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一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六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6章1、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2、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3、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为标志,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
4、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除了与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与佛教发展有关2)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3)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4)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策有关。
5、从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6、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
7、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8、试举出5种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的茶叶。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井冈翠绿”、“苍山雪绿”等。
9、试举出5种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的茶叶。
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
10、茶叶以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
11、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12、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13、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做多的一类茶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叶品种。
14、茶的功能有哪些?茶是一种营养剂;茶能降低胆固醇;茶能净化血液;茶能减肥;茶可以治疗便秘;茶能解酒防醉;喝茶可以促进食欲;有效去除有害自由基与抗衰老之功能;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15、像脂肪、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甚难溶于水中,这些物质经冲泡并非全部溶于茶汤中。
16、多元酚类及维生素会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改变其成分及含量。
17、愈是好茶咖啡因含量愈多。
18、茶叶几乎是在发芽的同时,就已开始形成咖啡因。
从发芽到第一次采摘时,所采下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叶子所含咖啡因的量最高;相对地,发芽晚的的叶子,咖啡因的含量也会依序减少。
19、愈是高级的茶单宁含量愈多。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七章思考题(期末复习)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7章1、名词解释:民俗、饮食民俗、年节、餐制民俗,又称俗、风俗、习俗、民风、风尚、风俗习惯等。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年节是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和活动方式,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
2、民俗与官方仪礼的联系及区别有哪些?区别是民俗乃民间风俗;官方仪礼为规范和行文制度化的礼俗。
联系是官方的文化通过向民间推行,往往也可逐渐形成民间传承餐制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而形成的饮食习惯。
的风俗,这是文化自上而下的渗透;民间文化的上行,最为明显的是官方“成文法”的拟定,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民间的“习惯法”为基础的。
3、中国食俗一般包括食俗等内容。
4、若按民族成分来认识,中国食俗可以有等类别。
5、年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天文历法2、生产与生活习俗3、重大历史事件4、个人、家庭或家族类庆日习俗关于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的期末复习题,以及各章节思考题,附有答案6、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
南北朝以后,逐渐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并相沿至今。
7、端午节时在8、端午节俗中的两项最主要活动是9是中国历史第一美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艺术特型食品,是文化积淀最丰富的食品。
10、粽子定型伊始就是11、吃粽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12、端午时,民人午时饮少许酒,将余下的涂抹儿童面额耳鼻,并挥酒于床间,以避虫毒。
13、14、重阳节,现各地仍有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食蟹等风俗。
15、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16、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有哪些?1.多元复合:人数众多,涉及社会各层面2.崇祖好祀:以祈上苍的保佑与神灵的庇护3.讲求功利: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4.异乎寻常:各家饮食生活水平所能达到的较高或最高水准;人们的心态和举动。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四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第4章1、中国大陆当代流行的饮食风味流派文化表述法有哪几种?迄今流行最广,使用最普泛,也最为科学准确的表述法是哪种?•一、“帮”的传统表述法二、“以地名菜”法的广泛流行三、“系”说种种“以地名菜”成为迄今流行最广,使用最普泛,也最为科学准确的菜肴区域风格特征表述法2、以“帮”名菜大约起于清末民初,并一直广泛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行业中习惯使用。
3、“以地名菜”表述法,也是一个最宜与世界饮食文化接轨的表述法。
4、“菜系”一词出现于何时?20世纪70年代中叶5、关于“菜系”代表性的观点有哪几点?6、“菜系”问题论争的实质是。
7、名词解释:风味流派8、风味流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是饮食风味流派形成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地理环境和气候物产的差异2、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3、历史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影响4、权威倡导和群众喜爱的促成5、文化气质和美学风格的熏陶6、烹调工艺和筵宴铺排的升华——内因9、传统上对产品特色的认识最终归结到“味”字上。
10、味是划分风味流派最主要的依据。
11、简述饮食风味流派的划分方法。
12、鲁菜主要由济南菜和胶东菜组成,宋代后就成为“北食”的代表。
13、试列举2~3例典型的鲁菜。
•1、糖醋黄河鲤鱼——济南•百年老店江泉楼•2、橘子大虾——胶东•3、德州扒鸡——山东德州•4、坛儿肉——济南5、九转大肠——济南14、川菜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是中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风味流派,以成都、重庆两地菜肴为代表。
15、苏菜主要由淮扬、南京、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
16、粤菜主要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
17、“三蛇龙虎凤大会”是粤菜中的一道大菜,历来被民间视为招待贵宾的极品菜。
18、浙江菜由杭州、宁波、绍兴和温州4个地方流派组成。
19、湘菜以湖南菜菜为代表。
20、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路菜组成。
