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脑力负荷
人因工程(孙林岩,崔凯,孙林辉编著)PPT模板
辉
编
著
)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目录
01. 前言 02. 第一篇 概述 03. 第二篇 基础篇 04. 第三篇 拓展篇 05. 主要参考文献
01
前言
前言
02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篇 概述
第1章 人因工程概述
01 1.1 人因工程的概 02 1.2 人因工程的历
0 4
4.4 人的信 息处理
0 2
4.2 人的信 息加工模型
0 5
4.5 人的信 息输出
0 3
4.3 人的信 息输入
0 6
4.6 记忆、 遗忘和学习
第二篇 基础篇
第4章 心理认知能力
4.8 注意 和持续警觉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维 与决策
案例:人工 智能的历史 及未来
第二篇 基础篇
第5章 作业环境
0 1
5.1 照明
01
第2章 人 体生理
05
第6章 作 业空间设计
02
第3章 人 体测量
04
第5章 作 业环境
03
第4章 心 理认知能力
第二篇 基础篇
第8章 人机系统
第二篇 基础篇
第2章 人体生理
01 2.1 神经系统
02 2.2 感觉系统
03 2.3 运动与呼
吸——循环系统
04 2.4 能量代谢与作
05 案例:人类的超感
业疲劳
知觉
第二篇 基础篇
第3章 人体测量
01 3 . 1 人 体 测 量 概
述
03 3 . 3 中 国 常 用 人
体测量数据
02 3 . 2 人 体 测 量 方
人因工程学第9-13章作业
第9讲人机界面设计
1.视觉显示器的分类与工效学要求是什么?
2.以小轿车为例,探讨在设计各种显示器及控制器时所要考虑的因素。
3. 阐述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原则,并分析数字显示与模拟显示的优缺点。
4. 阐述控制器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并举例说明。
5. 阐述人机系统评价内容与原则。
6.阐述人机系统设计内容与步骤,并分析人机功能分配基本原则。
7.应用人机界面相关知识,对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人机界面设计做出人机工效学分析。
(操作系统、手机界面、应用软件界面等)
第11章可用性
1.请列举出生活中所碰到的物品的可用性问题,并给出改进意见。
2.请举例说明UCD方法的使用过程和要点。
3.请应用可用性测试与评估方法评估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
第13章脑力负荷与脑力工作绩效提升
1、什么是脑力负荷?脑力负荷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2、脑力负荷主任务测量法与副任务测量法的区别?
3、脑力负荷生理测量法主要有哪些类型?。
人因工程 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2人因工程的起源:(1)萌芽时期,20世纪初,以泰勒,吉尔布雷斯为代表,以机器为中心(2)兴起阶段,一次大战初~二次大战前,霍桑实验,以机器为中心,增加培训和减轻疲劳强度(3)成长时期,二次大战~20世纪60年代,以人为中心机器的设计适应人(4)发展时期,6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广■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访谈法,考察法,问卷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里测量法(主观感受)5心理测验法(与常模比较)6图示模型法■机具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及功能(2)人与机具的功能分配(3)模型描述(4)分析(5)模型的实验(6)机具的设计与改进■作业的研究步骤:(1)确定作业的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功能。
(2)确定作业中人员和机具的功能分配。
(3)用作业模型表示作业对象的顺序、数量、时间、使用的机具和材料等(4)对作业人员的特性进行计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作业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5)提出各种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作业研究和评价,以确定最佳的作业方案。
(6)对作业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继续不断加以完善。
■环境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明确研究环境的重点因素(2)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3)提出多种方案,在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有时还需进行小规模实验。
(4)对环境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不断进行完善。
第二章■人体活动供能系统:1磷酸原系统2乳酸能系统3有氧氧化系统■人体能量测定方法:1直接法2间接法3相关估计法■人的心里因素:性格,能力,动机(可调),情绪,意志■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与需求: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平衡会暂时得到解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人因工程学-第章-脑力工作负荷(1)
人因工程学-第章-脑力工作负荷(1)人因工程学-第章-脑力工作负荷脑力工作负荷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力工作负荷是指一个人需要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操纵大量的信息和决策,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大脑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这种负荷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脑力工作负荷:1. 脑力工作负荷的类型脑力工作负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低负荷、中等负荷和高负荷。
低负荷状态时,大脑的运作非常轻松;中等负荷状态则需要投入一些精力和注意力来进行决策和行动;而在高负荷状态下,大脑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解决问题。
2. 脑力工作负荷的影响脑力工作负荷对人的影响有很多,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
在较低的负荷下,人的注意力和精力会得到休息和恢复,同时也会减少疲劳和应激。
在中等负荷下,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挑战,增加动力和激情,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也会使人感到疲劳和不安。
在高负荷下,人会感到身心俱疲,容易出现工作或学习中的失误和错误。
3. 如何减轻脑力工作负荷减轻脑力工作负荷,对于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分解任务:将一个大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逐个完成,以减轻压力和负荷。
(2)规划时间:合理规划时间,避免拖延和时间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负荷。
(3)进行身体和精神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和休息,可以帮助恢复身心疲惫,缓解压力和负荷。
(4)学习技巧:学习有关时间管理、减压和冥想等技巧,以帮助掌控负荷和压力。
总结而言,脑力工作负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负荷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负荷和压力。
只有在合适的负荷下,我们才能做到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并保持身心健康。
人因工程考点
人因工程考点第一章绪论1. 研究对象: 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
研究内容: 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
