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常见手术进路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 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 颅顶诸骨。
(1)额顶枕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将 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 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 易分离。
颞部马蹄形皮瓣及骨窗
颞部入路切口
(六)额、颞、顶、枕切口
1、适应症: 1)额、颞、顶、枕部大脑凸面病变; 2)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脑室内肿瘤。 2、切口类型: 1)马蹄形切口; 2)直切口; 3)S形切口。
顶部过路线马蹄形皮瓣示意图
顶部马蹄形切口
(七)经蝶窦入路
1、适应症: 1)鞍内及部分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 2)颅咽管瘤、Rethke囊肿; 3)其他鞍区肿瘤,如脑膜瘤等。 2、体位:仰卧位,上半身抬高,头稍后仰,偏向术侧。 3、术式:a、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 b、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 c、经筛窦、蝶窦入路; d、直接经鼻-蝶窦入路(内镜辅助下)。
翼点入路经典切口标记
翼点入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左侧)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右侧)
(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1、适应症: 1)桥小脑角肿瘤; 2)三叉神经痛; 3)面肌抽搐; 4)前庭神经切断术; 5)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 6)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2、体位:可采用坐位、侧俯卧位、侧卧位。无论选 哪一种体位,都要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侧俯 卧位、侧卧位头顶部稍向下屈曲,同侧肩部下拉,使 肩与头距离加大。 3、切口:皮肤切口呈弧形、“C”形或“S”形。
额结节 眉弓
眉间
鼻额点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 缝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中1/3交 界处,距眉间约13cm,是新生 儿的前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矢状缝相 交点,位于枕外粗隆上方约 6cm,是新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ppt课件
.
29
冠状入路切口
.
30
(二)额颞切口:
1、用于翼点入路或改良(扩大)翼点入路
2、适应证: 1)所有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 2)基底动脉分叉部较高的基底动脉瘤和小脑上 动脉瘤; 3)额叶和前颞叶动、静脉畸形; 4)额颞叶病变; 5)鞍区和鞍上病变。
.
31
3、体位:仰卧位,Mayfield头架固定,头 部向对侧旋转20°~30°.对于前部病变,旋 转角度可适当加大;对后部病变,旋转角度 可适当减少。头顶部向后倾10°~15°,使颧 突位于视野的最高点。
颞 顶部切口、远外侧入路、冠状切口等。
.
20
.
21
2、弧形: 如翼点入路切口、枕下 乙状窦后弧形切口等。
翼点入路切口标记
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
22
3、直切口: 如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颞肌下减压术
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等。
颞肌下减压直 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
切口
.
23
4、拐杖或倒拐杖切口: 见于小脑半球肿瘤或血肿手术等。
.
37
乙状窦后入路 切口
.
38
(四)枕下中线或旁中线入路
1、适应证: 1)小脑半球、蚓部、第四脑室、脑干、枕骨大
.
额结节 眉弓 眉间 鼻额点
7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 为冠状缝矢状缝相交 点,位于鼻额点与枕 处粗隆连线的前、中 1/3交界处,距眉间约 13cm,是新生儿的前囱 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
矢状缝相交点,位于 .
8
额顶点(前囟)
顶骨
顶枕点(后囟) 枕骨
.
额骨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9
手术讲解模板: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手术步骤:
蒂,制成备用充填瓣,紧贴骨面分离,向下牵引。颞肌后部于下方切断, 分离后向上牵引。显露颞部(图9.8.1.2.2-3)。 4.前后切断颧弓,使其连于嚼肌向下翻转,分离翼外肌,初步显露颞下窝。 磨去蝶骨大翼前下部骨质,即可显露眶尖(图9.8.1.2.2-4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侧方颞蝶颅底 进路手术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 术
