-worked. It's not just about the hours worked, says Baruch. The need for overtime pay, or a cruel boss, might force you to log long days. ('Horrible Bosses,' anyone?) And if you express too much enthusiasm about your work, a boss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your willingness to work and ultimately make you feel over-worked. That's when stress a positive motivator turns into distress, he says.Readers: Where do you fall on a workaholism scale? Do you get a thrill out of work? Do you think that's healthy?。
【工作狂是心理变态者吗】什么是工作狂
【工作狂是心理变态者吗】什么是工作狂*导读:工作狂是心理变态者吗?以前,在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的词典中,工作狂均被列为褒义词,忘我工作为本企业或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那为何现在又提出疑问,工作狂是心理变态者吗?但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考核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五大症状判断你是否工作成狂如何区分工作狂与只是正常完成工作的人呢?其实现实中,很多工作狂并不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即使出现身心疲惫、睡眠异常、压力感倍增等感觉也执迷不悟。
从以下五个症状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工作成狂。
第一,一心想着工作,即使在家里或是参加社交活动时也是如此。
第二,不愿向其他人授权,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控制感。
第三,忽视生活的其他方面,因为工作狂永远都是把工作排在家庭与私人生活的前面。
第四,或者将生活的其他方面融入工作,因为对工作狂而言,休闲与工作没有界线。
他可能会把与朋友的私人关系转变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甚至让自己的妻子担任秘书。
第五,偷偷摸摸地工作。
与其他瘾一样,工作狂在面对自己的工作瘾时,常常试图隐藏它,不想让别人知道。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为此而向他人撒谎时,就说明有问题了。
*如何应对病态工作狂?专家们建议:要是发现自己出现工作狂的某些典型症候,那么首先须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并强迫自己减少工作量。
具体做法是:不妨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将自己现时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工作时间一一写明,然后考虑哪些可以完全放弃,或至少暂时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你知道“工作狂”的生活方式堪忧
你知道“工作狂”的生活方式堪忧
“工作狂”并不是心理学定义的一种病症,而是一种行为不正常的表现:他们对工作有强烈的依赖性,对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都不感兴趣。
每天都拼命工作,但从工作中得不到相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最后身心俱疲。
第一,他们完全将工作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认为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工作上取得成就;
第二,凡事过于追求完美,事业心太强,根本闲不住;
第三,通过高强度工作的方式来转移心理冲突,弱化婚姻或生活中的压力,减少内心焦虑带给自己的影响;
第四,从小父母要求比拟严格,长大后,继续通过加倍努力工作来增加自我肯定。
积极工作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极端的工作状态已经严重影响身心,那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缓解“工作狂”状态了。
首先,要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成认自己是工作狂,再这样高强度工作会影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问题。
然后,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体验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工作之外多运动、多交友、多培养爱好。
还有就是注意休息,不要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要懂得有张有弛,不要等到触碰身体健康的底线再懊悔,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工作狂”就是没有意识到,生活是需要劳逸结合的。
毕竟大脑也需要休息。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
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是一种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病的困扰。
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看,他们这种疯狂的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对家庭生活也没有好处。
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为了让自己能够快速的被提升,为了自己能够有好的业绩,很多人都会愿意牺牲自己,把自己的时间大部分的花在工作上,整个人一心一意扑在这上面。
但在收获的时候,你会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问题。
专家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过失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而后者那么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宏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并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的烦恼,那么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这种方法不可龋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许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经常感到忧虑,他们不能把工作委托给别人,而且梦想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场面。
为防止这种疾病,首先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关心工作狂。
工作狂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分清努力工作与沉溺在工作中的区别。
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赖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隶。
