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年最新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害
青岛 第一浴场 2015年6月27日摄 2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 25:825–829.
DILI 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之一,重 者可致急性肝衰竭( ALF)甚至死亡。迄今仍缺乏简便、客 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
--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西安 大兴善寺 2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9月4日摄
DILI的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 DILI 发病率估计介于 1/100 000~20/100 000 或更低[1,9]。 2002 年法国报道 DILI 年发病率约为 13.9/100 000, 汇总1994-2011年公开发表的279项中国 DILI研究论文,共纳入24112例患者,系 统分析了中国DILI的药物构成状况
重视中草药肝损伤的问题
对中草药可能造成的药物性肝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药物代谢与 药物代谢 DILI发生机制 药
药物在肝脏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 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经过氧化或还原 物 或水解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 肝脏对药物毒性的耐受、适应与易感性 氧化、还原、
水解 代谢激活(转化反应) 加入-OH、 生物转化 耐受性: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 phase Ⅰ reaction -COOH、由非极性变为极性, OH)、 给母体分子引入某种极性基团,如羟基(- NH2、-SH 适应性:是指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 CYP450 由脂溶性变为水溶性, 羧基(-COOH)、氨基(- NH2)或巯基(-SH) 指标恢复正常。 然后才能经肾或胆汁排泄。 等,从而增加母体分子的极性或水溶性,为Ⅱ相反 脂溶性的巴比土类, 活性中间体 应提供药酶作用的合适底物。 易感性: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 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 如不经肝脏的生物转化, 性缓解。 其生物半寿期 灭活、解毒(结合反应) 可长达100年以上。 2015指南 以Ⅰ相反应生成的代谢物为底物,在转移酶类作用 phase II reaction 硫酸、甲 由此可见,药物在肝内 下,底物的极性基团分别与葡萄糖醛酸、甘氨酸、 基、乙酰 生物转化的重要意义。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硫酸以及谷酰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最终排 基、硫基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泄物。 环氧化物水解酶
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致病药物及影响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分析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联合共建计划项目(编号: LHGJ20190467)作者单位:453100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科(裴素娟,郭锦辉);感染病科(魏晓霞)第一作者:裴素娟,女,40岁,医学硕士,主管药师㊂研究方向:临床合理用药㊂E-mail:peisujuan2021@ ㊃药物性肝损伤㊃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致病药物及影响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因素分析∗裴素娟,郭锦辉,魏晓霞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调查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致病药物并分析影响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㊂方法㊀2018年9月~2022年3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04例和同期住院的非DILI患者148例,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标准进行肝损伤程度分级,部分患者接受肝穿刺检查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损伤程度的危险因素㊂结果㊀本组DILI患者致病药物包括中草药39例(37.5%)㊁抗生素类17例(16.3%)㊁非甾体抗炎药13例(12.5%)㊁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8例(7.7%)㊁抗风湿药物7例(6.7%)㊁消化系统药物7例(6.7%)㊁精神类药物5例(4.8%)和内分泌疾病用药2例(1.9%);17例接受肝穿刺活检患者肝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性11例(64.7%)㊁点灶状坏死10例(58.8%)㊁桥接坏死4例(23.5%)㊁汇管区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15例(88.2%)㊁肝细胞内淤胆或胆栓形成5例(29.4%)和肝细胞玫瑰花结形成1例(5.9%);DILI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发生率为17.3%和34.6%,显著高于非DILI组的8.1%和18.2%(P<0.05);DILI组主要表现为血清ALT㊁AST㊁GGT㊁ALP㊁TBIL㊁TG和TC水平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脂异常ʌOR=2.17,95%CI(1.39~3.40),P=0.001ɔ是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104例DILI患者中,肝损伤程度ɤ2级80例,ȡ3级24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血脂异常ʌOR=3.10,95% CI(1.34~7.11)ɔ和用药时间ʌOR=0.26,95%CI(0.08~0.80)ɔ是影响DILI患者肝损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㊂结论㊀在综合医院,中草药㊁抗生素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DILI发生的主要药物,多种基础疾病和血脂升高者更容易发生DILI,需要在临床上加强防治和干预,以减少DILI的发生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药物性肝损伤;中草药;抗生素类;血脂异常;肝损伤程度;多因素分析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5.017㊀㊀Common medicin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 in hospital stay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㊀Pei Sujuan,Guo Jinhui,Wei Xiaoxia.Department of Pharmac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453100,Henan Province,China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medicin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 in hospital stay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Methods㊀104patients with DILI and148 patients without DILI were encounter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September2018and March2022,and the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 was evaluated based on guideline related.Some patients received liver biopsies.