科室:神经外科 部位:头部 麻醉: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概述:
本术可用于切除鞍旁、岩尖、上斜坡、翼 上颌裂和鼻咽等部位的病变,如鳞癌残灶、 脑膜瘤、神经纤维瘤、骨瘤、放射性颅骨 坏死、岩尖胆脂瘤、黏液上皮癌、血管瘤 等。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术后处理: 1.有脑脊液漏的病例,要注意加压包扎。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术后处理: 2.咽鼓管功能丧失者,须行鼓膜切开或放 置通气管。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术后处理: 3.大剂量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静脉输入, 以预防颅内感染。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1)心理康复。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 配合,调整患者消极悲观的心理,掌握和 运用正确的护理方法,恢复功能,实现生 活自理,重返工作岗位。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术后护理: (2)加强肢体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术后护理:
(3)合理饮食。做到科学、合理的补充 营养,不易食用过甜、过咸、过辣、过冷、 过热的食物,减少物理性刺激,适当锻炼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手术资料:侧方颞蝶颅底进路手术
注意事项: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xx年xx月xx日•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头皮解剖基础知识•颅骨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入路设计案例分析目•手术入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录01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神经外科手术的高效、安全和精确,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使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损伤最小化、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等原则,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因素。
原则手术入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步骤手术入路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病变定位、患者体位选择、消毒和铺巾、头皮切口设计、颅骨钻孔、硬脑膜切开、脑组织分离及病变切除等。
考虑因素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年龄、手术史、术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等。
手术入路设计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手术入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损伤大血管和脑组织、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
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术者需要在设计时尽可能选择最小损伤的入路,优化操作步骤,使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术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挑战手术入路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S02头皮解剖基础知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囊和汗腺。
头皮解剖结构皮肤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与皮肤相连,对头皮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筋膜外层为坚硬的骨膜,内层为脑膜,对颅内起到保护作用。
颅骨血管头皮血管丰富,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供应头皮的血液循环。
神经头皮神经分布广泛,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对头皮起到感觉和支配作用。
头皮血管和神经分布头皮的生理功能与手术入路设计的关系头皮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手术入路设计中需要避免损伤脑组织。
保护脑组织头皮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提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手术讲解模板:颞下窝进路手术