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休息时间,但工作狂不会。
这也正是两者的区别。
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懒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
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浅谈“工作狂”领导对员工的影响
20专题研究文/张红卫浅谈“工作狂”领导对员工的影响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996”工作模式一经提出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工作,很多人已经是一个”工作狂”,特别是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对工作狂热进而为企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晋升为某一个部门或者公司的领导的。
因此对于很多“工作狂”领导来说,员工的工作中心性是“工作狂”领导关注的核心问题,“工作狂”领导期望员工具有高工作中心性,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本文基于领导—下属匹配理论,探讨“工作狂”领导对员工工作中心性的影响机制。
“工作狂”领导的概念Oates 是最早提出“工作狂热”这一概念的,他将工作狂热定义为:个体对于工作很沉迷,导致了对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以及婚姻关系、社会交往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工作狂热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将工作狂热定义为个体的工作成瘾倾向或者工作狂热倾向,即个体付出远超出工作要求和同事期望的努力,以至于忽视了工作之外的生活。
根据研究,工作狂热个体通常具备以下三种特征:首先,他们对工作的痴迷源于一种无法抗拒或控制的内在冲动,而不是外在刺激,如经济压力、糟糕婚姻或者来自组织的压力。
其次,他们沉溺于思考工作,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作任务相关事宜上,即使下班之后也不能心无旁骛地放松自己。
最后,他们比其他人工作得更久、更努力,往往超出组织的正式要求。
本文则也采用这一定义。
工作中心性的概念Paullay 等人认为,工作中心性是指个体对工作在生活中重要性的价值判断。
Jiang 和Johnson 认为,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价值观念,工作中心性反映了个体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将工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agger 和Li 将工作中心性分为“高工作中心性”和“低工作中心性”。
高工作中心性是工作和生活相比,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更高;而低工作中心性则是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家庭作为生活的中心,把工作排在家庭之后,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最近科学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
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来看,他们这种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并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的烦恼,那么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但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许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经常感到忧虑,他们不能把工作委托给别人,而且幻想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局面。
为避免这种疾病,首先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关心工作狂。
工作狂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分清努力工作与沉溺在工作中的区别。
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赖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隶。
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但工作狂不会。
这正是两者的区别。
工作狂并不是从小就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这些人心理出现了问题。
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慵懒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
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从拒绝感情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所以,“醉心于工作”不仅让爱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与孩子们的生疏感,最严重的能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的破裂,直至离婚。
公司老板可以用另一套方法对待属于工作类型的员工。
对老板而言,他们比其他人更便于管理和控制。
工作狂对待工作的原则与其他员。
工作狂感想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发现自己逐渐沦为了一个工作狂。
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以至于有时我会忘记生活中的美好。
然而,在深入反思之后,我发现这种工作狂的状态并非全然无益,它既带给我压力,也让我收获了许多。
首先,工作狂让我学会了自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我不得不学会如何高效地安排时间,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使得我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能够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应对。
自律不仅让我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使我在生活中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
其次,工作狂让我拥有了坚定的信念。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挑战,我始终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种信念让我在困境中不断前行,即使遭遇挫折,也能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然而,工作狂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
长时间的工作让我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导致感情逐渐疏远。
此外,过度的工作压力让我身心俱疲,甚至影响到我的身体健康。