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 was predict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Results㊀The alleged causative medicines in our series includ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39cases(37.5%),antibiotics in17cases(16.3%),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13cases(12.5%),cardiovascular drugs in8cases(7.7%),antirheumatic drugs in7cases(6.7%),digestive agents in7cases(6.7%),psychotropic drugs in5cases(4.8%)and endocrine drugs in2cases(1.9%);in17patients with DILI having liver biopsies,the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hepatocyte balloon degeneration in11cases(64.7%), punctate necrosis in10cases(58.8%),bridging necrosis in4cases(23.5%),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in portal area in15 cases(88.2%),intrahepatocyte cholestasis or bile embolus formation in5cases(29.4%),and hepatocyte rose knot in1case (5.9%);the incidences of blood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oidemia in patients with DILI were17.3%and34.6%,muchhigherthan8.1%and18.2%(P<0.05)in patients without DILI;serum ALT,AST,GGT,ALP,bilirubin,TG and TC levels inpatients with DILI increased greatly in our series;the univariate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yperlipoidemia[OR=2.17,95%CI(1.39-3.40),P=0.001]was the independent factorfor the happening of DILI;out of the104patients with DILI,itwas found that the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ɤgrade2in80cases,andȡgrade3in24cases;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hyperlipoidemia[OR=3.10,95%CI(1.34-7.11)]and the period of medicine administered[OR=0.26,95%CI(0.08-0.80)]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severity of liver injury(P<0.05).Conclusion㊀The common causative medicines for DILI in a general hospital in China ar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antibiot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and the patients with multi-systemic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hyperlipoidemia are prone to having DILI,which should be carefully dealt with in clinical practice.㊀㊀ʌKey wordsɔ㊀Drug-induced liver injury;Chinese herbal medicines;Antibiotics;Hyperlipoidemia;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㊀㊀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由于服用各种成分明确或不明确的药物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或慢性肝损伤[1,2]㊂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称DILI病例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3,4]㊂当药物被停用时,多数DILI患者肝脏损害会逐渐恢复,但是DILI状态可能会持续存在较长的时间,甚至在少数病例出现疾病进展,演变成肝衰竭或慢性肝损伤㊂DILI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5],这些因素与个体遗传㊁免疫和代谢因素有关,并可能相互影响[6]㊂一般认为,高龄㊁女性或慢性肝病人群更易发生DIL-I[7-9]㊂此外,包括超重㊁代谢综合征㊁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也被认为会显著影响DIL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结局[10,11]㊂不同特性的药物也可能导致DILI的发生,包括药物剂量㊁亲脂性和肝脏代谢程度等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㊀2018年9月~2022年3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04例,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龄为57(40,67)岁㊂根据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的标准诊断[12]㊂另选择同期入院诊治的非DILI患者148例,男性66例,女性82例;年龄为54(38,68)岁㊂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㊂1.2病史询问和血清检测㊀记录病史资料,使用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㊂1.3临床肝损伤程度评估㊀0级:无肝损伤;1级(轻度肝损伤):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轻度升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5正常值上限(ULN),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升高,TBILȡ2.5ULN,或虽无TBIL升高,但INRȡ1.5;3级(重度肝损伤):血清ALT和/或ALP 升高,TBILȡ5ULN,伴或不伴INRȡ1.5;4级(急性肝衰竭):血清ALT和/或ALP升高,TBILȡ10ULN 或每日上升ȡ17.1μmol/L),INRȡ2.0或凝血酶原活动度<40%,同时出现腹水或肝性脑病,或与DILI 相关的其他器官功能衰竭;5级(致命):因DILI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12]㊂1.4肝穿刺检查㊀肝穿刺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㊂嘱患者平卧,监测生命体征,手术时无菌操作,在超声引导下选择肝右叶远离大血管处为穿刺点,采用美国巴德公司16G肝穿刺针于呼气末进针穿刺,标本至少包含6个完整的汇管区㊂对所获得的肝组织制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㊂1.5统计学方法㊀应用IBM SPSS24.0Statistic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 (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ILI严重程度的因素,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致病药物分布㊀本组DILI患者致病药物包括中草药㊁抗生素类㊁非甾体抗炎药㊁心血管药物㊁抗风湿药物㊁消化系统药物㊁精神类药物和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具体分布见表1㊂表1㊀104例DILI患者致病药物种类分布致病药物例(%)致病药物例(%)中草药39(37.5)消化系统药物7(6.7)抗生素类17(16.3)精神类药物5(4.8)非甾体抗炎药13(12.5)激素类药物4(3.9)心血管药物8(7.7)内分泌疾病治疗2(1.9)抗风湿药物7(6.7)化疗药物2(1.9) 2.2肝组织学表现情况㊀在本组104例DILI患者中,有17例进行了肝穿刺活检,其组织学表现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性11例(64.7%)㊁点灶10例(58.8%)㊁桥接坏死4例(23.5%)㊁汇管区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15例(88.2%)㊁肝细胞内淤胆或胆栓形成5例(29.4%)和肝细胞玫瑰花结形成1例(5.9%)㊂2.3DILI发生的单因素分析㊀DILI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ILI组(P<0.05,表2)㊂表2㊀两组一般基线资料[%,M(P25,P75)]比较DILI(n=104)非DILI(n=148)年龄(岁)57(40,67)54(38,68)高血压18(17.3)①12(8.1)糖尿病8(7.7)13(8.8)恶性肿瘤史6(5.8)1(0.7)血脂异常36(34.6)①27(18.2)㊀㊀与非DILI组比,①P<0.052.4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㊀DILI组血清ALT㊁AST㊁GGT㊁ALP㊁TBIL㊁TG和T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ILI 组(P<0.05,表3)㊂2.5DILI发生的多因素分析㊀以DILI是否发生为因变量(0=否;1=是),将单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赋值或直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脂异常[OR=2.17,95%CI(1.39~3.40),P=0.001]是D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㊂表3㊀两组血生化指标[M(P25,P75)]比较DILI(n=104)非DILI(n=148) ALT(U/L)156(55,317)①33(23,40) AST(U/L)108(44,222)①37(29,40) GGT(U/L)142(75,271)①50(29,71) ALP(U/L)163(94,260)①62(46,90) TBIL(μmol/L)27.9(12.5,121.4)①17.1(11.6,28.9) TG(mmol/L) 