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傅雷与翻译

合集下载

傅雷简介及翻译.ppt

傅雷简介及翻译.ppt

• Fu Lei"s translation is "smooth in expression, rich in vocabulary and changeable in style". His works read smooth and fluent, thus become models for translators as the "Fu Lei-style translation". With his rich experience in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his deep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theory, he forms his own ideas on translation. He wants to edify Chinese people and rejuvenate China through his translation.
Fu Lei translated this biography several times in the "dark clouds covered the sky period." He would like to take great man to overcome the suffering of the heroic tragedy, to help us worried by the cruel fate. His struggle to promote perseverance, courage to challenge the gods Dayong doctrine. However, the torch of wisdom and faith of a little bright, Di Deguo ignorance, intolerance fostered by the dark it? Love for man, Di Deguo human hatred it? Yearning for truth, justice and ideals, Di Deguo rights struggle fame realistic?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杨绛《记傅雷》阅读理解答案

杨绛《记傅雷》阅读理解答案

杨绛《记傅雷》阅读理解答案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杨绛《记傅雷》阅读理解答案,希望你喜欢。

杨绛《记傅雷》阅读材料记傅雷杨绛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梅馥忙也赶了上去。

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

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

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

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

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

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

这种事不止一遭。

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

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

(划线: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

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

__傅雷与翻译

__傅雷与翻译

对付雷的评价
我过有许多出类拔萃的翻译家,但在翻译理论与时间两方面都可以独树 一帜的翻译大师却屈指可数,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可以说是其 中之一。 ——陈伟丰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 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 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好友楼适夷 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拿傅雷译文与法文原文对照, 读到精彩处,原著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 令人击节赞赏! ——罗新璋 我们如果仅仅从翻译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傅雷是不够的,因为傅雷不仅 仅是翻译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他传播的是思想的圣火,他是“思想 圣火传播者永远的榜样。 ——哲学家郑涌
翻译大师——傅雷
Contents
传奇的人生经历
丰富的翻译著作
独特的翻译理论
创新的翻译风格
傅雷年谱
•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江南 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 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 字. • 1928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 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 论和艺术评论. •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 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 •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 梅馥结婚,育有两子,傅聪和 傅敏. •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 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夫妇在 卧室自缢身亡
《傅雷家书》
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 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一定要以物质,而往往 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沉默很 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傅雷《傅雷家书》)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 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 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 不会有身后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傅雷家书》)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傅雷的翻译理论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

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

69
绘。 要想对《高老头》进行恰当的翻译,场景描写的翻译是很 有难度的,如果译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足,那么,翻译就很 难完成。 而傅雷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在法国期间,傅雷充分 完善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实地考察了法国的各个地方, 这对其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巴 尔扎克原作中,对斐纳的闺房、高老头的破屋以及鲍赛昂夫 人的居住环境等等,都有比较细致的场景描绘,傅雷的译本 中,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也非常有特色,十分恰当地对各种情 景进行了描绘。
2. 在人物称呼上的翻译 在小说《高老头》中,有很多关于人物的称呼,并且由于一 些 变 化 的 出 现 ,这 些 称 呼 也 在 不 断 地 变 化 中 ,傅 雷 的 译 本 就 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恰当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首先, 在称呼上的变化,就体现在对高里奥的翻译上。 在开始时,由 于他经济情况比较好,表现得也较为阔气,因而外人都称呼 其 为 “高 里 奥 ”;而 后 来 由 于 经 济 情 况 越 来 越 差 ,傅 雷 就 将 这 一称谓翻译成“高老头”。 其次,拉斯蒂涅作为小说中的重要 人物,由于其身份的千变万化,他有时候是破落的贵族子弟, 有时候是穷困的大学生, 对于其称呼的翻译也要不断地改 变。 再者,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去改变对不同人的称 谓,这在傅雷译本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傅雷译本中对第 二人称的用法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 何时用 “你”, 何时用 “您 ”,傅 雷 予 以 了 充 分 的 注 意 ,对 于 第 二 人 称 这 两 个 字 的 不 同予以了区别。 总之,在傅雷译本中,对人物称呼的翻译考虑 得也是比较周全的,这是值得其他的译者进行借鉴的。 3. 在对场景描写上的翻译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现实主义笔法是其常用的一种描 绘 方 式 ,他 常 常 描 绘 出 一 幅 非 常 具 体 、生 动 、细 微 、详 尽 的 图 景,整个图景是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尤其是巴尔扎克在进行 《高老头》的创作时,由于其才华的逐渐成熟,他充分发挥了 自己洞察周边事物的能力, 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场景的描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1963年,巴西翻译家将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吞食强势文化,汲取其营养以增强自身文化机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扬弃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传统中。