在反思这些负面影响后,我逐渐意识到,虽然工作狂让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过度追求事业成功却让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朋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我也注重调整自己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之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总之,工作狂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心态,它让我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过度追求事业成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事业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工作狂”其实是一种变态心理
如果 朋 友或 家人 能够 经 常与 其 交流 , 信 是 可 以解 相 决心理 上 的 问题 的 。 “ 工作 狂 ” 的基本 心理特 征 :
一
● 目光 短视 : 作 狂 向来 以我 为主 , 少在 意 工 很 外 部环 境 的变化 。这种状 况 使得他 们缺 乏长远 的眼 光 , 今 天与过 去 、 来 的联 系失去 判断 力。他们 热 对 未
而 ●以自我为中心 . 遇到任何事无论大小都会第 衷 解 决 的只是 短 期 的焦 点 问题 , 缺 乏 大背 景下 行 时 间去 想着 “ 如何 解决 问题 ” 并使 其 成 为头 脑 中 动 的 战略决 策 。 , ●忽 略 生活 : 工作 狂 要 么是 因为工 作 原 因与 家 的全部 想 法 。工作 狂解 决 问题 , 一般 是 通过 工 作 中 “ 了工作 而工 作 ” 自我沉 溺 。 为 的
不 足取 。 “ 迷 工作 ” 痴 不仅 让 爱 人 失望 , 有 可 能使 人 的感 受。 也 孩 子们 与你 愈 发 生 疏 ,严 重 的将 导 致夫 妻 关 系破
●惧怕 失 败 : 怕 失败 比渴望 成 功更 能 驱动 工 惧
也 裂 , 至 离 婚 。 其 实 , 作 狂 往 往 都 是 内 心孤 独 的 作 狂 前进 的脚 步 , 同时影 响 着工 作 狂 处理 问题 时 直 工
求精 。工作 狂 相信 存在 一个 完美 的产 品或 者组织 形 为 它与 心 目中的完 美标 准相 抵触 。
心理学 家对于 出现工作狂症状 的中年成 功男 囊
首 先 , 出一 份 详 细 的 工作 日程 表 , 自己手 曩 列 将 哪些 工作 可 以完 全放 弃 ,哪 些 需要 暂 时放 一 放 , 0 哪
“工作狂”其实是一种变态心理
口 口
心 曩 导 舵
文 / 善 葆 施
4 岁的杜先生就是金茂大厦 4
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 , 因而人 际关系相对融洽。积极工作者无疑 是热爱工作 的 ,他们是 工作的主 人; 而工作狂是偏执地依赖于工作
内某外资公司的首席商务代表, 一
个别人眼中的“ 金领男人” 。然而杜
先生 自己却觉得根本无法驾驭 目 前
以这些工作狂人为楷模和榜样 , 因 喜欢 自己的工作 , 一般很难从工作 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上的烦恼 ,
此在那个时候 , 大多数工作狂会被 中得到快乐 , 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 那么他就是可以治愈的。用工作方
单位评为“ 先进个人”成为公 司的 得某种“ , 心理解脱”此外 , 1 , f 在工 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
● 完美 主 义 : 迷 于达 到不 可 何解决。 f 沉 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 的 他f往往不能够直接处理 能就是 “ ]
国家, 多数的企业老总和单位领导, 的体现,目 前主要分布于各大企业 总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局面” ……
一
直青睐于那些被称为“ 工作狂” 的 的中高层管理 ^ 员中。
员工, 不仅赞赏他们为本企业、 本单
“ 工作狂 ” 工作积极者” 与“ 有 两者都很容易上瘾 ,但如果某人知 位带来了巨大效益,也 号召同事们 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其实并不 道自己是工作狂 ,并且很清楚 自己
了许多。”
就健康层面而言 ,工作狂是一
个不折不扣贬义词。工作的目的说 白了无非两种: 生存和兴趣。 为了生 存, 你需要不得已拼命地工作赚钱 ; 为了兴趣 ,你会 自觉地忘情投 入工
作。但是中年男人的工作狂却很奇
怪, 他们既不是为了工作而打拼( 因
亡命工作的后果
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时间休息,而工作狂不会,这正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作狂”现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和典型案例研究蔡宁伟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
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
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
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①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2008)。
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50%。
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30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2006)。
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①如持续3个月以上的感疲、肌肉疼痛、咽喉和多个关节疼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夜间盗汗、体重改变、睡眠障碍、腹部饱胀等。
-58-狂。
1971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
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工作狂就相当于完美主义者,他们不容许自己犯一点点错,他们经常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暗自伤脑。
工作狂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出现失误时经常会怨天尤人。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工作狂的心理特征1、否认现实在组织中,一些个人屏蔽或者拒绝听不好的真实的信息或者分析。
在组织层面,否认可以是保密或者不能讨论工作的某些方面。
否认是封闭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
2、外部证明自我意识是由外部决定的,从其他人的感觉产生的。
这就导致难以辨别自我和他我的界限。
3、过于认真太把自己当真会导致孤独感及无能力与他人联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过于认真,那就难以要求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及他人意识。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关键的特征,因为解决问题控制了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面。
而解决问题是通过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来实现的。