2.9(2.2,3.7)① 1.4(0.9,1.6) TC(mmol/L) 6.2(5.3,7.6)① 5.1(3.7,6.3)㊀㊀与非DILI组比,①P<0.052.6不同严重程度DILI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㊀在104例DILI患者中,临床严重程度ɤ2级和ȡ3级者分别为80例和24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血脂异常和用药时间与DILI患者严重程度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和用药时间延长是影响DILI患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4)㊂表4㊀不同严重程度DILI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ɤ2级(n=80)ȡ3级(n=24)P值OR(95%CI)P值年龄(岁)50(44,56)52(48,59)0.762--男性16(20.0)8(36.8)0.129--高血压13(16.2)5(15.8)0.907--糖尿病6(7.5)2(10.5)0.694--恶性肿瘤史4(5.0)2(10.5)0.515--血脂异常22(27.5)14(57.9)0.005 3.10(1.34~7.11)0.008心血管疾病8(10.0)4(10.5)0.866--用药时间(d)0.0100.26(0.08~0.80)0.019㊀㊀<3065(81.2)13(54.1)㊀㊀ȡ3015(18.8)11(45.8)3㊀讨论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我们发现高脂血脂与DILI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相关㊂血脂异常将增加患DILI的风险,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释㊂首先,营养不良会减缓药物清除速度,从而导致药物消除延迟和更高的血浆药物水平[5];其次,是宿主因素㊂当出现营养过剩或酗酒时,可介导宿主产出药物相关的氧化性肝损伤,导致脂肪变性㊁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变性[13-17];最后,高脂血症常常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所有临床可应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肝脏清除的,而这些药物在清除过程中被证明存在着肝脏毒性[18]㊂先前的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DILI的风险更高[19-22]㊂不过,本研究并未对脂肪肝与DILI之间的关联进行专门的研究㊂由于脂肪肝也可能是由酒精㊁肥胖或代谢因素引起的,需要专门设计相关研究,以获得更为科学的资料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相较于服药时间较短(ɤ30d)的患者,那些服药时间较长者(ȡ30d)更易出现较为严重的DILI,与先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3-25]㊂本研究并未发现致病药物类型与DILI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㊂既往探讨不同致病药物与DILI导致肝损伤程度的关系研究对此尚无定论㊂有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肝毒性药物联合使用会增加DILI的患病风险[19]㊂不过,另一项研究则声称DILI的发生风险与合并症或药物联用并无关联[26]㊂在世界范围内,中药制剂治疗也逐渐成为导致DILI的主要原因㊂在欧美国家,由中药制剂引起的DILI病例约占总体病例的10%左右,而在亚洲国家,超20%DILI病例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21,22]㊂我们发现DILI致病药物以中药制剂为主,抗生素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占有很大的比例㊂不过,对于中药制剂治疗的选择还是需要认真观察和及时处理的㊂综上所述,DILI的发生与基础疾病和血脂异常显著相关㊂同时,高脂血症和用药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DILI发生,临床需要认真防治㊂ʌ参考文献ɔ[1]Qin FL,Sang GY,Zou XQ,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uring consolidation therapy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s assessed for causality using the updated RUCAM.Ca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2,2022:5914593.[2]Mihajlovic M,Vinken M.Mitochondria as the target ofhepatotoxicity and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detection methods.Int J Mol Sci,2022,23(6):3315. [3]Abdulkhaleq FM,Alhussainy TM,Badr MM,et al.Antioxidativestress effects of vitamins C,E,and B12,and their combination can protect the liver against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rats.Drug Des Devel Ther,2018,12:3525-3533.[4]Yin Y,Zhang Y,Li H,et al.Triterpenoids from fruits of Sorbus po-huashanensis inhibit acetaminophen-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Biomed Pharmacother,2018,109:493-502.[5]Shen T,Liu Y,Shang J,et al.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ainland China.Gastroenterology,2019,156(8):2230-2241,e11.[6]Andrade RJ,Chalasani N,Björnsson ES,et al.Drug-inducedliver injury.Nat Rev Dis Primers,2019,5(1):58. [7]Chen M,Suzuki A,Borlak J,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n-teractions between drug properties and host factors.J Hepatol, 2015,63:503-514.[8]Kim SH,Naisbitt DJ.Update on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6,8:3-11.[9]王瑜,仇丽霞,范作鹏,等.不同类型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比较.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3):632-635.[10]Kaplowitz N.Drug-induced liver injury.Clin Infect Dis,2004,38(Suppl2):S44-48.[11]Abboud G,Kaplowitz N.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rug Saf,2007,30:277-294.[12]Xu P,Zhou H,Li YZ,et al.Baicalein enhances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silybin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efflux transporters BCRP and MRP2.Front Pharmacol,2018,9:1115.[13]Shahnazarian V,Ramai D,Reddy M.A rare case of ibuprofen-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Cureus,2018,10(8):e3225. [14]Allard J,Le Guillou D,Begriche K,et a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obesity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dv Pharmacol, 2019,85:75-107.[15]Pais R,Rusu E,Ratziu V.The impact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syndrome on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Clin Liver Dis,2014,18(1):165-178.[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1):810-820. [17]刘如玉,路遥,申戈,等.HBeAg阴性初治慢乙肝患者恩替卡韦4年抗病毒治疗FIB-4评分动态变化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0,34(1):51-56.