研究目的: 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
2. 人因工程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
3. 人因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类,作业类,环境类,管理类。
第二章人体形态特征和测量1. 人体测量三方面内容:形态测量、身体测量和运动测量2. 测量项目:立姿:眼高,肩高,肘高,手功能高,会阴高,胫骨点高,身高,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坐姿:坐高,坐姿颈椎点高,坐姿眼高,坐姿肩高,坐姿肘高,坐姿大腿厚,坐姿膝高,小腿加足高,坐深,臂膝距,坐姿下肢长。
3. 适应域:一个设计只能取一定的人体尺寸范围,只考虑整个分布的一部分“面积”,称为“适应域”,适应域是对设计而言的,对应统计学的置信区间的概念。
4. P K一种位置指标/界限。
有K%的测量值小于等于P K,有(100-K)%的测量值大于P K。
例如:P5有5%的人身材尺寸小于等于此值。
常用的七个百分位:1,5,10,50,90,95,99。
【例1】设计适用于90%华北男性使用的产品,试问应按怎样的身高范围设计该产品尺寸?【解】1. 查表知华北男性身高平均值M=1693mm,标准差S=56.6 mm.2. 要求产品适用于90%的人,故以第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确定尺寸的界限值,由表查得变换系数K=1.645;3. 则第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600mm4. 第95百分位数为:P=1693+(56.6×1.645)=1786mm5. 结论:按身高1600-1786mm设计产品尺寸,将适应用于90%的华北男性。
【例2】已知男性A身高1720mm,试求有百分之多少的西北男性超过其高度?【解】1. 查表知西北男性身高平均值M=1684mm,标准差S=53.7 mm.2. 则Z=(1720-1684)/53.7=0.6703. 再根据Z=0.670查表得p=0.7494. 结论:身高在1720mm以下的西北男性为74.9%,超过男性A身高的西北男性则为25.1%。
人因工程学
一人因工程学的命名1.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几十年发展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
2.国内外命名情况:美国:人的因素工程学或人类工程学西欧:人类工效学日本:人间工学。
中国:人机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程心理学、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人的因素等。
3.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将该学科定义为: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二起源与发展(四个时期)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20世纪初: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2. 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一战至二战之前)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3. 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二战至60年代)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4. 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特殊作用三研究内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2)研究人机系统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应用领域:概括为机具、作业、环境和管理四研究方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具体包括访谈法、考察法和问卷法2 观测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3 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4 心理测量法:(也叫感觉评价法)是运用人的主观感受对系统的质量、性质等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一种方法,即人对事物客观量作出主观感觉评价。
5.心理测验法:是以心理学中有关个体差异理论为基础,将操作者个体在某种心理测验中的成绩与常模作比较,以分析被试心理素质特点6.图示模型法:是采用图形对系统进行描述,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系统本质的一种方法。
人因工程(第一、二章)
氧耗 氧上限
作业氧需
A
稳定 状态
A≠B
平静氧需 状态 休 息
作业
B
休息
氧需 < 氧上限
时间
6
氧消耗旳动态变化规律
A= 氧 债 B= 补 偿 氧 债
氧耗
作业氧需
氧上限
A
B>A
B
平静氧需 状态 休息
作业
休息
氧需 > 氧上限
时 时间间
7
静 态 作 业 旳 氧 消 耗 动 态变化规律
氧需要 和消耗
需要
消耗
Tr=T休/T劳=(M’/16.75)-1
Tw=T劳/T=T劳/(T劳+T休)=1/(1+Tr)
19
练习
已知某作业能量消耗量为31.75kJ/min ,求作业与休息时间及实际劳动率。 解: T劳= 100.47/(M’-16.75)= 100.47/(31.75-16.75)=6.7min T休= [(M’/16.75)-1]×T劳= [( 31.75/16.75)-1] ×6.7 =6.0min Tw= T劳/( T劳+ T休)=6.7/(6.7+6.0)=52.75% 从事该强度旳作业,连续作业6.7min后,应安排6min工间休息时间, 实际劳动率为52.75%。
解:
作业时:RQ=1.045/1.291=0.81 查表 M’=1.291×20.15=25.99KJ/min 平静时:RQ=0.194/0.245=0.79 查表
人因工程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东北林业大学
人因工程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人-机-物三者之间的最佳匹配研究 B:人的研究 C:机器的研究 D:环境的研究答案:人-机-物三者之间的最佳匹配研究2.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的是()。
A:作业者获得良好的作业条件 B: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C:人和机器及环境达到合理的结合 D: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答案:作业者如何达到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的最优化3.在人因工程的发展史上,著名的“砌砖实验”是由()完成的。
A:甘特 B:莫索 C:吉尔布雷斯 D:泰勒答案:吉尔布雷斯4.目前许多国家采用希腊文()的翻译作为本学科的命名。
A:Human Factors B:Human Engineering C:ErgonomicsD: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答案:Ergonomics5.198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性学科成立大会,定名为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A:上海交大 B:同济大学 C:上海大学 D:上海邮电大学答案:同济大学6.采用图形对系统进行描述,直观地反映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方法为()。
A:图示模型法 B:观测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量法答案:图示模型法7.人因工程学的诞生在()。
A:20世纪初至一战前 B:二战至60年代 C:60年至今 D:20世纪初至二战前答案:二战至60年代8.在图示模型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六要素图示模型。
()A:错 B:对答案:错9.实验法的优点可以使研究的现象重复产生,使人们反复观测、验证。
()A:错 B:对答案:对10.中国最早开展工作效率研究的是生理学家。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某族群身高第5百分位为158公分,该族群有()人的身高矮于158公分。