21、福州菜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闽南菜则广传于厦门、泉州、漳州、闽南金三角;闽西菜则盛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极富乡土气息。
中外饮食文化思考题汇总
1.什么是饮食?什么是饮食文化?(1)饮食的基本含义:在《现在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持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从这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其功用包括满足生理需要、满足心理需要以及满足社交需要。
人对饮食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2)饮食文化: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届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基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但是,“文化”定义的复杂性使得要寻找一个能令大家都接受的,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显得颇为困难。
应该注意的是,饮食文化的研究分析一般是以特定的群体为对象而展开的,空泛的讨论“人类饮食文化”通常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二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第2章1、“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家)人种学家首先提出的。
2、名词解释: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中国文化圈、汉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文化圈具有一定文化差异的地理区域中华文化圈是指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群体。
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并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又称为儒家文化圈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3、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东周时代大约存在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七个文化圈”。
4、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5、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有哪些?(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6、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17~18世纪,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哪些饮食文化圈?一、东北饮食文化圈二、京津饮食文化圈三、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四、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圈五、东南饮食文化圈六、中北饮食文化圈七、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八、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九、西南饮食文化圈十、西北饮食文化圈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十二、素食文化圈7、“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第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是一个以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基本地域空间,以域内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众为创造与承载主体的人类饮食文化区位性历史存在。
第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由12个子属文化圈,即相对独立、彼此依存的次文化区位构成;无论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这个母圈,还是各次文化区位的子圈,其饮食文化形态及其内涵,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历史存在第三,每个子圈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其所代表的次文化区位实际地理阈值是360o的绝对圆的形态;各次文化区位圆周轨迹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以外的部分采取虚线表述,既表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的现实地域分野,同时也表明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文化不受政区地理界限限制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篇一:2010年10月自考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ss=txt>中国饮食文化试题课程代码:0098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a.帮口 c.道口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a.三大类 c.七大类b.五大类 d.九大类b.菜系 d.风派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a.唐代 c.元代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a.陶器使用 c.海盐调味b.以火熟食 d.燔谷成熟 b.宋代 d.明代.《酉阳杂俎》 c.《四民月令》b.《齐民要术》 d.《本草经集注》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a.酒水为主 c.热菜为主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a.淮扬菜 c.粤菜b.鲁菜 d.川菜 b.点心为主 d.冷菜为主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禁酒法典《酒诰》颁布于() a.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b.东周时期 d.两汉时期9.中国不同的节日饮不同的酒,饮菊花酒的习俗是在() a.清明节 c.七夕节b.端午节 d.重阳节10.到藏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向客人敬上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a.烤茶 c.酥油茶11.中国的茶神是() a.陆羽 c.裴汶12.饮食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在于() a.提高饮食生活水平c.提高餐饮环境品味b.提高饮食消费档次 d.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b.赵佶 d.卢仝 b.擂茶 d.盖碗茶13.饮食消费者性格开朗、活泼、易变,用餐时情绪比较强烈,讲究用餐的气氛、环境和服务的是() a.胆汁质的消费者 c.黏液质的消费者b.多血质的消费者 d.抑郁质的消费者14.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指的是() a.宾客之事 c.冠婚之事b.祭祀之事 d.军旅之事15.沂蒙山区一带在送聘礼或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有的两样礼物是喜糖和() a.喜火烧 c.枣子b.鸳鸯肉 d.饺子16.标志明清时期人情小说的问世,也使得饮食描写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的作品是() a.《红楼梦》 c.《金瓶梅》b.《西游记》 d.《喻世名言》17.不同宗教在饮食方面的特点不同,其中服气、服药、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特点源于() a.佛教 c.伊斯兰教b.道教 d.基督教18.对于新科进士,唐宋时代都按例赐宴,称为() a.“恩荣宴”c.“曲江宴”b.“谢师宴” d.“闻喜宴”19.根据食物原料的属性,《医心方》将原料分为() a.寒温平三类c.寒温热三类b.热寒平三类 d.热凉平三类20.在二十一世纪,下列哪项食物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a.为生存提供营养 c.视觉欣赏b.饱口福 d.保健功能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2023章节测试答案_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智慧树知到答案