(5)开放面神经管,从膝神经节显露面神经至茎乳孔。用微形剥离子, 自面神经管内游离面神经,将其前移位(图9.8.1.2.1-7)。 (6)开放颈内动脉管,进入颞下窝:用电钻自咽鼓管鼓室口向前磨至咽 鼓管峡部,磨去咽鼓管内壁骨质,便可显露颈内动脉。电凝咽鼓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手术步骤:
留针导过结扎线,结扎乙状窦。分离外耳道残留皮肤至鼓环,从鼓沟内分 离鼓环,切断鼓索神经,分离砧镫关节,切断张鼓膜肌,切除鼓膜及锤、 砧骨,显露鼓室腔。进一步扩大乳突腔,磨低外耳道骨壁,切除镫骨弓。 磨去鼓室壁前下部,以显露颈内动脉管(图9.8.1.2.1-6)。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颞下窝进路手 术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颞下窝进路手术
科室:神经外科 部位:头部 麻醉:全麻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概述:
Fisch对颞骨和侧颅底肿瘤设计了三种进 路术式(图9.8.1.2.1-1,9.8.1.2.1-2): ①A型颞下窝进路:主要显露术区为迷路 下区、岩骨尖部、下颌窝、颞下窝后部。 ②B型颞下窝进路:主要显露术区为岩骨 尖部、斜坡区、颈内动脉水平段、咽鼓管 区。③C型颞下窝进路:主要显露颞下窝、 翼腭窝、鞍旁、鼻咽等区域。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注意事项: 4.对颅内侵犯较广的病例,可行二期手术。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术后处理: 1.术区加压包扎,5~7d后拆除。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术后处理: 2.麻醉插管待病人完全清醒后拔除。对手 术时间较长或有脑神经麻痹的病人,插管 也可延长至24~72h。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手术资料:颞下窝进路手术
手术-9.8.1.3 前方下颌裂开颅底进路
【编号】9.8.1.3【手术名称】前方下颌裂开颅底进路【英文名称】biller's operation【别名】Biller手术;前方下颌裂开颅底入路手术【ICD编码】01.2407【概述】【适应证】本术式能良好显露中颅底侧方自茎突到中线附近的岩骨下部、颞下窝、咽旁间隙顶部、蝶骨基部和上颈部等区域。
可用本术式切除这些区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侵犯到翼腭窝、颞下窝和蝶窦的纤维血管瘤、小的涎腺恶性肿瘤、雪旺瘤、鳞状细胞癌残灶、脑膜瘤、侵犯到咽旁间隙的神经瘤、混合瘤、骨瘤等。
【禁忌证】病变位置较高,贴近或侵犯颅底的肿瘤,上方分离缺乏直视条件,有可能残留病变和损伤重要结构。
【术前准备】1.全身和专科检查,包括血液生化、血型,心、肺、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及鼻旁窦CT、MRI检查,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包括神经外科、眼科等。
2.术前1~2d给抗生素,并按全身麻醉要求给药。
3.头部备皮。
【麻醉与体位】平卧垂头位,头偏向对侧,气管内插管全麻。
【手术步骤】1.皮肤切口及颈部显露 切口线起自下唇,台阶状下伸至颏下,到舌骨水平向后至胸锁乳突肌后缘,向上达乳突(图9.8.1.3-1)。
全层切开下唇,结扎下唇动脉。
颈部切透颈阔肌,分离切断二腹肌及下颌舌骨肌,连同颌下腺向上翻转。
分离显露动脉鞘内动静脉及迷走神经,在较上方显露舌下神经及副神经。
2.切开下颌骨及口底,进一步解剖颈部结构 于中线台阶状切开下颌骨。
于颌下腺导管口间切开口底黏膜,经舌侧方至扁桃体前弓。
钝性分离找出舌神经和舌下神经,并加以保护。
颌下腺导管保持于外侧。
下颌骨向外牵引,分离结扎颈外动脉。
切断茎突舌骨韧带、茎舌肌、茎咽肌,游离颈内动脉到动脉管孔,分离颈内静脉、第10、11、12对脑神经到颅底。
口内切口沿上颌结节在牙龈内1cm向前到中线(图9.8.1.3-2)。
3.进一步向颅底显露 分离腭部黏骨膜瓣,切断结扎同侧腭大孔血管,咬去硬腭骨质,分离翼内板鼻侧黏膜。
颅底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
术前影像
术后MRI
典型病例5
1年后
五 、枕大孔及寰枢椎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
远外侧入路 经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经口入路 内镜经口入路
远外侧入路
远外侧入路
到达区域:
岩斜坡区 桥小脑角
枕大孔区
颅颈关节
远外侧入路
典型病例:男,44岁,听力下降6年, 室管膜瘤。
术前 MRI
Preoperative MRI
Operative Image Navigation
Postoperative MRI and CT
术后两年MRI
四、岩尖及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
颞下窝入路 经岩骨上及岩骨下入路 经上颌入路 内镜经鼻入路 经口-硬腭入路
颞下窝入路
典型病例:
颅底鳞癌
术前MRI
术后MRI
手术步骤
内镜经鼻入路岩尖及斜坡病变切除
病例1
女, 28岁 主诉:头痛半年,伴进行性视力减退两个月。 体征:右侧对光反射消失及仅存光感 病理诊断为脑膜瘤。
术 后 MRI
术 前
MRI
病例2
• 男性,39岁,广东省肇庆市人; • 主诉:右侧头痛二个月,加重一个月;伴视力下降,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
• 既往史:二年半前曾行放疗、化疗。
术后一年MRI
典型病例
男,13岁 主诉:双侧视力下降一年余, 伴发育迟缓 体征:左侧视力0.08 右侧视力0.06 病理诊断:颅咽管瘤
术前
术前
术后一个月
术后一年
术后两年
内镜经鼻脑膜瘤切除术
典型病例
女,44岁 主诉:右眼胀痛,视野缺失4年,闭经6个月。 体检:右侧视力0.5 , 左侧视力0.6。
颅底常见手术入路详解