A:50% B:5% C:1% D:95%答案:5%2.凡净空高度类设计,一般取高百分位数据,常取第()百分位的人体数据。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及目录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管理学教学基本要求经济学教学基本要求运筹学教学基本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基本要求管理统计学教学基本要求二、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工业工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人因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物流工程教学基本要求生产管理教学基本要求一、管理统计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现实中的统计应用第二节管理统计学的含义、特点和内容第三节管理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1 数据的计量尺度1.2 统计数据的类型1.3 绝对数与相对数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可靠性分析2.1 总体与样本2.2 统计调查方式2.3 数据的搜集方法2.4 调查方案的设计2.5 资料的质量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第三节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3.1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3.2 抽样误差和处理第四节抽样方法介绍4.1 简单随机抽样4.2 分层抽样4.3 等距抽样4.4 整群抽样案例分析第二章小结第二章习题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描述案例与背景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1.1 数据的预处理1.2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与图示1.3 统计数据的其他图示法第二节数据集位置的测度2.1 众数2.2 中位数2.3 均值2.4 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三节数据集离散程度的测度3.1 极差3.2 总体方差和样本方差3.3 变异系数3.4 数据的标准化第四节数据集的峰度与偏度4.1 偏度4.2 峰度第三章小结第三章习题第四章抽样与参数估计案例与背景第一节抽样与抽样分布1.1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1.2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1.3 X2分布和t分布1.4 F分布第二节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2.1 估计量与估计值2.2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3 估计量的优良性准则第三节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1 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3.2 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4.1 一个总体情形的样本容量确定第五章假设检验第六章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第七章方差分析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二、工业工程基础第1章工业工程概述1.1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1.1工业工程的起源1.1.2工业工程的发展动因1.1.3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1.2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及职能1.2.1工业工程的定义1.2.2工业工程的目标1.2.3工业工程的职能1.3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及特点1.3.1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1.3.2工业工程的学科范畴1.3.3工业工程学科的应用特点1.4工业工程的应用1.4.1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1.4.2工业工程的应用模式1.4.3工业工程的常用技术1.4.4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与发展1.5工业工程教育1.5.1工业工程教育的历史回顾1.5.2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在国外的基本情况1.5.3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思考题第2章生产率工程与管理2.1生产率概述2.1.1生产的概念2.1.2生产率的概念2.1.3生产率管理2.2生产率测定与评价2.2.1生产率测定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2.2.2生产率测评的种类2.2.3生产率测评的特点与原则2.2.4生产率测定的方法2.2.5生产率评价方法2.2.6生产率测评的实施2.3生产率的提高2.3.1影响生产率的因素2.3.2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2.3.3工业工程与提高生产率2.4生产率工程2.4.1生产率工程的概念2.4.2现代企业组织与生产率2.4.3现代企业组织的代理结构2.4.4学习组织与生产率2.4.5新型生产系统与过程重组对生产率的影响2.4.6混沌与提高竞争力的新生产率模式2.4.7生产率改善支持系统——面向基层管理和职工的集成系统2.4.8现代管理方法体系的确立思考题第3章方法研究3.1方法研究原理3.1.1方法研究的内容3.1.2方法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序3.2程序分析3.2.1程序分析概述3.2.2工艺程序分析3.2.3流程程序分析3.2.4线路图分析3.2.5管理程序分析3.2.6业务流程重组3.3操作分析3.3.1人机操作分析3.3.2联合操作分析3.3.3双手操作分析3.4动作分析3.4.1运作分析概述3.4.2运作经济原则3.5装配线平衡3.5.1装配平衡的基本概述3.5.2装配线平衡方法思考题第4章作业测定第5章现场管理第6章工作研究应用案例参考文献三、人因工程第1章人因工程概述人因工程的定义及特征人因工程的定义人因工程的特征人因工程的目的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启蒙阶段正式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人因工程在中国的发展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人因工程的内容及应用人因工程的内容人因工程的应用本书的主要内容人因工程的方法人因工程的学习方法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第2章人体的生理特征及应用人体尺寸我国成年人的基本尺寸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人体尺寸的统计指标设计中可采取的方案设计程序人体的动态生理特征人的神经系统人体的肌肉系统人的能量供应和消耗系统脉搏与体力劳动第3章人的心理特征人的信息处理模型Donders的减法模型Welford的单通道模型Broadbent的过滤模型Kahneman的单资源模型Wickens的多资源模型控制过程与自动过程理论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人的信息输入——感知感觉阈限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中枢信息处理知觉记忆思维与决策注意人的信息输出操作运动类型操作运动的速度操作运动的准确度第4章工作地设计工作地设计的一般要求工作地设计的重要性工作地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工作面高度设计站立时的工作面高度坐姿时的工作面高度可变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活动空间设计垂直面工作空间水平面工作空间个人的社会心理空间座椅设计座椅的功能座椅设计第5章信息显示设计信息的显示信息显示的人机系统信息显示器的分类信息显示设计的基本原则视觉信息的显示概述静态视觉信息的显示动态视觉信息的显示非视觉信息的显示听觉显示触觉、嗅觉等其他显示类型冗余显示第6章