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2023章节测试答案_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智慧树知到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1、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
A:经济危机B:全球合作C:能源短缺D:气候变化我的答案:【气候变化】2、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英国D:挪威我的答案:【挪威】3、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提出控制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
A:1.5℃B:2℃C:3℃D:4℃我的答案:【2(】4、人工造林面积位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
A:印度B:中国C:巴西D:俄罗斯我的答案:【中国】5、我国目前唯一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
A:天然气B:太阳能C:核能D:地热能我的答案:【核能】6、以下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海洋能B:核能C:生物质能D:石油我的答案:【石油】7、()已经被确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之一。
A:计算“碳足迹”B:“熊猫标准”C:“地球一小时”D:“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我的答案:【“地球一小时”8、从森林的利用上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有()。
A:植树造林B:加强森林管理C:保持并增加碳汇D:减少碳汇我的答案:【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理;保持并增加碳汇】9、以下属于低碳技术的是()。
A:煤的清洁利用B:可再生能源技术C: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D:新能源汽车我的答案:【煤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新能源汽车】10、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主要是指的生存环境。
A:对B:错我的答案:【对】11、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
A:对B:错我的答案:【对】12、低碳新能源是继人力、畜力、蒸汽和电力之后的又一次“动力革命”。
A:对B:错我的答案:【对】13、全国环保系统统一的投诉举报电话是12369。
A:对B:错我的答案:【对】14、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
A:对B:错我的答案:【错】15、低碳经济包括经济性、技术性、目标性三个特征。
饮食与健康思考题PPT课件
可降血压保护血管。 吃得太咸,容易引起高血压,同时还会增加心脏负担。
• 4. 硒为什么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的作用?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2020/10/13
6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2020/10/13
3
• 思考题:
• 1. 如何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应结合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情况进行。动 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在各种烹调方法中,采用长时间的煎、炸等, 会破坏部分氨基酸,并影响消化吸收。
• 2. 有人认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在每日的膳食中,只吃 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 3.低聚糖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1)能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生长,双歧杆菌能在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屏障,抵 御多种致病因素的侵害,保证了肠道正常微生物的平衡; (2)能激活吞噬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可促进合成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帮助消化吸收; (4)可以降解亚硝酸胺等致癌物的前体,有防癌抗癌作用; (5)能抵抗体内的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具有延缓衰老之功能。
引起营养失调,如果摄入糖类过少,引起血糖过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
• 2.有人说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与吸收,所以是无用的,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膳食纤维是否吃得越多越好?
防治中老年人便秘;有利于减肥;预防直肠癌、结肠癌;预防痔疮;降低血脂; 改善糖尿病症;改善口腔及牙齿的功能;防治胆结石症;预防妇女乳腺癌 (1)干扰微量元素的吸收;(2)腹胀;(3)会使某些病情加重
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思考题
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思考题第一章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饮食文化养生功能的是(B)A.传承礼德B.抗老防衰C.陶冶情操D.审美乐趣E.传递情感2.下列属于饮食文化社会功能的是(C)A.补充营养B.预防疾病C.政治情愫D.美容健体E.治疗疾病3. 中国人的进食由分餐向合食的转变,大约始于(C)A.秦代B.三国C.唐代.D宋代E.元代4.早、中、晚“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出现并渐成习俗始于(B)A.春秋时期B.汉代C.三国D.南北朝E.隋朝二、多项选择题1.饮食文化的特征是(ABCDE)A.生存性B.传承性C.地域性D.民族性E.审美性2.下列属于饮食文化社会功能的是(CE)A.经济功能B.娱乐功能C.历史功能D.养生功能E.教育功能三、判断题1.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动物要生存,也必须饮食。
然而,只有人类才有饮食文化。
2.一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于他们的饮食方式。
3.中国人的进食由分餐向合食的转变,大约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
这种习俗一直延传至今。
4.旅游餐饮业以快餐业和风味餐饮为主体,尤其是后者所占比例更大。
5.饮食科学是根据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制订饮食结构、类型从而指导人们饮食的科学体系,是旅游活动中科学饮食的科学理论依据。
四、填空题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养老奉亲书》中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
”这说明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
3.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4. 先秦以前的古人通行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
到了汉代,出现了早、中、晚“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并渐成习俗,至今仍为全国通行惯制。
5.通常来说,饮食科学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饮食营养、膳食平衡和适度美食。
完整版食品营养及安全第一章课后习题
第 1 章复习题■基本训练□知识题:阅读理解1)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多的危险性?人体每日都需要从饮食中获得必然量的各种必定营养成分。
