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复仇形象_李彪

合集下载

鲁迅和尼采关于复仇主题的对比

鲁迅和尼采关于复仇主题的对比

鲁迅和尼采关于复仇主题的对比刘国俊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2009级摘要: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创作受许多的思想家的影响,但更为明显的还是得属尼采。

本文选取《野草》中的《复仇》、《复仇·其二》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对鲁迅和尼采笔下复仇主题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鲁迅尼采复仇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如《摩罗诗力说》等很明显受了太炎先生的影响,文字颇为古奥生涩;到《狂人日记》,又颇有果戈理的影子,但是一直影响着鲁迅先生思想和创作的,个人觉得还是得属尼采。

以《野草》为例,它便是受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①的影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高唱超人哲学,鼓吹自我的超越和战争。

有超人就有庸众,有战争就有复仇。

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庸众”和“个人”,以及“复仇”跟尼采的这些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主题明显为复仇的有《野草·复仇》《野草·复仇(其二)》以及小说《铸剑》。

复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具有永恒的魅力。

复仇的对象如何?复仇何为?在复仇背后是怎样的心理结构?在尼采那里,复仇更多的是指超越。

就像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言》中说的那样: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你们为了超越自己,干过什么呢?……你们当中的最聪明者,也不过是植物和鬼怪的分裂体和杂种。

可是难道是我叫你们变成鬼怪或是植物的么?②此后的篇幅中,尼采一再提到超人和意志。

①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本繁多,比较出色的是徐梵澄先生翻译的《苏鲁支语录》和钱春绮先生翻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便于叙述,以下引文一律出自钱译,特此说明。

②《野草》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具有某种“纲目”的作用,这也就是“人生哲学”四字的意义所在。

《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为题的作品,也昭示了鲁迅先生长久以来在诸多作品中显示出的“独异的个人”与“庸众”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启蒙者”与“大众”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统帅于“铁屋子”的意象,长久以来受到大家的关注。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乐平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

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正文: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2】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

鲁迅《复仇》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鲁迅《复仇》读后感鲁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终生都在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完美、道德的完美。

他论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

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

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

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第二篇:《复仇》读后感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二)。

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

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

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复仇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躬行一生的主张。

然而正如鲁迅思想的复杂矛盾,鲁迅的复仇观念也同样充斥着深刻与独特,矛盾与复杂的一面。

一、复仇方式的深刻与独特在鲁迅这些关涉复仇主题的文本中,虽然各个复仇的动机不是那么的一致,但其复仇动机无不具备正义性。

那么在正义的召唤下,鲁迅的复仇火焰究竟指向什么呢?从他的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鲁迅将仇恨的矛头直指黑暗污浊社会中恶势力,既有对封建专制的攻击,又有对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

同时,鲁迅更将复仇的笔墨用于揭示人类本性中最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但是对于不同的复仇对象,鲁迅又选择了不同的复仇手段。

(一)“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一O 》中说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①历史的与现实的经验告诉鲁迅,统治者在垄断政治权力后,不是想着为百姓的自由、权利谋福利,而是利用权力为非作歹、倒行逆施。

在黑暗的国家社会里,弱小的人民只能在死亡与痛苦的边缘悲剧地挣扎着。

在这种情况下,靠思想交流或民主协商向统治者要公理争民主,靠布道感化统治者使他们向善向美,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且还可能给自身招致无尽的灾难。

所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武力抗争。

鲁迅的这种复仇主题是《铸剑》这部小说最显在意蕴。

《铸剑》中的国王“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国王)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②对于这种任意杀害百姓,草菅人命的专制暴君,鲁迅是坚决的复仇态度。

剑是复仇精神的象征,也是武力复仇手段的象征。

同样的,收在《呐喊》集子里面的小说《兔与猫》小说写了小白兔幼崽死在了大黑猫的爪下,于是“我”愤怒了。

小说结尾写道:“那黑猫是不能就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_5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_5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院(系、部):师范学院学科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吴红莲指导教师:邹志远张景忠延边大学二OO三年五月九日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摘 要 仰望20世纪中国文学的星空,鲁迅无疑是最为璀璨耀眼的一颗星:无论是在他生前亦或是身后,无论是对他的炙热的褒扬亦或是卑劣的辱骂,鲁迅总是一个让人无法漠视的夺目的存在——尽管他本人曾经强调“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

[1]时间已走进21世纪,学界预言“在这未来的一百年中,整个世界将发生比20世纪更广泛、巨大、深刻的变化。

鲁迅研究无疑也会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会反映这种变化于自身的结构之中,又对这种变化做出自己的反应,并投射其影响于这种变化之中。