本文通过对比傅雷的翻译观和食人主义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译观体现了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他强调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傅雷翻译观;理论比较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西优东劣”,因此,东方文化长期处于被压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状态。

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文化的束缚,改变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状态,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1.食人主义译论的缘起1963年巴西翻译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发展中国家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

“食人”一词源于16世纪,巴西的一个图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食人”给人以原始、野蛮、残忍、血腥的印象,违背了社会文明。

德·坎波斯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理论中,赋予了这一术语新的内涵,即通过摄食而吸取营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属性,而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原语境文化怀有丝丝敬意和崇拜之情,即将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

2.食人主义译论的特点(1)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面对强势文化的压迫,食人主义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传统。

食人主义者不想复制欧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别处成长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译观1.“神”与“形”的和谐傅雷曾说:“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与翻译

傅雷与翻译
傅雷的翻译理念及其 翻译追求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

2019年5月第35卷第3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y,2019Vol.35No.3傅雷翻译的影响与启示宋学智宫妍(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摘要:考察傅雷翻译活动的成功路径可以发现,傅雷最初作为一个翻译名家确立了在我国译界的地位,随后作为一个翻译巨匠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影响,继而,作为一个翻译大师在语言层面、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均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傅雷在追求文学翻译的艺术境界的道路上,有思想、有精神,最终形成自己丰满的翻译家形象。

傅雷之所以取得卓越的翻译成就,与他超越了单纯的翻译家身份,集文学批评家、音乐评论家、美术鉴赏家等称号于一身,有莫大关联。

只有在相邻的门类中触类旁通,在更大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思考,在独特的艺术性与普遍的艺术性之间相互参悟,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之道,从而做出不凡的成就。

关键词:傅雷;交叉学科;影响与启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9)03-0111-060引言傅雷在我国翻译界,诚如柳鸣九所言:“堪称一两个世纪难得出现的一两位翻译巨匠。

”(宋学智,2018:1)这样的翻译名家及其翻译活动在中国产生了远远超出翻译领域的巨大影响,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

1一个翻译名家的诞生及影响傅雷从1929年开始其翻译活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贝多芬传》确立了自己优秀翻译家的地位,为自己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尤其当时的进步青年。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商务印书馆付梓出版后,于1945至1948年间,又在上海骆驼书店连出四版,其中,1946年就出了两版。

同样对于《贝多芬传》,上海骆驼书店1946年就出了两版,随后1947年和1948年又两度再版,在罗曼•罗兰的几个传记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下,《约翰•克利斯朵夫》曾引起无数读者的争购传阅。

翻译名家简介-傅雷

翻译名家简介-傅雷

打结,系在铁窗上,随夫君而去。为纪念傅雷,发扬
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
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 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傅雷于法 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
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
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 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 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 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1年秋回国后,致力于法国
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痛心的是躲过国民党的逮捕,未能
神,翻译态度严谨。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 罗兰的名著。
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
前的巨著。 傅雷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批评家。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
妮· 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 《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
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
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 罗兰4种:即 《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 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 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 尔曼》《高龙巴》。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翻译理论之傅雷PPT课件