后外侧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侧中脑、脑桥、脊髓、
单侧3-12颅神经、
椎基底动脉、
乙状窦、横窦、
大脑半球、海绵窦后部。
后外侧入路
优点: 广泛显露岩斜坡区; 减少脑牵拉; 可扩展暴露程度。
缺点: 有损伤静脉窦的危险。
2 经迷路入路
经迷路入路
到达区域: 桥小脑角
到达区域: 斜坡 颞下窝
经上颌入路
优点:
同时暴露斜坡、 翼腭窝和颞下窝;
缺点:
有菌手术通道; 术后面部瘢痕和畸形;
硬膜外入路无需开颅。 牙齿脱落。
4 经颅入路(经基底及扩大的经基底进路)
经颅入路
到达区域: 前颅窝 额窦 斜坡
经颅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前颅窝、筛窦、 蝶窦、上鼻咽、 视神经管、视交叉、 终板、硬膜内颈动脉、 嗅神经、垂体和斜坡。
经颈入路
到达区域: 颈动脉三角 下颌后区 岩骨底 斜坡下1/2
经颈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颈动脉、颈內静脉、 面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 舌下神经、 交感干、颈上神经节、 椎动脉、上颈椎、岩 骨底。
经颈入路
优点: 硬膜外入路;
缺点: 手术野深;
到达区域: 蝶鞍 鞍旁
第三脑室
眶颧弓和经基底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视神经、视交叉、 垂体柄及垂体、 颈内动脉、终板、 丘脑下部、单侧海绵 窦、脑脚间窝、 基底动脉、双侧动眼 神经、蝶窦。
眶颧弓和经基底入路
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广东医学 2008年 1月 第 29卷第 1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an。2008,Vol。29,No。1
· 3 ·
争 歹晕 乏亩
颅 底 肿 瘤 手 术 入 路 的选 择
董家军 伍益 陈忠平
中山大学附属江门 医院神经外科(广 东江 门 529030);2中山大学肿瘤 防治中心 神经 外科 (广州 510060)
颅底肿瘤 包括前 、中、后 和侧 颅底 的肿 瘤 。颅底 的鼻腔 、 鼻 窦、鼻咽部 、咽旁 间隙 、翼腭 窝、颞下 窝、颞骨等 部位 的肿 瘤 均 可 向上 侵 及 前 、中、后 和 侧 颅 底 ,甚 至 累及 颅 内形 成 跨 颅 底 的肿 瘤 。 由 于颅 底 区域 的 解 剖 结 构 复 杂 、神 经 血 管 密 集 、功 能复杂重要 、术野深在狭 小,颅底肿 瘤 的手术 治疗 一 直是 神 经外科界 的 巨大挑 战” J。选择合理 的手术入路 ,以最大 限 度地切 除肿 瘤、有效防止颅 内与颅底 重要 结构 的损 伤 ,对 于 减少术后 并发 症 、提 高患者 的 生存质 量 有着 十 分重要 的意 义。为此,本文对颅底肿 瘤手术入路 的选择 予 以归纳 。 1 前颅 窝底肿瘤的手术入路 “
1.1 额部入路及扩展的额部 入路 通常采 用双侧发 际后冠 状切 口 ,将 额 部 头皮 自帽 状腱 膜 下 层 向前 下 方 翻 转 ,保 留 眶 上孔 内的神经血 管,带 蒂的颅 骨膜 可 以用 来修补 前 颅 底缺 损 。为减少对额叶的牵拉 ,必要 时可行 扩展 的额部 入路 ,将 眶上缘 、鼻骨和 双额 整块颅骨一并切下 。该入路 适用 于单 纯 的前颅 窝底肿瘤 。 1.2 额颞及额颞 眶颧入路 该入路 主要 适合位 于单侧前 颅 窝底并侵犯 同侧眶部和海绵窦的肿 瘤。 1.3 颅面联合入路 颅 用:① 鼻侧切 开 ;② 鼻锥 转位 合 并上 颌骨 内侧部分切除或暂 时移 出;③ 颌 面全切 除或 和眶 、颌 面 皮 肤 全 切 除 。该 入 路 主要 适合 颅 面部 沟 通 的 肿 瘤 。见 图 1。 1.4 上颌 骨外旋 一鼻锥 转位 根 据肿瘤发 生部位及 侵犯 范 围分 ,-50采 用上 颌 骨 上 部 切 开 、下 部 切 开 、外 侧 部 切 开 或 全 切 开外旋合并鼻锥转位 。优 点是根据 前颅底 不 同部位 及 范围 的肿 瘤 ,灵活地采用相应 术式 ,显露肿瘤 良好 ,利 于安全彻 底 整块切 除肿 瘤。上颌骨切开后 ,由于咬肌及颊组 织瓣供血 丰 富 ,易于愈合 ,一般不会后遗面部畸形。 1.5 鼻 额 翻瓣 改 良 Weber Furguson切 口合 并 眉 间及 双 侧 眉 下 内 1/3切 开 ,向上 翻 起 额 皮 瓣 ,显 露额 窦 前 壁 ,锯 开 额 窦 前 骨壁及鼻 双侧 骨壁 ,将 二者共同翻开。适用于额 窦发育 良 好早期 鼻颅 沟通 瘤。其优点是低位入颅 ,避 免过 于牵拉 损伤 脑 组 织 ,额 窦后 壁 可 用于 整 复 颅底 骨 缺损 。
手术-9.8.1.1.3 颅下进路手术
【编号】9.8.1.1.3【手术名称】颅下进路手术【英文名称】operation if the subcranial approach【别名】颅下入路手术【ICD编码】01.2401【概述】此手术首先由Ravch等于1993年介绍,他们最初采用此手术处理颅底外伤和颅面畸形。
以下介绍的与原方法略有差别。
【适应证】根据病变范围和部位不同分为三种手术类型。
1.额外侧-眶骨切开术(lateral fronto-orbital osteotomy) 适用于局限于前颅底外侧和眶上颅底病变的处理,包括额窦、筛窦、眼眶上部良、恶性肿瘤,外伤和畸形,脑膜脑膨出等,但不包括有眶尖、脑膜内受累的病变。
2.颅下广泛的额-鼻-眶暴露手术(subcranial extended fronto-nasao-orbital exposure) 其可进一步分为单侧额-鼻-眶上和内侧眶壁骨切开术(unilateral fronto-naso-suprarorbital and medial orbital wall osteotomy)和双侧额-鼻-眶骨切开术(bilateral fronto-naso-orbital osteotomy),其适用于一侧或双侧眶窝病变,其范围包括内、外侧眶壁、眶尖部以及额窦前后壁、筛窦的病变和颅底中央部位或旁正中的病变手术,向后达蝶骨平台(planum sphenoidale),蝶筛窦、蝶窦、斜坡等,向下包括鼻腔,向上达嗅沟、鸡冠和颅内硬脑膜等,使颅底的前部、中部和后部都能显露。