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概论控制器的定义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变迁控制器的分类控制器的设计原则控制的编码控制一显示比控制器的力学特性公众常识与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的保护可接近性指数传统控制器的设计基本设计原则手柄踏板人一计算机交互中控制器的设计数据输入设备的设计键盘控制器领域的新发展远程遥控声控眼控小结第7章体力与脑力工作负荷体力劳动强度与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及对人的影响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体力劳动效率体力劳动的安排与应用静负荷脑力负荷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的概念工作压力的影响压力的来源压力的测量改善工作压力的方法疲劳疲劳的产生疲劳的分类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测量方法减轻疲劳的途径枯燥枯燥概述枯燥产生的原因枯燥工作引起的后果克服枯燥的方法第8章工作环境照明光的性质与度量照明的标准及影响照明的设计噪声环境声音的性质及度量噪声的来源与影响噪声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颜色环境颜色的概念与性质颜色对人的影响色彩搭配与设计振动环境振动的概念与性质振动的影响振动的控制标准与措施微气候环境微气候的构成要素人的热调节机制微气候环境与舒适热、冷环境对人的影响及防护第9章人因误差与人因安全人的可靠性可靠性和可靠度人的可靠性人机系统可靠性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人因误差人因误差的概念人因误差的分类人因误差的预防事故及预防事故的定义及危害事故资料的收集及分析方法事故的原因事故的预防参考文献四、系统工程导论第一章序言1.1 系统工程产生的背景1.1.1 系统工程的起源1.1.2 推动系统工程发展的重要理论1.2 系统工程发展简史1.3 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1.3.1 我国古代朴素系统观念的自发应用1.3.2 钱学森对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贡献1.3.3 我国系统工程发展的几个阶段1.4 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习题与思考题第二章系统与系统工程2.1 系统的概念2.1.1 关于系统的定义2.1.2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1.3 系统的基本性质2.1.4 系统的数学表示2.1.5 系统的分类2.1.6 系统研究的内容2.2 系统工程的概念2.2.1 关于系统工程的定义2.2.2 系统工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2.2.3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2.2.4 常见的四类系统工程问题2.3 系统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系统2.3.1 遵循因果律2.3.2 具有多重反馈2.3.3 存在反直观性2.3.4 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2.3.5 存在时滞(延迟)效应2.3.6 存在大惯性2.3.7 不适合做直接试验2.3.8 因果有时在空间上分离习题与思考题第三章系统工程方法论3.1 系统工程方法与方法论3.2 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基本观点3.2.1 整体观点3.2.2 综合观点3.2.3 层次观点3.2.4 价值观点3.2.5 发展观点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3.3.1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时间维3.3.2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逻辑维3.3.3 霍尔系统工程方法的专业维3.3.4 霍尔管理矩阵(活动矩阵)3.4 切克兰德的系统工程方法3.5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3.5.1 理解意图3.5.2 调查分析3.5.3 形成目标3.5.4 建立模型3.5.5 提出建议3.5.6 实施方案3.5.7 协调关系3.6 综合集成系统方法3.7 螺旋式推进系统方法3.7.1 宏观旋进的第一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3.7.2 宏观旋进的第二环——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3.7.3 宏观旋进的第三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3.7.4 宏观旋进的第四环——求解模型和系统仿真3.7.5 宏观旋进的第五环——决策分析3.8 系统方法3.8.1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3.8.2 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3.8.3 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3.8.4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习题与思考题第四章系统建模方法第五章系统分析方法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第七章系统仿真附录1:单队单服务台仿真模型附录2:Arena问题实例的建模过程习题与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五、管理学第一章管理概论1.1 管理的定义和特征1.1.1管理的定义1.1.2管理的特征1.2管理的职能1.2.1决策职能1.2.2计划职能1.2.3组织职能1.2.4领导职能1.2.5控制职能1.2.6创新职能1.3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1.3.1什么是管理者1.3.2管理者的类型1.3.3管理者的角色1.3.4管理者的技能1.3.5成功的和有效的管理者1.4 管理的属性和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4.1管理的属性1.4.2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1.5 管理与环境1.5.1组织的环境系统1.5.2宏观环境对管理的影响1.5.3产业环境对管理的影响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二章管理思想史2.1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2.1.1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形成2.1.2泰罗和科学管理理论2.1.3法约尔和一般管理理论2.1.4韦伯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2.2西方行为科学理论2.2.1人际关系理论2.2.2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2.3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2.3.1管理过程学派2.3.2社会系统学派2.3.3管理科学学派2.3.4系统管理学派2.3.5经验学派2.3.6决策理论学派2.3.7权变理论学派2.3.8经理角色学派2.4 当代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2 4.1企业文化理论2.4.2当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思考题案例分新第三章决策.3.1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3.1.1决策的定义3.1.2决策的原则3.1.3决策的依据3.2决策的类型.3.2.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3.2.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3.2.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3.2.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3.2.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3.2.