翻译理论之傅雷PPT课件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 然于心,将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为做 到充分吃透原著。
翻译语言
1、文学翻译是语言的艺术。
傅雷先生认为, 文学翻译的语言 “文 字问题基本上也是一个艺术眼光的问题”
2、文学翻译的语言要 “传神 达意” 。“在精神上彻底融化” ,
顾及 “原文的风格” , “传神达意” 。
主要译作
巴尔扎克 《欧也妮·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46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倍上校》,1954年; 《于絮尔·弥罗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1978年,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
翻译思想
神似说 翻译语言 译者修养 翻译态度
神似说的来源
➢傅雷在其撰写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 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神似说”来源于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其实质与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神似”是一致的,即“神似” 是“神”与“形”的辩证统一,是“形似”基础上的 “神似” 。 “重神似而不重形式” 是傅雷翻译理论 的精髓。傅雷认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 形式而在神似。
神似说的实质
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 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 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 。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 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 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 等。

翻译 傅雷译文赏析

翻译  傅雷译文赏析

第四课傅雷译文赏析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Bertrand RussellChapter 6: Envy (excerpt)Among average respectable women envy plays an extraordinarily large part. If you are sitting in the underground and a well-dressed woman happens to walk along the car, watch the eyes of the other women. You will see that every one of then,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those who are better dressed, will watch the woman with malevolent glances, and will be struggling to draw inferences derogatory to her. The love of scandal is an expression of this general malevolence: any story against another woman is instantly believed, even on the flimsiest evidence. A lofty morality serves the same purpose: those who have a chance to sin against it are envied, and it is considered virtuous to punish them for their sins. This particular form of virtue is certainly its own reward.Exactly the same thing, however, is to be observed among men, except that women regard all other women as their competitors, whereas men as a rule only have this feeling towards other men in the same profession. Have you, reader, ever been so imprudent as to praise an artist to another artist? Have you ever praised a politician to another politician of the same party? Have you ever praised an Egyptologist to another Egyptologist? If you have, it is a hundred to one that you will have produced an explosion of jealousy.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Leibniz and Huyghe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letters lamenting the supposed fact that Newton had become insane. 'Is it not sad,' they write to each other, 'that the incomparable genius of Mr Newton should have become overclouded by the loss of reason?' And these two eminent men, in one letter after another, wept crocodile tears with obvious relish.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vent which they were hypocritically lamenting had not taken place, though a few examples of eccentric behaviour had given rise to the rumour.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human nature envy is the most unfortunate; not only does the envious person wish to inflict misfortune and do so whenever he can with impunity, but he is also himself rendered unhappy by envy. Instead of deriving pleasure from what he has, he derives pain from what others have. If he can, he deprives others of their advantages, which to him is as desirable as it would be to secure the same advantages himself. If this passion is allowed to run riot it becomes fatal to all excellence, and even to the most useful exercise of exceptional skill. Why should a medical man go to see his patients in a car when the labourer has to walk to his work? Why should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or be allowed to spend his time in a warm room when others have to face the inclemency of the elements? Why should a man who possesses some rare talent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ld be saved from the drudgery of his own housework? To such questions envy finds no answer. Fortunately, however, there is in human nature a compensating passion, namely that of admiration. Whoever wishes to increase human happiness must wish to increase admiration and to diminish envy.第六章嫉妒一、傅雷译文:在一般的善良妇女身上,忌妒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是: 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 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使对一见 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翻译经验点滴》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原著的 精神“化为我有”。为做到充分吃透原著,傅雷提倡“事先熟 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 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 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
罗曼· 罗兰寄赠傅雷的签名照
傅雷回赠罗曼· 罗兰的签名照
独特的翻译理论
1.“神似说”
2. “神”与“形”的和谐
3. 译者的再创造
1.“神似说”
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型、 句构和修辞手段等,即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 原文的对等。
神似
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采的意 象和韵味无穷的语句,即从内涵上追求译文与原 文的对等。
朱梅馥和次子傅敏(1953) 朱梅馥和长子傅聪(
傅雷的历史地位
翻译家 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 扎克(法)在中国”,他译介罗曼· 罗兰 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 中国人 音乐鉴赏家 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 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 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 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 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 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2.“神”与“形”的和谐
重神失形
神形兼备
重神轻形
先形后神
“神”与“形”的和谐
“ 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 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 何, 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风格的传达 , 除了句法外 , 就没有别的方法 可以传达”。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翻译大师——傅雷