于是,“工作狂”的生活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自我沉溺。
5、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与害怕失去控制相联系。
恐惧比成功的欲望更能够驱动工作狂,而对失败的恐惧影响着工作狂的选择。
专家建议:要是发现自己出现“工作狂”的某些典型症候,那么首先须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并强迫自己减少工作量。
具体做法1、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将自己现时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工作时间一一写明。
2、考虑哪些可以完全放弃,或至少暂时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3、订出新的工作日程表,并请家人或同事予以监督。
此外,不妨培养一些与工作不搭界的业余嗜好,丰富业余生活。
如能接受心理医生的科学治疗,情况会更好些。
专家们的另一新发现是,“工作狂”的“生成”还可能与其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实际上在“工作狂”中,有占8~9成的人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高得“离谱”,可怜的孩子一旦稍有闪失便会遭到批评乃至重罚,最后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障碍,长此下去,孩子长大了极可能成为“工作狂”。
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作为一个假期,在这个半小时里做简单的体操,或者只是深呼吸。
工作狂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618~62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狂的研究述评刘杰石伟(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工作狂是指那些在强烈的内部动机的驱动下,长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上的个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用成瘾模型、强化理论、特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来解释。
工作狂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
该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人格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因素等工作狂前因变量及健康、人际关系等工作狂的结果变量的探讨比较深入,但在概念界定、理论整合、测量工具、取样和变量探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工作狂,成瘾模型,特质理论,WorkBAT问卷。
分类号 B849;C931 工作狂的概念自1971年Oates将工作狂(workaholic)这一日常概念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主题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于工作狂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这些定义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积极/消极维度和态度/行为维度。
在积极/消极维度,Oates认为工作狂指的是那些因工作需要过多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幸福、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个体[1]。
Robinson认为工作狂是个体的一种强迫冲动障碍,通过自我强迫的需求表现出来。
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工作习惯,过度沉溺于工作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2]。
显然,这两位学者是从消极的角度来定义工作狂的。
而Harpaz和Snir对工作狂做了比较中性的定义,认为工作狂是指个体实际投入和惦记工作活动的时间非常多,且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不受外界需要的影响[3]。
在态度/行为维度,Spence 和Robbins认为工作狂就是那些在工作态度上具有高工作卷入、高工作驱力和低工作乐趣的个体[4]。
而Scott等人则把工作狂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它包含三个要素:个体把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在工作时间之外思考关于工作的事情;所做工作超出了组织的要求和自身基本经济的需要[5]。
工作狂属心理变态
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导读:工作狂属心理变态,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任何单位都喜欢工作狂一类的人群,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小编这就来为大家揭秘:为什么说工作狂属心理变态?请各位引起重视。
*一、工作狂属心理变态我们都好奇,为什么工作狂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呢,他们难道就不对其他事情感兴趣吗?下面来为你解析工作狂的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是一种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病的困扰。
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看,他们这种疯狂的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对家庭生活也没有好处。
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为了让自己能够快速的被提升,为了自己能够有好的业绩,很多人都会愿意牺牲自己,把自己的时间大部分的花在工作上,整个人一心一意扑在这上面。
但在收获的时候,你会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工作狂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所以,处于工作狂的患者们,应该积极的调节自我,不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上。
毕竟,你还有家人、朋友、爱人等,他们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你是不是工作狂?如果是,赶紧的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计划。
*二、职场上如何让自己刮目相看曾经熟悉的同学或朋友,三五年没见,以前那个不起眼的家伙突然成了某个领域的行家,是不是让你刮目相看呢?其实,没有人会一夜成功,要炼造一手自慢绝活,你需要走好三步:职场上有很多人,一直在心里嘀咕自己不被重用,重任都派给了别人,荣耀都被人占了,自己却默默无闻、无用武之地。
幼儿园教师工作狂特征的程度与类型及其对工作绩效和幸福感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工作狂特征的程度与类型及其对工作绩效和幸福感的影响作者:林媛媛黄发杰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09期[摘要] 工作狂是以強迫性方式过度工作的个体,包括行为上的“过度工作”与认知上的“强迫工作”。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使其同样有可能出现工作狂现象。