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3.3决策的理论.3.3.1古典决策理论3.3.2行为决策理论3.3.3当代决策理论3.4决策的过程3.4.1 识别机会3.4.2识别目标3.4.3拟定备选方案3.4.4评估备选方案3.4.5做出决定3.4.6选择实施战略3.4.7监督和评估3.5决策的方法.3.5.1集体决策方法3.5.2定量决策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四章计划4.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4.1.1计划的概念4.1.2计划与决策..4.1.3计划的性质..4.2计划的类型..4.2.1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4.2.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4.2.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4.2.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4.2.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4.2.6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4.3 计划的编制过程4.3.1确定目标4.3.2认清现在4.3.3研究过去4.3.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4.3.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4.3.6制定主要计划4.3.7制定派生计划4.3.8制定预算4.3.9计划制定应考虑的因素4.4 计划的组织实施方法4.4.1 目标管理4.4.2滚动计划法4.4.3网络计划技术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五章组织5.1 组织设计5.1.1 组织的含义与组织设计的必要性5.1.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5.1.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5.1.4权变式组织设计5.2组织的部门化5.2.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5.2.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5.3组织的层级化..5.3.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5.3.2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5.3.3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5.4 组织变革5.4.1组织变革的动因5.4.2组织变革的类型5.4.3组织变革的目标5.4.4组织变革的内容5.4.5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5.4.6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5.4.7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5.4.8组织冲突及其管理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六章领导6.1 领导的内涵6.1.1领导与管理6.1.2领导的作用6.1.3领导者与追随者6.2领导者的类型.6.2.1权力与领导6.2.2集权式领导者与民主式领导者6.2.3 维持型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者与战略型领导者6.3领导方式理论6.3.1连续统一体理论6.3.2领导方式行为理论6.3.3领导方式情景论6.4激励的原理.6.4.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6.4.2激励与行为6.4.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6.4.4 X理论和Y理论6.5激励的内容.6.5.1需要层次理论6.5.2双因素理论6.5.3后天需要论6.6激励的过程..6.6.1公平理论’6.6.2期望理论6.6.3强化理论6.7 激励的一般形式与实务..6.7.1激励的一般形式6.7.2当代若干激励实务思考题案例分析..第七章控制-7.1 控制活动7.1.1控制的必要性7.1.2控制理论7.1.3控制的类型7.2控制的过程7.2.1 确定标准7.2.2衡量绩效7.2.3比较绩效与标准7.2.4纠正偏差7.2.5有效控制7.3控制的方法7.3.1 预算控制7.3.2生产控制7.3.3其他控制方法思考题案例分析第八章技术创新8.1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理论演变8.1.1技术创新的概念8.1.2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8.2技术创新理论的内容8.2.1技术创新的分类8.2.2技术创新的模式8.2.3技术创新的特征8.2.4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8.2.5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研究8.3 企业家与技术创新8.3.1企业家的概念8.3.2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8.3.3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职能8.3.4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的特征分析8.4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8.4.1 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8.4.2从企业创新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思考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六、运筹学第一章绪论§1.1 运筹学的产生和发展§1.2运筹学的主要内容§1.3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章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2.1 线性规划实例与模型§2.2线性规划的图解法与基本性质§2.3单纯形法原理§2.4线性规划的初始解解法(大M法和两阶段法)第二章练习题第三章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及其应用§3.1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3.2对偶规划的基本性质§3.3对偶单纯形法§3.4影子价格和灵敏度分析第三章练习题第四章线性规划进一步讨论§4.1退化问题及反退化方法§4.2改进单纯形法§4.3线性参数规划及其应用§4.4运输问题第四章练习题第五章目标规划§5.1 目标规划实例与模型§5.2 目标规划求解方法§5.3 目标规划的灵敏度分析第五章练习题第六章整数规划§6.1 整数规划实例与模型§6.20-1整数规划的建模方法§6.3分支定界法§6.4割平面法§6.5指派问题第六章练习题第七章动态规划§7.1动态规划原理和模型§7.2一维动态规划求解方法§7.3 动态规划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练习题第八章马尔可夫链和马尔可夫决策过程§8.1 马尔可夫链§8.2n步转移概率§8.3马尔可夫链中状态的分类§8.4稳态概率§8.5马尔可夫决策规划第八章练习题第九章网络优化模型§9.1 图与网络§9.2树§9.3最短路问题§9.4最大流问题§9.5最小费用流问题§9.6用Excel求解最大流和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第九章练习题第十章排队论§10.1一些排队的术语§10.2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模型§10.3 生灭过程§10.4M/M/1/GD/∞/∞排队系统§10.5M/M/1/GD/c/∞排队系统§10.6M/M/s/GD/∞/∞排队畚统……第十一章库存论第十二章博弈论简介附录参考文献七、信息资源管理目录第1章绪论1.1 信息与信息资源1.2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3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复习思考题第2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容管理2.1 信息资源的类型2.2 信息采集2.3 信息组织2.4 信息检索2.5 信息分析2.6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复习思考题第3章信息系统的管理3.