当一个人的平均摄入量达到EAR 水平时:人群中有多数个体的需要量可以获得满足达到 RNI 水平时:几乎所有个体都没有发生缺少症的危险。
在 RNI 和 UL 之间时:是一个安全摄入范围,一般不会发生缺少也不会中毒高出 UL 水平再连续增加:则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随之增加2)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蛋白质功能:1. 组成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约占人体总固体量的45%2.用于更新和维修组织细胞,并参加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
3.供给能量。
人体每日所需热能大体有10~15%来自蛋白质。
4.改进食品感官功能特点脂类功能:1.人体储蓄和供给能量2.组成身体组织3.供给必需脂肪酸4.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取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作用6.改进食品的感官性状7.保持体温正常8.保护脏器9.内分泌作用碳水化合物功能:1.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储藏和供给能量(糖原、葡萄糖)组成机体组织和神经系统的重要物质节约蛋白质的作用抗生酮作用保肝解毒作用2.食品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主要的能量营养素;改变食品的性状,如食糖;供给饮食纤维和果胶、抗性淀粉功能性低聚糖等抗消化的碳水化合物3)什么是氨基酸模式?即依照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以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率称为氨基酸模式。
含量最少的色氨酸为 1 计算出的其他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4)如何议论食品蛋白质和食用脂肪的营养价值?食品蛋白质营养价值议论:⒈蛋白质的含量,⒉蛋白质耗资率,⒊蛋白质利用率食用脂肪:1.消化率一种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熔点越低,越容易消化2.必需脂肪酸含量植物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营养价值比动物脂肪高。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动物的储藏脂肪几乎不含维生素,但肝脏富含维生素A和D,5)奶和蛋类的脂肪也富含维生素 A 和 D 。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一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一章思考题(期末复习)第1章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
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有巢氏茹毛饮血”。
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
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东汉时期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较短。
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指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
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周代。
6、“周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和“捣珍(松捣牛肉)即是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脯”和鲊”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教民熟食的传说广为传颂,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周礼》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自然火。
11、只有当人类懂得制造火之后,先民们才真正进入到饮食的熟食阶段。
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圣人为“燧人氏”。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
这些主要方法有:炮、煲、炙、烙、焙、奥。
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用火来直接烤果子、肉、鱼等食物;“煲”是指用泥裹果子和肉类之后再进行烧烤;“炙”是指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是指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是指指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奥”是指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16、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也包括前两章及以后各章。
第3章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不同的社会层次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
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C.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D. 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 E.层次越高,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食了。
12、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支点,就是一个“仁”字。
13、孔府筵宴常年不断,大致可分为第一等、第二等和日常家餐三大类。
14、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15、宫廷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 人体健康的定义,决定健康因素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并践行你的人生健康之旅?2. 食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3. 什么是食品的营养属性?营养、营养素及营养价值的定义是什么?4. 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是什么?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食品安全重要的化学与生物因素的种类有哪些?5. 从农场到餐桌全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GMP、HACCP及QS?6. 食品标准的定义、种类与作用是什么?如何检索及获取标准文献?什么是TBT?7. 什么是食品通用标签和食品营养标签?你对食品标签和食品营养标签阅读理解有多少?8. 您是如何理解:“规范的食品标签是食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及重要的溯源工具,而食品质量标准则规定了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技术要求与水平”。
(标准的法律效力,合同仲裁,贸易技术壁垒TBT)。
从超市中选择调研常见的食品标签(乳制品、方便面、饮料)内容组成及存在的问题。
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食物多样应包含哪几类食物?在膳食平衡宝塔中各类食物所处的位置如何?食物定量指导方案与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和推荐摄入量(RNI)的关系是什么?11. 阐述你的食物采购与消费习惯,与膳食指南进行对比分析。
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膳食与运动方案。
12. 从食品营养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系,谈谈您对营养健康指导“平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健康”和全民营养健康的宣传语“在悬崖边上搭建坚固的围栏,远比在悬崖下边准备救护车重要。
”的理解。
