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雇用关系中的双方即组织和员工在雇用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提 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这种知觉或来自对正式协议的感知,或隐藏于各 种期望之中。
2、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
2)动态性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
3、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1)员工的经历 2)组织的人力
因自己技术水平低, 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

3、组织承诺的测量 ★一是Rizer&Trice(1969)根据附属利益理论发展出来的用于
测量持续承诺的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承诺量表;
★二是Porter(1979)发展出来的组织承诺量表(OCQ)。它有短
版本和长版本之分,但一般用的是长版本,有15个题目, 这是最常见的用于测量组织承诺的问卷。
组织承诺 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
二、通过内部晋升培养情感承诺
三、通过培训和宣传培养情感承诺
四、通过沟通和支持培养组织承诺
【案例】陈某的工作经历
1. 请分析陈某的组织承诺构成。
2. 试从组织承诺的角度分析陈某在该 公司的工作表现。 3.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管理者,你会从 陈某的工作经历中得到什么体会?
本章内容
3.1
3.2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承诺的形成
3.3
3.4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组织承诺的概念与结构
1、定义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
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员工对其所在的组织有高度的认同, 并因为是组织的成员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对组织 的目标和行为持一种积极的支持态度。

第二讲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二讲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个体 的动机还因时而异
Page 21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三类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目标行为 间接行为
需要一定产生 动机吗?
动机一定导致 行为吗?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 驱动力
动机
行为
一种主观状态 需要多种多样 需要有时空变化 需要结构
Page 14
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奥德费的ERG理论
二、需求、动机与行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需成 要长 性
缺 要失 性 需
安全需要
Page 16
生理需要
主要观点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 , 即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评价 与奖励
Page 4
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个 体 行 为 的 心 理 学 基 础
Page 5
理个 因性 的 素心
心理倾向
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 态度、兴趣、 理想、信念
能力、气质、 性格
社 因会 素心 理
社会知觉
价值观 角色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2.1
2.2 2.3
关于人的理论
需要、动机与行为 价值观与动机各种各样 动机强度 动机方向性 动机的坚持性 个 体 行 为 模 式
Page 22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 行为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 推动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 甚至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部积极 的行为所掩盖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4、梅耶和艾伦的观点(三维结构模式):人们之所以留在 组织中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有需要(连续性),或是 感到应该如此(规范化)。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感情承诺是员工对组织 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 同以及自愿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心理。感情承诺高的员工对组 织非常忠诚且工作积极努力,他们以成为组织的一员感到自 豪,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物资利益的满足,而是处于对组 织的认同和感情。 连续承诺是个体为组织连续工作的要求,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继续承诺指员工担心离开组织会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 高工资、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与资历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中, 它多与个人的物资利益直接挂钩,带有明显的交易色彩。
(二)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 发生了。
五、不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承诺 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组织承诺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 是在下降呢?
•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是,组织承诺的回报是 有一定时滞的,那些进行高承诺管理实践、注重 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从长远看会获得更好 的经济汇报。二是,一个组织不论制度建立得多 么详细,实际运作中总有漏洞和死角,而情感承 诺高的员工会为组织的利益着想,自觉地采取积 极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 • 在新的环境下,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职业群体连续 承诺可能会变得更低。通过增加员工连续承诺的 办法来降低离职率的做法在这些群体中效果可能 并不好。
2、“面子”与和谐。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 使人丢“面子”。
3、集体主义。中国人对“圈里”和“圈外”人的分辨是敏 感的。 4、人际关系。中国员工的情感承诺往往与规范承诺交织在 一起,强调社会性的相互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三节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承诺对离职的影响 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 制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情景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对于了解人和认识人,组织行为学是所有管理者的必修课。

3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归因: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总是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和自我服务偏见(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价值观:代表了人最基本的信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工作价值观:工作价值观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休珀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的表述,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梅耶及其同事认为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能力: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是指用于描述个人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大五模型: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四个维度,外向的(E)、内向的(I),感觉的(S)、直觉的(N),思维的(T)、情感的(F),判断的(J)、知觉的(P)情绪:指的是由特定的人或事物引发的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个性心理: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非形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它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建设性冲突:指冲突各方的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授权: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利授给部署人员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共生效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在工作时,以使工作本身得到满足感作为激励手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群体动力: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角色期待: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力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团体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外激励: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体实现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矩阵制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照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制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容纳和协调。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简介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群体动力学以及群体决策过程。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高效的群体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生产力。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群体心理可以被看作是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群体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群体心理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群体心理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群体绩效。

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心理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

群体行为通常是受到群体目标、规则和规范的约束的。

在群体行为中,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引导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的集体性:在群体行为中,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

群体的智慧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优化决策结果。

- 角色互补: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绩效。

- 影响力和权力:群体行为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和权力分配是动态的,会随着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 群体认同性:群体行为中成员会形成群体认同性,这种认同性通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得到维持。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心理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激发不同的群体行为模式。

一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和传统等方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群体的合作和协作。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含义: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 1.信息的准确性 • 2.信息的完整性 •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 1.改善沟通环境:包括组织整体状况、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组织文化氛围和民主氛围、领导者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 1.可以集思广益,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 2.决策更加民主化,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 1.弊端: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领导有可能压制讨论;消耗时间太多;掩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阶段 • 5.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琼斯提出) • 群体发展中第一次聚会很重要,能营造出群体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 • 随后进入均衡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 • 然后变化突然发生,称之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 • 之后意识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平衡状态打破,群体各项安排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范俯首帖耳,这时群体规范压力起到来阻碍作用。 5.群体规范的作用 • (1)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 (2)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 (3)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 (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个体

