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教案三角形教案模板(通用5篇)三角形教案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第四部分“三角形的高线”。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讨论过三角形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及其性质,学生反反复复地折纸、画线、交流感受其意义,同时也在七年级上学期了解了两直线互相垂直等概念,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整理与探究。

“认识三角形的高线”主要研究的就是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因为有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及其性质作为基础。

在此,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

又因为我们研究的方法类似于研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及其性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对照比较学习,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地思考、总结、归纳,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认识三角形的高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高线的定义。

2.会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随着三角形的形状的不同而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线的定义。

会画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或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随着三角形的形状的不同而不同;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与直角边重合,斜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

教学难点:1.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及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与三角形的形状关系的理解。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常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并会正确地作三角形的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和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1、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请你说说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三角形的?2、画一画:请你在纸上任意画几个三角形。

3、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得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重点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封闭这些词的意义。

看一看: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和()个角。

出示:(1)用力拉一拉,你发现什么?(三角形不会变形)(2)说明: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3)请你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和高出示一些三角形:(1)你能不能给上面的三角形分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如果学生分不出,可做适当的引导。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1、6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2、4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叫钝角三角形;3、5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叫直角三角形。

(3)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画三角形的高。

说明: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注意:(1)高要用虚线表示,并且标上垂直符号;(2)底边的延长线也要用虚线表示。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多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重视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推动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了解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了解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关于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

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

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

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

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

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4章三角形 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学校篮球架,建筑工地塔式吊车,加油站大跨度屋顶等。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1)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认识三角形(1)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认识三角形(1)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1认识三角形(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2.数学思考: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渗透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3.问题解决: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边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树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法学法:问题驱动、启发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看一段视频,然后大声告诉老师,我们这节课研究什么?通过小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欲望.3.回顾“线段和角”的研究过程,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是按怎样的路径展开研究的?师引导得出:定义——表示——分类——性质——特例这也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路径或套路.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和角”的研究路径,为三角形的研究埋下伏笔,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三角形的定义探究活动一:1.动手画一个三角形.2.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3.你能否描述什么是三角形?生1:三条线段围成,由三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生2: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生3: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师:封闭图形,能不能用更形象贴切的词进行描述,引导归纳出“首尾顺次相接”,首位顺次相接,是不是一定是三角形?请继续完善定义.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一步步完善定义,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了三角形,依据这个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回顾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学生可畅所欲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理念.(二)三角形的表示类比角的表示方法,你觉得三角形如何表示?学生已经有了表示角的经验,此环节学生先尝试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完善,感受数学符号表达的简洁性、明确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如图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教师强调“Δ”一般不单独使用)学生已经有了表示角的经验,此环节学生先尝试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完善,感受数学符号表达的简洁性、明确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三)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类按角分类学生一开始就很容易想到,可以通过提问“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引发学生思考.力求尽可能得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同时,在生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和引领,并指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四)三角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研究的是图形要素或相关要素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颜色、质量等.三角形的构成元素:顶点,边,(内)角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构成元素,引领学生关注三种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述及相互转化.根据前面回顾就知,学生已经知道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ABC中,∠A+∠B+∠C=180°感受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强调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探究活动二:关于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性质呢?请你验证并说理.学生根据小学所学,已经知道通过测量、计算、猜想、归纳得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这个猜想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性质证明?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展开说理,同时使用符号语言表示.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需要用逻辑推理形式去证明结论,让学生真正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感受“公理化思想”、培育“理性精神”.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反过来,给出三条线段换的长,你能判断其能否组成三角形吗?长度为4cm, 6cm, 3cm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有了三边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追问是否都要判断三次?学生回答不需要,只要判断一次.老师追问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完后让其简化解题过程,并进行方法总结.练习: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2.5cm, b=3cm, c=5cm.(2)e=6.3cm, f=6.3cm, g=12.6cm.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存在的条件,同时人学生经历数学实例、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掌握证明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探究活动三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和第三边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请你大胆猜想、验证并尝试证明.生:可以用度量法验证.生:可以用叠合法验证.师:非常好,想法很不错.但这并不是理论证明的过程,谁能证明该结论成立?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同学的图形不同,所得结论相同.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不等式的性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环节学生经历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现已有两条长分别为40cm和90cm的铁条,需要再买一根铁条,把它们首尾焊接在一起.利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两边的差与第三条边的之间关系,可以确定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在这里设置想一想,目的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变式1:四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12cm,8cm,5cm,6cm从中取三根,使它们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种取法?把它们都列出来.变式2:一个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已知其中一边是5cm,另一边是9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在用列举法时,如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强调“有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三、小结反思①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②本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③课后你准备对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④还有哪些困惑?此外我还知道了……利用问题串的形式,通过三角形的学习路径,形成对三角形的整体研究框架,体会平面几何的研究方法.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重视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入从数学内在知识联系及生活现实两方面研究三角形必要性,整节课采用类比教学.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性质验证了三边之间的关系等,逐步让学生掌握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 作为本章几何学习的第一课,注重书写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热门8篇)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热门8篇)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热门8篇)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思路]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感知三角形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篇)

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篇)

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三角形》教学设计《三角形》教学设计仓子中心小学杨素英教学内容:冀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六单元多边形第一课时三角形教学目的:1.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3、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外表是三角形?请搜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认识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活动1] 多媒体展示图片〔自行车、梯子、魁北克的桥、电线杆等〕问题:〔1〕展示的图片中最根本的图形是什么?〔2〕为什么这些物体中最根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学生考虑并答复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从视觉上冲击学生大脑,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见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问题: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独立探究的根底上,学生交流总结归纳,老师深化学生参与活动,指导,倾听。