13. 食品的营养安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您对“病从口入”的全面理解是什么?如何指导您的日常饮食消费?您是如何认识理解食品的营养与安全问题的(从国计民生,经济与贸易的角度阐述)?您将如何作为营养健康的践行者、宣传指导者及与监督者。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试题库(学生版)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题库1、1900年,俄国人首先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
2、生食阶段主要包括从人类的起源到原始社会阶段。
3、中国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有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
4、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列有《千金食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的专篇。
5、明晚期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把饮食养生思想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唯物的基础之上。
6、1330年,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饮食养生及食疗、保健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7、中国饮食文化圈中的素食文化圈已不作为一种区位性文化地域空间存在。
8、在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中,果腹层是最少“文化特征”的一个文化层次。
9、趋附行走在贵胄达官之门的幕僚,附属于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中的贵族层。
10、酒的启蒙知识,是先民通过观察含糖野果在储存过程自然发酵成酒逐渐获得的,被称为谷牙酒。
11、黄酒是中国特有的酿造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
12、1915年,巴拿巴万国博览会,中国茅台酒被评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
13、在清代被誉为“群芳最”和“茶中英豪”,1915年,参加巴拿巴万国博览会获金奖的茶叶是祁红。
14、安徽的名茶,被世人誉为“绿色的金子”的茶叶是屯绿。
15、我国有记载的的一位茶人——人称“丹露祖师”的吴理真。
16、《随园食单》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袁枚。
17、把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描写推向了极致的、堪称饮食文化百科全书的名著是红楼梦。
18“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一语出自《千金要方》一书,作者是孙思邈。
19、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的中元节,民间的佛教寺院也大办水陆道场,称为盂兰盆会。
20、最终与动物划清界限、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是用火熟食。
21、“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一语出自《礼记》。
22、标志着饮食文化的雏形大体形成的事件有:火的使用、陶器的发明、烹饪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调味方法以后。
绿色食品期末复习题(题库)
绿色食品复习题名词解释1、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2、动物福利:动物应得到的自由,包括排出营养不良、物理不适、损伤、疾病和恐吓等。
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3、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轮作:同一块地有顺序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5、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6、土壤质量: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
7、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8、绿色食品基地: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一定标准所认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及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行政区域。
9、绿色食品产业: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企业(直接企业)及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原料、生产资料、商业),以及其他绿色食品专业部门(科技、监测、检测、管理)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
10、绿色食品标志是指“绿色食品”,“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11、A级绿色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资,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绪论思考题(期末复习)
绪论思考题1、饮食包括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制成的产品和对饮食品的消费——吃与喝三个部分。
2、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0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
3、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先后给文化下了两个经典性的定义,都是含义很宽泛的“大文化”的概念。
4、“文化”一词在我国历史上,用来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5、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6、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饮食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7、人类的食事活动包括食生产、食生活、食事象、食思想和食惯制一些内容。
8、人类食事或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现象,称之为食事象;人们的食认识、知识、观念、理论,称之为食思想;习惯、风俗、传统等,称之为食惯制。
9、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诸范畴则组成它的血肉。
10、饮食文化说起来似乎是无形的,实际是有形的,而且是无价的。
11、总的说来,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迟滞落后的的。
12、简述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很少的记录文字留世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
关于饮食生活与烹调技艺的文字记载,一般说来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流于文人墨客浮泛粗陋的游戏之笔,难以按实求骥。
食品安全与卫生思考题考试答案(全)
⾷品安全与卫⽣思考题考试答案(全)第⼀章思考题:1、现代健康的概念。
躯体健康,⼼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2、现代社会中危害⼈类健康和造成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管病,脑⾎管病,恶性肿瘤等与⽣物因素,⼼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类⾃⾝的不良⽣活⽅式和⾏为。
3、⽣活⽅式的内涵。
不吸烟,饮酒不过量,平衡膳⾷,体育锻炼。
4、列举不良的⽣活⽅式和⾏为。
吸烟,酗酒,不合理营养,不运动,社会⼼理适应不良,不注意个⼈和公共卫⽣,不按时吃饭,睡眠时间太短等⾏为⽅式。
5、简述吸烟对⼈类健康的危害。
1.直接损害细胞和组织器官,⼲扰破坏⼈体⽣理功能,造成多种疾病(⼼,脑⾎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2.致癌(肺癌,⼝腔癌,⿐咽癌,喉癌,⾷道癌)。
3.削弱⼈体的防御功能。
4.危害妇⼥,婴幼⼉的健康。
5.促使衰⽼,缩短寿命。
6、简述酗酒对⼈类健康的影响。
1.会引起视⼒减退,甚⾄失明。
2.会引起营养缺乏。
3.会引起消化道病变。
4.会引起呼吸道病变。
5.会引起⼼⾎管病变。
6.会引起性机能异常。
7.会引起精神失常。
8.会引起胎⼉异常。
9.会引起中毒致死。
10.会引起早衰损寿。
7、举例阐述环境污染导致的病害。
⽔俣病,癌症,腹泻,呼吸道疾病,⼼脏疾病等(⾃⼰再写写)。