[18]Labbe G,Pessayre D,Fromenty B.Drug-induced liver injurythrough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mechanisms and detection during preclinical safety studies.Fundam Clin Pharmacol,2008, 22:335-353.[19]Huang YS,Tseng SY,Chen WW,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nd outcomes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Taiwan:With emphasis on the impac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 Chin Med Assoc,2022,85(3):286-294.[20]Devarbhavi H,Joseph T,Sunil Kumar N,et al.The Indiannetwork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etiology,clinical features, outcome and prognostic markersin1288patients.J Clin Exp Hepa-tol,2021,11(3):288-298.[21]Yu Q,Ma X,Wang Y,et al.Dietary cholesterol exacerbates statin-induced hepatic toxicity in syrian golden hamsters and in patients in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Cardiovasc Drugs Ther,2021,35(2):367-380.[22]Bril F,Portillo Sanchez P,Lomonaco R,et al.Liver safety of st-atins in prediabetes or T2DM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Post hoc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trial.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7, 102:2950-2961.[23]de Abajo FJ,Montero D,Madurga M,et al.Acute and clinicallyrelevant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 population based case-control study.Br J Clin Pharmacol,2004,58:71-80. [24]Bagheri H,Michel F,Lapeyre-Mestre M,et al.Detection and in-cidence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ies inhospital:A p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laboratory signals.Br J Clin Pharmacol,2000,50: 479-484.[25]Chalasani N,Fontana RJ,Bonkovsky HL,et al.Causes,clinicalfeatures,and outcome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Gastroenterology,2008,135: 1924-1934.[26]Zhou Y,Yang L,Liao Z,et al.Epidemiology of drug-inducedliver injury in China: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21,789patients.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25: 825-829.(收稿:2022-10-10)(本文编辑:刘波)。
药物性肝损伤2015版指南
危险因素
③妊娠:妊娠期DILI常见可疑药物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抗生素、丙基硫 氧嘧啶(PTU)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等。PTU可致孕妇暴发性肝炎, 病死率高,FDA已给予黑框警示。 ④基础疾病: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更易发生DILI的证据有限。但一旦发生, 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更高。有研究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 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增加ART或抗结核药发生DILI的风险。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某些DILI的易感因素,也是影响HIV感染者DILI 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对DILI的易感性,特别是使慢性DILI的发生 风险增加。尚不清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肥胖是否增加DILI的 风险。糖尿病是某些药物引起DILI的易感因素,有研究提示糖尿病与DILI严 重程度独立相关。肿瘤及心脏病也是慢性DILI的可能危险因素。
超敏性
自身免疫性
DILI的临床分型
基于病程的分型:急性DILI和慢性DILI
慢性DILI定义为: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
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
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
推荐 RUCAM 因果关系评分量表作为临床实践中 DILI 临床诊断的 应用量表。>8 分为极可能(Highly probable),6~8 分为很可 能(Probable),3~5 分为可能(Possible),1~2 分为不太可 能(Unlikely), ≤0 分为可排除
因果关系评估方案
35
2017/5/1
抗肿瘤药
激素类药 心血管药 NSAIDs 免疫抑制剂 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
润燥止痒胶囊致药物性肝损1例
润燥止痒胶囊致药物性肝损1例田璐璐;周陶然;吴涓;祝德秋【摘要】润燥止痒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痤疮,便秘等症.说明书中对该药不良反应的描述为尚不明确,禁忌亦为尚不明确.该例不良反应为1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导致住院,属于新的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将对此例典型病例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为润燥止痒胶囊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7(038)017【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润燥止痒;胶囊;药物性肝损伤【作者】田璐璐;周陶然;吴涓;祝德秋【作者单位】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患者,女,6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3 d”于2016年12月1日入我院消化科,诊断:黄疸原因待查;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胆囊切除术后状态。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180/100 mmHg,曾服用降压药物(具体不详),后因血压低停药至今,目前血压控制可。
1997年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
6月前曾因反复全身荨麻疹予激素静脉滴注治疗,后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润燥止痒胶囊[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 g/粒,批号:1604003]2 g po tid。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一般情况可,神清,Murphy氏征阴性。
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重,伴尿色加深,呈茶色,伴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伴间断饭后腹胀,伴皮肤瘙痒。
12月2日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1 168 U/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1 519 U/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328.9 μmol/L,谷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278 U/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252 U/L,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21.4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1.07。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 The Study Association.