本研究对1113名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总体具有工作狂特征,且程度较强,同时在教龄、职称、学历、园所等级、所处地域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幼儿园教师工作狂特征的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重度工作狂、中度工作狂、中度工作狂-偏行为型、轻度工作狂四种类型,其中两类中等程度工作狂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体验相对更佳。
这意味着我们应进一步理性辨识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工作状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并将工作绩效导向更具角色职能意义的任务,同时重视工作氛围建设,支持教师个体努力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工作狂;工作绩效;幸福感一、问题提出在急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群体开始遭遇愈发激烈的人际竞争与更大的职业压力,于是,部分从业者自发或不得已地在工作上投入过量的时间、精力,“工作狂”现象应运而生,成为应对日常工作现实的一种从业风格。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韦恩(Wayne)从组织心理学视角关注到了这一现象,首次提出了“工作狂”的概念,也常将其称之为“工作沉迷”。
与积极的努力工作者相比较,工作狂虽然在外部行为上也同样表现出对工作的热忱,但两者在内部驱动力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的行为发自积极的内驱力,而“工作狂”则是受无法抗拒的强迫性内在动力所驱使。
[1][2][3]具体以肖费利(Schaufeli)的界定来看,工作狂是以强迫性的方式过度工作的个体,既表现出行为上的“过度工作”,又反映着认知上的“强迫工作”,[4][5]其中,前者强调工作狂特征的外显性,即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事务之中,后者强调工作狂特征的内隐性,即工作时间内外都会持续、频繁地想起工作,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工作内驱力,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有显著的工作倾向,并经常以牺牲其他重要生活角色为代价。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工作成瘾者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
理论上,20 世纪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
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
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
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10 年中增加了50%。
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30万美国人的生命。
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
1971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
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
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
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
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
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
“工作狂”心理学
“工作狂”心理学工作狂类型:1、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激情不减。
2、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要么因为客观原因两地分居家人不在身边,要么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3、把工作当做逃避手段。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
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4、不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
这些人事无大小都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必须超时工作。
所以,这些人永远都不能够放假,因他一直会担心公司如果没有他,这些工作怎么办?5、以不停的工作建立自信者。
其实,所有类型的工作狂-不管是本身是有自信,或是高度自信,还是缺乏信心的人,都存有一个共同点,既是这些人都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干,想满足自己对于荣誉成就感的需求,强烈希望自己被认同。
所以,他们把生命的价值完完全全只寄托在工作上。
对他而言,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工作的成就(这也是他生命的支持点),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事物,包括他的个人生活。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人变成工作狂,但这种工作狂并非自愿性质,即是上班族受到整个环境的气候影响,即他们进去了一家以唯勤“上岸”,力争上游为企业文化的机构任职,在这大环境催促之下,大家都必须长时间努力地工作!心理特征: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关键的特征,因为解决问题控制了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面。
而解决问题是通过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来实现的。
于是,“工作狂”的生活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自我沉溺;2、否认现实:在组织中,一些个人屏蔽或者拒绝听不好的真实的信息或者分析。
在组织层面,否认可以是保密或者不能讨论工作的某些方面。
否认是封闭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3、完美主义:这些上瘾的人沉迷于为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而奋斗。
不像为一种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努力,他们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产品或者某种组织形式。
如何看待劳动节期间的工作狂现象
如何看待劳动节期间的工作狂现象劳动节,本应是劳动者们放下工作,享受休息和放松的时刻。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却有一群“工作狂”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首先,我们要承认工作狂现象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积极因素。