Contents
传奇的人生经历
丰富的翻译著作
独特的翻译理论
创新的翻译风格
傅雷年谱
•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江南 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 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 字. • 1928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 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 论和艺术评论. •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 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 •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 梅馥结婚,育有两子,傅聪和 傅敏. •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 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夫妇在 卧室自缢身亡
对付雷的评价
我过有许多出类拔萃的翻译家,但在翻译理论与时间两方面都可以独树 一帜的翻译大师却屈指可数,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可以说是其 中之一。 ——陈伟丰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 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 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好友楼适夷 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拿傅雷译文与法文原文对照, 读到精彩处,原著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 令人击节赞赏! ——罗新璋 我们如果仅仅从翻译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傅雷是不够的,因为傅雷不仅 仅是翻译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他传播的是思想的圣火,他是“思想 圣火传播者永远的榜样。 ——哲学家郑涌
译后阶段——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改的工夫比初 译工夫花得更多”。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 态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怕是推倒译稿重 译也不足惜。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 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 他曾经改过八遍伏尔泰的《老实人》,三十年间先后译过三次巴 尔扎克的《高老头》,每次都“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严肃认真,永远追求译作完美的傅雷。
全部翻译作品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 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 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 产》《于絮尔· 弥罗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 《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 罗兰4种:即《约 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 《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 《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 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 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的翻译作品
巴尔扎克、罗曼· 罗兰 《亚尔培萨伐尤》 《欧也妮· 葛朗台》 《高老头》《贝姨》《邦斯舅 舅》《夏培尔上校》 《雨儿胥· 米露埃》《搅水女人》 《幻灭》 《妇女研究》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 《巴尔扎克全集》《约翰· 克里 斯多夫》《名人传》(《贝多 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 尔斯泰传》) 梅里美 《嘉里美科隆巴》 伏尔泰 《老实人》 《扎第格》 《伏尔泰小说选》
1934年傅雷夫妇为庆祝傅聪出世合影留念
夫人朱梅馥
他(傅雷)称呼梅馥的名字是 法文的玛格丽特;据傅雷说, 那是歌德《浮士德》里的玛格 丽特。几人有幸福娶得自己的 玛格丽特呢!梅馥不仅是温柔 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 的漂亮夫人,不仅是非常能干 的主妇,一身承担了大大小孝 里里外外的杂务,让傅雷专心 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为 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不速 之客。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 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 也得打三四成折扣吧? ——杨绛《忆傅雷》
Thank you!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 更 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 ‘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 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 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3.“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 造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魅 力,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的审美效果,进行艺术 的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 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 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本就是译者的再 创造。
翻译赏析
“索漠城里个个人相信葛朗台家里有一个私库,一个堆满金路易的 秘窟,说他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快乐得无可形容。一般吝啬鬼 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为看见那好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 染上了金子的光彩。” ——选自《欧叶妮· 葛朗台》 “咱家我,可不喜欢这种不平事儿。我好似堂•吉诃德,专爱锄强 扶弱。” ——选自《高老头》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由是傅雷及其夫人 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 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 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 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 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 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 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 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 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 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 卓越的艺术家”。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 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 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方 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 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 之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 的高度来认识” 。
பைடு நூலகம்
译中阶段——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 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中文不足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长 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会 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全 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归 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 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 于传神的因素。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 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 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傅雷家书》
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 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一定要以物质,而往往 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沉默很 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傅雷《傅雷家书》)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 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 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 不会有身后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傅雷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