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2015)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一)形态和染色(二)构造及其功能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2、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芽孢、菌毛(三)细菌的繁殖二、细菌的群体形态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一、支原体二、立克次氏体三、衣原体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酵母菌的生活史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真菌的孢子四、霉菌的菌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病毒的特点,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不同病毒种类与人、动植物的关系,掌握亚病毒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病毒的结构及复制方式。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1、噬菌体2、植物病毒3、动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第二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培养基的种类等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教案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七个里程碑)
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2、巴斯德证实了微生物的作用 3、李斯特创用了外科手术无菌术 4、郭霍三大发明一法则,将微生物推入
黄金时代
5、发现新的微生物:
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病毒 迪纳发现类病毒 普鲁西纳发现朊病毒
6、人工自动免疫及人被动免疫:
琴纳发明牛痘菌,贝林发明白喉抗毒素源自学习目的•认识微生物
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 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 受其害而不知其恶。
•利用有益微生物
人类健康,工业发酵,农业生产, 生物工程学,环境保护,生命科
学基础理论研究。
控制有害微生物 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理、诊断、
治疗和预防
(一三)经、验医时学期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公元1前、两日千常多生年活的夏应禹用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
《鼠死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 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 ……”
(一三)经、验医时学期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关于预防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患者的衣服 蒸过之后再穿就不会感染疾病,表明已有消 毒的记载。 明代发明了人痘 接种-预防天花。
7、传染病的化学及抗生素治疗:
欧立希合成砷凡纳明, 弗来明发现、弗劳里提纯青霉素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微生物超微结构的研究 2.病毒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 3.基因工程的应用
微生物全基因组的研究,可发现致病基因 和特异DNA序列,用于诊断、研制新抗菌 药物和新疫苗。 4.现代免疫学的兴起
(四)微生物感染的新动向
思考题
1、何谓微生物,其八大特点是什么? 2、微生物按结构、致病与否各分几类? 3、何谓医学微生物学? 4、微生物学发展的七个里程碑? 5、我国在微生物学上有何贡献? 6、郭霍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班)

《Microbiology》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2015 PHARMACY 3(学分:3 学时:5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road discipline of micorbiology at a depth of not found in any other textbook, mainly covering introduction to microbiology; microbial nutrition, growth, and control; microbial metabolism; microbi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world; ecology and symbiosis; host defenses; microbial deseases and their control.Provid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of microbiology, inclu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struction and funciton, nutrition and growth control, viral diversity.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The History and Scope of Microbiology;Microscopes and the Study of Microbial Structure;Procaryotic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caryotic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Viruses and Other Acellular Agents;Microbial Nutrition;Microbial Growth;Control of Microorganisms;Introduction to Metabolism;Catabolism: Energy Release and Conservation;Anabolism: The Use of Energy in Biosynthesis;Genes: Structure,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Mechanisms of Genetic Variation;Microbial Genomics;Bio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Microbiology;Microbial Evolution, Taxonomy, and Diversity;The Archaea;The Deinococci and Gram-Negative Nonproteobacteria;The Proteobacteria;The Low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The High G+C Gram-Positive Bacteria;Eucaryotic Microbes;Viral Diversity.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Prescott's Principles of Micorbiology, 7th, Willy et al.><Laboratory Exercises in Microbiology, 5th, Precott et al.><Schaechter's Mechanisms of Microbial Disease, 5th, N. Cary Engleberg et al.><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6th, Kenneth Ryan et al.>七、其他说明:1. All the courses are instructed with formal English for the pure English teaching class. This rule is not only fit the teacher but also all the students.2. For the normal class, all the presentations are under English, and try partial English teaching during class. The students can choose any language to respond.3. The final score ar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as following:。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初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初中【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 能够正确识别和简单描述常见的微生物。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理解和区分;2. 对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2.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3. 教材、课件资料,辅助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引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1. 分类和特点:分别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影响人类生活和环境:简要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加深理解。