”[2]本文即关注于身处文化冲突和政治冲突漩涡中的鲁迅的“问题情结”,考察鲁迅在精神探索过程中冲破自我局限实现超越的快意恩仇,并试图窥见到鲁迅的思想轨迹,以启迪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这个正处于文化转型中的大时代。

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 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无血的大戮”,探讨鲁迅笔下对戏剧看客的复仇。

从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冲突着手,勾画了鲁迅的精神历程,归结出鲁迅自我肯定的复仇理念。

第二部分“无词的言语”,探讨鲁迅笔下对以怨报德者的复仇。

论述了拯救者在遭受所爱者的离弃后流露出的情感和心态,并进一步指出这是鲁迅自我精神的写照,从而归结出鲁迅自我压抑的复仇理念。

第三部分“无声的冷笑”,探讨鲁迅笔下对社会与自我的复仇。

对孤独个体在严冷社会的围追堵截之下逐渐走向复仇的心灵历程进行了解读,归结出鲁迅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

第四部分“无忌的肉搏”,探讨了鲁迅笔下对残酷暴君的复仇。

阐述复仇者面对非法、非人道的专制统治表现出了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意志,从中归结出鲁迅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第五部分“彷徨于无地:复仇主题的困境”,探讨了鲁迅笔下复仇主体面临的无可逃避的两难的悲剧境遇及面对自我局限的困惑和思考,归结出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6_20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6_20

3.2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 王富仁曾经谈到过,作为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启蒙主义者鲁迅不断追问为中华民族寻路的人的出路在哪里,即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化观念的知识分子能否进入其所住居的现实空间,以实现对这个空间的原初意义和价值。

不幸的是在精神探索中鲁迅得出的答案令他对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寻路人的现实处境感到绝望,他发现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是被历史地注定的:中国没有滋生和容纳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的土壤。

因此他们的思想追求注定要遭到社会顽固思想势力的本能排斥,甚至围追堵截。

面对这种无可逃避又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不愿束手就死的鲁迅借他笔下的复仇者形象——魏连殳的人生选择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还曾对许广平说过:“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活着就是糖罢。

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33]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在历经黑暗和绝望的生命体验后告别了年轻时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情结,回归个人主义的生命哲学,强调个体的生存而选择类似于“无赖手段”的方式进行复仇。

其代价便是妥协的自我在顺从所处环境并获得所谓的“尊重”之际,另一个秉持反抗意志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屈辱的痛苦折磨。

虽然这种无奈的选择是基于保存自我的需要,然而在这过程中对自我生命意志的压抑和消解,仍使抉心自食的鲁迅感到自我分裂的精神折磨。

这种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是鲁迅对现实人生的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必败的命运中体会“聊胜于无”的所谓胜利的感受。

在内心深处,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把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的复仇理念实际是“自欺”之法,聊以自慰而已,因此最终鲁迅笔下的复仇主体还是走向了自戕复仇。

 怎样看待鲁迅藉此表达的复仇思想呢?这样的书写是源于鲁迅如其笔下的狂人,惊恐地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自己也是做醉虾的帮手,也在帮着排吃人的筵宴。

复仇 鲁迅

复仇  鲁迅
鲁迅
《复仇》
一、鲁迅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 发出了来自铁屋 的呐喊,开辟了 我国小说发展的 新时代。
一、鲁迅简介
鲁迅是20世纪中国 最重要的文学家, 也是一生致力于国 民性改造的伟大的 思想家。
(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生 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康之 家,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9.复仇:两难的抉择(复仇的代价)
吊诡的是,被看者“毫无动作”、使旁观者 “无戏可看”,固然实现了对看客的复仇, 但代价却是自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的丧失;
然而如果“照所欲而行”呢?则固然可以自 主选择爱或死之权利,却必然成为旁观者赏 鉴的对象 ——也许这本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野草》的创作背景
命名含有深意:一方面是自谦,认为 这些创作只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小感 触”;它们“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像 路旁的“野草”一样,是“平凡不过的”;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为社会进步而甘愿 献身的崇高品德,即:为迎接熊熊的进步 之火,“野草”甘愿被烧尽。
二、《复仇》: 《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1 、早期(1881——1917)
(1)家庭变故
家庭的败落,世态的 炎凉,给涉世未深的 鲁迅心灵以重创,看 到了“世人的真面 目”,即社会的冷酷、 世人的虚伪。
(2)与农民子女的接触
发现了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民间文艺的熏陶
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如野 史、杂记 等。
挥战笔Leabharlann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中学语文论文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涂洁贾小林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

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

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爱与死亡:苦闷至极之生命两极。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写复仇的缘起,借一种生理现象折射人的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萌发这样两种极端的行为——求得爱的宣泄和死的解脱呢?毫无疑问,人只有在极度苦闷压抑的时候才会如此。