对于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有着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来说,劳动节期间继续工作可能是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事业目标的一种方式。
他们或许正在为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冲刺,或许在为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而努力。
这种敬业精神和专注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作的进展,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比如,在医疗行业,医生和护士们在劳动节期间可能依然忙碌在病房里,照顾着患者的健康。
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此放弃假期坚守岗位,是他们对职业的尊重和对生命的负责。
同样,在一些紧急救援领域,如消防、警察等,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随时待命,即使在假期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这些工作狂们的付出,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劳动节期间工作狂现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会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压力。
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而且,过度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限制,反而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节期间过度工作可能会导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减少,影响家庭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假期本应是与亲人团聚、增进感情的好时机,如果因为工作而错过,可能会给家庭带来遗憾和矛盾。
同时,长期沉浸在工作中,也会减少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使人变得孤立和孤僻。
此外,劳动节期间的工作狂现象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一些劳动者不得不放弃休息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
工作狂领导促进还是抑制员工创新行为
工作狂领导促进还是抑制员工创新行为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工作狂领导概述 (2)1.2 创新行为的定义与重要性 (3)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工作狂领导与创新行为的关系 (6)2.1 工作狂领导的特征与类型 (7)2.2 工作狂领导对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 (8)2.2.1 消除干扰,集中资源 (9)2.2.2 设定高标准,激励员工进步 (10)2.2.3 传播创新价值观,引领团队方向 (11)2.3 工作狂领导对创新行为的消极影响 (12)2.3.1 强压工作氛围,压制员工自主性 (14)2.3.2 过度关注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发展 (15)2.3.3 抑制错误犯错,减少尝试与探索 (16)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7)3.1 研究设计与变量设定 (17)3.2 样本及数据收集 (19)3.3 数据分析方法 (20)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4.1 工作狂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22)4.2 可解释性分析 (24)4.3 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分析 (25)5. 结论与建议 (26)5.1 研究结论总结 (27)5.2 管理实践建议 (28)5.3 未来研究方向 (29)1. 内容概括一方面,工作狂领导表现出的高绩效追求、强势的工作氛围和对新想法的重视,可能激励员工积极思考、提出创新方案,并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持。
另一方面,过度节制休息时间、强迫加班和对失败的严厉惩罚等工作狂领导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导致员工疲惫、压力过大,进而削弱其创造力和创新意愿。
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工作狂领导的不同特征及其对创新驱动力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探讨如何平衡激励与抑制的作用,营造更员工创新的领导环境。
1.1 工作狂领导概述工作狂领导是指那些对工作有着极端热情的领导,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同时对下属的工作也有着同样的高要求和期望。
这种领导风格经常被视为一种对公司和个人成就的象征,但也存在着对员工的压力和负担。
“工作狂”式的领导与企业文化
“工作狂”式的领导与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往往是企业中最辛劳的、工作最投入的职员,而过度的投入往往会变成“工作狂”。
“工作狂”会负面阻碍企业文化,危害企业、职员、领导本人及家庭。
本文基于对“工作狂”的心理分析及体会总结,提出简单的解决思路,关心企业领导轻松地工作、幸福生活,并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连续进展。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
而我们在企业研究及企业文化咨询项目中发觉,企业领导的性格及对工作的态度是阻碍企业文化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咨询过程中,会观看分析领导的性格,并进行相应的和谐工作,保证领导性格、组织目标和企业文化相匹配,使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贯彻到组织当中,提升组织效能。
企业文化咨询不仅仅要关心贯彻领导意图,有时候更要以柔和手段改变企业领导。
贯彻领导意图,强化组织目标容易。
现在大多数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中最具有战略眼光的职员,因此他们树立的组织目标在多数情形下大致是正确的。
然而,改变企业领导,直奔组织目标难。
专门多企业领导在不自觉中破坏了自己树立的目标,而这时关心领导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促使领导积极改正就变成了微妙的问题。
“工作狂”领导是在组织中常见,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咨询需要关心的“问题领导”。
这些领导往往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受到大部分职员的拥戴,对企业的进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但从长期分析,“工作狂”不仅仅对领导自身的身心造成严峻摧残,也给组织带来庞大的潜在风险。
例如,英年早逝的王均瑶,令人扼腕叹息,家庭破裂,企业也前途难料。
专门多“工作狂”领导也意识到那个问题,然而由于过去的惯性,难以进行自我改变。
而在现有的咨询服务体系中,看起来只有企业文化咨询能够名正言顺地关心企业领导从“努力地干”向“聪慧地干”转变。
要柔性改变“工作狂”领导,我们第一需要了解这些领导的心理状况,然后依照不同的情形进行针对性解决。