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3.2 信息系统的开发战略3.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3.4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3.5 信息资源标准化3.6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复习思考题第4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沿革4.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模式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4.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复习思考题第5章政府信息资源管理5.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5.2 政府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5.3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模式5.4 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复习思考题第6章信息政策与法规6.1 信息政策与法规概述6.2 信息公开的制度与法规6.3 知识产权保护法6.4 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复习思考题第7章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第8章知识管理参考文献更多八、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章绪论1.1 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信息系统1.2 信息系统工程的由来和基本思想1.3 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评价标准1.4 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1.5 信息系统建设的软件工具——CASE 1.6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2章信息系统的规划2.1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2.2 规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2.3 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4 信息系统规划的实施方法2.5 信息系统规划的若干关键问题2.6 信息系统规划的回顾和修订2.7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3章生命周期法概述3.1 生命周期法的意义3.2 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3.3 生命周期法的实施管理3.4 生命周期法的成功要素3.5 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3.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4章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4.1 战略目标、系统目标和项目目标4.2 管理与决策的信息需求4.3 目标的分析、权衡及量化4.4 可行性分析4.5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4.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5章调查研究与现状分析5.1 调查研究概述5.2 业务流程分析5.3 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工具5.4 数据流程分析5.5 数据字典5.6 功能与数据的交互分析5.7 组织信息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评价5.8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6章逻辑设计6.1 逻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6.2 业务流程的改造与设计6.3 数据处理与数据存储的设计6.4 设计方案的交互检验6.5 系统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审议6.6 小结关键词思考题参考文献第7章总体设计第8章详细设计第9章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第10章原型法的概念与方法第11章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与建设新进展第13章系统分析与设计举例九、预测方法与技术第一章预测概述1.1 引言1.2 预测的作用1.3 预测的基本原则1.4 预测的分类1.5 预测的程序1.6 预测的精度和价值练习题第二章定性预测方法2.1 引言2.2 市场调查预测法2.3 专家预测法2.4 主观概率法2.5 预兆预测法练习题第三章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3.1 时间序列概述3.2 移动平均法3.3 指数平滑法3.4 差分指数平滑法3.5 自适应过滤法3.6 ARMA模型简介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4.1 引言4.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4.3 模型参数的估计4.4 估计量的统计特性4.5 回归方程的检验4.6 预测区间4.7 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4.8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五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假设条件5.2 模型参数的估计5.3 回归系统向量估计值B的统计性质5.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5.5 含有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5.6 自变量的选择5.7 若干问题讨论5.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六章非线性回归模型6.1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及其分类6.2 直接换元法6.3 间接换元法6.4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逼近6.5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练习题第七章趋势外推预测方法7.1 指数曲线法7.2 修正指数曲线法7.3 生长曲线法7.4 包络曲线法练习题第八章马尔柯夫预测法8.1 马尔柯夫链简介8.2 商品销售状态预测8.3 市场占有率预测8.4 期望利润预测练习题第九章序列算子与灰色序列生成第十章灰色系统模型第十一章灰色系统预测第十二章常用预测软件简介课程实验参考文献十一、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篇信息系统的概念与作用第1章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1.1 信息与信息技术1.2 系统与信息系统1.3 信息系统的应用类型1.4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思考题第2章信息系统与组织2.1 信息系统战略2.2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2.3 组织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思考题第二篇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3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1 计算机硬件3.2 计算机软件3.3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思考题第4章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4.1 