散文诗的第一自然段写生命渴望爱、温情和拥抱,第二自然段写生命追寻杀戮和死亡。

第三自然段就是这两种情况发生之前的某个状态的一个剪切的镜头。

鲁迅是学生物学的,他懂得自然生命血液流动与人的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密密层层”而又极其微薄的血管里血液奔流,使人情绪舒畅,情感奔放,生命就会自然渴求“偎倚,接吻,拥抱”,生命也会以此得以“沉酣的大欢喜”,这里的“大欢喜”是佛家用语,代指人的情感的宣泄。

相反,人在痛苦至极、无法发泄的时候,就会因为苦闷抑郁而血脉瘀滞喷张,急于找到一个突破口,以“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这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极端方式;结果便以“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唇”示人,使“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这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就是生命的死亡,佛家说,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宣泄,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之“永远”。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

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3篇鲁迅散文复仇读后感1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几缕轻烟,一个微曲的背影。

屋里不时会发出一点动静,那是飞虫撞击窗户玻璃的声音。

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

但更多的仍是安静。

屋子里的人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迷在本人的世界里了。

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

不经意,声响惊扰到了他。

他微微放下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气性地点燃了一支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一幕,堕入了深思。

许久,皱一皱眉头,微微叹口气,慢慢的吐出烟雾。

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发白的月亮,听夜游恶鸟的声音。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学生。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

鲁迅学生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以更好的考虑与写作。

这样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

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

听说暮年多病,很大水平也是由于咖啡慢性中毒。

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阐明读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外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的妙处。

而并非给大家找吸烟的理由。

其实,我是对吸烟很反感的。

况且,我也不必用吸烟这种形式来使大脑兴奋,由于我的大脑可以不断都很兴奋。

顺便是入夜。

鲁迅的书我还是读少了点。

不过最近在看《鲁迅的散文.诗选集》。

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这里就说说本人的读后感吧,也宿愿能和大家一同交流切磋。

大家一起讨论。

无余之处还望指导。

读鲁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味一种不知名的果子。

入口有点涩,有点苦。

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

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酷寒酷暑,才得以艰苦的修成正果。

可是这种香甜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缓缓品味。

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普通的香甜滋味素昧平生,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

这外面的妙处只要用心品味的人才能领会得出的。

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香甜味道里还浸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

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

从《铸剑》再看鲁迅之“复仇”与“鬼气”

从《铸剑》再看鲁迅之“复仇”与“鬼气”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铸剑》再看鲁迅之“复仇”与“鬼气”沈子渝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摘 要:鲁迅在《故事新编》开篇便自我评价道:“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可见他对《铸剑》这一篇小说的看重。

《铸剑》一文虽少了油滑与调笑,但也随之变得难于理解。

在反复阅读后,本文试从三类复仇对象入手,分析其中的“鬼”意象,并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鬼”相区分,深入探寻“鬼气”的来源以及鲁迅的“复仇”意识。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鬼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6-02一、《铸剑》中的复仇对象这篇小说中先后出现了眉间尺、母亲、干瘪脸少年、闲人、宴之敖者、国王、大臣妃子及义民等人物。

其中,眉间尺、母亲与宴之敖者是实行复仇活动之人,闲人(也包括干瘪脸少年、义民在内)、国王与宴之敖者是复仇的对象。

1.对国王的复仇国王可以说是文中已明确点明的复仇对象,“‘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小说即围绕这一复仇活动展开。

而最诡谲莫测、甚至很有些瑰丽的高潮部分就是金鼎里的“三头厮杀”了。

在热气蒸腾的水中,眉间尺与宴之敖者直咬得国王“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最终断气。

鲁迅在这里描写了一场激烈的搏杀,复仇者与敌人同归于尽,充分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及坚定的复仇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惮使用武力进行抗争的观点。

2.对闲人的复仇“帮闲”“看客”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类群体身上最具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他们通常被平面化、横向地描写,如《铸剑》中“闲人们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闲人们虽然不说话,但这种围观的无形力量却是恐怖而强大的,它让人“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焦躁得浑身发火”。

复仇意识_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特质_王吉鹏

复仇意识_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特质_王吉鹏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年7月复仇意识:鲁迅散文的一个精神特质王吉鹏,杨丽(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

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

《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鲁迅;散文;复仇意识;精神特质中图分类号:I210.96/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3)04-0048-04收稿日期:2013-01-14作者简介:王吉鹏(1944-),男,江苏东台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的散文不仅包括他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还包括散见在散文诗集《野草》以及鲁迅杂文集中的抒情、叙事色彩较强的偏于散文文体的文章。

这些优美的文字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过往岁月、百态人生,还有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此外,我们还在鲁迅的散文中发现他的一个精神特质———复仇意识。

鲁迅的复仇意识并非“私愤”,而是其人格的体现。

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中提到“在essay ,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

”[1](113)鲁迅散文中充斥的复仇意识,是根植于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其人格高远的体现。

我们从鲁迅散文复仇意识这一精神特质出发,能够感受到鲁迅宽广的胸怀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1借助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式“正人君子”的仇恨《朝花夕拾》的开篇《狗·猫·鼠》中,鲁迅为世人展示了一只可爱的小隐鼠,打破了大众观念中对鼠的认知。

第八讲鲁迅复仇.