四、讨论交流(10分钟)组织学生就微生物的分类和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思维交流。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微生物的知识;2. 收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准备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板块设计说明】微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教案(2015)授课教案(2014 — 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编码:B13007003总学时:48 总学分: 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陈晗开课单位:生物工程学院职称:讲师授课专业:生物工程授课班级:13级生物工程1班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制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难以看见或难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主要包括: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一)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微生物是存在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约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识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于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二)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重点)1、史前期和初创期——微生物的发现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2、奠基期(重点介绍巴斯德、科赫等重要代表人物的贡献);3、发展期(与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发展)1897年发现了酵母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可将蔗糖转化为酒精,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
从此微生物进入了生化研究阶段,并诞生了生物化学学科。
此后,微生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两个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4、成熟期标志: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建立。
微生物成为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1)20世纪70年代后微生物成为生物工程学科的主角;(2)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3)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水平;(4)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5)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三、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重点)(一)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二)微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医药、环保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毁灭性的灾害;(四)、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微生物的共同特性(举例说明)体积小、面积大代谢旺盛、繁殖快速适应性强,容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第一节原核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一般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细菌的特殊形态:举例:古细菌的星形、叶形等;细菌的异常形态介绍外界因素温度、营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等对形态的影响。
细菌的大小1、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2、细菌大小的表示方法:3、细菌的大小二、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多样性细胞壁(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特点:厚度大(20~80nm);只有一层——90%肽聚糖,10%磷壁酸(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3)古生菌的细胞壁(4)缺壁细菌(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细菌的染色1、细菌染色的概述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重点)(1)革兰氏染色的过程(2)革兰氏染色的意义二、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膜(一般介绍)细胞膜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原核细胞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原核细胞膜的功能古生菌的细胞膜(三)细胞质及其内含物(一般介绍)1、细胞质2、核糖体3、贮藏性颗粒:异染粒、聚β-羟丁酸、肝糖粒、淀粉粒、脂肪粒、硫粒和液泡4、气泡核区(一般介绍)二、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细菌细胞内的特殊构造-芽胞(重点和难点)(1)芽孢的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2)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种类(3)芽孢的组成和结构(4)芽孢的形成过程(5)芽孢的特性(6)芽孢抗热机制(7)芽孢的本质(8)研究芽孢的意义(9)伴孢晶体第二节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细胞器生物。
一细胞壁真菌的细胞壁(1)酵母菌的细胞壁外层:甘露聚糖。
约占30%,以α-糖苷键联结(并非所有酵母菌都有)网状。
去除,细胞可维持正常。
中层:蛋白质含6- 8%,为酶类起催化作用。
内层:葡聚糖约占30-40%,由D -葡萄糖以β -糖苷键联结。
赋予机械强度。
(2)丝状真菌的细胞壁无定形的葡聚糖:β(1-3)、β(1-6)组成粗糙网:糖蛋白组成蛋白质层几丁质微纤维丝:最内层,放射排列二鞭毛与纤毛三细胞质膜四细胞核五细胞质和细胞器第三节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比较1.总体比较2.细胞质比较:3.细胞核比较4.生理性比较概述:(ppt图片演示多种类型培养基及对应的微生物,引发学生对于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兴趣。