传统的数据组织方式4.2 数据库系统4.3 数据库管理系统4.4 专用和通用数据库系统4.5 数据仓库思考题第5章计算机网络5.1 通信系统基础5.2 计算机网络技术5.3 局域网5.4 广域网5.5 互联网通信5.6 办公室通信思考题第三篇信息系统的应用第6章组织中的信息系统6.1 组织中的信息系统概览6.2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思考题第7章现代应用系统7.1 企业集成化应用系统7.2 供应链管理7.3 电子商务7.4 客户关系管理思考题第8章决策支持与商务智能8.1 决策支持系统8.2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8.3 联机分析处理8.4 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思考题第四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第9章信息系统规划9.1 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9.2 IS/IT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10.1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10.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10.3 系统分析10.4 系统设计10.5 系统实施思考题第五篇信息系统的管理第11章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11.1 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方式11.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思考题第12章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12.1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12.2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思考题主要参考文献十二、物流工程第1章导论1.1物流与物流工程1.2物流工程发展历史与趋势1.3物流工程的理论体系习题1案例1:沃尔玛的物流管理案例2:UPS——由包裹运送公司成功转变为整体化物流企业案例3:上海全方物流公司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第2章设施规划与设计2.1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2.2场址选择的意义及因素2.3场址选择的步骤与内容2.4场址选择方法2.5设施布置概述2.6设施布置的原则与基本形式2.7设施布置的方法习题2案例:AM,PM国际公司的选址要求第3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3.1企业物流系统3.2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原则和途径3.3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3.4企业物流系统设计。
人因工程复习资料
如何进行振动的控制?
答:(1)减少和消除振动源。
1)隔离振源2)改进生产工艺,如用液压、焊接代替铆接可消除或减少振动。3)增加设备的阻尼,如采用吸振材料、安装阻尼器或阻尼环、附加弹性阻尼材料等,以减轻设备的振动。对于可引起机械振动的陈旧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或改造。
2、什么是高温作业环境?高温作业环境分为几类?
答: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84kJ/(m2·h)的环境叫高温作业环境。
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二是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形成湿热环境;三是夏季露天作业,如农民劳动、建筑等露天作业。
3、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1)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导致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4)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的听力。
改善方法: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保健措施、生产组织措施等方面加以改善。
8、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应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2)提高作业负荷。(3)个体保护。(4)采用热辐射取暖。
(1)内部效度。是指研究中各变量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2)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是指某一研究的结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的人和背景中去。
2.信度。信度指的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的结果保持一致性的程度。实际研究中通常用一致性系数法、等值性系数法、内部一致性系数法来估计信度。
第三章 微气候
1、简述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认知负荷理论
真正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是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 学家 John Sweller 于 1988 年,在研究“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对学习 者概念掌握和认知加工的影响”中提出来的,认为“认知负荷”是 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心理认知资源的总量,主要是从认知资 源的角度来考察学习,特别是复杂任务的学习。
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图式可以视为心理活 动的框架或者组织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获取和规则的自动化可以弥补工作记忆容量 不足的缺陷。长时记忆中的图式或规则可以根据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一 种自动化的加工过程,而这种加工是不需要有意识控制和资源消耗的,因而 可以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
工作记忆理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5—9个组块)和长时记忆
资源分配理论:
旨在解释人是如何协调不停的认知任务或者认知活动。资源有限理 论包括单资源理论和多资源理论,无论是单资源理论还是多资源理论,其核 心观点都是认为人的资源(包括认知资源和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同时 进行不同的活动,资源就要在这些活动之间进行分配,资源的分配遵循此多 彼少的原则。
图式理论:
认知负荷测量的结构模型
认知负荷测量的类型
主观的 客观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因果性 间接的 自我报告心理努力的投入程度
生理指标测量; 行为指标测量; 学习结果测验;
直接的 自我报告紧张水平; 自我报告材料难度 大脑活动测量; 双任务成绩
认知负荷测量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机工程学
人的业绩与脑力负荷的关系。脑力负荷的适当与 否对系统的绩效、操作者的满意感以及安全和健康均 有很大的影响。下图为工作绩效与脑力负荷强度的关 系模型。
(TR—操作在客观要 求的时间
TA--操作者实际提供 的时间) 反映操作要求强度
人机工程学
第二节 应激
一、应激及其产生原因
1.应激的含义
当操作者面临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工作负荷时, 就会产生所谓“应激”的现象。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 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每当系统偏离最佳状况 而操作者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操作 者呈现的状态即为应激