drug-induced liver
ofDrug
Induced Liver D括ease
of
Chinese
[gey worad
Guidebooks
Liver
injury,drug-induced;Diagnosis;Therapy;
810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Chin
J
Hepatol,November 2015,V01.23,No.1l
・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2015年10f]
【关键词l
肝损害,药物性;
诊断;
on
治疗;
指南 injury Medical
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固有型DILI(intrinsic DILI,InDILI) 和IDILI的防治。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涉及DILI临床诊治 的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随着DILI研究新证据的确认,指南 将适时更新。 本指南采用GRADE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表1)和 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表2)进行评估。
20/100 000或更低“’71。2002年法国报道DILl年发病率
约为13.9/100 000,2013年冰岛报道DILl年发病率约为
19.1/100 000“’81。我国目前报道的DILI发病率主要来自
相关医疗机构的住院或门诊患者H’9-10],其中急性DILI约 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Mj;由于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 大规模DILI流行病学数据,故尚不清楚DILI在人群中的 确切发病率。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临床药物种类繁多,人群不规范用
经典病例分析—口服氟康唑致严重肝损伤病例
经典病例分析—口服氟康唑致严重肝损伤病例病历资料01、病例简介患者,女,49岁,因“乏力、纳差、尿黄1周”入院。
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周身不适,伴恶心但无呕吐,尿黄,呈浓茶水色,无腹痛、腹泻,初未在意,病情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本院门诊。
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ALT 853U/L,AST 558U/L,碱性磷酸酶(ALP) 326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 233U/L,总胆红素(TBIL)57.10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6.60μmol/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1.16,前白蛋白(PA)129.40mg/L,总胆汁酸(TBA)299.52μmol/L。
离子水平无异常。
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体 11.15IU/L,乙肝e抗体 0.96 COI,乙肝核心抗体 0.01 COI,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患者既往患过“乙肝”,经治疗后,复查乙肝五项表面抗原已转阴;既往查心电图口头报告有“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未予治疗;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史,无吸烟饮酒嗜好,预防接种史不详;近两月患者因“左侧上肢剥脱性皮炎”口服氟康唑分散片近40天(50mg,一日一次)。
自发病以来,夜眠较差,其它无异常;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轻度黄染,巩膜轻度黄染,余无异常。
02、病例分析及临床结局患者为中年女性,急性起病,近期有服用抗真菌药物史,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考虑该患者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性大。
告知患者停止使用氟康唑,并给予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80mg,一日一次静点),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g,一日一次静点),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0ml,一日一次静点),进行保肝降酶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
入院第四天检查报告:EB病毒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阴性,甲肝、戊肝抗体阴性,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致肝损伤。
患者乏力、纳差较前好转,小便发黄。
查体:神志清、精神好,巩膜黄染较前减轻。
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任
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任作者:发燕王超谭喜莹王海丹来源:《中国药房》2020年第13期摘要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为临床合理选用保肝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2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分为A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50例)、B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中药协定方,50例)、C组(预防性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50例)和D组(未预防性使用保肝药,50例)。
比较4种方案预防肝损伤的效果(总有效率),采用最小成本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A、B、C、D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96.00%、82.00%、72.00%,A组和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C组和D组(P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药物性肝损伤;胃癌;化疗药物;药物经济学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pharmacoeconomics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preventing liver damage induced by chemotherapeutic drugs for gastric cancer,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liver-protecting drugs. METHODS: Totally 200 inpatient medical records were col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retrospectively during Jan. 2018-Feb. 2020, and then divided into group A (prophylactic use of magnesium isoglycolate, 50 cases), group B (prophylactic use of magnesium isoglycolate combined with TCM prescriptions, 50 cases),group C (prophylactic use of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50 cases) and group D (non-prophylactic use of liver-protection drugs, 50 cases). The effects (total response rate) of four plans preventing liver damage were evaluated.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was analyzed by 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 and cost-effectiveness method,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otal response rates of group A, B, C and D were 94.00%, 96.00%,82.00% and 72.00%. The total response rates of group A and B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bu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 and D (PKEYWORD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Drug-induced liver damage; Gastic cancer; Chemotherapeytic drug; Pharmacoeconomics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2018年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率较高的10种癌症中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5.82%和17.70%,在各类肿瘤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中均排在第2位[2]。
药物性肝损伤2015版指南
ppt课件完整
29