3.颅下-经额联合手术(conbined subcranial transfrontal procedure) 此手术适用于广泛颅内侵犯的病变,实际上是一种颅鼻联合进路手术,所不同的是手术切口和术野在同一区域,下方分离至眼眶,显露眶顶。
【禁忌证】由于此手术进路主要适用于颅底骨板中央部分上、下及由前后向周围的病变,故病变向外下延伸至上颌窦、翼腭窝以外者难以处理,所以此手术对向外扩展的病变处理受限,在病例选择时应予注意。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适应证
侧脑室前角、体部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
操作要点
额顶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切口2/3在冠状缝前 钻孔及取下骨瓣时注意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可在上矢状窦旁 两侧分别钻孔 剪开硬膜基底位于上矢状窦,切口尽量靠近上矢状窦旁,一 充分显露纵裂和大脑镰
经胼胝体-室间孔入路
操作要点
选择无引流静脉处的纵裂进入,切开胼胝体约2cm,切开时 保证沿中线进行,并注意勿损伤胼周动脉 进入右侧脑室后,再由室间孔进入 若要显露第Ⅲ脑室前下部,可将室间孔前上方的穹隆柱切开, 以扩大室间孔。
扩大经额人路骨窗
(引自Feiz-Erfan I, Spetzler RF, Horn EM,et al.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transbasal approach and its modifications. Skull Base. 2008 Jan;18(1):29-47)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额下入路
操作要点
至距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约1cm处停止帽状腱膜下剥离,沿两 侧颞上线切开骨膜,形成额部骨膜辩,从骨膜下翻起骨膜辩, 暴露眶上孔(切迹),用微型磨钻或骨凿打开眶上扎,将眶上 神经、血管连同骨膜推向前方 两侧暴露额骨颧突,在其后方及眉间各钻1孔,再在这3孔后 方4~6cm处各钻1孔,其中眉间后方钻孔应注意避免损伤上 矢状窦。
额下入路示意图
冠状切口右额下入路切口及骨瓣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适应证
中线部位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颅咽管瘤 前交通动脉瘤、胼周动脉瘤
操作要点
双侧切口可不对称,术侧较大 可单额或双额开颅,一般单额开颅 内侧钻孔位于中线
冠状切口额部经纵裂入路
操作要点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切口和入路
五颅盖.骨颅在盖胚胎骨发育的时期结是膜构内特化骨点,出及生时临尚未床完意全骨义化,因此,
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结构,如前囟和后囟等处。
颅盖各骨均属扁骨。前方为额骨,后方为枕骨。在额、枕骨之间是 左、右顶骨。两侧前方小部分为蝶骨大翼;后方大部分为颞骨鳞部。 发生颅内压增高时,在小儿骨缝可稍分离。成人颅盖各骨之间以锯 齿形的颅缝相接合,将颅骨牢固联结成一个整体,随着年龄以作为 判断年龄的一种指标。
三.颅顶部的血管——静脉
颅顶部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在皮下形 成静脉网。此外,头部还存有导静脉构成 颅外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交通。 导静脉有:
顶导静脉parietal emissary v. 穿过颅 顶中点后方矢状线两侧的顶骨孔,连 接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
乳突导静脉mastoid emissary v. 穿 过乳突孔,连接耳后静脉、枕静脉与 乙状窦;
四.颅顶部的神经
颅顶部的神经有十 对,耳前有五对, 耳后有五对,其中 有一对运动神经和 四对感觉神经。
四.颅顶部的神经——耳前组
滑车上神经supratrochlear n.为 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所发出的 额神经的一条终支,在距中线2.0 mm处经眶上缘上行,分布于近中 线处的皮肤。
眶上神经 supraorbital n. 为额 神经的另一终支,经眶上切迹到 达前额和颅顶,直至人字缝处的 皮肤,还发出小支支额窦。滑车 上神经和眶上神经都是眼神经的 分支,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眶 上缘的内、中1/3处有压痛。
大脑下缘:自鼻 根上方约1.25 cm 处开始向外,沿 眶上缘向后,经 颧弓上缘、外耳 门上缘至枕外隆 凸的连线上。
脑膜中动脉:脑膜中动脉主干的投影,从下横线与前垂直线的相 交处,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向上前行至上横线与前垂直线 的交点即翼点,然后再向上后走向 颅顶; 后支经过上横线与中垂直线的交点, 斜向上后走向人字点。脑膜中动脉 的分支有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 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 缘各4.5 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 支,则在外耳门上方2.5 进行。
手术讲解模板: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手术步骤: [返回]10 术中注意要点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手术步骤:
1.保护带蒂帽状腱膜瓣血液供应 距中线 2.0cm和2.5cm分别有额动脉(滑车动脉) 和眶上动脉,应用带蒂软组织瓣时不要损 伤这些血管,沿骨面分离有助于保护,如 眶上动脉自眶上孔(而不是眶上切迹)走 行则难以保留。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手术步骤:
冲洗术腔,鼻腔碘仿纱条填塞,前颅底骨缺损超过1.0cm应予修复,以防 脑膜脑膨出,在骨修复前应先用筋膜覆盖颅底缺损以封闭与鼻内通路,可 将带蒂帽状腱膜或游离筋膜铺放在缺损处,然后再放置骨板(图9.8.1.1.46)。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手术步骤:
7.缝合切口 额骨复位后,切口间断全层缝合,皮瓣下放橡皮引流条,加压 包扎。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注意事项:
1.保护带蒂帽状腱膜瓣血液供应 距中线 2.0cm和2.5cm分别有额动脉(滑车动脉) 和眶上动脉,应用带蒂软组织瓣时不要损 伤这些血管,沿骨面分离有助于保护,如 眶上动脉自眶上孔(而不是眶上切迹)走 行则难以保留。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注意事项: 2.修补硬脑膜时筋膜应足够大,以使与硬 脑膜有适当重叠,有利于愈合,防止脑脊 液漏。
术后处理: 2.应用脱水剂 术后可酌用脱水剂,有硬 脑膜缺损修补者可用20%甘露醇250ml,每 8h 1次,3d后改为12h 1次。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术后处理: 3.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脑水 肿和麻醉插管对喉黏膜刺激。
手术资料:经额径路前颅底手术
术后处理: 4.术后第2天病人取半卧位,以有利头面 部血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首先,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的具体位置。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变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从而确定手术入路的选择。
一般来说,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包括颅底、脑表面、脑室和脊髓脊神经根等。
对于位于颅底的病变,我们通常选择经外科入路进行手术。
颅底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前中颅凹入路和侧颅凹入路两种。
前中颅底入路适用于视神经瘤、垂体瘤等位于垂体和脑室之间的病变。
侧颅底入路适用于舌咽神经瘤、三叉神经瘤等位于颅底侧面的病变。
颅底手术入路的设计需要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和颅底解剖结构,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位于脑表面的病变,我们通常选择经皮颅内入路进行手术。
经皮颅内入路主要通过穿刺颅骨,直接进入脑脊液腔进行手术操作。
这种入路的优点是侵袭性小、创伤轻,对患者的恢复较快。
然而,经皮颅内入路需要准确把握手术入路的位置和角度,避开重要脑血管和功能区,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对于位于脑室的病变,我们通常选择经室内入路进行手术。
经室内手术入路主要通过进入脑室进行病变的切除或引流。
经室内手术入路需要准确选择入路点和入路角度,避免对脑室结构和脑组织的损伤,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疗效。
对于脊髓脊神经根病变,我们通常选择经椎管或经椎间孔入路进行手术。
经椎管入路主要适用于脊髓肿瘤、脊髓脊神经根囊肿等病变。
经椎间孔入路主要适用于脊髓脊神经根骨折、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变。
经椎管或经椎间孔入路需要准确确定入路点和入路角度,避开椎管内重要结构,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上述入路,还有一些特殊的手术入路,如透明囊内镜入路、经眶入路、经鼻脑脊液漏入路等。
这些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变位置、手术目的和手术技巧等因素。
合理的入路设计可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
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应该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深刻的解剖学知识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入路设计方案,并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讨论和沟通,确保手术入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手术入路,运用筋膜间游离颞浅深筋膜,游离颞肌,术后颞肌及筋膜完全复位,可最大化保留面神经颞支、颞肌功能及避免颞肌萎缩及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①体位和头位:平卧,将头颅用头架固定于后仰10°,向对侧旋转15~30°,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
头略高于胸,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使手术平面高于心脏水平。
②头皮切口:起自于中线与发际的交点,在发际内弧形拐向耳屏前约1 cm至颧弓上缘。