)营养物质:那些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微生物营养主要阐明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功能及微生物细胞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的具体机制。
微生物的营养物(Nutrient)的功能:供物:提供置换与增生细胞的结构物质;供能:供应生命活动的能量;调节:提供各种代谢调节物;确保良好的生理环境等。
研究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性研究的基础:是开发和研究微生物的基础;设计的依据:筛选微生物的理论依据;实践的必须:为生产实践提供经济、节约和高效益的应用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主要元素:C、H、O、N、S、P (97%) 1.化学元素微量元素: Zn、Mn、Na、Cl、Co、Cu化学元素比例因菌种、培养条件等有所不同,如:幼龄菌含N高,硫细菌较多S,铁细菌较多Fe,等。
2.化学成分及其分析化学元素组成:有机物、无机物和水(70%-90%)有机物分析:1)化学法直接抽提,定性定量分析;2)破碎细胞得亚显微结构,再分析。
3.无机物分析无机物指与有机物结合或单独存在的无机盐等物质;分析:干细胞高温炉(550℃)焚烧得到的灰分,分析其中各种无机元素含量。
水分:细胞表面水分吸干后的重量为湿重;采用低温真空干燥、红外快速烘干方法烘干至恒重为干重。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 碳源( source of carbon )碳源(carbon source)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
碳源物质的功能:A. 构成细胞物质;B. 为机体提供整个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异养微生物);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特点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自养微生物:凡以无机碳源作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2. 氮源(Source of nitrogen)氮源(Source of nitrogen):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等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是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主要元素。
氮源物质的主要作用:合成细胞物质中含氮物质;少数自养细菌能利用铵盐、硝酸盐作为机体生长的氮源与能源,某些厌氧细菌在厌氧与糖类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也可以利用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
•实验室常用的氮源:碳酸铵、硝酸盐、硫酸铵、尿素、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等。
•生产上常用的氮源:硝酸盐、铵盐、尿素、氨以及蛋白含量较高的鱼粉、蚕蛹粉、黄豆饼粉、花生饼份、玉米浆等。
3.无机盐(inorganic salt)4.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生长因子: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须而且需要量很少,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分类: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维生素--辅酶;缺乏合成某种aa能力--补充aa。
如:肠膜明串珠菌需17种aa ;嘌呤和嘧啶--辅酶及合成核苷等。
5. 水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 根据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性质,可将生物分成两类:异养型生物:在生长时需要以复杂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物质自养型生物:在生长时能以简单的无机物质作为营养物质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异养型生物,少数微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根据生长时能量的来源不同,又可将生物分成两种类型:化能营养型生物:依靠化合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进行生长;光能营养型生物:依靠光能进行生长;第二节培养基(culture medium)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首先考虑不同微生物营养需要。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1)培养基的碳氮比(C/N)2)微生物的最低水活度 aw3)渗透压与等渗培养液3.控制pH条件: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Φ)5.原料来源的选择6.灭菌处理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培养基的名目繁多,种类各异。
可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使用的功能、培养的对象及培养基的外观物理状态等分为若干类。
如:自养、异养细菌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高氏1号合成培养基;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霉菌用查氏一号培养基;1.按成分划分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LB和麦芽汁培养基等,成本低,实验室和工业使用广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化学成分了解,如:高氏Ⅰ号和查氏培养基,重复性好、成本高、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较慢,适于实验室进行营养需要、代谢、分类、菌种选育、遗传分析等2. 以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制备而成;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制备成呈半固体培养基。
0.2~0.7%琼脂含量液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以水质为主体的、组分均匀、用途广泛的一类培养基。
3.按用途划分(1)基础培养基(minimum medium)大多数微生物基本营养要求差不多。
基础培养基含一般微生物生长时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最常用的。
(2)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在基础培养基添加特殊营养物质,如:血清、动植物组织液、酵母浸膏等。
用于培养苛刻的异养微生物及富集分离某种微生物。
(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加某种化学物质,发生特殊化学反应,产生特征变化;如:明胶培养基鉴别是否产蛋白酶;伊红美蓝培养基用于鉴别水中大肠菌群等与加富培养基区别:加富培养基增加所要分离的微生物量,成为优势菌;选择培养基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使所需要的为优势菌。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一、扩散(diffusion)教学过程及内容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四、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泛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的过程。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并在此过程中消耗能量的过程。
在微生物细胞中,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是同时存在并偶联进行的。
两者的关系是: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了原料和能量,合成代谢又为分解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严格地说,能量代谢应包括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但由于微生物与其他生物能量代谢的主要差别具体表现在其多种多样的产能代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