实验室、影像和病理检查
实验室检查
ALT、ALP、GGT 、Tbil、INR
新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仅有吡咯-蛋白加合物对土三七、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 (NAPQI)和对乙酰氨基酚(APAP)-蛋白加合物对APAP引起的肝损 伤具有特异性,其他如CK-18Fr、高迁移率族B1蛋白(HMGB1)、 miR-122等多种新的或潜在生物标志物对DILI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 值尚不确定。
ppt课件完整
12
危险因素
2.药物因素
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 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一种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吸收、分 布、代谢、排泄和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DILI风险增加 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当抗结核药物与唑类抗真菌药、甲氨蝶呤、抗 痉挛药、氟烷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同时使用时,DILI的发生率将 增加。中药材种植和炮制等过程中的污染也是增加DILI发生风险的 重要因素。
涉及
DILI
的风
险因
素、
诊断
/鉴
别诊
断、
再激
发、
治疗
等各
ppt课件完整
方面
4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首部DILI临床诊治指南颁布
• 背景 • 流行病学 • 危险因素 • 发病机制 • 临床分型和表现 • 实验室、影像学和病理检查 • 诊断、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 • 预防、管理和展望
2015年10月25日正式发布,北京
ppt课件完整
7
引起DILI的药物
药物 传统中药 抗感染药 抗肿瘤药 激素类药 心血管药
比例(%) 23 17.6 15 14 10
2015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解读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 山东省肝病诊疗中心 宋修光
背景
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 ,)是 指处方或非处方化学药、 生物制剂、传统中药 ()、天然药()、保 健品()、膳食补充剂 ()及其代谢产物乃至 辅料所诱发肝损伤。
全球首个关于的临床指南颁布
2014.6美国胃肠病学会 ()
流行病学
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难估算。 在发达国家,发病率估计介于1/100 000~20/100 000
或更低 。 在我国以往缺乏大规模、面向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研
究。目前正在进行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
应用广泛, 宿主因素(基因多态性、年龄、性别、妊娠、各类基础肝病、
遗传背景相关的危险因素 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等的基 因多态性
能否用于临床,尚需大样本、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验证
非遗传背景相关的危险因素
高龄可能是易感因素
女性可能对米诺环素、甲基多 巴易感,易于呈自免肝()的 特点
有基础肝病者更易发生的证据 有限。一旦发生,死亡风险更 高。糖尿病可能是某些药物引 起的易感因素。
基于详细病史、血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和肝组织学检查等合理应用的排除性诊断,是
目前诊断的基本策略
诊断
推荐意见1、 临床诊断目前仍为排他性诊断,应结合 用药史、临床特征和肝脏生化学指标动态改变的特点、 药物再刺激反应、其他肝损伤病因的排除等进行综合 分析。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 断。 (1B)
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 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 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 结局
肝硬化合理用药
肝硬化合理用药在我们身边,有的朋友因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原因导致肝功能减退、食管胃静脉曲张、腹水。
这时候,要当心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
那么,得了肝硬化怎么治疗呢?肝硬化的药物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等。
一、肝硬化药物治疗方法肝硬化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
重视病因治疗,必要时抗炎抗肝纤维化,积极防治并发症。
▎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关键,只要存在可控制的病因,均应尽快开始病因治疗。
HBV所致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更新版)》。
若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不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HBeAg 的状态如何,只要可检测到HBV DNA,均建议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 DNA检测不到但HBsAg阳性,建议采用抗病毒治疗。
推荐应用强效低耐药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干扰素。
HCV所致的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参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更新版)》。
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慢性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泛基因型时代,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减少治疗前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需要明确的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的感染者中,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DILI诊疗策略:诊疗策略之药物性肝损伤
• 常见DILI病理组织学改变有:
汇管区周围炎症
小叶炎症
汇管区炎症
浆细胞、嗜酸粒细 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肉芽肿
肝细胞凋亡
桥接或多腺泡炎症
融合性或凝固性坏 死
纤维化
胆汁淤积
胆管损伤
胆管缺失
慢性胆汁淤积
脂肪变性
血管损伤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31(11):1752-69.
我国报道的引起DILI的药物
药物 传统中药 抗感染药 抗肿瘤药 激素类药 心血管药物 NSAIDs 免疫抑制剂 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
比例(%) 23 17.6 15 14 10 8.7 4.7 2.6
报道较多的与肝损伤相关 的TCM-NM-HP-DS有何 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 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 风、银屑病、湿疹、痤疮 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 等。但由于组分复杂,很 难确定究竟是哪些成分引 起肝损伤。
• SOS/VOD可呈急性,并有腹水、黄疸、 肝脏肿大等表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31(11):1752-69.
DILI的实验室检查
• 血清ALT、ALP、GGT和TBil等改变为目前判断是否 有肝损伤和诊断DILI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31(11):1752-69.
肝脏对药物毒性的耐受、适应与易感性
耐受性 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
适应性
是指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 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
最新《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解读
- 14 -
血清ALT、ALP及TBil等指标升高 和/或
腹水、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
九、诊断流程
详细采集
性别、年龄
用药史:种类、剂量、疗程、起止日期、以往肝毒性信息、再用药反应 既往病史、饮酒史、疫区旅游史 症状特点、体检所见 实验室检查,B超、CT及MRI等辅助检查结果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12:13:4012:13:4012:13Saturday, May 15,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5.1521.5.1512:13:4012:13:40May 15,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下午12时13分 40秒12:13:4021.5.15
感染:肝脏局部感染、全身性感染(脓毒症)等
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
血管闭塞性疾病:各种非药物性因素引起的血栓或静脉炎,肿瘤等静脉外病变的
压迫或侵袭等
RUCAM评分 必要时肝活检
药物性肝损伤?
