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两小儿辩日》一、引入导学1.1 导入背景知识《两小儿辩日》是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经典短篇小说。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
1.2 目标导学•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狭义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二、课文解读2.1 内容概述《两小儿辩日》讲述了明代时期两个小孩的争论故事。
故事中,大儿子和小儿子为了争夺一个竹筒而争执不休,但最终找来了父母评判。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争论的方式和解决争议的方法。
2.2 文章结构分析《两小儿辩日》的文章结构非常简单明了,主要分为引子、争论和转折三个部分。
•引子部分:通过对两个小孩的背景的描述,引起读者的兴趣;•争论部分:两个小孩为了竹筒的使用权而进行激烈的争论;•转折部分:父母以及乡邻的介入,解决了两个小孩之间的争执,也给了他们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
2.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查字典:遇到生僻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获取准确的意思;•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通常省略主语和宾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注意标点:文言文的标点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注意掌握。
三、纵向拓展3.1 文学常识《两小儿辩日》属于明代狭义小说,它有如下特点:•描写生活:以描述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为主要特征;•短小精悍:篇幅短小,情节简洁明了;•叙事真实: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动的描写,展示明确的事件发展过程。
3.2 阅读策略•注重细节:注意文中对人物、环境、描写的细节信息,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其心理活动;•比较对话:对话是故事的主要展开方式,通过对对话的分析,理解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四、横向拓展4.1 联系现实生活故事中两个小孩的争吵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争论并保持友好的关系。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16篇)《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链接:《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
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
《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盘盂孰汝2、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日中:决:及其:为:则:探汤:乎:二、合作探究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理由呢?3、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4、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能实话实说,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5、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三、拓展:1、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2、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四、展示《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知乎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寓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出自《列子》一书。
本文将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围绕两个小孩展开辩论,一方代表阳明,主张“太阳是白的”,另一方代表阴阳家,主张“太阳是黑的”。
两小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辩论。
三、故事内容1. 阳明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白的,因为太阳会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2. 阴阳派的小孩认为太阳是黑的,因为太阳在晚上下山了,黑夜降临了,所以太阳是黑的。
3. 两小儿在争论中,家长出来解释,告诉他们太阳其实是黄的,因为太阳在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呈现出金黄色。
四、故事意义1.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和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辩论和思辨的传统。
2.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要用心去观察世界,不要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3. 故事中的两小儿通过辩论,最终得到正确答案,也提醒我们要善于沟通和交流,不要因为意见不同就产生矛盾。
五、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思辨传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世界,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猜测故事的结局。
2. 学习:逐段解读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角色的观点和态度。
3. 辩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一方代表阳明派,一方代表阴阳派,辩论太阳是什么颜色。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辩论过程中的争论点和结论,让他们思考正确答案的原因。
5. 拓展:通过讨论其他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七、课堂实施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组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的颜色是什么,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前置知识在学习本文之前,需要了解以下知识:•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和典故•反讽和讽刺的概念阅读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的目标如下:•了解《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意义正文1. 《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两小儿辩日》是中国明代作家贾仲明创作的小说,讲述两个少年童谣和万庆,就到底是日出东南、日出东北谁先的问题进行辩论的故事。
他们的辩论非常激烈,但最终没有分出胜负。
故事通过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辩论,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暗喻吏治腐败、科举制度不公等问题,展示了普通百姓对社会风气不满的态度。
2. 小说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成语和典故,其中最常见的是“黔驴技穷”的典故。
当时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买得起的牲口只有黔驴这种低价劣质的牲畜,因此“黔驴”在当时成为了“贫穷、粗鄙”的代名词。
而“技穷”则是指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无能为力的状态。
因此“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做事没辙,无法解决问题。
此外,在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典故和成语,例如“束之高阁”、“一叶之障”等,这些成语和典故在当时都是家喻户晓的常用语,通过阅读本篇小说,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和批判意义小说中的反讽和讽刺手法十分巧妙。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小孩子的童谣看似天真无邪、无伤大雅,但却是一个有深意的讽刺。
童谣中的“日出东南、日出东北谁先”,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上的科举制度不公,南方的秀才难以通过科举考试,而北方的士子更容易得到生计。
童谣中的“黄粱一梦”则是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一考定终身”,并暗示着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政治事务的无能和官场的浮躁。
因此,《两小儿辩日》不仅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童话故事,还暗藏着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传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字、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掌握课文的大意;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一、情景预设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孔子对他了解多少?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 ū fù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说的一些话也广为后人传送。
那么你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
2、出示题目:《两小儿辩日》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3、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篇文言文的朗读。
(听完后,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
)二、探索发现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
2、两小儿讨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时,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3、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天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A、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
谁能根据课后注释翻译课文,每人只能翻译一句话。
大家一定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谁当第一个?同学们真的是太厉害了。
(解决第一小题)B、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小题:一个孩子“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围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1、会写“辩”字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是又高兴又激动。
你们呢?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呀?那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伯牙绝弦》《书戴嵩画牛》)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先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顺,最后把文章内容读懂)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同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完成的请放下,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次比赛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翻译全文
总结词
理解文章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过翻译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理解文章主旨
总结词
领悟思想内涵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以及两小儿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思维 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即支持或反对辩日),并要求学 生在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加深
对辩日问题的理解。
角色扮演:模拟辩日场景
总结词
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辩日的场 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助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导 学案
汇报人: 2024-01-03
• 课文导入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深入探究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
目录
Part
01
课文导入
故事导入
总结词
通过讲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 铺垫。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与太阳有关的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引导学生 思考太阳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自然地引入《两小儿辩日》的主题。
孔子在辩日中的角色与态度
孔子的角色
孔子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 的角色,他并没有直接参与两小 儿的辩论,而是选择观察和倾听 。
孔子的态度
孔子对于两小儿的辩论持开放和 尊重的态度,他并没有轻易给出 自己的观点,而是鼓励他们继续 探讨。
从辩日看古代儿童的特点
好奇心强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 间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二、初读课文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斗盂沧为孰为汝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3.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三、理解文意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知、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四、诵读训练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
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 会写“辩”字,能理解“决、盘盂”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二、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听写四个关键词: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并表达出大概意思。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本课设计力图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