加拿大复杂战略专家Bryan Hayday 和夫妇通过实证性研究,对“工作狂”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十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618~62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狂的研究述评刘杰石伟(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工作狂是指那些在强烈的内部动机的驱动下,长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上的个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用成瘾模型、强化理论、特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来解释。
工作狂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
该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人格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因素等工作狂前因变量及健康、人际关系等工作狂的结果变量的探讨比较深入,但在概念界定、理论整合、测量工具、取样和变量探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工作狂,成瘾模型,特质理论,WorkBAT问卷。
分类号 B849;C931 工作狂的概念自1971年Oates将工作狂(workaholic)这一日常概念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主题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于工作狂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这些定义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积极/消极维度和态度/行为维度。
在积极/消极维度,Oates认为工作狂指的是那些因工作需要过多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幸福、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个体[1]。
Robinson认为工作狂是个体的一种强迫冲动障碍,通过自我强迫的需求表现出来。
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工作习惯,过度沉溺于工作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2]。
显然,这两位学者是从消极的角度来定义工作狂的。
而Harpaz和Snir对工作狂做了比较中性的定义,认为工作狂是指个体实际投入和惦记工作活动的时间非常多,且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不受外界需要的影响[3]。
在态度/行为维度,Spence 和Robbins认为工作狂就是那些在工作态度上具有高工作卷入、高工作驱力和低工作乐趣的个体[4]。
而Scott等人则把工作狂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它包含三个要素:个体把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在工作时间之外思考关于工作的事情;所做工作超出了组织的要求和自身基本经济的需要[5]。
Douglas和Morris认为工作狂是个体建立在金钱-休闲权衡(income-leisure trade-off)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倾向,倾向于投入更多资源到工作上以求效用的最大化[6]。
综观以上不尽统一的工作狂的概念,不收稿日期:2007-11-16通讯作者:石伟,E-mail: shiwei@ 管是从积极/消极维度还是从态度/行为维度考察,都可以发现,在内因上,工作狂具有强烈的内部驱动性;在外部表现上,工作狂高度稳定地投入了“过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工作上。
而研究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工作狂的工作驱力的不同缘由以及外部表现的不同影响。
这些差异似乎根植于用于解释工作狂的不同理论上。
2 工作狂的理论工作狂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成瘾模型、强化理论、特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
2.1 成瘾模型Oates把工作狂类比于alcoholic,从而创造出了workaholic这个词,其后缀-holic的意思就是“成瘾的”。
而Robinson甚至设计出了“工作狂成瘾风险测验”来测定工作狂行为[7]。
由此可见,把工作狂看作是一种成瘾行为源远流长。
工作狂成瘾模型可分为医学成瘾和心理成瘾[8]。
医学成瘾模型的假设是:长时间的工作导致个体产生了过量的肾上腺素,过量的肾上腺素会导致个体形成对由此产生的愉快的躯体感觉的依赖,这种依赖又促使个体更长时间地工作以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素及更多的愉悦的躯体感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持久的成瘾循环。
而心理成瘾模型认为,工作狂行为并不是由长时间的工作所产生的某种令人愉悦的物质所驱动的,而是来自于行为所带来的确定的利益(如尊重、金钱等)。
个体把自己的特定行为与由此带来的利益联系成一个整体,自己的工作行为似乎就是自己的资源与功能。
不如此工作,就是自己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16卷第4期工作狂的研究述评 -619-甚至于还会出现恐慌等“戒断”反应。
因此,工作狂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工作行为的心理依赖或成瘾。
2.2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似乎可以更直接地解释工作狂行为[9]。
在心理成瘾模型里的所谓“直接利益”,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正强化物。
个体做出的“疯狂”工作行为,受到同事的赞许等“直接利益”的强化,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形成这种行为与其积极结果之间的联结。
另外,个体的“疯狂”工作行为也可能受到诸如贫穷、家庭冲突等负强化物的强化,个体为了逃避这些负强化物而可能“疯狂”的工作。
这就是强化理论对工作狂行为的解释。
由此可以预测,工作狂容易发生在收入、地位高的职业(正强化)及冲突较多的家庭(负强化)。
由此还可以预测,只要给予适合于个体的充分强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工作狂。
2.3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反对强化理论“人人都可以成为工作狂”的观点,它强调工作狂是个体的某些潜在人格特质在青春期后期被特定的环境刺激激发,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跨时间和工作情境的稳定性,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工作狂的特质理论可分为特定特质模型和一般人格模型。
特定特质模型认为,被激活的潜在特质是特定的,是与工作狂行为相关的执着性、强迫性和活力性等人格特质,但这三种特质与工作狂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10,11]。
而一般人格模型把工作狂看作是某些个体具有的一种病态人格,如Robinson定义的强迫冲动障碍[2],Scott等人界定的三种类型的工作狂[5](强迫依赖型工作狂、完美主义工作狂和成就导向型工作狂)。
对大五人格和强迫冲动人格的相关研究发现,工作狂确实与人格特质有关[12,13]。