本次活动老师应注意:1 学生是否按步骤,按要求完成探究。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的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步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深化领会问题的本质,以及学会从现象找规律。

〕[活动3] 制作模型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性稳定性的事例吗?〔2〕你能说出你所做的模型中那些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例。

展示学生做好的模型,并讲解。

老师针对学生的答复做出恰当的评价及补充,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次活动老师应注意:1 对学生鼓励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

《认识图形——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题:认识图形————“三角形”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够将事物与三角形进行配对(A、B、C)。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A)。

记住三角形边和角数量(A、B)。

2、通过探究、观察、验证,以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形象认识三角形。

发展学生的触觉、感觉、思维、及表达能力。

(康复)3、体验数学的快乐,在课堂中感知动手的快乐,收获自信。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能够将事物与三角形进行配对(A、B、C)。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A)。

记住三角形边和角数量(A、B)。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触觉、感觉、思维、及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能形象的理解“围成”,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教学具准备三角尺多媒体设施流动红旗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出示事物(手机、饼干)问:1、这是什么?2、这是什么颜色?3、这是什么形状4、请同学说一说他的特征?(2)、出示实物(三角尺、斑马线标志、风筝)通过向学生询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他们都是什么形状?[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新的知识认识图形 (板书)——三角形]二出示新知(1)出事主题“三角形”学生齐读(2)认识实物(三角尺、积木、三角形的小棒)通过询问(1这是什么?2这是什么颜色?3它是什么形状?)进行跟读,加强巩固认识“三角形”。

(3)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抽象物体(披萨、三明治、蛋糕、自行车、房顶、桥),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并用手画一画其中的三角形图形。

(4)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将事物由吸管,小棒,搭成的图形分发至学生手中,请学生们摸一摸,看一看,转一转。

进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有老师将学生手中的三角形收回,收的时候一起强调“三角形”)由问题引出特征:1、三角形由几根小棒组成?(通过数知道三角形的“边”并进行板书,通过板书总结探究得出:三角形有3条边“板书”)2、三角形放在桌子上可以转动吗?(引出三角形的“角”并进行板书,得出三角形有3个角“板书”)3、什么是三角形?(将此问题直接抛出“由3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并放置第二课时进行处理。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复习教案】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篇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底和高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方格纸、三角尺、小棒、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导出课题谈话:出示三角板,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尺)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书上图: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三角形吗?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结合举例出示自行车图等)揭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角形的稳定性决定了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身边熟悉的物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了解特征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

(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2.操作: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介绍,别的小组补充。

(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4.感受围成提问:刚才有同学是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那么摆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出示开口和出头的两种摆法:这样行吗?不管是摆还是画三角形,都要注意三条边首尾相连。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2)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3)能够绘制和辨认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与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性;(3)通过绘制和分类练习,提高学生的三角形辨认和绘制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2)通过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能够绘制和分类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2.准确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共性,并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称为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

2.探究(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三角形的定义:“只有三条边的、两两相交的图形才能称为三角形。

”(2)教师示范如何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一起绘制。

之后,教师给出一些示范图形,请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三角形,并解释原因。

(3)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分类表格,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填写。

然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分类的特点和共性。

3.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纸,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5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展示自己绘制的三角形,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所绘制的三角形的特点和共性,并对学生的绘制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4.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实际问题,如“海里有一些三角形的鱼群,每个鱼群有6只鱼,共有18只鱼,请问这些鱼群可能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解决办法。

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

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

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PPT、三角板学具准备: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学生的作品: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

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

(PPT出示)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

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具准备】三角板、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一、创设发现情境。

1、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三角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

师:这是斜拉大桥,你能在这幅图上找到三角形吗?你来找一找。

2、问题情境中去发现师:这些图形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设计意图:课始采用直接揭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斜拉大桥,为学生创设表象和抽象的连接项,让学生尝试自主抽象,这边也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唤醒。

接着拓宽情境,多种生活场景的出示,一方面凸显三角形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出示埋下伏笔。

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不同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它的异同,初步构建三角形的一些固有特征,为下一步三角形概念的揭示做好积累。

】二、构建发现路径(一)认识三角形,操作实践中发现1、画三角形。

师:(PPT)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再仔细观察三角形上面都有什么?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顶点,角和边,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采用的是正面感知,反面验证,回顾实敲的方式,多维度刻画出三角形的概念。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7.1《认识三角形》(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7.1《认识三角形》(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7.1《认识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3.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2. 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3.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已知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如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进而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通过展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

讲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如顶点、底边、腰等。

(3)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如用三根木棍组成一个三角形,用手拉扯,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自行车的三角架等。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三个角和三条边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操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形的屋顶、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1、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物体的形状,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角。

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所画三角形的顶点、边和角。

3、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然后分别用力拉一拉,观察哪个图形不容易变形。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三角形的分类(1)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

然后教师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分别指出每个三角尺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

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是小编帮大家分享的认识三角形教案(6篇),欢迎借鉴。

角形教学设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

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

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师: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全班交流: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

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三、试一试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较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即使结果不完全一样,是因为测量的结果存在误差,我们还是以计算的结果为准。

四、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较。

第2题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第3题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

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3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

3.能够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
•讲解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介绍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2. 案例分析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

3. 练习与讲解
•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然后让他们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4.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此教案主要围绕三角形的认识展开,通过讲解概念、案例分析、练习与讲解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会画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四边形。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象征,那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

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找一找哪里有三角形?)生1:水壶、小鱼、篮球架、人行路标。

师:出示一辆自行车。

生2:有好多三角形。

生3:自行车轮胎上有好多三角形。

生4:那不是,三角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出示海上大桥。

生:一起回答有许多三角形。

师:这些都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

(生2展示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

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

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

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

(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

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