并且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真正做到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
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
(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两小儿辩日 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日期: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1.我能读准“盘盂”、“沧沧凉凉”“孰”“汝”“知”等字词。
2.我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的大意。
3.我能联系生活实际,从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学习重点】1.我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的大意。
2.我能联系生活实际,从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知识链接】(一)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
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
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
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有的人也说是孔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二)作者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
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道家著名代表。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三)自主学习1、比一比再组词。
孰苍盂辩辨熟沧孟辫瓣2、理解下列字词:辩斗:去:日中:沧沧凉凉:探汤:决:知:汝:【学习内容】1.题目中的“辩”是什么意思?2.我能读通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你不懂的句子。
4.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5.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6.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达标检测】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拓展延伸
请你查找资料,用科学知识帮文中的两个小孩解决远小近大的原因和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课题
作者: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归纳
预习导航
探究展示
反思质疑
拓展延伸
课题
两小儿辩日
作者:
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导学过程
归纳
预习导航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5、完成导学P63第一到第四小题。
探究展示
1、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2、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3、这场争辩的结果如何?有无胜负?裁判者孔子如何裁决的?
4、你对孔子的决断有何看法?
反思质疑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选编了两篇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其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以后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时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
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读名言、揭课题(或设置情景,以辩入题)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齐读、理解、导谈孔子2、揭示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生发疑虑(适机过度)(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节奏1、自由读,将读不准的字句作上记号并自己求助释疑。
《两小儿辩日》 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2)体会两小儿的辩斗逻辑和孔子的态度。
2、教学难点(1)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
(2)让学生明白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和思考。
比如,为什么太阳早上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为什么早上天气凉,中午天气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就讲述了两个小孩对太阳的不同看法,并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错。
(三)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1)东游:到东方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
以,认为。
去,距离。
(4)而日中时远也:而到了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5)日初出大如车盖: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6)及日中则如盘盂: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盘子。
及,到。
(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8)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清凉。
(9)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中午的时候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汤,热水。
(10)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孰,谁。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一、游戏激趣导入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
孔子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
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温故知新1.(出示幻灯片2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两小儿辩日(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4.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
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出示要求: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
(出示幻灯片6课文)(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3.(师出示幻灯片7、8重点词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从而正确断句(四)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1、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设想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
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
”)不宜讲给学生听。
《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
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
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
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
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A(适用于一般水平)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
要点是: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两小儿辩日《列子》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
“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
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结合导学案,理解“辩、去、汤、决”在句中的含义。
2、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3、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4、背诵课文,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课前预习1、介绍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列子》共8篇,其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3、词语注音。
辩斗dòu 盘盂yú沧沧cāng凉凉探汤tāng孰shú为wèi 汝rŭ多知zhì乎4、词语释义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日中:正午。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及:到,到了。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沧沧凉凉:寒凉。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列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理解《列子》中的道家思想和哲学理念。
3. 分析《两小儿辩日》中的对话和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二、导学重点1.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道家思想在《列子》中的体现。
3. 对话分析和观点比较。
三、导学难点1. 理解《列子》中的深奥哲学思想。
2. 分析对话中的逻辑推理和辩论技巧。
四、导学过程1. 导入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思考两小儿的争论是如何展开的,有何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2. 进修过程a. 简要介绍《列子》的作者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b. 分组讨论《列子》中的某一段文字,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c. 以两小儿的对话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和辩论技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讨论。
3.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段《列子》中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以《列子》中的某一哲学观点为议题,让他们展示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两小儿辩日》和《列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逻辑辩论的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安置1. 完成对《列子》中某一段文字的深入解读,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2. 准备小组辩论,以《列子》中的某一哲学观点为议题,展示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辩论技巧。
下节课我将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两小儿辩日》 导学案
《两小儿辩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以及孔子的态度。
2、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
(2)学习两小儿的思考方式和辩论技巧。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注释法: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讨论法:小组讨论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
四、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文言文常识(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特点是简洁、典雅。
(2)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和争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看看两个小孩是如何就太阳的问题展开辩论的。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翻译错误。
3、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四)理解内容1、思考:两小儿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2、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如车盖,到了中午则小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则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近者热而远者凉。
)3、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论,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孔子不能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日积月累
1.根据注释和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
辩斗:故:以:去:日中:
车盖:及:盂:为:
沧沧凉凉:探汤:决:孰:汝:
3.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可以适当加上动作。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二、我的视角
1.读了课文,针对文章题目和内容,我最想研究的问题是:
2.我查找相关科学资料,能帮助孔子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汤问》是_列子_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_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共学单
延学单
1.自己策划一个话题,学习“两个小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邀请老师、同学或家长参与辩论。
2.延伸阅读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
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
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
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注释:
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