R>5
肝细胞损伤型
计算R值*
2≤R≤5
混合型
R<2
胆汁淤积型
SOS/VOD? PH?证据评估
采用GRADE系统对质量和级别进行评估
GRADE系统推荐强度等级
推荐强度
具体描述
强推荐(1级)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
弱推荐(2级)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证据级别
高质量(A)
中等质量(B)
GRADE 系统证据质量及其定义
定义
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估 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仍存在二者 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方法药物性肝损伤(DI1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导致,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导致D111发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一、DI1I的诊断DI1I诊断是排除性诊断,全面、细致地追溯可疑用药史和除外其他肝损伤的病因对诊断至关重要。
RUCAM量表可用于评估药物诱发的肝损伤的因果关系,指导对疑似D111患者进行系统和客观评估。
据RUCAM量表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8分为极可能,6、8分为很可能,3~5分为可能,广2分为不太可能,≤0分可排除。
DI1I诊断的基本条件:(1)有药物暴露史Q(2)排除其他原因或疾病所致的肝功能损伤。
(3)可能有危险因素和药物说明书含有肝毒性信息。
(4)肝脏损伤在相应的潜伏期,通常「4周。
(5)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
(6)偶尔再次给药,迅速激发肝损伤。
其中(1)(2)是诊断D111的必要条件,(3)、(6)是非必要条件。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急性D111的严重程度分为广5级,中华医学会参与制定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中将DI11分为0~5级。
O级(无肝损伤):患者对暴露药物可耐受,无肝毒性反应。
1级(轻度肝损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1T)和/或碱性磷酸酶(A1P)水平呈可恢复性升高,总胆红素(TBi1)<2.5倍正常值上限(U1N)(2.5mg∕d1或多数患者可适应。
可有或无42.75μmo1∕1),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o乏力、虚弱、恶心、厌食、右上腹痛、黄疸、瘙痒、皮疹或体重减轻等症状。
2级(中度肝损伤):血清A1T和/或A1P水平升高,TBi1≥2.5倍U1N,或虽无TBi1升高但INR21.5。
糖尿病药历
8、食管息肉
9、结肠管状腺瘤
10、脂肪肝(轻度)
11、胆囊息肉
12、甲状腺全切术后
出院诊断:
1、2型糖尿病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4、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
5、肝功能异常
6、高血压病
7、脂肪酸代谢紊乱
8、亚临床甲减
9、脂肪肝
10、胆囊息肉
11、食管息肉
12、慢性浅表性胃炎
P:继续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发生。
2015年12月2日
S:患者自述仍感上腹部不适,偶有反酸、烧心;感视物模糊。
O: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不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A:继续目前药物治疗
1、患者目前应用降糖方案为诺和锐30早餐前14IU,晚餐前12IU,血糖水平控制较理想,可继续目前降糖方案;
2、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患者肝功能。
3、患者双下肢行走后疼痛,根据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为双下肢动脉斑块形成所致,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治疗标准,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采取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治疗(剂量75-162 mg/day)。临床药师建议加用阿司匹林75mg/day。
体表面积 m2
1.64
过 敏
无
不良嗜好
(烟、酒、药物依赖)
无s
主诉:口干多饮10余年,右腹部隐痛2年余。
现病史:患者因“口干、多饮7年余,加重伴视物模糊1年”于2009年12月8日第一次入住我科。查体:T 36.4℃,BP 150/90mmHg,心肺(-),双下肢无水肿,随机血糖8.6mmol/L,外院查肝功:ALT 196u/L,AST 137u/L。诊断为“糖尿病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肝功异常(药物性?)”。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降压、保肝、改善循环综合处理,完善相关检查,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消化系统超声示脂肪肝(轻度),眼科会诊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LT 74u/L,AST 50u/L。患者好转出院。患者因“口干多饮11年,右腹部隐痛1月余”于2013年6月13日第二次入住我科,查体:T 36.4℃,BP 150/90mmHg,心肺(-),右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无包块,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上腹部CT示脂肪肝,随机血糖7.2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脂肪肝慢性胃炎腹痛原因?”。予降糖、降压、改善循环、护胃、营养神经、调脂等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患者因“腹部隐痛4月余,活动后加重,伴胸部不适感”于2015-10-21以“2型糖尿病”收入我科。查体:T36.1℃P95次/分R18次/分BP146/78次/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糖化血红蛋白6.4%。谷丙转氨酶ALT82.00U/L,谷草转氨酶AST41.00U/L。给予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威澳)扩血管,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降压,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替代治疗,并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病情好转,准予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在2007 年发布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内容仅针对急性DILI,2014 年7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首个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迈出了药物性肝损伤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然而该指南仅适用于特异质性肝损伤。
近期,中华医学会肝脏分会发布了国内首个药物性肝损伤指南,该指南同时适用于固有型DILI(InDILI)和特异质性DILI(IDILI)。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指南的要点。
流行病学
1.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我国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2. 明确指出DILI 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如药物代谢酶等的HLA 遗传多态性、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基础疾病等)、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酒精、吸烟等)。
