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优秀教案5篇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故乡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

2023年《故乡》教学设计 15篇《故乡》教学设计 1教学要求1.情感目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科技给北京带来的新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知识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展示资料,说说北京的可爱之处还有那些。

(或:你去过那些地方,它有什么可爱之处)1.文中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

2.说说北京的古建筑和新变化,体会是什么带给了北京如此大的变化是科学技术。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指导书写生字。

(旋的有半边,厦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横,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厅、府、厨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三、初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都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

1.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爱北京的情感,划下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3小节作者如数家珍般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爱北京的理由。

体会唱不够,道不尽,不说,只看,单想等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

2.比较2-3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写法、内容)内容2小节写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筑老传统,老文化;3小节写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筑新科技新面貌。

有感情地读一读找出规律背一背。

3.体会1.4小节的不同1小节是告诉读者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最爱的是北京,4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1小节的内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爱北京的情结。

比较之后再来读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4.跟着磁带唱这首歌5、说说你还去过北京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去过()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的(),也不说()的()。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想象力,体验小说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命运;(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故乡》情节的把握;(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3)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小说人物心理活动的剖析;(3)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剖析人物心理活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小说中的情感氛围;(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象征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分析与批判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小说主题、象征意义和人物心理方面的表现。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了解他们对故乡、人性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故乡的情感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探讨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愁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入,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3. 分享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作业与评估2. 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乡的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描述故乡的景色、人物和变迁。

3. 展示分享:学生将写作成果制作成展板或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并分享他们的故乡故事。

七、教学要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故乡》文本。

2. 与故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文学作品鉴赏指南和相关理论知识资料。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故乡的认识。

十、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3)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小说;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和观点;4.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5.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和他的作品《故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3)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重要内容和感悟;(3)回答与小说相关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心得和观点,进行小组交流;(3)总结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案例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主人公闰土等;(2)探讨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和心理变化;(3)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汲取人生智慧。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语文_《故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故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鲁迅的《故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变”字。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巨变,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

而对《故乡》的解读也有多种角度,例如:线索的角度、人物变化的角度、话语方式的角度等。

本设计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画面,来品读人物,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借助画面,赏析人物。

2、思考变化,探究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人物。

2、探究主题。

教学目标:1、挖掘一个点——画面。

2、评析一个人——闰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在鲁迅的脑海中,故乡是一幅幅图画,让人神往,让人悲伤。

当鲁迅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站在故土之上,他不由的感叹:“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恰当的语气读出作者的心情。

)思考:在鲁迅脑海中故乡应该什么样?二、神异的图画速读12段,请从景物、色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神异的图画。

形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到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三、模糊的画面这幅神异的图画,时隔20年后,当我要别离它时,原本清楚的小英雄影像却忽的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令人神往的神异图画模糊了?我又为什么非常悲哀?有哪些美好的记忆被破碎了?四、破碎的画面景破败,人破落,一切美好的记忆都被无情的现实破碎了,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让我们看看:我满怀希望的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悲剧画面?1、分析环境描写——景破败速读第2段。

请从景物、词语的运用、表达的情感等角度赏析这幅被破碎的图画。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

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故乡》 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猹”“秕谷”“獾猪”等。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原因。

掌握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朗读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法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交流。

4、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出思乡的氛围。

提问学生:“同学们,当你们听到‘故乡’这个词时,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故乡》。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讲解《故乡》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猹”“秕谷”“獾猪”等生字词。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小说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些事情?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教案设计

《故乡》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的诗篇;(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故乡对诗人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3. 将诗文内容与个人经验和家国情怀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故乡》;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鲁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2)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乡》全文;(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3)教师给出拓展阅读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表达与共鸣: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分享,评估他们对于诗人情感的感知和共鸣能力。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对家乡有什么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词、难句,并尝试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如“母亲”、“麦田”、“小河”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麦田”象征家乡的富饶,“小河”象征家乡的变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我冒了雪,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句话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要回到那里去”这句话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和重点词语、句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

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与评析余映潮《故乡》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得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就是学习阅读得方法,通过一课得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得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得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就是记忆中得故乡,一个就是现实目睹得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瞧得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得就是什么呢?一个就是现实中得(稍停)闰土,一个就是回忆中得(生齐答:闰土);一个就是回忆中得(生齐答:杨二嫂),一个就是现实目睹得(稍停)(生齐答:杨二嫂)。

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得闰土”这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得便就是闰土??”一直到“母亲与我都叹息她得近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读得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您面前得时候,您应该怎么去阅读50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得方法。

好,请您说———生:我觉得就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瞧瞧这个小说写得就是什么内容,重点就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得,这就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就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就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得便就是闰土”到“她得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就是松树皮了”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得紫色得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得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得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得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得便就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得便就是闰土??她得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就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得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她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与凄凉得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得那种惊讶。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0篇)《故乡》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新词阴晦萧索祭祀伶俐愕然鄙夷嗤笑应酬世面惘然隔膜恣睢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2、语速要适当;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

“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环境很萧条。

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会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分享学习感悟。

(2)简介《故乡》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故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故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与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表达,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或一幅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封面和作者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为阅读课文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故乡》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经历,写一篇以“故乡”为主题的短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乡》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猹”“胯下”“祭祀”等。

(2)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变化原因。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探讨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故乡的变迁和个人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韵味。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描写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故乡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4、精读课文(1)分析闰土形象①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学生分小组讨论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概括其性格特点。

②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思考闰土发生变化的原因。

故乡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母亲的后影”“父亲的背影”等。

3.分析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出鲜明的性格特点。

3.探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故乡的意义是什么?二、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如故乡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情感变化等。

2.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如何反映人物内心情感。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写作建议。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珍惜故乡,关爱家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二、课外延伸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故乡的诗词、散文,进行交流分享。

2.组织一次“我爱故乡”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我的故乡》。

2.收集有关故乡的诗词、散文,准备下节课的交流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与评析余映潮《故乡》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

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好,再读———生:(齐读)非常难??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读———生:(齐读)他只是摇头??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这一段。

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要把“叹息”的语气读出来。

好,再来。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读———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师:这一段读得最好。

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

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

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

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

如“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

师:是,外形穷苦。

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

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悲苦。

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

苦难,笼罩着他。

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

(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

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

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

(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

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

它叫多角度品析。

(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

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

(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

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

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

开始———(学生小声自己讲)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

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

“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

“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

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

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

你的发现非常深刻。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

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

师:这个“茫然”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

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

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

———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

生:这个妙点??师:好,我来替你说。

这个“刻”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

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

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和“凄凉”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

写出了自己的心情。

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

“欢喜”和“凄凉”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

师:你非常能干。

(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还可以品———“分明的叫道:‘老爷!’”———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

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

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

我觉得这个“老爷”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

好,继续说。

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这一段话品读一下。

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

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

“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生:(纷纷说)??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生:(齐)苛税!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又坏”写出了什么?生:(齐)饥荒。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

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