第八讲鲁迅复仇.
“复仇”是鲁迅一生心 头萦绕不去的重要主 题之一;
旁观心态、看客行为 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 民的劣根性之一。
作者自述创作动机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 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 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 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 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 而行的为是。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
《呐喊·阿Q正传》曾描写阿Q上法场时,
“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彷徨·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 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六、鲁迅笔下的看客
2. “赏鉴”——看客的表演:
路人来了,要做什么?
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 慰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 “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主要作品: 一生创作了3部小说集:1922年 出版《呐喊》;1926年出版 《彷徨》;1936年出版《故事 新编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两部散文集:1927年北京北 新书局初版 散文集《野草》; 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 夕拾》。 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杂文集。
主要思想
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 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启蒙: 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 里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 主张不要读中国书。 “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
第十四课
《者的心理动机。 被看者以何复仇。 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
的复仇思想。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心灵的颤动——浅谈鲁迅的复仇观念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复仇是鲁迅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躬行一生的主张。

然而正如鲁迅思想的复杂矛盾,鲁迅的复仇观念也同样充斥着深刻与独特,矛盾与复杂的一面。

一、复仇方式的深刻与独特在鲁迅这些关涉复仇主题的文本中,虽然各个复仇的动机不是那么的一致,但其复仇动机无不具备正义性。

那么在正义的召唤下,鲁迅的复仇火焰究竟指向什么呢?从他的许多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鲁迅将仇恨的矛头直指黑暗污浊社会中恶势力,既有对封建专制的攻击,又有对外来民族侵略势力的刻骨仇恨。

同时,鲁迅更将复仇的笔墨用于揭示人类本性中最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但是对于不同的复仇对象,鲁迅又选择了不同的复仇手段。

(一)“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鲁迅在《两地书·一O 》中说到:“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①历史的与现实的经验告诉鲁迅,统治者在垄断政治权力后,不是想着为百姓的自由、权利谋福利,而是利用权力为非作歹、倒行逆施。

在黑暗的国家社会里,弱小的人民只能在死亡与痛苦的边缘悲剧地挣扎着。

在这种情况下,靠思想交流或民主协商向统治者要公理争民主,靠布道感化统治者使他们向善向美,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而且还可能给自身招致无尽的灾难。

所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武力抗争。

鲁迅的这种复仇主题是《铸剑》这部小说最显在意蕴。

《铸剑》中的国王“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国王)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②对于这种任意杀害百姓,草菅人命的专制暴君,鲁迅是坚决的复仇态度。

剑是复仇精神的象征,也是武力复仇手段的象征。

同样的,收在《呐喊》集子里面的小说《兔与猫》小说写了小白兔幼崽死在了大黑猫的爪下,于是“我”愤怒了。

小说结尾写道:“那黑猫是不能就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鲁迅的复仇、“鬼”与地下的正义

鲁迅的复仇、“鬼”与地下的正义

作者: 吕新雨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74-8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复仇 地下 反狱之鬼 正义 民族主体性
摘要:本文从鲁迅小说《铸剑》出发,重新追问了鲁迅文学世界中“复仇”与“反抗”的现实意义。

文章区分了鲁迅小说中“鬼魂”的“好的地狱”与“人”的鬼的世界、地狱之鬼与人鬼,指出鲁迅唯一可以凭借的空间便是“虚无”,这成为他对人间一切权力关系批判的出发点,即在底层之下,以热血浇铸的“剑”、以体温复燃的“死火”去完成地狱对“地下的正义”的追讨;并由此论证丸尾常喜对孔乙己、阿Q与祥林嫂划分的“科场鬼”并不属于“地狱之鬼”的谱系,后者作为“叛徒”的魂灵才是鲁迅的自我认同,寄托了底层对正义的向往与奋斗;同时,文章也从社会史与宗教史的角度来考察了鲁迅笔下“鬼”的意义,尤其是目连戏蕴藏着鲁迅所寻找和鉴别的被层层遮蔽和压制的民族的主体性,即“复仇”才标志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姿态,“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必须是一个面对自己
的“叛徒”,与整个社会决战,永不停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