组织行为学-个体

内向
粘液质
忧郁质
(沉稳型) (压抑型)
多血质
胆汁质
(活泼型) (冲动型)
过敏
外向
故事放送
彼得、杰克、保罗、瓦鞑是四个歌剧迷,这一天晚上,著名的达 丝尼歌剧团来到塔什剧院演出。可是由于路上塞车,等四个人兴 冲冲赶到歌剧院的门口时,歌剧在10分钟前就开演了。为了保证 演出不受干扰,剧院规定,开演10分钟后,停止检票,这就意味 着他们只能等2个小时后开演的下一场。这时候,激动不已的彼 得早就没有耐心向检票员求情了,他向检票员怒吼:“我有票为 什么不让我进,规矩是人制定的,为什么偏偏是10分钟,而不是 11分钟?再说是因为塞车我们才迟到的。你认为塞车是我们的过 错吗?
个性:性格、气质、能力 动机:欲望、兴趣、信念 心态:平衡
(三)心理因素 1.知觉
直接影响行为的是知觉,而非事实本身 事实 —— 知觉 —— 行为 知觉 —— 人对作用于其感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属性的主观映象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依赖于知识和经验
探讨 1
“主观的镜子” 知觉的特性?
➢ 事实:“是怎样” ➢ 知觉:“觉得怎样” ➢ 事实 ≠ 知觉
消极的特征:懒惰、贪图安逸、粗心大意、因循 守旧、铺张浪费、哗众取宠等
性格态度特征
➢ 对自身的态度
积极的特征:谦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严于律己
消极的特征:骄傲、自卑、自弃、放任自己等
性格理智特征
➢ 积极的特征:求知欲强、好奇、专注、 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思路开阔、接 受事物快、应变能力强、喜欢深思熟虑
美国陆军的价值观
忠 诚:全心全意效忠于美国宪法、美国陆军、你的部队单位和其他战友。
责 任:履行义务和职责。 尊 重:善待他人。 无私奉献:以国家、军队和部下的福祉为己任。 光 荣:实践所有的陆军价值观。 正 直:做合理合法的事情。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1、什么是组织?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

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结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温和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 年) ,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1 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殊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网络化、扁平化、灵便性、多元化、全球化)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答:1949 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者否定;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归因(attribution):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6.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7。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8.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9.态度(attitudes):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10.压力(stress):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1.2 关键知识点1.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2)知觉对象的特征;包括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饥饿实验 综艺节目《传承者》的点评
组织 行为学
知觉者因素
知觉的格式塔原理:对象特征与知觉组织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发生的情 境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组织 行为学
知觉者因素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其刺激强度、声音、 温度、运动状态、新奇性、重复次数、与背景的对比
知觉情境
谬勒-莱伊尔 (Muller-Layer)错觉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指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紧张的

产生,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改 变
平衡理论
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被 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

力地共存。

一致性理论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
论 自我知觉理论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同化 服从
内化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平衡理论


一致性理论

论 自我知觉理论
指个体所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 度之间或他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冲 突与对立。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减少失调的愿 望有多强烈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导致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2)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 够施加的影响和控制程度 (3)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 性
组织 行为学
一、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 、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组织 行为学
1.影响知觉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貌——一个人的外部生理特征构成其生理面貌;各种心理特征构成 其心理面貌。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3
பைடு நூலகம்
2、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 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 桀之所同也。” 认为人天性追求享受,好逸恶劳,所以才有恶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恶:与社会标准相悖的欲求,如:懒惰、贪婪、自 私、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等。
4
3、韩非:人性自为,自恃尚力。 认为人天性是自利的——“人性自为”。 君主要想用所谓的道义来约束臣民,那只能是松散无 力的。
第三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 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细胞,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组织 心理与行为的基础。
• 人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了解人的本质,才能理解人的 差异,才能理清人的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才能对人实施有效的管理。
•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 第二节 个性与行为 • 第三节 价值观 •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 第五节 意志与行为
1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 人性 • 人性即人的本性,指人生而具有的特性。
对“人的本性是如何的”的观点,形成人性理论。 人性理论分为两种: 自然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问 题,这是因为,研究人首先要研究人性,即研究人的本质 是什么。古代主要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研究人性,近代 则是从管理学的角度,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 础。
X理论、Y理论——X理论Y理论有选择的使用:超Y理论。 5、人性假设的其他观点
目标人假设 观念人(价值人、文化人)假设 生态人假设
10
总之,人性假设理论的演变反映了人性认识深化发展的特点, 不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措施,不仅反映了人性认识上的差 异,也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也揭示了管理方式对人性 发展的依赖和影响。
11
第二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
1.个性的概念: (1)特质说
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认为,个性是具有社会意义兼可影响 他人的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1950)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 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吉尔福德(1959)认为,个性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 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特质的独特模式。
沟通。
7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提出来的。 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 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主要内容为: (1) 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遍本性。 (2)人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3)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 (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逃避责任并非人 的本性。 (5)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人的潜能只 得到部分发挥。
2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然人性论 )
1、孟子的“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的恶行,是因为违反本性去做事造成的。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6
主要观点: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形成认同感的主 要因素。 2、专业化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乐趣。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4、组织领导者应当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
管理措施: 1、应当关心、体贴人、爱护、尊重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
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 2、对员工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 3、管理人员要由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
8
管理措施: (1) 创造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学会
作教练而不是监工。 (2)激励方式应注重内在激励。 (3)在管理制度上给人更多的自主权,让人参
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
9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由沙因提出的。根据这一假设,
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之相应的是超Y理论。 基本观点:人是复杂的、多变的。 相应的管理理论:超Y理论(摩尔斯、洛斯奇)
12
(2)个别差异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别差异,是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于他
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的 特点。个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 道德评价等。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个别 差异)。 (3)综合论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心 理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