③皮瓣及肌瓣的成形:头皮切开后,于帽状腱膜下紧贴颞浅筋膜表面分离,并将皮瓣前翻,继续向前分离皮瓣直至距额骨颧突1.5~2.0 cm位置后,沿额骨颧突上缘及颞线向耳屏前方颧弓上缘直形或小弧形切开颞肌浅筋膜及筋膜下脂肪垫 (图1) 。
图1 翼点开颅的步骤及手术解剖。
切口(A)。
帽状腱膜下分离,分别形成独立的皮瓣和肌辦(B)。
筋膜下分离以保护面神经额支(C)。
向下牵开颞肌(D)。
沿眶顶磨除骨质以扩展额下的手术视野(E)。
扩大翼点入路实现的硬膜内暴露(F)(感谢Rhoton教授对图片的授权)。
颞肌的三层筋膜分别命名为:颞浅筋膜、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颞部皮肤大致可以分为3层:皮肤-颞浅筋膜层、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
在颞浅筋膜与颞肌筋膜浅层之间存在第一层脂肪垫,期间走形绝大部分的血管、神经,在颞肌筋膜浅层与颞肌筋膜深层之间存在第二层脂肪垫,此处注意颞肌筋膜浅、深两层在后部是连在一起的,在距眶上外侧缘大概4cm或在颞肌的前1/4处才逐渐出现容纳5~6mm厚镰刀状的脂肪垫。
第三层脂肪垫位于颞肌筋膜深层的下方,筋膜下入路时可涉及。
筋膜间入路时,皮瓣切口可以从额部开始,第一刀切至额部骨膜上、颞肌筋膜浅层上方(如果层次不容易分清,可用组织剪顺着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间隙进行分离),此时可以完美暴露出第一层脂肪垫,再向前方顺着脂肪垫层继续分离少许距离。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
三、颅顶部的血管——耳前组动 脉
滑车上动、静脉 a. & v.:距正中线约2。滑车 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支 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伴 行,绕额切迹至额部。
眶上动、静脉 a. & v.: 距正中线约2.5 。眶上 动脉系眼动脉的分支, 和眶上神经伴行,在眼 眶内于上睑提肌和眶上 壁之间前行,至眶上孔 (切迹)处绕过眶上缘到
神经外科手术入 路设计
一、颅脑重要骨性标志
1、鼻额点 为鼻根中央的凹陷 处,相当于额骨鼻突与鼻骨的 相接处。 2、眉间 位于鼻额点上方约 2处,在两眉之间。 3、额结节 位于眉弓上方约5 的最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回。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缝 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 中1/3交界处,距眉间 约13,是新生儿的前 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 矢状缝相交点,位于枕 外粗隆上方约6,是新 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三、颅顶部的血管——导静脉
导静脉无瓣膜,静脉血流 方向一般是流向颅外,但 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逆流 入颅内,故颅内、外的感 染可直接相互蔓延;头皮 微小的损伤,如不及时处 理或处理不当,有时可引 起严重的颅内感染,例如 静脉窦血栓和脑膜炎。
四、颅顶部的神经
颅顶部的神经有 十对,耳前有五对, 耳后有五对,其中 有一对运动神经和 四对感觉神经。
面神经颞支 n.:经腮 腺的前上方走出,发出小 支至额肌、耳上肌、耳前 肌及眼轮匝肌上部,并有 吻合支与三叉神经的颧颞 神经相连。
耳颞神经 n.:是三叉神经 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与颞下窝发出后,在腮腺 上端穿出,紧靠耳廓前方 上行,分布于耳廓上部、
颅底应用解剖
耳前颞下窝入路:
耳后颞下窝入路:
翼腭窝
指上颌骨体后方与翼突之间
的骨性裂隙,居颞下窝内上。 Rober t ( 1991) 将其列入颞 下窝。翼腭窝顶为蝶骨体下 方,前界为上颌骨,后界为 翼突及蝶骨大翼的前面,内 侧为腭骨垂直部。窝的前后 径上宽下窄,中部宽约6毫米, 向下渐窄并移行于颞下窝。
翼腭窝
翼腭窝内含蝶腭神经节、上 颌神经及颌内动脉。
翼腭窝前上经眶下裂与眶相 通,后方经园孔与颅内相通, 内上经蝶腭孔于鼻咽相通, 下方经翼腭管、腭大孔、腭 小孔与鼻腔相通,外侧经翼 颌裂进入颞下窝。
翼腭窝及其周围组织结构
颅底分区的意义在于了解肿瘤或其他 病变的侵犯范围,便于在影像学检查中 准确定位,增加手术和其他治疗的针对 性和安全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常用手术入路解剖学: 经迷路入路: 经中颅底入路:
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颅后窝(一)
颅后窝位置最低,底由蝶骨、 颞骨及枕骨构成。前界为斜坡, 由鞍背、蝶骨体和枕骨基底组 成,前外侧为颞骨岩部上缘, 后外侧由横窦沟围成,中央为 枕骨大孔,孔的前外侧为舌下 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和咽升 动脉脑膜支由此通过。两侧颅 后窝主要容纳小脑。
颅底应用解剖
颅底由额骨、筛骨、蝶骨、岩骨和 枕骨组成。
其结构复杂,诸多的骨性孔道或裂 隙作为颅内外血管和神经进出的通路。
颅底应用解剖
颅底有内外两个面.
内面借蝶骨小翼后缘和 颞骨岩部上缘分为前、 中、后三个颅窝。
外面借两侧翼内板与 枕大孔外缘连线将其分 为中线区和侧颅底区。
颅前窝
由额骨眶板、筛骨水平板、蝶 骨小翼和蝶骨体前部构成,约占 颅底前后径的1/3。其前界为额骨 鳞部,与额窦一板相隔。后界由 蝶骨小翼后缘、前床突、视神经 管口及交叉沟构成。两侧为额骨 眶部。颅前窝正中凹陷部分为嗅 窝。中线骨嵴称鸡冠,其前方盲 孔在成人多已闭合。两侧为筛板 形成筛窝底部,筛板上有数十个 筛孔,嗅丝由此入颅至嗅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底常见手术入路
一前颅底
①经鼻蝶窦入路(图1-1):
口—鼻—蝶入路(图1-5,1-12)
鼻小柱—鼻中隔入路(图)