8、何谓“⼀级预防”?⼀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的措施和针对机体的措施。
这⼀阶段疾病并未发⽣,但某些危险因素已经存在,如病原体的感染,精神过渡紧张、营养不良、平素缺乏锻炼、家庭发⽣变故等。
这些都会造成疾病发⽣的危险性提⾼,⽽在这⼀阶段的危险因素,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如抗感染、⼼理调整、加强营养等。
此阶段可称为易感染期。
如:宣传戒烟和劝阻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烟社会迈进,例如,禁⽌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戒烟,劝告⽼年⼈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第⼆章思考题:1、何谓⾷品污染,⾷品污染⼤致可来⾃哪⼏个⽅⾯?⾷品污染是指危害⼈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正常⾷物的过程。
中外饮食文化思考题总汇(新)(1)
思考题总汇第一讲:1.什么是饮食?什么是饮食文化?1.吃喝。
指饮料和食品。
2.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
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饮食文化主要研究哪些内容?1饮食的习俗;2所研究对象的饮食类型;3食物的烹饪方式;4饮食的习惯;5所研究对象对食物的喜好等等。
3.为什么人们在食物选择上表现出不同喜好或个性?影响食物选择的是人们对食物的喜好而非某种特定的宏量营养素,食物的选择主要以其口味、价格和便利性为基础,健康和品种起辅助作用。
一个人爱吃什么食物,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
比如喜欢吃甜食的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但缺乏冒险精神;喜欢吃酸的人大多有事业心,但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喜欢吃辣的人善于思考,有主见,但爱挑剔……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家庭因素饮食行为最终总是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饮食爱好与选择首先取决于其所生活、成长的家庭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的生活影响。
一个人关于饮食的最初知识是从父母或家人那里获得的,在从父母或家人的教育、影响,以及自己的“经验”中知道了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哪些东西是好吃的,哪些东西是不好吃的,哪些东西是“珍贵”的,哪些东西是一般的……。
童年时代获得的这些关于饮食的知识与经验……4.阐述文化个体在饮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文化个体是饮食文化发明创造的源泉。
(2)文化个体是饮食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
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有巢氏茹毛饮血”。
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
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东汉时期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较短。
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指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
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周代。
6、“周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和“捣珍(松捣牛肉)即是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脯”和鲊”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教民熟食的传说广为传颂,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周礼》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自然火。
11、只有当人类懂得制造火之后,先民们才真正进入到饮食的熟食阶段。
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圣人为“燧人氏”。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
这些主要方法有:炮、煲、炙、烙、焙、奥。
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用火来直接烤果子、肉、鱼等食物;“煲”是指用泥裹果子和肉类之后再进行烧烤;“炙”是指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是指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是指指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奥”是指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16、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
17、神农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创立了农业发明了陶器炊具18、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影响力且对现在仍然有实用价值的食材志是《神农本草》。
19、西汉时期的刘安在《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20、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作釜甑”。
21、三国时期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22、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
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
从此,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
古籍《大戴礼记》上说“”,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
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23、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帝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这是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
说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制盐和用盐来调味了。
24、盐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
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
有此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
它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25、“变槐为豆”是关于后稷的传说。
26、人类经过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已进入农耕文明。
但人类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
人类最早对面食的追溯,现在只能从尧的传记中寻找些许痕迹。
27、在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石子饼叫做尧王饼或石子馍。
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远古华夏第一饼”。
28、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一是高寿,其二是深谙养生之道。
29、彭祖十分精通烹饪术,他因献雉羹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国主。
30、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反映了彭祖在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31、雉羹是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现称“天下第一羹”的汤以鸡代雉,古风犹存。