2.4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强调整个家庭对个体行为影响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在心理咨询中的咨询主体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家庭。
Robinson将此理论用于解释工作狂行为,将工作狂研究从个体水平扩展到家庭水平,并开展了针对工作狂与其家庭的关系以及工作狂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的一系列研究。
他认为,工作狂行为的产生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是家庭成员之间不良的互动造成的[2]。
例如,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男人,可能认为他照顾和保护家庭成员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其配偶也会因丈夫的工作收益而支持其工作,隐瞒自己的孤独与压力,让孩子不打扰丈夫的工作,丈夫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工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的被忽略感、被抛弃感可能会越来越强烈,转而认为丈夫不顾家人地工作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并非是为了保护家人。
因而鼓动和联合孩子,采用言语攻击或情感疏远等方式来反对工作狂丈夫。
而工作狂丈夫为了逃避这样的家庭纷争,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工作上。
3 工作狂的测量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三个具有一定信效度的测量工作狂的量表,分别为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
各个量表都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验证,促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3.1 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成瘾风险测验(Work Addiction Risk Test,简称WART)[7]是第一个正式的工作狂测量量表,是在工作狂的家庭系统理论和成瘾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由25个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判断每个项目的陈述与其工作习惯符合的程度,如“我喜欢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做,不喜欢请求别人的帮助”、“我的同事停止工作后我还在工作”。
该量表采用4点记分法,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有时这样,3表示经常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
总分越高,工作狂倾向越强。
WART的信度较高,区分效度与构想效度良好[7],但由于研究总体的范围较窄,因而还需要进一步的效度证据的支持。
3.2 工作狂问卷工作狂问卷(Workaholism Battery,简称WorkBAT)[4]是目前应用得最多的一个工作狂测量工具,共25个项目,包括工作驱力、工作乐趣和工作卷入三个分量表。
其中工作驱力分量表有7个项目,如“我感觉有一种内部力量驱使我去工作”;工作乐趣分量表有10个项目,如“有时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以至于没办法停下来”;工作卷入分量表有8个项目,如“在假期中,如果不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会无聊得坐立不安”。
WorkBAT具有比较令人信服的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和会聚效度[14],但在内部因素结构上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工作卷入分量表在3个独立的因素分析中都未得到数据支持[15]。
因此,McMillan等将WorkBAT修改为只包括工作驱力和工作乐趣2个分量表、共14个项目的WorkBAT-R问卷[15],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证-62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据。
Russo等对WorkBAT和WorkBAT-R的比较研究也发现,工作卷入分量表似乎是多余的[16]。
3.3 工作狂行为量表不同于WorkBAT及WorkBAT-R测量的是工作狂的态度与情感,Mudrack 和 Nauthton[17]设计了一个测量工作狂外显行为的量表(Workholic Behavior Scale,简称WBS),包括非必需的工作(non-required work)与人际控制(interpersonal control)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4个项目。
在非必需的工作分量表中,前3个项目要求被试回答他们在工作改进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第4个项目涉及在开创新的计划或方案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在人际控制分量表中,前3个项目要求被试回答他们花费在他人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第4个项目涉及在危机处理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4 工作狂的前因变量研究者采用以上三种工作狂测量量表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归纳出了三个工作狂的前因变量:人格变量、人格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因素。
4.1 人格变量从特质理论可以预测,人格可能是工作狂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
Burke等对大五人格与工作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与工作狂的三个成分之间存在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倾性与工作卷入和工作乐趣以及神经质与工作驱动都呈显著正相关 [12]。
Mudrack的研究表明,强迫-冲动型人格中的顽固、秩序、僵化和超我这四个子特质与工作卷入一起可以预测个体的工作狂倾向[13]。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Harpaz和Snir的研究表明,性别是工作狂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男性的工作狂倾向显著强于女性[3]。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日本、比利时、以色列、荷兰和美国的工作狂,结果发现,日本工作狂周平均工作时间最长,并且所调查国家的男性都比女性工作时间长,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工作时间长,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工作时间长[18]。
但也有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并不能有效地预测工作狂倾向[19]。
4.3 组织因素工作狂是产生于组织中的一种行为,其与组织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们通常认为那些投入工作时间多的个体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忠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