人机工程学
2)1977年,北约组织的一些著名学者又召开了 “脑力负荷的理论和测量”专题会议,系统讨论了脑 力负荷的定义、理论及测量方法。 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脑力负荷,没有得出统 一的可被大家接受的定义。最后结论为: 脑力负荷是一个多维概念,它涉及到工作要求, 时间压力,操作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行为表现和其 他许多因素。
人机工程学
2.单调感觉 单调作业使操作者知觉到的对系统的“控制”程 度减至最低水平,因而产生不愉快,枯燥、缺乏兴趣 和挑战、压抑以及觉得工作永无止境等消极情绪,这 种由单调诱发的消极情绪称为单调感。 单调感对人的影响可从下列方面反应出来:
1)在作业过程中,变更作业或操作细节,改变作 业节奏。 2)工作质量下降,错误率增加。
人机工程学
2.应激现象产生的原因 1)系统偏离最佳状况。 2)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不匹配。 3)动机因素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
二、应激源 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称为应激源。主要应激源 如下: 1)工作因素。 2)环境因素。 3)组织、社会因素。 4)生理节奏与其他因素。
人机工程学
三、应激效应 在应激状态下,操作者的身心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种变化是应激引起的效应,表现为以下四类: 1)生理和身体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的变化。 3)工作绩效的变化。 4)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
人机工程学
4.脑力负荷定义归纳(教材中的定义) 脑力负荷:反映工作时人的信息处理系统被使用程 度的指标。 脑力负荷+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的信息 处理能力
人机工程学
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系统与下列因素有关:
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的能力水平)
工作任务对人的要求(工作要求) 人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努力程度) 因而脑力负荷也与这些因素有关。
人机工程学
3)使作业能力动态曲线发生变化。
4)对工作无兴趣,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很难坚持下去。
3.单调作业引起疲劳的原因 单调作业虽然不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但千篇一 律重复出现的刺激,使人的兴奋始终集中于局部区域, 而其周围很快会产生抑制状态,并在大脑皮质中扩散, 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疲劳现象。
人机工程学
第三节 脑力疲劳及其消除
一、脑力疲劳的含义 脑力疲劳一般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 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 作而引起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能力减退,大脑神经活 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
人机工程学
二、脑力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脑力疲劳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1)高脑力负荷。
人机工程学
3.学者不同角度的定义
1)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时的信息处理速度,即决 策速度和决策的困难程度。(工作要求)
2)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时所占用的脑力资源的程 度,即脑力负荷与人在工作时所剩余的能力是负相关 的。(资源占用) 3)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的大 小,即脑力负荷与工作时感到的压力是相关的。(感 受压力) 4)脑力负荷是人在工作中的繁忙程度,即操作人 员在执行脑力工作时实际有多忙。(行为表现)
人机工程学
四、避免单调的措施 1)操作再设计。 2)操作变换。 3)突出工作的目的性。 4)动态报告作业完成情况。 5)推行弹性工作法。 6)利用音乐消除单调感觉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
第四章
主 要 内 容
脑力工作负荷
一、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Nhomakorabea二、应激
三、脑力疲劳及其消除
人机工程学
第一节 脑力负荷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操作型作业向知识型 作业转化
劳动力结构:脑力劳动者在从业人口中所占的比 例越来越大 研究人在系统中的表现及脑力负荷对人机系统效 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空军要求飞机的设计要 符合脑力负荷标准。脑力负荷成为系统设计必须考虑 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机工程学
四、应激的控制
1)采取某些行动来控制或减少应激源的强度水 平,使它落入到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通过改进工 作和环境的设计,或者通过改进组织和人际关系,至 少能够缓和某些应激源产生的效应。
2)人们可以通过物理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改变 来减轻它的不利效应,但不能完全消除它。完全消除 应激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研究应激的主要目的是努力 将应激效应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操 作者进入到一个最佳或接近最佳的工作状态
人机工程学
二、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 1.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对脑力负荷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工作内容越多(需时间长),越复杂 (完成困难),操作人员所承受的脑力负荷越高。工 作内容:时间压力、工作任务的困难程度、工作强度 等。 2.人的能力。 在脑力劳动中,个体之间的脑力劳动能力存在差 异,干同样的工作,能力越大的人脑力负荷越低,能 力越小的人脑力负荷越高。 3.人的努力、认真程度。 对脑力负荷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不确定。
人机工程学
一、脑力负荷定义(MentalWorkload)
脑力负荷;心理负荷;精神负荷;脑力负担。
1.最初定义
形容人在单位时间人所承受的脑力活动工作量, 形容人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或信息处理能力。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相关学者的定义:
1)197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一些科学家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尔顿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了“监 视行为和控制”的专题会议,提出了在新的系统中测 量人的脑力负荷的重要性。
2)单调作业。 3)操作者对工作的态度、期望、动机及情绪状 态。 三、单调作业及单调感觉 1.单调作业 作业过程中出现许多短暂而又高度重复的作业, 称为单调作业。
人机工程学
单调作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作业简单、变化少、刺激少,引不起兴趣。 2)受制约多,缺乏自主性,容易丧失工作热情。 3)对作业者技能、学识等要求不高,易造成作业 者消极情绪。 4)只完成工作的一部分,对整个工作的目的、意 义体验不到。 5)能量消耗不多,却容易引起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