经鼻内窥镜入路(图)
到达区域:蝶窦,垂体窝,上斜坡和中斜坡。
优点:无需开颅,硬膜外操作,无外部切口。
缺点:手术进路通道长,海绵窦视觉差,有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
②经口—硬腭入路(图)
到达区域:中、下斜坡,颅颈关节前面。
暴露解剖结构:口咽、鼻咽、蝶窦、斜坡、C1-3、垂体、岩骨内颈动脉、脑干前面、椎基底动脉、外展神经。
优点:硬膜外进路无需开颅、直接到达斜坡和脑干前面。
缺点:有菌的手术通道、两侧暴露受限、有发生脑脊液漏和颅颈关节不稳定的危险。
③经上颌入路(图1-60,)
到达区域:斜坡、颞下窝。
暴露解剖结构:口咽、鼻咽、蝶窦、上颌窦、斜坡、垂体窝、颞下窝、翼腭窝、双侧海绵窦中段。
优点:同时暴露斜坡、翼腭窝和颞下窝;硬膜外入路无需开颅。
缺点:有菌手术通道,术后面部瘢痕和畸形,牙齿脱落。
④经颅入路(经基底及扩大的经基底进路)图1-85,1-89,
1-110,1-76,1-78,61页。
到达区域:前颅窝、额窦和斜坡。
暴露解剖结构:前颅窝、筛窦、蝶窦、上鼻咽、视神经管、视交叉、终板、硬膜内颈动脉、嗅神经、垂体和斜坡。
优点:从前颅窝至枕大孔广泛暴露;
可硬膜外到达前颅窝、鼻窦和斜坡。
缺点:嗅觉丧失;有时需牵拉额叶;潜在的眶损伤;
须注意前颅底重建。
二中颅底
眶颧弓和经基底入路(图2-12,2-25,2-27,2-9)到达区域:蝶鞍、鞍旁、第三脑室。
暴露解剖结构: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及垂体、颈内动脉、终板、丘脑下部、单侧海绵窦、脑脚间窝、基底动脉、双侧动眼神经、蝶窦。
优点:鞍旁暴露佳;减少对脑组织牵拉;到达蝶鞍和鞍旁的手术距离短。
缺点:开放蝶窦可能会成为术后感染灶;蝶窦视觉效果差。
①
②额颞硬膜内经海绵窦入路(图2-51,2-58,2-67,2-43)
到达区域:海绵窦、蝶鞍和一侧鞍旁区。
暴露解剖结构:视神经管、视神经和视交叉、颞骨岩部、海绵窦内、subclinoidal、颈内动脉硬膜内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优点:手术距离短;易与颞下联合进路。
缺点:增加颞叶牵拉;有时需牺牲颞尖桥静脉。
③额颞硬膜外经海绵窦入路(图2-88---2-93)
到达区域:海绵窦、蝶鞍和一侧鞍旁区。
暴露解剖结构:视神经管、视神经和视交叉、颞骨岩部、海绵窦内、subclinoidal、颈内动脉硬膜内段、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优点:硬膜外进路,对额、颞叶损伤小,并发症少。
缺点:手术进程可能会受棘手的海绵窦出血所限制。
三侧颅底
硬膜外经岩骨前入路
到达区域:岩斜坡、桥小脑角中央、海绵窦后部。
暴露解剖结构:颞骨岩部颈内动脉、内听道、脑桥、基底动脉、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
(图2-100,2-101,2-104,2-109b,2-112,2-113c,2-114d)
优点:硬膜外岩尖切除;颞叶牵拉轻;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
缺点:技术复杂;有丧失听力的危险。
颞下窝入路
到达区域:颞下窝,颅中窝。
暴露解剖结构:面神经、颞颌关节、上颌动脉、颈内动脉、脑膜中动脉、三叉神经、颧弓、下颌骨升支、翼腭窝和斜坡。
(图2-122,2-125)
优点:硬膜外入路颞叶牵拉轻;无需面神经前移;整形切口。
缺点:面神经麻痹和颞颌关节障碍的危险;向后暴露受限。
经颈入路
到达区域:颈动脉三角、下颌后区、岩骨底、斜坡下1/2。
暴露解剖结构:颈动脉、颈內静脉、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交感干、颈上神经节、椎动脉、上颈椎、岩骨底。
(图2-143,2-150 )
优点:硬膜外入路;较经口和经上颌入路减少感染的危险。
缺点:手术野深;仅限硬膜外病变。
四后颅底
后外侧入路(幕上幕下联合经岩骨入路)
到达区域:岩斜坡区、桥小脑角。
暴露解剖结构:侧中脑、脑桥、脊髓、单侧3-12颅神经、椎基底动脉、乙状窦、横窦、大脑半球、海绵窦后部。
(图3-5,体位图3-12,3-13,3-14)
优点:广泛显露岩斜坡区;减少脑牵拉;可扩展暴露程度。
缺点:有损伤静脉窦的危险。
经迷路入路
到达区域:桥小脑角
暴露解剖结构:大脑半球、单侧脑桥、5-11颅神经、椎基部、小脑前下动脉。
(图3-65,3-66,3-69)
优点:无需牵拉脑组织;较乙状窦后入路易于探查脑干。
缺点:损失听力
经迷路后入路
到达区域:桥小脑角
暴露解剖结构:迷路、乙状窦、面神经、听神经。
(图3-47,3-50,3-56,3-60,3-61)
优点:减少脑组织牵拉
缺点:暴露术野狭小;有听力丧失的危险。
经耳蜗入路
到达区域:桥小脑角、岩斜坡区。
暴露解剖结构:大脑半球、脑桥、髓上、5-11颅神经、耳蜗、迷路、中耳、岩骨内颈内动脉。
(图3-74,3-75,3-76,3-78,3-81,3-82,3-84)
优点:脑牵拉轻微;易于探查脑干。
缺点:丧失听力;高风险面神经损伤。
经乙状窦后入路
到达区域:桥小脑角
暴露解剖结构:大脑半球、脑桥、4-11颅神经、椎基动脉。
(图3-87,3-92,3-93,3-94,3-99)
优点:保留骨迷路
缺点:牵拉脑组织;脑干前受限。
侧枕下经结节入路(图203页)
到达区域:枕大孔、颅颈关节。
暴露解剖结构:前侧脊髓、大脑半球下部、下侧脑桥、6-12颅神经、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乙状窦、颈静脉球和颈上神经根。
(图3-112,3-110)
优点:不牵拉脑组织便可接近脑干前下
缺点:有颈枕不稳定和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经颈静脉球入路
到达区域:颈静脉孔和颈静脉球下区
暴露解剖结构:颈静脉球、9-12颅神经、椎动脉、颈动脉。
(图213页,3-133,3-136,3-141,3-144,3-146,3-148,3-151,3-152,3-154)
优点:需限制脑牵拉的手术;术野暴露广泛
缺点:没有面神经移位,不能接近颞下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