32、彭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饮食养生理论,是对中国养生学的一大贡献。
33、彭祖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与绿色生活有何关系?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
第二问无34、伊尹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
35、伊尹犹善以烹饪技艺比喻治国之道。
36、几千年来,老百姓耕种、收获、吃饭,吃得饱就是“太平盛世”,吃不饱便来一场“革命”。
历朝历代兴也是因为“吃”,亡也是因为“吃”。
吃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动力与导火线。
37、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是食医合一、食医职司、本味和饮食养生。
38、食医合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是《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素问》。
39、《神农本草》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40、《神农本草经》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很多内容涉及饮食,体现了食医和一的理念。
41、《黄帝内经》、《伏羲八卦》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
42、《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贯穿始终的饮食养生观念,迄今仍较西方医学有其独到之处。
4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44、“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有关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
45、最迟在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食医”。
46、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写出了《备急千金要方》,该书第26卷列有《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47、孙思邈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8、“食饮必稽于本草”,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门和饮食养生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
49、“药膳”的出现,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保健和疗疾。
50、“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
51、总的说来,我国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都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情。
52、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53、汉代人首先想到探究古人的那些享受“天年”或“永年”的奥秘。
他们的结论之一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于是导引和和服食便成为汉代以后养生家们企图享天年、求永年的两个基本方法。
导引又多为道家采用,服食则为贵族仕宦们看重。
二者虽不可分,却又由于社会地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54、南北朝齐梁时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也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中的《食诫篇》便专述了饮食养生的主张。
55、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饮食养生及食疗、保健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集大成的工作。
56、忽思慧认为,饮食的原则应是利于养生,通过合理的饮食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57、元明之际著名养生家贾铭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详论饮食相互禁忌的专著《饮食须知》。
58、明晚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把饮食养生思想牢固地建立在科学唯物的基础之上。
59、清代文人顾仲对烹调颇有研究,他将菜肴同养生结合起来,选择对人的健康长寿有明显益处的菜肴,详述技艺,所著《养小录》一书“序”中阐明:“饮食之人,大约有三:餔餟之人;一曰滋味之人;一曰养生之人。
”60、饮食养生与饮食疗疾的关系如何?饮食疗疾是一种针对已发疾病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61、什么是本味原则?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四大原则之一62、所谓“味性”,具有“味”和“性”两重含义。
63、“味”是人的鼻、舌等器官可以感觉和判断的食物原料的自然属性;而“性”则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的物料的功能。
中国古人认为性源于味,故对食物原料的天然味性极其重视。
64、《吕氏春秋》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65、中国古代食圣,18世纪的美食学大家袁枚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一碗各成一味”,“各有本味,自成一家”。
66、“味”的早期含义中包含着味感和触感两个方面的感觉。
67、在“味”文字表述之初,就涵盖了味感和触感两重意义,但嗅感则是独立的。
68、“味”的笼统表述味感、触感和嗅感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69、几十年,传统意义上的“味”被一分为三:味感、触感和嗅感。
70、什么是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71、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哪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72、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原文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
73、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八字主张”?孔子的“八字主张”,是就当时祭祀的一般原则而发的,因而只能放到他关于祭祀食物要求和祭祀饮食规矩的意见中去理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字主张,并非孔子对常居饮食的一般观点。
“精”、“细”二字,只有放到孔子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74、孟子食道的内容是什么?食志——食功——食德75、孟子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志”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
76、什么是“食功”?什么是“食德”?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劳心或劳力)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77、孟子认为进食遵“礼”同样是关乎食德的重大原则问题。
78、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什么?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心理选择的多样性三、肴馔制作的灵性四、区域内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79、食物原料选取广泛性的原因有哪些?1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是这种特征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决定食物原料品种分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2. 中国人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80、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表现在餐桌上,就是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