DILI 的耐受性、适应性及敏感性的定义
指南明确了DILI 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敏感性的定义,耐受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易感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
准确区分上述概念对DILI 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大类,而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目前观点倾向于认为「适应性免疫攻击」是最后的共同事件。
指南提出,将DILI 的发生发展完全归因于活性代谢产物增多而导致毒性增加的传统观念并不准确,目前观点认为,肝组织修复状态可能是肝损伤进展或消退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指南新引进「恢复性组织修复(RTR)」的概念,RTR 以肝细胞再生和肝组织修复为特征。
近年提出的「两阶段模型」备受重视,阶段I 是DILI 的启动阶段,与药物的中间产物、自由基生成等机制有关,而阶段II 是肝损伤的「进展或消退阶段」,与RTR 的「缺乏」或「充分」相对应。
DILI 的病理分类
起初,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将DILI 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而随着有关DILI 研究的不断发展,其分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目前国际上对DILI 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而本指南综合各家意见,提出了我国的DILI 病理学分类。
根据靶细胞分为肝细胞损伤、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肝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DILI 包括小叶性肝炎(轻、中、重度)、混合性肝炎、淤胆性肝炎、单纯性淤胆和肝窦阻塞综合征(SOS)、肝小静脉闭塞症(VOD)。
慢性根据其发展过程分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胆管消失综合征/慢性淤胆型肝炎-胆汁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SOS/VOD-淤血性肝纤维化-淤血性肝硬化以及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
不同分类之间均有其对应关系。
此外,本指南指出,药物诱导的肝脏肿瘤与非药物诱导的肝脏肿瘤难以鉴别,已证实的有口服避孕药及达那唑等合成代谢类固醇。
总结而言,DILI 的特点为损伤靶点多,病理类型多,囊括了肝脏病理的所有范畴,无特异性。
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基于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DILI 和特异质性DILI,前者有预测性,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潜伏期短,个体差异不显著,相对少见,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免疫特异质性DILI 和遗传特异质性DILI。
基于病程分为急性DILI 和慢性DILI,既往肝细胞损伤型以3 个月为界限,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则以6 个月为界限,而2011 年重新定义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超过3 个月,胆汁淤积型超过6 个月为迁延性DILI,此为新增概念,而任何类型的肝损伤持续超过1 年定为以慢性DILI。
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和肝血管损伤型,指南新引入「R 值」的概念,R =(ALT 实测值/ALT ULN)/(ALP 实测值/ALP ULN),而更有最新研究提出「新R 值」的概念,不同之处在于取ALT 或AST 两者中的高值进行计算,主要根据临床表型及ALT、ALP 和R 值来进行鉴别。
修订的DILI 的判断标准如下:1.肝细胞损伤型:ALT ≥3 ULN 且R ≥5;2.胆汁淤积型:ALP ≥2 ULN 且R ≤2;3.混合型:ALT ≥3 ULN,ALP ≥2 ULN,且2<R<5。
若ALT 和ALP 达不到上述标准,则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
实验室、影像和病理检查
血清ALT、ALP、GGT 和TBil 等改变为诊断DILI 的主要指标;超声、CT、MRI 等常规影像学检查和ERCP 在DILI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陆续报道新的DILI 生物标志物(BM),包括与细胞凋亡相关的BM、与细胞坏死相关的BM、线粒体特异性BM、与免疫应答相关的BM、反映胆汁淤积的BM、与药物代谢相关的BM 等,然而,除与药物相关的BM 外,其他BM 对DILI 的诊断缺乏特异性,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当上述检查无法明确是否为DILI 时,可行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需注意排除其他病因所致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其他遗传代谢性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和可能存在的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等;当有基础肝病存在时,叠加的DILI 易被误认为原有肝病的发作或加重,需注意鉴别;当有多种病因存在时,更难诊断DILI。
2. DILI 诊断流程:本指南推荐RUCAM 量表对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可将因果关系分为5 级,极可能>8 分,很可能6-8 分,可能3-5 分,不太可能1-2 分,排除0 分。
3. DILI 严重程度分级:国际上将急性DILI 严重程度分为1-5 级,结合我国肝衰竭指南,分级如下:0 级(无肝损伤),1 级(轻度肝损伤),2 级(中度肝损伤),3 级(重度肝损伤),4 级(急性肝衰竭),5 级(致命)。
4. 规范诊断格式:命名、临床类型、病程、RUCAM 评分结果、严重程度分级。
如: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9 分(极可能),严重程度3 级。
5. 鉴别诊断:应与各型病毒性肝炎、NAFLD、酒精性肝病、AIH、PBC、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各种疾病鉴别,尤其需注意与经典AIH 的鉴别,因两者临床表现类似。
DILI 的治疗
尽量停用可疑药物并避免再次使用可疑药物;此外,由于目前无证据显示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 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指南不推荐2 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联用。
轻度DILI 停药后迅速恢复,重度需保肝药物治疗,推荐早期乙酰半胱氨酸(NAC)清除自由基,糖皮质激素对DILI 的疗效缺乏RCT 研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经验表明,血清ALT 相对高者可用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血清ALT 相对低者可应用水飞蓟素;熊去氧胆酸和翔安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型DILI 有效,上述药物亦缺乏RCT 证实。
对SOS/VOD 等肝血管损伤型DILI,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有一定效果。
对于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等重症患者,可考虑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